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炯,字初明,是浙江湖州武康人。他爷爷沈瑀,当过梁朝寻阳太守;他爸爸沈续,做过王府的记室参军。
沈炯从小就很有才华,当时很受人重视。他在梁朝做过尚书左户侍郎和吴县县令。后来侯景叛乱,吴郡太守袁君正去建邺支援,让沈炯负责管理吴郡。台城失守后,侯景的将领宋子仙占据了吴兴,派人去请沈炯,想让他当书记。沈炯假装生病推辞了,宋子仙很生气,下令要杀了他。沈炯脱了衣服准备赴死,结果被路边的桑树挡住了,于是被拉到别的地方去了,有人把他救了,这才幸免于难。宋子仙欣赏他的才华,最后还是逼着他当了书记。宋子仙失败后,王僧辩早就听说过沈炯的大名,在军中花十万钱买通关系找到了他,从此王僧辩的各种军事情报和文书,都是沈炯写的。简文帝被害后,各地官员都上表拥立王僧辩,王僧辩就让沈炯起草奏章,当时没人能写得和他一样好。陈武帝南下,和王僧辩在白茅湾会面,在台上立誓盟约,盟约的文书也是沈炯写的。后来侯景逃到吴郡,抓到了沈炯的妻子虞氏和儿子沈行简,把他们都杀了,沈炯的弟弟带着母亲逃跑了。侯景叛乱平定后,梁元帝同情沈炯妻子儿子的遭遇,特地封他为原乡侯。王僧辩当了司徒,任命沈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又把他召到身边,做了给事黄门侍郎,还兼任尚书左丞。
魏克在荆州被俘虏了,但是对方对他挺客气,还给了他仪同三司的官职。他妈妈还在东边老家呢,他一直想着回家,又怕自己文采出众被他们留住,所以干脆闭门不出,谁也不接触。写出来的文章,立马就撕掉扔了,不让它们流传出去。
有一次,他一个人走到汉武帝修建的通天台附近,写了一份奏章,表达自己想回家的愿望。奏章里写道:“臣听说,虽然桥山被遮掩了,但鼎湖的祭灶仪式还在继续;鲁国的荒凉景象还在,但大庭的遗迹也没有消失。陛下您德行高尚如同猗兰之香,功德盛大如同丰谷之盛,汉朝的盛世已经到来,神仙也仿佛近在眼前。您在射之罘的海边射猎,在日观山举行祭祀来宣扬功德;您在汾河的中流泛舟,在柏梁台举行盛大的宴会,多么快乐啊,难道不是吗!然而,即使是您这样的人,最终也驾鹤西去,华丽的宫殿,转眼间就衰败了,茂陵的玉碗,也流落到了民间。陵云台的旧址,与周围的田野融为一体;别苑的风光和遗迹,也随着陵墓的起伏而显得荒凉。我这个被囚禁的异乡人,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以前,严助因为在朝廷上不受重视而得以回乡;司马相如也得以西归故里。我听说这些故事,心里就有了想法。虽然我的祭品不珍贵,也不敢奢望得到您的恩赐,只是想到魏国的君王在雀台上的悲凉,以及夏后氏在雍丘的祭祀没能光宗耀祖,我仰望天空的云霞,更加思念家乡。”
奏章写完后,当晚他梦见自己身处宫禁之中,戒备森严,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和请求说了出来。听到有人说:“很乐意放你回去,什么时候能到家?”没过多久,他就和王克等人一起被放回东边老家了。后来,他还当上了司农卿和御史中丞。
陈武帝让位后,陈武帝给陈炯升官,让他当了通直散骑常侍。陈炯上表请求退休回家养老,但皇帝没同意。后来文帝继位,陈炯又上表请求退休,皇帝回信说:“我会下令相关部门,派人迎接你,让你公务私事都能兼顾。” 早先,武帝就夸陈炯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国家大事,很多都是陈炯参与谋划的。文帝也很看重陈炯的才能,想重用他。正赶上王琳造反,占据了东边的大片地盘,皇帝想让陈炯去立功,就免去了他的中丞职务,升他为明威将军,让他回乡招兵买马。结果陈炯在吴地病死了,死后被追封为侍中,谥号恭子。他写了很多文章,集结成二十卷,流传于世。
虞荔,字山披,是会稽余姚人。他爷爷虞权,做过梁朝的廷尉卿和永嘉太守;他爸爸虞检,做过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虞荔从小聪明,很有志气。九岁的时候,他跟着伯父虞阐去拜访太常陆倕。陆倕问了他《五经》里十个问题,虞荔全都答对了,陆倕非常惊讶。他还曾经去拜访隐士何胤,当时衡阳王也去拜访何胤,何胤就跟衡阳王说了虞荔的事,衡阳王想见见虞荔,虞荔却说:“我还没准备好拜帖,不能去拜见您。”衡阳王觉得虞荔很有志气,非常敬佩他,回郡后就聘请虞荔当主簿,虞荔又因为年纪小推辞了。
