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之,字弘先,是浙江湖州武康人。他从小就有志气和力气。东晋末年,孙恩造反,他的军队攻打武康,沈庆之还没成年呢,就跟着乡里的人一起抵抗,打了好几场胜仗,因此出了名,大家都知道他很勇敢。战乱结束后,家乡一片荒凉,很多人流离失所,沈庆之就自己耕田种地,勤勤恳恳地生活,一直到四十岁才出名。
他哥哥沈敞在赵伦手下当征虏参军,负责监视南阳郡,因为打仗有功,就升了官。沈庆之去襄阳看望哥哥,赵伦见了他很欣赏,就让他的儿子、竟陵太守沈伯符,把沈庆之安排到自己手下当宁远中兵参军。竟陵经常有蛮族来骚扰,沈庆之就出谋划策,每次都能打败他们,沈伯符因此也出了名,成了有名的将领。
永初二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后来又跟着沈伯符,一起参加了到彦之北伐的战争。沈伯符生病回去了,沈庆之就归到檀道济手下。檀道济跟文帝说沈庆之忠诚谨慎,又懂军事,皇上就让他负责东掖门的守卫,渐渐地,沈庆之就有了机会出入皇宫。领军将军刘湛知道了这件事,想跟沈庆之拉关系,对他说:“你在宫里待了这么久,也该升官了吧?”沈庆之正色道:“我在宫里待了十年,按理说应该升官了,不用您费心。”没多久,他就升了正员将军。等到刘湛被抓的那天晚上,皇上半夜开门召见沈庆之,沈庆之穿着戎装,还穿着绑腿的裤子就进去了,皇上看到他这副样子很惊讶,问:“你怎么穿成这样,这么着急?”沈庆之回答说:“半夜被叫来,来不及换衣服。”皇上就派他去抓吴郡太守刘斌,并将其处死。
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死了,各地的蛮族就又开始作乱。征西司马朱修之去讨伐蛮族,结果打败了,朝廷就让沈庆之当建威将军,带兵去支援朱修之。朱修之犯了错误被关进了监狱,沈庆之就独自率领军队去征讨蛮族,大败了沿江的蛮族。
他后来跟着孝武帝当兵,当了个参军。孝武帝把自己的封地定为雍州,带着军队往西边打仗,去征讨蛮族寇匪,他屡立战功。回到都城后,他又被任命为广陵王诞的北中郎中兵参军,还升官加爵,当上了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雍州的蛮族又来作乱了,他带着将军、太守的头衔,再次跟随广陵王诞进入沔水流域。到了襄阳,他率领后军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等人,攻打沔水北边的各个山区蛮族,把他们打得大败。他的威名震慑了山里的各个部落,蛮族们都纷纷叩头称臣。
他经常头疼,喜欢戴着狐皮帽子,蛮族人很讨厌他这身打扮,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苍头公”。每次看到他的军队,都吓得直哆嗦,说:“苍头公又来了!”他带兵出征,前后打败降服了很多蛮族,还讨伐了犬羊山一带的蛮族,沿着险峻的山路修筑坚固的城池,城门和瞭望塔都修得非常高大。
他在山下连营扎寨,营寨之间互相打通,方便通行。他还命令各部队在营内挖池塘,早晚都在营内取水,顺便也预防蛮族放火。没过多久,刮起了大风,蛮族趁夜下山,每人拿着一把火把来烧营寨。火烧过来,就用池塘里的水浇灭。蛮族被围困了很久,又饿又缺物资,后来就渐渐地出来投降了。
他前后抓获的蛮族,都押解到京城,编入营户。
公元454年,沈庆之升迁为太子步兵校尉。这一年,文帝打算再次北伐,沈庆之劝谏说:“前两次北伐都失败了,现在估计王玄谟他们也打不过人家,恐怕又要让军队受辱。” 皇帝说:“军队失败另有原因。以前两次,是因为道济养寇自肥,彦之轻率出兵。敌人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他们有马,而现在是夏天,黄河水涨,他们乘船过河,碻磝肯定守不住,滑台的守军也少,很容易攻下。拿下这两个地方,再安抚百姓,虎牢关和洛阳自然就守不住了。”沈庆之坚持认为不可行。当时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也在场,皇帝就让湛之他们来反驳沈庆之。
沈庆之说:“治理国家就像管理家务一样,要耕地就得问农夫,要织布就得问织女。陛下现在要打仗,却跟一群书生商量,怎么可能成功呢?”皇帝听了哈哈大笑。等到军队出发,沈庆之被任命为王玄谟的副将。王玄谟去攻打滑台,沈庆之和萧斌留守碻磝,还兼任萧斌的辅国司马。王玄谟攻打滑台很久都没拿下,魏太武帝的大军又南下,萧斌派沈庆之率领五千人去救王玄谟。沈庆之说:“带这么点兵去救援,肯定没用。”结果王玄谟撤退了,萧斌想杀了他,沈庆之劝谏才作罢。
萧斌因为以前打仗失败过,想坚守碻磝等死,沈庆之认为不可行。这时朝廷的命令到了,不准撤退,所有将领都必须留守。萧斌又向沈庆之请教,沈庆之说:“前线作战,将领应该有决定权,朝廷的命令从遥远的地方来,情况已经变了。您手下有范增那样的人才却不用,光商量有什么用呢?”萧斌和在场的人都笑了,说:“沈公您真是博学多才啊!”沈庆之严肃地说:“你们虽然读过很多古今书籍,但不如我亲身经历的经验多。”王玄谟因为打了败仗,请求去碻磝驻守。萧斌于是回到了历城。申坦和垣护之占据了清口,沈庆之急忙赶回。
公元456年,军队再次出征,沈庆之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因为意见不合,沈庆之没有参与北伐。当时,逃亡的司马黑石和庐江叛吏夏侯方进在西阳五水地区煽动蛮族作乱,从淮河汝河到长江汉水流域,到处都受到他们的威胁。于是朝廷派沈庆之统领各路军队去讨伐他们,江州、豫州、荆州、雍州的军队都听从沈庆之的指挥。
