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说说古代后宫的那些事儿,这后宫嫔妃的等级啊,各个朝代都不一样。
晋武帝的时候,参考了汉朝和魏朝的制度,设立了贵嫔、夫人、贵人,这三个合称“三夫人”,地位跟三公(古代最高级别的官职)差不多。然后还有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这九个合称“九嫔”,地位和九卿(古代九个重要部门的官员)相当。剩下的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这些人的级别就低多了,相当于朝廷里那些低级官员。宋武帝的时候,把才人这个级别精简了一下,其他的都沿用了晋朝的制度。
再仔细说说这些官位的来历,贵嫔是魏文帝设立的;夫人是魏武帝刚建立魏国时设立的;贵人是汉光武帝设立的;淑妃是魏明帝设立的;淑媛是魏文帝设立的;淑仪和修华是晋武帝设立的;修容是魏文帝设立的;修仪是魏明帝设立的;婕妤和容华是西汉就有的称呼;充华是晋武帝设立的;美人是汉光武帝设立的。
到了宋孝武帝孝建三年的时候,后宫制度又改了。取消了“夫人”这个级别,改设“贵妃”,地位和当时的丞相相当;贵嫔的地位提高到和丞相相当,贵人的地位和三司(古代三个重要的财政部门)相当,这三个合称“三夫人”。还新设了昭仪、昭容、昭华三个级别,分别代替了修华、修仪、修容;又设立了中才人和充衣,地位比较低,属于散位。 昭仪是汉元帝设立的;昭容是宋孝武帝设立的;昭华是魏明帝设立的;中才人是晋武帝设立的;充衣是西汉就有的制度。
所以说,这后宫的等级制度,还真是变来变去的,复杂得很呢! 宋孝穆赵皇后,孝懿萧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张夫人,文章胡太后,少帝司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明宣沈太后,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贵妃),前废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后废帝陈太妃,后废帝江皇后,顺陈太妃,顺谢皇后,齐宣孝陈皇后,高昭刘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郁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刘皇后,东昏褚皇后,和王皇后…… 这些皇后的名字,也足以说明后宫的变迁。
话说东晋明帝泰始二年,朝廷精简了后宫嫔妃的等级,取消了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这几个职位,又重新设立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这些职位。三年后,明帝又取消了贵人这个职位,改设贵姬,这样后宫的三夫人就齐全了。他还增加了昭华这个职位,以及淑容、承徽、列荣三个职位。 最后,他把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这九个职位定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这五个职位,则排在九嫔之下。美人、才人、良人这三个职位,算是比较低的等级,地位比较散漫。后来,明帝对后宫的事务越来越上心,就像设立百官一样,认真地规划和设置了后宫的各种职位。
