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昙恭,是南昌人。五岁那年,他妈妈杨氏得了热病,想吃凉西瓜,可是南昌这地方不产西瓜。小昙恭到处找,都没找到,急得直哭。后来碰上个和尚,把这事儿说了,和尚说:“我有两个西瓜,给你一个。”昙恭拿回家给他妈吃,全家人都惊呆了,赶紧去找那个和尚,却怎么也找不到。等他父母去世后,昙恭十多天不吃不喝,伤心过度吐血,晕过去又醒过来。冬天也不穿棉衣,一辈子吃素。每逢父母忌日,他思念得不行,整天哭哭啼啼的。他家门口有两棵冬天也长叶子树,有时候突然有神光从树上冒出来,然后就能看到佛像和侍者,金光闪闪的,从门口进到屋里。昙恭全家老小都一起跪拜,好一会儿才消失。附近的人都传这事儿。太守王僧虔想请昙恭当功曹,但他坚决不干。王俭当时跟着王僧虔在郡里,还夸昙恭是“滕曾子”呢!梁朝天监元年,陆琏奉命巡查民风,还专门上奏朝廷说了这事儿。昙恭有三个儿子,个个都很孝顺。

再说说徐普济,他是长沙临湘人。他家正办丧事还没下葬呢,邻居家突然着火了,火势蔓延到他家。徐普济哭喊着趴在棺材上,任凭大火烧身。邻居们去救他,他已经烧得昏迷不醒,好几天才缓过来。

话说有个建康人叫张悌,家里穷得叮当响,没钱养活自己,就跑去跟邻居一个有钱人哭穷求帮忙。可那有钱人铁石心肠,根本不理他。张悌气不过,一气之下拉了四个同伙去抢劫,抢来的衣服啥的,三个同伙都分了,张悌自己愣是一分钱没捞着。结果县官判张悌死刑。

张悌他哥张松跑去上诉说:“我跟弟弟张悌是同一个妈生的,后妈只生了张悌一个。我年纪大,没管教好弟弟,请让我替弟弟死吧!” 张悌另一个哥哥张景也说:“大哥是嫡长子,后妈只生了张悌。要按律法来,连我妈都有责任。”他也请求替弟弟死。他们老妈也跟着说:“张悌该死,可不能因为弟弟的罪过连累哥哥们啊!张悌也认罪了,求你们放过我两个儿子,让我好好供养他们!” 县官把这事儿都报上去了。皇上觉得这家人太孝义了,就特赦了张悌,并特别强调说这事儿不能成为以后判案的例子。

再说说陶季直,他是丹阳秣陵人。他爷爷陶愍祖,做过宋朝的广州刺史;他爸爸陶景仁,做过中散大夫。陶季直从小就聪明过人,他爷爷陶愍祖特别喜欢他,还曾经摆了四盒银子在他面前,让孙子们一人拿一盒。陶季直当时才四岁,愣是一个没拿,说:“要是赏赐,应该先给爸爸和叔叔,不应该轮到我们孙子。所以我不拿。”他爷爷更觉得他奇特了。五岁的时候他妈妈去世了,他哭得跟个大人似的,让人听了都特别难受。他妈妈去世前,让他去外面染布,等他妈妈去世后,家里人才把布赎回来。陶季直抱着妈妈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听到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

陶季直长大后,特别好学,对名利一点都不看重,朝廷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当时的人都叫他“聘君”。后来他做了望蔡县令,因为生病就辞官了。

刘彦节和袁粲觉得齐高帝权力太大了,想把他干掉。刘彦节平时很敬重萧季直,想和他一起策划这件事。萧季直觉得刘彦节和袁粲都是读书人,要是失败了,肯定要完蛋,所以坚决拒绝了。没过多久,刘彦节他们就失败了。

齐高帝时期,萧季直当上了尚书比部郎。当时褚彦回是尚书令,他和萧季直关系很好,多次推荐他担任司空司徒的主簿,把府里的事情都交给他管。褚彦回去世后,尚书令王俭觉得褚彦回品德高尚,想给他谥号“文孝公”。萧季直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这个人品德并不完美,不如用‘文简’吧。”王俭听从了他的建议。萧季直还主动提出要为褚彦回立碑,全程操办,表现出了很高的官德。