三十年啦,孝武皇帝出巡了全国各地,统领着所有军队。庆之呢,从巴水出发,一路来到五洲,向皇帝请教军事战略。正巧碰上孝武皇帝的签署官董元嗣从建邺回来,报告了元凶弑逆的事情,孝武皇帝就派庆之率领军队讨伐。庆之跟自己最信任的人说:“萧斌那帮女人根本不算什么,其他的将领也都好对付。现在咱们是辅佐皇帝讨伐叛逆,肯定能成功,不用担心。” 当时元凶偷偷给庆之写信,让他杀了孝武皇帝。庆之进宫求见,孝武皇帝说自己生病了,不敢见他。庆之直接冲了进去,把元凶的信拿给皇帝看,孝武皇帝哭着请求进宫跟母亲告别。庆之说:“我受了先帝的大恩,一直想报答,今天这事儿,我拼尽全力也要办成,殿下您怎么还这么犹豫呢?”皇帝站起来两次拜谢庆之说:“家国的安危,就全靠将军了!”庆之立刻开始下令,安排内外事务。
府里的主簿颜竣听说庆之来了,赶紧跑进去见皇帝,说:“现在各地还不知道咱们起兵的消息,而元凶劭已经占据了京都,咱们前后不能互相呼应,这是很危险的啊!应该先等各地的军队联合起来,再行动。”庆之大声说:“现在正是关键时刻,那些毛都没长齐的小子们也来掺和,这是要出大乱子啊!应该把他们杀了,以儆效尤!”皇帝说:“颜竣,你还不赶紧谢恩?”颜竣赶紧站起来拜谢。庆之说:“你只要负责好文书工作就行了。”于是就开始安排各项事务,十天之内内外都整理妥当了,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像神兵天降一样厉害,百姓们都很高兴。军队集结完毕后,皇帝任命庆之为武昌内史,兼领府司马。孝武皇帝到了寻阳,庆之和柳元景等人一起劝他登基,但他没答应。
叛贼劭派庆之的学生钱无忌送信劝庆之投降,庆之抓住了钱无忌,把事情向皇帝说明了。孝武皇帝登基后,任命庆之为领军将军,不久又外放为南兖州刺史,加都督,镇守盱眙,封南昌县公。
公元454年,鲁爽造反了,朝廷派王僧庆和薛安都等人去平叛。薛安都直接在战场上把鲁爽给砍了,王僧庆因此被升为镇北大将军。没多久,他和柳无景一起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但他坚决推辞,最后改封为始兴郡公。
王僧庆七十岁了,又坚持请求辞官,朝廷就让他当了侍中、左光禄大夫,还是开府仪同三司。但他还是不肯接受,甚至叩头哭着请求皇上收回成命。皇上拗不过他,只好同意让他以郡公的身份退休回家,每月给他发放十万钱、一百斛米,还配给他五十名卫士。
公元457年,司空竟陵王刘诞在广陵造反,朝廷再次任命王僧庆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让他去平叛,他还推辞了南兖州刺史的职位,并加都督之职,率兵讨伐刘诞。刘诞派人沈道愍送来书信和礼物,想劝降王僧庆,还送来了玉环刀。王僧庆把沈道愍送了回去,并列举了刘诞的罪行。
王僧庆到达城下,刘诞登上城楼,对他说:“沈公啊,您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来这里?”王僧庆回答说:“朝廷认为您狂妄愚蠢,不足以让年轻力壮的将士们去对付,所以派我来。”王僧庆下令修筑工事,建造攻城用的道路和高台,还准备了各种攻城器械。当时正值夏季雨季,无法攻城,皇上还派御史中丞庾徽之弹劾王僧庆,想以此激励他,但皇上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刘诞给王僧庆送来大量的食物,送食物的人有上百人,王僧庆全部拒收,还把这些食物都烧掉了。刘诞在城上扔下求和的书信,让王僧庆帮忙递交。王僧庆说:“我奉命讨伐叛贼,不能替你送信!”每次攻城,王僧庆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皇上曾告诫他:“你身为统帅,应该指挥有方,何必亲自冒着矢石的危险呢?”从四月到七月,终于攻破了城池,斩杀了刘诞。朝廷升王僧庆为司空,他又再次推辞爵位。
于是,他和柳元景一样,效仿晋朝密陵侯郑袤的先例,朝会时,王僧庆的座位在司空的位置,柳元景则在他之下,但比一般的从公要高,朝廷还给他配了五十名官吏和出行用的马匹。早年,王僧庆曾梦见自己坐着仪仗队进入厕所,他觉得这梦很不好,很丢脸。当时有个擅长解梦的人为他解释说:“您一定会大富大贵,但不是现在。”问他为什么,那人回答说:“仪仗队代表富贵,厕所代表后帝,意思是说您的富贵不在现任皇帝手里。”等到他平定叛乱,从五校官升到司空,最终位列三公。公元458年,西阳五水蛮再次作乱,王僧庆以郡公的身份统率军队,平定了叛乱。
庆之住的地方在清明门外,有好几栋房子,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他还有一处园子在娄湖,有一天晚上,庆之带着子孙搬了过去,把清明门外的房子都还给了朝廷。他还把所有的亲戚都搬到了娄湖,家家户户挨着住,热闹得很。他大力发展农业,经常指着地跟别人说:“钱都在这儿呢!” 他家本来就很有钱,家底厚实,产业值上千万,奴仆成千上万。
后来他又献上了一千万钱和上万斛粮食,想凭借着这些功劳升官,想改封到南海郡,但是没被批准。他还有十几个小妾,个个长得漂亮,还会各种技艺。庆之生活悠闲自在,每天都过得很开心,除了参加朝会和拜见皇帝,他几乎不出门。每次皇上出游打猎,他都骑在马上,精神抖擞,一点也不像个老年人。太子妃曾经把皇上赏赐的金镂匕首和玉勺送给了庆之,皇上还说:“喝酒行令,应该先敬大夫。”
有一次皇上高兴,让所有大臣作诗,庆之虽然口才很好,但是不识字,每次要签署文件都很苦恼。皇上硬要他作诗,庆之说:“我不会写字,请让我口述,让颜师伯帮我写。”皇上就让颜师伯执笔。庆之口述道:
“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
