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一,字元亮,是济阳考城人,是晋朝散骑常侍江统的七世孙。他爸爸江法成,在朝廷里做奉朝请的官。江子一从小就胸怀大志,很有气概。家里穷,但他以孝顺闻名,辛苦侍奉父母,生活条件很差,所以一辈子都吃素。

他在梁朝做官,从王国侍郎、奉朝请做起。他曾经上书给皇帝提建议,结果被当权派排挤,于是他就写奏章请求到北方当刺客去。梁武帝觉得他这个人很特别。他又请求去皇宫的秘阁看书,武帝同意了,还让他直接在华林省任职。他姑父左卫将军朱异,在朝中权势很大,休息的时候,家里宾客盈门。朱异不受人欢迎,想拉拢江子一来帮自己,但是江子一连门都没去,可见他为人多么清高。

后来他做了遂昌县令和曲阿县令,政绩都很出色。之后又当上了南津校尉。

他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当上了尚书金部郎。大同年间,升迁为右丞。他兄弟几个性格都很刚烈。他这个儿子从右丞的位置上上书给皇帝,直言朝廷的得失,武帝很欣赏他,还下诏说:“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意思是说,问题出在上面,下面的人却能发现,然后就命令尚书仔细挑选,把他的建议用到国家政务中去。

有一次,左户郎沈炯和少府丞顾玙上奏的事情没被批准,皇帝生气地呵斥他们。江子一的儿子就赶紧上前替沈炯他们辩解,说话非常激烈。皇帝大怒,要抓起来绑了他,但他死活不肯,在地上坐着不动。皇帝气也消了,就把他放了,不过还是免了他的官职。

侯景攻打历阳,准备渡过长江。子一带着一千多水兵在江下游想拦截他,结果他的副将董桃生跑了,子一只能退回南洲,带着剩下的士兵步行赶到建邺,去面见皇帝。皇帝很生气,子一就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解释了一遍,还说:“我为国家效力,一直担心死不了,今天这事儿,还有什么好可惜的?死在宫门外就算了,死在宫门后也行!”城被围困的时候,他打开承明门冲出去作战。子一和他弟弟,尚书左丞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一起奋勇杀敌,冲在最前面,敌军吓得不敢动弹。子一用长矛猛刺敌人,敌人调转骑兵冲过来,大家都往后退。子一刺中了敌人的马,矛头断了,敌人砍伤了他的肩膀,那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他弟弟说:“咱们一起出来的,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于是摘下头盔冲向敌人,子四被长矛刺穿胸膛战死了;子五脖子受伤,退到壕沟边哭喊一声就死了。敌人敬佩子一的勇敢,把他抬回去,脸色还像活着一样。皇帝下诏追赠子一为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为中书侍郎,子五为散骑侍郎。侯景平乱后,元帝又追赠子一为侍中,谥号义子;子四为黄门侍郎,谥号毅子;子五为中书侍郎,谥号烈子。

子一还续写了《黄图》和班固的“九品”,还有几十篇辞赋文章流传于世。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年轻时就勇敢果断,很有军事才能。在魏国当官,做到银青光禄大夫。大通三年,为了躲避尔朱氏的祸乱,逃到梁国。他经常上书给皇帝,武帝很器重他,任命他为文德主帅,让他去项城戍守。魏军攻下项城后,他就又跑到北方去了。大通元年,陈庆之护送魏国北海王元颢进入洛阳,僧祐又回到梁国,被任命为南天水郡和天门郡太守,政绩很好。他喜欢读书,爱整理书籍,但是他的文章写得很粗俗,经常被人嘲笑,但他自己却认为写得很好,很骄傲自大。晚年在梁元帝手下做事。侯景叛乱的时候,西沮蛮也造反了,元帝派僧祐去讨伐,命令他杀光那些首领。僧祐因为劝谏触怒了皇帝,被关进了监狱。

公元551年,侯景围困王僧辩在巴陵,梁元帝就把僧祐从监狱里提出来,给他升官加爵,封他做假节、武猛将军,还封他为新市县侯,让他去支援王僧辩。僧祐临行前哭着对儿子僧玘说:“你把朱白两扇门都打开,如果我打胜仗就走朱门,打败仗就走白门。”梁元帝听说后,觉得他很有胆量。僧祐到了赤沙亭,碰上了陆法和,两人一起带兵,大败侯景的将领任约的军队,俘虏了任约,把他押送到江陵。侯景听说后,吓得逃跑了。后来,僧祐被提升为领军将军,他自己也变得非常富有。他把随军乐队一直放在斋房里,没事就自己欣赏。有人说:“这是仪仗队啊,您现在名望这么高,不应该这样啊。”僧祐回答说:“我就是喜欢这些,总想看着它们。”他出去游玩也带着这些乐队,人们都笑话他。公元553年,他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北魏军队打来的时候,梁元帝任命僧祐为都督城东诸军事。结果没多久,僧祐被流矢射中,死了,东城也因此失守了。