虞荔长大后,长得仪表堂堂,博览群书,擅长写作。他在梁朝做过西中郎法曹外兵参军,还兼任丹阳诏狱正。梁武帝在城西建了个士林馆,虞荔就撰写了碑文上奏,皇帝下令把碑文刻在馆里,还任命虞荔为士林学士。后来又升任司文郎,再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舍人。当时很多当官的都参与朝政,内外事务都管着,只有虞荔和顾协比较清闲,在西省办公,只凭借文史方面的才能受到重视。后来虞荔又担任了大著作的职务。侯景叛乱的时候,虞荔带着家人进了台城,被任命为镇西谘议参军,舍人的职务也保留着。台城失守后,他就逃回了家乡。侯景平乱后,元帝召他当了中书侍郎;后来贞阳侯篡位,任命他为扬州别驾,但他没接受。
张彪占领会稽的时候,荔先生也在那里。后来文帝平定了张彪,武帝和文帝都写信召见他,他实在没办法,才答应到京城去。结果武帝死了,文帝继位,就让他当了太子中庶子,继续侍奉太子读书。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大著作郎。一开始,荔先生的母亲跟着他进京,结果死在了京城里。后来京城失守,他没能尽到孝道,因此他一辈子都吃素菜穿粗布衣服,也不听音乐。虽然受到皇帝的重用,但他生活简朴,清心寡欲,从不追求名利。文帝非常器重他,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朝夕相处,关怀备至。荔先生为人沉稳,话很少,他提出的建议,很少有人能察觉到他的用意。
他的二弟寄居在福建,投靠陈宝应,荔先生每次说起弟弟,都会流泪。文帝很同情他,说:“我也有兄弟在远方,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我深有体会,其他人是不会明白的!”于是下令让陈宝应把弟弟送来,但陈宝应始终不肯放人。荔先生因此忧思成疾,皇帝多次想亲自去看望他,还让他把家人接到京城来。荔先生认为皇宫不是私宅,请求住在城外,皇帝不同意,就让他住在兰台。皇帝多次亲自前往探望,还派宦官轮流在路上等候。又因为荔先生长期吃素,身体已经很虚弱了,皇帝下令说:“你年纪大了,身体也弱了,我还想重用你,你必须保养好身体。现在我给你吃鱼肉,你不要再坚持不吃肉了!”但荔先生始终不肯改变。最后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侍中的官位,谥号为“德子”。他死后,灵柩运回老家,皇帝亲自出城送葬,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他的儿子世基、世南,也都小有名气。
虞寄,字次安,小时候就聪明伶俐。几岁的时候,有客人到他父亲家做客,在门口碰到了虞寄,就嘲笑他说:“你姓虞,肯定不聪明。”虞寄立刻回答:“连字都不认识,那才叫不聪明呢!”客人顿时很不好意思。回去后,他对虞寄的父亲说:“这孩子不是普通人,刚才那番话,可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
虞寄长大后,好学上进,擅长写作。他性格安静沉稳,有隐居的志向。年轻的时候考中了秀才,策论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他最初在梁朝宣城王国担任左常侍。大同年间,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皇宫前面出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珠,梁武帝看到后非常高兴,虞寄就写了一篇《瑞雨颂》进献给皇帝。皇帝对虞寄的哥哥虞荔说:“这篇颂文辞藻华丽,文笔流畅,你弟弟真是个人才啊,打算怎么重用他呢?”虞寄听说后感叹道:“我只是想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我对太平盛世的喜悦之情罢了,我可不是为了求名求利才做官的!”于是他就闭门不出,称病在家,只用读书来消遣时间。