皇上非常高兴,大家都夸他这首诗写得好。
汉孝武帝驾崩了,谢庆之和柳元景他们都被托付了重任。遗诏上写着:“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或征讨,都交给谢庆之处理。” 后来废帝登基,赏赐谢庆之几杖(一种尊贵的拐杖)和一辆三望车(高级马车)。
谢庆之每次去朝拜皇帝,都骑着简陋的猪鼻无幰车(一种没有车蓬的简朴马车),跟随的人也只有三五个。他平时下乡巡视田地,农忙的时候,身边连个跟着的人都没有,遇见他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位三公(古代最高级别的官员)。等他得到了三望车之后,就对别人说:“我平时下乡,有人陪着的时候就带三匹马,没人陪的时候就带两匹马。现在有了这辆车,还能去哪儿呢?” 就连皇帝赏赐的几杖,他也坚决推辞。
柳元景和颜师伯曾经去拜访谢庆之,碰上他正在田里劳作。柳元景他们鸣着号角,带兵列队,把路都堵满了,而谢庆之却独自一人,只带着一个随从在田里干活。看见他们来了,谢庆之脸色明显变了,说:“贫穷低贱的日子不好过,富贵荣华也难以长久保持。我和各位都是从贫贱中走出来的,因为时势和机遇,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应该一起想想怎么才能谦虚谨慎,低调做人。我如今八十岁了,亲眼见过许多兴衰成败,你们炫耀这些车马服饰,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说完,他就拄着锄头耕地,根本不理他们。柳元景他们只好下车,卷起裤腿跟着一起干活,谢庆之这才和他们一起开心地聊了起来。
谢庆之自从显贵之后,以前那些瞧不起他的乡里老人都对他毕恭毕敬,跪着上前来见他。谢庆之叹息道:“这简直就是当年的沈庆之啊!” (此处指沈庆之的遭遇,暗指那些曾经轻视他的人如今的态度) 他把那些曾经欺压过他的沈氏家族的人,几十个都抓了起来,人们都为此感到担忧。谢庆之巧妙地设宴款待他们,然后把他们全部杀掉,从此地方上就安定了,大家都非常高兴。
话说那个皇帝,也就是废帝,是个昏君,又疯又坏,根本不管事。好多大臣都劝他退位,然后立个新皇帝。柳元景他们几个大臣一起密谋,把这事告诉了谢庆之。谢庆之跟江夏王义恭关系不好,就把他们的计划给抖露出来了。皇帝一怒之下,就把义恭和柳元景他们都杀了,还提拔谢庆之当了侍中和太尉,权势滔天。
后来义阳王昶造反了,谢庆之跟着皇帝一起渡江,还负责指挥军队。皇帝越来越暴虐,谢庆之还一直劝谏,可皇帝渐渐就不高兴了。再后来,皇帝要杀何迈,担心谢庆之会反对,觉得谢庆之肯定会来阻止,就让人把青溪的桥都拆了,想拦住他。谢庆之果然来了,过不去江,只好回去了。皇帝更忌惮他了,就派他的堂兄弟谢攸之送毒药给他,让他自尽。那年谢庆之八十岁。
那年元旦,谢庆之做了个梦,梦见有人给了他两匹绢,说:“这绢够用了。”谢庆之醒来后跟别人说:“我今年怕是活不成了。两匹绢,八十尺,够用了,不多不少。”后来谢庆之死了,朝廷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追赠侍中、太尉的官职,还给他配了豪华的仪仗,谥号为忠武公。还没来得及下葬,皇帝就失败了。新皇帝明帝继位后,又追赠他侍中、司空的官职,谥号改为了襄公。泰始七年,又改封他为苍梧郡公。谢庆之的亲戚朋友,因为他的关系而当官的,有好几十人呢!
谢庆之的长子谢文叔,官至侍中。谢庆之死的时候,谢文叔不肯喝毒药,谢攸之就用被子捂死了他。谢文叔偷偷地把毒药藏了起来。有人劝谢文叔逃跑,但他看到皇帝把江夏王义恭的尸体肢解,想到要是自己逃跑了,皇帝万一震怒,搞不好会像对付义恭那样对付自己全家,所以最后还是喝毒药自杀了。谢文叔的儿子谢昭明,是秘书郎。听说父亲死了,他说:“我怎么能独自活着呢?”也自杀了。
元徽元年,谢家恢复了以前的爵位,当时把始兴郡改名为广兴郡。谢昭明的儿子谢昙亮继承了广兴郡公的爵位。后来齐朝篡位,爵位被取消了。谢昭明还有一个弟弟叫谢昭略。
沈昭略,字茂隆,是个性情狂放不羁的人,看不起那些当官的,喜欢喝酒,脾气又大,谁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喝醉了,傍晚拄着拐杖带着家里的宾客和子弟们去娄湖苑玩,碰到了王景文之子王约。沈昭略瞪着眼睛看着他,说:“你就是王约吧?怎么长得这么胖还这么傻?”王约回敬道:“你是沈昭略吧?怎么长得这么瘦还这么疯?”沈昭略拍手大笑:“瘦总比胖强,疯总比傻强,王约啊王约,你拿你的傻气怎么办呢!”
升明末年,沈昭略当上了相国西曹掾。齐高帝赏识他,登基后问王俭:“南方士人里有个沈昭略,给他安排个什么职位好呢?”王俭建议让他当前军将军,皇帝不想违背王俭的意思,就同意了。后来沈昭略又当了中书郎,一步步升迁到侍中。王晏曾经开玩笑地对沈昭略说:“你叔叔可以算得上是吴兴的仆射了。”沈昭略说:“我叔叔晚年才当上仆射,还比得上您父亲一开始就当卿呢!”永元年间,沈昭略和他的叔父沈文季一起被召进华林省,茹法珍等人拿来药酒,沈昭略勃然大怒,骂徐孝嗣说:“废除昏庸的皇帝,拥立贤明的君主,这是古今都有的规矩,宰相无能,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说着,他拿起酒杯朝徐孝嗣脸上泼去,骂道:“让你变成个破脸鬼!”沈昭略死的时候,神情自若,谈笑风生,一点也不害怕。徐孝嗣说:“看到你这样,让我想起了夏侯泰初。”沈昭略回答说:“您还记得夏侯泰初,说明您心里还是放不下啊。我看到龙逢、比干,心里高兴得很,跟他们一样坦然面对;如果霍光问您今天的事,您打算怎么回答呢?”
