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元王道度,是齐高帝的哥哥。他和齐高帝一起在雷次宗那里学习。宣帝曾经问雷次宗两个人的学习情况,雷次宗回答说:“他哥哥外在表现很出色,弟弟内在修养很好,都是难得的人才啊!”道度在宋朝的时候做到安定太守,后来去世了。齐建元元年,齐高帝追封了他并给予谥号。他无子,齐高帝就让他第十一子钧继承王位。

钧,字宣礼,五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区贵人病了,他非常伤心憔悴。身边的人照常给他吃五彩的饭和半块饴糖,但他不肯吃,说:“要等到姨娘病好了再说。”七岁的时候,他被过继给衡阳元王。见到齐高帝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行礼,就哭得泪流满面。齐高帝握着他的手说:“伯叔父就像父亲一样,不要怨恨。让你过继的原因,是因为你很有孝心,能够奉祀先祖。”然后就下令给他配备和正王一样的车马、雉尾扇等等,所有待遇都和正王一样。区贵人去世后,他尽到了丧葬的礼仪。服丧期满后,该去向武帝问安,他瘦弱得骨头都露出来了,三次想上车都上不去,只好作罢。典签曹道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帝,武帝就亲自去钧的府邸看他,看到他这样,心里很悲伤,回来后对褚蓁说:“我刚才看到衡阳王,真是太憔悴了,你多去安慰他。”之前区贵人留给他很多华美的钗环首饰,还有剪刻精美的锦绣,上面绣着倒垂的凤凰、莲花、芰荷、星星月亮等等,让他玩耍。贵人去世后,每逢年节和朔望,他都要打开看看,然后拜祭,哭得哽咽不止,看到的人都为他悲伤。

钧王爱好学习,擅长写作,他和琅邪王智深经常一起讨论文章,济阳江淹也经常和他们一起。武帝对王俭说:“衡阳王爱好文学,应该让他内外兼修,不能只看重他的出身。”于是就让太子舍人萧敷担任他的文学老师。

晋安帝司马德宗从小就自己认真地抄写《五经》,每一经都抄成一卷,放在自己的小箱子里,以防忘记。 侍读贺玠问他:“殿下家里本来就有很多书籍,为什么还要费力地抄写这么小的字,还特意放在箱子里呢?” 安帝回答说:“箱子里装着《五经》,方便查阅,而且自己动手抄写一遍,就能永远记住。” 其他几位王子听说后,都争着效仿,也开始抄写“巾箱《五经》”,所以“巾箱《五经》”这个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安帝为人清高,说话从来不涉及朝政。 会稽太守孔珪在家建造园林,种植梧桐柳树,还修建了很多假山和水池,几乎达到了极致的意境,安帝去游览过。孔珪说:“殿下住在富丽堂皇的府邸,出入皇宫,怎么会跟我们这些隐居山林的人交往呢?” 安帝回答说:“我虽然住在朱门之内,但我的心却遨游在江海之间;我虽然身在紫禁之门,但我的志向却在青云之上。” 孔珪非常欣赏他的高洁品格。吴郡太守张融为人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是王公贵族,在他眼里也如同草芥一般,唯独对安帝十分敬重,他对自己的哥哥张绪说:“衡阳王(安帝)风度翩翩,有着凌云之志,他的风采和品格令人敬佩,我与他交往,不知不觉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可见安帝受到的赞赏之高。

后来安帝担任秘书监。 延兴元年,他被明帝司马绍所杀。明帝即位后,让永阳王子司马珉继承元王的爵位。

司马珉,字云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个儿子。 最初被封为义安郡王,后来改封为永阳王。永泰元年,司马珉被害,之后由武陵昭王司马晔的儿子司马坦继承元王爵位。

始安贞王司马道生,字孝伯,是晋高帝司马炎的次兄。他在宋朝做官,官职是奉朝请,后来去世了。高帝司马炎即位后,追封并追加了他的谥号。司马道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司马凤,次子司马鸾(即晋明帝),三子司马丐(即安陆昭王)。司马凤,字景慈,在宋朝做官,官职是正员郎,后来去世,高帝司马炎即位后,追谥他为靖世子。建武元年,明帝司马绍追尊司马道生为景皇,追封他的妻子江氏为皇后,并在御道西边为他建立寝庙和陵墓,陵墓名为修安陵。同时追封司马凤为始安靖王,并将华林凤庄门改名为望贤门,在太极东堂画凤鸟,题为神鸟,并将鸾鸟改称为神雀。司马遥光继承了始安王的爵位。

始安王司马遥光,字元晖,出生时就体弱多病,晋高帝司马炎认为他无法承担祭祀的职责,想把爵位封给他的弟弟,但晋武帝司马炎劝谏,于是司马遥光继承了爵位。他做过中书郎。

明帝当政的时候,处理各种处罚和奖赏的事务,都跟遥光一起商量决定。他们俩还一起劝明帝把高氏、武氏的子孙后代都杀掉,明帝也听他们的。建武元年,遥光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三年后,升为抚军将军。他工作很认真,但手段比较残酷,经常滥杀无辜。因为腿脚不好,不能像其他朝臣一样正常进宫,他总是坐车从望贤门进宫。每次他和明帝聊完天,皇帝要香火,第二天肯定有人要倒霉。