后来,岳阳王萧詧担任会稽太守,虞寄被任命为中记室,兼领郡五官掾。他在任上简化繁琐的事务,注重处理大事,官署里整天都很安静。侯景之乱爆发后,虞寄跟随哥哥虞荔进入台城,等到城池失守,他们就逃回了家乡。张彪前往临川,强迫虞寄和他一起去。虞寄和张彪的部将郑玮同乘一条船,郑玮曾经得罪过张彪,于是劫持虞寄逃到了晋安。当时陈宝应占据闽中,得到虞寄后非常高兴。陈武帝平定侯景之后,虞寄劝说陈宝应归顺朝廷,陈宝应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去朝廷表示臣服。承圣元年,虞寄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陈宝应很欣赏他的才能,因为路途遥远而不让他上任。陈宝应经常想让虞寄做他的僚属,负责文书工作,但虞寄坚决推辞才免除。
后来陈宝应结交权贵,暗中图谋不轨,虞寄隐隐约约察觉到他的意图,每次和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委婉地劝说他不要做违背道义的事情,用含蓄的方式进行规劝。陈宝应总是找借口推脱。有一次,陈宝应让左右的人读《汉书》,他自己躺在床上听着,读到蒯通劝说韩信说:“依靠你背后的势力,你的地位将会尊贵无比”,陈宝应猛地坐起来说:“真是个聪明人啊!”虞寄正色说道:“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成就霸业,还不足以称得上聪明,哪里比得上班彪在《王命》中识破奸臣的计谋呢?”虞寄知道陈宝应是劝不动的,担心祸及自身,于是穿上了居士的衣服来拒绝陈宝应。他常住在东山寺,假称腿脚有病,不再出门。陈宝应认为他是装的,派人烧了他住的房子,虞寄却安然躺在床上不动。亲近的人想扶虞寄出来,虞寄说:“我的命运已经注定,躲到哪里又能逃得掉呢?”放火的人赶紧自己救火。从那以后,陈宝应才相信虞寄是真的生病了。
好家伙,这留异又带兵了,宝应给他送去了不少兵员物资。 这哥们儿(寄)就写信给留异,好好劝了他一顿,信里头说:
虞寄给明将军写信,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到将军的辖地,将军却以贵宾之礼相待,给予国士般的厚爱,这份恩情,我永世难忘!可如今我病重将死,眼看就要入土为安了,却还没能报答将军的恩情,所以斗胆冒昧,坦诚地陈述我的想法,希望将军能稍微考虑一下我的建议,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安危的征兆,祸福的转机,不仅取决于天时,也取决于人事。失误哪怕只有一点点,后果也会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明智的人,身居高位却不会倾倒,坚持原则却不会犯错,怎么会被那些虚浮的言辞迷惑呢?将军文武双全,英勇威武,过去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曾多次带兵打仗,号召民众,威震千里。您不就是为了平定四方叛乱,辅佐王室,匡扶时局,保卫国家和百姓吗?所以,就连五尺高的孩子,也都愿意扛着兵器追随将军啊!
想当初高祖武皇帝创业初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民不聊生,将军您却能明察秋毫,分析局势,最终选择归顺朝廷,这正是您高瞻远瞩,忠心耿耿的表现啊!后来皇上继位,英明圣智,广纳贤才,朝臣们团结一心,皇上重用将军,封您以高官厚禄,这难道不是皇上广施仁政,真心待人的体现吗?皇上多次下诏书,表达对您的信任和厚爱,君臣关系已定,恩情也已深厚。可是没想到将军竟然听信了邪恶的言辞,改变了主意,这让我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我甚至哭干了眼泪,用血来代替眼泪,我实在为将军的策略担忧啊!
虽然我年老体衰,所说的话可能没什么分量,但万一有一点建议能被采纳呢?我斗胆献上拙见,希望将军能稍微缓和一下强硬的措施,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我的想法全部说出来,表达我的忠心耿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心满意足了。“夫安危之兆,祸福之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将军务必三思而后行!
