沈约,字休文,是浙江湖州武康人。话说很久以前,金天氏的后代有个叫昧的人,当过玄冥之神(主管北方水神的)的助手,生了两个儿子叫允格和台骀。台骀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治理汾水、洮水流域,还修筑堤坝,治理了很大的沼泽地,把太原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颛顼帝很赏识他,封他在汾水流域。后来出现了四个国家:沈、姒、蓐、黄,其中沈国就是他的后代建立的,现在的河南汝南平舆沈亭就是沈国的故地。春秋时期,沈国还参加过诸侯盟会呢。直到鲁昭公四年,晋国派蔡国灭掉了沈国,沈国人从此就以“沈”为姓氏了。从那以后,沈家的家谱就失传了。
秦朝末年,有个叫沈逞的人,被征召当丞相,但他没去。汉朝初年,沈逞的曾孙沈保被封为竹邑侯。沈保的儿子沈遵,从老家搬到了安徽寿春,官做到齐王太傅,还被封为敷德侯。沈遵的儿子是骠骑将军沈达,沈达的儿子是尚书令沈乾,沈乾的儿子是南阳太守沈弘,沈弘的儿子是河内太守沈勖,沈勖的儿子是御史中丞沈奋,沈奋的儿子是将作大匠沈恪,沈恪的儿子是尚书、关内侯沈谦,沈谦的儿子是济阳太守沈靖,沈靖的儿子是沈戎。
沈戎,字威卿,当过州从事,他成功劝降了大盗尹良,汉光武帝很欣赏他的功劳,封他为海昏县侯,但他没接受封赏,就搬到浙江湖州乌程县的余不乡隐居了,从此就在那里安家落户了。汉顺帝永建元年,会稽郡被分成了吴郡,沈家就成了吴郡人了。汉灵帝初平五年,乌程县和余杭县合并成了永安县,孙皓当皇帝的宝鼎二年,吴郡又分成了吴兴郡。到了晋朝太康三年,永安县改名叫武康县,所以沈约就成了吴兴武康人了。虽然地名改来改去,但是沈家一直没搬家。
戎子禜,字圣通,当过零陵太守,还得到过黄龙芝草这种祥瑞之物。他第二个儿子仲高,做过安平相;最小的儿子景,做过河间相。他们的后代还有演之、庆之、昙庆、怀文等人。仲高有个儿子叫鸾,字建光,从小就很有名气,被州里举荐为茂才,还被州府聘为别驾从事史。当时广陵太守陆稠是鸾的舅舅,因为为人正直,政绩显著而闻名于汉朝,他还把女儿嫁给了鸾,可惜早早去世了。鸾的儿子直,字伯平,也曾被州里举荐为茂才,同样很有清誉,后来也去世了。他的儿子瑜和仪从小就非常孝顺。瑜十岁,仪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们在守丧期间悲痛过度,甚至超过了成年人。他们的外祖父,会稽盛孝章,是汉末的名士,对此非常伤心,经常安慰他们,说:“你们兄弟俩都是英俊才华之辈,将来一定能成为非凡的人物,怎么可以这样过度悲伤,自己寻死呢?”三年丧期结束后,他们几乎到了身心俱疲的地步,因此兄弟俩都以孝闻名。瑜后来也早早去世了。仪,字仲则,为人好学,很有才华,以儒雅为本。当时天下大乱,战乱不断,经学衰落,很少有士人能保持节操。而仪却为人淳厚,沉默寡言,坚持自己的道义,品格高洁,从不随便结交朋友,只和族子仲山、叔山以及吴郡陆公纪友善。州郡多次礼聘,朝廷也多次征召,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寿终正寝。他的儿子曼,字元禅,做过左中郎将、新都都尉、定阳侯,在吴国时期很有才干。他的儿子矫,字仲桓,以刚正不阿闻名,做过立武校尉、偏将军。孙皓时期,他被人们称为名将。吴国灭亡后,他被任命为郁林、长沙两郡太守,但他没有接受任命。太康年间末期去世。他的儿子陵,字景高,晋元帝担任镇东将军时,曾让他担任参军事。他的儿子延,字思长,做过颍川太守,最初居住在县东乡博陆里余乌村。延的儿子贺,字子宁,做过桓冲的南中郎参军。
这段记载了戎氏家族几代人的事迹,从戎子禜开始,到戎贺结束,展现了这个家族的兴衰和成员们的品德才能。 他们大多清正廉洁,即使在乱世中也保持着高尚的品格,令人敬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戎仪的孝行和戎矫的节气,都体现了家族的优秀传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也能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士人的精神追求。
贺子警,字世明,为人厚道可靠,很有本事,精通《左氏春秋》,家底殷实,资产上千金。后来谢安将军任命他做参军,非常敬重他。子警家底丰厚,是东南地区有名的豪士,压根儿不想做官,就以生病为由想回家。谢安坚决挽留,对他说:“沈参军啊,你只想独善其身,这志向也够高的啊!”子警回答说:“使君您是用道义来治理天下,所以才能得到大家的敬仰和拥戴。如今我没什么用处,帮不上您的忙,所以就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了。”于是他回家过起了田园生活,靠着祖传的家业自得其乐。
后来前将军王恭镇守京口,他和子警是老朋友了,又请他去做参军。王恭还亲自写信,诚恳地邀请他,子警实在推辞不过,才答应了。没多久他又辞官回家了。他的儿子沈子穆,字彦和,从小就爱学习,也精通《左氏春秋》。王恭任命他做前将军的主簿,对子警说:“您既然坚持不肯做官,高卧东南,所以我才委屈您的儿子来帮我做事,可不是因为官场上的事情逼着他啊!”