太子不喜欢学习,就喜欢到处玩乐。朝中大臣商量着让蔡仲熊给太子讲礼仪,还没讲多久,遥光就慢悠悠地说:“这些文义的东西,不过是些读书人为了求官才耍的花样,太子殿下干嘛要学这个?”明帝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停止了太子的学习。永泰元年,遥光被封为大将军,还配有装饰华丽的车子。后来皇帝身体不好,遥光经常去侍奉,皇帝的病越来越重,河东王铉等七位王爷一夜之间都被杀了,这事儿八成是遥光的主意。皇帝驾崩后,遗诏提升遥光为侍中、中书令,还给他配了仪仗队。永元元年,又给他配了二十个持剑的侍卫,并让他兼任开府仪同三司。

遥光这个人,脾气古怪得很,有人送他鞋子,他都觉得人家在戏弄他,狠狠地把人训了一顿。刘绘曾经给他写过一张小纸条,上面就写着“智不及葵”,意思是他不够聪明,结果也因此得罪了他。后来遥光辅佐齐东昏侯,暗地里和江祏兄弟勾结,想自己掌握大权。他弟弟遥欣在荆楚带兵,占据着上游地区,两人暗中互相呼应。遥光本来打算利用东府的命令,让遥欣迅速南下,一起发动政变,结果遥欣却病死了。

江祏被杀后,东昏侯把遥光叫进宫里,告诉他江祏的罪行。遥光害怕极了,回到家就在府里号啕大哭,从此就称病不上朝了。之前遥光出行回城的时候,一阵风把他的仪仗伞吹到了城外。遥光的弟弟遥昌早些时候在寿春去世了,豫州的军队都归顺了遥光。等到遥欣的丧事办完,要把他葬在武进,灵柩停在东府前的河边,从荆州来送葬的人非常多,场面盛大。

东昏侯杀了江祏之后,担心遥光不安分,想把他调任司徒,让他回家,还派人来通知他。遥光害怕会被杀,就在东府门口聚集了荆州和豫州的军队,很多人觉得他行为古怪,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遥光召集了自己的亲戚丹阳丞刘沨、城局参军刘晏、中兵参军曹树生等人,还有其他一些粗鲁的将士,想打着讨伐刘暄的旗号,夜里派几百人攻破东冶监狱放出囚犯,又到尚方宝剑库里取兵器。他还叫来了骁骑将军垣历生。垣历生接到命令后就赶来,劝遥光率领城里的军队,趁夜攻打皇宫,用芦苇柴堆烧掉城门,说:“您只要坐上车跟着我,轻轻松松就能成功!” 遥光心里犹豫,不敢行动。

天快亮了,遥光穿着戎装来到听事,停好车马,安排部署,拿着兵器登上城楼赏赐将士,垣历生再次劝他出兵,遥光还是不肯,只望着宫里看情况变化。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台军的军队稍微靠近了一些。遥光立刻下令戒严,赦免了都城里的百姓。将军萧坦之驻扎在湘宫寺,镇军司马曹武驻扎在青溪大桥,太子右率左兴盛驻扎在东府东篱门,各路军队把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遥光派垣历生从西门出战,台军屡次被打败,连军主桑天爱都被杀了。

一开始,遥光去问谘议参军萧畅的意见,萧畅却正色拒绝,不肯帮忙。后来,萧畅和抚军长史沈昭略一起逃跑了,投奔了台军,这可把大家士气都给打击下去了。 接着,垣历生又从南门出战,结果被曹武给抓住了。垣历生对曹武说:“你要是觉得皇上圣明,梅、茹两位是贤相,那我就应该死。而且,我现在死了,你将来也逃不掉。”说完就自杀了。

遥光听说垣历生被俘了,气得不得了,在床上又蹦又跳,还下令杀了垣历生的儿子。当天晚上,台军用火箭烧了东北角楼,到了晚上,城池就溃败了。遥光跑到小斋里,让人反击,但左右的人都翻墙逃跑了。台军主刘国宝、时当伯等人率先冲了进来,遥光听到外面有兵来了,赶紧吹灭了灯,趴在地上,士兵们冲进房间,把他杀了。

遥光起兵造反才四天就死了。起兵的那天晚上月蚀了,懂这些的人说月亮代表大臣,月蚀了,大臣就肯定要完蛋。起兵之前的那天晚上,城里的人都梦到好多蛇从城里爬出来,大家互相一说,都觉得很奇怪。台军攻进城以后,把房子都烧得差不多了。

遥光小时候为人非常正直,明帝对他特别好。东昏侯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明帝就让他和遥光一起住,还叫遥光“安兄”,感情非常好。遥光被杀之后,东昏侯登上旧宫的土山,望着东府的方向,悲痛地喊着:“安兄!”然后就哭了起来,左右的人都看不下去,可见他有多么思念遥光。天下有名的士人刘沨、刘沨的弟弟刘谦、陆闲、陆闲的儿子陆绛、司马端、崔庆远都因为这件事被杀头了。

曲江公,名叫遥欣,字重晖,是始安王遥光的弟弟。他父亲西平太守是宣帝的哥哥,因为没有儿子,就让遥欣继承香火,认作曾孙。遥欣从小就聪明过人,明帝曾经对江祏说:“遥欣虽然年纪小,但是看他那神采,非凡得很,将来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材,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长寿啊!”安陆昭王(此处应为“安陆昭王”)则说:“不用担心他的兄弟们不会富贵,我怕的是我活不到那一天啊!” 说完这话,语气凄凉悲痛。