徐文盛,字道茂,是彭城人。他家原来是魏国的将领。他父亲徐庆之,梁武帝天监年间从北方回到南方,还没到家就死了。徐文盛继承了他父亲的军队,慢慢地立下了不少功劳。大同年间后期,他做了宁州刺史。宁州地处偏远,当地蛮族经常抢劫,之前的刺史都没能制服他们。徐文盛真心实意地安抚他们,蛮族人很感动,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因此改变了。

公元550年,听说国家有难,文盛主动招募了几万人马去支援。梁元帝任命他为秦州刺史,还加封都督,并给他制定了东征的策略。他一路打到武昌,碰上了侯景的将领任约,双方僵持不下。元帝又命令护军将军尹悦、平东将军杜幼安、巴州刺史王徇等人前去支援文盛,并授予文盛节度之权。结果文盛在贝矶大败任约。任约退守西阳,文盛则占领了芦洲,双方再次对峙。侯景听说后,率领大军西上救援任约,到达西阳。众将士都说:“侯景的水军轻敌冒进,而且又饿又累,现在打他一定能大获全胜!”但是文盛不同意。文盛的老婆石氏当时在建邺,这时候侯景把她送了回去。文盛很感激侯景,于是暗中与侯景通信,根本就没想过要打仗,大家都很生气,怨声载道。

杜幼安、宋簉等人就率领自己的部队单独出击,结果大败侯景,缴获了他的船舰后回师。正巧侯景暗中派骑兵抄小路偷袭占领了郢州,军中一片恐慌,军队溃败,文盛逃回了荆州。梁元帝仍然任命他为城北面大都督。但他贪污受贿特别严重,元帝大怒,列举了他十条罪状,罢免了他的官职。文盛心里怨恨,元帝听说后,把他关进了监狱。当时任约也被俘虏了,和文盛关在一起。文盛对任约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害得我也落到这个地步!”任约说:“我压根儿就没看到你的军队,我投降给谁去?”文盛无话可说,最后死在了狱中。

阴子春,字幼文,是武威姑臧人。晋朝义熙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阴袭跟着宋武帝南迁,到了南平,就在那里定居了。他父亲阴智伯和梁武帝是邻居,从小关系就很好。有一次,阴智伯还进到梁武帝的卧室里,看见有奇异的光芒,呈现出五种颜色,于是握着梁武帝的手说:“您将来一定会非常显贵,不是一般臣子能比的。天下现在很乱,能够安定百姓的,恐怕只有您了!”梁武帝说:“希望你不要再说这些了。”从此以后,他们俩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梁武帝有什么要求,都像对待自己家臣一样对待阴智伯。等到梁武帝登基当皇帝后,阴智伯官至梁州刺史和秦州刺史。

阴子春当官,先后做过朐山戍主、东莞太守。那时候,青州石鹿山靠近海边,以前那里有一座神庙。青州刺史王神念觉得百姓祈祷花费太大,就把神像毁了,庙宇也拆了。拆庙的时候,在房梁上发现一条一丈多长的大蛇,工人们怎么打都打不死,最后它逃进了海里。那天晚上,阴子春梦见有人自称来拜访他,说:“有人受了委屈,他们的房屋被毁坏,无处安身,仰慕您的仁德,想在这里暂住。”阴子春把梦记在心里。过了两天,他就知道了石鹿山神庙被毁的事,非常吃惊,认为自己梦见的正是庙里的神。于是,他就准备了祭品,设坛祭祀,并为神灵另选了一处地方安置。过了几天,他又梦见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来感谢他,说:“承蒙您的恩惠,我应该以一州之地来报答您。”阴子春心里很高兴,更加虔诚地供奉神灵。

一个月后,魏国想偷袭朐山,派人来探路。阴子春设下埋伏,打败了魏国的探子。朝廷下诏任命他为南青州刺史,镇守朐山。后来他又升迁为都督、梁州刺史和秦州刺史。阴子春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为人廉洁,这在当时很受好评。他家里虽然人多杂乱,但他自己却很简朴,脚好几年才洗一次,他说每次洗脚都会导致破财或者出事,还说在梁州的时候,就是因为洗脚才导致梁州出事的。太清二年,他被朝廷征召为左卫将军,后来又升迁为侍中。正赶上侯景作乱,元帝命令阴子春跟随王僧辩攻打平定邵陵王。他又和左卫将军徐文盛一起东讨侯景,在贝矶与侯景相遇,阴子春奋勇作战,总是冲在军队最前面。后来郢州失守,军队撤退,阴子春最终在江陵去世。他的儿子叫阴铿。