老天爷都看不惯梁朝的德行,灾难接踵而至,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数都数不清,个个都觉得自己能成大事。但是,最终平定叛乱,拯救危难,得到天下拥戴,得到上天眷顾,能够坐上皇帝宝座的,是陈朝。这难道不是天命所归,上天注定吗?陈朝应运而生,这事儿很清楚,第一点。
皇上继承皇位后,施行仁政,德泽广被,天理重新恢复,国家秩序重新稳定。像王琳那么强大,侯瑱那么厉害,他们都能轻易动摇中原,争夺天下;退一步说,即使退守江南,也能称霸一方。但是,要么被一支小部队打败,要么被几句话说服,王琳就土崩瓦解,逃到别的地方去了;侯瑱就乖乖投降了。这又是上天帮助我们,消灭了敌人,这事儿也很清楚,第二点。
现在将军您,凭借着皇亲国戚的身份,统领着东南的兵马,忠心耿耿地辅佐皇上,卖力地勤王,您的功劳岂不是比窦融还大,恩宠岂不是比吴芮还盛?您完全可以割据一方,称王称霸,这事儿也很清楚,第三点。
再说,朝廷宽宏大量,不计较过去的过失,只要改过自新,都会得到重用。像余孝顷、潘纯陀、李孝钦、欧阳頠这些人,皇上都把他们当成心腹,委以重任,心里坦荡荡的,一点儿芥蒂都没有。更何况将军您的罪过,跟张绣不一样,跟毕谌也不一样,您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有什么好犹豫的呢?这事儿也很清楚,第四点。
现在周、齐两国关系友好,边境没有危险,集中兵力进攻,很快就能成功。不像刘邦、项羽争夺天下那样,也没有楚、赵联合攻打的情况,您完全可以悠闲地坐享其成,像周文王那样,这事儿也很清楚,第五点。
再说,您现在被困在一个角落里,屡战屡败,名声受损,士气低落。高瓖、向文政、留瑜、黄子玉这些人,您都认识,他们都是墙头草,见风使舵,只顾自己的利益,其他的将领也差不多。谁能像以前那样,英勇善战,奋勇杀敌,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呢?这事儿也很清楚,第六点。
再说,将军您再厉害,能比侯景厉害吗?将军您兵马再多,能比王琳多吗?皇上以前消灭了侯景,现在又消灭了王琳,这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再说,战争结束之后,大家都厌倦了战争,谁还会抛弃坟墓,舍弃妻儿,冒着生命危险,跟着您去拼杀呢?这事儿也很清楚,第七点。
看看历史上的例子,子阳、季孟相继失败,余善、右渠相继覆亡,天命难违,地利难恃。更何况您想用几个郡的兵力,对抗天下的军队;想用诸侯的势力,对抗皇上的命令。强弱、顺逆,能相比吗?这事儿也很清楚,第八点。
再说,不是同族的人,心思肯定不一样,连自己的亲人都爱护不了,还能爱护别人吗?您现在身居高位,儿子还娶了公主,尚且能抛弃皇上的恩典,背叛皇上,孤军奋战,危急时刻,谁还会跟您同甘共苦,不背叛您呢?等到军队疲惫,害怕受惩罚,贪图赏赐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像韩、智在晋阳那样的事情,像张、陈在井陉那样的事情。这事儿也很清楚,第九点。
再说,北方的军队千里迢迢来作战,锐不可当,您在自己地盘作战,士兵们都想着逃跑,梁朝的百姓都想着反叛,您这点人马,怎么跟人家对抗呢?将领能力也不一样,军队没有名义就出兵,事情没有计划就行动,这样出兵,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像汉朝的吴、楚,晋朝的颖、颙,虽然城池很多,兵力很多,但是想自立门户,最终都没有成功。这事儿也很清楚,第十点。