一开始,钱塘人杜炅,字子恭,是个通晓灵异之术的人,东方的豪门望族和京城里的达官贵人,都把他当老师一样尊敬,对他毕恭毕敬。子警家几代人都信奉道术,也同样尊敬杜子恭。杜子恭死后,他的弟子孙泰,以及孙泰的弟子孙恩继承了他的衣钵,子警也继续侍奉他们。隆安三年,孙恩在会稽起兵造反,自称征东将军,江南一带都响应了他。子穆当时在会稽,孙恩任命他做余姚县令。后来孙恩被刘牢之打败,子穆也被杀害了。
在此之前,子穆的族兄沈预和子穆的父亲子警关系不好,等到孙恩兵败后,沈预就向官府告发子警以及子穆的弟弟仲夫、任夫、预夫、佩夫,他们都被杀害了。只有子穆的几个儿子沈深子、沈云子、沈田子、沈林子、沈虔子幸免于难。其中沈田子、沈林子后来还小有名气。
田敬光,跟着武帝打下了京城,又参与平定建邺的战役,在军队里担任要职,被封为营道县侯。后来,武帝北伐广固,田敬光带兵作为先锋,跟龙骧将军孟龙符一起冲锋陷阵。结果孟龙符战死了,田敬光却凭借自己的力量打赢了仗。
后来卢循造反,逼近都城,武帝派田敬光和建威将军孙季高从海路偷袭,攻破了广州。回来后,田敬光被任命为太尉参军、淮陵内史,还被晋升为都乡侯。义熙八年,他跟着出兵讨伐刘毅;义熙十一年,又跟着出兵讨伐司马休之;之后被任命为振武将军、扶风太守。
义熙十二年,武帝再次北伐,田敬光和顺阳太守傅弘之各领一支军队,从武关进入敌境,驻扎在青泥。姚泓想亲自率领大军出战,但他担心田敬光会在背后偷袭,所以打算先解决田敬光,再全力进攻东面。于是,他率领几万步骑兵,迅速赶到青泥。其实田敬光带的兵只有几百人,是作为疑兵的,但他还是想跟姚泓拼一拼。傅弘之说:“咱们人少敌众,很难打赢啊!”田敬光说:“用兵的关键在于出奇制胜,不在于兵多兵少。”傅弘之还是坚持不同意,田敬光说:“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形势已经到了非此即彼的地步了。如果让敌人把我们围起来,士气就会低落,那就完蛋了。趁他们还没完全准备好,赶紧攻击,一定能打赢!这就是抢占先机啊!”于是,田敬光独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呐喊着冲了上去。
敌人重重包围上来,田敬光就下令扔掉粮食,毁掉营房,亲自带领士兵,前后夹击,敌人一下子溃不成军,死了上万多人,还缴获了姚泓的御用车马和服饰。武帝还专门上表夸奖了他。长安城攻克后,武帝在文昌殿设宴庆祝,举起酒杯赐给田敬光说:“咸阳城能攻克下来,全是你的功劳!就用咸阳来奖励你吧!”于是,就授予他咸阳和始平两郡太守的职位。
大军撤回后,桂阳公义真留守长安,田敬光被任命为安西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始平太守。这时,赫连勃勃来入侵,田敬光和安西司马王镇恶一起到北地抵御。一开始,武帝要回师的时候,田敬光和傅弘之等人多次向武帝进言,说王镇恶的家在关中,不能保证他的忠诚。武帝说:“现在我留下你、文武官员、精兵万人,如果他想要造反,他自己就会完蛋的。别再说了!”结果,他们一起到了北地,有人说王镇恶想杀光南方人,只送几十个人南下,然后在关中造反。田敬光就在傅弘之的营帐里,和王镇恶商议事情,然后派宗人敬仁在席间杀死了王镇恶,带着几十个手下投降了义真。义真的长史王修在长安稿仓门外杀了田敬光,那是在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武帝上表给天子,说田敬光是因为一时发狂,才做出这样的事,罪不至死。
林子,字敬士,从小就很有气度。几岁的时候,跟着他王父在京口,王恭见到他,觉得他很了不起,说:“这孩子是王子师那样的人物啊!”有一次,大家一起去看发现的宝物,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只有林子直接走开了,根本不理。
十三岁那年,家里遭了大难,因为家里牵涉到叛乱,兄弟们都面临被杀的危险。沈预家势力强大,一心想要把林子兄弟灭掉,林子兄弟只好躲到深山老林里,无处安身。碰巧孙恩多次攻打会稽,武帝亲自去讨伐,林子就主动去自首,并带领家里的老弱病残一起认罪求情,他哭得泣不成声,三军将士都被感动了。皇帝很欣赏他,就让他单独乘船,把全家都迁到了京口,还分给他宅子住。
林子博览群书,很用心学习诗文。他跟随军队攻克京城,又参与平定都城。那时候他才十八岁,身高七尺五寸。沈预一直担心林子会报复他,经常穿着盔甲拿着武器。到了这个时候,林子和他哥哥田子终于回到东边报仇了。五月夏至节那天,沈预在家里举行大型聚会,子弟们挤满了大厅。林子兄弟直接冲进去,砍下了沈预的头,不管男女老少,全部杀光,然后把沈预的头颅拿去祭奠父母的坟墓。
后来,皇帝在扬州做官时,任命林子为从事,又让他担任建熙县令,封他为资中县五等侯。他跟随军队征讨慕容超,平定卢循,都立下了军功。之后又参加讨伐刘毅的战争,担任太尉军事参议。他还参与了讨伐司马休之的战役。武帝每次出征,林子总是冲锋陷阵,走在最前面。当时,贼寇郭亮联合蛮族和晋朝的叛军,占据武陵,武陵太守王镇恶逃跑了。林子率军讨伐,在七里涧斩杀了郭亮,并接回了王镇恶。武陵平定后,他又追击鲁轨到石城,鲁轨丢下军队逃到襄阳,林子又追到襄阳。襄阳攻克后,林子被留在了江陵镇守。
汉武帝要打姚泓,又让林子参与西线军事行动,升他为建武将军,让他统领军队当先锋,从汴州进入黄河。当时伪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尹昭占据着蒲坂,林子就在陕城和冠军将军檀道济一起攻打蒲坂,龙骧将军王镇恶则攻打潼关。姚泓听说大军来了,就派伪东平公姚绍去争夺潼关。林子对檀道济说:“潼关地势险要,是战略要地啊。镇恶将军孤军作战,情况很危险,力量也弱,如果让姚绍占据了潼关,那我们就很难对付了。趁姚绍还没到,咱们应该集中力量去争夺潼关。如果潼关拿下,尹昭肯定不战而降。”檀道济同意了他的意见。
他们到了潼关后,姚绍率领关右的全部兵力,摆开了严密的包围圈,把林子、檀道济、王镇恶等人围困起来。檀道济考虑要不要渡过黄河躲避敌人的锋芒,有人建议放弃辎重,赶紧回去向汉武帝汇报。林子拔出剑来,说:“今天我的事,我自己来负责。但是各位同僚有的经历了艰难困苦,有的深受皇上恩惠,如果因为这样就退缩逃跑,又怎么能对得起将军的旗号呢?”于是下令堵塞井口,焚烧营房,表示没有退路。他率领手下几百人,猛攻敌人的西北方向。姚绍的军队士气低落,林子乘胜追击,姚绍的军队溃败,俘虏了上千人,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当时各路将领打败敌人后,都夸大战果,报上来的战功数字很多。而林子每次上报战报,都如实汇报。汉武帝问他为什么这样,林子回答说:“皇上出兵,本意是征讨而不是炫耀武力,怎么能再夸大俘虏和战功,以显示自己多么厉害呢?以前魏尚因为虚报战功而受罚,这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教训啊。”汉武帝说:“这正是我对你的期望啊!”
