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字仲德,是太原祁县人,他自己说自己是汉朝司徒王允的弟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他爷爷王宏,在石季龙手下当官;他爸爸王苗,在苻坚手下当官,都做到二千石的高官。

仲德从小就沉稳老练,很有谋略,对母亲非常孝顺,还通晓阴阳五行之术,精通音律。苻坚败亡的时候,仲德才十七岁。后来他和哥哥王睿一起起兵造反,跟慕容垂打仗,结果打败了,仲德身受重伤,逃跑了,和家人走散了。他走到一个大沼泽地,困在那里走不动了,就躺在树林里。这时,有个穿青色衣服的小孩子,大概七八岁的样子,骑着一头牛路过,看到仲德很惊讶地问:“大叔,你吃饭了吗?”仲德说自己饿了,小孩子就走了,一会儿工夫又回来了,给他拿来了饭。吃完饭,仲德想走,可是下起了暴雨,根本找不到路。这时,有一只白色的狼跑到他面前,对着天大叫了一声,叫完之后就咬着仲德的衣服,带着他趟水过河。仲德跟着狼,顺利地过了河,后来又和哥哥王睿会合了。

他们渡过黄河到了滑台,又被翟辽留了下来,让他当将军。过了几年,仲德想回南方老家,就离开了翟辽,逃往泰山。翟辽派兵追得很紧,仲德晚上赶路,突然看见前面有一支巨大的火炬给他引路,他跟着火光走了百多里才摆脱追兵。

晋朝太元末年,我们家搬到了彭城。我兄弟几个的名字,都跟晋朝的宣帝和元帝的名字有冲突,所以都用字来称呼。我哥哥叫元德。北方人很看重同姓,都把同姓的人当成亲兄弟,所以有远方的人来投奔我们,我们都会尽力帮助他们。要是有人不来,大家都会觉得他不讲义气,在当地混不下去。

我哥哥元德听说王愉在江南很厉害,而且是太原人,就跑去投奔他。结果王愉待他很不好,我哥哥就跑到姑孰投奔桓玄。正赶上桓玄篡位,我哥哥见了辅国将军张畅,跟张畅聊起了天下大事。我哥哥说:“自古以来发生改朝换代的事,从来都不是一家一户的事,但是现在起事的人,恐怕没那个本事成大事。”

我哥哥元德很有本事,也很有策略,宋武帝很了解他,就告诉他自己的计划,让他去京城袭击桓玄。我哥哥知道这个计划后,就跟我说:“这种大事一定要保密,而且打仗也不一定非要讲究速度和技巧。桓玄这个人目光短浅,喜欢半夜三更偷偷摸摸地出门,现在要拿下他,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结果事情泄露了,我哥哥元德被桓玄杀了,我就逃跑了。

后来义军攻下了建邺,我抱着我哥哥元德的儿子方回去见宋武帝。武帝在马上抱过我侄子方回,跟我相对而泣。后来追封我哥哥元德为给事中,封安复县侯,还让我当了镇军中兵参军。

宋武帝攻打广固的时候,我当先锋,每次打仗都打胜仗,大小打了二十多仗。后来卢循来进攻,大家都想迁都,我正色说道:“现在天子在建邺南面而坐,您是受命于天下的辅佐大臣,刚刚建立了大功,威震天下。那些贼寇像野猪一样乱冲乱撞,仗着我们远征在外,等他们听说我们凯旋而归,就会自己逃跑了。今天要是迁都,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了,老百姓发号施令,怎么能震慑住敌人呢?如果要迁都,请允许我辞官!”武帝很高兴。

后来宋武帝跟卢循在左里打仗,我的功劳最大,被封为新淦县侯。义熙十二年,北伐的时候,我被提升为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督领前锋部队。冠军将军檀道济、龙骧将军王镇恶攻打洛阳,宁朔将军刘遵考、建武将军沈林子从石门出兵,宁朔将军朱超石、胡藩攻打半城,都听我的指挥。我率领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灵秀、严纲等人从钜野进入黄河,然后率领大军占领了潼关。长安城攻下后,我被任命为太尉谘议参军。

宋武帝想迁都洛阳,大家都觉得可以。我说:“非常的事情会让人害怕,现在打了这么久的仗,士兵们都想回家了,所以应该以建邺为根本。迁都应该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再考虑。”武帝非常赞同我的意见。然后派人护送姚泓先回彭城。宋武帝后来被封为皇帝,我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徐州刺史,还加都督。

