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一共二十三个儿子,可真不少!他老婆穆皇后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文惠太子,另一个叫竟陵文宣王子良。张淑妃也给他生了两个,分别是庐陵王子卿和鱼复侯子响。周淑仪生了安陆王子敬和建安王子真。阮淑媛生的儿子是晋安王子懋和衡阳王子峻。王淑仪生了个随郡王子隆。蔡婕妤生了西阳王子明,乐容华生了南海王子罕,傅充华生了巴陵王子伦。谢昭仪生了邵陵王子贞,江淑仪生了临贺王子岳,庾昭容生了个西阳王子文(跟蔡婕妤生的那个西阳王子明,名字都一样,真让人记不住)。荀昭华生了南康王子琳,颜婕妤生了永阳王子珉,宫人谢氏生了湘东王子建,何充华生了南郡王子夏。

哎,这二十三个儿子里头,第六个、第十二个、第十五个和第二十二个儿子,都早早夭折了,真是可惜。 对了,还有一个事儿,永阳王子珉后来继承了他哥哥衡阳王的王位。

文惠皇太子,名叫长懋,字云乔,小名白泽,是武帝的长子。武帝年纪轻轻就当了爸爸,太子长得又漂亮,深受高帝喜爱。宋元徽年间,他被任命为秘书郎,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当了辅国将军,之后又升迁为晋熙王抚军主簿。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武帝把太子召回都城。高帝正忙着打天下,心里一直惦记着嫡子,对太子说:“你回来吧,我的事情就办成了。” 高帝把太子安排在府邸东边的斋舍居住,让他和文武百官以及宾客们来往。高帝还对荀伯玉说:“我出城的时候,城里的军队都听长懋指挥。就算我不出城,皇宫内外以及城门的守卫和士兵,也都让长懋经常巡视。” 后来太子又升任秘书丞,但因为和宣帝的名字相同,所以没去就任。之后又历任中书侍郎、黄门侍郎。

升明三年,高帝要当皇帝了,因为襄阳是兵家重地,他不想让它落入其他人手里,就派太子去当雍州刺史,还兼任都督、北中郎将、宁蛮校尉。建元元年,太子被封为南郡王,这标志着江左地区嫡皇孙封王制度的开始。在此之前,梁州刺史范柏年声名显赫,沈攸事件发生后,范柏年观望形势,事件平息后,朝廷派王玄邈代替他。王玄邈已经到了梁州,但范柏年却在魏兴迟迟不肯交出权力。太子担心他会造反,就派人去劝说他,并答应让他当自己的府长史。太子到了襄阳后,就把他抓起来杀了。

第二年,太子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中军将军,并设立了自己的府邸,驻扎在石头城。穆妃去世后,举行丧礼那天,皇帝的车驾前往祭奠。朝臣们对太子是否应该出门迎接产生了疑问。左仆射王俭说:“根据《礼记·服问》记载:‘君所主夫人、妻、太子嫡妇。’意思是说,国君要为这三个人主丧。现在皇帝的车驾亲临,本身就是以主丧的身份前来,即使是为了慰问,也不属于吊唁,所以南郡王以下官员不应该出门迎接。但是,既然皇帝亲临,礼仪上可以有所变通,可以免去戴孝杖,在门外站立,表达敬意,不必停止哭泣。皇太子作为宫中之主,皇帝的车驾应该到宫中,太子再按照常例迎接。而且,今天是成服之日,吉凶不应相干,太子应该戴着孝帽,行礼后停止哭泣,按照旧例办理。皇帝没有来吊唁,迎接的礼仪就按照常规执行,这样既合情理,又符合礼仪。” 同年九月有闰月,关于小祥是否应该计算闰月的问题,朝臣们也产生了分歧。王俭又提出意见说:“三百六十天,《尚书》中明确说明了这一点,文公纳币,《春秋》对此进行了批评。所以古代儒家学者在计算丧期时,年份不计闰月,大功以下,月份才计算闰月。吴商说过:‘不计闰月才能使丧期准确,这符合情理。’不计闰月,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大家最终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汉武帝刚当上太子的时候,他爹高帝特别喜欢《左氏春秋》,太子就跟着学,背得滚瓜烂熟,成了他的口头禅。 等他正式当上太子,那真是个样样精通的主儿! 他不仅立身处世有规矩,还懂音乐,箭术一流,酒量更是好到能喝好几斗,但从不主动举杯,真是个有风度的太子。他说话有条有理,声音好听,跟朝臣们说话,个个都觉得跟他聊得很开心。

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像会稽的虞炎、济阳的范岫、汝南的周颙、陈郡的袁廓,这些都是有学问、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个个口才了得。 还有武力超群的将领,比如略阳的垣历生、襄阳的蔡道贵,武艺高强,当时人们都拿他们跟关羽、张飞相比。 其他的像安定梁天惠、平原刘孝庆、河东王世兴、赵郡李居士、襄阳黄嗣祖、鱼文、康绚等等,后来也都成了有名的将军。

永明三年,他在崇正殿讲《孝经》,少傅王俭就让太子仆周颙写个解释。永明五年冬天,太子亲自去国子监主持考试,当场考问少傅王俭《曲礼》里“无不敬”是什么意思。王俭和竟陵王子良他们都回答了。太子又拿这个问题考国子监的学生,谢几卿等十个人都用笔答题。太子还问王俭:“《周易·乾卦》讲的是天的地位,可《说卦》又说‘帝出乎震’,‘震’可不是天的意思,这俩是不是矛盾啊?”王俭说:“《乾》代表健壮,《震》代表动荡,天运行就是它的德行,所以说‘帝出乎震’。”王俭又问太子《孝经》里“仲尼居曾子侍”是什么意思,临川王映又问“孝为德本”是什么意思,太子都对答如流,条理清晰。

第二年,皇上命令丹阳郡守讯问南北两百里范围内所有监狱的囚犯,然后下诏书让太子在玄圃园的宣猷堂审理三个监狱的囚犯,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赦免。皇上晚年喜欢游玩宴乐,尚书省的政务也分一部分给太子处理和视察。太子和竟陵王子良都信奉佛教,还设立了六疾馆来收养穷人。但是太子性情比较奢侈豪华,宫殿里的装饰都非常精美华丽,超过了皇宫。他开拓了玄圃园和台城北面的护城河等地方,建造了许多高耸的山地、阁楼、观景台、塔宇,穷奢极侈,花费巨大,动用了上千万钱。他还收集了许多奇特的石头,巧妙地布置成山水景色。担心皇上从皇宫里能看到这些,就在周围种上了高大的竹子,外面又设置了高高的围墙。建造了几百间游乐的围墙,运用各种巧妙的机关,需要遮挡的时候,立刻就能建好;需要拆除的时候,也能立即搬走。太子还制作了许多珍贵的玩物,比如用孔雀毛织成的裘衣,光彩夺目,远胜过雉鸡的羽毛。