所以,为了将军您着想,最好还是早点投降,断绝和留氏的关系,把秦郎、快郎送去当人质,放下武器,听从皇上的旨意。朝廷会给您铁券保证,跟您盟誓,皇上绝对不会食言,这是对天地神灵的誓言。希望您能听懂我的话,不要再犹豫了,成败就在一瞬间。现在朝廷正缺人手,皇子还小,所有宗室成员都受到重用。更何况您有地盘,有才能,有名声,有势力,只要您归顺朝廷,您的功劳不会比刘泽差。您就能安享太平,名垂青史。希望您三思而后行,不要犹豫。我虽然能力有限,但还是想尽力劝说您,即使被杀头,我也心甘情愿。
宝应那个家伙,看完书后气得暴跳如雷。有人劝宝应说:“虞公病得厉害,说话可能不太靠谱,有点胡言乱语。”宝应一听,气也就消了一点,心想,反正大家也指望他,就先忍着吧。结果宝应后来兵败逃跑了,晚上到了蒲田,他回头对儿子扞秦说:“早听虞公的,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了!”扞秦只顾着哭。宝应被抓后,所有和他有点关系的宾客都被杀掉了,只有寄因为之前就认识宝应,才逃过一劫。
一开始,有个和尚叫慧标,挺有才华的,宝应起兵的时候,他写了一首五言诗送宝应:“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宝应很喜欢这首诗。慧标把这诗给寄看,寄看了一眼就停下了,板着脸一言不发。慧标走后,寄对身边的人说:“慧标既然是这样开始的,将来也一定会这样结束。”后来慧标果然因为这事儿被杀了。
文帝后来下令让都督章昭达把寄送回朝廷。到了朝廷后,文帝对寄说:“管宁一切都好吧?我很挂念他。”过了一会儿,文帝对到仲举说:“衡阳王已经出阁了,需要一个人每天都陪在他身边,还要负责记录文书,应该找一个有资历、有能力的人。”到仲举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文帝说:“我已经想好了人选。”然后就亲自写信任命了寄。寄去谢恩,文帝说:“让你暂时去蕃地,可不是仅仅让你写写文章,而是要让你以老师的标准去办事啊!”后来,寄被任命为东中郎建安王谘议,还加封了戎昭将军。寄就以身体不好为由辞官,说自己不能每天都陪在那些大臣身边。建安王就让他在家办公,有什么问题,就让他直接处理,只在月初月末上交一下报告就行了。太建八年,寄被加封为太中大夫,后来去世了。
从小就注重品行修养,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仁慈厚道的原则,就连对待仆人小子,也从不呵斥训斥。到了危急关头,面对危险也能态度坚决,毫不畏惧刀刃。自从流落到南方,和哥哥荔隔绝了音信,因此得了气病。每当收到哥哥的来信,病情就加重,好几次都差点危及生命。之前担任的官职,没有一次做到任期结束,才几个月,就主动辞职。他常说:“知足才能不辱没自己,我已经知足了。” 辞职回家后,每当诸王担任州郡长官,一下车必定登门拜访,并吩咐放下鞭杖,用几杖陪他坐着。有一次他出去游玩,路过附近的寺庙,乡里的人互相传告,老老少少都列队在路边,向他行礼。有人说要和他约定什么事情,只要指着傅先生,就不用担心他会欺骗,他高尚的品行感动了这么多人。他写的文章,因为战乱,大部分都丢失了。
傅縡,字宜事,是北地灵州人。他父亲傅彝,是梁朝的临沂县令。傅縡从小聪明伶俐,七岁就能背诵古诗赋,多达十万字以上。长大后热爱学习,能写文章。太清年间,他母亲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尽心尽力地为母亲守丧,悲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朋友们都因此称赞他。后来,他投奔湘州刺史萧循。萧循很喜欢士人,广泛收集书籍典籍,傅縡就尽情地阅读,因此博览群书。王琳听说他的名声,就把他招为府里的记室。王琳失败后,傅縡跟着王琳的部将孙玚回到都城。当时陈文帝派颜晃给孙玚赏赐一些东西,孙玚委托傅縡写谢恩表,辞藻华丽,条理清晰,文辞完美,一气呵成,不用修改。颜晃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文帝,文帝就召他为撰史学士。后来又升迁为骠骑安成王的中记室,继续负责修撰史书。傅縡虔诚信仰佛教,跟随兴皇寺的慧朗法师学习《三论》,完全掌握了这门学问。接着,他担任本官的同时,又兼任通直散骑侍郎,出使齐国,回来后,多次升迁,最后做到太子庶子仆。