元嘉年间,檀道济北上进攻,刘仲德跟着一块儿去。魏军放弃了河南,司州、兖州都平定了,大军都很高兴,就刘仲德一个人愁眉苦脸的,他说:“各位将军没见过北方的狡猾,肯定要中他们的计策。” 大军在灵昌驻扎下来,魏军在委粟津渡过黄河,虎牢关和洛阳城都没人防守。檀道济听说这两座城丢了,想烧掉船只,带着大家步行逃跑。刘仲德说:“洛阳都丢了,虎牢关也守不住了,这是必然的结果。现在敌人离我们还有上千里呢,滑台还有强大的军队。要是现在就扔下船,士兵们肯定要散掉。咱们应该先进入济水,到达马耳谷口,再仔细看看怎么办。”于是,他下令军队沿着济水南岸,从历城上岸,烧掉船只,丢弃兵器,退回到彭城。结果刘仲德因为这事儿被免了官。没多久,他又跟檀道济一起救援滑台,结果粮草用尽了,只能撤兵。从那以后,河南地区又丢了。过了九年,他又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刘仲德三次担任徐州刺史,在彭城威望很高。他还建了一座佛寺,在塔里塑了白狼和童子的像,这是为了纪念他在河北遇到的经历。后来他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元嘉十五年去世,追谥为桓侯。在他庙里也立了白狼和童子的祭坛,每次祭祀都要一起祭拜。他的儿子刘正循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却被家里的奴仆杀害了。

刘仲德的哥哥刘孙文和,在宋景和年间,担任征北将军义阳王昶的幕僚。义阳王昶在彭城投降了魏国,他的部下都散了,只有刘孙文和一直把他送到了边境。义阳王昶说:“大家都跑了,你还有老母亲要照顾,为什么不走呢?”刘孙文和这才离开。宋升明年间,他担任巴陵内史。沈攸叛乱的时候,刘孙文和斩杀了沈攸的使者,赶紧向宋武帝报告。到了齐永明年间,他先后担任青州、冀州、兖州、益州四州刺史。

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是楚国大夫屈到的后代。宋武帝打孙恩的时候,他因为是老家那边的人,积极响应号召,每次打仗都有功劳。后来义旗要起兵了,彦之家在广陵,临川武烈王道规打败了桓弘,彦之当时正好在附近办事,听说打胜仗了,就赶紧跑回家,结果道规已经渡过长江到南边去了,彦之赶到的时候已经晚了,费了好大劲才过江。到了京口,宋武帝已经去建邺了,孟昶留守京口,留下了彦之。后来彦之见到宋武帝,被批评了一顿,他自己没解释,孟昶也没给他说话,所以没得到升官。

义熙元年,他被补任为镇军行参军。六年,卢循逼近建康,彦之和檀道济一起袭击卢循的辎重,跟卢循的手下荀林打了一仗,结果打败了,彦之被免官了。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做了太尉中兵参军。骠骑将军道怜镇守江陵,任命彦之为骠骑谘议参军,不久升任司马、南郡太守。他又跟随文帝西征,被任命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宋武帝即位后,彦之被晋爵为侯。

彦之在荆楚地区辅助守卫将近二十年,威望受到军民的爱戴。等到宋文帝即位后,因为徐羡之等人新近篡权作乱,宋文帝害怕,想让彦之带兵先锋。彦之说:“如果他们真的没二心,就应该乖乖地来朝服从;如果他们要造反,这支军队根本靠不住,反而会制造新的矛盾,这不是符合远近百姓期望的做法。”正巧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于是就派彦之暂时代理襄阳太守。徐羡之等人想直接让彦之担任雍州刺史,皇上没同意,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中领军,把军事大权交给他。彦之从襄阳出发,谢晦已经到达镇守之地了,彦之担心谢晦看不起他,所以到了杨口,就步行去江陵,表达诚意,谢晦也热情地接待了他。彦之把自己的马匹和宝剑名刀都送给了谢晦,谢晦从此对他非常放心。

元嘉三年讨伐谢晦,朝廷提升彦之担任镇军将军,在彭城洲打了一仗,没打赢;大家都想退回夏口,彦之不同意。正好檀道济来了,谢晦就溃败逃跑了。江陵平定后,彦之负责监察荆州州府事务,被改封为建昌县公。那年秋天,他升任南豫州刺史、监六州诸军事,镇守历阳。

于彦之跟皇帝关系特别好,皇帝打算给他升官加爵,开府建衙门,但想让他先立个军功再说。过了七年,皇帝派于彦之率领王仲德、竺灵秀、尹冲、段宏、赵伯符、竺灵真、庾俊之、朱修之等人北伐,从淮河进入泗水。泗水水位很低,每天只能走十里地。从四月到七月,才走到东平的须昌县。魏国的滑台、虎牢、洛阳的守军都逃跑了。于彦之留下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

十月,魏军攻打金墉城,然后又攻打虎牢,杜骥逃跑了,尹冲的军队溃败,他自己也战死了。魏军接着又攻打滑台。这时候河水快要结冰了,粮食也用光了,于彦之本来就有眼疾,这次更是病情加重,将士们也得了瘟疫,没办法,只能撤军,烧毁船只,步行回到彭城。当初派于彦之出征的时候,给他的物资非常充足,等他回来的时候,什么都没剩下,府库都空了。皇帝派檀道济北上救援滑台,并且把于彦之抓起来下狱,免了他的官职。兖州刺史竺灵秀也因为丢下军队逃跑而被处死。