铿,字子坚,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尤其擅长写五言诗,当时很受人敬重。他在梁朝的时候做过湘东王的法曹行参军。一开始,铿曾经和朋友们一起喝酒,看到给众人斟酒的人,就回敬他酒和烤肉,大家都笑了。铿说:“我们整天都在喝酒,可是斟酒的人却不知道酒是什么滋味,这也太不像话了!”后来侯景造反,铿差点被贼人抓走,幸好有人救了他。铿问救他的人是谁,才知道正是以前给他斟酒的那个人。陈朝天嘉年间,铿做了始兴王的中录事参军。文帝曾经宴请群臣,让他们作诗,徐陵把铿推荐给了皇帝,文帝当天就召铿参加宴会,让他为新造的安乐宫赋诗。铿提笔就写,皇帝非常赞赏。铿后来升迁,做到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不久就去世了。他留下三卷文集流传于世。

杜崱,是京兆杜陵人。他祖上从北方迁到南方,住在雍州襄阳,子孙就一直住在那儿了。他父亲杜怀宝,年轻时就有志气和节操,梁朝天监年间多次立下军功,后来又在南郑立功,官做到梁州刺史和秦州刺史。大同年间,魏军又包围了南郑,怀宝命令他的第三个儿子杜嶷率领两百人,在光道寺与魏军前锋作战。杜嶷眼睛被流矢射中,还掉了马,敌人拿着长矛就要冲过来,杜嶷砍死了一名敌骑,然后骑马逃回。杜嶷力气非常大,骑马技术好,箭术也高明,一天能参加七八次战斗。他佩带着能拉四石多弓力的霜明朱弓,还有长两丈五尺的斑丝缠槊,身边跟着一百七十个敢死之士。每次出战都能杀死几百个敌人,敌人非常害怕他,称他为“杜彪”。杜怀宝死在州里,被追谥为桓侯。杜嶷官做到西荆州刺史,当时有预言说“独梁之下有瞎天子”,元帝认为说的就是杜嶷。后来杜嶷要改葬祖父母,皇帝下令让画墓的人好好绘制,一年后杜嶷就去世了。

说这个人叫崱,是个很厉害的人,从小就有志气,在老家就以胆识过人出名。后来当上了新兴太守。太清三年,他跟着岳阳王去攻打荆州。当时元帝跟崱他哥岸关系不错,就偷偷写信把他叫过去了。

崱就和哥哥岸、弟弟幼安、侄子龛他们一起,趁着夜黑偷偷投奔了元帝。元帝很高兴,立马给他封了武州刺史,还封他为枝江县侯,让他跟着领军王僧辩去东边讨伐侯景。到了巴陵,侯景跑了。元帝又升崱为侍中,爵位也升了公,还让他继续跟着王僧辩追侯景,一直追到石头城。侯景被打败了,崱就进城占领了台城。

侯景的事平定后,崱又升了散骑常侍、江州刺史。这个月,齐国的将军郭元建攻打秦州刺史严超达,在秦郡打仗。王僧辩就让崱去支援,陈武帝也从欧阳赶来帮忙。郭元建的军队被打退了,崱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把郭元建打跑了。

那时候元帝在江陵抓住了王琳,王琳的长史陆纳他们在长沙造反了。元帝就让崱和王僧辩去讨伐他们。跟陆纳他们打仗的地点在车轮,结果大获全胜,把他们打败了。后来陆纳他们投降了,崱又和王僧辩一起往西边打仗,在硖口平定了武陵王。没多久,崱生病死了,死后被追谥为“武”。崱他们兄弟九个,哥哥嵩、岑、嶷、岌、巘、岸,还有弟弟嵸、幼安,都很有名。

话说这个人叫杜岸,字公衡。太清年间,他和杜崱跟着岳阳王萧詧一起攻打荆州,后来都投降了元帝。元帝任命他做北梁州刺史,封他为江陵县侯。杜岸主动请缨,带五百骑兵去偷袭襄阳,距离城三十里的时候,城里的人发现了。萧詧当晚得知杜岸他们袭击襄阳,知道杜岸是襄阳当地有声望的大人物,于是当夜就逃回了襄阳。杜岸他们知道萧詧回来了,就赶紧跑到他哥哥,南阳太守杜巘在广平的驻地去。萧詧派将领尹正、薛晖等人攻打广平,把杜巘、杜岸连同他们的母亲、妻子、儿女都抓住了,并在襄阳北门把他们全部斩首。萧詧的母亲龚保林当众指责杜岸,杜岸说:“老太婆,你教唆你儿子杀害你叔叔,这是枉杀忠良!”萧詧下令割掉杜岸的舌头,把他凌迟处死后又烹尸。萧詧还把杜家所有宗族亲属都杀光了,小孩和弱者关进蚕室,甚至掘开他们的坟墓,烧掉他们的遗骸,把骨灰扬了,还把骨灰做成漆器。后来建邺城被攻破,杜崱兄弟俩挖开了安宁陵,把这些漆器烧掉,以此来报复萧詧的残暴,元帝也没有责怪他们。