后来萧季直升迁,做了东莞太守,在当地以清廉和睦著称。之后又担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死了,明帝当了宰相,开始打击异己。萧季直不会阿谀奉承,明帝有点忌惮他,把他外放到辅国长史、北海太守的职位。边疆地区的副职,一般士族官员很少愿意去,有人劝萧季直去拜访明帝道谢,争取留下来。明帝最终还是把他留在了朝廷,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来又升迁为建安太守。他在任期间,政事清明,百姓都得到了好处。

梁朝建立后,萧季直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他经常说,做到二千石的官位就够了,不想在官场上待太久,于是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乡了。梁武帝天监初年,他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武帝感叹道:“梁朝建立了天下,竟然直到现在才见到这个人。”十年后,萧季直在家中去世。萧季直一生清贫,而且隐居十多年,死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子孙连丧葬费用都筹措不出来,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为他的高洁品格和遭遇感到惋惜。

沈崇傃,字思整,是浙江湖州武康人。他爸爸沈怀明,曾经做过北宋兖州刺史。沈崇傃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哭得特别伤心,比一般人还厉害。

长大以后,他对生母非常孝顺。家里很穷,他经常帮人家抄写书稿来养活母亲。天监二年,太守柳恽看中了他的才能,请他去做主簿。沈崇傃跟着柳恽到了郡里,然后回家去接母亲,结果还没到家,母亲就去世了。

他因为没能及时照顾母亲生病,想以死殉母,好几天不吃不喝,白天黑夜地哭,十几天下来都快不行了。兄弟们劝他说:“母亲的丧事还没办完,你就这样寻死觅活,这可不是真正的孝顺啊!”沈崇傃听了之后才稍微缓和了一些,开始吃点东西。

母亲下葬的地方离家几里地,他经常跑到坟地去哭,不管刮风下雨。每次在坟前痛哭,鸟儿都飞来停在他身边。晚上,经常有猛兽过来看着他,发出像叹息一样的叫声。因为家里穷,没钱把母亲的坟迁到好地方,他就四处乞讨,整整一年才攒够钱把母亲重新安葬。

之后,他在母亲坟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他觉得当初办丧事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所以在母亲下葬后,他又按照礼制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他只吃麦麸,不吃盐和醋,睡的是最简陋的床铺,最后因为营养不良,身体浮肿,连床都下不了了。

当地官府把他的孝行上报朝廷。梁武帝听说后,立刻派中书舍人去安慰鼓励他,还下诏让他免去服丧,提拔他做太子洗马,并在他的家门口树立旌表。

沈崇傃接到诏书后,虽然免去了服丧,却还是哭得跟真正守孝一样。他坚决推辞不做官,最后被任命为永宁县令。但是他觉得自己的俸禄不够养活自己,思念母亲的痛苦又难以承受,还没到永宁县就去世了。

荀匠,字文师,是颍阴人,是晋朝太保荀勖的九世孙。他爷爷荀琼,十五岁就为父亲报了仇,在成都做的,因为他孝顺而出名。宋元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荀琼渡过淮河,碰上武陵王起义,结果被追兵杀了,后来朝廷追赠他员外散骑侍郎的官职。他爸爸荀法超,在齐朝当过安复县令,死在了任上。荀匠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一口气差点没上来,全身都凉了,直到晚上才醒过来。后来他去奔丧,每晚都住在江边,那些商旅都受不了他的哭声。梁朝天监元年,他哥哥荀斐当了郁林太守,跟当地土匪打仗,被流矢射中,战死沙场。荀匠在豫章迎接哥哥的灵柩,看到船就跳进水里想死,旁边的人赶紧把他救了上来,才捡回一条命。等他回到家,家里穷,没钱及时下葬,他既要守父丧又要守兄丧,足足四年不出门。他也不梳头洗脸,头发都掉光了。他没完没了地哭,哭哑了就用哭泣代替哭声,眼睛都哭烂了,整个人瘦得不成样子,皮包骨头,连家人都不认识他了。当地官府把他的情况上报朝廷,武帝下令让中书舍人给他免除服丧,还提拔他做了豫章王国的左常侍。虽然荀匠接受了官职,但他身体更加衰弱了,外祖父孙谦劝他说:“皇上以孝治天下,你的孝行超过古人,所以才提拔你。这不仅是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也是为了扬名后世,你光宗耀祖,不只是你一个人受益啊!”荀匠听了就拜谢了,最后还是因为身体太差去世了。

