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睿,字怀文,是京兆杜陵人。他们家在三辅地区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爷爷韦玄,为了躲避官府的征召,就隐居在长安南山。后来宋武帝进入关中,派人征召他爷爷当太尉府的幕僚,但他爷爷没去。他伯父韦祖征,宋朝末年当过光禄勋。他爸爸韦祖归,做过宁远郡的长史。韦睿对待继母非常孝顺,这在当时很有名。

他伯父韦祖征当过好几个郡的太守,每次上任都带着韦睿,把他当成亲儿子一样看待。那时候韦睿的表兄王憕和姨弟杜恽在乡里都很有名气,韦祖征就问韦睿:“你觉得自己比得上王憕和杜恽吗?”韦睿很谦虚,不敢回答。韦祖征说:“你的文章可能稍微差一点,但学问见识应该比他们强。不过,要是论为国家效力,成就一番事业,他们俩都比不上你。”

韦睿的表兄杜幼文做了梁州刺史,邀请韦睿一起去梁州。梁州地肥物产丰富,过去很多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身败名裂,韦睿虽然年纪轻轻,却以清廉著称。

话说宋朝永光年间初期,有个叫袁顗的,当上了雍州刺史。袁顗一眼就看中了睿(指文中主角,下同),觉得他与众不同,就把他招到身边当了主簿。 袁顗到了雍州上任后,跟邓琬一起造反,睿赶紧请求调到义成郡去,这才躲过了这场祸事。后来,睿一路升迁,当上了齐兴太守、本州别驾、长水校尉,最后做到右军将军。

齐朝末年,天下大乱,睿想着回家乡去,就请求朝廷让他当上庸太守。 这时候,太尉陈显达和护军将军崔慧景正不断逼近建邺,老百姓都吓得要死。西边的人正商量着怎么办呢,睿却说:“陈显达虽然是老将,但不是什么厉害人物;崔慧景虽然经历过不少事情,但他胆小怕事,不是个有本事的人。天下真正有本事的人,大概就出在我们这一州了!” 于是,睿就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去跟梁武帝联络。

等到起兵的檄文到了,睿就带领着郡里的人,砍竹子做成木筏,抄近路赶去支援朝廷,带了两千人马,还有两百匹战马。皇上见到睿非常高兴,拍着桌子说:“以前我只是见过你的样子,今天才真正看到了你的心意,我的事情有救了!” 军队攻克了郢州和鲁州,平定了湖州,睿多次献计献策,都被采纳。

大军从郢州出发后,需要选一个留守将领,皇上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过了很久,皇上突然想起睿,说:“有千里马不用,还到处找什么马呢?” 于是当天就封睿为江夏太守,负责郢州府里的所有事务。 一开始,郢州城被围困的时候,城里男女老少加起来将近十万人,城门紧闭,整整一年,瘟疫流行,死了七八成的人,尸体都堆在床底下,活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子都堆满了尸体。睿到任后,认真地挑选人手,安抚百姓,给他们安排住所,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梁台建被征召担任大理寺卿。武帝登基后,梁台建升任廷尉,被封为梁都子。天监二年,他又被改封为永昌县侯,再次升迁为豫州刺史,兼任历阳太守。当时魏国派兵来攻打,梁台建率领州郡军队把他们打跑了。

四年后,梁台建率军攻打魏国,朝廷下诏让他统领所有军队。他派长史王超宗和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魏国的小岘城,但没能攻下。梁台建巡视营垒,魏国城里突然冲出几百人列阵在城门外,他想出兵攻击。众将都劝他说:“他们本来就是轻敌冒进,不如先回去整顿队伍再作战。”梁台建说:“魏国城里有两千多人,紧闭城门坚守,足以自保。现在他们无缘无故派人出来,一定是精锐部队,如果能击败他们,这座城就能攻破。”大家还是犹豫不决,梁台建指着自己的将印说:“朝廷授予我这个,可不是用来装饰的,我的作战方针,不容违抗!”于是他率军出击,魏军溃败,梁台建乘胜追击,一夜之间攻下了小岘城。接着,他又去攻打合肥。

之前,右军司马胡景略率军攻打合肥,很久都没能攻下。梁台建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山川地形,说:“我听说‘汾水可以灌溉平阳’,这里的情况也一样。”于是下令在肥水修筑水坝。不久水坝建成,水流畅通,船只陆续到达。魏国最初修建了东西两个小城夹击合肥。梁台建先攻下了这两个小城。这时,魏国的援军将领杨灵胤率领五万大军突然杀到,大家都害怕打不过,请求朝廷增兵。梁台建说:“敌人已经打到城下了,这时候再去请求增兵,等朝廷派兵来支援,敌人也可能增兵。‘军队能否取胜在于团结协作’,这是古人的道理。”于是他率军迎战,打败了魏军,士气大振。