一开始,姚绍逃跑了,回到保定城,留下伪武卫将军姚鸾和精兵强将守着险要的地方。结果林子率领士兵,晚上悄悄地袭击了保定城,直接把城给攻破了,割掉了姚鸾的鼻子,把他的军队全杀了。
姚绍又派抚军将军姚赞带兵驻扎在河边,林子又接连打败了他。姚绍没办法,又派长史姚伯子等人驻扎在九泉,依托河流和险要的地形,想切断我们的粮草和援军。武帝又派林子去打,林子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把他们全打败了,当场杀了姚伯子,还把俘虏都送回给了姚绍,让他知道咱们朝廷军队实力有多强。
姚绍这个人,虽然很勇敢,但是林子每次打仗都赢,林子就对武帝说:“姚绍的气势在关中地区很盛,但他只是因为实力和形势不如我们才失败的,我担心他还没来得及被我们彻底击败就死了,到时候咱们就没办法报仇雪恨了。”没过多久,姚绍就因为背上长毒疮死了。武帝因为林子每次都能预料到战况,就写信嘉奖了他。
之后,姚赞统领后军又来偷袭林子,林子抵挡住了,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都赢了。
皇帝到了阌乡,姚泓把境内的军队都集中到峣柳。这时候田子从武关以北进入关中,驻扎军队在蓝田,姚泓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他。皇帝担心兵力悬殊,打不过,就派林子步从秦岭过去接应支援。等林子步赶到的时候,姚泓已经被打败逃跑了。田子想乘胜追击,直接拿下长安,林子步拦住他说:“拿下长安,就跟探囊取物一样容易。要是再攻克了敌人的城池,就相当于一个人平定了一个国家,这功劳可就独享了,没啥赏赐。”田子于是就停下来了。林子步的威名震慑了整个关中,当地有权有势的人都纷纷表示愿意归顺。皇帝因为林子步和田子用兵有方,屡次下诏书褒奖他们,并且命令好好安抚他们。
长安城平定后,姚氏家族十多万人西逃到陇山,林子步追击他们,一直追到寡妇水,又转战到槐里。大军东归的时候,林子步率领水军在石门作为声援。回到彭城后,皇帝根据林子步的功劳大小,按照他的才能授予他官职。文帝出镇荆州,打算让林子步和谢晦做他的副将。皇帝说:“我不能一下子少了这两个人,林子步要是走了,谢晦就不应该出去了。”于是任命林子步为西中朗中兵参军,兼任新兴太守。林子步因为长期在外征战,士兵们都很想家,于是他就向皇帝详细地陈述了情况,并说:“圣明的君王之所以在用兵时谨慎小心,恭敬严肃,并不是为了炫耀武力,建立功勋,而是为了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应该广泛地设置屏障,加强宫廷的守卫。”武帝非常重视他的意见。
不久,谢翼谋反,皇帝感叹说:“林子步的远见卓识,真是太厉害了!”文帝被加封为镇西将军,随着文帝调动而调动,又加封为建威将军、河东太守。当时武帝认为边境还不稳定,又想亲自带兵出征,林子步极力劝谏。皇帝回答说:“我以后不会再亲自带兵出征了。”皇帝即位后,因为林子步在辅助他登基方面有功,封他为汉寿县伯,林子步坚决推辞,但皇帝没有同意。永初三年,林子步去世,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追谥为怀。他的小儿子璞继承了他的爵位。
璞,字道真,小时候就心思缜密,特别沉稳。宋文帝召见他,被璞的应对能力惊到了,对林子说:“这孩子可不一般啊!” 一开始,他被任命为南平王左常侍,文帝召见他,对他说:“我年轻时出使外邦,你家因为和朝廷关系密切,给予我很多帮助。今天任命你,我的意思可不是随便敷衍。南平王的事务,都交给你负责了。不要因为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就畏缩不前啊。”
元嘉十七年,始兴王浚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对他特别宠信,任命璞为主簿。当时顺阳人范晔担任长史,代理州政。范晔为人比较清高孤傲,文帝对璞说:“范晔性格孤傲,你们俩肯定会有很多摩擦,你是我最信任的人,要多留心他的举动,多向我汇报。他做的那些事,实际上都得经过你同意才行。”璞因为受到文帝的重用,所以凡事都暗中向文帝禀报,凡事执行前,都先经过文帝的同意。范晔觉得文帝圣明,处处留心观察,所以他做事更加谨慎小心,却不知道文帝其实一直都在暗中了解情况。璞在扬州任职八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怨言和罢免官员的事发生,璞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元嘉二十二年,范晔因为犯事被杀,虽然始兴王说自己亲自处理州事,但实际上州里的大小事务都由璞来处理。后来,始兴王年纪大了,璞就请求辞去职务。于是,璞被任命为始兴国的大农官,后来又升迁为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发生宫廷政变,璞因为响应迟缓而被杀害。他的儿子叫约,他写的《自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约十三岁时遭遇家难,四处躲藏,等到大赦才得以免罪。之后,他流落各地,生活贫困,但他非常努力学习,日夜手不释卷。他母亲担心他过度劳累生病,经常让他少点灯油,早点睡觉。但他白天读过的东西,晚上都会背诵,所以他博览群书,文笔很好。济阳人蔡兴宗听说他的才华后很欣赏他,后来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时,就把他招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蔡兴宗经常对他的儿子们说:“沈记室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你们应该好好向他学习。”后来蔡兴宗担任荆州刺史时,又任命约为征西记室,兼任厥西县令。