吉翂,字彦霄,是冯翊莲勺人,住在襄阳。吉翂从小就孝顺,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好几天不吃不喝。差点儿就没了性命,亲戚朋友都很惊讶。

梁朝天监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我父亲是吴兴县的一个乡下小官,结果被官吏诬陷,被抓到京城,关进了廷尉监狱。我当时才十五岁,就在大街上哭喊着,求那些达官贵人们帮忙。路过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跟着掉眼泪。我父亲虽然是清白的,但是他觉得受不了官府的审问,就自己承认了罪责,判的是死刑,要砍头的。 我当时就跑去打登闻鼓,请求代替父亲受死。

皇帝觉得很奇怪,又觉得我年纪这么小,怀疑我是受人指使的,就命令廷尉蔡法度严厉地审问我,逼我说出真相。蔡法度把我带回监狱,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严厉地问我:“你请求代替你父亲死,皇帝已经答应了,你应该准备受死了。但是刀砍斧剁是很痛苦的,你真的能不怕死吗?再说你还是个孩子,不可能有这种想法,肯定有人教你的,那个人是谁?如果你想反悔,朕也允许。”我回答说:“我虽然年纪小,但我知道死是很可怕的;但是我的弟弟们都还小,只有我这个哥哥,我不忍心看着父亲被处死,然后让他们孤苦无依,所以才下定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来求皇上。我现在想为父亲去死,把我的骨头埋进黄土里,这可不是小事,怎么会是别人教我的呢?”

蔡法度看我态度坚决,没办法让我屈服,就换了一种温和的语气劝我说:“皇上知道你父亲没有罪,很快就会放了他。你看你长得这么漂亮,是个好孩子,现在你要是改变主意,父子俩都能平安无事,何必在这个美好的年纪去求死呢?”我说:“就连小小的鱼虾虫蚁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何况是人呢,我怎么会愿意粉身碎骨?但是我父亲被定了重罪,一定得执行死刑,所以我才想用我的死,换取我父亲的性命。”我刚被关进监狱的时候,监狱的官吏按照规定给我戴上了镣铐,蔡法度看我可怜,让我去掉两副,换一副轻的戴着。我不同意,说:“我请求代替父亲去死,死囚犯怎么能减轻刑具呢?” 最后我还是没去掉镣铐。蔡法度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就赦免了我父亲。

丹阳县令王志想在年首推荐一个人为孝子,就找到了翂,想把他举荐上去。王志把翂以前在廷尉的经历和家乡的情况都调查清楚了。翂一听就说:“王县令啊,您这想法真是奇怪!您怎么这么看轻我呢?父亲受辱,儿子去死,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是我还厚着脸皮接受您的推荐,那不就是为了父亲的名声而利用您,这也太丢人了!” 翂直接拒绝了王志的提议。他十七岁的时候,被州府征召担任本州的主簿,后来又出任万年县县令。他上任才一个月,当地风气就大为好转了。从雍州回到郢州后,湘州刺史柳忱又把他召去当主簿。后来,秣陵乡人裴俭、丹阳郡守臧盾、扬州中正张仄一起推荐翂,说他孝行纯至,并且精通《易经》和《老子》。朝廷下令由太常寺表彰他。一开始,翂因为父亲获罪而忧虑成疾,后来病情加重去世了。

甄恬,字彦约,是中山无极人,世代居住在江陵。他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悲伤的样子就像个大人一样。家里人看他年纪小,就用肉汤泡饭给他吃,但他不肯吃。八岁那年,他问母亲,后悔自己没见过父亲,于是就哭了好几天。突然有一天,他好像看到了什么,说看到了父亲的样子,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家境贫寒,却尽力赡养母亲,经常能得到珍贵的食物。母亲去世后,他住在墓旁的草棚里,经常有乌鸦、玄鸟、黄雀等各种颜色的鸟停在棚子周围的树上,他哭的时候鸟就叫,他不哭了鸟就不叫。还有白鸠和白雀在他住的棚子里栖息。州长始兴王憺上奏了他的事迹,朝廷下令表彰他的家门,并赐予他爵位。甄恬后来官至安南行参军。