沈昭略的弟弟沈昭光,听说朝廷的军队来了,家人劝他逃走,但他不忍心丢下母亲,进去拉着母亲的手哭泣,结果被杀害了。这时沈昭略的儿子沈昙亮已经逃走了,听说沈昭光死了,就说:“全家都被杀光了,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说完也自杀了。当时的人们都感叹他们家族几代人的孝义。中兴元年,朝廷追赠沈昭略为太常,沈昭光为廷尉。
文季,字仲达,是文叔的弟弟。因为他为人宽厚、正直而受到赏识,尤其擅长围棋和弹棋。他在宋朝被封为山阳县五等伯,官至中书郎。他父亲庆之被害后,兄弟几个都被抓了起来。文叔对文季说:“我能死,你能报仇。”然后就自杀了。文季拔出刀来,骑着马就跑了,抓捕的人不敢追,所以他就逃脱了。
明帝即位后,文季被任命为黄门郎,又担任长水校尉。一次明帝宴请朝臣,让南台御史贺咸当值,专门查处不喝酒的人。文季不肯喝酒,结果被赶下了殿。后来,晋平王休祐担任南徐州刺史,明帝向褚彦回打听能干的人做他的副手,彦回推荐了文季。文季升迁为骠骑长史、南东海太守。休祐被杀,虽然按照国君的礼仪下葬,但很多僚属都不敢去奔丧,只有文季一个人去墓地表达哀思。
元徽初年,文季从秘书监的职位上被外放,担任吴兴太守。文季喝酒能喝到五斗,他妻子王氏也能喝到三斗,他们经常对饮一整天,却丝毫不影响工作。升明元年,沈攸之叛乱,齐高帝任命文季为冠军将军,负责吴兴和钱塘的军事。当初,文季的父亲庆之被害,沈攸之也参与其中,到了这个时候,文季抓住了沈攸之的弟弟、新安太守沈登,并诛杀了沈攸之的家族,报了杀父之仇,他的亲信们都没敢吭声。人们都称赞文季能够报答先父之仇。
齐国建立后,文季被任命为侍中,兼任秘书监。建元元年,他又升迁为太子右卫率,仍兼任侍中。并且被改封为西丰县侯。
沈文季,人称文季,是个棱角分明、很有分寸的人。司徒褚彦回当时权势很大,看不起沈文季的家世背景,处处刁难他,但沈文季一点也不低头。有一次,武帝在东宫玄圃设宴款待朝臣,沈文季多次敬酒给褚彦回。褚彦回心里很不爽,就向武帝告状说:“沈文季说我以前当过他的郡守,还念着旧情呢!”沈文季反驳道:“只有桑树和梓树才会对人恭敬,难道像您这样丢了国家领土的人,还不知道什么叫‘枌榆’吗?” 接着,沈文季又谈到了魏国的军事行动。褚彦回说:“陈显达、沈文季是当今的军事人才,完全可以委以边防重任。”沈文季不喜欢别人把他归类为“将门之后”,一听这话就生气了,对武帝说:“褚彦回居然评头论足,我都不知自己哪天会死,到时候怎么有脸去见宋明帝?”武帝笑着说:“沈率是喝醉了。”中丞刘休把这事报告给了武帝,武帝也就没再追究了。
后来,豫章王在北宅后堂聚会,沈文季和褚彦回都会弹琵琶。酒喝到兴头上,褚彦回拿起琵琶演奏《明君曲》。沈文季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沈文季可不会做戏子!”豫章王嶷出来打圆场说:“这只是玩笑话,不会影响仲容(褚彦回的字)的品德。”褚彦回脸色不变,弹完曲子就停了。永明年间,沈文季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了领军将军。虽然沈文季没什么文化,但他说话总是很精彩。武帝曾经对他说:“南方士族很少有人当上仆射,大多是资历太浅。”沈文季回答说:“南风不会一直刮,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当时的人都觉得他的回答很妙。
明帝执政后,想让沈文季去江州做官,派左右单景俊去传旨。沈文季推辞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想离开,还顺便问了问右执法有没有人选,景俊把这些都如实禀报了明帝。延兴元年,沈文季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明帝即位后,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尚书令王晏曾经开玩笑说要让沈文季做吴兴仆射。沈文季回答说:“琅邪执法(指王晏自己),好像也出不了你的家门吧!”
