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密,字弘微,是西晋中郎将谢万的曾孙,也是尚书左仆射谢景仁的堂兄弟。他爷爷谢韶,当过车骑司马。他爸爸谢思,做过武昌太守。
就这么回事儿,谢密这身份背景,妥妥的世家子弟,祖上几代都是高官显贵。他爷爷当过车骑司马,他爹做过武昌太守,这家族底蕴,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跟谢万还是曾孙和堂兄弟的关系,这谢万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呢!
弘微十岁的时候,就跟着他叔父谢混,因为名字和叔父的名字犯了忌讳,所以就用字行。他小时候就心思缜密,说话很有分寸,不随便开口。他叔父谢混,是个很懂人的人,看到弘微后就觉得很不一样,对谢思(谢混的儿子)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有这样的儿子就足够了。”谢混是司空谢琰的儿子,和弘微是比较远的亲戚,平时根本不认识,但谢混对弘微却很看重,待他礼数周全。义熙年间,弘微继承了建昌县侯的爵位。弘微家境本来很贫寒,而他继承的遗产却很丰厚,但他只收下了几千本书和几个家里的仆人,其他的财物俸禄,一概不接受。谢混听说后非常惊讶,对国郎中令漆凯说:“建昌侯的俸禄,本来应该和弘微的本家一起分,既然国侯自己不要,那就按照惯例分给他们吧。”弘微再三推辞谢混的好意,只接受了一小部分。所谓的“本家”,就是弘微的家族。
谢混为人高洁,很少与人交往,只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以及弘微一起因为文学诗赋而相聚,经常一起宴饮,他们居住在乌衣巷,所以被称为“乌衣之游”。谢混诗中“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姓”说的就是这件事。虽然当时有很多名流想巴结谢混,但都不敢登门拜访。谢灵运他们几个都很能说会道,但弘微每次都能用简短的话语服人,谢混尤其敬重他,称他为“微子”。谢混对谢灵运他们说:“你们虽然才华横溢,口才出众,但未必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要说真正领会精髓,言简意赅,还得看微子。” 谢混还常说:“灵运性子急躁,脾气暴烈;瞻学识广博,但缺乏约束;曜有才华,但操守不坚定;晦很自知,但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够全面。即使他们将来能有所成就,最终也会因为这些缺点而后悔。只有微子,我没有任何不满的地方。”他又说:“微子为人处世,既不伤害别人,也不违背正道,如果他能活到六十岁,一定能位居公辅之职。”
有一次,谢混在酒宴之后,用韵文勉励谢灵运、谢瞻等人说:“康乐(谢灵运)才思敏捷,确实有大家的风范,如果再加些磨练,就能成为珍宝;宣明(谢瞻)见解深远,才华横溢又沉稳,如果能去掉些偏执,就能顺畅发展;阿多(谢曜)才华出众,年轻时就很有成就,但要注重内涵,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通远(谢瞻)胸怀开阔,有很高的悟性,要保持正直,不要有偏见;微子基础虽浅,但志向高远,不要轻视微小的进步,坚持下去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你们几个要努力啊,要让你们的才华名扬天下!除了不要触犯我所知道的禁忌外,其他方面不用太过谨慎。”谢灵运、谢瞻等人,都受到了谢混的告诫和批评,只有弘微得到了全面的赞扬。谢曜是弘微的哥哥,谢混用的是他的小名;通远是谢瞻的字;客儿是谢灵运的小名。
话说晋朝那些有名望的世家,家里有人当上高官的,起家的时候大多是从员外散骑侍郎做起的。谢弘微也是先做了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又当了琅邪王的大司马参军。义熙八年,他姐夫谢混因为被牵连到刘毅的案子中,被杀害了。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就被朝廷下令改嫁给琅邪王司马德文。公主虽然不愿意,但圣旨难违,只能和谢家断绝关系。公主把谢混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了谢弘微。