南齐高帝建元元年,相关部门建议设立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则为地位较低的散职。三年后,太子宫也设立了三个职位:良娣的级别相当于开国侯,保林相当于五等侯,才人相当于驸马都尉。到了永明元年,相关部门又建议贵妃和淑妃可以佩戴金章紫绶,并佩带玉饰。以前淑妃的位次是九棘,因为“淑”字代表着温恭,而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所以提升淑妃的地位,让她和贵妃一样,与三司(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对应。夫人的称号,和藩国的夫人一样。而淑媛的级别,则相当于九卿。七年后,又重新设立了昭容的职位,位列九嫔。
梁武帝拨乱反正之后,深刻认识到后宫奢靡之风不好,而且皇后早逝,长秋宫也空缺已久。于是他重新制定了后宫的等级制度: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东宫则设良娣、保林两个职位。不过,到了简文帝和元帝时期,因为他们都出身于储君藩属,或者因为战乱,或者因为皇后早逝,所以后宫的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和发展,椒房(皇后的寝宫)也常常空置。
陈武这个人啊,为人非常朴素节俭,所以后宫的职位很多都空缺着呢。等到文帝天嘉年间,才下令把后宫的职位都补齐。不过他制定的制度,都没改动之前的旧例,还把这些规定写成文件,留作以后的参考。虽然皇帝很节俭,但是后宫嫔妃的数目还是不够。到了宣帝和后主时期,也没做任何改变。
现在我把这些事情都整理一下,写成一篇文字。
宋孝穆皇后赵氏,名字叫安宗,是下邳人。她父亲赵裔做过平原太守。赵皇后在晋穆帝升平四年的时候,嫁给了宋孝武帝,生下了宋武帝之后,就在丹徒的官舍去世了,葬在晋陵丹徒县东乡练璧里雩山。宋朝建立后,追封她为皇后,陵墓叫做兴宁陵。永初二年,朝廷追赠赵裔为光禄大夫,还给了他金章紫绶;赵裔的儿媳孙氏被封为豫章郡建昌县君。同年,又追封赵裔为临贺县侯。她儿子赵伦的事迹,另有记载。
孝懿萧皇后,名字叫文寿,是兰陵人。她父亲萧卓,字子略,做过洮阳县令。萧皇后是宋孝武帝的继室皇后,生下了长沙景王刘道怜和临川烈武王刘道规。义熙七年,被封为豫章公太夫人。宋武帝当上宋公、宋王后,萧皇后又陆续被加封为太妃、太后。宋武帝登基后,尊她为皇太后,住在宣训宫。宋武帝非常孝顺,侍奉太后非常谨慎小心,即使当上皇帝后,太后年纪大了,他每天早上都要去朝见太后,从没耽误过时间。等到少帝即位,又尊她为太皇太后。景平元年,她在显阳殿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她临终前留下遗言说:“汉朝的皇帝和皇后,陵墓都在不同的地方。现在可以在我的墓地里另开一个墓穴,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于是就另开了一个墓穴,和兴宁陵合葬在一起。当初,宋武帝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贫困简朴,宋孝武帝去世的时候,葬礼也很简陋。宋武帝还留下遗嘱说:“太后百年之后,不必合葬。”所以,萧皇后去世后,才按照她的遗言行事。
萧卓和赵裔一开始都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又都被追封为封阳县侯。萧卓的妻子,也就是赵皇后的母亲,被封为吴郡寿昌县君。萧卓的儿子萧源继承了爵位,萧源的事迹,记载在《思话传》里。
武敬臧皇后,名字叫爱亲,是东莞人。她爷爷汪是尚书郎,她爸爸俊是郡功曹。后来她嫁给了宋武帝,生下了会稽宣长公主和兴弟。武帝为人节俭正直,以身作则,皇后也一直恭谨,从不违背。义熙四年正月甲子日,皇后在东城去世了,追赠为豫章公夫人,然后葬在丹徒。武帝临死前,遗诏要把她葬在建邺。于是,就准备了皇家的仪仗去迎接皇后的灵柩,把她和葬在初宁陵。宋朝建立后,又追封她父亲俊为金紫光禄大夫,她母亲高密叔孙氏被封为陵永平乡君。俊的儿子焘和熹,都有单独的记载。
宋武帝的张夫人,名字不知道,也不知道是哪里人。她生下了宋少帝和义兴恭长公主惠媛。永初元年被封为夫人。少帝即位后,朝廷上奏请尊她为皇太后,她的宫殿叫做永乐宫。少帝被废黜后,太后把玺印和官服还给了朝廷,然后搬到吴郡居住。宋文帝元嘉元年,她被封为营阳国太妃,两年后去世了。