一开始,他当了征虏记室,顺便还兼了个襄阳县令,他伺候的可是齐文惠太子。太子搬进东宫后,他成了步兵校尉,负责管理文书,还直接在永寿省工作,负责校对四部典籍。当时东宫人才济济,但他却特别受太子器重,每天早上早早去见太子,直到傍晚才离开。有时候,王公大臣都进不去太子宫,他都能帮着说上话。太子说:“我这人天生懒床,你又不是不知道,只有和你聊聊天,我才能忘记睡觉的事儿。你想让我早起,那就每天都早点来吧。”后来,他就升职了,当上了太子家令。之后又当了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
那时候,竟陵王广招人才,他也跟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朓、南乡范云、乐安任昉这些人一起,经常去竟陵王那里玩。当时大家都说他,是个人才识人之明的人。隆昌元年,他被任命为吏部郎,后来外放当了东阳太守。齐明帝登基后,把他召回朝廷,当了五兵尚书,后来又升任国子祭酒。明帝驾崩后,朝政大权落到了宰相手里,尚书令徐孝嗣让他起草遗诏。永元年间,他又当上了司徒左长史,还被封为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一开始,梁武帝还在西邸的时候,和萧约一起回忆往事,叙旧情深。建康城平定后,梁武帝就提拔萧约做了骠骑司马。那时候,梁武帝的功业已经完成,上天也认可了他的统治。萧约曾经试探性地问梁武帝关于称帝的事,梁武帝却沉默不语,没有回答。过了几天,萧约又劝说道:“现在和古代不一样了,不能用古代的淳朴风气来要求所有人。那些士大夫们都争着攀附权贵,都想捞点功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现在连小孩子和牧童都知道齐朝的统治要结束了,而且天文、人事都预示着朝代更迭的征兆,尤其永元年间以来,这些征兆就更加明显了。谶语里说:‘行于水中,将为天子’。这些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呢。天意不可违抗,民心也不能辜负啊!”梁武帝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呢。”萧约说:“您当初起兵的时候,在樊城、沔阳,那时候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现在王业已经完成了,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呢?当年武王伐纣,刚进人家的地界就有人说他是天子。武王没有违背民意,也没有什么好考虑的。您自从来到京城,已经改变了形势,和周武王相比,只是时间快慢不同而已。如果您不早点确定大业,辜负了天意和民心,万一有人另立他人为帝,那您的威望和德行都会受损。况且人不是石头,时局难以预料,怎么能指望用建安的封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基业呢?如果天子还都,公卿大臣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上,那君臣关系就确定了,也就不会再有别的想法了。君主在上贤明,臣子在下忠诚,哪里还会有人敢和您一起造反呢?”梁武帝听了萧约的话,表示赞同。
萧约出来之后,就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范云。范云的意见和萧约差不多。梁武帝说:“你们两个聪明人竟然意见如此一致,你们俩明早再来商量这件事吧。”范云出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萧约,萧约说:“你一定要等我。”范云答应了。结果萧约先去了,梁武帝让他起草相关的诏书。萧约就从怀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和官员名单,梁武帝一开始并没有修改。过了一会儿,范云从外面来了,来到宫殿门口却进不去,就在寿光阁外徘徊,只说了句:“咄咄”。萧约出来后,范云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了?”萧约举起手向左指了指,范云笑着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过了一会儿,梁武帝召见范云,说:“我平生和沈约等人一起生活,也没觉得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今天才发现你们俩的才智如此出众,真是明智之士啊!”范云说:“您现在了解萧约,就像萧约现在了解您一样。”梁武帝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三年了,那些功臣将领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成就帝业的却是你们两个人啊!”
梁台建啊,先是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还兼任右仆射。后来皇帝登基了,他又当上了尚书仆射,被封为建昌县侯。 皇上还追封他母亲谢氏为建昌国太夫人。 那天他接到圣旨,吏部尚书范云他们二十多个人都来祝贺,朝里朝外都觉得他很荣耀。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右仆射。
天监二年,梁台建的母亲去世了,皇帝亲自带着队伍去吊唁,因为梁台建年纪大了,皇上觉得他不应该过度悲伤,就派中书舍人来控制吊唁的人数和哭声。 之后,他被任命为镇军将军、丹阳尹,还配了僚属。 守孝期满后,他又升任侍中、右光禄大夫,还兼领太子詹事,并上奏了八条建议。 后来又升任尚书令,他多次上书推辞,最后改任左仆射,兼领中书令。 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尚书令,兼领太子少傅。 九年的时候,他又升任左光禄大夫。