谢混生前可是宰相世家,家里两代人都封了官,有十多处田产,上千个仆人,就只有两个女儿,年纪都很小。谢弘微打理家产,做事像是在为公家办事一样认真仔细,每一笔钱财、每一寸布匹的进出,都有详细的账目记录。后来宋武帝刘裕篡晋称帝,晋陵公主的爵位被降为了东乡君。因为谢混之前得罪了前朝,但东乡君的节义却令人敬佩,朝廷就允许她回到谢家。从谢混死到这时候,已经过了九年,可谢家的房子修缮一新,仓库也装满了粮食,家里的门客和以前一样多,田地也比以前开垦得更多了。
东乡君感慨地说:“我丈夫生前很看重这个侄子,真是识人啊!我丈夫死后,谢家能有今天,全靠他啊!” 那些和谢家有亲戚关系的,或者和谢家有交情的,看到东乡君回到谢家,进门后无不叹息,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都被谢弘微的义举感动了。
谢安的弟弟谢弘微,为人非常严谨,举手投足都符合礼仪规范。对待长辈和亲戚,更是恭敬有加,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对伯叔、两位姑母,他每天早晚都尽心尽力地侍奉,非常真诚和尊敬。即使是跟家里人或者下人说话,他都会先整理好衣冠。在婢仆面前,从不随意嬉笑。所以,无论尊卑大小,都对他敬畏有加,就像敬神一样。当时有个叫蔡湛的人,见到谢安兄弟后,对别人说:“谢弘微长得像中郎将谢安,但性格却像文靖公谢尚。”
文帝刚被封为宜都王,镇守江陵,和琅邪王司马球交好,谢弘微则担任他的文学。母亲去世后,他辞去官职,守丧期间以孝顺闻名。服丧期满后,他还坚持吃素很长时间。文帝即位后,谢弘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与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等人并称为“五臣”。后来升迁为尚书吏部郎,参与机密事务。不久又转任右卫将军,朝廷里以前的官员,都由谢弘微来挑选和推荐。他生活简朴,穿着不讲究华丽,但饮食方面却很讲究美味。他的哥哥谢曜,曾担任御史中丞和彭城王司马义康的骠骑长史,后来去世了。谢弘微非常悲伤,超过了正常的礼仪规范,即使服丧期过了,他仍然不吃鱼肉。
有一天,和尚慧琳和谢弘微一起吃饭,看到他还吃素,就说:“施主您本来就身体不好,即使病好了,饮食也应该慢慢恢复。如果为了无益的礼节而损害健康,那可不是什么好事啊。”谢弘微回答说:“衣冠的改变,礼仪不能逾越,我内心的悲伤,确实还没能平复。”说完,他就停止进食,哭泣不止,无法自已。谢弘微从小父母双亡,侍奉兄长如同父亲一样。兄弟情谊深厚,举世无双。他从不说别人的坏话,他哥哥谢曜喜欢评论别人,每当谢弘微听到这些,总是用其他的话题岔开。
他后来官至中庶子,加封侍中。他志向在于做个清廉的官员,害怕权势和宠幸,坚决推辞不接受侍中的职位,最后才被允许辞去中庶子的职务。每次他向皇帝进献建议或陈述事情,都亲手写好后烧掉草稿,别人根本不知道。皇帝知道谢弘微擅长烹饪,经常派人去他家要饭吃。谢弘微就和亲朋好友一起精心准备。饭菜做好后,亲戚朋友问他皇帝吃了什么,谢弘微从不回答,用其他的话来应付。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孔光。
东乡君去世了,留下了巨额遗产,钱财上千万,房产十多处,还有在会稽、吴兴、琅邪等地当太傅的安、司空琰以前积累的家业,家里的奴仆还有好几百个。大家,包括公家和私人都觉得,这些屋里的钱财应该给两个女儿,田产房屋和仆人应该归弘微所有。可是弘微一样都没要,只用自己的俸禄操办丧事。
弘微的女婿殷睿,特别喜欢赌博,听说弘微不要家产,就趁机把本该属于弘微妻子妹妹和伯母两个姑姑的那份遗产也卷走了,说是赌博输掉的。家里的人都因为弘微的谦让,没人敢吭声,谁也没争。弘微的姐夫,领军将军刘湛跟弘微说:“天下事总得有个度,你这样什么都不管,怎么当官呢?”弘微笑了笑,没说话。
有人讽刺他说:“谢家世代积累的财产,都让殷家小子一次赌博输光了,这简直是把东西扔进江海里,装作清廉的样子罢了!”弘微说:“亲戚之间为了钱财争吵,是最鄙陋的行为,现在家里人还能保持沉默,我怎么可能引导他们去争呢?现在分给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不会缺少什么,我死了以后,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谢弘微死的时候,墓地被挖开了,他赶去处理这件事,结果病情加重了。元嘉十年,他就去世了,才四十二岁。宋文帝非常惋惜,对谢景仁说:“谢弘微、王昙首年纪都超过四十了,名位却还没能完全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是我的责任啊!”