杜幼安,为人非常孝顺,性格宽厚,武功高强,比一般人厉害得多,他和哥哥杜崱一起投降了元帝。元帝任命他为西荆州刺史,封他为华容县侯。他曾经和王僧辩一起在长沙讨伐河东王萧誉,平定了叛乱。后来又奉命协助徐文盛东征侯景,到达贝矶的时候,大败侯景的将领任约,斩杀了任约手下的仪同叱罗子通、湘州刺史赵威方等人。接着,杜幼安率军攻打汉口,又攻克了武昌。侯景率军从芦洲上游压迫徐文盛,杜幼安率军与之大战,大获全胜。正巧这时侯景秘密派骑兵偷袭郢州,抓住了刺史方诸,人心惶惶。徐文盛从汉口逃回,军队大败。杜幼安投降了侯景,但侯景觉得他反复无常,最终杀了他。

龛,是岑家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骁勇善战,很会打仗。他和几个叔叔一起投奔了元帝,元帝任命他做郧州刺史,封他为中庐县侯。后来,他和王僧辩一起平定了河东王誉的叛乱。接着,他又跟着王僧辩南下,接替徐文盛的军队驻扎在巴陵。听说侯景攻陷了郢州,很快就要打过来了,他就和王僧辩等人一起守卫巴陵。侯景到了以后,围困巴陵好几十天,没攻下来就跑了。

之后,龛被提升为太府卿、定州刺史。等到大军到达姑孰的时候,侯景的将领侯子鉴前来迎战,龛和陈武帝、王琳等人一起打败了侯子鉴,一直打到了石头城。侯景亲自率军来决战,龛和军队一起大败了侯景。论功行赏,龛的功劳最大,被授予东扬州刺史的职位。他又和王僧辩一起降服了陆纳,平定了武陵王的叛乱。等到北魏攻陷江陵后,后齐王朝把贞阳侯明立为梁朝的继承人,任命龛为震州刺史、吴兴太守,后来又升迁为南豫州刺史,封为溧阳县侯,还加官散骑常侍、镇南大将军。

龛是王僧辩的女婿。他刚开始做吴兴太守的时候,因为陈武帝本来出身不高,而且龛又是陈武帝本郡的人,所以他严格按照法律治理陈武帝的家族,一点儿也不姑息。陈武帝因此对他恨得牙痒痒的。后来王僧辩失败了,龛就据守吴兴抵抗陈武帝,多次打败了陈文帝的军队。龛这个人喜欢喝酒,整天都醉醺醺的,虽然很勇敢,但是缺乏谋略。他的部将杜泰私下里和陈文帝勾结,劝说龛投降陈文帝,龛竟然答应了。他的妻子王氏说:“和霸先的仇恨这么大,怎么能求和呢?”于是拿出私房钱赏赐招募士兵,再次大败了陈文帝的军队。后来杜泰投降了陈文帝,龛当时还醉着呢,一点也不知道。陈文帝派人把他抬到项王寺前斩首了。王氏因此剪掉头发出家当了尼姑,杜家满门都被抄斩了。

王琳,字子珩,是浙江绍兴人。他家祖上是当兵的。皇上元帝在边疆的时候,王琳的姐姐妹妹都进了宫,得到了皇上的宠幸,所以王琳年纪轻轻,还没到二十岁,就得以在皇帝身边侍奉。他从小就喜欢练武,后来就当上了将军。

太清二年,皇上派王琳送一万石粮食去京城,结果还没到,京城就被攻破了。没办法,王琳只好把粮食沉到江里,然后坐轻便的小船回到荆州。后来他慢慢升官,当上了岳阳太守,因为军功被封为建宁县侯。

侯景派他的将领宋子仙占据郢州,王琳带兵攻打,打败了宋子仙,还抓住了他。之后,他又跟着王僧辩一起打败了侯景。最后,他被任命为湘州刺史。

琳果真是个厉害人物,而且还能放下身段对待下属,收到的赏赐从来不带回家。他手底下好几万人,大部分都是江淮地区的盗匪出身。论功劳,他和杜龛并列第一。他在建邺恃宠而骄,无法无天,王僧辩多次劝诫都没用,害怕他会造反,就请求朝廷处死他。

萧琳自己也感觉到了危险,就让长史陆纳率领部队先去湘州,自己轻装简从前往江陵谢罪。临走的时候,他跟陆纳他们说:“我要是回不来了,你们怎么办?”大家都说:“请您放心,我们愿意为死。”然后哭着告别。到了江陵后,皇帝派下级官员,还派了廷尉卿黄罗汉和太舟卿张载去向萧琳的军队宣旨。陆纳他们和士兵们一起哭着面对使者,谁也不肯接受命令。于是他们绑了黄罗汉,杀了张载。张载这个人性格刻薄,深得皇帝信任,荆州的人恨他入骨,所以陆纳他们就利用了众人的这种想法,抽出张载的肠子绑在马腿上,让马跑,直到肠子跑光,张载才断气,之后又把他凌迟处死。