建武二年,魏军南下入侵,明帝很担忧,就派沈文季去寿春镇守。沈文季到任后,城门戒备森严。魏军不久就撤退了,老百姓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公元784年,(沈)文季升任侍中、左仆射。 那年始安王遥光造反,当天晚上遥光派人到文季家里想抓他去做都督,结果文季已经回宫了。第二天,文季跟尚书令徐孝嗣一起在南掖门坐着。当时皇帝已经开始滥杀无辜了,徐孝嗣心里特别焦虑,想跟文季讨论一下当时的局势,但文季总是岔开话题,始终没谈成。事情平息后,文季被加封为镇军将军,还给他配了府吏。文季觉得当时朝政混乱,就借口身体不好,没去上朝。他侄子沈昭略问他:“叔父您六十岁了还做员外仆射,想辞官吗?”文季笑了笑没说话,没多久就被杀了。 他被召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完蛋了,但表现得跟平时一样。上车的时候回头说了一句:“这一去,恐怕是回不来了。” 最后在华林省被杀害,享年五十八岁,朝野上下都很惋惜他。到中兴元年,追赠他司空,谥号忠宪公。
沈文秀,字仲远,是沈庆之的学生。他父亲沈邵之,曾经做过南中郎行参军。沈文秀在宋文帝废帝时期,官职一路升迁,做到青州刺史。 准备去青州上任的时候,部队在白下停驻。文秀劝沈庆之说,皇帝行为荒唐暴虐,迟早要出大乱子,咱们应该趁现在兵强马壮,干掉他。 但沈庆之没听他的。 后来,沈庆之果然被杀害了。 皇帝又派直阁将军江方兴带兵去杀沈文秀,还没到,宋明帝就已经平定了叛乱。 当时晋安王子勋占据寻阳,沈文秀和徐州刺史薛安都一起跟着子勋造反。寻阳被平定后,宋明帝派他弟弟去招降他,沈文秀就投降了,请求处罚。 之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四年后,被封为新城县侯。 在此之前,冀州刺史崔道固也占据历城造反,沈文秀还给他写信求援魏国,魏国派慕容白曜来救他。 援军到了的时候,沈文秀已经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沈文秀很擅长安抚百姓,被魏军包围了三年,部下都没叛变。五年后,被魏国攻破,最终客死他乡。
攸之,字仲达,是庆之的堂兄。他爹叔仁,曾经做过宋衡阳王义季的征西长史,还兼任行参军领队。攸之从小就孤苦贫穷。元嘉二十七年,魏军南下进攻,朝廷从江南三吴地区征兵,攸之也跟着去了。到了建邺以后,他去拜见领军将军刘遵,想谋个白丁队主的职位。刘遵觉得他长得不好看,不太行,攸之就叹了口气说:“以前孟尝君身高才六尺就能当齐国的丞相,现在招募人才难道还要挑个又高又壮的吗?” 就这样,他跟着庆之一起征战。
元嘉二十九年,征讨西阳的蛮族,攸之终于当上了队主。巴口发生叛乱,他被授予南中郎府板长的职务,还兼任行参军。在新亭之战中,他身负重伤。战争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太尉行参军,并被封为平洛县五等侯。后来,他又随着府衙调动,升任大司马行参军。
晋朝的时候,京城两岸的扬州,以前设有都部从事,分别管理两个县,没有违反规定。永初年间以后,这个职位就取消了。孝建三年,又恢复了这个职位,柳攸之负责北岸,会稽人孔璪负责南岸,后来又取消了。柳攸之升迁为员外散骑侍郎,又跟随王僧庆征讨广陵,屡立战功,还被箭射中,骨头都射穿了。孝武帝因为柳攸之善于打仗,就给他配属了仇池的步兵和槊兵。事情平定后,应该重重赏赐他,却被王僧庆压制住了。柳攸之被提升为太子旅贲中郎,心里非常怨恨。
前废帝景和元年,柳攸之被任命为豫章王子尚的车骑中兵参军、直阁,和宋越、谭金等人一起受到废帝的宠信。他们诛杀了一大批大臣,柳攸之等人也都听从命令行事,被封为东兴县侯。明帝即位后,按照惯例削了他的爵位。不久,柳攸之告发宋越、谭金等人谋反,又被召回担任直阁。
这时天下各地都发生叛乱,南边的叛军已经逼近,朝廷任命柳攸之为宁朔将军、寻阳太守,率领军队驻守虎槛。当时王玄谟统领的大军还没出发,先锋部队有五支军队在虎槛,五军之后还有源源不断的军队陆续赶来,每支军队晚上都各自竖立自己的旗号,彼此之间也不互相通报。柳攸之对军官们说:“现在这么多军队一起行动,却旗号不同,万一有农民或渔民晚上互相呼喊,就会造成惊慌失措,这是打仗的大忌。我们应该统一军队的旗号。”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殷孝祖担任先锋都督,处理人际关系不好,柳攸之在内部安抚将士,对外协调各路军队首领,大家都很安定。这时殷孝祖被流矢射中而死,军主范潜率领五百人投降了叛军,人心惶惶,大家都认为柳攸之应该代替殷孝祖担任统帅。当时建安王休仁驻扎在虎槛,统领所有军队,听说殷孝祖死了,就派宁朔将军江方兴、龙骧将军刘灵遗各率领三千人前往赭圻。柳攸之认为殷孝祖已死,叛军乘胜追击的心思很强烈,如果明天不主动进攻,就会显得我们软弱。江方兴的官职和自己差不多,肯定不会听从自己的指挥,军队指挥不统一,就会导致失败,于是柳攸之就率领各路军主去拜访江方兴,表示尊重,并鼓励他,江方兴非常高兴。
柳攸之离开后,其他军主都责怪他。柳攸之说:“你们忘了廉颇蔺相如、寇准贾昌朝的故事吗?我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怎么会去计较这些升降呢?”第二天早上开战,从寅时打到午时,在赭圻大败叛军。随后柳攸之被提升为辅国将军,代替殷孝祖统领先锋部队。薛常保等人在赭圻粮草吃完了,南边叛军大帅刘胡屯兵浓湖,用口袋装米,系在船的流查和船腹上,表面上盖住船,顺风顺水而下,运送粮食到赭圻。柳攸之怀疑有诈,派人去查看船只和流查,果然发现了大量的米袋,随后攻克了赭圻。柳攸之升迁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袁顗又率领大军进入鹊尾,双方相持很久,军主张兴世从鹊尾翻越山岭占据了钱溪,刘胡亲自攻打钱溪。柳攸之率领诸将攻打浓湖。钱溪传来捷报,大败叛军,柳攸之把钱溪送来的叛军耳朵鼻子都展示给袁顗看。袁顗大惊失色,赶紧追赶刘胡回去。柳攸之的军队全力进攻,斩获很多,刘胡于是丢下军队逃跑,袁顗也逃跑了。赭圻、浓湖战役结束后,叛军的物资装备被丢弃,珍宝堆积如山,各路军队都争相抢夺,只有柳攸之、张兴世约束部下,没有侵犯一草一木,其他将领因此都很赞赏他们。柳攸之又平定了寻阳,升迁为中领军,被封为贞阳县公。
当时刘遵考担任光禄大夫,柳攸之在朝廷上对刘遵考说:“相貌丑陋的人现在怎么样了?”皇帝问他是什么意思,柳攸之如实回答,皇帝哈哈大笑。