文章胡太后,名字叫道安,是淮南人。义熙年间,被宋武帝纳为妃嫔。宋文帝出生五年后,她因为犯了错被赐死,葬在丹徒。武帝登基后,追封她为婕妤。宋文帝即位后,朝廷上奏请尊她为章皇太后,她的陵墓叫熙宁陵,并在建邺为她立庙。
宋少帝的司马皇后,名字叫茂英,是晋恭帝的女儿。一开始被封为海盐公主,后来少帝以皇子的身份娶了她。宋朝建立后,她被封为皇太子妃。少帝即位后,她成为皇后。元嘉元年,被降为营阳王妃,后来又成为南丰王太妃。元嘉十六年去世了。
文元袁皇后,是陈郡阳夏人,名叫齐妫,是左光禄大夫袁湛的庶女。她母亲地位很低,袁皇后六岁才被父亲接到身边抚养。后来她嫁给了文帝,一开始被封为宜都王妃,生下了儿子萧劭和东阳献公主。文帝对她非常恩宠,但袁家家境贫寒,皇后经常向文帝要钱接济娘家。文帝为人节俭,每次最多也就给个五万钱或者三十匹布。当时潘淑妃很受宠爱,后宫都传言她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皇后听说后,心里没底,就借着潘淑妃求文帝给家里三十万钱试试,结果很快就得到了。这件事让她很生气,就装病不见文帝,最后气病而死。元嘉十七年,皇后病重,文帝握着她的手哭泣,问她还有什么话要说。皇后看了文帝很久,然后用被子蒙住脸,死在了显阳殿。文帝非常悲痛,下令让前永嘉太守颜延之写祭文,文章写得非常华丽。奏章呈上后,文帝又亲自加上了“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个字表达自己的哀思。朝廷要给她上谥号“宣皇后”,文帝下令谥号为“元”。
皇后生下萧劭后,自己仔细观察他,还派人飞快地报告给文帝说:“这孩子相貌异常,将来一定会亡国破家,不能留他。”她当时就想杀了萧劭。文帝慌忙赶到后殿门口,用手撑着帘子阻止了她才作罢。
皇后死后,经常有一些灵异的事情发生。明帝的生母沈美人曾经因为没有犯错却被责罚,要被处死,她路过皇后生前居住的徽音殿前。徽音殿有五间房子,自从皇后死后就一直关闭着。沈美人走到殿前哭着大声说:“我今天无罪而死,如果皇后有灵,一定会知道!”这时,殿门竟然自己打开了!守卫的人赶紧报告给文帝,文帝吃惊地赶去看,沈美人这才被赦免。
大明五年,孝武帝下诏追封皇后的外祖父为豫章郡新淦平乐乡君,还下令给赵、萧、臧三家光禄,以及袁敬公和平乐乡君的墓地拨给蛮户,因为之前没有给他们墓地配备看守人,每家都拨给三个蛮户负责墓地的打扫祭祀。皇后的父亲袁湛有自己的传记。
潘淑妃啊,一开始是靠美貌被选进宫的,起初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皇帝喜欢坐羊车巡视后宫各个宫殿,潘淑妃每次都精心打扮,掀起帘子等候,还偷偷吩咐宫女用咸水洒在地上。皇帝每次走到她宫殿门口,羊就舔地不肯走。皇帝说:“羊都因为你而徘徊不前,更何况是人呢!”从此,皇帝对她的宠爱超过了后宫其他妃嫔。
孝武昭路太后,名叫惠男,是丹阳建康人。她因为美貌被选入宫中,生下了孝武帝,被封为淑媛。等到年纪大了,失宠了,经常跟随孝武帝出巡各地。孝武帝即位后,有关部门奏请尊她为太后,她的宫殿叫做崇宪宫。太后住在显阳殿。皇帝在闺房里对她礼敬很少,偶尔临幸她,也可能在她的宫殿里留宿,所以民间对她有很多不好的传言。宫廷之事很隐秘,也没人能分辨真伪。
孝建二年,追赠太后的父亲兴之为散骑常侍,兴之的妻子被追封为余杭县广昌乡君。大明四年,太后的外甥抚军参军琼之上表陈述情况。有关部门奉旨,奏请追赠琼之的父亲道庆为给事中,琼之和他的弟弟休之、茂之都得到了显赫的官职。太后经常干预政事,赏赐琼之等人很多财物,他们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住房和穿戴都和皇帝的儿子们一样。大明五年,太后跟随皇帝巡视南豫州,妃嫔以下都跟随前往。废帝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明帝即位后,尊她为崇宪太后。