谢弘微为人宽厚,从不喜怒形于色。他晚年的时候,曾经和朋友下棋,朋友在西南角的棋子已经输定了,这时来了个客人,说:“西南风急,恐怕要翻船啊!”朋友这才明白过来,赶紧想办法补救。谢弘微却大发雷霆,把棋盘都掀翻在地。懂他的人知道这是他晚年将要去世的征兆,果然,那年他就去世了。当时有个长相奇特的鬼魂寄住在司马文宣家里,说自己是被派来杀谢弘微的。谢弘微每次病情加重,都会提前告诉司马文宣。谢弘微死后,那个鬼魂就和司马文宣告别离开了。谢弘微临终前,对身边的人说:“有两封书信,一定要等到刘领军来了才能烧掉,千万不能打开!”这两封信是宋文帝亲笔写的诏书,上面表达了皇帝对他的痛惜之情。朝廷派了两千卫兵为他操办后事,追赠他为太常。
谢弘微和琅邪王惠、王球一样,都以清简淡泊著称。有人问沈约:“王惠怎么样?”沈约说:“聪明而简练。”接着又问王球,沈约说:“像美玉一样清淡。”最后问到谢弘微,沈约说:“简而不失其度,淡泊而不流于俗气,古人说的名臣,谢弘微正是如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他的儿子叫谢庄。
谢庄,字希逸,七岁就能写文章,长大后,更是容貌俊美。宋文帝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我跟着随王当后勤参谋,还担任记室官,负责记录和整理。我那时候把《左传》的经文和传记,按照国家的行政区划整理成册。我还制作了一个木头地图,上面刻画着山川河流和土地,每个区域都划分得清清楚楚。把地图分开看,各个州郡的界限一目了然;把地图拼起来,整个天下就如同一个整体。
公元450年,北魏攻打彭城,朝廷派尚书李孝伯和镇军长史张畅去前线了解情况。李孝伯专门去拜访了我,还去拜访了王微,可见我们俩的名声当时已经很响亮了。公元452年,我升任太子中庶子。那会儿,南平王铄进贡了一只红色的鹦鹉,皇上就下令让群臣都写赋来歌颂。太子左卫率彭淑文当时可是文坛领袖人物,他写完赋后,先给我看了。看完我的赋后,他感叹地说:“要是在江东没有我,你肯定是独一无二的才子;要是我没有你,我也算得上是当时的一流人物了。”说完,他竟然把自己的赋给藏起来了,可见我的才华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可。
话说元凶篡位后,谢庄被任命为司徒左长史。后来孝武帝亲征讨伐叛乱,暗中派人送了份文书给谢庄,让他修改后发布出去。谢庄派他最信任的学生具庆,带着奏章偷偷去见孝武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孝武帝登基后,就提拔谢庄当了侍中。
那时候北魏想跟南朝开通互市贸易,孝武帝就下诏让大臣们广泛讨论这件事。谢庄认为应该拒绝,静观其变,这样才能显示南朝的强大实力。结果,骠骑将军竟陵王刘诞奉命前往荆州上任,朝廷还征召丞相兼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进京辅佐。刘义宣坚决推辞不肯进京,而刘诞却已经定好了出发日期就要启程。谢庄觉得丞相不肯进京,而骠骑将军却马上就要出发,这看起来像是要逼迫丞相。孝武帝于是就更改了刘诞的出发日期,结果刘义宣还是没来。
孝建元年,谢庄升任左将军。谢庄口才很好,孝武帝曾经问颜延之:“谢希逸的《月赋》怎么样?”颜延之回答说:“很好,很好啊;但是谢庄才知道‘隔千里兮共明月’这句话的妙处。” 皇帝就把颜延之的回答告诉了谢庄,谢庄立刻回答说:“颜延之写《秋胡诗》,才知道‘生为久离别,没为长不归’这句话的妙处。” 皇帝高兴得拍手叫好了一整天。
还有一次,王玄谟问谢庄什么是双声,什么是叠韵,谢庄立刻回答说:“‘玄护’是双声,‘磝碻’是叠韵。”他回答得这么快!早些时候,孝武帝曾经赏赐谢庄一把宝剑,谢庄把它送给了豫州刺史鲁爽。后来鲁爽叛变了,皇帝在一次宴会上问起宝剑的下落。谢庄回答说:“以前送给鲁爽的时候,我就暗中把它当做陛下送给鲁爽的礼物了。” 皇帝非常高兴,当时就觉得谢庄说得很妙。
当时朝廷选拔人才的路子很窄,谢庄上表陈述了广求贤才的道理,说道:
臣听说,功劳盖过魏国的后世,不仅仅是照车那样珍贵;德行柔和的秦国宾客,岂止是秘藏的和氏璧那样宝贵?隆陂(地名,指治理地方)的兴衰成败,难道不都是因为得到人才和失去人才造成的?所以《楚辞》把贤人当作珍宝,《虞书》认为选择贤哲是件难事。然而,现在选拔人才的制度,自从中古时期就衰败了,现在又没有合适的制度,想要国家富强、百姓安乐,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怎么能取得九成九的成功呢?