遥欣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出家门,看见几个小厮在玩弹弓打鸟,百发百中。遥欣说:“游戏花样多着呢,干嘛非要打鸟?鸟儿在天上自由飞翔,跟咱们有什么关系?这样残忍地夺去鸟儿的生命,有什么意思呢?”那些小厮被他感动了,从此再也不打鸟了。当时很多少年都喜欢玩这个,所以这件事之后,大家都不再打鸟了。十五六岁的时候,遥欣就已经博览群书,通晓经史。成年后,他被任命为中书郎。明帝当政后,遥欣和始安王遥光一起参与朝政,他们推荐的人才,个个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因此,朝中官员和百姓都纷纷前来拜访,门庭若市。

延兴元年,明帝任命遥欣为兖州刺史。当时,丰城公遥昌也在寿春镇守。明帝在便殿设宴,始安王遥光也在座。明帝悲伤地对遥欣说:“安陆昭王说过‘不用担心你们兄弟不会富贵,只怕我活不到那一天’,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啊!”说着说着,明帝悲痛得不能自已,在场的所有人和侍卫都哭了起来。到了欧阳岸的时候,明帝突然问左右:“怎么最近没听到打鸟的声音了?”左右回答说:“以前有个学生因为打鸟被您训斥过,所以这事儿就没人再做了。”遥欣笑着说:“我小时候随口一说而已,怎么就成了禁令了呢?”

公元25年,他升职了,被封为西中郎将,还被封为闻喜县公,后来又调任荆州刺史,还加了个都督的头衔,最后又改封为曲江公。当时明帝的儿子们都比较弱,晋安王司马宝义还得了重病,所以朝廷就让遥光在扬州坐镇,算是中央地区,而遥欣则在陕西那边,算是外围,他们兄弟俩的权力都很大。遥欣这个人特别喜欢打仗,还招募了一大堆武士,给自己壮声势。公元29年,朝廷又让他兼任雍州刺史和宁蛮校尉,还把他的驻地从原来的地方迁到了襄阳。后来魏国的军队撤退了,他也没跟着去追击。最后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司空的头衔,谥号为康公,葬礼也按照王侯的规格操办。

他儿子叫几,字德玄,十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他很小就没了父亲,家里还有九个弟弟,个个都很小,但他对弟弟们特别好,兄弟情深,这事儿在朝廷上都传开了。他为人温和,从不跟别人争抢什么。生活虽然清贫,但他自食其力,还特别好学,擅长写草书和隶书。湘州刺史杨公则,是以前曲江公手下的官员,每次见到几,都会跟别人说:“康公的这个儿子,简直就是桓帝、灵帝时代那些名臣的再世啊!”后来杨公则去世了,十五岁的几还为他写了祭文。著名文学家沈约见了这祭文后大为惊叹,对他的舅舅蔡撙说:“我刚看了贤甥(指杨公则)的祭文,写的真不错,不比希逸(指谢灵运)的作品差,看来康公积德行善,福泽后代啊!”后来几官至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晚年他特别信奉佛教。当上新安太守后,因为新安山清水秀,正合他的心意,他就在那里四处游玩,还写了游记。最后死在了任上。他的儿子清,也有些文采,当过永康令。

遥欣的弟弟遥昌,字季晖,公元25年被封为丰城县公,后来当上了豫州刺史,去世后,谥号为宪公。

安陆昭王,名叫萧景业,长得仪表堂堂,举止优雅。他在宋朝当官,做到中书郎。建元元年,被封为安陆侯,还担任了五兵尚书。后来外放担任吴郡太守,政绩显著,名声很好。竟陵王子良给他写信说:“我久闻您的盛名,几十年来,姑苏还没有出现过像您这样优秀的太守。” 武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多次提拔他,先后担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还加封都督。萧景业非常重视处理诉讼案件,人们只要喊他的名字,他就亲自到案前询问情况,如果有人理亏,他就耐心劝导,让双方都能接受结果,离开后都没什么怨言。百姓们都很敬畏和爱戴他。他死后,灵柩运回家乡,百姓们沿着沔水哭泣,为他设祭,并在岘山为他立祠。死后被追谥为昭侯。

明帝从小就和萧景业兄弟情深,当时明帝担任仆射,兼领卫尉,听说萧景业去世后,他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想去萧景业的家里为他守灵,但皇帝没批准。每当明帝去萧景业灵前祭拜,总是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泣不成声。建武元年,萧景业被追赠为司徒、安陆王。

他的儿子萧宝晊继承了爵位,永元元年,改封为湘东王。后来萧宝卷被废黜,萧宝晊见大势已去,便观望民心,等待朝廷的旨意。结果,城内的人向梁武帝投降了。宣德太后临朝称制的时候,萧宝晊被任命为太常,但他心里不安分。后来他图谋叛乱,他和弟弟江陵公萧宝贤、霄城公萧宝宏都被杀死了。

新吴侯萧景先,是高帝的堂兄弟。他的祖父萧爰之,曾担任员外郎;父亲萧敬宗,是始兴王国的中军将领。萧景先从小就没了父亲,但他很有孝心,一直跟着母亲孔氏生活,由舅舅抚养长大。高帝很欣赏他,经常提拔他。高帝镇守淮阴的时候,就让萧景先担任军队主将,负责城内防卫工作,非常信任他。后来武帝被封为广兴郡王,就请求高帝让萧景先和他一起前往,并任命萧景先为武帝宁朔府司马,从此萧景先就一直跟随武帝左右。建元元年,萧景先被任命为太子左卫率,封为新吴县伯,他深受皇帝信任,权势很大,在朝中影响力非常大。萧景先原名萧道先,后来改名为萧景先,是为了避高帝的讳。