元帝派王僧辩去讨伐陆纳,陆纳他们败逃到长沙。那时候湘州还没平定,武陵王的军队又来势汹汹,江陵城里城外都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有二心。陆纳上书为萧琳申冤,请求恢复萧琳的官职,甚至愿意做奴婢。元帝就把萧琳关起来,送给了王僧辩。这时陆纳正在带兵作战,萧琳到了之后,王僧辩把萧琳抬到高楼车上给陆纳他们看。陆纳他们立刻扔掉武器下跪,全军都哭着说:“请王郎进城,然后立刻离开。”于是他们放萧琳进城,陆纳他们就投降了。湘州平定后,萧琳官复原职,让他去抵抗武陵王纪。 纪王平定后,萧琳被授予衡州刺史。

元帝这个人特别猜忌,因为萧琳的军队很强大,而且深得人心,所以把他调到岭南去了。又授予他都督、广州刺史的职位。他的朋友,主书李膺,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萧琳告诉他说:“我蒙受皇帝的恩宠提拔,一直想用生命来报答国家的恩情。现在天下还没平定,把我调到岭南,万一有什么意外,我的力量又怎么能派上用场呢?皇上一定是怀疑我了,我的能力有限,怎么可能跟皇上作对呢?为什么不让我做雍州刺史,镇守武宁呢?我可以把军队解散,让他们务农,为国家守卫边疆,一旦有紧急情况,我们还可以互相支援。这比被远调到岭南,相隔万里要强得多吧?万一哪天发生变故,我该怎么办!我不是想一直待在荆州,只是考虑到国家大事才这样说的。”李膺认为他说得对,但不敢向皇帝进言,所以萧琳就带着他的军队去了岭南。

元帝被魏国逼得很紧,于是派人去请萧琳来帮忙,还任命他做了湘州刺史。萧琳的军队到了长沙,听说魏国已经攻下江陵,立梁王萧詧为帝,于是他就为元帝举行了哀悼仪式,全军都穿上了白衣。然后派副将侯平率领水军去攻打梁国,萧琳自己则驻扎在长沙,给各方发文书,制定进攻的策略。当时长沙的蕃王萧韶和上游的其他将领都拥戴萧琳当盟主。侯平虽然没能渡过长江,但也多次打败梁军。可是因为萧琳的军队声势不够强大,侯平反而不受萧琳指挥,萧琳派将领去讨伐侯平,也没成功。后来军队又老又疲惫,没办法继续进攻,萧琳就派使者上表给齐国,还献上了一头驯服的大象;同时又向魏国求和,想把自己的妻子儿女赎回来;还向梁国称臣。陈武帝杀了王僧辩之后,拥立敬帝,又派人征召萧琳担任侍中、司空,萧琳没答应。于是萧琳就大规模建造楼船,准备干一番大事业。萧琳的将领张平宅乘坐的战船,每次打胜仗,船上都会发出像野猪一样的叫声,所以萧琳的战船虽然有上千艘,却都以“野猪”命名。

陈武帝派侯安都、周文育等将领去讨伐萧琳,并且接受了梁国的禅让。侯安都感叹道:“我大概是要失败了,我们的军队没有名分啊!”于是就在沌口与萧琳交战。萧琳坐在肩舆上,拿着大斧指挥军队,活捉了侯安都、周文育,其余的士兵一个也没漏掉,只有周铁武一个人背叛了萧琳,被萧琳斩杀了。萧琳把侯安都、周文育关押在自己的战船上,派一个太监看守他们。萧琳随后把湘州的军府搬到了郢城,带兵十万,在白水浦操练军队。萧琳巡视军队时说:“这支军队可以用来勤王了,温太真算什么东西!”南江的渠帅熊昙朗、周迪心怀二心,萧琳派李孝钦、樊猛和余孝顷去讨伐他们。结果这三位将军都被打败了,还都被周迪抓了起来。侯安都、周文育等人也全都逃回了建邺。

一开始,魏国攻下江陵的时候,永嘉王萧庄才七岁,躲藏在老百姓家里。后来萧琳把他接到湘中,护送他往东走。等到敬帝即位后,萧庄被送去当人质,萧琳请求立萧庄为梁国的皇帝。齐文宣帝派兵支援并护送萧庄,还派兼中书令李騊駼册封萧琳为梁国的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又派中书舍人辛悫、游诠之等人带着皇帝的诏书到江表慰劳,从萧琳以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萧琳于是派自己的侄子萧叔宝率领十州刺史的子弟前往邺城,拥立萧庄在郢州继承梁国的皇位。萧庄任命萧琳为侍中、使持节、大将军、中书监,改封他为安成郡公,其余的官职都按照齐朝之前的任命。