一开始,明帝小时候就失去了生母,是太后把他抚养长大的,太后对他非常疼爱。明帝即位后,对太后的供奉礼仪,和以前一模一样。有关部门奏请太后搬到外宫居住,皇帝却想亲自侍奉太后晨昏,在宫中尽享天伦之乐,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后来听说义嘉造反的事,太后心里很高兴,就留皇帝喝酒,并在酒里下了毒。侍者扶起皇帝的衣服,皇帝醒了,起身用那杯酒敬太后。当天太后就死了,这件事被秘而不宣,丧事按照礼仪办理。把她的灵柩迁到东宫,命名为崇宪宫。又下诏书叙述太后的恩德,皇帝自己也穿齐衰服丧三个月,以表达对太后的追思。谥号为昭皇太后,葬在孝武帝陵的东南面,陵墓名为修宁陵。
首先,晋安王司马勋造反的事还没平息,有个巫师说应该打开昭太后(司马昭之妻)的陵墓,毁掉她的梓宫(棺椁)来避邪。结果修缮工作仓促进行,根本没按规矩来。皇上(司马炎)本来就忌讳这些,担心将来会因此招来灾祸。所以泰始四年夏天,他下令给有关部门说:“昭太后修建宁陵的地点,在大明朝的时候就经过了仔细的卜算。前年遇到那些蛮族入侵的麻烦,当时只能权宜行事,没来得及好好修整,而且陵墓所在的山地也比较低矮简陋,现在应该按照旧的典章制度,重新隆重地修建。”有关部门上奏说:“请求对宁陵的玄宫(主墓室)进行修缮,把损坏的部分修补好,暂时用油殿代替,先把梓宫取出来,事情办完再放回去。”皇上批准了。
接下来,废帝(司马奕)在景和年间,又追封兴之(司马兴之)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孝侯;追封道庆(司马道庆)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敬侯;道庆的女儿后来当了皇后,休之(司马休之)也因此被封为侍中。
再说说明宣沈太后,她的名字叫容姬,具体是哪里人,就不知道了。她是文帝(司马绍)的美人,生下了明帝(司马昱),后来被封为婕妤。元嘉三十年去世,葬在建康的莫府山。孝武帝(司马曜)即位后,追封她为湘东国太妃。明帝即位后,有关部门上奏,尊她为皇太后,谥号宣,陵墓名为崇宁陵。
孝武帝的皇后,文穆王皇后,名字叫宪嫄,是琅邪临沂人。元嘉二十年,被封为武陵王妃,生下了废帝(司马奕)、豫章王子尚、山阴公主楚玉、临淮康哀公主楚佩、皇女楚琇、康乐公主修明。孝武帝还在藩地的时候,她就非常受宠,孝武帝即位后,她就成了皇后。
大明四年,皇后率领后宫嫔妃在西郊举行亲蚕礼,皇太后也来观礼,妃嫔以下都得到了赏赐。废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她的宫殿叫做永训宫。同年,她在含章殿去世,葬在了景宁陵。她父亲偃,另有传记记载。
殷淑仪啊,是南郡王萧义宣的女儿。长得漂亮,还会巧笑倩兮。萧义宣失败后,皇帝偷偷把她弄进了宫。她一下子就成了后宫最受宠爱的妃子。皇帝给她取了个假姓“殷”,凡是泄露她身份的人都被处死了,所以当时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世。她去世后,皇帝总是想念她,就让人做了个可以打开的棺材,想见她的时候就打开看看她的遗容。这样过了好几天,她的容貌都没怎么变化。皇帝追封她为贵妃,谥号为“宣”。
等到下葬的时候,皇帝给她配上了蒨辌车、虎贲军、班剑武士、銮辂(九旒)、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乐队,规格之高,可见一斑。皇帝亲自从南掖门出来送葬,悲伤得不能自已,周围的人也都忍不住哭了起来。皇帝对她疼爱到了极点,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荒废了朝政。每天睡觉前,他都要先在灵床前摆上酒,自己喝一口再敬给她,然后放声痛哭,久久不能平静。他还特意让官员上奏说:“根据《春秋》记载,仲子虽然不是鲁惠公的嫡子,还可以另建祠堂祭祀。如今贵妃地位尊贵,理应另建庙宇。”于是,就在京城给她修建了一座独立的庙宇。