赵拔扈是新城人。他哥哥赵震动很有钱,太守樊文茂一直想敲诈他,赵震动很生气地说:“他这贪得无厌,迟早要算计到我头上!”樊文茂听到这话,就召集赵震动的族人把赵震动杀了。赵拔扈逃跑了,聚集了一批人,跑到社树下咒骂说:“樊文茂杀了我哥哥,我现在要报仇,如果成功了,砍树的地方会长出新树,如果不成功,我就死在这里!” 三天后,树桩处竟然长出了十多丈高的树,人们都觉得这是神迹,于是有十多万人跟着他。他杀了樊文茂后,又攻打附近的城邑。快要到成都的时候,打了十多天仗,战败了,就退回新城投降。樊文茂是黎州刺史樊炽的弟弟,是襄阳人。

韩怀明是上党人,在荆州做客。他十岁的时候,母亲得了重病,每次发病都非常危险。韩怀明晚上在星空下磕头祈祷,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突然闻到一股香味,空中有人说:“孩子你母亲马上就会好起来,不用这么辛苦了。”还没到天亮,母亲的病就好了,乡里人都觉得很奇怪。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几乎要崩溃了,自己动手挖土筑坟,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守孝期满后,他和乡邻郭麻一起到南阳拜刘虬为师。有一次刘虬停课一天,独自在家哭泣,韩怀明偷偷地问刘虬家人,家人回答说是刘虬外祖父去世的日子。当时刘虬的母亲也已经去世了。韩怀明听说后,当天就辞别老师回家尽孝。刘虬感叹道:“韩生没有丘吾那样的遗憾啊!” 家境贫寒,韩怀明努力工作供养母亲,在母亲膝下嬉戏玩耍,朝夕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九十岁寿终正寝,韩怀明十天不吃不喝,哭声不断。有两对白鸠在他家屋顶上筑巢,亲昵乖巧,像家禽一样,直到韩怀明服丧期满才离开。守孝期满后,他一辈子吃素,衣服被褥从不更换。梁朝天监初年,刺史始兴王憺上奏朝廷,报告了这件事。州里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接受,最终在家中去世。

褚修是吴郡钱塘人。他父亲褚仲都精通《周易》,是当时的第一高手。梁朝天监年间,历任《五经》博士。褚修从小就继承父业,武陵王萧纪担任扬州刺史时,将他招为宣惠参军,兼任限内记室。褚修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瘦骨嶙峋,得了重病。母亲去世后,他二十三天不吃不喝,每次哭泣都会呕血,最终因过度悲伤而死。

张景仁是广平人。他父亲在梁朝天监初年被同县人韦法杀害,当时张景仁八岁。长大后,他一心想要报仇。普通七年,他在公田的河边遇到了韦法,亲手斩下他的头颅祭奠父亲的坟墓。事情做完后,他到郡里自首,请求接受法律制裁。太守蔡天起将此事上报州里。当时简文帝在镇守当地,下令褒奖张景仁的孝行,赦免了他的罪行,并减免了他家一户的租税,以此表彰他的孝行。

话说,天监年间,宣城宛陵有个姑娘和她妈睡在一张床上,结果她妈被猛兽叼走了!这姑娘哭着喊着就追着猛兽跑,跑了好多里路,猛兽身上的毛都掉光了,才把姑娘她妈放下。姑娘抱着她妈,她妈还有点气儿,过了一阵子才断气。乡里人把这事儿报告给了郡县,太守萧琮上报朝廷,还给她们家门上贴了告示。

接着呢,霸城王整的姐姐嫁给了卫敬瑜,十六岁的时候,卫敬瑜就去世了。她公婆和娘家人,都想把她再嫁出去,但她死活不同意,为了表示决心,她还割了自己的耳朵放在盘子里发誓!这才作罢。后来,她亲手为亡夫种了几百棵树,她亡夫墓前的柏树竟然长成了连理枝,过了一年多,又分开了。这姑娘就写了首诗:“墓前一株柏,根连复并枝。妾心能感木,颓城何足奇。”她家屋檐下有个燕子窝,两只燕子总是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后来一只燕子不见了。姑娘觉得可怜,就用线把另一只燕子的脚绑上,表示纪念。第二年春天,那只燕子又飞回来了,脚上还带着那根线!姑娘又写了首诗:“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雍州刺史西昌侯藻很欣赏她的贞洁,就在她家门口建了一座楼,题名“贞义卫妇之闾”,还上报朝廷。