话说当年,武帝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的时候,和景先一起坐一辆车,走泥泞的路,车子破旧不堪,最后在领军府西门那儿,车辕都断了,两个人都狼狈不堪。景先就对武帝说:“咱们俩以后就算都当了领军,也不能忘记今天这趟受罪的滋味啊!”后来武帝当了皇帝,就下诏命景先兼任领军将军。 那拜官的日子,排场可大了,满朝文武都看着呢。景先拜完官回来,还没到府门口呢,皇帝又派人来传旨了:“听说领军将军今天出行,怎么没再发生车辕折断的事儿啊?”景先赶紧谢恩。景先对皇帝那可是忠心耿耿,所以皇帝对他特别恩宠。有一次,皇帝在景阳楼上召见景先谈话,当时在场的旧臣就只有豫章王一个人。后来景先又升任中领军。

皇帝出郊打猎的时候,景先总是全副武装地跟着,还认真地检查周围的情况。没多久,景先就被封侯了。 话说升明年间,沈攸之在荆州起兵造反,武帝当时驻守在江州盆城。景先有一天晚上巡城,突然听到城壕里有个小孩儿喊“萧丹阳”,也不知道是谁,声音一个接一个地喊个不停。景先就试着问是谁,空中竟然传来一个声音:“贼寇很快就会被平定,何必如此严加防范?”说完就没声儿了。景先马上派人仔细搜查,却什么也没发现。第二天,景先把这事儿禀报了武帝,武帝说:“沈攸之自己都跑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谁知道你将来会不会当上丹阳尹呢?”景先说:“哪有这种事!”没过多久,沈攸之的人头就送来了。到了永明三年,皇帝任命景先为丹阳尹,对他说:“这次任命就是要验证当年在盆城城壕里听到空中所说的话啊!”后来景先又升官,担任假节、司州诸军事。景先死后,被追谥为忠侯。

他的儿子景毅,当上了北中郎司马。这景毅性子奢侈豪爽,喜欢骑射,被明帝猜忌。后来王晏的事情败露,景毅也被牵连处死了。

再说南丰伯赤斧,是高帝的从祖兄弟。他的祖先是祖隆,做过卫军录事参军;父亲是始之,做过冠军中兵参军。

赤斧这个人,因为为人正直谨慎,得到了高帝的赏识。高帝当政的时候,他先后担任黄门侍郎、淮陵太守。后来顺帝退位,在丹阳旧址上修建宫殿,皇上命令赤斧协助送行,结果因为要留下来负责防卫,最后死在那里才回去。之后,他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在任期间不追求个人利益,勤于为公。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武帝对他很器重,甚至把他和萧景先相提并论。他被封为南丰县伯,之后又升迁为给事中、太子詹事,最终去世。他家里很穷,连盖被子的丝绸都买不起,武帝听说后,更加惋惜,追谥他为懿伯。他的儿子颖胄继承了他的爵位。

颖胄,字云长,为人厚道,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他最初担任秘书郎。高帝对赤斧说:“颖胄穿着朴素的衣服,我觉得他这种循序渐进的提升,很让人欣慰。”后来他升迁为太子舍人。他父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得了脚疾,好几年才能走路,武帝下诏安慰鼓励他,还赐给他医药。之后,他被任命为竟陵王司徒外兵参军,又担任晋熙王文学。

颖胄爱好文学,他的弟弟颖基则擅长武艺。有一次武帝登上烽火楼,命令群臣作诗,颖胄的诗作很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对颖胄说:“你文采出众,你弟弟武艺超群,你们兄弟俩,真是宗室的栋梁之材啊!”皇上因为颖胄是勋戚子弟,就把他从中书郎直接提拔为左军将军,负责殿内的文武事务,可以进入便殿。后来他又外放到新安做太守,当地官吏百姓都很敬重他。之后,他被任命为黄门郎,兼领四厢直,后来又升迁为卫尉。

明帝在位期间经历了废立事件,颖胄始终保持冷静,不偏不倚,因此明帝也让他参与了功劳的分配。建武二年,颖胄被晋爵为侯,皇上还赏赐给他平时乘坐的那头白色牜俞牛。明帝平时很节俭,想要熔毁太官元旦上寿用的银酒器,尚书令王晏等人纷纷称赞这是盛德之举,但颖胄却说:“朝廷的盛大仪式,最重要的莫过于岁首三元,这件器物又是旧物,不值得因此而铺张浪费。”明帝听了很不高兴。后来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满桌都是银器,颖胄又说:“陛下之前想熔毁那件酒器,恐怕也应该把这些器物一起处理了吧。”明帝听了非常羞愧。

他后来当上了庐陵王的军队后勤长官,接着又做了广陵太守,还代理南兖州刺史的职务。就在这一年,魏国那边大张旗鼓地说要饮马长江,皇帝很害怕,就命令颖胄把老百姓都迁到城里去,老百姓当时可吓坏了,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往南边逃。颖胄觉得魏军的距离还很远,就没马上执行这个命令,结果魏军没多久也撤兵了。 之后他又升任南兖州刺史,还加了个都督的官衔。

等到和帝到荆州上任,颖胄也被任命为西中郎长史兼南郡太守,同时代理荆州刺史的职务。那时候江祏独揽朝政大权,颖胄这次的任命也是江祏决定的。颖胄心里很不服气,愤愤地说:“江公这是把我们这些人赶到外面去了!”