皇帝登基后,就提拔他当了秘书监、右卫将军,还兼任中书通事舍人,负责起草诏书和文告。他写文章华丽精美,而且速度飞快,即使是国家大事,动笔就能写好,从不打草稿,想得再仔细的人也比不上他,皇帝非常器重他。但是,他的性格很刚愎自用,不注重检点操守,仗着才华就傲慢自大,轻视别人,朝中很多官员都对他有意见。
后来,施文庆、沈客卿这两个奸臣因为谄媚讨好皇帝而得宠,把持朝政大权,而他就越来越不受重用了。施文庆他们就一起诬陷他,皇帝把他抓进监狱。他本来就性子刚烈,这下更生气了,在狱中写了一封奏章,说:“当皇帝的,应该恭敬地侍奉上天,爱护百姓,节制自己的欲望,远离谄媚的奸臣,不为个人衣食担忧,日理万机,这样才能恩泽天下,福泽子孙。可是陛下最近沉迷酒色过度,不敬畏祭祀天地神灵,却只讨好那些妖魔鬼怪。身边都是小人,宦官专权,把忠直的人当仇人,把百姓当草芥。后宫里穿着华丽的丝绸,马厩里堆满了粮食,老百姓却流离失所,尸体遍地。贿赂成风,国库空虚,老天震怒,民怨沸腾,人心离散。恐怕东南的王气,就要因此而消失了。” 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勃然大怒。过了一会儿,怒气稍微消了一些,就派人对他说:“我想赦免你,你能改过自新吗?” 他回答说:“我的心就像我的脸,如果我的脸能改变,我的心就能改变。” 皇帝这下更生气了,就让宦官李善度彻底查清他的罪行,最后把他赐死在狱中。他留下十卷集子。
他虽然正直有才华,但却性格暴戾傲慢,为人所厌恶。他死后,有一条毒蛇盘着尾巴来到他的灵床前,在他面前接受祭奠的酒水,然后离开,又回来,这样持续了一百多天,期间还时不时发出弹指的声音。“**有集十卷。**” “**縡虽强直有才,而毒恶傲慢,为当世所疾。及死,有恶蛇屈尾来上灵床,当前受祭酹,去而复来者百余日。时时有弹指声。**”
话说有个吴兴人,名叫章华,字仲宗,他家原本是农民。可他这个人啊,特别好学,喜欢跟那些读书人交往,经史子集都懂不少,写文章也挺厉害。后来侯景造反,天下大乱,他就跑到岭南去了,住在罗浮山上的寺庙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
欧阳頠当了广州刺史,就把他任命为南海太守。后来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造反失败,章华也就回京城了。到了陈后主当皇帝的时候,朝廷任命他当太市令,但这工作他不太喜欢,就以生病为由辞官了。
陈朝祯明年间,他上书给皇帝,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书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陛下您登基已经五年了,一点儿都不记着先帝打江山时的艰难,也不懂得天命不可违抗啊!您沉迷于宠幸妃嫔,沉醉于酒色之中。祭祀祖庙都不亲自去,却在宫殿里接见妃嫔。那些老臣和有经验的将军都被您弃置不用,而那些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小人却都爬上了高位。现在边疆战事吃紧,隋军的兵锋正压境,陛下您要是不改弦更张,我担心以后会看到鹿群又回到姑苏城里来啊!”