话说陈文帝当了皇帝之后,萧琳就跟着庄绍在濡须口那边帮忙。齐国派扬州道行台慕容俨带兵到长江边上,给萧琳他们声援。陈国那边呢,派安州刺史吴明彻半夜从江里偷袭盆城。萧琳派巴陵太守任忠把吴明彻打了个大败仗,吴明彻就只差一点儿小命不保了。萧琳的军队接着往下游走,陈国就派出了太尉侯瑱、司空侯安都等人来挡他们。侯瑱他们一看萧琳的军队太厉害了,就撤到芜湖躲着。结果,这时候刮起了强劲的西南风,萧琳觉得这是天助我也,打算直接打到扬州去。侯瑱他们就慢慢地从芜湖出来,悄悄跟在萧琳军队后面。等两军交战的时候,西南风却帮了侯瑱他们的大忙,萧琳军队放火烧侯瑱的船,结果火却烧了自己的船。萧琳的船队乱成一锅粥,好多士兵掉水里淹死了,至少死了十分之七八。剩下的士兵都跳下船逃到岸上,结果都被陈国的军队杀光了。

一开始,萧琳让左长史袁泌和御史中丞刘仲威一起管理军队保护庄绍,军队打败仗后,袁泌直接投降了陈国。刘仲威带着庄绍逃到了历阳,又逃到了寿阳。后来萧琳和庄绍一起回到齐国,齐孝昭帝派萧琳去合肥,让他招兵买马,准备再打一场。萧琳就赶紧修整船只,四处招兵买马,淮南一带的老百姓都愿意为他卖命。陈国的合州刺史裴景晖,是萧琳哥哥萧珉的女婿,他主动提出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齐国军队带路。齐孝昭帝把这事交给萧琳和行台左丞卢潜,让他们一起带兵过去。萧琳他们犹豫不决,裴景晖怕事情泄露,干脆自己跑到齐国去了。齐孝昭帝给萧琳下了道圣旨,让他镇守寿阳,手下的将领都得听他的。然后就封萧琳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封他为会稽郡公,还给他增加了兵力和乐队。萧琳在水陆两路都加强了戒备,准备伺机而动。 正巧这时候陈国和齐国关系缓和了,萧琳只能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再图发展。

琳在寿阳当官的时候,跟行台尚书卢潜关系处不好,互相揭短,结果被召回邺城。齐武成帝没怎么追究,反而任命他当沧州刺史。后来又提升琳当特进、侍中。他住的地方屋顶莫名其妙地破了个洞,掉出来好多蛆,落地就变成了血,还在蠕动。他家门外池塘里还出现了一条龙,伴随着云雾,白天都变暗了。

正赶上陈国大将吴明彻来攻打齐国,齐武成帝命令领军将军尉破胡等人去秦州救援,让琳一起负责军事策略。琳跟自己亲近的人说:“现在太岁在东南,岁星在牛斗之间,太白星已经很高了,这些都是不利于出征的星象,我恐怕要遭殃了。”他又对尉破胡说:“吴国的军队很厉害,应该用长远的策略来对付他们,千万别轻率地开战。”尉破胡没听他的。结果开战后,齐军大败。琳一个人骑着马突围,才勉强逃脱。

回到彭城后,齐国皇帝命令他立刻去寿阳,还答应让他招募军队。又把他封为巴陵郡王。陈国大将吴明彻带兵包围了寿阳,还堵塞肥水灌城。而齐国的将领皮景和等人驻扎在淮西,竟然不去救援。吴明彻昼夜不停地猛攻,寿阳城里水汽倒灌,大家都得了水肿病,死伤枕藉。从七月到十月,城池失守,琳被俘,百姓哭着跟着他一起被俘。吴明彻怕他作乱,就在寿阳城东北二十里把他杀了,当时他四十八岁。哭声震天动地。有个老头儿拿着酒肉来祭奠他,痛哭流涕,把琳的血收起来带走了。

吴明彻把琳的头送到建康,在集市上示众。琳以前的下属,梁朝骠骑府仓曹参军朱玚,写信给陈国的尚书仆射徐陵,请求把琳的首级要回来,信里说:

话说朝廷里那些官场上的事啊,时不时就能听到一些正直官员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也总能看到一些忠贞之士的痕迹。比如,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徐广是晋朝的遗老;魏国灭亡后,马孚被认为是魏国的忠臣。他们都能在史书上留下美名,名垂后世。

梁朝的建宁公萧琳,是洛阳附近名门望族的后代,在朝廷上立下不少功劳。在国家动乱的时候,他担任了重要的官职。他为了效忠皇帝,不惜牺牲自己,这真是像古代那些忠臣一样,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可惜啊,梁朝气数已尽,萧琳一心想匡扶社稷,却最终遭遇不幸,死得很惨。后来,隋朝建立了,萧琳的后人远离山东,寄居河北。虽然他们只是普通的臣子,却依然受到朝廷的礼遇。他们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忘记了萧琳为国捐躯的悲痛。最终,萧琳的遗体被运回了故乡,千里迢迢,真是马革裹尸,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只是,头颅和身体分开了,实在让人悲痛啊!坟墓没有立碑,更是令人伤感。