萧宝卷那个昏君,滥杀大臣,重用小人,崔休、陈显达战败后,各地的州郡长官都各自盘算着怎么对付他。永元二年十月,尚书令临湘侯萧懿和他的弟弟卫尉萧畅都被杀害了。萧衍当时是雍州刺史,准备起兵,但担心颖州刺史颖胄不跟他一起行动,就派颖胄的亲戚王天武去江陵,跟颖胄说刘山阳已经从西边打过来了,准备一起攻打荆州和雍州,劝颖胄一起造反。颖胄还在犹豫。

早先,刘山阳离开南州的时候,跟别人说:“朝廷派人拿着白虎旗追杀我,我也回不去了。”他带着家眷和一堆歌妓,浩浩荡荡地往西走。到了巴陵,却磨蹭了十多天没动。萧衍又派王天武给颖胄送信,故意用一些奇怪的计策迷惑他。当时有人说刘山阳想杀了颖胄,然后自己控制荆州一起造反。刘山阳到了之后,果然不敢进城。颖胄拿不定主意,晚上就叫来钱塘人朱景思,还有西中郎城局参军席阐文和谘议参军柳忱,让他们闭门商量对策。

席阐文说:“萧衍在雍州养兵很久了,江陵一向怕襄阳人,咱们兵力又不如人家,打下江陵不一定能控制住,就算控制住了,以后朝廷也不会容我们。现在如果杀了刘山阳,再和萧衍一起起兵,拥立天子号令诸侯,就能成就霸业了。刘山阳犹豫不前,是不相信我们,现在咱们杀了王天武,就能消除他的疑虑。等他来了,再把他杀了,万事就成了。”柳忱也同意这个主意。

颖胄就杀了王天武,以此来表示对刘山阳的诚意。刘山阳很高兴,带着几百骑兵轻轻松松地就到了州城,结果席阐文带兵把他杀了,把他的脑袋送给了萧衍。萧宝卷听说刘山阳死了,就下诏讨伐荆州和雍州。颖胄很有能力,既然已经起兵了,大家也都跟着他。长沙寺的和尚以前铸造了一条金龙,几千两黄金,埋在地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叫做“下方黄铁”,颖胄就把这条金龙拿出来,充当军费。他感慨地说:“以前江祏陷害我,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祸福真的难以预料啊!”十二月,颖胄向建邺发出了讨伐萧宝卷的檄文。

公元三年正月,皇帝当上了宰相,颖胄被任命为左长史,还升官做了镇军将军,之后就开始选拔地方官员了。梁武帝多次上奏,劝皇帝登基称帝,颖胄就让他的部下宗史去制定相关的礼仪。皇帝接受了建议,正式称帝,并改元。在江陵修建了宗庙和南北郊的祭祀场所。州府城门都按照建康宫的样子修建,还设立了尚书五省,把城南的射堂改成了兰台,南郡太守则改称尹。

建武年间,荆州发生了一场特大暴风雨,据说有条龙飞进了柏斋,柱子和墙壁上都留下了龙爪的痕迹。当时的刺史萧遥欣吓得不轻,都不敢住在那里了,后来干脆把柏斋改成了嘉福殿,说是吉兆。中兴元年三月,颖胄被任命为侍中、尚书令、监八州军事和荆州刺史,同时留在了西朝。他弟弟颖达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后来杨公则等人率领军队跟随梁武帝围攻郢城,颖达在汉口与大军会合,和王茂、曹景宗等人一起攻破了郢城。梁武帝又攻打漂州,让颖达和曹景宗一起打败了东昏侯的将领李居士,之后又参与攻打东城。

一开始,梁武帝起兵的时候,巴东太守萧惠训的儿子萧璝和巴西太守鲁休烈没跟着他,反而举兵入侵荆州,还打败了辅国将军任漾。颖胄派兵抵抗,但梁武帝已经平定了江陵和郢城,正围攻建康。当时颖胄辅佐皇帝,地位非常稳固,而且他特别能喝酒,一顿能吃三斗白肉脍。但他自认为身为上将,没能阻止萧璝等人,心里又忧又愧,最后忧郁成疾而死。州里对外隐瞒了死讯,找了个字迹相似的书吏伪造他的命令。

那时梁武帝正围攻建康,驻扎在石头城,皇帝秘密下诏告知颖胄的死讯,但同样也秘而不宣。等到建康城破,萧璝也因为害怕而溃败,皇帝才正式宣布颖胄的死讯,追赠他为丞相,并赐予前后部羽葆、鼓吹,以及三十名持剑侍卫,还有蒨辌车和黄屋左纛。梁天监元年,追封他为巴东郡公。颖胄的灵柩运回后,武帝亲自驾临哭祭,葬礼规格参照了晋朝王导和齐朝豫章王。谥号为“献武”。