最后,再说说河东的刘景昕,他特别孝顺他妈,他妈常年有病,病了三十多年,有一天突然就好了,乡里人都觉得这是刘景昕孝心感动了上天。后来,荆州刺史湘东王绎把他请去当主簿。

陶子锵,字海育,是丹阳秣陵人。他爹陶延,在朝廷里当尚书比部郎。他哥陶尚,在宋朝末年因为得罪了权臣,被抓了起来。陶子锵为了这事儿,上上下下地跑,又是哭又是求,路上的人都为他感到同情。后来碰上了谢超宗,谢超宗下车去看望他,然后陶子锵又跑到县里,找到建康的县令劳彦远,说:“怎么能看着人家兄弟俩这样,而无动于衷呢?”劳彦远被他的诚心打动了,他哥哥这才被放了出来。他母亲去世后,陶子锵守丧非常尽心尽力。他跟范云是邻居,范云每次听到他哭,都非常感动,想帮他一把,可惜范云后来去世了。一开始,陶子锵他妈特别喜欢吃莼菜,母亲去世后,他一直用莼菜祭奠母亲。梁武帝打仗的时候,那年冬天,怎么也找不到莼菜,陶子锵又伤心又气愤,哭晕了过去,过了好久才醒过来。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吃莼菜了。

成景俊,字超,是范阳人。他爷爷成兴,在魏朝当五兵尚书。他爹成安乐,是淮阳太守。梁朝天监六年,常邕和杀了成安乐,然后把城献给了梁朝。成景俊想报仇,就杀了魏国的宿预城城主,然后带着地盘投奔了梁朝。普通六年,常邕和当上了鄱阳内史,成景俊花钱雇人刺杀了常邕和。没过多久,他又花钱雇人杀死了常邕和的家人,把他的子孙后代都杀光了。梁武帝觉得他很义气,每次都为他违反法律的行为开脱。成景俊报了家仇之后,就想为国家效力,后来当上了北豫州刺史,带兵攻打魏国,每次出战都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勇气,人们都拿他和马仙琕相比。他还很有政绩,北豫州的官员百姓都为他立碑纪念。他死后,被追谥为“忠烈”。

李庆绪,字孝绪,是广汉郪人。他爹被人害死了,李庆绪九岁就成了孤儿,由他哥哥养大。他每天晚上哭,心里想着报仇。后来他投奔了州将陈显达,然后在白天亲手杀死了仇人,自己把自己绑起来自首。州将陈显达觉得他很义气,就放了他。梁朝天监年间,他当上了东莞太守。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住在母亲坟墓旁边,经常哭到吐血。后来他又当上了巴郡太守,是个好官。官职做到卫尉,被封为安陆县侯。益州三百多年没出过这么大的官,李庆绪能做到这个地步,就想回老家去了。后来他又被调到太子右卫率,还没上任就去世了。

谢蔺,字希如,是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八世孙。他爸爸谢经,是北中郎谘议参军。谢蔺五岁的时候,他爸爸还没吃饭,奶妈想让他先吃,但他坚决不吃。他舅舅阮孝绪听说后,感叹道:“这孩子在家就像曾子那样孝顺,将来为君做事,也能像蔺相如那样忠义。”所以就给他取名叫蔺。后来,谢蔺稍微学习了一些经史子集,一看就会背诵,阮孝绪经常说:“我们家出了个阳元啊!”他父亲去世后,谢蔺昼夜哭泣,悲痛过度,瘦得皮包骨。他母亲阮氏常常劝慰他,想让他节哀。

守孝期满后,吏部尚书萧子显很欣赏谢蔺的孝行,提拔他做了王府法曹行参军。后来,他升迁了好几次,做了外兵参军、记室参军。当时,甘露降落在士林馆,谢蔺为此写了一篇颂文,武帝很高兴。皇上还下令让他撰写北兖州刺史萧楷的德政碑。又奉诏撰写了《宣城王奉述中庸颂》。后来,他做了兼散骑常侍,出使魏国。正赶上侯景叛乱,边境上打仗,谢蔺的母亲担心回不来,忧虑过度而死。谢蔺回来后,入境当夜做了个不好的梦,第二天就赶紧骑马回家。到家后,他痛哭流涕,呕血不止,昏迷了很久,不吃不喝。每次哭泣,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流血,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在夜里去世了。他一生创作的诗赋、碑文、颂文等有几十篇,留下一个儿子谢贞。