第二年夏天,于彦之被重新起用,担任护军。九年后,皇帝又想给他加封邑,但他拒绝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皇帝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封邑,追谥他为“忠公”。孝建三年,朝廷下诏,让于彦之和王华、王昙首一起在文帝庙里接受祭祀。“兄弟并有才用,皆早卒”,他长子元度做到益州刺史,小儿子仲度继承了他的爵位,做到骠骑从事中郎。兄弟俩都很优秀,可惜都英年早逝。仲度有个儿子叫撝。

这个人叫撝,字茂谦,继承了建昌公的爵位。宋明帝登基后,想了解民心,因为撝是功臣之后,就把他从左户郎中提拔为太子洗马。撝家底殷实,生活非常奢侈,一个月花十万钱,光自己一个人就花这么多。他的宅子、花园、池塘,还有歌姬舞女,都是最好的。他很有才华,也很会交朋友。他特别喜欢一个叫陈玉珠的歌姬,宋明帝想得到她,但撝不肯给,明帝就强行抢走了。撝心里很生气,明帝就指使官员诬陷他,想杀了他。

撝被关进监狱,几天后头发胡子都白了。最后虽然免了死罪,但也关进了尚方,爵位被剥夺给了他的弟弟贲。从那以后,撝就变得很低调。宋明帝死后,他的弟弟贲把爵位还给了他,朝廷也同意了。他的弟弟撝遁,在元徽年间当上了南海太守,在广州。升明元年,沈攸之造反,刺史陈显达起兵响应朝廷,撝遁犹豫不决,结果被杀了。撝遁的家人当时都在京城,晚上从野外回家,看到两三个人拿着白灰刷他们家的门,一会儿就消失了。第二天,撝遁的死讯就传来了。

撝很害怕,就跑去向齐高帝谢罪。齐高帝立刻任命他为中军谘议参军。建元初年,官职被免除。武帝即位后,撝又慢慢升迁,做到司徒左长史。宋朝的时候,武帝和撝一起陪宋明帝去郊外打猎,大家都又渴又累,撝找到一个早熟的青瓜,和武帝一起分着吃了。武帝后来多次去撝家做客,念着以前的旧情,所以撝一年升了好几次官。永明元年,撝当上了御史中丞。

有一次,皇帝到丹阳郡巡视,大家一起喝酒。撝仗着和皇帝的旧交情,酒后轻慢同僚,对庾杲之说:“你这些蛮夷之地的粗人,风俗真粗鄙!”又对虞悰说:“你们这断发文身的,风俗真落后!”当时王晏很受宠,走路慢条斯理的,撝又问他:“王散骑,你为什么这么慢吞吞的?”王晏以前是国常侍,后来调任员外散骑郎,这两个官职都是清贵之职,一般人做不到,所以撝拿这个嘲笑他。他还拿着王敬则的水果刀,用刀子削着说:“这不是元徽年间的刀,你咋自己刻字呢?”结果被左丞庾杲之告发,差点被处罚。后来他又升迁为左卫将军。

后来,他跟着王子隆去彭城郡,但是他不关心下属,也不尊重部下,被官员弹劾,免了官。之后,他又当了五兵尚书,庐陵王中军长史,最后去世了。他的儿子沆继承了他的爵位。

沆,字茂瀣,从小就聪明伶俐,五岁的时候,他爸爸在屏风后面抄写古诗,小沆就主动过去问爸爸,读了一遍之后,就能背诵下来了。 这孩子太厉害了!

长大后,沆的文采很好,擅长写文章,书法也精通篆书和隶书,长得也好看,举止谈吐都让人舒服。梁武帝天监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征虏主簿。后来东宫修建,他又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当时文德殿设立了学士省,招募有才华有学问的人担任待诏,沆也因此进入仕途。

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让群臣赋诗,却单独点名让沆写一首二百字的诗,限时三个刻钟。沆就在当场写好,然后念给皇上听,写的特别好! 皇上当场就对他赞赏有加! 之后,他又负责东宫的文书工作,还兼管散骑省的优秀文章的评选。三年后,朝廷下令从尚书郎中挑选清廉能干的人担任侍郎,沆就因为表现出色被任命为殿中曹侍郎。这个职位是根据文才来选拔的,沆的父亲和哥哥溉、洽也都很有才名,父子兄弟轮流在朝中做官,在当时非常显赫。后来他又升迁为太子中舍人。