太子效仿晋明帝当太子时建造西池的先例,请求在东田建造一个小苑,皇上也答应了。永明年间,皇宫和东宫的兵力都非常充足,太子让宫中的将官轮流服役,修筑城墙和巷道,规模宏大,整个京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皇上虽然性情严厉,但太子所做的事情,却没有人敢向皇上禀报。后来皇上到豫章王家,回宫时经过太子的东田,看到那里规模宏大,壮丽无比,非常生气,就把太子监禁起来,让他当主帅,太子害怕,把那些东西都藏了起来,因此受到了责备。太子本来身体就不好,而且身材又过于肥胖,经常待在宫里,很少外出游玩,他喜欢摆弄仪仗,并且在很多方面僭越了皇上的权力。虽然就在皇宫里,皇上却始终没有察觉。他还让徐文景制作车辇和御用物品,以及虎贲、云珝等仪仗队,有一次皇上到东宫,时间匆忙来不及藏车辇,徐文景就把佛像放在车辇里,所以皇上没有怀疑。徐文景的父亲陶仁当时是给事中,他对徐文景说:“最终你们家会灭门,你等着扫墓送葬吧!”于是举家搬迁躲避。后来徐文景果然被赐死,陶仁竟然没有哭,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有古人的风范。

十年的时候,豫章王谢朓去世了,太子向皇帝上奏,说要为他写碑文,结果还没来得及刻碑呢。

到了十一年春天正月,太子也病了,皇帝亲自去看望他,一脸忧愁。太子病得很重,皇帝还特意上表辞去一些事务,结果太子就在东宫的崇明殿去世了,当时他才三十六岁。太子年纪轻轻就当了太子,在东宫待了很久,还参与过政事,朝中上下都觉得他马上就要继承皇位了,没想到他突然去世,朝野上下都很震惊惋惜。皇帝去了东宫,痛哭流涕,下令用衮冕的衣服给他殓葬,谥号为文惠太子,葬在崇安陵。 按照规矩,应该要穿孝服服丧,朝臣要穿齐衰服丧三个月,南郡国的臣子要穿齐衰服丧一个月,但是临汝国和曲江国的臣子却没穿孝服,后宫嫔妃们也没穿。武帝去东宫的时候,发现太子的衣服饰品超过了规制,非常生气,下令相关部门把这些东西都销毁了,还把东田殿堂改成了崇虚馆。后来,追尊谢朓为文帝,庙号世宗。

太子谢朓生前其实很讨厌明帝,曾私下跟竟陵王子良说:“我对这个人实在没什么好感,这都是因为他福德浅薄造成的。”王子良当时还苦口婆心地劝解他,结果后来明帝登基后,果然对谢朓家族大肆诛杀。

竟陵文宣王谢子良,字云英,是武帝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武帝在赣县做官的时候,和裴皇后关系不好,派人送皇后回都城。皇后已经上路了,当时年纪还小的谢子良在庭院里很不高兴。武帝问他:“你怎么不读书?”谢子良说:“娘现在在哪儿?读书有什么用?”武帝很惊讶,立刻把皇后召回赣县。

话说谢子良,在宋朝的时候当过邵陵王的幕僚。那时候宋朝国力衰弱,诸位王爷也没什么实权,所以这个官职也就没被废除。后来到了升明三年,他被任命为会稽太守,管辖五个郡,还被封为闻喜公。宋元嘉年间,朝廷对郡县的责成还比较宽松,可到了孝武帝时期,征收赋税变得非常急迫,因为郡县反应迟缓,朝廷开始派使者下到地方督促,从此公务就变得繁重劳累了。高帝登基后,谢子良向皇帝陈述了这种弊端,请求减轻百姓的负担。

谢子良为人正直,崇尚古礼,他手下有个郡民叫朱百年,为人非常正直,可惜早逝了。谢子良就赏赐他妻子一百斛米,免除她一人的赋税,还给她提供柴火和医药费。郡府里还珍藏着虞翻用过的旧床,谢子良卸任回乡时,特意把它带回了家。后来,他在自己家的西边院子里建了个古斋,收藏了很多古代的器物衣物。夏禹庙祭祀活动规模很大,谢子良却说:“大禹哭着祭祀表现了他的仁德,粗茶淡饭就足以表达他的节俭,那些精美的器物和美味的食物,不足以表达诚意。”于是他下令每年只献上扇子和凉席作为祭品。

那时候有个山阴人孔平找到谢子良,说他嫂子借钱买米却不还钱。谢子良感叹道:“以前高文通和他寡嫂因为田地打官司,那其中的道理和这可不一样啊!”于是他就赏赐米和钱给孔平,让他把钱还了。建元二年,穆妃去世了,谢子良辞官,之后又担任了丹阳尹,还开设了私人粮仓,用来救济属县的贫困百姓。之前太妃在七月去世,谢子良在八月去吊唁。到了小祥(丧事中的一个祭祀仪式),大家拿不准南郡王要不要来吊唁。尚书左仆射王俭对此发表了意见:“礼仪有它的等级和顺序,义理不能随意设置。如果远亲可以不来吊唁,那近亲就更应该来,这礼仪不合规矩,心里也过不去。如果怀疑兄弟同住一处,吉凶混杂在一起,那么远方的子侄就应该另立门户,以完成丧事,灵堂祭奠,就由家里的人来操办,之后再举行毁服仪式。庶子在家,也不必等嫡子。何况储妃是王室正统,中军长奠的重任,朝廷也行使权力,进退反复并非疑虑。我认为不应该来吊唁,中军穿孝服的日子,闻喜公只需致哀即可,不必接受吊唁。等到闻喜公的服丧期满,兄弟之间互相慰问即可,不必接待宾客。”谢子良听从了他的建议。