一开始,梁台建在朝廷里待了很久,心里一直想做台司(相当于高级官员),大家都觉得他很合适。但是皇帝始终没让他担任,于是他就想请求外放,结果也没被批准。他跟徐勉关系很好,就写信跟徐勉倾诉自己的苦衷,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一百天里好几十天,腰带都要换孔;用手摸胳膊,一个月大概能瘦一半”。他想要辞职回家养老。徐勉就替他向皇帝求情,想给他弄个三司的待遇,但皇帝没答应,只给他加了鼓吹(仪仗)。梁台建这个人不喝酒,欲望也很少,虽然官位很高,生活却很简朴。他在东田建了房子,对着郊外的山丘,还写了一篇《郊居赋》来记录这件事。
后来他又被加封为特进,升任中军将军、丹阳尹,侍中、特进的职位依旧保留着。天监十二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左司空谢安,天生异相,左眼是重瞳,腰上还有紫色的胎记,聪明绝顶,特别喜欢看书,家里藏书多达两万卷,在当时首屈一指。他小时候家里很穷,靠着族里亲戚接济,得到几百斛粮食,结果还被族人看不起,气得他把粮食都倒掉了。后来他当了大官,一点也不记恨那些人,反而把他们安排到郡里做官。
有一次谢安陪皇帝吃饭,有个漂亮的女乐,是齐文惠帝的宫女。皇帝问谢安认不认识座上的客人,谢安说:“我只认识沈家令。”说着就伏地痛哭,皇帝也跟着伤心,赶紧停了酒宴。谢安在几代皇帝手下当官,对以前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学识渊博,是当时人们学习的榜样。谢安的诗写得跟谢灵运一样好,书法跟任彦升一样棒,但他自己觉得还不够好。他自认为才华横溢,对功名利禄不太看重,有时候会因为一时兴起而参与一些清谈,也因此耽误了一些事情。
当了宰相之后,谢安才慢慢收敛了一些,每次升官都积极请求退休,但皇帝总是不同意,人们拿他比作山涛。他当政十多年,几乎没推荐过什么人,对政务处理得也比较平淡,不温不火。当初,武帝对张稷有意见,张稷死后,武帝还跟谢安提起这事儿。谢安说:“左仆射已经去边州当刺史了,过去的事,还提它干嘛?”皇帝觉得谢安这是护短,生气地说:“你这么说,是忠臣吗?”然后就把他送回内殿。谢安吓得不轻,皇帝起身了他都没发现,还坐在那里。
回到家,还没走到床边,就在门口晕倒了,后来就病了。他梦见齐和帝的剑砍断了他的舌头,就请巫师来看,巫师说梦境是真的。于是谢安就请道士向天庭上奏章,说禅让的事情不是他主动提出来的。在此之前,谢安陪皇帝吃饭的时候,豫州进贡了一种栗子,个头有寸半大。皇帝觉得很稀奇,就问这种栗子的产量有多少,还跟谢安分别写下自己记得的数量,结果皇帝记了三件事,谢安只写了一件。谢安出来后跟别人说:“这皇上护短,要是不让着点,我就要羞死了。”皇帝觉得他说话太不尊重自己,想治他的罪,徐勉极力劝说才作罢。
谢安病重的时候,皇帝派黄穆之专门去照顾他。黄穆之晚上回来,因为一些事情没及时向皇帝汇报,害怕受罚,就偷偷把谢安之前上奏的赤章内容,通过给谢安看病的医生徐奘告诉了皇帝,又加上之前的过错。皇帝大怒,派了好几个使者去责备谢安,谢安害怕极了,最终忧愤而死。朝廷给他谥号“文”,皇帝觉得“怀情不尽曰隐”,所以改谥号为“隐”。
我年轻的时候就觉得晋朝的历史文献都没留下完整的,心里就想着要自己写一本。大概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想法。宋朝泰始年间,西将军蔡兴宗向皇帝推荐了我,宋明帝就下令同意了。从那时起,我花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这本书,一共有一百多卷。虽然内容涵盖很广,但收集整理得还不够全面。永明年间,家里遭了贼,丢了第五卷。齐建元四年,我又被朝廷命令编写国史,永明二年又兼任著作郎,负责编写起居注。永明五年春天,我又被命令编写《宋书》,六年二月终于完成了,上交了朝廷。我编写的国史是《齐纪》,一共二十卷。天监年间,我又写了《梁武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文章志》三十卷,还有文集一百卷,这些书都流传于世。我还写了一本《四声谱》,我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说:“以前那么多写诗词的人,几千年都没搞明白,而我却独独领悟了其中的精髓,彻底明白了它的奥妙。” 我自认为这是我进入创作神境的杰作。可是梁武帝不太喜欢,还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啊?”周舍回答说:“‘天子圣哲’就是啊。” 但皇帝最后也没怎么采纳我的《四声谱》。
我儿子萧子旋,字士规,继承了我的爵位,做到司徒右长史、太子仆。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他吃素、辟谷,等服丧期满后,还是不吃精米白面。最后他在南康内史任上去世,谥号恭。他曾经给我的《迩言》作注,也流传于世。子旋的弟弟萧趋,字孝鲤,也很有名,做到黄门郎。子旋死后,他的儿子萧寔继承了他的爵位。萧寔还有一个弟弟叫萧众。
范云,字彦龙,是南乡舞阴人,是晋朝平北将军汪氏的第六代孙。他爷爷范璩之,做过宋朝的中书侍郎。范云六岁的时候,就跟着他姑父袁叔明学习《毛诗》,每天能背诵九张纸那么多的内容。陈郡有个有名的识才之人叫殷琰,他见过范云之后,就说:“这是辅佐帝王的才能啊!”范云天资聪颖,见识不凡,而且擅长写作,动笔就能写出好文章,当时的人都怀疑他是不是事先打过草稿。他父亲范抗,在郢州做参军,范云就跟着他父亲在郢州。当时吴兴的沈约、新野的庾杲之跟范抗在同一个衙门工作,他们都认识了范云,并且和他成为了朋友。