一开始,肥水水坝建成后,梁台建派军主王怀静在岸边筑城防守,结果魏军攻破了这座城,乘胜攻到了梁台建修筑的水坝下。军监潘灵佑劝梁台建退回巢湖,其他将领也请求退守三丈城。梁台建怒斥道:“将军战死沙场,有进无退!”他下令把伞、扇、军旗插在水坝下,表示坚守不动摇。梁台建身体一向不好,每次作战都不骑马,坐着用木板做的车子,督促激励军队。魏军凿坏水坝,梁台建亲自和他们争夺。魏军退却后,梁台建又在水坝上筑垒固守。他造出高大的战船,高度与合肥城相等,四面围攻合肥城。合肥城被攻破,俘获了一万多人,缴获的军资,他一点都没私吞。

起初,胡景略和前军赵祖悦同在军中,两人关系不好,互相陷害,胡景略一怒之下,咬自己的牙齿,牙齿都流血了。梁台建认为将领之间不和会酿成大祸,于是斟酒劝慰胡景略说:“希望两位将军不要再私下争斗了。”所以,最终在这场战役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梁台建每天白天接待宾客,晚上研究军务,三更天就起床点灯,一直工作到天亮,关怀士兵,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前来投军的士兵络绎不绝。他所到之处,营房、官署、围墙都按照标准建造。合肥攻克后,朝廷下令班师回朝。因为距离魏军很近,梁台建担心被魏军追击,于是命令所有辎重先行,自己乘坐简易的车辆殿后。魏军敬畏梁台建的威名,不敢逼近,梁台建率领全军安全返回。于是,豫州治所迁到合肥。

五年的时候,魏国的中山王元英带兵攻打北徐州,把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城。他的军队多达百万,连着四十多座城池都被围住了。咱们皇帝派征北将军曹景宗去抵抗。曹景宗到了邵阳洲就修筑工事防守,不敢轻举妄动。皇帝很生气,就下令韦睿前去支援,还赐给他龙环宝刀,说:“如果哪个将领不听命令,就斩了他!”

韦睿从合肥出发,直接穿过阴陵大泽,走过山涧峡谷,遇到河沟就赶紧架桥让军队过去。大家都害怕魏军的强大,劝韦睿慢慢走。韦睿说:“现在钟离城里的人,都躲在地下挖的洞里,用绳子从井里打水喝,战车飞驰,士兵奔跑,他们都还害怕魏军再来攻打,更何况我们慢慢走呢!”十天后,韦睿就到达了邵阳洲。早先,皇帝就命令曹景宗说:“韦睿是你们的乡里长辈,你们要好好尊重他。”曹景宗见到韦睿非常恭敬。皇帝听说后说:“两个将领关系融洽,军队一定能取得胜利。”

韦睿在曹景宗营地的前面二十里处,夜里挖了很长的战壕,设置鹿角,把洲岛改造成城池,天亮之前就完成了营垒的修建。元英大吃一惊,用拐杖敲打着地面说:“这是怎么回事?简直是神兵天降啊!”曹景宗担心城里的人会害怕,就挑选了文达、洪骐驎等士兵,让他们带着皇帝的命令偷偷潜入城中,鼓励大家坚守城池,他们潜入水底,成功到达了东城。城里的人苦战多日,这时才知道有援军来了,士气大增。

魏将杨大眼率领一万多骑兵来进攻,杨大眼以勇猛闻名全军,所向披靡。韦睿用战车组成阵型,杨大眼率领骑兵包围了他们。韦睿命令两千支强弩同时发射,箭矢穿透铠甲,射中敌人,杀伤了很多魏军。一支箭射中了杨大眼的右臂,他吓得魂飞魄散,逃跑了。第二天早上,元英亲自率领大军来进攻,韦睿乘坐简陋的木车,拿着白色的角质如意指挥军队,一天打了几个回合,元英非常害怕韦睿的强大。

魏军又夜里来攻城,箭矢像雨点一样飞来。韦睿的儿子黯请求下城躲避箭雨,韦睿不同意。军中有人惊慌,韦睿在城头上大声呵斥,才稳定了军心。魏军先前在邵阳洲的两岸修建了两座桥,设置了数百步长的栅栏,跨过淮河作为通道。韦睿准备了大型战船,让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担任水军将领。正巧淮河水暴涨,韦睿立即派他们出发,战船争先恐后地出发,都到达了敌人的营垒附近。他们用小船装载干草,浇上油,然后点燃,烧毁了敌人的桥梁。

风助火势,敢死队员们拔掉栅栏,砍断桥梁,水流又非常湍急,转眼之间,桥梁和栅栏都被摧毁了。冯道根等人亲自冲锋陷阵,士兵们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每个人都以一敌百。魏军大败,元英逃跑了。魏军被淹死在水里的有十多万人,斩首的也有这么多,其余放下武器,磕头求饶,想当俘虏和奴隶的也有几十万人。韦睿派人报告昌义之,昌义之又悲又喜,来不及回答,只是喊道:“活下来了!活下来了!”皇帝派中书郎周舍到淮河边慰劳军队。韦睿把缴获的战利品堆放在军营门口,周舍看了以后,对韦睿说:“你这次的战利品,又可以和熊耳山之战相比了。”因为这次的功劳,韦睿被封为侯爵。