这封奏章一上交,陈后主勃然大怒,当天就把章华给杀了。
顾野王,字希冯,是吴郡吴县人。他爷爷顾子乔,在梁朝担任东中武陵王府的参军事。他爸爸顾烜,是信威临贺王的记室,还兼任吴郡五官掾,因为学问好而有名气。野王从小就爱学习,七岁的时候就能读《五经》,大概了解了主要意思。九岁就能写文章了。他曾经写过一篇《日赋》,领军将军朱异看了以后都觉得很惊奇。十二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去了建安,还写了两篇《建安地记》。长大后,他广泛阅读经史子集,记忆力超好,过目不忘。天文地理、占卜算命、各种奇特的文字符号,他都懂。后来他在临贺王府当记室。宣城王当上扬州刺史后,野王和琅邪王褒都成了他的宾客,宣城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野王还擅长绘画,宣城王在东府修建斋堂时,让野王画古代贤人,让王褒写赞语,当时的人都说他们俩是绝配。
侯景叛乱的时候,野王父亲去世,他回到老家吴郡,然后召集乡里的人,跟着义军去支援京城。野王身体本来就瘦弱,身高才六尺,又正值丧期,非常悲痛,几乎承受不住。可是当他拿起武器,穿上盔甲的时候,谈论君臣大义、逆顺道理,据理力争,义正词严,看到的人都非常敬佩他。后来城池失守,他就逃回了会稽。陈朝天嘉年间,朝廷任命他为撰史学士。陈朝太建年间,他被任命为太子率更令,不久又担任大著作,掌管国史,负责梁朝的历史记录。后来又当了黄门侍郎、光禄卿,负责五礼事务。最后去世了,朝廷追赠他秘书监、右卫将军的官职。
野王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学问好、品性好而有名气,为人处世从不过失言辞,不会有失礼之处。看他外表,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但他的毅力和精力,却是别人都比不上的。他写了《玉篇》二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玄象表》一卷,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他还写了《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可惜没写完就去世了。此外,他还留下文集二十卷。
萧济,字孝康,是山东兰陵人。他特别爱学习,对经史典籍都非常精通。后来在梁朝当上了太子舍人。参与平定侯景之乱,立了功,被封为松阳县侯。陈文帝当会稽太守的时候,让他当宣毅府长史。陈文帝当上皇帝后,又任命他当侍中。太建年间,萧济先后担任了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和祠部尚书三个重要的职位,后来去世了。
姚察,字伯审,是浙江吴兴武康人,是吴国太常卿姚信的九世孙。他父亲姚僧坦是梁朝的太医正。梁元帝在荆州的时候,姚察担任晋安王(梁元帝)的谘议参军。后来梁朝灭亡,他去了北周,在那里得到了很高的职位。姚察从小就品行高尚,六岁就能背诵一万多字的书。他不喜欢玩耍,一心扑在学习上,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了。他父亲姚僧坦医术高明,在梁朝很有名气,朝廷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拿来补贴姚察兄弟俩的学费,让他们安心读书。姚察也攒下不少钱,用来买书,所以他的知识越来越渊博。十三岁的时候,梁简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正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就把他请到宣猷堂讲学,他跟儒生们辩论,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简文帝当皇帝后,对他更加礼遇。姚察先是被任命为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后来又兼任尚书驾部郎。梁朝灭亡后,他和父母一起回到了家乡。即使在战乱时期,他也坚持学习,从没放弃。梁元帝在荆州称帝后,任命姚察为原乡县令,后来又让他参与修撰国史。
陈永定年间,吏部尚书徐陵看中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大著作的助手。太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宣明殿学士。没多久,他又升职为通直散骑常侍,被派去周朝出使。当时在江南有声望的、以前在关中为官的老前辈们,都非常仰慕他。沛国人刘臻偷偷地跑到他下榻的馆舍,向他请教了十多条《汉书》里遇到的疑难问题,陈察一一为他分析讲解,都符合经书的记载。刘臻回到家后跟亲朋好友说:“陈察的名声,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啊!”陈察还写了一本《西聘道里记》。出使回来后,他被任命为东宫学士,后来又升迁为尚书祠部侍郎。
以前魏朝的时候,王肃奏请祭祀天地时,设置了宫悬的音乐和八佾的舞蹈,后世也就一直沿袭下来没有改变。到了梁武帝的时候,他认为祭祀人要隆重,祭祀神则要简朴,古代并没有宫悬这种说法。陈朝初年沿袭了梁朝的制度,也没有人提出修改。陈宣帝想设置宫悬的音乐,把这事交给有关部门讨论,认为梁武帝的做法不对。当时朝中很多有名望的大学者和官员,都顺着皇帝的意思,附和说梁武帝的做法不对。但是陈察却广泛引用经书典籍,独自一人反对大家的意见,坚持梁武帝的做法是对的。当时大家都震惊了,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就连仆射徐陵也因此改变了主意,同意了陈察的意见。陈察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就是这样做的。