沆为人谦虚恭敬,从不说别人的坏话。任昉、范云这些名人都和他关系很好。 最后,他在北中郎谘议参军任上去世了。他一生写下了百余篇诗赋。

溉,字茂灌,是撝的弟子。他父亲叫坦,是齐国的中书郎。溉从小就孤贫,但他和哥哥沼、弟弟洽都很有名气,一开始在王国担任左常侍。乐安人任昉非常赏识他和弟弟洽,总是提拔他们,极力提高他们的名声。溉的母亲是魏国人,家境原本很寒酸,但她倾尽了老家浙江的所有积蓄,全力支持两个儿子巴结任昉。

梁朝天监年间初期,任昉出任义兴太守,特意把溉和洽叫到郡里,一起到山里水边游玩。任昉回朝后担任御史中丞,当时很多后辈都尊崇他。那时候,彭城有刘孝绰、刘苞、刘孺,吴郡有陆倕、张率,陈郡有殷芸,沛国有刘显,加上溉和洽兄弟,这些人经常一起聚会,车子络绎不绝,人们称之为“兰台聚”。陆倕还写诗送给任昉,诗里写道:“和风杂美气,下有真人游,壮矣荀文若,贤哉陈太丘。今则兰台聚,万古信为俦。任君本达识,张子复清修,既有绝尘到,复见黄中刘。”当时人们称任昉为“任君”,把他比作汉代的“三君”,而“到”指的就是溉兄弟。

溉后来被任命为尚书殿中郎。之后又担任建安太守,任昉还写诗送给他,并且请求他送两匹细布,诗中写道:“铁钱两当一,百易代名实,为惠当及时,无待凉秋日。”溉回诗答道:“余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假令金如粟,讵使廉夫贪。”后来,他又担任太子中舍人。

到溉身高八尺,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留着漂亮的胡须,举手投足都显得风度翩翩,而且很会说话。皇上先是用他当通事舍人,后来又升任中书郎,兼任吏部,最后还当上了太子中庶子。湘东王刘绎当上会稽太守的时候,就让到溉当他的轻车长史,负责处理府郡里的政务。武帝还专门下诏书给刘绎说:“到溉不只是为你办事,他完全可以做你的老师啊!”到溉曾经梦见武帝在看望他的儿子们,走到湘东王那里的时候,还脱帽和他行礼,所以到溉就更加恭敬地侍奉湘东王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到溉守孝非常尽心尽力,住的屋子只有四尺见方,他瘦得不成样子,比一般人还要憔悴。守孝期满后,好几年都吃素菜穿粗布衣服。

后来他先后担任御史中丞、都官尚书、左户尚书,最后掌管吏部尚书。当时何敬容当令,负责选拔官员,有些事情处理得不太妥当,到溉就总是和他据理力争。何敬容就对别人说:“到溉这老家伙还有点余威呢,居然学起当大官来了!”何敬容当时正得皇帝宠信,大家都对他毕恭毕敬,但到溉还是像以前一样,一点也不给他面子。到溉的祖上到彦之,起初是靠挑粪为生,所以后世的人就拿这个来讽刺他。后来宫门上的鸱尾被雷击坏了,到溉就被贬官为光禄大夫。他到哪里都以清廉自守,为人非常节俭,不喜欢声色犬马,住处简陋,只有一张床,身边没有侍妾。他的帽子和鞋子十年才换一次,朝服也经常是补丁摞补丁的,他处理公务非常认真,只是按规矩办事而已。

后来他又当上了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他上书请求把武帝写的《正言》列入国子学教材,并请求增设《正言》助教两人,学生二十名。尚书左丞贺琛又请求再增加一名博士。

到溉得到武帝的赏识,经常跟皇上对弈,常常从晚上一直下到天亮。有时候甚至忘记睡觉,困了就稍微眯一会儿。武帝还为此写诗嘲笑他:“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好笑。到溉的府邸靠近淮水,斋堂前面山池里有一块奇特的石头,长一丈六尺。皇上开玩笑跟他赌这块石头,赌注是一部《礼记》。结果到溉输了。还没来得及把石头送去,武帝问朱异:“你觉得到溉输的这块石头能送过去吗?”朱异恭敬地回答:“臣下侍奉君王,怎敢失礼?”武帝哈哈大笑,可见他对到溉的亲近和喜爱。这块石头后来就被搬到了华林园的宴殿前,叫做“到公石”。搬石头那天,整个京城的人都出来观看。到溉的围棋水平很高,达到了第六品,经常在御座上跟朱异、韦黯一起下棋比赛,对弈时布局几乎没有错误。

后来,到溉因为生病双目失明,皇上就让他以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的头衔在家养病。到溉年轻时名声很好,却没做上仆射(相当于宰相),有人为他惋惜,但他却很淡然。他家风很好,兄弟之间特别友爱,他最初和弟弟到洽一起住在一个斋房里,弟弟去世后,他就把斋房改成了寺庙。蒋山上的延贤寺,就是到溉家族世代修建的。到溉得到的俸禄,都用来供奉这两座寺庙。他戒除荤腥,终身吃素,还另外修建了一间小屋,每天早晚都跟着僧人诵经礼佛。武帝每个月都会送去三次精美的素食,对他的恩宠非常深厚。到溉不喜欢与人交往,只和朱异、刘之遴、张绾这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密切。他卧病期间,家里门可罗雀,只有这三个人每年都会派人来探望,摆酒设宴,尽情欢乐后才离开。