七年后,韦睿升任左卫将军,不久又担任安西长史、南郡太守。这时,司州刺史马仙琕从北方撤军,被魏军追赶,三关地区都受到了威胁。皇帝下令韦睿率领军队前去支援。韦睿到达安陆,加固城墙两丈多,又开挖了更大的战壕,修建了高楼。很多人批评他这是示弱的表现,韦睿说:“不是这样的,作为将领,有时候也要表现出胆怯的样子。”这时,元英又来追赶马仙琕,想要报邵阳洲之战的仇,听说韦睿来了,就退兵了,皇帝也下令撤军。

他当了十三年丹阳尹,因为公务上的原因被免职了。十四年的时候,他又当上了雍州刺史。一开始,梁武帝起兵的时候,他家乡的一个客人阴双光极力劝阻武帝,武帝后来回到州里,阴双光又去迎接他。武帝笑着说:“要是听你的,我早就沿街乞讨了!”然后赏赐了他十头耕牛。武帝对老朋友很慷慨,那些七十岁以上的官员,很多都被他委任为县令,乡里的人都很怀念他。

十五年,他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优诏没有批准。皇上征召他担任护军,还给他配备了一支仪仗队,让他在宫廷值班。他在朝廷上为人谦逊谨慎,从不顶撞人,武帝对他非常尊敬。他性情慈爱,对孤儿寡嫂比对自己亲生孩子还好,他当官所得的俸禄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后来当了护军,在家闲着没事,他很仰慕万石和陆贾为人,就画了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欣赏。虽然年纪大了,闲暇时还教孩子们读书。他的第三个儿子叫棱,尤其精通经史,当时人都说他学识渊博。武帝经常让他儿子棱讲书,武帝提出的问题,棱有时候都答不上来。

武帝当时热衷于佛教,天下人都跟着学。他自己觉得对佛教信仰不深,又身居高位,不想随波逐流,他的行为和以前没什么两样。普通元年,他被任命为侍中、车骑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在家里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他遗嘱薄葬,穿平时衣服下葬。武帝当天就去哭祭,非常悲痛,追赠他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为“严”。

他为人高雅,有超越世人的气度,对人以仁爱为本,到哪里都有政绩。带兵打仗,他非常仁爱,士兵的营帐还没搭好,他就不肯离开;灶井还没挖好,他也不先吃饭。他的穿着打扮总是儒雅的,即使临阵交锋,也穿着宽松的衣服乘坐马车,拿着竹如意指挥进退。他和裴邃一起被认为是梁朝的名将,其他人没法和他相比。

当初邵阳之战的时候,昌义非常推崇他,请求让曹景宗和他一起商议作战,还拿出二十万钱作为赌注。曹景宗掷骰子掷出的是雉,他慢慢悠悠地掷出的是卢,然后又迅速地把一个棋子拿回去,说:“情况有变”,于是就停止了赌博。当时其他将领都争先恐后地报捷,他却独自留在后面,他这种不争功求胜的态度很多,世人都因此而敬重他。

睿兄俩,一个叫纂,一个叫阐,都很早就出名了。纂在齐国当官,做到司徒记室、特进,沈约曾经在皇帝面前夸赞他,说:“真可惜陛下没跟他同时代,他的学问可不是我们这些人能比的!”阐当过建宁县令,一年俸禄有上百万,回家后都交给伯父管理,乡里人都很尊敬他。他后来官至通直郎。

睿的儿子叫放,字元直,身高七尺七寸,腰围八尺,长得非常高大威猛。他继承了永昌县侯的爵位,后来当了竟陵太守。他在郡里治理得很好,深受官员和百姓的称赞。大通元年,武帝派领军曹仲宗等人攻打涡阳,又任命放为明威将军,统领军队一起出征。魏国的大将军费穆率领大军突然杀到,放的军队营寨还没建好,手下只有两百多人。放的弟弟洵,骁勇善战,一个人骑马冲进敌阵,多次击溃魏军,直到战马受伤无法前进,放又连射三箭。士兵们都吓坏了,请求放赶紧逃走。放大声呵斥他们说:“今天只有战死一条路!”于是他脱下盔甲下马,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以一敌百,把敌人一直追到涡阳城下。魏国又派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伏宝、费穆等人率领五万人来增援,结果又被放打败了。涡阳城主王伟打开城门投降。魏军丢下营寨,四处逃窜。我军乘胜追击,斩获无数,俘虏了费穆的弟弟费超和王伟,押解到建邺。放后来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大通二年,调任北徐州刺史。他最终在任上去世,谥号宜侯。

放为人宽厚诚实,乐善好施,对兄弟们尤其和睦友爱。每次要远行或者出征回来,他总是和兄弟们同住一屋,一起起居,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古代的三姜(指姜太公的三个贤妻)。开始的时候,放和吴郡的张率都有侧室怀孕,于是他们就结为姻亲。后来两人侧室都生了孩子,但孩子还没长大,张率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放经常接济他们。等到他做了北徐州刺史,有些贵族想跟他结亲,放说:“我不能失信于故友。”于是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率的女儿,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率的儿子,当时人们都称赞放能重情守信。他的儿子叫粲。

韦粲,字长倩,从小就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好学又很有胆气,个子很高,长得也很威武。他一开始在云麾将军晋安王手下当参军,后来又当了外兵参军兼中兵参军。当时颍川的庾仲容和吴郡的张率都是有名望的前辈,跟韦粲在同一个衙门工作,而且跟韦粲是忘年之交。等到晋安王当了太子,韦粲就从记室升迁为步兵校尉,进入东宫当值,后来继承了永昌县侯的爵位,又升迁到右卫率,继续当值。韦粲凭借着和太子的旧情,深受太子信任,虽然官职多次调动,但他经常留在宫中侍卫。他有点恃才傲物,不太受同时代的人喜欢。右卫将军朱异有一次在酒席上严厉地对韦粲说:“你凭什么这么自以为是,摆出一副领军的样子来?”