皇帝登基后,封萧子良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还给他加了都督的头衔。永明二年,他升任护军将军,同时兼任司徒。四年后,又升为车骑将军。萧子良从小就很有风度,待人接物很有礼貌,而且很欣赏人才,他从不怀疑别人的才能,对宾客非常热情,所以天下的才子都聚集在他身边。他很擅长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比如夏天来了,客人来了,他就摆上西瓜、饮料和各种水果款待客人,还把这些活动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当时士子的文章和朝中大臣的奏章,很多都是他帮忙修改润色,然后整理记录的。

那时候皇上刚开始处理政务,碰上了水旱灾害,不太顺利。萧子良就偷偷地给皇上上奏章,请求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还建议皇上宽免刑罚,减少徭役,减轻赋税。他还说:“现在流通的钱币铸造时间久远,很多都被磨损了,江东地区的大钱,十个里边只有一个是完整的;政府收税,必须得是轮廓完整的钱币。所以现在民间为了凑齐完整的钱币,四处奔走,互相欺压,最后好不容易凑齐了,却又不收别的钱,导致钱币流通不畅,积压货物,老百姓都苦不堪言。不如把铜钱和布帛的比例调整到一半一半,这样才能长久,听说现在管钱的官员还要强行收取全额的钱币,这违反了以前的规定,退一步说,也给了奸商可乘之机。”永明五年,萧子良正式担任司徒,配给他二十名持剑侍卫,侍中的职位也保留着。他搬到了鸡笼山西边的新宅邸,召集很多学者一起抄写《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按照《皇览》的模式编纂了一部一千卷的《四部要略》。他还邀请有名的僧人来讲解佛法,创作新的经文和佛乐,当时江左地区,道俗人士云集的盛况,是前所未有的。

皇上喜欢打猎射雉,萧子良就劝谏过他。之前左卫殿中将军邯郸超也上书劝谏过皇上不要射雉,皇上虽然没听,但过了一段时间,邯郸超还是被杀了。永明年间快结束的时候,皇上又想去射雉,萧子良再次劝谏,虽然皇上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对萧子良的宠爱却更深了。

他和文惠太子都喜欢佛教,关系特别好,兄弟情深。子良对佛教信仰特别虔诚,经常在府邸花园里修建斋戒场所,还经常召集朝臣和僧侣一起参加法会,甚至亲自参与准备斋饭和供水等事宜,当时很多人觉得他不像个宰相的样子。他劝人向善,从不厌倦,因此最终名扬天下。八年后,他被赐予三望车(高级马车)。九年后,京城发生大洪水,吴兴地区受灾尤其严重,子良打开官仓赈济贫苦百姓,那些站都站不稳的人,他还在府邸北边设立了收容所,给他们提供衣物和医药。十年后,他被任命为尚书令、扬州刺史,原职务不变。不久后辞去尚书令,升任中书监。

文惠太子去世后,武帝去东宫查验太子生前的服饰和仪仗,发现很多都超过了制度规定,非常生气。因为子良和太子关系很好,却没有提前告知他这些情况,武帝对他颇有微词。

武帝生病了,下诏让子良全副武装进入延昌殿侍奉医药。子良让和尚在殿门前念经,武帝因此梦见优昙钵花。子良查阅佛经后,奉旨让宫廷工匠用铜铸造优昙钵花,插在御床的四个角上。他日夜守在殿内,太孙隔天来探望。武帝病情越来越严重,宫内外都人心惶惶,百官都换上了丧服,大家都在猜测子良会不会被立为皇帝。过了一会儿,武帝醒了,问太孙在哪儿,于是召集东宫的侍卫都进宫,留下遗诏让子良辅政,明帝掌管尚书事务。子良为人一向仁厚,不喜欢处理政务,于是把权力让给了明帝。遗诏上说:“事情不论大小,都和鸾(明帝)一起商量”,这就是子良的心愿。太孙小时候在子良的妻子袁氏身边长大,受到袁氏的慈爱,但之前因为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所以一直忌惮子良。

武帝去世出殡经过太极殿时,子良在中书省,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潘敞率领两百名士兵,驻扎在太极殿西阶之下。武帝下葬后,诸王都出宫了,子良请求等到下葬山陵后再离开,但没有得到允许。

他被晋升为太傅,侍卫人数增加到三十人,原职务不变,辞去了侍中之职。隆昌元年,他被加封殊荣,可以穿着剑履上殿,上朝不用快步走,拜见皇帝不用说出自己的名字,并被任命为督南徐州。同年,他病重,对左右说:“门外应该有异象。”派人去看,只见淮河里的鱼无数,都浮出水面,朝着城门游去。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五岁。

皇帝一直担心子良有异心,等子良死了,皇帝反而很高兴。皇帝下令赐给他东园温明秘器,用衮冕的衣服给他殓葬,在东府设丧位,大鸿胪拿着节杖监护丧事,太官每天早晚都送祭品。 皇帝又下令追赠他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宰、领大将军、扬州牧、绿綟绶等官职,按照九服的礼仪进行祭奠,派持节、中书监、王如故等人办理丧事。 丧葬规格很高,有九旒鸾辂、黄屋左纛、蒨辌车、前后部羽葆、鼓吹,还有两支挽歌队,一百名虎贲军持剑列队,葬礼规格参照晋安平王孚的葬礼办理。

一开始,豫章王嶷葬在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在夹石。子良送他们的时候,望着祖硎山悲叹说:“北边是我的叔父,前面是我的兄长,如果死后有知觉的话,请把我葬在这里吧!”他死后,就葬在了那里。子良生前写过很多文章,有几十卷,虽然文采不高,但大多是劝诫世人的话。

子良死后,他的故人都来奔丧。陆惠晓在子良家门口遇到了袁彖,就问他:“最近那些传闻,到底是怎么回事?王融被杀,魏准吓得魂不附体,路上都在议论纷纷,还说竟陵王也活不长了,是真的吗?”袁彖回答说:“齐朝已经衰弱好几年了,那些像爪牙和柱石一样的重臣都死了,剩下的都是些只会吟诗作赋的名士。如果不立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就无法安定天下。王融虽然是为了自己打算,但实际上也是为了国家安宁,只是可惜他不能果断处理事情,才落得如此下场。路上的那些传闻,都是空穴来风,老百姓正受苦受难呢,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疾苦。”建武年间,以前的官员范云上表请求为子良立碑,但是这件事没有成功。子良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