到溉在太清二年去世,临终前嘱咐张绾、刘之遴为他料理后事,要子孙后代薄葬。他说:“断气后立刻收敛,穿戴法衣,坟墓已经准备好,收敛完毕就下葬,不用择日。丧事一定要简朴,子孙后代不得违背我的遗言。”说完就屏退家人,请僧人诵经超度。到溉去世时,脸色和生前一样,双手屈起两根手指,这正是佛教所说的得道之象。当时朝廷事务繁忙,所以没有追赠谥号。他生前著有集二十卷,在当时广为流传。他的儿子叫到镜。

镜子,字圆照,他妈妈怀孕的时候梦到怀了个镜子,所以他出生后就取名叫镜子。镜子五岁就能背诵诗歌,而且表达得很流畅优美。后来他当上了太子舍人,写了一篇叫《七悟》的文章,写得特别好,可惜他早早去世了。

镜子他弟弟叫镜子荩,从小就聪明伶俐,当上了尚书殿中郎。有一次,武帝去京口游玩,登上北顾楼,让大家赋诗。镜子荩接到圣旨后立刻就写好了,皇上把诗拿给镜子看,笑着说:“镜子荩真是个才子啊,我以前还怀疑你的文章是不是他帮忙写的呢!”然后赏赐了镜子二十匹绢。后来,每当镜子和皇上一起作诗,皇上就开玩笑地写诏书问他:“是不是你弟弟帮你写的啊?” 还送给他一本《连珠》,上面写着:“磨墨写文章,挥笔写信,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哪会在乎焚身呢?等你年纪大了写不动了,可以让你弟弟帮你写。”皇上对他的赏识可见一斑。后来,镜子被任命为丹阳尹丞。后来发生太清之乱,镜子逃到江陵,最后在那里去世了。镜子还有一个弟弟叫镜子洽。

这位叫到洽的,字茂公,长得清秀,又很有才学。他父亲到坦觉得到洽没有外家,就给他找了羊玄保家结亲,算是有了外家。到洽十八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徐州迎西曹行事。当时谢朓的文章很有名,他见到到洽后非常欣赏,常常夸到洽文武双全。后来谢朓做了吏部尚书,想推荐到洽,但是到洽看到当时天下大乱,坚决拒绝了,于是就在山里建了个房子,隐居了好几年,人们都叫他“居士”。

任昉跟到洽的哥哥到沼、到溉关系都很好,有一次去乡下拜访到洽,感叹地说:“这小子,现在天下无敌了!”然后就向到洽行拜见长辈的礼节。梁武帝曾经问侍臣丘迟:“到洽跟到沆、到溉相比怎么样?”丘迟回答说:“他的为人比到沆更正直,文章不比到溉差;再加上他那清雅的谈吐,大概就很难有人比得上他了。”于是梁武帝就召到洽做了太子舍人。

有一次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召到洽、到沆、萧琛、任昉一起侍宴,并命大家作一首二十韵的诗。梁武帝觉得到洽写的最好,赏赐了他二十匹绢。梁武帝对任昉说:“这些到家的人,可真是人才啊!”任昉回答说:“我私下里一直认为,宋朝得到了他们的武功,梁朝得到了他们的文采。”后来到洽升迁为司徒主簿,又担任直待诏省,还被命令抄写甲部书,编成十二卷。之后又升任尚书殿中郎。

后来又做了太子中舍人,跟庶子陆倕一起管理东宫的文书档案。不久又做了侍读,侍读省当时设有两个学士,到洽被选为其中一个。之后又升任国子博士,奉命撰写了《太学碑》。后来又升任尚书吏部郎,但他坚持原则,从不徇私枉法。之后调任左丞,秉公办事,即使是达官贵戚也不例外。当时梁武帝想亲自带兵打仗,军队的礼仪规范很多都是到洽制定的。不久又升任御史中丞,大家都说他刚正不阿。

到洽年轻的时候跟刘孝绰关系很好,到任后就因为刘孝绰行为不检点而弹劾了他。刘孝绰就托人给他弟弟写信,想让湘东王知道这件事。虽然因为弹劾刘孝绰而被降职,但他依然在任上。按照旧制度,御史中丞不能进入尚书下舍,而到洽的哥哥到溉是左户尚书,到洽认为自己因为兄弟情谊去哥哥那里不应该有什么妨碍,于是就向有关部门请求批准。左丞萧子云也认为可以批准,因为他们兄弟感情深厚,平常也经常走动。后来到洽外放担任寻阳太守。到洽去世后,被追赠为侍中,谥号为理子。到洽长得漂亮,口才又好,年轻的时候听伏曼容讲学,从不随便靠在老师膝盖上,伏曼容对他非常赞赏。他的文集流传于世,他的儿子叫到仲举。