他一路升官,做到郢州刺史。可他当官特别狠,动不动就鞭打士大夫。只要下面有人稍微惹他不高兴,他就当面破口大骂,羞辱人家。不过话说回来,他确实精通官场事务,而且特别能干,从不懈怠,所以百姓和官员都很怕他,没人敢骗他。听说附近有猛兽出没,他总是亲自去围捕,每次都能抓到,一天甚至能抓两三只。要是到晚上还没抓到,他就干脆在那里守一夜。他征收赋税特别狠,动不动就征发民夫,还大肆修造船只和兵器。从他到夏口开始,就有了不轨之心。后来又升任监察豫州、司州军事,还被封为镇军将军。
泰豫元年,明帝驾崩了,当时他和蔡兴宗都在外地任职,一起参与了临终的顾命。正好碰上巴西人李承明造反,蜀地也闹得很厉害。当时荆州刺史建平王景素被朝廷征召回京,新任命的荆州刺史蔡兴宗还没到任,朝廷就让攸之暂时负责荆州的事务。等李承明叛乱平定后,朝廷就封攸之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还让他兼任都督。他开始积蓄兵力,养了二千多匹马,都分派给士兵耕种粮食吃。粮食和钱财都堆满了仓库。荆州每年都要向朝廷输送几千士兵,但他却把这些人扣了下来,在账簿上写着“供讨四山蛮”。他还造了几百上千艘战船,偷偷沉到灵溪里,金银财宝、兵器装备堆积如山。他渐渐起了谋反之心,朝廷的制度他根本就不遵守。
他过着奢侈的生活,富贵程度跟皇帝差不多。晚上,他府里的各个厢廊都点着灯火,一直亮到天明。他后院的侍女,穿戴珠玉首饰的有几百人,个个都是绝色美女。
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这小子不安分,想偷偷摸摸地拉拢刘裕(攸之),就让道士陈公昭写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沈丞相”,然后送到刘裕府上。刘裕没拆信,直接把陈公昭抓起来,送去朝廷了。后来,在废帝元徽二年,休范造反,攻打京城。刘裕跟手下说:“桂阳王现在攻打朝廷,肯定要说我跟他是同伙的。我要是不赶紧勤王,朝廷上下肯定更乱套了!” 于是他就派人去接受郢州刺史晋熙王燮的节制,等休范被平定后,派去的人才回来。刘裕被加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他拒绝了开府的职位。
刘裕自己独掌一方军权,朝廷对他又怀疑又忌惮,好几次想把他召回京城,但又怕他不听话,所以就作罢了。四年后,建平王景素在京城造反,刘裕又响应朝廷号召平叛,景素很快就被平定了。当时有个叫高道庆的朝廷官员,家住在江陵,刘裕刚到江州的时候,高道庆在家,就托关系找了十几个亲戚,想让他们当江州从事西曹,刘裕用了三个。高道庆气坏了,亲自跑到州府理论,把这事儿给闹黄了。高道庆骑术精湛,有一次刘裕设宴,高道庆在厅堂前耍枪,一枪扎中了刘裕的马鞍,刘裕大怒,要拔刀砍他,高道庆骑马跑了。
江陵城里到处都在说刘裕要造反,有人建议派三千人去袭击他。朝廷讨论这事儿,觉得这事儿不好办,高帝(宋武帝)也觉得不妥,没同意。杨运长等人一直对刘裕又怀疑又害怕,就和高道庆暗中派人刺杀刘裕,还拿着废帝的手诏,用金饼贿赂刘裕州府的官员,给他们升官。那时候,有三头大象跑到江陵城北几里地的地方,刘裕亲自出去把它们杀了。结果,突然有一支流矢射中了刘裕马的泥板,后来刺杀的事儿败露了。废帝死了,顺帝继位,刘裕被加封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高帝派刘裕的儿子司徒左长史刘元琰,拿着废帝被杀害的工具去给他看,刘裕说:“我宁愿像王凌那样死得光明磊落,也不做贾充那样苟且偷生的人!” 还没来得及起兵,他就上表祝贺新帝登基,还给齐高帝写信,邀功请赏。
萧攸之啊,身上揣着十来行字的书信,一直藏在裤裆里,说是跟宋明帝之间立下的誓约。后来皇太后派人来,赏赐给他十支蜡烛,蜡烛里藏着皇太后的手令,上面写着“国家大事,都交给你了”。第二天,他就起兵造反了。他那几个小妾,崔氏和许氏劝他说:“将军您年纪大了,难道就不为家里人考虑考虑吗?”萧攸之就指着裤裆里的书信给她们看。
萧攸之平时就养着很多兵马,积攒了不少钱粮,到了这时候,手下竟然有十万士兵,三千铁骑!准备出发去江陵的时候,他还请了个和尚释僧粲算卦,和尚说:“去不了京城,会在郢州就回军了。”萧攸之心里很不高兴。刚从江津出发,就看到西北方向飘来一股像尘雾一样的东西,正好笼罩在军队上方,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齐高帝派大军西征讨伐,萧攸之把所有兵力都用上了,猛攻郢州,跟齐军将领柳世隆多次交战,还打赢了好几场。升明二年,他回师江陵,还没到呢,江陵城就被雍州刺史张敬儿给占领了,没地方去了!于是他和他的第三个儿子,中书侍郎萧文和,跑到华容的鱼赏头林,躲到一个乡下小吏家里。这个小吏以前被萧攸之鞭打过,但对他却很好,并没有因为以前受过罚而记恨他,还杀鸡宰羊款待他。
后来,村里人想抓他,萧攸之就在栎林里和儿子萧文和一起上吊自杀了,村里人把他们的头砍下来送到京城。有人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心居然有五个孔!征西主簿苟昭,用自己的家产把萧攸之给安葬了。
攸之啊,从小就喜欢读书,简直是手不释卷,那些《史记》《汉书》里的故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经常感叹说:“要是我早知道穷达是命中注定的,就恨不得花十年时间好好读书啊!” 后来攻打郢城的时候,晚上遇到大风大浪,运米的船都沉了。
负责粮草的官员崔灵凤的女儿,之前嫁给了柳世隆的儿子。攸之板着脸对崔灵凤说:“现在军粮紧缺得很,你却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是不是因为城里你女儿的婚事啊?”崔灵凤回答说:“乐广说过‘下官岂以五男易一女’,我怎么会为了这点小事耽误军务呢?” 攸之听了这话,心里头顿时舒服多了。
攸之还特别喜欢招揽有才能的人。郡里有个叫双泰真的人,特别能干,攸之请他来帮忙,但他不肯。攸之就派了二十个士兵全副武装去追他。结果双泰真射杀了几个士兵,想回家看看他母亲再走,但情况紧急,没来得及,就一个人逃进了蛮荒之地。士兵们没追上他,就把他的母亲抓走了。双泰真失去了母亲,这才自己回来投降。攸之没惩罚他,反而说:“这是个孝子啊!” 还赏了他一万钱,提拔他做了队主。你看,他待人多么宽厚!