贞,字元正,从小就聪明伶俐,心地善良。他奶奶阮氏经常头晕眼花,每次犯病,一两天都吃不下东西。贞那时候才七岁,奶奶不吃东西,贞也跟着不吃,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他妈妈王氏教他读《论语》和《孝经》,读完就能背诵下来。八岁的时候,他还写了一首《春日闲居》的诗,他舅舅王筠很惊讶,对亲戚朋友说:“你看这‘风定花犹落’,简直是追随谢灵运的脚步啊!”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非常擅长《左氏春秋》,并且擅长草书、隶书和篆书。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在地上捶胸顿足,几次都昏死过去又醒过来。

他父亲蔺氏因为忧伤过度去世了,家里人和宾客又担心贞会因为悲伤过度而垮掉,他的叔父蔺洽和堂兄蔺皓就一起请华严寺的长爪禅师来开导他。禅师还用母亲需要人侍奉的道理劝慰他,不应该这样伤害自己,于是贞才勉强吃了一些稀粥。后来北魏攻占了江陵,又进入长安。蔺皓逃难到了番禺,贞的母亲则在宣明寺出家为尼。等到陈武帝即位后,蔺皓才回到家乡,侍奉贞的母亲,前后将近二十年。

一开始,贞在周朝的时候,曾经侍奉周武帝的弟弟赵王招读书,赵王待他很好,很尊重他。赵王听说贞独自一人居住,总是昼夜哭泣,私下里问清楚了原因后才知道他母亲在老家,于是对贞说:“如果我被封到外地做藩王,一定会派你回去侍奉母亲。”几年后,赵王果然被封到外地,贞就趁机向赵王请求,希望能够回家。皇帝很欣赏赵王仁爱的品德,就派随行的使臣杜子晖送贞回家。这一年是陈朝太建五年。

话说从周朝恢复年号开始,始兴王叔陵当上了扬州刺史,他请祠部侍郎阮卓当他的记室,还让谢贞当主簿。没多久,谢贞升职当了府录事参军,兼任丹阳丞。谢贞看出叔陵有反叛之心,就和阮卓一起主动和叔陵保持距离。每次叔陵宴请游玩,谢贞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从来不参加。叔陵很欣赏谢贞这种态度,并没有怪罪他。后来叔陵造反,只有谢贞和阮卓没有受到牵连。谢贞又升了官,做了南平王友,负责掌管记室事务。

府里的长史,汝南人周确,新任都官尚书,他请求谢贞帮他起草辞让官职的表文。后主一看,觉得写得特别好,就问是谁写的。知道是谢贞写的后,后主就命令舍人施文庆说:“谢贞在王府里还没领过俸禄,赏赐他一百石米吧!”后来谢贞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过了一段时间,后主又下令让他回府任职,谢贞多次上书推辞,但后主都不答应。谢贞因为悲伤过度,身体非常虚弱,最终没能回到官府。

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关系很好,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事怎么安排。谢贞说:“我儿子因为我的缘故招来祸患,我死后就要入土为安了,族子凯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我已经把事情都安排好了,这点小事不用麻烦您了。我可怜的儿子才六岁,名叫靖,字依仁,我实在放心不下他,就把他托付给您了。”当天晚上,谢贞就去世了。后主问姚察:“谢贞还有什么亲属?”姚察把谢贞的儿子谢靖的情况告诉了后主,后主马上就下令给谢靖提供衣食。

谢贞生病的时候,曾留下遗嘱告诉族子凯:“我死后,我希望按照僧人火葬的仪式,也就是尸陀林法来处理我的后事,只是怕这种做法过于特殊。可以用薄木板把我的遗体围起来,用简陋的车子运送,上面盖上草席,找个山边找个地方埋了就行。至于靖年纪还小,不懂事,你们兄弟三个在三个月内要好好照顾他,给他准备小床,点上香,尽你们兄弟的责任。其他的事就不用管了,没必要做那些没用的事。”