接下来说范缜。他的字是仲师,特别好学,而且很有文采。他做过梁朝的太子舍人。当时梁武帝创作了《千文诗》,范缜就给它做了注解。有一次,他和陈郡的谢景同时被召见到了文德殿,梁武帝让范缜写一篇《竹赋》。赋写好后呈给梁武帝,梁武帝还亲笔写信回复说:“你的文章文采斐然,可以说是没有辜负你祖上的名声啊!”后来,范缜升迁了好几次,做到太子中舍人,还兼任散骑常侍,还被派去魏国出使,回来后又做了骠骑庐陵王的谘议参军。侯景叛乱的时候,范缜上表请求回吴兴老家,招募以前的老部下一起讨伐叛贼,梁武帝同意了。等侯景包围了台城,范缜就率领着他的宗族和依附他的五千多人进城救援,军容非常整齐,侯景非常害怕他。梁武帝在城里远远地任命他为太子右卫率。台城失守后,范缜就投降了侯景。侯景平定叛乱后,梁元帝任命他为司徒左长史。后来西魏攻克了江陵,范缜被俘虏了,不久后他又逃跑了回去。陈武帝登基后,范缜担任了中书令。陈武帝知道范缜在地方上很有名气,非常敬重他,赏赐也比其他人多。范缜为人非常吝啬,家财万贯,却从不分给别人。他自己生活也很简朴,每次上朝,衣服都破破烂烂的,有时候甚至自己提着帽子和鞋子。永定二年,他又兼任起部尚书,监修太极殿。他总是穿着粗布衣服,用麻绳当腰带,还把一半的麦饭装在口袋里留着吃,朝中的官员都嘲笑他的行为。范缜脾气急躁,又爱生气,所以经常公开批评朝中的大臣,诋毁朝廷。陈武帝非常生气,但是因为范缜一向名声很好,不想公开处死他,就趁着他休假回武康的时候,在吴地把他赐死了。
我一开始在郢州西曹做个小书吏,后来升职当了法曹行参军。没多久,沈攸之带兵围困郢城,我当时是府里的长官,就带着人进城死守,把家人留在城外。结果我被敌军抓住了,沈攸之把我叫过去,说话语气非常凶狠。我面不改色,慢慢地向他解释情况。沈攸之笑着说:“你小子还挺稳得住,去吧,回你住的地方去。”第二天,沈攸之又把我叫去,让我送封信进城,给武陵王送去一石酒和一头小牛犊;给长史柳世隆送去二十条鱼,但要把鱼头都去掉。城里有些人想杀了我,我说:“我老母亲和弟弟都在沈攸之手里,性命掌握在他手中。如果我不听他的话,祸事一定会殃及家人。今天就算要被杀,我也心甘情愿。”柳世隆平时跟我关系不错,就帮我求情,最终保住了我的性命。后来我被任命为员外散骑郎。
齐建元年间,竟陵王子良担任会稽太守,我做了他的府主簿。王子良起初并不认识我。后来,王子良决定去秦望山登高,就叫上了我。我知道山上有秦始皇刻的石碑,碑文是三句一韵的,很多人读的时候都只读两句,读不出韵味来;而且碑文都是大篆,很多人不认识。于是我晚上就找来《史记》,把碑文读熟了,背得滚瓜烂熟。第二天登山,王子良让宾客们读碑文,大家都一脸茫然,一个字都不认识。最后轮到我了,我说:“我以前读过《史记》,见过这块碑文的记载。”然后我就把碑文流利地读了出来。王子良非常高兴,从此把我当成上宾看待。从此以后,我在府里地位很高,很受宠信。后来王子良做了丹阳尹,我又做了他的主簿,他非常信任我。
有一次,我随王子良去拜见齐高帝,正好有人进献了一只白色的乌鸦。齐高帝问这是什么祥瑞,因为我官职低,所以最后才由我来回答。我说:“臣听说,帝王如果敬重祖庙,就会有白乌前来。”当时祭祀祖庙刚刚结束,齐高帝说:“你说的对!这感应的道理,竟然如此!”
范子良当了南徐州刺史和南兖州刺史,跟着萧道成(云)一起搬来搬去,萧道成经常向他请教朝政得失。后来,范子良升任尚书殿中郎。
范子良曾经为萧道成求官,齐武帝说:“听说范云很会拍你马屁,应该把他流放!”范子良回答说:“范云侍奉我,总是直言规劝,他写给我的谏书,存留的就有百余张纸。”齐武帝要看那些谏书,看完后发现那些话都非常恳切,感叹了好久,说:“没想到范云是这样的人,我打算让他辅佐你。” 范子良后来做了司徒,又兼任记室。
那时候,巴东王子萧响在荆州杀了上级官员,京城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有异心。而豫章王萧嶷镇守东府,却经常回自己的私宅,一去就是十几天。范子良在西郊建了一座宅子,整天只顾着享乐。 梁武帝萧衍那时候还是南郡王文学,他和范云都受到范子良的敬重。萧衍劝范子良回石头城(建康城),还说大司马也应该回东府,但范子良没听他的。萧衍就把这事告诉了范云。
当时廷尉平王萧植很受齐武帝的宠信,范云对萧植说:“西边的情况不太稳定,人心也很险恶,大司马怎么能长期住在私宅呢?司徒也应该镇守石头城。你经常进宫,说这话比较容易被采纳。”萧植就请范云写奏章给他呈递上去。没过多久,两位王爷就分别镇守了一座城池。
文惠太子曾经去东边的田地观看收割水稻,范云当时陪同前往。文惠太子说:“这收割速度真快啊!”范云说:“一年三季的农事,也十分辛苦,希望殿下了解一下稼穑的艰难,不要只图一时享乐。”文惠太子脸色一变,向他道谢。等出来后,侍中萧缅之前不认识范云,就下车握着他的手说:“没想到今天还能听到这么正直的话。”
公元486年,我被派去魏国当使臣。魏国的使者李彪来宣读诏书,到了我住的地方,对我赞赏有加。李彪还请我吃甘蔗、黄甘和粽子,我吃完了,他又不断地添上。李彪笑着说:“范散骑啊,您这也太节俭了吧,吃完了就不能再添了吗?” 使者回国后,我又升了两级,做了零陵内史。
一开始,零陵郡的旧制度是除了上缴朝廷的公田米之外,还要另外上缴四千石杂税。我到任后,把这个数额减半,百姓们都很高兴。齐明帝很了解我的作为,把我调回朝廷,担任了正员郎。当时,高、武两位王爷都害怕有大祸临头。我趁着明帝召见我的机会说:“以前太宰文宣王跟我说过,他曾经梦见自己在一座高山上,山上有个很深的坑,先看见文惠太子掉下去,接着是武帝,然后是文宣王自己。他还看见仆射坐在屋里,坐在御床上,穿着帝王的衣服,不知道这是什么梦,您要小心,千万别跟别人说。” 明帝听了,流着眼泪说:“文宣王这份恩情,我也难以辜负啊。” 因此,他对待昭胄兄弟与其他宗室子弟有所区别。
我与江祏关系很好,他向我求婚,想娶我的女儿。酒喝到兴头上,他从箱子里拿出剪刀给我,说:“就用这个做聘礼吧!” 我笑着收下了。后来江祏发达了,我又趁着酒兴说:“以前我们俩就像两只普通的黄鹄,现在将军您已经变成了凤凰,而我依然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我们的境遇真是天壤之别啊!” 然后我把剪刀还给了他。江祏也改娶了其他家族的女子。等到江祏失败后,他的妻儿流离失所,我还经常帮助他们。