颖达这小子啊,年轻的时候就爱逞强好胜,脾气火爆。他哥哥颖胄在齐建武年间出任荆州刺史,颖达也跟着在西府当西中郎外兵参军。齐朝末年天下大乱,他们兄弟俩觉得待不下去,就干脆举兵造反了。颖达的弟弟颖孚,当时从建邺出发,想回庐陵老家,结果一路颠簸,险些没命。路上还饿肚子,最后因为吃得太饱撑死了。建康城被攻陷后,梁武帝任命颖达为前将军、丹阳尹。等梁武帝篡位称帝后,追封颖孚为右卫将军,还封颖达为唐侯,官至侍中、卫尉卿。后来颖达被外放去当豫章内史,心里很不痛快。

还没出发呢,就参加了宫里的华林宴,喝多了酒,在席上就开始发脾气,态度很不好。沈约想劝劝他,想让他消消气。结果颖达对着沈约破口大骂:“我现在这副德行,都是你们这些鼠辈害的!你还劝我喝酒?!” 满座宾客都吓傻了。梁武帝说:“你是我家的‘阿五’(梁武帝对颖达的昵称),沈公也是德高望重的人,你怎么能这么没礼貌呢?要按律法处置你,你又有什么话说?”颖达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顾着哭,梁武帝看着都觉得有点愧疚。没过多久,颖达就被调到江州当刺史了。

没过多久,悬瓠地区归顺梁朝,颖达的长史沈瑀等人却很苛刻,结果被盗贼杀害了。很多人怀疑颖达参与其中,甚至有人说他图谋反叛。梁武帝就派直阁将军张豹子去江州讨伐盗贼,实际上是监视颖达的。颖达知道朝廷的意思,干脆就只顾着喝酒,不管州里的事了。最后,颖达死在了左卫将军的职位上,死后被追谥为康侯。

他的儿子颖敏继承了爵位,当上了新安太守。他特别喜欢打猎射雉,结果一直没在郡里好好办公,导致诉讼案件堆积如山。后来,他拉弓射箭时弄伤了腰,不久就死了。

颖达的第七个儿子颖斅,在太清年间当上了魏兴太守。梁州刺史、宜丰侯萧循把他当作府里的长史。梁州有个古墓,叫“尖冢”,据说那是张骞的坟墓。以前有人想挖开它,都会听到鼓角声,好像有人在阻止他们,所以那些盗墓贼都吓跑了。颖斅不信邪,非要亲自监督开挖。结果挖开一看,只找到一面银质镂空的铜镜,也就一尺见方。当时颖斅正守孝,因为这件事,还被清谈名士们批评了一番。

再说说衡阳公萧谌,字彦孚,是高帝萧道成的族子。他爷爷萧道清是员外郎,他父亲萧仙伯是桂阳国的下军将领。

宋元徽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武帝在郢州(今湖北荆州)当太子呢,他想了解都城的消息,他爹高帝就派了萧谌去武帝身边,既是传达一些计划,也是为了培养他成为心腹。后来,在升明年间,萧谌当上了武帝的中军刑狱参军和南东莞太守,因为办事出色,还被封了个安复县男的爵位。

到了建元年间,武帝在东宫当太子,萧谌负责宫里的宿卫工作。结果高帝杀了张景真,武帝让萧谌去求情,想保住张景真的性命。高帝一听就不高兴了,萧谌吓得赶紧退了回来。武帝当皇帝后,提拔萧谌做了步兵校尉和南兰陵太守,还让他管着皇宫里的武器装备,所有宫里的兵器都归他管,皇帝的很多秘密事情也让他参与处理,妥妥的心腹。后来又升了官,当上了左中郎将和后军将军,太守的职位也照旧保留着。

武帝生病住在延昌殿的时候,萧谌就一直守在身边,日夜值班。武帝驾崩后,还留下遗诏,让萧谌继续负责宫里的事情,一切照旧。

萧谌被皇帝郁林非常信任,经常半夜三更地找他商量事情。皇帝整晚睡不着觉,等萧谌回来才安心。后来萧谌升官了,当了卫军司马,兼任卫尉。他母亲去世后,皇帝特批他回原职位守卫尉。

明帝辅政后,萧谌投靠了明帝,积极参与废立皇帝的行动。他秘密召见诸王,跟他们谈话,并且不准诸王跟外界的人接触。因为萧谌权势很大,大家都害怕他,所以都听他的。郁林皇帝被废黜的那天,一开始听说外面有变故,还偷偷地写信叫萧谌来。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萧谌这个人性格阴险,从来不为自己打算。等到废帝那一天,他带兵先冲进后宫,守在皇帝寝宫门口,他手下的士兵都听他的,没有一个人敢动。

海陵帝即位后,萧谌升任中领军,被封为公爵,配给五十名侍卫,可以进宫值班,每月十天回府。建武元年,他又升任领军将军、左将军、南徐州刺史,官职越来越高,爵位也升到了衡阳郡公。明帝刚即位的时候,曾答应把扬州刺史的职位给萧谌,后来却给了别人。萧谌很生气,说:“就像煮熟的饭,要拿去送给别人吃一样。”王晏听说后说:“还有谁会再为萧谌准备碗筷呢?”