那时候有个巫师,说自己能看见鬼,告诉皇帝说可以把贵妃请来。皇帝一听特别高兴,立刻让人把巫师叫来。过了一会儿,果然在帷帐里看到了一个跟贵妃生前一模一样的人影。皇帝想和她说话,但她却一言不发。皇帝想要拉她的手,她却突然消失了。皇帝更加悲痛欲绝,于是就模仿《李夫人赋》写了一篇赋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谢庄还为此写了一篇哀悼的策文呈给皇帝。皇帝躺在床上看,一边看一边流泪,看完后站起来还继续哭,说:“没想到今天还有这样有才华的人。”这篇策文在京城被广泛传抄,一时间纸墨都涨价了。也有人说,贵妃其实是殷琰家的人,后来到了萧义宣家,萧义宣失败后才进宫的。
话说废帝的皇后何令婉,是庐江郡灊县人。孝建三年,她嫁给了当时的皇太子。太明五年,她在东宫的徽光殿去世了,谥号是献妃。后来废帝登基,追封她为献皇后。等明帝当了皇帝,就把何皇后和废帝一起葬在了龙山的北面。
何皇后的父亲何瑀,字幼玉,是晋朝尚书左仆射何澄的曾孙。何瑀娶了武帝的女儿章豫康长公主,也就是公主次男。这位公主之前嫁过徐乔,长得特别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很有计谋。在文帝当政的时候,她受到的礼遇非常高。何瑀当时特别有钱有势,跟平昌的孟灵休、东海的何勖这些人都互相攀比排场,比谁的马匹车驾更豪华。公主和何瑀感情非常好,何家的亲戚朋友都沾了他们的光,都得到了不少好处。何瑀官至右卫将军,公主去世后,何瑀的墓被打开了,孝武帝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衔。
他们的儿子何迈娶了文帝的第十个女儿新蔡公主何英媚。何迈从小因为家里显赫,所以做了不少高官,他喜欢养狗养马,整天赛马打猎,还招募了一大堆能打能干的壮士,后来官至南济阴太守。后来,废帝把新蔡公主接到后宫,对外谎称公主死了,还杀了一个宫女,把尸体送回何迈府上,然后大张旗鼓地办丧事。废帝一直怀疑何迈图谋不轨。而何迈也确实暗中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想趁机废掉皇帝,改立新君。结果事情败露,何迈被杀了。明帝即位后,追封他为建宁县侯。
何瑀的侄子何衍,性格暴躁,当上了黄门郎。官职刚上任,就请求升任司徒司马。升任司徒司马后,他又请求升任太子右率。才做了几天太子右率,他又请求升任侍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不停地要求升官。没得到侍中这个职位,就因为怨恨骂人而被赐死了。
明恭王的老婆,名字叫贞风,是琅琊临沂人。一开始被封为淮阳王妃,后来明帝改封她为湘东王妃。她生了晋陵长公主伯姒和建安长公主伯媛。明帝登基后,立她为皇后。
有一次,皇上在宫里搞了个大型宴会,竟然让一群裸体女人在那里表演,以此取乐。皇后用扇子遮着脸,一句话也不说。皇上生气了,说:“那些穷苦人家都来一起开心了,你为什么一个人不看?”皇后回答说:“开心的事有很多种,哪有姐姐妹妹聚在一起,看裸体女人来取乐的道理?穷苦人家的开心和这个不一样。”皇上大怒,让皇后退下。皇后的哥哥,扬州刺史景文,把这事告诉了他的舅舅陈郡谢绰,说:“我妹妹在家的时候是个柔弱的女人,没想到现在竟然能这么刚正。”
废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她的宫殿叫弘训宫。废帝行为不端,太后经常劝诫他,一开始废帝还表面上顺从,后来越来越放肆。有一次,太后赏赐给废帝一把玉柄毛扇,废帝嫌这把扇子不够华丽,竟然想毒死太后,还让太医熬毒药。身边的人劝他说:“如果你真这么做了,大臣们都会说是孝子,你还能用这种阴险的手段吗?”废帝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作罢。