大同年间,皇帝曾经生病,有一天病情突然加重,太子以下的官员都去侍疾,内外都传言皇帝驾崩了。韦粲要率领宫中的军队去皇太后居住的台殿,脸上还带着一丝喜色,还问为什么没准备好长梯。他以为皇帝要到前殿举行大规模的仪式,需要长梯才能上去。皇帝后来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说:“韦粲巴不得我死!”有关部门要治韦粲的罪,皇帝说:“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主子效力,不用追究了。”所以就把他外放为衡州刺史。太子送韦粲出城,在新亭饯别,握着韦粲的手说:“我们不会分别太久的。”过了很久,皇帝又把他召回,任命他为散骑常侍。韦粲回到庐陵,听说侯景造反了,马上检阅部下,加倍速度赶去救援。到了豫章,他就跟内史刘孝仪一起商议对策。刘孝仪说:“一定要这样做的话,应该有皇帝的命令,怎么能轻信一个人的话,就贸然行动呢?万一情况不是这样呢?”当时刘孝仪正在设宴,韦粲生气地把酒杯摔在地上说:“叛军已经渡过长江,马上就要攻打宫殿了,水陆交通都断绝了,哪还有时间等命令?就算没有命令,难道还能安心吗?韦粲今天哪有心情喝酒!”说完就骑马出去,准备出发。

这时,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派人来请韦粲,韦粲就分兵让他的第八个弟弟韦助和第九个弟弟韦警率领前军。韦粲亲自去见萧大心,说:“上游的各镇,江州离京城最近,殿下考虑的情况,确实应该先从江州出发。但是江州的责任重大,需要应对各种情况,不能空虚。现在应该大张旗鼓,把军队移驻到盆城,派偏将跟随,这样就足够了。”萧大心同意了,派中兵柳昕率领两千兵马跟随韦粲。韦粲把家眷都留在江州,自己乘轻便的船只出发。到了南洲,韦粲的外甥司州刺史柳仲礼也率领一万多步骑赶到长江边。韦粲马上把粮草武器交给柳仲礼,并且拿出私人的金银财宝赏赐他的士兵。在此之前,安北将军翻阳王范阳王也从合肥派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和他的儿子率领江西的军队赶往京城,驻扎在张公洲,等待上游各军的到来。到了这个时候,裴之高派船渡过长江接柳仲礼,和韦粲合兵,驻扎在新林王游苑。韦粲建议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向下游的军队发布命令。裴之高自认为年纪和官位都比柳仲礼高,不愿意屈居人下。他说:“柳将军已经是州将了,何必还要我这个老头子来指挥?”好几天都没决定下来。

韦粲就在大家面前大声说:“现在大家都是来抵抗国难的,目的就是消灭叛军,所以推举柳司州,是因为他长期戍守边疆,侯景很忌惮他。而且他的军队精锐,没有比他更好的了。如果论官职,柳仲礼在我之下;如果论年龄,他也比我小。只是因为国家的利益,不能再考虑这些了。今天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致,如果人心不齐,大事就完了。裴公是朝廷的老臣,不应该因为私心而阻碍大计!我请求为各位解释一下。”于是他独自乘船到裴之高的营地去劝说他。裴之高哭着说:“我受朝廷的恩宠,应该带头冲锋陷阵,只是可惜我年纪大了,不能效命,希望柳使君能一起平定叛乱。我之前以为大家已经决定了,不用我这个老头子了。如果一定要有疑问,那就剖开我的心给你们看吧!”于是众将领们达成一致意见,柳仲礼才得以率军前进。他们到达新亭,叛军在中兴寺列阵,双方对峙到晚上才各自撤兵。当天晚上,柳仲礼到韦粲的营地部署军队,第二天就要作战,各将领都有各自的防守位置。命令韦粲驻扎在青塘,扼守石头城的中路。韦粲担心营垒还没建好,叛军就会来攻打,心里很担心,对柳仲礼说:“我的才能不足以抵御敌人,只想用自己的生命报效国家,将军您要好好考虑,千万不能造成损失。”柳仲礼说:“在青塘设营,靠近淮渚,是想把粮草和船只都集中起来,逼近敌人。这件事很重要,非你不可。如果你担心兵力不足,可以再派军队来支援。”韦粲率领他的部队水陆并进。当时浓雾弥漫,士兵迷路了,等到到达青塘,已经是半夜了,到天亮营垒还没建好。侯景登上禅灵寺的城门,看到韦粲的营垒还没建好,就率领精锐部队来进攻。军队战败,侯景乘胜攻入营地,左右将领高冯牵着韦粲躲避敌人,韦粲一动不动,士兵几乎全部战死,最后被杀害。韦粲的儿子韦尼和三个弟弟韦助、韦警、韦构,以及弟弟韦昂都在战斗中战死,亲戚朋友死伤数百人。叛军把韦粲的头送到京城,在城内示众。简文帝听说后流泪了,对御史中丞萧恺说:“社稷的重任都寄托在韦公身上,他怎么这么不幸,战死沙场!”下诏追赠韦粲为护军将军。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追谥韦粲为忠贞。