殷不害,字长卿,是陈郡长平人。他爷爷殷汪,做过齐豫章王手下的参军;他爸爸殷高明,当过梁朝尚书兵部郎。殷不害从小就特别孝顺,守孝的时候比规定的礼数还要过分,所以很早就小有名气。他家一直很节俭,生活非常贫困,家里除了他还有五个弟弟,个个都还小。殷不害侍奉老母亲,照顾弟弟们,辛辛苦苦,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当时的士大夫们都夸他品行端正。十七岁的时候,他做了梁朝的廷尉平,擅长处理政务,还兼通儒家经典。如果发现法律条文里有什么轻重不当、不方便的地方,他就上书提出来,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大同五年,他又兼任了东宫通事舍人。当时朝廷很多政务都交给太子处理,殷不害和舍人庾肩吾轮流值班处理奏章。梁武帝曾经对庾肩吾说:“你是一位文学家,处理政务不是你的强项,为什么不用殷不害呢?”可见梁武帝对殷不害的赏识。简文帝因为殷不害孝顺母亲,还赏赐了他母亲蔡氏锦裙、襦衣、毡席、被褥,各种东西都准备齐全了。

侯景叛乱的时候,殷不害跟着简文帝进了台城。台城失守后,简文帝在中书省。侯景穿着盔甲,带着军队进宫朝见皇帝,顺便去拜访简文帝。他带着兵冲撞左右侍卫,非常无礼,侍卫们都吓得四处躲避,只有殷不害和中庶子徐摛站在简文帝身边纹丝不动。后来简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请殷不害过去侍奉,侯景也同意了。殷不害侍奉简文帝更加小心谨慎。梁元帝即位后,任命殷不害为中书郎,兼任廷尉卿。魏军攻陷江陵后,殷不害失去了母亲的消息。当时正值寒冬大雪,冻死的人堆满了沟壑。殷不害一边哭着一边寻找母亲,声音一刻也没有停歇,看到沟里冻死的尸体,他就俯下身子查看,直到自己也冻僵了,七天七夜滴水未进,才终于找到了母亲的尸体。他抱着母亲的尸体痛哭,每次哭出声来就气绝过去,路过的人都跟着流泪。在江陵暂时安葬了母亲后,他和王褒、庾信一起去了长安。从那以后,他就吃素菜,穿粗布衣服,身体消瘦,骨瘦如柴,见到他的人没有不为他悲伤的。

太建七年,也就是陈朝太建年间的第七年,我父亲从周朝回到陈朝,被任命为司农卿,后来又升迁为晋陵太守。他在任上得了病,朝廷下诏命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回京养病。后来陈后主即位,又给他加了给事中的官职。一开始,我父亲回陈的时候,他的长子僧首被留在关中地区。祯明三年,陈朝灭亡了,僧首才来迎接父亲,可惜父亲在路上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我父亲的弟弟,就是我,字季卿。

我从小就注重名节,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以至孝闻名。我很喜欢读书,尤其擅长处理政务。梁朝承圣年间,我担任武康县令。当时正值战乱和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我四处奔走安抚百姓,招集流民,成千上万的人带着家眷投奔我。后来魏军攻克江陵,而我的母亲又去世了,道路被阻断,我很久都无法回去奔丧。整整四年时间,我昼夜哭泣,吃住起居都按照丧葬礼仪来进行。陈武帝篡位称帝后,我被任命为娄县县令。直到后来,我的第四个哥哥不齐才从江陵迎回母亲的灵柩,将其安葬。而我守孝的规矩,就像刚听到噩耗时一样,又过了三年。我亲自搬运泥土,亲手栽种松柏,每逢节日祭祀,都要断食三天。

陈文帝在位的时候,我兼任尚书右丞,后来又升迁为东宫通事舍人。等到废帝被废黜,宣帝被立为太子,担任太傅、录尚书辅政,深受朝野敬仰。我一直以名节自守,又受委任于东宫,于是就和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左丞王暹等人一起商议,伪造诏书,迎接宣帝。大家都很犹豫,不敢先行动手,我便立刻跑到相府,当面宣读诏书,命令相王回府。事情败露后,到仲举等人全部被杀,但宣帝很器重我,特赦了我,只是免去了我的官职。宣帝即位后,任命我为军师始兴王谘议参军。后来又兼任尚书左丞,加封通直散骑常侍,最终在任上去世。我的哥哥不疑、不占、不齐都早早去世了,我对我的寡嫂张氏非常恭敬,她所得的俸禄,我从不进入她的房间。我的长子梵童,官至尚书金部郎。