顺帝即位后,齐高帝掌握实权,宗室刘晃、刘绰、卜伯兴等人有不臣之心,太后也多少和他们有些牵扯。顺帝禅位后,太后和顺帝一起搬到东邸,后来又搬到丹阳宫,被封为汝阴王太妃。顺帝在丹阳去世后,她在都城另建了一座宅邸。建元元年,她在自己的宅邸去世,追封谥号,并以宋朝的礼仪下葬。她父亲僧朗,另有传记记载。
话说陈太妃,名叫妙登,是建康丹阳一个屠户家的女儿。当年孝武帝派尉司去民间搜寻姿色出众的女子。太妃家住在建康县,住的只是两三间草屋。孝武帝出行时,问尉司说:“御道边怎么会有这种草屋?想必是家里穷困吧。”于是赏赐了三万钱,让她盖瓦房。尉司亲自送钱过去,她家人都不在家,只有当时十二三岁的太妃在家。尉司见她长得漂亮,就向孝武帝禀报了。于是,她就入宫了,先被安排在皇太后宫里居住。两年后,还没得到皇帝的宠幸,皇太后就向孝武帝说了这事,于是孝武帝就把她赐给了明帝。一开始很受宠,一年后宠爱就衰减了,又被赐给了李道儿。没过多久,又被接回宫里,生下了后废帝。当时民间都说明帝并非废帝的生父,所以都叫废帝为李氏之子。废帝后来微服出巡,常常自称“李将军”,有时也自称“李统”。明帝即位后,封她为贵妃,地位与皇太子妃相同。《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就是她吧。废帝登基后,有人上奏尊她为皇太妃,她的车服也和晋孝武帝的李太妃一样。她的宫殿叫弘化宫,设有家令一人,并且把其他国家的太妃都改称为太姬。到升明初年,她被降为苍梧王太妃。
江皇后,名叫简珪,是济阳考城人。泰始五年,明帝在为太子选妃,他比较相信一些占卜算命之类的小道消息,很多名门闺秀都不符合他的要求。江家虽然是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和祖父母都已去世,弟弟又年幼,因为占卜结果吉利,所以就被选为太子妃。六年,她被册封为皇太子妃,明帝还下令朝臣和各州郡都进献礼物,多的人家送的礼物价值能抵得上百金。当时始兴太守孙奉伯只献上琴书,除此之外什么也没送。明帝大怒,下令赐他毒药处死,后来又赦免了他。太子即位后,她被立为皇后。皇帝被废后,她也降为苍梧王妃。至于祖智深的事迹,另有记载。
陈太妃,她的名字叫法容,是丹阳建康人。明帝本来就比较胖,晚年还得了重病,没办法临幸妃嫔。那些皇子们的母亲,宫女、妃嫔,要是怀孕了,都被明帝弄进宫里。生下儿子后,就把孩子的母亲杀掉,然后把孩子交给后宫里他宠爱的妃子抚养。咱们的顺帝,是桂阳王休范的儿子,他母亲是陈昭华。明帝死了以后,昭华被封为安成王太妃。顺帝当皇帝后,她就被尊为皇太妃。后来顺帝把皇位禅让了,就只保留了太妃的称号。
顺谢皇后,名字叫梵境,是陈郡阳夏人。她的祖父是右光禄大夫庄氏,父亲叫飏,官职是车骑功曹。升明二年,她被立为皇后。顺帝禅让皇位后,她被降为汝阴王妃。她祖父庄氏的事迹,另有记载。
齐宣孝陈皇后,名叫陈道止,是淮河东边东阳人,是魏国的司徒矫的后代。她家境贫寒,从小就勤奋地织布做工。家里人看她太辛苦,劝她休息,但她始终没有改变。后来她嫁给了宣帝。宣帝有几个庶出的儿子,衡阳元王道度和始安贞王道生,皇后则生下了高帝。高帝两岁的时候,奶妈奶水不足,皇后梦见有人给了她两碗麻粥,醒来后奶水就充足了。宣帝经常在外任职,皇后就一直留在家里。有个算命先生对皇后说:“夫人会有个贵子,但您现在还见不到他。”皇后感叹道:“我有三个儿子,哪个会应验呢?”她叫来高帝,用小名喊他:“政,应该就是你了!”
宣帝去世后,皇后亲自操持家务,丫鬟仆妇犯了错,她都宽容地原谅,从不追究。高帝虽然当了官,但家境原本贫寒,他在建康做令的时候,明帝他们冬天甚至连丝棉都没有,但是膳食却很丰盛。皇后总是把肉菜撤掉一部分,说:“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后来,皇后在县衙去世了。升明二年,追赠她为竟陵公国太夫人。齐国建立后,她被尊为齐国太妃,并赐予蜜印、青色绶带,以太牢祭祀。建元元年,追尊她为皇后。她的外祖父肇也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敬侯;她的继母胡氏被封为永昌县靖君。永明九年,诏令太庙四季祭祀,祭祀时,宣皇帝用面饼和鸭肉,孝皇后用笋、鸭蛋、肉脯、酱炙和白肉,高皇帝用肉脍、菹和羹,昭皇后用茗、粣、炙鱼。这些都是他们生前最喜欢的食物。