这个人叫仲举,字德言,没什么特别的才艺,但是为人正直得很。他在梁朝当了长城县令,政绩以清廉公正著称。陈文帝还在老家的时候,曾经去拜访过仲举。那天阴雨天,仲举一个人坐在屋里,突然听到城外有箫鼓声,一会儿文帝就来了,仲举觉得很奇怪,心里就对文帝另眼相看,更加恭敬了。有一次文帝喝酒后在仲举的帐篷里过夜,突然屋里出现五彩的神光,从此仲举对文帝更加恭敬了。后来侯景之乱平定后,文帝做了吴兴太守,任命仲举为郡丞,他和颍川的庾持一起成了文帝的宾客。文帝继位后,任命仲举为侍中,参与选拔官员的事务。

天嘉元年,仲举担任都官尚书,被封为宝安县侯。三年后,他升任尚书左仆射兼丹阳尹,仍然参与选拔官员的事务,并且改封为建昌县侯。仲举没有什么学问,也不懂朝中的规章制度,那些选拔任用官员的事,全都是袁枢决定的。他为人疏懒,不关心朝政,跟朝中的官员也不怎么来往,就只会攒钱喝酒。文帝多年来身体不好,不理朝政,尚书省和中书省的事务,都由仲举来决断。天康元年,仲举升任侍中、尚书仆射。文帝病得很重,仲举一直在身边侍奉照顾。文帝去世后,宣帝根据遗诏,任命尚书令来辅政,仲举和左丞王暹、中书舍人刘师知、殷不佞等人,因为在朝中很有威望,就让殷不佞宣旨,让宣帝回东宫。结果事情败露了,刘师知被下狱处死,王暹和殷不佞也被审问,最后仲举被任命为贞毅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一开始,仲举的儿子郁娶了文帝的妹妹信义长公主,官做到中书侍郎,后来外放做了宣城太守,文帝还给他配了兵马。同年,他又升任南康内史,但因为国丧,他并没有上任。仲举被罢官后就住在家里,他和儿子郁都很不安。当时韩子高在京城,手下兵马很多,仲举的儿子郁经常乘着小车,穿着女装,和韩子高密谋。韩子高的部下把这事告诉了宣帝,宣帝就把韩子高、仲举和郁都抓了起来,在狱中处死了。因为郁是皇帝的外甥,他的妻儿得以幸免。

垣护之,字彦宗,是略阳桓道县人。他家世显赫,势力强大,石季龙当政的时候,他们全家从略阳搬到了邺城。他爷爷垣敞在苻氏政权当官,是长乐国郎中令。他伯父垣遵和他父亲垣苗都在慕容超手下做事,都得到了重用。伯父当尚书,父亲当京兆太守。后来宋武帝围攻广固,他伯父和父亲都从城里跑出来投降了宋朝,宋朝就让他们当了太尉行参军。宋元嘉年间,他伯父当了员外散骑常侍,他父亲当了屯骑校尉,然后都在下邳安家了。

护之从小就性格豪爽,不拘泥于小节,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但很有胆识和魄力。元嘉初年,他当了殿中将军,跟着到彦之北上攻打魏国。到彦之要撤兵的时候,护之写信劝谏,但到彦之没听,结果军队溃败而归。宋文帝听说后很欣赏他。后来护之升迁,当上了钟离太守,跟着王玄谟北上攻打河套地区。王玄谟攻打滑台的时候,护之率领一百多艘战船打头阵,占领了石济地区。魏国援军到了以后,护之赶紧写信劝王玄谟赶紧进攻,但王玄谟没听。结果王玄谟战败撤退,没来得及通知护之,魏军把王玄谟的大船都用铁锁锁了起来,三道铁锁横在河上,切断了护之的退路。河水流得很快,护之的船顺着水流往下冲,每到铁锁的地方,他就用长柄斧头砍断铁锁,魏军拿他没办法。只有一艘船损失了,其他的船都安全无恙。后来护之被留在了麋沟城戍守。

之后,他当了江夏王义恭的骠骑户曹参军,在淮河一带驻守,还兼任济北太守。宋文帝去世那年(公元453年),他回到历下驻守。宋孝武帝亲征的时候,护之率领部队火速赶往,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乱的时候,兖州刺史徐遗宝是护之妻弟,写信劝护之一起造反。护之立刻派人报告朝廷,然后率军跟随沈庆之等人去攻打鲁爽。义宣率领大军到达梁山,跟王玄谟对峙,柳元景率领护之、护之弟弟垣询之、柳叔仁、郑琨等人驻守新亭。王玄谟请求支援,朝廷就派元景等人去占领南州。护之的水军先出发,大败贼将庞法起,元景就派精兵配合护之追击,正好朱修之平定了江陵,在寻阳会合后返回。护之升迁为徐州刺史,被封为益阳县侯。后来又担任青州和冀州刺史,镇守历城。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右卫将军,回朝的路上,听说竟陵王刘诞在广陵起兵造反,护之立即率领部队接受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的节制。叛乱平定后,他升任临淮太守,后又调任豫州刺史。护之在任上,贪污受贿,敛财很多,七年后被下狱免官。第二年,他又被起用为太中大夫,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气愤而死。死后被追谥为壮侯。