司马皓,字文升,是河内温县人。他父亲司马柔,是晋朝的侍中,是南顿王司马绍和文献王司马攸的后代。他爸爸和梁武帝是表兄弟,官至岳阳太守。司马皓从小就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悲痛过度,好几天不吃不喝,差点儿没挺过去。每次哭喊,都昏厥过去,他爸爸活着的时候就劝他吃点粥,但他还是瘦得皮包骨头。守孝期满后,亲戚朋友来探望,梁武帝看到他瘦得不成样子,叹了口气,很久都没说话。然后给司马皓起了个小名,对司马皓的父亲说:“我刚才看到罗儿(司马皓的小名)脸色憔悴,让人心疼啊,这孩子真是继承了你们家的好家风,真是个好儿子啊!”后来司马皓一路升迁,当上了正员郎。

他父亲去世后,司马皓的悲痛更甚,在墓地旁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每天只吃一升稀薄的麦粥。墓地在新林,那里山峦起伏,以前有很多猛兽,司马皓在那里住了好几年,猛兽却都不见了。还经常有两对斑鸠在他住的地方栖息,特别温顺。承圣年间,司马皓被任命为太子庶子。北魏攻克江陵后,他跟着朝廷官员去了长安。梁朝灭亡后,太子下葬的地方都没着落,等到周朝取代北周后,司马皓身为宫廷官员,就上书请求回江陵重新安葬太子,他的奏章写得非常悲痛恳切。周朝皇帝特别恩准了他的请求,还命令荆州官员隆重地安葬了太子。陈朝太建八年,司马皓从长安回到建康,陈宣帝还特别给他优待。他后来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最终去世,留下十卷集子。

他的儿子司马延义,字希忠,从小就沉稳聪明,好学上进。一开始跟着父亲去了长安,母亲去世后,他守丧非常认真。等他父亲回建康后,司马延义亲自背着母亲的灵柩,白天躲着走,晚上赶路,顶着冰霜,手脚都冻裂了。到了建康后,他的腿脚都因此受了损伤,好几年才恢复。后来他当上了司徒从事中郎。

张昭,字德明,是吴郡吴县人。从小就孝顺,他爸爸谷常得了糖尿病,特别喜欢吃鲜鱼,张昭就亲自下网捕鱼,每天都给他送去吃。他弟弟张乾,字玄明,聪明好学,也很孝顺。他们爸爸去世后,兄弟俩不穿丝绸衣服,不吃精细的饭菜,每天只吃一升麦麸粥。每次伤心过度,都会吐血,邻居们听到这事,都跟着哭。父亲的丧期还没过完,母亲陆氏又去世了,兄弟俩就悲伤过度,整整六年,瘦得皮包骨头。家里穷,没钱好好安葬父母,于是兄弟俩就穿粗布衣服,吃素菜,十多年大门不出,与世隔绝。当时衡阳王伯信到吴郡做官,想推荐张乾为孝廉,张乾坚决拒绝了。兄弟俩因为过度悲伤都得了病,张昭一只眼睛瞎了,张乾也得了严重的胃病,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也没留下后代。

宣帝的时候,有个太原王知玄,住在会稽剡县,以孝闻名。他父亲去世后,因为过度悲伤而死。皇帝很欣赏他,下令把知玄住的青苦里改名叫孝家里。

文章评论说:自从世风日下,人伦道德败坏。其实,提倡和引导社会风气的关键在于教育,表彰那些好人好事,目的在于鼓励更多人向善。所以汉朝的士大夫都注重自身修养,因此忠孝成为社会风气,做官享福,都离不开忠孝这两个字。可是从晋朝、宋朝开始,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那些表面上刻苦修行的人,实际上都是些贪图享乐的人。如果让孝道在家庭里发扬光大,忠义之举被载入史册,那应该多从平民百姓中选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官宦人家。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卿大夫们不感到羞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