高昭刘皇后,名叫刘智容,是广陵人。她的祖父玄之和父亲寿之,都是员外郎。皇后的母亲桓氏,曾经梦见吞下玉佩生下了皇后,当时屋里充满了紫光,她把这事告诉了寿之。寿之说:“可惜不是儿子。”桓氏笑着说:“即使是女儿,也足够兴旺家族了。”皇后睡觉的时候,总能看到有羽盖在她头顶遮荫,家人试着去看,总是能看到上面笼罩着像云雾一样的景象。
十七岁那年,裴家来提亲,婚事也谈妥了。可是后来,她梦见有人来迎娶,跟普通的迎亲队伍一样,她就没答应。第二次梦到迎亲,队伍里却有龙旗豹尾,跟寻常的完全不一样,这次她就高兴地答应了。所以,她最终没有嫁给裴家,而是成了皇帝的嫔妃。她为人严谨,做事有条有理,无论大事小情都遵循礼法。她生下了太子和豫章王萧嶷。太子还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她回娘家探亲,碰上家里祭祀。那天阴天,天还没亮,全家人都忙得团团转准备祭祀用的食物。她帮忙炒芝麻,刚添上柴火,还没来得及找火镰,火就自己着了。宋泰豫元年,她去世了,葬在宣帝陵墓旁边,也就是泰安陵。她的学生王清和墓工刚开始挖土,就有一只白兔跳出来,找遍了也没找到。等到坟墓修好,那只兔子又回到坟头上去了。升明二年,她被追赠为竟陵公国夫人;三年后,又被追赠齐国妃印绶;齐建元元年,被尊谥为昭皇后。第二年,她的父亲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母亲被追赠为上虞都乡君。
武穆裴皇后,名叫惠昭,是河东闻喜人。她祖父裴封之,曾任给事中;父亲裴玑之,曾任左军参军。她年轻的时候和豫章王妃庾氏姐妹情深,庾氏擅长女工,侍奉高昭皇后恭敬勤勉,而裴皇后在这方面不如她,所以不受公婆重视,武帝对她也比较冷淡。她的性格刚强严厉,就连竟陵王子良妃袁氏在平民时期犯的错,都被她严厉训斥惩罚。升明三年,她被立为齐世子妃;建元元年,成为皇太子妃;第二年,她去世了,谥号穆妃,葬于休安陵。
当时有人想为她立石碑,王俭说:“立石碑不符合礼制,自从宋元嘉年间颜延之为王球立碑以来,只有那些名门望族才会有碑文记载生平事迹,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做法。储妃的地位尊贵,已经超出了常规,既然有哀策(祭文),就不需要再立石碑了。”大家听了他的话,就没有立碑。武帝即位后,追尊她为皇后,并追赠她父亲裴玑之金紫光禄大夫,追赠她的继母檀氏为余杭广昌乡元君。
以前啊,显阳殿和昭阳殿是太后和皇后的住处。永明年间,没太后皇后,羊贵嫔住昭阳殿西边,范贵妃住东边,宠爱的荀昭华则住在凤华柏殿。皇帝平时住在寿昌画殿南边的阁楼里,那儿还设有白鹭鼓吹乐队。乾光殿东西两边,则摆着钟磬,都是用来宴乐的地方。皇帝经常去各个苑囿游玩,带着宫女们浩浩荡荡地跟着御驾出行。宫里很深很安静,根本听不到端门报时的鼓漏声,所以就在景阳楼上安了钟,五更三更都要敲响。宫女们听到钟声,就得赶紧起床梳妆打扮。皇帝还经常去琅邪城,宫女们也跟着去。出发得早,到湖北埭的时候,鸡才刚叫,所以那地方就叫鸡鸣埭。
有个吴郡女子叫韩兰英,很有文采,宋孝武帝时期,她献上了一篇《中兴赋》,得到了赏识,被招进了宫。到了宋明帝时期,她担任宫中职务。等到武帝当政,她被任命为博士,教六宫的嫔妃读书学习。因为她年纪大见识多,大家都叫她韩公。
文安王皇后,名字叫宝明,是琅邪临沂人。她爷爷是韶之,做过吴兴太守;她爸爸是晔之,做过太宰祭酒。宋朝的时候,高帝把文惠太子娶她为太子妃。建元元年,她成为南郡王妃;建元四年,她成为皇太子妃,但是不受宠爱。太子给自己宫里的女人们做新衣服和首饰,而皇太子妃的床帐却陈旧,梳妆用的钗子也只有十来根旧的。永明十一年,她成为皇太孙太妃。郁林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住在宣德宫,宫里给她配了三十个男侍卫,这在以前可是没有过的。她父亲晔之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母亲桓氏被封为丰安县君。那年十二月,她还穿着正式的服装去太庙祭祀。明帝即位后,她搬到了鄱阳王以前的府邸居住,仍然称作宣德宫。永元三年,梁武帝定都建邺,把她迎进了宫,后来她还临朝称制。等到禅位之后,她就搬到了外宫居住。梁天监十一年,她去世了,葬在崇安陵,谥号为安后。她爷爷韶之的事迹,另有记载。