昭胄,字景胤,是个博览群书的人,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官至太常。后来因为封地在边境魏地,永元元年改封为巴陵王。

早些时候,王敬则造反,南康侯萧子恪当时在吴郡,皇帝担心其他王侯也跟着起事,就把他们都召进宫里。晋安王萧宝义和江陵公萧宝览住在中书省,高祖和武帝的孙子们住在西省,皇帝下令每个人只能带一两个随从进宫,超过这个数就得按照军队的规定来;抱着孩子的可以带奶妈一起进宫。当晚皇帝本来打算对他们不利,多亏萧子恪及时赶到才免于一难。从建武年间开始,高祖和武帝的后代们,一直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朝不保夕,到了这个时候更是如此。

后来陈显达又造反了,王侯们再次被召进宫。昭胄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怕再出事,就和弟弟永新侯昭颖一起逃到了江西,还乔装打扮成道士。崔慧景起兵造反,昭胄兄弟投奔了他。崔慧景失败后,昭胄兄弟又投降了台军主帅胡松。但是回到王府后,他们仍然不安,开始谋划自己的出路。

有个叫桑偃的人,以前是防阁的官员,现在是梅虫儿军的副将,他和以前巴西太守萧寅勾结在一起,计划拥立昭胄为帝。昭胄答应了,事情成功后,就封萧寅为尚书左仆射、护军,因为萧寅有自己的军队,所以很多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当时胡松的军队驻扎在新亭,萧寅派人去和他商量,胡松也答应了。此外,张欣泰以前做过雍州刺史,也有自己的军队,昭胄又派房天宝去和他商量,张欣泰也答应了。

萧寅的部下华永达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就告诉了御刀朱光尚。朱光尚用一些旁门左道迷惑东昏侯,对东昏侯说:“我昨天看见蒋王,他说巴陵王在外结党营私,想造反,如果他进宫,一定要从万春门进,事情很危险。”东昏侯当时每天都到处游玩,听到这话,非常害怕,四十多天都不出门了。

桑偃他们计划招募一百多人,从万春门冲进去,抓住东昏侯。昭胄觉得这个计划不可行。桑偃和同伙王山沙觉得事情拖得太久没有结果,就把情况告诉了御刀徐僧重,萧寅派人把王山沙在路上杀了。官府在搜查中发现了他们的罪证,昭胄兄弟和同伙都被处死了。梁朝建立后,昭胄的儿子萧同被降封为监利侯。

我弟弟贲,字文奂,个子不到六尺,但是为人正直,很有精神。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文采,还会写字画画,尤其擅长在扇子上画山水,小小的扇面,就能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万里之外的景色之中。他很珍惜自己的作品,从不轻易示人,只是自己欣赏罢了。他还喜欢写作,曾经写过六十卷的《西京杂记》。他最初在湘东王手下当法曹参军,深得湘东王欢心。后来天下大乱,湘东王要写檄文,我弟弟贲读到“偃师南望,无复储胥露寒;河阳北临,或有穹庐毡帐”这两句时,说:“皇上写出这两句,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为了表明朝廷的现状,和一般的赋文不一样。”湘东王一听就大怒,把他抓进监狱,最后活活饿死了。 之后还鞭尸,并写了《怀旧传》来诽谤他,极尽诬蔑之能事。

庐陵王,字云长,是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建元元年,被封为临汝县公。武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郢州刺史,并加都督之职。庐陵王几个儿子都没什么本事,而且他和鱼复侯的儿子子响是同一年出生的,所以不受皇帝宠爱。后来,他又被调任为都督、荆州刺史。等到始兴王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庐陵王才卸任都督的职务。他在荆州任职期间,大肆营建房屋,穿着打扮也多有违反制度的地方,甚至还用玳瑁制作乘具。皇上为此下诏斥责他,命令他赶紧进京。他还制作银灯、金箔包裹箭尾,这些东西也很快坏掉了。皇上说:“凡是违反制度的服饰,今后谁再擅自制作,就狠狠地打他!” 皇上还说:“我让你好好学习,今年又让你升职学习,你学习一点长进都没有,我的命令对你来说就像风吹过耳朵一样,让我很失望!”

永明十年,他被任命为都督、南豫州刺史。他在前往州府的途中,竟然拿军队士兵开涮,把他们当作水军来戏弄,皇上听到后大怒,杀了他的典签。然后派宜都王铿代替他。庐陵王回到家后,直到去世,都没能再见到皇帝。隆昌元年,他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配备了兵佐。鄱阳王锵被害后,他接替鄱阳王担任司徒。他住的房子,房梁柱子上竟然渗出血来,滴在地上,十天后,他也被杀了。

鱼复侯子响,字云音,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豫章王刘嶷没有儿子,收养了子响。后来刘嶷有了自己的儿子,就上表请求让亲生儿子继承王位。武帝即位后,任命子响担任南彭城郡和临淮郡的太守。

这子响啊,力气大的没边儿了,拉四石弓跟玩似的!经常在园子里骑马飞奔,在竹林树下横冲直撞,愣是没磕着碰着过。他被豫章王过继出去后,待遇跟其他诸侯王不一样,每次进宫朝见皇帝,心里都憋着一股火,经常在车上捶打车壁,发泄不满。武帝知道了这事儿,就下令给他配上和皇子一样的车马服饰。

永明六年,有人建议把子响接回来,于是武帝封他为巴东郡王。永明七年,又让他担任都督、荆州刺史。当时有个直阁将军叫董蛮,力气也很大,子响想和他一起出行。董蛮说:“殿下您这脾气像打雷一样,我哪敢跟着您啊?”子响哈哈一笑说:“你敢这么跟我说话,你也够疯的!”