话说沈攸之年轻的时候,地位低微,跟吴郡的孙超之、全景文一起坐条小船出京。路上遇到个算命先生,指着他们三个说:“你们三个将来都能当上州牧。”攸之当时一脸不信,说:“怎么可能?”算命先生说:“要是不准,那就是我的相术错了。”后来,攸之果然当上了郢州和荆州刺史,孙超之做了广州刺史,全景文做了南豫州刺史。全景文,字弘达,齐永明年间,死的时候是光禄大夫。
攸之刚到郢州,就想顺流而下,占领郢城。府主簿宗俨之劝他攻打郢城。功曹臧寅觉得攻守形势不同,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拿下,如果时机不对就进攻,会挫伤士气,损害威望。攸之没听他的。结果战败了,将领们都逃散了,有人叫臧寅一起逃。臧寅说:“我既然已经投靠了他,怎么能在他成功的时候跟着沾光,失败的时候就撇下他不管呢?”于是投水自杀了。 还有仓曹参军金城边荣,因为被府录事羞辱,攸之为了边荣,直接把那个录事给鞭杀了。
攸之从江陵撤军,任命边荣为留府司马,让他守城。张敬儿军队快要到了,有人劝边荣去投降张敬儿。边荣说:“我受到了沈公的大恩,现在遇到危急时刻,怎么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城破后,他被张敬儿抓住了。张敬儿问他:“边公你为什么和他们一起造反,为什么不早点来投降?”边荣说:“沈荆州举义兵,是为了匡扶社稷,我即使死了,也是宋朝的忠臣。天下还有敢于直言的人,不能说我们是造反。我本来就没想过要活命,你问我做什么?”张敬儿说:“死有什么难的?”下令斩杀了他。边荣笑着走了,脸上一点异色都没有。
泰山人程邕之,一向追随边荣,这时候抱着边荣对张敬儿说:“将军您进入楚国,没听说过您仁义的名声,却先杀了忠义之士,楚地的人宁愿跳江投汉而死,也不会和将军您同一天活在这个世上!”张敬儿说:“想死很容易,为什么不答应呢?”先杀了程邕之,然后杀了边荣。三军将士没有不流泪的,都说:“怎么一天之内杀了两个义士?”这简直可以比作臧洪和陈容啊!
废帝死了,萧攸之想造反,就去问占星师葛珂。葛珂说:“起兵都要看金星,金星出现就成功,金星隐没就失败。以前桂阳王在金星隐没的时候起兵,结果一战就死了,这是最近的明证啊。现在萧公废掉昏君,拥立明主,正赶上金星隐没的时候,这可是天意啊!而且金星很快就会出现,东方用兵有利,西方用兵不利。”所以萧攸之就暂时没动手。
后来萧攸之还是起兵了,葛珂又说:“现在岁星在南斗附近,那个国家不能攻打。”萧攸之没听,结果失败了。萧攸之写的那些檄文奏章,都是他的幕僚南阳宗俨写的。事情败露后,萧攸之责怪宗俨,宗俨回答说:“士为知己者死,你们这些主子,哪能了解我的心意!”然后就被杀了。
萧攸之在景和年间,跟齐高帝一起在宫里当差,两人关系很好。齐高帝把自己的大女儿义兴宪公主嫁给了萧攸之的第三个儿子萧文和,生了两个女儿,都在宫里养着,齐高帝对他们非常恩宠,等两个女儿出嫁的时候,齐高帝还按照以前的规矩,派人操办婚礼,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后来齐武帝又把萧攸之弟弟的孙子萧僧昭,立为义兴公主的丈夫。
话说有个和尚,法号昭,也叫法朗。年轻的时候,他跟着天师道的人学道,经常在甲子日和甲午日晚上,穿着黄色的巾衣和粗布衣服,在自己屋里做法事。他还能记下别人的吉凶祸福,还挺准的。他自己说,他是泰山上的录事,阴间登记册上凡是有记录的,都得他僧昭签个名。
中年的时候,他当上了山阴县令。后来梁武陵王当了会稽太守,有一天在池塘边亭子里喝酒,结果青蛙叫个不停,吵得他烦死了。武陵王说:“这蛙鸣声,真是糟蹋了这美妙的丝竹之乐啊!”僧昭念了几句咒语,十来只青蛙就都不叫了。到了晚上,武陵王又说:“我想让它们再叫起来。”僧昭说:“王爷您高兴劲儿也差不多了,现在就让它们叫个够吧!”话音刚落,青蛙又叫开了,跟之前一样热闹。还有一次,武陵王打猎,还没打完就回来了。旁边的人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国家要出大事了,我得回去处理。”别人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我刚才听到南山上的老虎叫了。”话音刚落,朝廷的使者就到了。后来,僧昭跟别人说:“我以前在阴间做事,真是烦死了,现在终于解脱了。”说着,他打开一个盒子,拿出张黄纸,上面写着一个大字,字认不出来。他说:“这就是我的工作安排。”
到了太清年间,僧昭告诉他的亲朋好友:“明年全国都要乱,老百姓十个能活一个就不错了。”于是他拼命想回老家,可是没得到允许。后来果然天下大乱,他全家老小都死了。僧昭曾经做到廷尉卿这个官职,在太清三年去世了。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叔父叫宗少文,为人高洁,不当官。宗悫小时候,他叔父问他将来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说:“我希望能乘着长风,破开万里波浪!”宗少文一听,笑着说:“你小子要是不发达,将来肯定要败坏我家门风!”