我后来又当上了始兴郡的内史。郡里以前收缴的逃亡奴婢,我都把他们交给各县做部曲,然后把他们卖掉得来的钱上缴国库。不过呢,我都是先问问老百姓的意见,如果一百天内没人认领,再按照规定送到州府去。 郡里以前留下的后堂杂役工作,我也都取消了,把那些人放回去了。这些做法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始兴郡有很多豪强世家,那些郡守要是做得不好,他们就合伙把郡守杀掉,杀不掉就赶走他。郡里靠近蛮族地区,盗贼特别多,以前的内史都得带着武器自卫。我到了始兴以后,就用恩德来感化他们,取消了关卡和岗哨,商人们可以安心夜宿,郡里的人都把我当神仙一样看待。后来我升迁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
到了广州上任后,我还派人去祭奠南海孝子罗威、唐颂,还有苍梧的丁密、顿琦等人的墓地。那时候,江祏的姨弟徐艺是曲江县令,江祏托我多多关照他。有个叫谭俨的人,是曲江县的豪族,徐艺曾经鞭打过他。谭俨觉得很丢脸,就跑到广州来告状,告到了我这里。我因为这件事被朝廷问罪,关进了监狱,后来赶上大赦才被释放了出来。
一开始,梁武帝还是个小官,叫司徒祭酒,跟范云关系特别好,俩人在竟陵王西邸一块儿住着,感情好的不得了。后来梁武帝跟哥哥一起搬到东郊外住,范云也跟着在旁边盖了房子,住一块儿。梁武帝经常去看范云,他老婆都能听到梁武帝的车马声。有一次,他们俩还一起在顾暠家过夜,顾暠老婆正好生孩子,外面有个鬼说:“这屋里头有个未来的皇帝和丞相!”范云一听,立马说:“皇帝要仰仗他,丞相要靠他来辅佐。”从那以后,范云就更卖力地为梁武帝办事了。
等到梁武帝起兵,快要打进建康城的时候,范云虽然没当官,但跟梁武帝关系铁,怕被昏庸的皇帝怀疑,就想先进城。他先坐车去找太原的孙伯翳商量。孙伯翳说:“现在天象明显,灾难接踵而至,萧衍(梁武帝)征战四方,威武雄壮,挟天子以令诸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那边,还用多说吗?”范云说:“你说的正合我意,可我现在羽翼未丰,不得不先找个地方躲躲,希望您能帮我。”进城后,范云被任命为国子博士,还没来得及上任,东昏侯就被杀了。侍中张稷派范云带着命令去石头城,梁武帝对他还是跟以前一样好,让他参与谋划大事,辅佐他成就大业。后来范云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跟沈约一起辅佐梁武帝。没多久,他又升任大司马谘议参军,兼管录事。梁朝建都建康后,他又升任侍中。
梁武帝当皇帝后,纳了齐东昏侯的妃子,这妃子老是干涉朝政。范云曾经劝过梁武帝,但梁武帝没听。后来,范云和王茂一起进宫劝谏,范云又劝了梁武帝,王茂赶紧跪下说:“范云说的对,陛下您应该以天下为重,不应该留恋这些。”梁武帝沉默了一会儿。范云就上奏章,建议把东昏侯的妃子赏赐给王茂。梁武帝觉得这个主意好,就同意了。第二天,梁武帝赏赐范云和王茂每人一百万钱。梁武帝登基后,在南郊祭天,范云作为侍中陪着一起去了。祭天结束,梁武帝坐上车,对范云说:“我今天的地位,就像用破旧的绳子驾驭六匹马一样,岌岌可危啊!”范云回答说:“希望陛下您能每天都谨慎小心。”梁武帝很欣赏他的话,当天就把他升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因为立下大功,被封为霄城县侯。
范云因为跟梁武帝早年的交情,地位很高,他尽心尽力地辅佐梁武帝,什么事都认真去做。梁武帝也十分信任他,他提出的建议大多都被采纳。范云比梁武帝小十三岁,曾经陪梁武帝一起吃饭,梁武帝对临川王宏和鄱阳王恢说:“我跟范尚书年轻时就关系很好,我对他十分敬重。现在我当了皇帝,这种礼节该改了,你们应该代替我叫范云为兄长。”两位王爷赶紧下座位行礼,然后和范云一起坐车回尚书省,当时的人都非常羡慕范云。梁武帝曾经跟范云聊起以前的事,范云说:“陛下您从司州回来,住在三桥的宅子里,您的门生王道曾经拉住我的衣服说:‘我听说外面流传的图谶说,齐朝的统治不会长久,很快就会有别的王者出现,当官的都会发财。’陛下您当时在屋里读书,心里相信他的话,但表面上又不能表现出来,想让人把他绑起来,王道就跪地求饶,从此不敢再说了。现在王道当了羽林监和文德主帅,掌握着兵权。”范云说:“这是天意要让王道说出这些话。”梁武帝又说:“我平民的时候,曾经梦见拜我的两个旧妾为六宫嫔妃,将来能得到天下,可那两个老妇人都死了,拜的也不是她们了,我一直为此感到遗憾。”那一年,范云还兼任太子中庶子。两年后,他升任尚书右仆射,仍然兼任吏部尚书。不久,因为违反诏令用人,被免去吏部尚书的职务,但仍然担任右仆射。
他为人忠厚老实,对嫂子非常孝顺,家里有什么事都一定先商量后再做决定。他特别乐于助人,总是抢着帮别人解决困难。年轻的时候,他和领军长史王畡关系很好。他新房子刚装修好,刚搬进去,王畡就在官舍去世了,尸体无处安放,他就把东厢房腾出来给王畡停灵。他亲自把尸体从大门抬进去,亲自料理后事,办得非常妥当,当时的人都觉得他这样做不容易。
后来他当了选官,担负的责任重大,案子上堆满了公文,家里宾客盈门,但他都能从容应对,没有一点拖延,处理公务写文章,就像神一样快速而准确,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才能和效率。他的性格比较刚烈,年轻时就很有威严,对是非问题,总是当场就表明态度,有些人因此不太喜欢他。刚开始,他在地方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后来官位高了,也开始收受一些礼物;但是家里并没有积蓄,他都分给了亲朋好友。
武帝九锡的时候,他突然得病,病了两天半,请医生徐文伯给他看病。徐文伯说:“慢慢调理一个月就能恢复,如果想尽快治好,现在就能治好,但是恐怕两年内都难以痊愈。”他说:“今天早上听到这个消息,晚上就要死了,何况是两年呢!”徐文伯就赶紧用火给他灸,又给他盖上厚厚的衣服。过了一会儿,他出了一身汗,就从床上坐起来了。两年后,他果然去世了。皇帝为此流泪,当天就乘坐御驾去参加他的葬礼,下诏追赠他侍中、卫将军的职位,礼官请求给他谥号“宣”,皇帝下令赐谥号“文”。他留下了三十卷集子。他的儿子孝才继承了他的爵位。
他的孙子伯翳,是太原人,是晋朝秘书监盛之的玄孙。曾祖父是放,晋朝国子博士、长沙太守。父亲康,从起部郎做起,家境贫寒,常常映雪读书,为人清廉,交往谨慎。伯翳最终官至骠骑鄱阳王参军事。他跟随他的父亲和哥哥缜。