这事儿传到武帝耳朵里,武帝不太高兴,说:“人家名字就叫董蛮,你还能指望他文质彬彬吗?”于是就下令把董蛮改名叫董仲舒。然后武帝问董蛮:“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比,怎么样?”董蛮回答说:“过去的董仲舒,只是个普通人;现在的董仲舒,是天子封的官,这二者相比,可差远了!”武帝听了很高兴。

子响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身边带着六十个胆大敢干的护卫。他经常在内室杀牛宰羊,摆酒设宴,跟他们一起吃喝玩乐。他还偷偷地让人缝制锦袍红袄,打算拿去跟蛮族交换武器装备。

长史刘寅等人联合上书,秘密向皇帝告发子响的罪行。皇帝下令彻查此事。刘寅他们害怕事情败露,想把这事儿瞒住。但子响听说朝廷派人来了,还没看到圣旨,就召集了刘寅、司马席恭穆、谘议参军江悆、殷昙粲、中兵参军周彦、典签吴修之、王贤宗、魏景深等人,把他们全部在琴台下斩杀了。

皇帝听说后大怒,派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率领三千羽林军去抓捕子响的党羽。皇帝下令说:“如果子响束手就擒,可以保全他的性命。”胡谐之他们到了江津,在燕尾洲筑起营垒。子响穿着白衣登上城楼,多次派人送信跟他们沟通,说:“天下哪有儿子造反的?我根本没干坏事,只是为人粗鲁了一些。我现在就一个人乘船回京城,你们干嘛筑城要抓我呢?”只有尹略回信说:“谁让你跟造反的人搅和在一起的?”子响听了这话,只是默默流泪。他又送去几十头牛,两百石酒,三十车水果和饭菜,全部扔进了江里。

子响手下个胆子很大的家伙叫王冲天,他非常生气,率领同伙渡过江去攻击营垒,杀了尹略,而胡谐之和茹法亮则乘小船逃跑了。皇帝又派丹阳尹萧顺之带兵增援。子响当天就穿着白衣,带着三十个护卫,乘着小船顺流而下,准备回京城。早先,萧顺之还没出发的时候,文惠太子因为一向忌恨子响,就偷偷地派人下令不准子响回来,要把他杀了。子响见到萧顺之后,想为自己辩解,但萧顺之根本不听,就在射堂把他绞死了。 朝廷下令取消子响的户籍,赐给他“蛸氏”为姓。

子响偷偷地写了封信,藏在王妃的裙子里。信里头说:“轻舟回宫没成功,这苦啊,真是没法说,我只希望您能可怜可怜我,别让我背上‘儿子反叛父亲’的骂名,让父亲落个‘害死儿子’的罪名。” 皇上回来后,心里非常生气,很奇怪也很恨。他在华林寺为子响办了百日斋,亲自上香,对着朝臣们都板着脸,一脸不高兴。见到顺之的时候,更是哭了好久,周围的人都跟着掉眼泪。

过了几天,皇上到景阳山去,看见一只猴子在那里又叫又跳,特别伤心。皇上就问后堂的官员:“这只猴子这是怎么了?”官员回答说:“这只猴子的孩子前几天从悬崖上掉下摔死了,猴妈妈找不着孩子,所以才这样。”皇上听了,就想起了子响,又开始伤心地哭了好久,自己都控制不住。顺之看着皇上这样,又羞愧又害怕,结果病倒了,最后忧郁而死。 豫章王嶷就上书说:“故庶人子响虽然犯了错,但已经认错了,也受到了惩罚,死了。 希望皇上能网开一面,让他入土为安吧,这样既是对死者的恩典,也能体现皇上的仁德。” 皇上没答应,把子响降为鱼复侯。

安陆王,字云端,是武帝的第五个儿子。 一开始封的是应城县公。 早些年,安陆王生的孩子早夭了,皇上就让贵妃范氏帮忙抚养。范氏去世后,安陆王和他的妻子要为范氏守孝,但是具体要守多久,礼法上没明确规定。永明年间,尚书令王俭提议说:“孙子为祖母服丧一年,媳妇为婆婆服丧一年,儿媳为婆婆服丧一年,这都应该规定下来。” 皇上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十年后,安陆王升任散骑常侍、抚军将军、丹阳尹。 十一年后,又升任车骑将军。隆昌元年,升任都督、南兖州刺史。延兴元年,又加封侍中。 后来明帝要削藩,派中护军王玄邈去征讨九江,王广之趁机杀了安陆王。

一开始,武帝很看重安陆王,身体不好时,还想过立安陆王为太子,代替太孙。 有一次,安陆王和太孙一起进宫朝见皇上,出来的时候,武帝目送安陆王很久,说:“阿五(指安陆王)有点迟钝啊。” 从那以后,武帝想立安陆王为太子的心思就打消了。

晋安王子懋,字云昌,是武帝的第七个儿子。他兄弟几个里,是最清静淡泊,有意思,廉洁,好学习的。七岁那年,他母亲阮淑媛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请了和尚来做法事。有人献上莲花供奉佛祖,和尚们用铜盆盛水浸着莲花的茎,想让莲花不枯萎。小王子懋哭着给佛祖磕头说:“如果我阿姨因此能好起来,请诸佛保佑这莲花在斋期结束前都不枯萎。”七天法事做完,莲花更鲜艳了,铜盆里还长出了细细的根须,当时的人都说他孝顺感动天地。永明五年,他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兼管五州的军事。六年,调任监察湘州刺史。八年,他写成了《春秋例苑》三十卷,上交给皇帝,武帝下令把它收藏在秘阁。十一年,他被任命为都督、雍州刺史,还配了一支仪仗队。豫章王还在服丧期间,皇上觉得边境州郡需要有威望的人去镇守,就批准了他上任的请求。他请求皇上赏赐一些喜欢的书籍,武帝说:“我知道你一直把读书放在心上,我很高兴。”然后赏赐给他杜预校订的《左传》和《古今善言》。

隆昌元年,他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皇上还命令他留下西楚的军队协助镇守襄阳,他自己只带了少量亲兵。当时陈显达驻守襄阳,王子懋去拜访他,对他说:“朝廷命令我一个人回去,我可是天王的儿子,怎么能这么轻率呢?我想带两三千人跟着我,你怎么看?”陈显达说:“殿下您要是不带军队回去,那就是违抗圣旨了。”陈显达说完话就走了。王子懋还没想好怎么办,就回寻阳去了。

公元460年,我被任命为侍中。听说鄱阳王和随郡王被杀害了,我心里着急,想带兵去救援他们。我跟参军周英、防阁陆超商量:“咱们发檄文给荆州和郢州,进兵讨伐那些奸臣,要是成功了,皇室就能安宁;就算失败了,也能成为为正义而死的英魂!” 防阁董僧慧撸起袖子说:“咱们这地方虽然小,但孝武帝也曾经用过这里的力量,现在咱们打着勤王的大旗,横渡长江,直指京城,去讨伐那些坏蛋,谁能阻挡我们呢?” 于是,我们一部分兵将就起兵勤王了。