崇祖,字敬远,又叫僧宝,是护国寺的弟子。他爹叫询之,是个特别勇敢,力气很大的汉子。当时发生了元凶弑逆的大事,张柬之担任副辅国将军。张超这小子也参与了那场大逆不道的谋反,而且还带兵跟着张柬之。询之就劝张柬之赶紧把张超给杀了;但又怕张柬之不同意,毕竟张柬之心里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可又不知道询之是不是和他一条心,所以俩人互相试探着。

正好张超来办事,张柬之脸色都变了,询之看出来了,俩人立刻商量好了对策,就派人把张超给叫来。张超觉得不对劲,没来,换了个地方住下了。询之不知道这事儿,直接就杀过去了,把张超的仆人砍死在床上,然后和张柬之一起往南逃跑了。这时候孝武皇帝已经登基了,就封询之为积射将军。后来在梁山打仗,他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最后中箭牺牲了,死后被追封为冀州刺史。

十四岁的时候,萧崇祖就很有军事才能,他伯父很看好他,跟家族里的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光宗耀祖的!”后来,他跟着徐州刺史薛安都投奔了北魏。没多久,他又率领家族的人占据了朐山,回到了宋朝。他请求到淮北立功,宋明帝就让他担任北琅邪郡和兰陵郡太守,封他为下邳子。

等到齐高帝镇守淮阴的时候,萧崇祖当时驻守在朐山。后来他接受了都督的职位,对齐高帝非常恭敬和忠诚。齐高帝看重他的武勇,对他很好。萧崇祖跟他的妹夫皇甫肃说:“这位才是我的真主公啊!”于是就暗中表示效忠。齐高帝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宋明帝特别忌惮他,就征召萧崇祖为黄门郎,想借此害死齐高帝。萧崇祖出谋划策,让齐高帝躲过了这一劫,因此更加受到齐高帝的信任,参与了齐高帝的很多密谋。

元徽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齐高帝害怕遭到暗算,就让萧崇祖先去北魏。萧崇祖把家眷托付给了皇甫肃,带着几百人马进入北魏境内,等待齐高帝的进一步指示。后来苍梧废除,齐高帝召萧崇祖回都。等到齐高帝刚刚即位,担心北魏会来讨伐,就以送刘昶为借口,把萧崇祖派去寿春。因为寿春是军事要冲,非萧崇祖不可胜任防守,于是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兼任豫州、司州军事,封他为望蔡侯。

建元二年,北魏派刘昶攻打寿春。萧崇祖就在寿春城西北修筑水坝,堵住肥水,并在水坝北边修建一座小城,派几千人防守。他对长史封延伯说:“敌人一定会全力攻打小城,如果他们攻破了水坝,放开水流,水势汹涌,就像三峡一样,敌人自然会淹死,岂不是以小代价取得大胜利吗?”等到魏军从西路到达水坝南边,又分兵向东进攻。他们猛攻小城,萧崇祖戴着白纱帽,坐在轿子里登上城楼,亲自指挥作战。到了傍晚,他下令决开小史埭的水坝,水势奔腾而下,魏军攻城的士兵,淹死的有上千人,魏军大败而逃。

早先,萧崇祖在淮阴见到齐高帝的时候,就自比韩信和白起,只有齐高帝认可了他。等到打败魏军的捷报送达后,齐高帝对朝臣说:“萧崇祖一直把自己比作韩信和白起,现在果然名副其实了!”于是提升他为都督。萧崇祖听说陈显达和李安人都增加了仪仗队,于是上奏请求增加鼓乐队。齐高帝下令说:“韩信和白起,怎么能和别人一样呢!”于是就给他配备了一支鼓乐队。

萧崇祖担心北魏会再次进攻淮北,就上奏请求把下蔡的驻军迁到淮东。那年冬天,北魏果然想要攻打下蔡,听说下蔡的军队已经迁走,就声称要平毁下蔡故城。大家都怀疑北魏会在故城驻军,萧崇祖说:“下蔡离齐国都城很近,北魏怎么敢在这里驻军呢?他们实际上是想毁掉这座城池,就是怕我们逃跑,杀不干净我们。”北魏果然夷平了下蔡城,萧崇祖率军大败了他们。