郁林王何妃,名叫婧英,是庐江郡灊县人,抚军将军戢的女儿。一开始,要把她嫁给南郡王,但文惠太子觉得戢家没儿子,门第低微,不愿意这门亲事。王俭认为,南郡王妃将来会成为外戚,只要家世好就行,不用非得门第高强。何家虽然不算特别显赫,但也符合外戚的要求。永明三年,这婚事才算定下来。
何妃天生性子放荡,南郡王身边那些不靠谱的人,只要妃子觉得长得好看的,她都跟人家好。南郡王的一个侍书人叫马澄,年轻长得又帅,何妃特别喜欢他,经常跟人家比腕力、较劲,南郡王还觉得挺好玩儿的。
马澄是剡县穷苦人家出身,之前在南岸强抢民女,被秣陵县抓了起来,南郡王跟县里打招呼,把他放了。后来,马澄又逼着他的姨妈把女儿给他做妾,姨妈不同意,马澄就去告到建康令沈徽孚那儿。沈徽孚说:“你姨妈的女儿可以做你老婆,但不能做你妾。”马澄说:“我爹是给事中,我们家已经有点地位了,我姨妈家还是穷人家,她女儿当然可以做我妾了!”沈徽孚骂了他一顿,把他打发走了。十一年后,何妃成了皇太孙妃。
她还喜欢一个叫杨珉之的女巫,长得也漂亮,何妃特别宠她,俩人同吃同住,跟夫妻似的。后来太孙当了皇帝,何妃成了皇后,她把自己的生母宋氏封为余杭广昌乡君,养母刘氏封为高昌县都乡君。皇后要举行册封大典了,结果梳妆镜莫名其妙地从床上掉下来了。那年冬天,她和太后一起祭祀太庙。杨珉之得到皇帝的宠幸,经常在宫里侍奉皇帝。明帝做辅政大臣时,跟王晏、徐孝嗣、王广之一起请求处死杨珉之,但皇帝没同意。后来又让萧谌、萧坦之再三请求,皇后跟皇帝一起坐着,哭着捂着脸,对萧坦之说:“杨珉之年轻,也没犯什么大错,为什么要冤枉她杀她呢?”萧坦之在皇帝耳边悄悄说:“这事儿另有隐情,不能让别人知道。”皇帝叫皇后“阿奴”,说:“阿奴,你先出去一下。”萧坦之就说:“外面都传杨珉之跟皇后有不正当关系,这事儿已经传遍天下了。”皇帝没办法,只好下令处死杨珉之。萧坦之赶紧把消息告诉明帝,明帝立刻在建康执行了死刑,虽然后来又下令赦免,但杨珉之已经死了。
话说这后宫里的女人啊,跟皇帝关系乱七八糟的,还跟皇帝搞得很暧昧,皇帝也由着她胡来。她还把自己的亲戚都弄进宫里,动不动就赏赐人家几十万,甚至把武帝的曜灵殿都给她的家人住。后来皇帝被废了,她也跟着被降为王妃。她爹的事儿,书上都有记载。
海陵王的王妃,名叫韶明,是琅邪临沂人,太常慈的女儿。永明八年,她嫁给了临汝公。郁林王当了皇帝后,她成了新安王妃。延兴元年,她当上了皇后。可同年就被降为了海陵王妃。她爹慈的事迹,书上也有写。
明敬刘皇后,名叫惠端,是彭城人,光禄大夫道弘的孙女。高帝把她嫁给了明帝。建元三年,她成了西昌侯夫人。永明七年去世了,葬在江乘县张山。延兴元年,追封她为宣城王妃。明帝登基后,追尊她为敬皇后,还把她的父亲通直郎景猷追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母亲王氏封为平阳乡君。明帝死了以后,她也被迁葬到兴安陵。
东昏褚皇后,名叫令璩,是河南阳翟人,太常澄的女儿。建武二年,她嫁给了太子,但不受宠。皇帝还跟身边的人说:“要是我能得到像山阴公主那样放得开的女人就好了。”这山阴公主是明帝的女儿,后来皇后就跟她搞到一起去了。第二年,皇后去敬后庙祭拜。东昏当了皇帝后,她就成了皇后。可皇帝宠爱潘妃,她不受待见。黄淑仪生下太子诵后就死了。东昏被废了,皇后和太子诵都被贬为庶民。她爹澄的事迹,书上也记载着呢。
和王皇后,名叫蕣华,是琅邪临沂人,太尉俭的孙女。一开始是随王妃,中兴元年当上了皇后。皇帝禅位后,她被降为妃子。她祖上俭的事迹,书上也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