子谅凭借学问得到了陈始兴王叔陵的赏识,当上了中录事参军兼记室。后来叔陵失败被杀,子谅也受到了牵连。他的弟弟叫子正。

子正,字敬直,官至襄陵太守。一开始,子正和东海王僧孺关系很好。僧孺当上吏部郎,负责选拔官员,他的朋友故人都想巴结他,只有子正态度很淡然。后来僧孺被排挤,子正反而更加坚定地保持着和僧孺的友谊,比以前更胜一筹,人们都称赞他。最后子正死于给事黄门侍郎任上,留下儿子子载。

子载,字德基,从小聪明好学,十二岁的时候,跟着叔父棱去拜见沛国刘显,刘显问了他十个关于《汉书》的问题,子载都能对答如流,毫无迟疑。长大后,他博览群书,精明能干,很有领导才能。在梁朝做尚书三公郎。侯景叛乱的时候,元帝授权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不久又做了寻阳太守,跟随都督王僧辩讨伐侯景。侯景平定后,子载历任琅邪、义兴太守。陈武帝杀了王僧辩,就派周文育去攻打子载,子载坚守城池。子载手下的士兵,很多是陈武帝的旧部,善于使用弩箭,子载挑选了几十个神射手,用长锁把他们锁起来,让亲信看守,让他们射杀周文育的军队。他定下规矩:“十箭射不中两箭的就处死。”每射一箭都命中目标,射中的人全部毙命,双方僵持了几个月。

陈武帝听说周文育的军队屡战屡败,就写信给子载,说明诛杀王僧辩的意图,还奉上了梁敬帝的诏书,命令子载放下武器。子载收到信后,就率众投降。陈武帝很器重子载,经常把他留在身边,一起商量军国大事。后来徐嗣徽、任约等人率领齐军渡过长江,占据了石头城,陈武帝向子载询问对策。子载说:“如果齐军分兵先占领三吴地区,然后攻打东部边境,那形势就危急了。现在应该赶紧在淮南侯景的旧营垒附近筑城,打通东部道路运输物资,再派轻兵截断他们的粮道,让他们进退两难,这样齐军的首领,十天之内就能被擒获。”陈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永定年间,子载官至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天嘉元年,他因病辞官。子载在江乘县白山有十多顷田地,辞官后就在那里盖了房子居住,与世隔绝。几十年里,无论喜丧嫁娶,他都不与人来往,几乎不出家门一步。最后子载死在家中。子载的弟弟叫子鼎。

鼎,字超盛,从小就聪明过人,广泛学习经史子集,懂天文地理,尤其擅长看相。他在梁朝做官,一开始是湘东王的法曹参军。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五天滴水未进,悲伤过度,几乎要崩溃了。守孝期满后,他做了邵陵王的主簿。侯景叛乱的时候,鼎的哥哥昂在京口战死,鼎背着哥哥的尸体出来,把尸体寄放在中兴寺,但是找不到棺材。鼎悲痛欲绝地哭喊,突然看见江里有东西漂到他跟前,觉得很奇怪。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口新的棺材,于是就用这口棺材下葬了他哥哥。元帝听说这件事后,认为这是鼎的至诚感动了上天。侯景叛乱平定后,司侍王僧辩让他做户曹属。他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中书侍郎。

陈武帝在南徐州的时候,鼎通过观察天象,知道他将来会称王,于是就带着妻儿投奔他。鼎对陈武帝说:“明年会有大臣被杀,四年后,梁朝就要灭亡了。上天的规律,将会回到舜帝的后代。以前周朝灭了殷商,把妫汭封在宛丘,他的后代子孙,就成了陈氏。我看您,天生神武,继承断绝的皇统,难道不是这样吗?”陈武帝本来就暗中想除掉王僧辩,听到鼎这么说非常高兴,于是就决定起兵。陈武帝称帝后,任命鼎为黄门侍郎。太建年间,他被任命为廷尉卿,出使周朝,还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后来又做了太府卿。

话说在隋文帝杨坚当政初期,杜预的后代杜鼎,把家里的田产宅子都卖掉了,跑去寺庙里住。他朋友,一个很厉害的工匠毛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杜鼎说:“江东的王气,到我这儿就没了。我和你啊,以后都要葬在长安,等到时机到了,所以我现在才把家产都变卖了。”