萧玚,年轻的时候就担任小官,曾得到薛氏和魏氏的赏识提拔。他非常感激他们的知遇之恩,常常想起他们的样子,心里难受极了。幸好圣上恩德深厚,下旨赦免了王经的哭泣,允许田横的安葬。萧玚虽然地位卑微,但也怀着一颗忠诚的心。萧琳曾经在寿阳做过官,深受百姓爱戴;也曾在江州一带为官,留下不少好名声。他曾与东阁的官员为伍,也曾与西园的宾客往来,希望能够回到故乡,修缮祖先的坟墓。希望他的坟墓建成后,会有燕子衔土筑巢;希望墓碑竖立后,会有后人前来祭奠哭泣。以前,萧琳的故友王绾等人已经上书朝廷,请求为萧琳修建坟墓,但最终没有得到批准。古时候,廉颇去世后,在肥川为他修建了墓地;叔孙豹去世后,在芍陂为他种上了楸树和槚树。由此可见,朝廷是有先例的。不应该让萧琳的坟墓在寿春城下无人祭奠,在沧州岛上只有悲痛的客人。我冒死上书请求,等待朝廷的裁决。

大家都敬佩萧琳的忠义节操,就连吴明彻也多次梦见萧琳请求归还首级。于是吴明彻就上奏朝廷,请求允许归还萧琳的首级。然后,吴明彻就派开府主簿刘韶慧等人把萧琳的首级送回淮南,暂时安葬在八公山旁边。因为萧琳的义举,前来参加葬礼的人数以千计。萧琳的部下们则悄悄地从另一条路北上,另作打算迎接萧琳的灵柩。不久,扬州人茅智胜等五人秘密地护送萧琳的灵柩到达邺城。朝廷追赠萧琳十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侍中、特进、开府、录尚书事等官职,并谥号为忠武王,还赐予辒辌车以安葬。

萧琳长得仪表堂堂,气质优雅,头发垂到地上,喜怒不形于色。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记忆力超强,反应敏捷。军营里几千个佐史,他都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从不滥用刑罚,轻财爱士,深得将士们的爱戴。他年轻时就当了将领,经历过多次战乱,一直保持着忠义的节操。虽然他的抱负没有实现,但齐朝的人都很看重他,对他待遇非常好。后来战败被陈军俘虏,吴明彻想保全他,但是萧琳以前的手下很多都成了陈军的将领,他们纷纷请求释放萧琳,还给他送钱送物。吴明彻因此忌恨萧琳,所以最终导致萧琳被害。当时,无论是农民还是乡绅,不管认识萧琳还是不认识萧琳,都为他痛哭流涕。看他那诚信感人的样子,即使是李将军那种循循善诱的作风,大概也比不上他。

萧琳有十七个儿子,长子萧敬,在齐朝继承了王爵,武平末年担任通直常侍。第九子萧衍,隋朝开皇年间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大业初年,死于渝州刺史任上。

张彪,不知道是哪里人,自称家在襄阳,有人说他是左卫将军、衡州刺史兰钦的外甥。他年轻时在若邪山当土匪,手下有不少人。临城公萧大连到东扬州做刺史时,张彪率领部下投靠了他。起初担任防阁官职,后来升任中兵参军,萧大连对他礼遇有加。后来侯景派宋子仙攻下东扬州,张彪又投靠了宋子仙。后来他离开宋子仙,回到若邪山,起义对抗宋子仙,但没有成功,于是又去了剡县。

赵伯超的侄子叫赵棱,曾经做过侯景在山阴的县令,后来辞职投奔了萧绎(梁元帝)。 这小子心里其实另有打算,假装衷心辅佐萧绎,还摆酒设宴,跟萧绎结为兄弟盟誓。他拿刀子往自己胸口上划了一刀,血流出来,自己就着血喝了一口,以此表示忠诚。萧绎信以为真,也拿起刀子往自己身上划了一刀,回敬赵棱。

刀子刚碰到萧绎的心脏,赵棱赶紧用手按住萧绎的刀,结果刀子偏了,没伤到要害,只划了个小口子。 赵棱一看机会来了,又拿起刀子狠狠地刺向萧绎的头脸,萧绎当场就昏过去了。赵棱以为萧绎死了,就跑出去告诉萧绎的部下,说自己已经杀了萧绎,想要借此谋取富贵。

萧绎身边的大将韩武进去查看情况,发现萧绎虽然昏迷了,但还没死,萧绎虚弱地小声说:“我还活着,能握住你的手。” 韩武一听,立刻就杀了赵棱。萧绎虽然受了重伤,但最终活了下来,还上表向梁元帝报告了这件事。梁元帝对萧绎的经历非常赞赏。