人才的产生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古今难道会有不同?人才的出现也随着时代盛衰而不同。汉光武帝在中阳(地名)登基,英贤之士纷纷从徐州、沛县涌现;汉武帝在白水受箓(受皇帝册封),众多优秀人才从荆州、宛城涌现。难道二都(指首都)就一定出产聪明人,七隩(指偏远地区)就一定培养愚笨人吗?这实际上只是机遇和被重用的问题罢了。现在国家大业兴盛,各项事业都等待着贤能之士来发展,而九服(天下)的荒废,九流(各行各业)的艰难,都掌握在选部手中。一个人眼光有限,天下的人才又难以完全掌握,用有限的眼光去考察难以完全掌握的人才,怎么能做到国家不遗漏贤才,民间没有被埋没的人才呢?
过去,公叔痤推荐登臣,管仲从盗贼中被提拔,赵文王不因为亲疏远近而有所偏袒,祁奚也不因为仇恨而排斥别人。他们都以自己的经验为鉴戒,举荐人才,昭示后世。再说,自古以来,任用和推荐人才,都非常重视奖惩分明。子举推荐了三个贤人而自己做了魏国的辅佐大臣,应侯推荐了两个贤才而自己却失去了秦国的丞相职位,臼季推荐了冀缺而自己获得了田采的封赏,张勃推荐了陈汤而自己却因此被剥夺了爵位。这些都是前朝的成功经验,也是后世君王的借鉴。我认为应该普遍命令大臣们,各自举荐他们所知道的人才,交给尚书省按照规定进行考核任用。如果任用的人才合适,举荐者应该得到奖赏;如果任用的人才不称职,应该追究举荐者的责任。责任严重的免职,责任轻的降职。被举荐的人,要加以监督,任期长短,根据过失来决定。如果犯了死罪,那么举荐者也要受到处罚。
此外,治理国家、处理诉讼,最重要的是重视亲近的人,而亲近的人的管理,实际上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所以黄霸在颍川做了好几年的太守,杜畿在河东做了好几年太守。有的被加官进爵,有的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现在地方长官的任期,应该遵守六年的期限,这样既能考察出官员的才能和懒惰,又能避免官员因为担心被调动而无所作为。这样,上面就不会埋没人才,下面就不会有虚报谎报的情况,考核官员的制度就能长久地实行,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一开始,文帝当政的时候,规定官员三十岁才能做官,而且郡县长官六年才轮换一次,刺史甚至可以干十几年。到了现在,全都改了,做官的不管年纪大小,干满三年就换人。宋朝的好政策,就这样衰败了。
这年,我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我身体不好,又素来不喜欢在吏部工作。于是就给大司马江夏王义恭写信,自己陈述说:“我两肋有毛病,大概是从生下来就有的,每个月都要发作,每次疼个两三天。每次疼起来,痛得我心都快受不了了,感觉全身无力,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这样折腾好几年了,就成了慢性病。我整天都感觉身体虚弱,好像行尸走肉一样。眼睛也病了五个月了,晚上都不能再坐着了,总是要闭着窗帘避风。白天晚上都昏昏沉沉的,因此都不能去拜见诸位王爷,也不能参加亲戚朋友的喜丧事宜。我现在只能待在小阁楼里。我这个小小的官职,对天下来说微不足道,但对我自己来说却非常重要。我们家的人都不长寿,我爷爷活了四十岁,曾祖父三十三岁,祖父四十七岁,我今年刚过四十五岁。再加上我这样的病,还能活多久呢?到了年纪就应该提前请求退休,以死来表明我的决心。我希望能在您身边侍奉,有机会向您请教,并得到您的帮助。”
三年后,因为疾病缠身,我多次请求免官,最终如愿以偿。
公元457年,他当上了都官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门的部长。皇上当时亲自处理政务,担心权力落到大臣手里,就想着削弱吏部尚书(人事部长)的权力,因为吏部尚书负责官员的任免和升迁。
第二年,皇上发布命令,把吏部尚书的权力分给郎官们,还精简了一些闲散部门。皇上还专门跟主管财政的江夏王义恭说:“吏部尚书以前和负责记录的官员一起选拔官员,就凭一个人的眼光,很难全面了解情况,而且吏部尚书还掌握着任免官员的权力,不应该让他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就设置了两个吏部尚书,并且取消了兵部尚书的职位。 当时,他和主管财政的顾凯都被任命到了新的职位。后来,他又升任左卫将军,还加了个给事中的头衔。