宗悫的哥哥宗泌娶了媳妇,新婚之夜,家里竟然遭到了抢劫!当时宗悫才十四岁,却勇敢地冲出去和劫匪对抗,十几个劫匪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一个都没能进屋。那时候天下太平,读书人大多以文治为业。宗少文为人高洁,他的儿子们也都喜欢钻研经典著作,而宗悫却性情豪爽,喜欢武事,所以乡里人不太了解他。
后来,江夏王义恭担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跟着他到广陵镇守。当时宗悫的堂兄宗绮在征北府当主簿,和宗悫住在一起。宗绮的小妾和一个叫牛泰的办事人员私通,有一次宗绮值班不在家,牛泰偷偷溜进去找宗绮的小妾。宗悫知道了这件事,直接冲进去把牛泰杀了,然后才告诉宗绮。义恭听说后,很欣赏宗悫的胆识,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后来,宗悫被任命为国上军将军。
元嘉二十二年,朝廷出兵讨伐林邑,宗悫主动请缨出战。义恭认为宗悫勇敢有胆量,就提升他为振武将军,让他担任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他们跟着交州刺史檀和之一起围攻区粟城。林邑派将军范毗沙达来救援区粟城,檀和之派出一支偏师去阻击,结果被林邑军队打败了。于是,檀和之又派宗悫出战。宗悫把军队分成几路,偷偷摸摸地前进,然后突然袭击,打败了林邑军队,接着攻克了区粟城,又攻入了象浦。
林邑王范阳迈倾尽全国之力来抵抗,他用大象披挂上战甲,浩浩荡荡,绵延不绝。宗悫听说外国有一种叫狮子的猛兽,能制服各种野兽,于是他就让人制作了狮子的形状,用来对抗大象。果然,大象被吓跑了,林邑军队因此溃败,最终被宗悫攻克。林邑的珍宝奇物被缴获,很多都是没见过的宝贝,其他的杂物更是数不胜数。而宗悫自己却分文不取,只拿了一套梳子、枕头和刷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宋文帝对此非常赞赏。
话说三十年前,孝武帝讨伐叛乱,宗悫被任命为南中郎谘议参军,还领兵打仗。战事结束后,他的功劳仅次于柳元景。孝武帝登基后,提拔他当了左卫将军,封他为洮阳侯。孝建年间,宗悫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豫州刺史,还兼管五州的军事。
早些年,他家乡有个叫庾业的,家里特别有钱,生活特别奢侈,穿戴讲究,吃喝更是一流。他请客吃饭,饭菜摆满一丈见方的桌子,但偏偏给宗悫只准备粗茶淡饭和咸菜。他对客人说:“宗军人嘛,习惯吃粗糙的东西。”宗悫吃饱了就走了,一句话也没说。没想到后来,庾业居然成了宗悫的长史,还管着梁郡,宗悫对他特别好,一点儿也不记恨以前的事。
大明三年,竟陵王萧诞在广陵造反,宗悫上表请求出征,他骑着快马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当面接受皇帝的军事指挥。皇帝特意下车安慰鼓励他,宗悫激动得连蹦带跳好几十下,还四处张望,皇帝看了很高兴。出征后,他跟着车骑大将军沈庆之。起初,萧诞骗他的部下说:“宗悫会来帮我们。”结果宗悫到了以后,骑着马绕着城喊:“我宗悫来了!”叛乱平定后,宗悫回到京城,继续当左卫将军。
五年后,他狩猎时从马上摔下来,腿骨折了,不能上朝当值,于是改任光禄大夫,还被加封金章紫绶。后来,他遇到一头很好的牛,可以进贡给皇帝,但是官府要买,他不肯卖,结果因此被免官。第二年,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废帝即位后,宗悫被任命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还加封都督。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征西将军,谥号肃侯,配享孝武帝庙庭。他的儿子宗罗云早逝,由另一个儿子宗元宝继承爵位。
沈庆之的孙子,字明扬,他爷爷沈少文的名号可是在《隐逸传》里排得上号的!他爸爸沈繁,曾做过西中郎谘议参军。 明扬从小就勤奋好学,办事能力也很强,后来在齐朝当上了骠骑行参军。 当时竟陵王子良在西邸召集了一批学者,还给他们看图画,明扬也在其中。 齐郁林当上南郡王后,住在西州,让他去当管书记,因为明扬的笔迹端正,办事认真,所以得到了郁林王的赏识。 那时候,齐国和魏国关系不错,朝廷就派他跟尚书殿中郎任昉一起接待魏国的使者,这可是当时朝廷精挑细选的人才啊!
后来文惠太子死了,郁林王当上了皇太孙,明扬还是继续做他的管书记。 太孙即位后,行为不端,明扬就主动疏远了他,后来被贬到秣陵当县令,之后又升迁为尚书都官郎。 等少帝被杀后,很多受宠的官员都遭了殃,只有明扬和傅昭因为清正廉洁而幸免于难。 齐明帝让他去郢州当从事,但他因为父亲年迈而辞官回家侍奉老父。 南康王当荆州刺史的时候,又请他去做别驾。 梁武帝起兵的时候,他又升迁为西中郎谘议。 当时西土地区,只有他和同郡的乐蔼、刘坦受到当地人的敬重,所以领军萧颖胄非常信任他。 梁武帝称帝后,明扬先后担任太子右卫率、五兵尚书,还参与过大规模的人事选拔。天监三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沈曜卿继承了他的爵位。
评论说:沈庆之凭借着勇武果敢的性格,在国家危难之际,奔走于战场,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推崇。他平定叛乱,建立功勋,堪比宋之方、召公那样的贤臣良将。 等到勤王平乱的大业成功后,他官位已经很高了,年纪也大了,可以退休享福了,功成名就,可是最终却还是遭遇了国家的覆灭,这人生的起起伏伏,真是难以预料啊!他的几个儿子都很有才华,而且品德高尚,“将门有将”,这句话真是说对了! 沈攸的地位显赫,声名远播,专权擅命,年纪也超过十岁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命运,这大概也是命中注定吧?沈宗悫气概豪迈,最终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沈庆之为人清正廉洁,最终官至高位,他们都是有志有为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