侯景造反平定后,王僧辩对张彪特别好,把他当心腹,跟杜龛差不多,大家都叫他们张杜。张彪后来当上了贞阳侯,做了东扬州刺史,还配有仪仗队。他家里很有钱,整天晚上都奏乐不断。剡县县令王怀之不服他,张彪就亲自去征讨,留下长史谢岐守城。正赶上王僧辩被害,张彪也没能趁机上位。这时陈文帝已经占领了震泽,快要打到会稽了,张彪就派沈泰、吴宝真回州里,帮助谢岐守城。张彪后来也到了会稽,结果沈泰他们竟然和谢岐一起迎接陈文帝进城。张彪见情况不明朗,就翻墙进城了。陈文帝只好逃走,张彪又重新守城。

沈泰对陈文帝说:“张彪的家眷都在香岩寺,可以去抓他们。”于是陈文帝派兵把张彪的家人都抓住了。张彪正准备投降陈文帝,结果沈泰和吴宝真暗中勾结,又反叛了张彪,张彪再次失败逃走,不敢回城了。他躲到了城西的山楼上,趁黑夜带着弟弟张昆仑和妻子杨氏逃跑了。只有几个随从跟着他,张彪怀疑他们,就把他们都打发走了,只有他平时养的一条名叫黄苍的狗一直跟着他,寸步不离。然后他就逃进了若邪山中。沈泰对陈文帝说,陈文帝就派章昭达带一千兵马重金悬赏捉拿张彪,并且要捉拿他的妻子。张彪睡着了还没醒,黄苍狂吠起来,把追兵引来了,它一口咬住一个人的喉咙,那人当场死了。张彪拔出刀来追赶追兵,借着火光认出了他们,说:“你们怎么能做出这种恶事!你们要我的人头,尽管拿去,我绝对不会活见陈蒨!”追兵说:“官府不让我们走,请您到平地上吧。”

张彪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对妻子杨氏说:“我不忍心让乡里人落到坏人手里,我要先杀了乡里人,再自杀。”杨氏伸长脖子等着张彪砍,一点也不害怕。张彪下不了手,就带着妻子一起下山到平地。他对追兵说:“你们要我的头,我的身子你们休想动!”然后他对妻子诀别:“生死就此分别,如果见到沈泰、吴宝真,就告诉他们:功名未立,希望来世还能相遇。”追兵不答应留他活口,于是杀了张彪和他的弟弟,把他们的头献给了章昭达。黄苍在张彪的尸体旁边哀嚎,在血泊里翻滚,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章昭达进城后,迎接张彪的妻子,并说陈文帝要她当家主母。杨氏立刻止住哭泣,喜笑颜开,并请求章昭达料理张彪的后事。坟墓建好后,黄苍又趴在坟墓旁边哀嚎,不肯离开。杨氏回到张彪的家里,对章昭达说:“妇人本来就注重容貌,辛苦了这么久,请让我回府邸梳妆打扮一下。”章昭达答应了。杨氏进了屋,就用刀割破头发,毁坏容貌,痛哭流涕,发誓不再嫁人。陈文帝听说后,非常惋惜,于是准许她出家为尼。后来陈武帝的士兵要强娶她,杨氏投井自尽。当时天气很冷,把她捞上来时已经奄奄一息,人们用火烤着才救活她,她又跳进火里自焚。

张彪这小子,他发迹在若邪,壮大也在若邪,最后也败在若邪。就连他老婆和狗,当时都被人觉得特别不一样。他老婆杨氏,是天水人,是散骑常侍杨皦的女儿。长得挺漂亮,一开始是河东裴仁林的老婆,后来天下大乱,就被张彪给娶了。张彪的朋友,吴地人陆山才、嗟泰他们几个,反了他,还在吴昌门上写了一首诗:“田横感义士,韩王报主臣,若为留意气,持寄禹川人。”

这说明啥呢?忠义这玩意儿,哪有那么一成不变的?说得好听的不一定能做到,真正能做到的人,往往不被重视。像江子一、胡僧祐,在太清年间,名声地位都不怎么样。江子一为了大义宁死,胡僧祐也一心求死,可见啊,这刚强不屈的精神,就像冬天里的松柏一样,自有其本性。可是能坚持到底的人太少了,写诗的人应该引以为戒啊!子春打仗总是第一个冲锋,而且很会打探消息,可是梁州战败后,却因为洗脚的事儿被批评。杜氏家族最后灭亡了,这也算是因为图谋不轨的缘故吧。成败吉凶,这哪是那么容易就能看清楚的呢?王琳在朝廷动乱的时候,忠心耿耿,一心想报仇雪恨,可是天时不济,大义难以伸张,这就像大楼倒塌了,哪是一根木头能撑得住的?张彪自从遇到何怀,就一条道走到黑,直到死。只有他老婆和狗,表现出的义气感动了所有人。史书上记载的,还有什么能比得上他?真是太特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