那时候河南献上了舞马,皇上让大臣们写诗歌来赞美,他写的诗特别好。皇上还让他写了一首《舞马歌》,让乐府的乐师们演唱。五年后,他又当上了侍中,相当于皇帝的近臣,还兼任了前军将军。有一次,孝武帝晚上出游回来,命令打开宫门。他当时负责守卫宫门,因为传来的命令是竹简信,怕是假的,坚持要等皇帝的正式诏书才开门。后来,皇上在宴会上笑着问他:“你想学郅君章(汉代忠臣)吗?” 他回答说:“我听说巡查有规章制度,祭祀有严格的礼仪,出游打猎也有前人的告诫。陛下现在冒着风露,早上出去晚上回来,这样容易让坏人有机可乘,做出假冒伪造的事情,所以我才坚持等正式诏书。”
第六年,他又当上了吏部尚书,还兼任了国子博士,相当于教育部门的领导。因为处理选拔官员的事情,牵扯到一个叫张奇的官员被免职,这件事记载在《颜师伯传》里。后来,他被任命为吴郡太守。
废帝当上皇帝后,就让庄绰当了金紫光禄大夫。早些时候,孝武帝宠爱的殷贵妃去世了,庄绰写了篇祭文,里面提到“赞轨尧门”,拿汉昭帝他妈赵婕妤和尧的母亲作比较。废帝当时还在东宫,心里就记恨上了这事儿。等到废帝当了皇帝,就派人质问庄绰:“你以前写《殷贵妃诔》的时候,知道有我这个东宫太子吗?” 想杀了他。孙奉伯赶紧跟皇帝说:“死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处死一个人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庄绰从小就过着富贵的生活,而且还跟尚方署有关系,让他见识见识天下的苦难,然后再杀他也不迟。”皇帝觉得孙奉伯说的有道理,就把庄绰关进了左尚方。后来明帝平定叛乱后,让庄绰起草赦免诏书。庄绰晚上从衙门出来,正坐着喝酒,喝得有点微醺,接到诏书后,就停下手里的酒,开始写诏书,写得特别好。后来,他当了寻阳王的老师,又升任中书令、散骑常侍。没多久又升了金紫光禄大夫,还配给他二十个亲信。庄绰死后,追赠右光禄大夫,谥号宪子。他写的文章有四百多篇流传于世。他五个儿子:飏、朏、颢、嵸、{艹瀹},世人都说庄绰的儿子们个个才华横溢,就像风月、山水景色一样美好。
庄绰的儿子庄飏当上了晋平太守,他的女儿还成了宋顺帝的皇后,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庄绰另一个儿子庄朏,字敬冲,从小就聪明伶俐。庄绰很器重他,经常带在身边。十岁就能写文章了。有一次庄绰去土山游玩,让庄朏现场赋诗,庄朏拿起笔就写出来了。琅邪王景文对庄绰说:“你儿子真是个神童,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庄绰摸着庄朏的背说:“他真是我家的千金宝贝啊!”宋孝武帝去姑孰游玩,命令庄绰带着庄朏一起陪驾。皇帝下令让他写一篇《洞井赞》,庄朏当场就写好了。皇帝说:“虽然年纪小,却是个奇才啊!”
庄朏后来在宋朝当了卫将军袁粲的长史。袁粲为人刚正不阿,当时的人都把他比作李膺。有一次,庄朏去拜见袁粲后回来,袁粲说:“谢安要是还活着,也会很欣赏他。”宋明帝曾经下令让庄朏和谢凤的儿子谢超宗一起从谢凤家大门进去。两个人都到了,谢超宗说:“皇帝的命令不能不遵从。”就赶紧进去了。而庄朏说:“您把我当作臣子,以礼相待,我就告退了。”就没进去。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们俩,拿他们比作王尊和王阳。后来庄朏当了临川内史,因为受贿被弹劾,袁粲却把这事儿压下来了。
齐高帝当上骠骑将军辅政的时候,选了萧赜当他的长史。高帝正计划篡位,想让萧赜帮他一起完成这件事,就把他升职成了左长史。每天晚上高帝都摆酒设宴,单独跟萧赜讨论魏晋时期的历史故事。他感慨地说,石苞当初没有早点劝晋文帝登基,最后只能在晋文帝死后痛哭流涕,这跟冯异一样,都不是识时务的人。萧赜说:“以前魏国的臣子劝过曹操称帝,曹操说:‘能用上我的,只有周文王啊。’晋文帝当时还在魏国做臣子,肯定要一辈子对魏国俯首称臣。如果魏国早点效仿尧舜禹的禅让制度,那也应该推让个三回才算高。”高帝听了很不高兴,就把王俭调来当左长史,萧赜则被降职为侍中,兼领秘书监。
齐高帝篡位成功后,萧赜正好值班,所有官员都在旁边陪着。轮到侍中解开皇帝印玺的时候,萧赜假装不知道,说:“有什么公事吗?” 诏书来了,说“解开印玺交给齐王”。萧赜说:“齐王自己应该有侍中来做这事。”然后就枕着胳膊躺下了。传诏的人害怕了,想找个理由说萧赜生病了,想找别人代替他。萧赜说:“我没病,说什么病?”于是穿着朝服从东掖门走了出去,才找到车回家。那天,齐高帝就让王俭当了侍中,解开了皇帝印玺。
后来齐武帝想杀萧赜,齐高帝说:“杀了他反而会让他名垂青史,还是应该宽容他,把他放在考虑之外。”又因为萧赜家里穷,萧赜就请求外放做个地方官,高帝的诏书语气很强硬,最后免了萧赜的官职,并将他禁锢五年。