缜,字子真。他爸爸叫濛,是朝廷里的奉朝请官,很早就去世了。缜从小就孤苦贫穷,但他特别孝顺母亲。
还没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就跟着沛国的刘瓛先生学习。刘瓛非常欣赏他,亲自给他行冠礼。他在刘瓛门下学习了很多年,一直穿着粗布衣服,走路都是自己走。刘瓛的学生里有很多有钱有势的人,但是缜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很坦然。
长大后,缜博学多才,对经书特别精通,尤其擅长《三礼》。他的性格很正直,喜欢说一些直言不讳、大胆的言论,所以不太受同辈朋友的欢迎。只有和他外甥萧琛关系很好,萧琛很会说话,每次都佩服缜的才学和见识。
二十九岁的时候,缜的头发就全白了,看起来像个老年人了,于是他就写了《伤暮诗》和《白发咏》这两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范缜,在齐国的时候做过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国和魏国和亲,朝廷选拔有才学的人当使节,范缜和他的弟弟范云、萧琛、颜幼明、裴昭明等人先后出使,都名扬邻国。那时候,竟陵王子良广招宾客,范缜也参加了。
有一次,范缜侍奉王子良。王子良特别相信佛教,而范缜却极力否定佛教。王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报应,怎么还能富贵呢?”范缜回答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一起开放,然后随着风飘落,有的落到帘子、帐子上面,有的落到粪坑里。落在帘子帐子上的,像您殿下;落在粪坑里的,像我这样的下官。富贵贫贱虽然道路不同,因果报应又在哪里呢?”王子良被问住了,心里却很奇怪。后来,范缜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写了一篇《神灭论》。
《神灭论》里说:“神就是形体,形体就是神,形体存在,神就存在;形体消亡,神就消亡。形体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体的功能。所以,形体指的是它的物质基础,神指的是它的功能,形体和神是不能分开的。神对于形体,就像刀刃对于刀;形体对于功能,就像刀对于刀刃。刀刃不是刀的名字,刀也不是刀刃的名字,但是没有刀刃就没有刀,没有刀就没有刀刃。没听说过刀没了刀刃还在,怎么能容忍形体消亡了神还在呢?”这篇论文发表后,朝野哗然。王子良召集僧人反驳他,却无法战胜他。太原王琰写文章批评范缜,说:“哎,范先生啊!你竟然不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哪里!”想以此堵住范缜的嘴。范缜反驳道:“哎,王先生啊!你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哪里,却不能为了他们而牺牲自己!”他那些尖锐的言辞,都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王子良派王融去劝范缜说:“‘神灭’这种说法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你却坚持这种说法,恐怕会损害名教。凭你的才华,做个中书郎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要为了这种说法而自毁前程呢?”范缜大笑说:“如果范缜为了这篇论文而求官,早就当上令仆了,哪里只是中书郎呢?”后来,范缜被任命为宜都太守。他一向不信神鬼,宜都的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他都下令不许祭祀。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官回乡,住在南方。梁武帝到南方来,范缜穿着丧服去迎接。梁武帝和范缜以前在西邸就认识,见到他非常高兴。建康城被攻破后,梁武帝任命范缜为晋安太守,他在任上清廉节俭,只用自己的俸禄。后来,他升任尚书左丞,回朝后,虽然亲戚朋友很多,但他只送礼给前尚书令王亮。范缜在齐国的时候,和王亮同在朝廷做官,两人是老朋友。这时王亮被排挤在家,范缜却亲自迎接梁武帝,一心想在朝中掌握权力,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心里很不痛快,所以私下和王亮亲近,想以此对抗时势。结果因为王亮的事,范缜被贬到广州。他在南方待了很多年,死后追赠为中书郎、国子博士,著有文集十五卷。
伍子胥,字长才,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业,当上了国子博士,很会说话,口才极好。在大同年间,他还经常兼任主客郎,负责接待北方的使臣。最后死在了鄱阳内史任上。
有人评论说:齐国的国运将要衰败,昏庸暴虐的君主当政,老百姓唉声叹气,日子过得提心吊胆,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梁武帝把握住这回天之力,号召天下英才。范云和沈约都因为和梁武帝的交情深厚,被重用,位居朝廷要职,追随那些有才能的英雄人物,各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际遇。而沈约呢,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名气可以和董仲舒、司马迁相媲美,但晚年却仕途不顺,这是不是因为他自身的德行有所衰退呢?他一生刚正不阿,始终如一,尤其看不惯王亮,但这也没什么好批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