我母亲阮氏当时在京城,她派人密信给我,想让我偷偷接皇上回宫。我母亲把这事告诉了我同母异父的弟弟阮瑶。阮瑶赶紧把这事告诉了皇帝明帝。明帝一听,立刻严阵以待,派中护军王玄邈、平西将军王广分别从南北两路讨伐叛军,还让军主裴叔业和阮瑶先去偷袭寻阳,对外宣称是郢州司马的军队。我儿子懋知道这件事后,派了三百人守卫盆城。裴叔业顺流而上,直接袭击了盆城。我儿子懋早就在稽亭渚准备好了船只,听说裴叔业攻下了盆城,就据城自守。我儿子懋的部下大多是雍州人,他们都踊跃地表示愿意为我儿子效力,裴叔业有点害怕,就派阮瑶去劝说我儿子懋:“现在回京城,绝对不会有危险,朝廷一定会给你安排个好官职,荣华富贵少不了你的!” 我儿子懋因为这样,就没出兵攻打裴叔业,大家的情绪也低落下来了。

中兵参军于琳之,他是阮瑶的哥哥,他劝我儿子懋重金贿赂裴叔业。我儿子懋就派于琳之去了,于琳之趁机劝裴叔业一起拿下我儿子懋。裴叔业就派军主徐玄庆带了四百人跟着于琳之进了城,其他的官员都逃跑了,只有周英和外兵参军王皎跟着于琳之进了城。我儿子懋听说后感叹道:“没想到我府里还有周英和王皎这两个义士!” 于琳之带着两百人拿着武器直接闯进了我儿子的房间,我儿子懋笑着对他说:“没想到渭阳(指于琳之)竟然变成了枭镜(指杀害主人的凶手)!” 于琳之用袖子遮着脸,让人杀了我儿子懋。因为害怕受牵连,大家都吓得不敢来,只有周英、王皎、董僧慧三人痛哭流涕,为我儿子懋料理后事。

董僧慧是丹阳姑孰人,出身贫寒,但是为人慷慨,很有节义。他喜欢读书,而且非常勇猛,能反手在背后拉开五石弓,当时没人能做到。玄邈知道他参与了豫章王司马懋的谋反,把他抓了起来。董僧慧说:“晋安王起兵造反,我确实参与了策划。古人说‘非死之难,得死之难’,我能为主人而死,一点都不后悔。我希望等到主人下葬完毕后,再把我送上刑场,即使死了,也算是瞑目了。”玄邈被他的气节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然后,玄邈把情况报告给明帝,董僧慧就被流放到东冶。一说到九江的事情,他就忍不住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他的儿子司马懋的儿子司马昭基,当时才九岁,用两寸宽的绢布写信,报告司马懋的情况,还偷偷塞了五百钱,找人托运,历尽艰辛把信送到了他父亲那里。董僧慧看到儿子的信,指着钱说:“这是我儿子写的信啊!”悲痛欲绝,最终去世了。

陆超之是吴郡人,为人清高雅洁,深受司马懋的赏识。司马懋失败后,有人劝陆超之逃跑,但他回答说:“人都会死,这没什么可怕的。如果我逃跑,不仅辜负了晋安王的恩情,恐怕还会让人笑话,像田横的宾客一样。”玄邈等人敬佩他的气节,想把他囚禁起来押回京城,而陆超之也安然地坐在那里等待发落。陆超之有个姓周的门生,认为杀了陆超之可以得到赏赐,于是趁陆超之坐着的时候,从背后砍了他,陆超之的头掉了下去,身体却并没有立刻倒下。玄邈赞赏他的气节,为他隆重地办理了丧事。而那个姓周的门生,还帮忙抬棺材,棺材还没抬出家门就掉了下来,正好压断了他的脖子,当场毙命。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认为这是天理循环的。

随郡王司马隆,字云兴,是武帝的第八个儿子。他性格温和善良,很有文才。娶了尚书令王俭的女儿为妃。武帝因为司马隆能写文章,对王俭说:“我家也有个东阿王啊!”永明八年,他被任命为都督、荆州刺史。隆昌元年,他升任侍中、抚军将军,并领兵配备佐官。延兴元年,他又升任中军大将军,仍然担任侍中。司马隆二十一岁的时候,身材过于高大强壮,经常服用徐嗣伯配制的芦茹丸来减肥,但效果都不明显。明帝执政后,密谋杀害诸王,武帝的儿子中,司马隆因为才貌出众而最受忌惮,所以他和鄱阳王司马锵一起在同一天晚上被杀害。他的文集流传于世。

建安王,名字叫真,字叫云仙,是武帝的第九个儿子。永明七年,他升了好几级官职,最后当上了郢州刺史,还兼任都督。到了隆昌元年,他又当上了散骑常侍和护军将军。到了延兴元年,明帝派裴叔业去,让典签柯令孙把他杀了。王子真赶紧躲到床底下,柯令孙把他拉出来,王子真磕头求他让自己当奴隶来赎罪,但柯令孙没答应,最终他被害死了,那年才十九岁。

西阳王,名字叫明,字叫云光,是武帝的第十个儿子。永明元年,他被封为武昌王。三年后,他弄丢了国家印玺,就被改封为西阳王。十年后,他当上了会稽太守,还负责五郡的军事。西阳王长得特别俊美,气质也很好,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看到他,都会忍不住赞叹。建武元年,他当上了抚军将军,还带兵管理下属。第二年,因为参与了诛杀萧谌的事件,他和他的儿子罕、贞一起被杀害了,那年才十七岁。

南海王,名字叫罕,字叫云华,是武帝的第十一个儿子。他很有学问。他母亲乐容华很受宠,所以武帝对他也很重视。他母亲曾经生病,他日夜祈祷,还用竹子做灯照夜,据说那竹子一夜之间枝叶长得特别茂盛,他母亲的病也好了,大家都说这是孝心感动了上天。当时的主簿刘鬷和侍读贺子乔还为此写了颂词,这在当时可是个美谈。建武元年,他当上了护军将军。第二年,他也被杀害了,那年才十七岁。

巴陵王,名字叫伦,字叫云宗,是武帝的第十三个儿子。永明十年,他当上了北中郎将,还兼任南琅邪郡和彭城郡的太守。后来郁林即位,觉得南彭城郡的收入比较丰厚,就把这个郡夺了过来,给了中书舍人綦母珍,然后把南兰陵郡给了巴陵王。