早些年,杜鼎去周朝做官的时候,曾经见过隋文帝。隋文帝当时就说:“我看你的长相,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你要是贵了,天下就成一家了。一年一个轮回,我老人家到时候就投靠你了,你可要好好保重自己啊!”后来陈朝灭亡了,隋文帝派人把杜鼎请到京城,给他官做,官职是上仪同三司,待遇特别好。每次皇帝设宴,杜鼎都参加。他为人很清高,虽然是亡国的臣子,却从不阿谀奉承当时的权贵。

那时候吏部尚书韦世康兄弟俩权势很大,隋文帝有一次和杜鼎闲聊,问他:“你和韦世康家关系远近?”杜鼎回答说:“我家的祖宗早年南迁了,家谱什么的,我都不太清楚。”隋文帝说:“你家可是几百年的大族啊,怎么能忘了自己的根呢?”于是就让人送来酒菜,派韦世康去请杜鼎回杜陵老家。杜鼎查阅家谱,从楚国太傅孟氏以下,追溯了二十多代祖先,把家谱整理出来,写成七卷的《韦氏谱》送给韦世康。他们俩高兴地喝了十多天酒才散。

那时候兰陵公主守寡了,隋文帝要给她找夫婿,挑了亲卫柳述和萧玚等人给杜鼎看,问他意见。杜鼎说:“萧玚将来能封侯,但他没有娶贵夫人的命;柳述虽然也能做大官,但他当不了多久。”隋文帝说:“官位都是我给的啊!”最后还是把公主嫁给了柳述。隋文帝又问杜鼎:“你几个儿子,哪个将来能继承你的爵位?”杜鼎说:“陛下和皇后娘娘最疼爱的那个,就应该让他继承,我可不敢乱说。”隋文帝笑着说:“你这是不肯明说啊?”

开皇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光州刺史,用仁义教导百姓,致力于营造清静的社会风气。光州有个地头蛇,表面一套,背地里却干坏事,经常组织抢劫。刺史大人问他:“你是个好人,怎么跑去当贼了?”然后,他把这土豪的同伙和阴谋诡计都抖落了出来,这土豪吓得不轻,赶紧自首认罪。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外地来的客人和当地人家里的妾私通,客人走后,妾偷了家里的宝贝,半夜逃跑了,结果在草丛里被人杀了。主人家知道客人和妾有私情,就告发说是客人杀了妾。县衙审理后,查明了客人的奸情,判了客人死刑。案子结了,上报给刺史大人,刺史大人看完卷宗后说:“这个客人确实有奸情,但他没杀人。是某寺的和尚唆使那个妾偷东西,然后让家里的奴仆杀了她,赃物藏在某处。”于是,刺史大人释放了客人,派人抓捕那个和尚,同时找到了赃物。从此以后,光州境内治安大好,人人称赞他神机妙算,路上连个东西都不会丢。不久,他被召回京城,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他的弟弟叫棱。

棱,字威直,为人性格平和,喜欢读书,博览群书,记忆力超强,当时很多人都向他请教问题。他最终官至光禄卿,著有《汉书续训》两卷。棱的弟弟叫黯。

黯,字务直,性格刚正,年轻时就学习经史子集,后来官至太府卿。侯景攻打建康(今南京),黯在六门(建康城门)驻守,后来改任都督城西面诸军。当时侯景在城外修筑东西两座土山,城内也相应地修筑工事,简文帝亲自搬土,太子以下的皇室成员都拿着畚箕和铁锹干活。黯守卫西边的土山,日夜苦战。因为战功,他被授予轻车将军,加持节,最后在城内去世。早些时候,黯是太仆卿,而他的侄子韦粲是左卫率,黯因此常常闷闷不乐,对别人说:“韦粲已经跑到骏马前面去了,朝廷难道真的会用人才吗?” 了解他的人,从这些话里看出他胸怀大志。

裴邃,字深明,是河东闻喜人,是魏国冀州刺史裴徽的后代。他爷爷裴寿孙,住在寿阳,做过宋武帝的前军长史。他爸爸裴仲穆,是骁骑将军。裴邃十岁就能写文章,还擅长《左氏春秋》。齐东昏侯当政的时候,始安王萧遥光担任扬州刺史,聘请裴邃当参军。后来萧遥光战败,裴邃就回到了寿阳。赶上寿阳的刺史裴叔业投降了魏国,裴邃就跟着大家一起北迁了。魏宣武帝很器重他,让他做了魏郡太守。

魏国派王肃镇守寿阳,裴邃就一直想跟着王肃,偷偷计划着回到南方。梁朝天监初年,他终于自己偷偷跑回南方了,被任命为后军谘议参军。裴邃请求到边境效力,后来当上了庐江太守。五年后,要征讨邵阳洲,魏国人修建了长桥,想渡过淮河。裴邃就筑起防御工事,紧逼着桥,每次战斗都打胜仗。于是他就秘密制造了一种突袭用的战船。正好赶上大雨,淮水暴涨,裴邃就乘着这种战船直接冲到桥边,发起攻击,大获全胜。因为这次战功,他被封为夷陵县子。