永明年间,沈约当上义兴太守,郡里的杂事一概不管,全交给下属去处理。他说:“我做不了个事事亲力亲为的官员,我只做好太守的本分就行了。” 后来,他当过都官尚书、中书令、侍中,还领过新安王师。沈约请求离开官场,又回到吴兴当太守。梁武帝萧衍当时正谋划继承皇位,想拉拢朝廷旧臣,沈约就躲起来,明哲保身,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漩涡。他弟弟沈约当时是吏部尚书,沈约到吴兴上任后,送了几斛酒给弟弟,还写信说:“好好喝几杯,别管那些闲事了。”
在吴兴当太守期间,沈约很少处理政务,一心只想着聚敛钱财,很多人批评他,但他根本不在乎。建武四年,朝廷征召他担任侍中、中书令,他都没答应。他让儿子们回都城,自己和母亲留在吴兴,在城西建了房子住下。梁武帝下诏书对他优待有加,称赞他清高简朴,还赏赐给他床、帐、褥、席等物,并给他发放卿禄的俸禄。当时,国子祭酒庐江何胤也上表拒绝会稽的任命。永元年间,朝廷又征召沈约和何胤,两人都坚决不接受。当时萧宝卷逼迫他们,正赶上梁武帝起兵。建邺城破后,朝廷再次征召沈约和何胤,任命他们为军谘祭酒,两人还是没去。
梁武帝即位后,再次下诏征召沈约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何胤为散骑常侍、特进、右光禄大夫,但两人依然没有赴任。于是,梁武帝派领军司马王果去劝说沈约。沈约跟何胤商量,何胤想保持自己清高的名声,就骗他说:“现在是新朝建立的时期,怎么能长期隐居呢?” 第二年六月,沈约乘着小船,到京城向皇帝自陈。梁武帝笑着说:“子陵你终于肯出来做事了。” 于是,下诏任命他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沈约推说脚有毛病,不能拜见皇帝,就戴着角巾,坐轿子到云龙门谢恩。梁武帝在华林园接见了他,还特意坐小车到他身边。第二天,皇帝还亲自到沈约家设宴款待,两人谈得很开心。沈约再次陈述自己的志向,请求辞官,但皇帝没有同意。他又请求回乡接母亲,皇帝也答应了。临走时,皇帝亲自送行,还赋诗一首告别,沿途王公大臣夹道送别,场面十分壮观。回到都城后,皇帝下令在沈约旧宅为他建造府邸。武帝在宫殿里,派谒者到府上授予他官职。皇帝还下令免除他参加朝会和朔望朝拜。三年元旦,梁武帝下诏让沈约坐小车进宫上殿。
沈约一向讨厌繁琐的事务,当了高官后,虽然兼管内台,但很多公务都不过问,因此失去了很多人的好感。那年他母亲去世,朝廷又下诏让他继续担任官职。五年后,朝廷改任命他为中书监、司徒、卫将军,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皇帝派谒者多次劝说,从早到晚,甚至一直劝到春夏之交。直到八月,他才勉强接受任命。 那年冬天,沈约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哭祭,谥号为孝靖。建孝武初年,沈约在吴兴当太守时,曾用鸡卵向百姓征税,收缴了数千只鸡。但他后来隐居,未能始终保持高洁的品德,因此在清谈名士中名声稍逊。沈约的著作和文章流传于世。
子谖当了司徒右长史,因为杀牛的事被免职了。后来又当了东阳内史,等他回京,五官(部门)送给他一万钱,他只留了一百。他回答说:“钱太多了,像刘宠那样,我更觉得羞愧。”
他另一个儿子叫子譓,为人谨慎,不随便结交朋友,家里从不来什么闲杂客人。有时候他独自一人喝醉了,会说:“走进我屋子的只有清风,陪我喝酒的只有明月。”后来他当上了右光禄大夫。 他还有一个儿子叫子哲,字颖豫,长得仪表堂堂,举止优雅,为人光明磊落,深受士大夫的敬重。他在梁朝做官,做到广陵太守,侯景叛乱的时候,他就住在那里。后来他在陈朝做官,做到吏部尚书、中书令、侍中、司徒左长史。死后,被追谥为“康子”。
他弟弟叫颢,字仁悠,是朏的弟弟。从小就为人简静。宋朝末年,他当了豫章太守,到了石头城(今南京),他穿着白衣登上烽火台,结果被免了官。他去见齐高帝,向他解释情况,说话文雅流畅,仪容端庄大方,周围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齐高帝也就没追究了。齐永明初年,朝廷选拔人才,任命颢为竟陵王友。后来他做到吏部郎,大家都觉得他很优秀。最后死在北中郎长史的任上。