公元471年,北魏明帝派中书舍人茹法亮去杀了琅邪王元子伦。当时子伦镇守着琅邪城,手下还有军队,而且他本人也相当有能力,明帝担心直接派兵过去不一定能成功,就跑去问典签华伯茂怎么办。伯茂说:“皇上要是派兵去抓他,恐怕不容易办成,要是把这事交给我,我一个小小官吏,也能搞定。” 然后伯茂亲自拿着毒酒去逼迫子伦。他身边的人,谁也不敢动。

子伦先整理好衣冠,出来接旨。他对茹法亮说:“积攒了坏事的家庭,一定会遭到报应。以前高祖皇帝残暴地消灭了刘氏一族,今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也是命中注定啊。” 他举起酒杯对茹法亮说:“你是我们家的老熟人,现在你拿着这个命令来,想必也是身不由己。这酒啊,可不是什么祝酒的酒。”说完,仰头喝下毒酒而死,那年他才十六岁。茹法亮和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

话说汉高祖和汉武帝时期,为了管理诸王辖下的事务,都给诸王配备了典签,相当于他们的幕僚长,地方上的事情都由典签全权负责。每当诸王进京朝见皇帝的时候,皇帝都会特意询问典签关于刺史政绩好坏的情况,刺史的升迁去留都掌握在典签手中。所以,这些典签们个个都趾高气扬,被诸王奉承巴结,生怕伺候不好。因此,典签在州郡地区威风凛凛,权力甚至超过了藩王自己。

武陵王萧晔在江州任职,为人刚直,性格暴烈,谁也惹不起。他的典签赵渥却对他说:“现在出郡换刺史容易得很。”后来武帝被赵渥诬陷,萧晔因此被免职回京。南海王子萧罕在琅邪戍守,想暂时到东堂去走走,他的典签姜秀却不同意,直接把他拦住了。萧罕哭着跟母亲说:“我想要挪动五步都不行,这跟囚犯有什么区别?”后来,姜秀竟然私自拿了萧罕的鞋子、雨伞和饮具等物,供他儿子胡闹。武帝知道后,将他鞭打二百,关进尚方狱,但姜秀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改。邵陵王子萧贞曾经想要一些熊掌,厨子说典签不在,不敢给他。西阳王子萧明想给侍读鲍僎送封信,探望他病情,典签吴修之也不允许,说:“应该先咨询一下办事流程。”于是萧明只好作罢。诸王的一言一行,都不得擅自做主,就连穿衣吃饭,都必须先问问典签的意见。

永明年间,巴东王子萧响杀害了办事官员刘寅等人,武帝听说后,对群臣说:“萧响这是要造反啊!”戴僧静大声说:“诸王都应该造反了,岂止是巴东王!”武帝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戴僧静回答说:“天王(指诸王)没有罪过,却整天被囚禁,想喝杯水,吃根藕,都得先问问典签,典签不在,就得忍渴挨饿一整天。各州郡只知道有典签,根本不知道有刺史!”竟陵王子萧良曾经问大家:“士大夫们为什么都去巴结典签?”参军范云回答说:“去拜访长史以下的官员都没什么用,去拜访典签却能得到双倍的回报,不去拜访,那还得了!”萧良听了,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后来,明帝诛杀异己,许多诸王都被杀害,全部都是被典签所害,没有一个人能够反抗。孔珪听说后,哭着说:“齐国的衡阳王和江夏王原本最有实力,却被杀害了。如果当初不设立典签,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了。”

邵陵王子萧贞,字云松,是武帝的第十四个儿子。建武二年被杀害,年仅十五岁。

话说临贺王,名叫子岳,字云峤,是武帝的第十六个儿子。明帝上位后,把武帝的很多儿子都杀掉了,就剩子岳和他几个弟弟,一共七个,所以当时人们都叫他们“七王”。他们每个月都要进宫朝见皇帝,等皇帝回后宫后,明帝总是唉声叹气地说:“我的儿子和司徒家的孩子们都没长大,而高祖、武帝的后代却一天天长大了。”永元元年,皇帝病得很重,一度断气又活过来了,结果就下令杀了子岳他们。从延兴年间到建武年间,一共杀了三次诸王,每次动手之前,明帝都要先烧香,哭哭啼啼的,大家看到他这样就知道今晚要有人遭殃了。子岳死的时候才十四岁。

接下来是西阳王,名叫子文,字云儒,是武帝的第十七个儿子。永明七年,被封为蜀郡王,建武年间改封为西阳王。永泰元年被杀,也才十四岁。

还有衡阳王,名叫子峻,字云嵩,是武帝的第十八个儿子。永明七年,被封为广汉郡王,建武年间改封。永泰元年被杀,同样十四岁。

南康王,名叫子琳,字云璋,是武帝的第十九个儿子。他母亲荀昭华很受宠,后宫那些刚升为采女的,按规矩都要赏赐玉凤凰,可荀昭华刚被封为采女时,赏赐的玉凤凰却被她扔在地上,说:“我不能按照惯例接受这个。”武帝因此对她更加重视,直接封她为昭华。

子琳因为他母亲受宠,所以也特别得武帝喜爱。太尉王俭曾经请求把女儿嫁给他,武帝很高兴就答应了。大臣们都送了很多贵重的礼物,价值几百金,武帝回礼也一样大方。等到要封王的时候,好一点的郡都被封完了,最后只能封他为宣城王。可宣城属于扬州,不适合建王国,于是就把南康王褚蓁改封为巴东公,把南康郡划出来封给子琳做王国。永泰元年,子琳也被杀了,年仅十四岁。

最后是湘东王,名叫子建,字云立,是武帝的第二十一子。他母亲谢氏不受宠,武帝把她送去做了尼姑。明帝即位后,才把母子俩接了回来。永泰元年,他也被杀害了,当时才十三岁。

南郡王子夏,字云广,是武帝的第二十三个儿子。皇帝年纪大了,子夏又是最小的儿子,所以特别受宠。一开始,武帝做了个梦,梦见金翅鸟飞到宫殿里,吃掉了好多小龙,然后飞上了天。等到明帝刚登基的时候,这个梦才应验。永泰元年,子夏被杀害了,当时他才七岁。