他后来升迁为广陵太守,和老乡一起到魏武庙去,讨论帝王的功业。他老婆的侄子王篆偷偷告诉梁武帝说:“裴邃经常夸夸其谈,行为举止很可疑,不像个臣子。”因为这件事,裴邃被贬官,做了始安太守。裴邃心里想在边疆建功立业,不愿意待在偏远的地方,就给吕僧珍写信说:“过去阮咸、颜延都有过两次被贬的经历,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现在我已经三次被贬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该怎么办呢!” 后来他做了竟陵太守,开垦屯田,对公私都有好处。他又升迁为西戎校尉、北梁州刺史和秦州刺史,再次开垦了数千顷屯田,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减少了边境的运输负担,百姓和官吏都安居乐业。

百姓们就一起送给他一千多匹绢,裴邃很平静地说:“你们这样做不合适,我也不能收下。”最后只收了两匹。后来他回到朝廷,做了大匠卿。

公元普通二年,义州刺史文僧明把义州投降了魏国,魏国派兵来支援他。朝廷任命王邃为信武将军,让他率领军队去讨伐。王邃深入魏国境内,打了个出其不意。魏国在义州任命的刺史封寿,占据着檀公岘,王邃打败了他,然后包围了义州城。封寿投降了,义州就平定了。 后来王邃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加封为督,镇守合肥。

普通四年,朝廷大军北伐,任命王邃统领各路军队,先去袭击寿阳,攻打城外的外郭,直接从城门杀进去,一天打了九次战斗。可惜因为后军蔡秀成迷路没赶到,王邃因为缺少援军不得不撤兵。 之后王邃重新整顿军队,集合士兵,命令各将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队伍。他自己穿黄袍,率领黄袍骑兵,先攻克了狄丘、甓城、黎浆,又攻破并屠杀了安成、马头、沙陵等地的守军。

第二年,王邃的军队一路打到汝州、颍州一带,沿途很多地方都响应他。魏国的寿阳守将长孙承业和河间王元琛出城来挑战,王邃站在淮河边感叹说:“今天要是打不败河间王,那可真是要被谢安笑话了!”然后他设下四面埋伏来对付他们。他命令直阁将军李祖怜假装逃跑来引诱长孙承业,长孙承业他们倾巢而出追击,四面埋伏的军队一起发动攻击,魏军大败,斩首一万多级。长孙承业逃跑了,躲在城里不敢再出来。王邃在军中病重,他安排好军队防御,然后让人护送他回合肥。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侍中、左卫将军的官职,并晋爵为侯,谥号为“烈”。

王邃为人深沉有谋略,为政宽厚开明,能够得到士卒拥戴,为人正直方正,很有威望。将领和官吏都很敬畏他,很少有人敢犯法。他死后,淮河、合肥一带的人无不痛哭流涕,都说如果王邃不死,一定能开疆拓土,成就一番大业。他的儿子王之礼继承了他的爵位。

裴之礼,字子义,长得漂亮,而且能说会道,很有学问。他当过西豫州刺史。他母亲去世后,他守孝期间只吃麦饭,非常孝顺。

裴之礼的庙宇建在光宅寺西边,庙宇宏伟宽敞,松柏茂盛。而范云的庙却在三桥附近,杂草丛生,无人打理。梁武帝南郊祭祀的时候,路过这两个庙,看了之后感叹道:“范云已经死了,裴之礼却像重新活过来一样。”

大同年间,京城闹旱灾,蝗虫肆虐,城外桐柏树都枯死了,唯独裴之礼的坟墓周围,草木茂盛,毫发无损,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裴之礼升任黄门侍郎。一次梁武帝举行无遮大会,表演的舞象突然受惊,冲撞了台阶和侍卫,朝中大臣都吓得四处逃散,只有裴之礼和散骑常侍臧盾纹丝不动,镇定自若。

武帝对此非常赞赏,于是任命裴之礼为壮勇将军、北徐州刺史,臧盾则被任命为中领军将军。裴之礼最终在少府卿的职位上去世,死后被追谥为“壮”。他的儿子裴政,在承圣年间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北魏攻克江陵后,裴政按照规定前往长安。

之高,字如山,是中散大夫王髦的字。他挺爱读书,年轻时就很有志气,经常跟着他叔父王邃一起征战,每次都能立功,王邃非常器重他,军队里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寿阳之战,王邃战死了。之高跟着夏侯夔平定了寿阳,后来被任命为梁郡太守,封都城县男。那时候魏国的汝阴郡投降了,朝廷命令之高去迎接,又任命他为颍州刺史。他父亲去世后,他回都城奔丧,之后被任命为光远将军,去平定阴陵的盗贼,后来又当上了谯州刺史。侯景叛乱的时候,之高是西豫州刺史,率领军队去救援。南豫州刺史、鄱阳嗣王范让他统领江右地区的援军,驻扎在张公洲。柳仲礼到了横江,之高派船去迎接他,和韦粲等人一起在青塘会合。等到城池失守,之高回到合肥,和鄱阳王范一起往西边去。元帝派人召见他,任命他为侍中、护军将军,到江陵去。这时候之高的第六个弟弟之悌在侯景那边。有人说之悌杀了侯景,元帝派兼任中书舍人的黄罗汉去告诉之高,之高一句话也没说,只说:“贼人自己杀了贼人,不是我之高知道的。”元帝很感慨他的正直。朝廷特批他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他去世后,谥号为恭。他的儿子王畿,官做到太子右卫率。北魏攻克江陵的时候,他奋力作战,战死了。