萧谌凭借自己的功劳,经常干预朝政。明帝刚登基,就派亲信到外面打探消息,了解萧谌的言行,对他越来越怀疑和忌惮。建武二年六月,皇帝到林园宴请萧谌和尚书令王晏等人,大家玩得很开心。宴会结束后,皇帝故意留萧谌晚点离开,走到华林阁的时候,萧谌的侍卫护送他回省里。

皇帝派莫智明去责备萧谌:“隆昌年间,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现在你全家占据两州之地,兄弟三人都有爵位,朝廷已经对你们恩宠有加了,你却总是怨天尤人,还说‘煮熟的饭,难道要整锅送给别人吗?’现在,朕赐你死。”萧谌对莫智明说:“人死后也会很快被忘记,我与陛下一起杀了高、武等诸王,这件事是你传达的,我现在死了,下一个就轮到你了!” 于是,萧谌在省里被杀害了。秋天,莫智明也死了,人们认为这是萧谌在阴间报复他。皇帝下诏书,公开萧谌的罪行,把他的案子交给廷尉审理。

萧谌迷信方术,吴兴人沈文猷曾给他算命,说:“你的相貌不亚于高祖皇帝。”萧谌很高兴,说:“感谢你的好意,不要对别人说。”后来,沈文猷也被处死了。

谌兄,字彦伟,在永明年间做过建康令。有一次他和秣陵令司马迪之一起坐车出行,前面有四个士兵开道。左丞沈昭略上奏说:“凡是有仪仗的官员,同车出行不能同时配备侍从,请免除谌兄等人的侍从。”皇上就下令免除了他们的侍从。延兴元年,他升迁为徐州刺史、司州刺史。明帝即位后,封他为安复侯,又征召他担任左卫将军。皇上本来想杀他,但是因为谌兄当时在边境抵御魏军,所以暂时没动手。魏军撤兵后过了六十天才杀了谌兄。梁武帝派人去司州,让他当别驾,去执行诛杀谌兄的任务。谌兄的儿子娶了江淹的女儿,字才君。她听说父亲死了,悲痛地说:“萧家的人都死光了,我还活着干什么?”说完就哭晕过去了。

谌兄的弟弟谌诔,字彦文,和谌兄一起参与了废立皇帝的事,被封为西昌侯,官至太子左卫率。诛杀谌兄的那天,辅国将军萧季敞请求逮捕谌诔,对他百般刁难,甚至动手推搡侮辱他。谌诔慢悠悠地说:“我已经死了的人,还值得这样对待吗?您不记得当初提拔我的时候了吗?要是阴间有知,我一定会报答您的。”萧季敞为人粗暴蛮横,善于掩盖过错,高帝在位时,曾受到谌氏兄弟的提拔和推荐,所以官至郡守。他在任上贪污腐败,谌兄总是为他掩盖。后来他做了广州刺史,有一天白天竟然看见谌诔带兵进城来抓他。没过多久,果然被西江都护周世雄袭击,军队战败,逃到山中,被蚂蟥咬得遍体鳞伤,肉都烂光了,惨不忍睹,最后被村民杀死。人们都说这是天理循环啊。

临汝侯坦之,字君平,是高帝的远房族亲。他祖父道济,官至太中大夫;父亲欣祖,做过武进令。坦之和萧谌是同族,在东宫做直阁,因为勤奋正直受到文惠帝的赏识,先后被任命为给事中、兰陵令。武帝去世后,坦之率领太孙文武到上台祭奠,被任命为射声校尉,官职不变。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提升为正员郎、南鲁郡太守。少帝因为坦之是文惠帝的旧臣,对他非常信任,经常让他出入宫廷。皇帝在宫里,或者出到后宫的时候,行为乖张放肆,坦之总是陪在他身边。有时候皇帝喝醉了,衣服都脱光了,坦之总是扶着他劝解。后来坦之发现皇帝实在无法辅佐,就转而依附明帝,暗中为他提供情报。

公元498年,皇上追封了坦之他父亲的功劳,封他父亲为临汝县男。后来,少帝听说外面有人密谋造反,又害怕明帝(指当时的皇帝)在宫里,就下令把坦之调到西州去。 后来,少帝在华林园华光殿,穿着黄色的单衣,脚垂在床边,对坦之说:“有人说镇军将军(指王敬则)和王晏、萧谌想一起废掉我,好像不是空穴来风,兰陵那边听到的消息怎么样?”(因为坦之以前做过兰陵县令,所以少帝称他为兰陵。)

坦之回答说:“天下哪会有这种事?谁会没事去废掉皇帝呢?以前元徽(指元徽帝)一个人在路上跑,三年都没人敢靠近他,那是因为他冤杀了孙超、杜幼文等人,才导致失败的。现在朝廷什么事都没有,突然就要废立皇帝?朝中大臣们不可能这样议论,一定是那些尼姑和老嬷嬷说的吧!怎么能相信尼姑老嬷嬷的话呢!皇上要是没惹着那三个(指王敬则、王晏、萧谌),谁敢保证自己的安全?安陆的几位王爷都在外面,他们也不可能回来,那些正直的人,又怎么能对抗他们呢!”少帝说:“兰陵你观察得挺好,办事要果断,别落后于人。”