文惠太子有四个儿子:安皇后生了废帝郁林王昭业,宫人许氏生了废帝海陵恭王昭文,陈氏生了巴陵王昭秀,褚氏生了桂阳王昭粲。

巴陵王昭秀,字怀尚,是太子第三个儿子。郁林王即位后,他被封为临海郡王。隆昌元年,他被任命为都督、荆州刺史。延兴元年,他又被征召为车骑将军。明帝建武二年,改封他为巴陵王。永泰元年,他也被杀害了,当时十六岁。

桂阳王昭粲,是太子的第四个儿子。郁林王即位后,他被封为永嘉郡王。延兴元年,他被派去担任荆州刺史,并加封都督。建武二年,改封他为桂阳王。四年后,他做了太常。永泰元年,他也被杀害了,当时才八岁。

明帝有十一个儿子:敬皇后生了废帝东昏侯宝卷、江夏王宝玄、鄱阳王宝寅和和帝,殷贵嫔生了巴陵隐王宝义和晋熙王宝嵩,袁贵妃生了庐陵王宝源,管淑妃生了邵陵王宝修,许淑媛生了桂阳王宝贞。其他的儿子都早夭了。

巴陵隐王宝义,本名明基,是明帝的长子。建武元年,被封为晋安郡王。宝义从小身体不好,不太能胜任外面的工作,所以虽然被任命为都督、扬州刺史,最后还是让始安王遥光代替了他。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右将军,领兵镇守石头城。第二年,他又当上了南徐州刺史,还加了个都督的职位。东昏帝即位后,宝义被升为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配了随从人员。永泰元年,他再次担任都督、扬州刺史。三年后,他升任司徒。和帝在西台建成后,他又被任命为侍中、司空。梁武帝攻下建邺后,宣德太后下令任命宝义为太尉,兼任司徒,诏书上说:“不言之化,形于自远”。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真实的记载。梁朝受禅后,宝义被封为谢沐公,后来又封为巴陵郡王,侍奉齐后。他在天监年间去世了。

江夏王宝玄,是明帝的第三个儿子。建武元年,被封为江夏郡王。东昏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都督、南徐州刺史和兖州刺史。宝玄娶了尚书令徐孝嗣的女儿为妃,后来徐孝嗣被杀,他和徐家断了关系,东昏帝还送给他两个年轻的女子。但是宝玄心里很不痛快,想着要另有打算。第二年,崔慧景起兵,打到了广陵,派人请宝玄当他们的领导。宝玄杀了使者,然后命令将领们加强城防。慧景要渡江的时候,宝玄暗中和他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迎接慧景。宝玄乘坐八抬大轿,手里拿着红色的旗帜,跟着慧景进了都城,很多百姓都投奔他们。慧景失败后,朝廷搜集了投奔宝玄和慧景的人的名单,东昏帝下令把名单烧掉,说:“江夏王都这样了,还用得着处罚其他人吗?”宝玄逃跑了,过了几天才出来,皇帝把他召进后宫,用步障围起来,让几十个小人在外面敲锣打鼓,跑来跑去,然后派人告诉他:“你差点把我围起来,就是这样子的。”没过多久,宝玄就被杀了。

庐陵王宝源,是明帝的第五个儿子。建武元年被封王。和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在中兴二年去世了。

鄱阳王宝寅,字智亮,是明帝的第六个儿子。建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被封为建安郡王。东昏侯当上皇帝后,宝寅被任命为都督、郢州刺史。永元三年,他又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且镇守石头城。

那年秋天,雍州刺史张欣泰等人密谋在新亭起兵造反,杀死了朝廷里好几个主要将领。事发当天,之前南谯郡太守王灵秀也跑到石头城来,带着城里的将官士兵,卸掉了宝寅的坐骑车轮,抬着宝寅往台城赶,好几千老百姓都空着手跟着他。到了杜姥家附近,天都快黑了,城门却关上了,城上的人还朝他们射箭,大家一看情况不对,都丢下宝寅跑了。宝寅逃亡了三天,穿着戎装跑到草市尉那里去投案自首,草市尉赶紧把情况报告给皇帝,皇帝把他接进宫里,问他事情的经过。宝寅哭着说自己是被逼无奈,皇帝哈哈一笑,就把他的爵位还给了他。后来宣德太后临朝听政,又把宝寅改封为鄱阳王。中兴二年,宝寅又谋反,逃跑了,投奔了魏国。

邵陵王宝修,字智宣,是明帝的第九个儿子。建武元年,被封为南平郡王,第二年改封。中兴二年,他谋反,宣德太后下令赐他死。

晋熙王宝嵩,字智靖,是明帝的第十个儿子。中兴元年,和帝让他当了中书令。第二年就被杀了。

桂阳王宝贞,是明帝的第十一个儿子。中兴二年也被杀了。

话说啊,国家要兴盛,选拔人才太重要了!你看文惠帝在东宫当储君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不足之处了。要是让他继承皇位,肯定要搞砸,更别说他早早死了,缺点暴露无遗了。可武帝偏偏不选贤人,把皇位传给了昏庸无能的儿子,这说明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啊!子良啊,他虽然名望很高,但问题出在他太迂腐,该下决定的时候不下决定,最终导致灾难,不仅自己家破人亡,连祖宗的香火都断了,真是悲哀啊!

皇帝的儿子兄弟们,从小就生活在富贵之中,对人情世故根本不了解。即使他们天赋异禀,有自己的想法,但见识毕竟有限,知道的还是太少。齐国的那些王爷们,年纪轻轻就掌握了大权,所以身边都配备了辅佐大臣。这些大臣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都是些老臣旧部,被委以重任,掌管着州郡、府邸,先得到命令再执行。他们的一日三餐,出行游玩,都得先请示皇帝,才能行动。他们只是安安稳稳地享受俸禄,遵守法度,至于国家大事的轻重缓急,他们根本不敢发表意见。他们只是执行命令,行动受限,虽然位高权重,但实际上却什么也做不了。皇帝的威严没有渗透到他们身上,恩宠也没惠及他们,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根本无法处理,指望他们去稳定局势,根本不可能。路温舒说过:“秦朝有十个败亡的原因,其中一个还存在。”这宋朝的弊端,到了齐朝就更加严重了。宝玄亲王和皇帝是同父异母兄弟,他高兴地接受了家里的灾难,根本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结果导致全家一起完蛋。用这个例子来推断其他事情,结果恐怕也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