话说这个人啊,后来在淮南王和建安王手下当差,官职是谘议参军。 家里出了丧事,他就辞官回家奔丧去了。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戎昭将军,负责修撰梁朝的历史。 新皇帝登基后,他又兼任了东宫通事舍人,继续负责修史工作。到了至德元年,他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后来又调任太子仆,其他的官职都保持不变。
早些年,梁朝灭亡了,他父亲僧坦去了长安。 他父亲啊,生活非常简朴,吃素穿粗布衣服,从不听音乐。 等到他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正好赶上朝廷派使者去江南。 这时候他母亲韦氏的丧期刚过,新皇帝看他瘦弱憔悴,担心他身体受不了打击,就偷偷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去他家慰问,还特意嘱咐司马申好好劝慰他。 没过多久,皇帝又任命他为忠毅将军,还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但他一再推辞,皇帝也不准。 后来皇帝又下令让他代理著作郎的职务。 等他守孝期满后,就升任了给事黄门侍郎,还兼管著作事务。 他因为连续经历丧事,斋戒素食很久,身体也越来越差。 新皇帝曾经单独召见他,看到他那样,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下令让他停止长期的斋戒,允许他吃晚饭。 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监,还兼管著作,让他负责编撰中书的文集。 他还先后担任过度支尚书和吏部尚书。
这个人啊,虽然位高权重,却从不拉帮结派,也不搞人际关系。 曾经有个他的学生,不敢送重礼,就送了一匹南方的布和一匹花綀。 他就说:“我穿的都是粗布麻衣,这些东西对我没用。既然你想跟我交好,就别送这些了。” 那学生还想再劝,他脸色一沉,把人赶了出去。 从那以后,就没人再敢给他送礼了。
陈朝灭亡后,姚察就投奔了隋朝。隋文帝下诏任命他做秘书丞,还特别让他负责编写陈朝和梁朝的历史,又让他在朱华阁当参议。文帝知道姚察为人清廉俭朴,还特意有一天单独召见他到内殿,赏赐他一些水果蔬菜,指着姚察对群臣说:“我平定陈朝,唯一得到姚察这样品学兼优的人才。”开皇十三年,姚察继承爵位,被封为北绛郡公。
姚察在陈朝的时候就娶了周朝人做妻子,因此得以和岳父僧坦见面。后来和岳父分别的时候,竟然出现了死而复生的奇迹。等到他继承爵位的时候,更加悲痛伤感,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叹息。后来他的继母杜氏去世,姚察辞去了官职,在家守孝。守孝期间,竟然有一对白鸠在自家门上筑巢。仁寿二年,朝廷又任命他为员外散骑常侍、晋王侍读。隋炀帝即位后,又任命他为太子内舍人。后来隋朝改换了衣冠服饰,重新制定了朝仪,姚察都参与其中,并参与朝议。大业二年,姚察在东都去世。
他生前遗命薄葬,用松木做的简易棺材,只够容身,土只埋到棺材周围就可以了。下葬那天,只用一辆简陋的马车送他到旧墓地北边安葬。不用设灵堂,只放一张小床,每天放清水,斋日就放斋饭,菜果就用家里的,不用另外准备。姚察年轻时想读遍所有佛经,最终也做到了。临终前,他毫无痛苦,只是西向端坐,默念“一切空寂”。之后,他的身体柔软如常,面色也和以前一样。隋朝的两宫都为他感到惋惜,赏赐的祭奠物品非常丰厚。
姚察为人至孝,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见识,为人谦虚谨慎,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他专心致志地著书,直到白发苍苍也不倦怠。他著有《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文集二十卷。他撰写的梁、陈两朝史书虽然没有完成,但在隋开皇年间,文帝就派中书舍人虞世基索取他的手稿,并加以推广。临终前,他还嘱咐儿子姚思廉继续完成他的史书。他的儿子姚思廉曾在陈朝做过衡阳王府法曹参军和会稽王主簿。
话说啊,有人评论说:沈炯的才华和想法真是好,完全可以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但是呢,他在梁朝做官,年纪都到知天命了(五十岁),皇上也不是不赏识他,可他的官职就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后来碰上国家动乱,还得四处奔波打仗。虽然他走到哪儿都受到称赞,但他的仕途起伏还真挺有规律的。你看虞荔兄弟俩,才能和品行都很出众,在乱世中也能保持忠贞,最后都得到了赏识,这可不是运气好就能做到的!
傅縡这个人啊,聪明伶俐,特别通达,很有才气,还相当自负。平时为人处世,有点不太靠谱;可一旦国家危难,他却能为国捐躯,这倒也合情合理。再看看顾、姚二人,他们专心致志于诗文创作,为人清正廉洁,文采和品德都非常优秀,都达到了通达贤达的境界,真是令人赞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