颢的弟弟叫瀹,字仪洁。七岁的时候,王景文看到他,觉得他与众不同,就向宋孝武帝推荐了他,孝武帝召见了他。瀹举止从容不迫,回答问题也合乎圣意,皇帝很高兴,下诏让他娶公主。后来景和失败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仆射褚彦回把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很多嫁妆。他性格非常聪明,很能说会道。有一次他和刘悛一起喝酒,两人推让了好久,刘悛说:“谢庄的儿子,不可能说不会喝酒吧?”瀹说:“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喝上千日不醉。”刘悛很惭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他一路在齐朝升官,最后当上了中书侍郎。卫将军王俭把他招去做长史,对他特别好。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齐明帝废了郁林王,带兵冲进宫殿,侍卫们吓得四处逃窜去报告给萧琛。萧琛当时正和客人下棋,每下一子就说:“这步棋一定有深意。”一盘棋下完,他就回房间睡觉去了,根本不管外面发生的事。
齐明帝登基后,萧琛又生病了,根本不关心朝政。萧谌带兵造反,萧琛却说:“国家大事,有朝廷大臣处理就够了;再说,生死有命,有什么好怕的?”后来,皇帝设宴犒劳功臣,尚书令王晏等人热闹地喝酒,萧琛却一动不动地坐着,说:“陛下是应天命而登基的,王晏却以为是靠自己的力量。”他敬酒,皇帝也没回应。皇帝哈哈大笑,化解了尴尬。宴会结束后,王晏想和萧琛一起坐车回家,想缓和一下关系,萧琛却严肃地说:“你窝藏的叛贼在哪里?”王晏刚被授予班剑(一种佩剑,象征官职),萧琛就说:“你家是太傅,最多也就管六个人,怎么一下子就管二十个人了?”王晏很害怕他,对江祏说:“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太难了。”后来,萧琛又加领右军将军的职位。
他哥哥萧朏在吴兴做官,因为公务奏报迟了,萧琛就替哥哥写奏章。皇帝发现不是萧朏的笔迹,就问清楚了原因。永泰元年,萧琛在太子詹事任上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简子。萧琛年轻的时候,他哥哥萧朏在吴兴做官,萧琛在征虏渚送别哥哥,萧朏指着萧琛的嘴说:“你这张嘴,最适合喝酒了。”萧琛在建武年间,就特别喜欢喝酒,和刘瑱、沈昭略交往密切,每次喝酒都喝好几斗。齐武帝问王俭:“现在谁会写五言诗?”王俭说:“萧朏继承了他父亲的才能,江淹很有才华。”皇帝在禅灵寺建寺,让萧琛写碑文,他的儿子萧览也参与了。
览,字景涤,娶了齐国的钱唐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梁武帝平定建邺后,朝臣里王亮、王莹他们几个行的是拱手礼,其他人都是跪拜,而览当时二十多岁,是太子舍人,他也只是拱了拱手而已。他为人潇洒,气质优雅,目光聪明,武帝看着他很久,对徐勉说:“我觉得这孩子就像盛开的兰花一样,想当年谢庄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这样吧。”从此以后,武帝对览更加赏识。
天监元年,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主管吏部事务,不久就正式上任了。有一次侍奉皇帝的时候,皇上让他和侍中王暕互相赋诗酬答,览写的诗很好,皇上又让他重新写一首,直到符合他的心意。皇帝还赐诗一首:“双文既后进,二少实名家,岂伊尔栋隆,信乃俱国华。” 览担任侍中时,挺喜欢喝酒,有一次在宴会上和散骑常侍萧琛互相辱骂,被人告到了皇上那里。武帝觉得览年轻,不值得追究,就把他外放到中权长史的职位。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之后又外放担任吴兴太守。
中书舍人黄睦之住在乌程,他的子弟非常嚣张跋扈,以前的太守都对他家毕恭毕敬。览还没到吴兴上任,黄睦的子弟就来迎接他,览直接把他们赶下了船,还狠狠地惩罚了那些为黄家通风报信的小吏。从此以后,黄睦一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吴兴郡境内盗贼很多,是东边的行路人的一大祸患,览到任后,立刻整顿吏治,使得盗贼活动大为减少。早年,齐明帝以及览的父亲{艹瀹}、东海徐孝嗣都曾在吴兴做过太守,号称是名臣,览的政绩都超过了他们。览以前在新安做官时,曾经贪污过一些钱财,到了吴兴后,他却变得清廉正直,人们把他比作王述。他最终在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言扬,字是言扬,从小就特别爱学习,和他哥哥沈约齐名。十四岁的时候,他就给沈约写过诗,沈约还特别欣赏他呢。 年轻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差点儿把他整个人都击垮了。守孝期满后,他当上了太常博士,和哥哥沈约一起参加宫廷宴会。江淹第一次见到他们兄弟俩,就非常敬佩地说:“这真是‘驭二龙于长途’啊!” 后来他做了太子家令,负责掌管记录,深受昭明太子的赏识。秘书监任昉调任新安郡的时候,还专门写诗送别他,诗里说:“哪会想到年纪大了,还要麻烦您老人家呢!”可见任昉对他的看重。