之高第五个弟弟之平,字如原,年轻时就很有气魄,有谋略,凭借军功被封为费县侯。承圣年间,他官职一步步升迁,做到散骑常侍、太子詹事。陈文帝刚即位的时候,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慈训宫征卫尉,但他都没接受。他就在山上挖池塘,种上花草树木,住在里面,好像打算在那里终老。天康元年去世,谥号为僖子。他的儿子是王忌。

忌,字无畏,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见识和胆量,还读了不少史书,当时就挺有名的。后来侯景造反,他就招募了一批精兵强将,跟着陈武帝去打仗。

等到陈武帝杀了王僧辩之后,僧辩的弟弟僧智又带兵占据了吴郡。陈武帝派黄他去攻打,结果没打下来。于是就命令忌带精锐部队,从钱塘直接奔赴吴郡,晚上就到了城下,敲锣打鼓猛攻。僧智以为大军来了,赶紧乘小船逃到杜龛那里去了,忌就顺利占领了吴郡。陈武帝很高兴,就上表推荐他当吴郡太守。

天嘉五年,忌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卫尉卿,还被封为东兴县侯。后来华皎在长江上游起兵造反,宣帝当时让他担任录尚书辅政,下令所有军队出征讨伐,并让他负责整个城防的军事指挥。宣帝登基后,又把他封为乐安县侯。他后来还当过都官尚书。

等到吴明彻带兵北伐的时候,朝廷又命令忌以本官的身份监军。淮南平定后,忌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他很擅长安抚百姓,深得民心。后来明彻进攻彭城和汴州,忌被任命为都督,和明彻一起进军吕梁。结果军队打败了,他被周朝俘虏,后来被授予上开府的官职。隋开皇十四年,他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的地位比他十二个弟弟都要高。

话说有个叫徐之横的人,字就像泰山一样雄伟,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交朋友,为人豪爽仗义,从不经营产业。他哥哥徐之高看他这样放荡不羁,就故意给他盖很小的被子,吃粗茶淡饭,想以此来激励他。徐之横感叹道:“大丈夫要是有钱有势,一定要做一床一百幅的被子!”于是他就带着几百个仆人到芍陂大规模开垦田地,盖房子,结果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梁简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过徐之横,于是把他请来,让他当河东王的常侍。后来又升迁为直阁将军。侯景叛乱的时候,徐之横跟着鄱阳王范缜一起讨伐侯景。侯景渡过长江,范缜和他的儿子范嗣一起进军救援台城。台城失守后,徐之横退回合肥。侯景派任约去逼迫晋熙,范缜命令徐之横前去救援。还没到,范缜就死了,徐之横这才返回。

那时候寻阳王萧大心在江州,范缜的副将梅思立偷偷地想让萧大心袭击盆城,徐之横杀了梅思立,阻止了萧大心。萧大心带着江州投降了侯景,徐之横和哥哥徐之高一起投奔了元帝,被封为廷尉卿、河东内史,跟着王僧辩一起抵抗侯景。侯景退兵后,徐之横被任命为东徐州刺史,封为豫宁侯,他又跟着王僧辩打败了侯景。侯景逃到东方,王僧辩命令徐之横和杜崱进驻台城防守。

后来陆纳占据湘州叛乱,徐之横又跟着王僧辩南下讨伐,斩杀了陆纳的将领李贤明,平定了叛乱。他还打败了武陵王在峡口的军队。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吴兴太守,终于做了一床一百幅的被子,实现了当初的愿望。

北魏攻克江陵后,齐国派上党王高涣,挟持贞阳侯明攻打东关。晋安王临危受命,任命徐之横为徐州刺史,统领各路军队,到蕲城防守。徐之横的营垒还没建好,齐军就大举进攻,弹尽粮绝,最后战死沙场。朝廷追赠他司空,谥号忠壮。他的儿子徐凤宝继承了他的爵位。

话说啊,有人评论说:韦家和裴家的子弟,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通过学习来成就一番事业,后来都投身军旅,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你看他们指挥打仗的样子,真是威风凛凛,杰出的人物!可是啊,他们身体都比较瘦弱,甚至骑不了马,只能坐在轿子里指挥作战,看起来就像敌国的细作一样不起眼。但是,他们的才能确实存在,他们的名声也不是白得来的!他们后来都到边疆效力,取得了很大的功劳,可惜啊,他们的抱负最终没有完全实现,真是令人惋惜!韦家和裴家的子弟,都以忠义闻名,从梁朝建立到灭亡,都尽心竭力地辅佐朝廷。“将门有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啊!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韦家和裴家的人,从小就努力学习,长大后都投身军营,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他们身体瘦弱,不能亲自上马冲锋陷阵,只能坐在轿子里指挥作战,但他们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们的名声也是实至名归的。他们都在边疆为国效力,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可惜的是,他们的理想抱负最终未能完全实现,这实在令人惋惜。韦家和裴家两家子弟,都以忠义著称,从梁朝建立到灭亡,始终忠心耿耿地辅佐朝廷,这充分印证了“将门有将”这句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