少帝觉得要铲除那些当权大臣,必须得有人出力,心里想着沈文季,于是晚上偷偷派宫里的侍卫去贿赂沈文季,结果沈文季没收。少帝大怒,对坦之说:“我赏赐沈文季,他居然不接受,难道有人臣敢拒绝天子的赏赐?”坦之说:“皇上是派谁送的?”少帝说:“宫里的侍卫。”坦之说:“皇上要是正式下诏赐物,让舍人写好文书送去,沈文季哪敢不接受!正是因为这件事处理得不正规,所以才被拒绝了。” 后来,少帝又喝醉了酒,骑着马从西边的走廊向北狂奔,这样跑了两三次差点摔倒,坦之劝他别这样,还抓住马缰绳,少帝挥拳打坦之,没打着,自己反而摔倒了。坦之和曹道刚一起把少帝扶到寿昌殿的玳瑁床上躺下,少帝又想起来跑,坦之拦不住他,坦之赶紧派人去通知皇后,皇后来了,好说歹说劝了很久,少帝才睡着。

明帝琢磨着要废掉小皇帝,并且已经跟萧谌和坦之商量好了。结果,小皇帝身边最信任的直阁将军曹道刚,感觉有点不对劲,偷偷地做了一些防范措施,萧谌还没来得及动手呢。这时,始兴内史萧季敞和南阳太守萧颖基正要回京,萧谌想等他们俩回来,借助他们的力量再行动。明帝担心事情泄露,赶紧把情况告诉了坦之。坦之火速跑去跟萧谌说:“废掉皇帝,这可是自古以来的大事啊!我听说曹道刚、朱隆之他们已经开始怀疑了,要是明天卫尉那边不配合,这事儿就彻底没戏了!你家里还有个百岁老母亲呢,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事情失败,招来杀身之祸呢?赶紧想想别的办法吧!”萧谌一听这话,吓得脸色都变了,第二天就动手废了皇帝,这都是坦之的功劳。

海陵皇帝即位后,提拔坦之做了黄门郎,还兼任卫尉。建武元年,坦之升任左卫将军,还被封侯。东昏皇帝继位后,坦之又当上了侍中和领军将军。永元元年,坦之母亲去世,服丧结束后,他又被重新启用,官职还升了级,还给他配了府邸。后来,江祏兄弟想拥立始安王遥光为帝,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坦之。坦之说:“明帝当初夺取天下,本来就不是按规矩来的,天下百姓到现在都对他心怀不满,现在要是再干这种事,恐怕天下都要散了,这事儿我可不敢参与!”

话说遥光造反了,派人半夜偷偷去抓萧坦之。萧坦之光着膀子穿着裤衩,翻墙就跑。结果碰上了台游逻的负责人颜端,被抓了个正着。萧坦之赶紧解释说:“始安那边闹事,派人来抓我,我往家里跑,是想回台里去,您就饶了我吧!”颜端没理他,还加强了戒备。萧坦之又说:“我可是朝廷大臣,半夜三更跑来跑去,您当然会怀疑我,以为我犯了事儿。如果您不信,可以亲自去东府看看。”颜端还是没说话。走到小街的时候,颜端才确定遥光真的造反了,赶紧回去。还没走三十多步,就下马给萧坦之跪下说:“今天求您收留我!”萧坦之说:“我刚才跟你说的话,你居然敢骗我!”颜端把马让给了萧坦之,两人一起走了。到了新亭,路上还收拢了二百多被遥光抓的俘虏,还有不少武器。他们进了西掖门,等打更之后才进入宫殿。

当天四更天,主书冯元嗣敲响了北掖门,报告遥光造反,宫里立刻做好了准备。天快亮的时候,皇帝召见了徐孝嗣。左将军沈约在五更刚听到消息,就赶紧驾车赶往西掖门。有人劝他穿盔甲,但沈约担心外边的军队已经到了,如果穿盔甲,别人可能会认为他和遥光是一伙的,难以自证清白,所以就穿了红衣服进宫。宫里很快稳定下来,萧坦之被授予节度使,统领军队讨伐遥光。事情平息后,萧坦之被升迁为尚书左仆射、丹阳尹,右军将军的职位不变,还被封为公爵。

萧坦之长得又胖又黑,没胡子,说话声音嘶哑,当时人们都叫他“萧痖”。他为人刚强,执法严厉,小人们又怕他,又恨他。遥光的事情平息二十多天后,皇帝派延明为主帅,黄文济为副帅,包围了萧坦之的家,要杀了他。萧坦之的堂兄萧翼宗在海陵郡做官,正准备出发,萧坦之对黄文济说:“我堂兄在海陵的房子应该没什么问题。”黄文济问:“海陵的房子在哪儿?”萧坦之告诉了他。黄文济说:“那肯定有问题!”还是派人搜查了。搜查的结果是萧坦之家徒四壁,只有几百张当铺的票据,萧坦之就拿着这些票据上奏皇帝,请求饶他一命。和帝中兴元年,追赠萧坦之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

话说啊,有人评论说:齐国的宗室里,只有始安王的后代才能兴旺发达。可是明帝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他们的权力,遥光又用残酷的手段来统治他们,最终导致他们家道中落,这就是所谓的“亦以此终”吧。颖胄在荆州做官,那可是完全失职啊,到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这哪是他自己预料到的呢?谌和坦,他们俩都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结果呢,一个国家都差点被他们搞垮了,他们自己也因此身败名裂,这都是他们自作自受啊!

说白了,就是齐国皇室,就始安王的后代发展得好。明帝不择手段地把他们弄下去,遥光又狠心压制他们,最后搞得家破人亡,真是应了那句“亦以此终”。颖胄在荆州当官,简直就是不称职,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这可不是他一开始就能预料到的。谌和坦,俩人都是朝廷重臣,结果弄得国家差点完蛋,自己也跟着完蛋,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