梁武帝曾经问沈约,言扬怎么样,沈约说:“他的才学比我强得多,就喝酒不如我。”梁武帝听了特别高兴。 后来言扬被任命为安成郡守,他母亲去世后,在郡里办丧事,他就辞官没去赴任。 他后来官至左户尚书,又升任掌吏部尚书。 言扬的祖上沈庄、父亲沈瀹、哥哥沈约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这在历史上可是很少见的。
言扬尤其擅长玄学和佛教义理。他在晋陵郡做官的时候,经常和寺院里的高僧轮流讲经论道,连名士何胤都从虎丘山赶来听讲,可见当时有多么热闹。 之前,北魏有个叫卢广的儒生,在朝廷做国子博士,讲学的时候,从仆射徐勉以下的大臣都去听。言扬去听讲的时候,卢广几次打断他,但言扬的辩论非常精彩有力。卢广非常佩服他,还把自己的麈尾、斑竹杖、滑石书格都送给了他,表示对他极高的敬重。 后来言扬被加封为侍中,又升任尚书右仆射。大同三年,他出任吴郡太守。 之前何敬容在吴郡做官政绩很好,人们都称他为“何吴郡”。言扬当上吴郡太守后,政绩也和他差不多。 他还邀请何征君来讲解《中论》,何征君穿着便服从东园进入郡衙,没有走南门。他们还互相写诗,言扬还写了《虎丘山赋》,题写在寺庙里。
他先是被任命为侍中、太子詹事和翊左将军。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正担任这个官职,多次上表请求改任,皇上都不准。后来升任尚书仆射,侍中、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虽然他多次担任要职,却从不参与朝政,一心只想保全自己,巩固宠信,并没有什么建树。因为他生病,就上表请求解职,皇上就准假,还给他开药方,赐给他最好的药,皇上对他的恩宠就是这样。侯景来投降,皇上询问朝臣们的意见,朝中大臣都建议拒绝。皇上听信了朱异的话,接受了侯景,因为朱异认为侯景能够在赵州、魏州立下功劳。他和其他大臣们不敢再说什么了。太清二年,他升任尚书令,死在内宫。皇上说:“他不仅官位很高,而且是人伦的典范,名望很高,很遗憾没有给他更高的职位。可以追赠他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
他家在山里建了一座精美的禅房,泉水和石头都很漂亮,几乎就像天然形成的一样。临川王和始兴王经常来这里游玩。邵陵王纶在娄湖建了个园子,举办大型宴会,酒后喜欢把宾客的帽子撕破,扔进痰盂里,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他曾经参加过宴会,邵陵王想取下他的帽子。他正色说道:“撕破帽子毁坏冠冕,下官不敢领命。”说完拂袖而去。邵陵王多次召见他,他都不回去,邵陵王很惭愧。他信奉佛教,尤其精通佛理,曾经注解《净名经》,经常自己讲解佛经。他著有文集二十卷。他的儿子叫嘏。
他儿子嘏,字含茂,风度翩翩,很擅长写作。在梁朝做太子中庶子,建安太守。侯景之乱时,他去了广州投奔萧勃。萧勃失败后,他在周迪家门下做事。后来投奔陈宝应,陈宝应平定叛乱后,他才去京城。他历任侍中、中书令、都官尚书。去世后,谥号为光子。他的文集在世间流传。他的儿子俨做过侍中、御史中丞、太常卿;另一个儿子伷做过尚书仆射。
他的侄子侨,字国美。他父亲玄大,在梁朝做过侍中。侨一向很富有,有一次家里一天没饭吃,他的儿子想拿家里的史书去当掉换钱,他回答说:“宁愿饿死,也不能拿这个换吃的!”太清元年去世,著有文集十卷。他的长子叫祎。
我弟弟侨弟,字世高,也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在湘东王手下当幕僚,可惜他比我哥先去世了。
唉,就像《易经》上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他为人正直,待人接物都很好,家族兴旺发达,后代也一直延续着,这都是他积德行善的结果啊。 可惜他经历了三代的更迭,碰上了不少变故,虽然想远离世俗,但始终没能做到;做官的时候,也免不了被钱财所累。 到头来,他弯腰驼背,过着清贫的生活,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处士全盗虚声”,说的就是他这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