汉武帝当上皇帝后,先是被任命为负责五种兵器的尚书,后来又当上了骁骑将军。一开始,豫章王很受皇帝宠爱,而武帝还在东宫的时候,萧崇祖并没有去巴结他。等到武帝打败了魏国的军队后,皇帝下令让萧崇祖回朝,和他一起秘密商议军务。武帝当时对他还有点怀疑,表面上却对他特别客气。酒过三巡,武帝拍着胸脯说:“那些流言蜚语,我已经不在乎了,从今以后,荣华富贵都交给你了!”萧崇祖连忙谢恩。

可萧崇祖刚走没多久,高帝(指刘裕)又派荀伯玉给他下达了关于边防的命令,让他连夜出发,不准向东宫辞行。武帝觉得萧崇祖这行为不够忠诚,心里就记恨上了他。永明元年,皇帝下诏说萧崇祖和荀伯玉一起在边境煽动叛乱,把他杀了。 萧崇祖死后,没有人敢去给他办丧事,只有他以前在豫州做主簿时的上司夏侯恭叔拿出全部家产为他操办后事,当时的人都拿他比作汉朝的栾布。夏侯恭叔是谯国人,萧崇祖在豫州做官的时候,听说过他的才能和义气,就把他招募到身边当主簿,还让他负责文书工作。

高帝登基后,各地的地方长官都纷纷上表祝贺,王俭看到萧崇祖的奏章后,叹了好久,说:“这是夏侯恭叔的辞藻啊!” 宋朝封爵制度,官员随着军队调动而改变爵位,夏侯恭叔认为柳元景是中兴的大功臣,刘勔也是为国捐躯的忠臣,不应该被废除爵位,于是上表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说得很有道理。虽然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皇帝还是给他写了封褒奖的诏书回复他。后来,夏侯恭叔当上了竟陵县令,他为政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甚至出现了树木枝干连在一起,上面还发出像烛光一样光芒的奇观,大家都说是他善政的结果。

荣祖,字华先,是崇祖的族弟,他父亲叫谅之,曾经在宋朝担任北中郎府参军。荣祖从小就喜欢学习骑马射箭,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学习写字呢?”荣祖回答说:“曹操和曹丕,上马能挥舞长槊,下马能谈论天下大事,这才算是不辜负吃喝啊!你们这些人连自保的本事都没有,跟狗羊有什么区别?”

宋孝建年间,荣祖做了后军参军。他的伯父,豫州刺史护之子袭祖,被任命为淮阳太守。后来宋孝武帝因为一些事情把袭祖贬到岭南,袭祖因为思念家乡,不吃不喝就死了。孝武帝病重的时候,又下令杀了袭祖。袭祖临死前给荣祖写信说:“弟弟你以前劝我为人处世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谦逊,现在我最终还是失败了。”

宋明帝刚即位,天下各地纷纷起义。朝廷任命荣祖为冗从仆射,让他回到徐州,去劝说徐州刺史薛安都。荣祖对薛安都说道:“上天都抛弃了宋朝,谁还能让它复兴呢?你如今的情况跟当年八百诸侯不一样,照我看,你现在的做法根本行不通。”薛安都回答说:“现在京城周围连百里之地都没有了,更别说攻城略地取胜了,咱们干脆拍拍手,笑着把宋朝送进坟墓算了!再说,我也不想背叛孝武帝。”荣祖说:“孝武帝的所作所为,已经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现在即使天下人都跟着他一起造反,那也是加速死亡,根本于事无补。”薛安都说道:“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反正我不怕这个,我的好战马就在附近,随时都可以准备行动。”结果荣祖被扣押,没能回去,最后成了薛安都的手下。薛安都引领魏军进入彭城,荣祖带着家人逃到朐山。齐高帝在淮阴,荣祖投奔了他,齐高帝很器重他。

等到宋明帝死了以后,齐高帝写信让荣祖去见仆射褚彦回,后来荣祖被任命为东海太守。褚彦回说:“萧公很欣赏你的才能和谋略,所以才给你安排了这个郡守的职位。”

荣祖很擅长弹琴,有一天他登上西楼,看见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就对左右的人说,一定要活捉一只下来。于是他拨弄琴弦,弹奏出声音,那大雁的两只翅膀上的羽毛都被震落了,掉在地上却毫发无损,等羽毛长出来以后,它又飞走了,真是神奇啊!

元徽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苍梧那个家伙太嚣张了,一直想害死高帝。高帝想逃到广陵起兵,荀伯玉他们都同意。荣祖劝他说:“领府离州府衙门才一百步,您要是跑,别人能不知道吗?就算您只带几个人轻装简行,万一广陵的人一关门不接受您,您打算怎么办?您现在只要一动,恐怕就会有人来敲府门告密,您的计划就全完了。”

第二天傍晚,苍梧果然亲自跑到领府来敲门,想杀高帝。高帝早有准备,用书案挡在鼻子前面当盾牌,用铁制的镇纸当武器,如意也特别大,以防万一,想用来当棍子使。苍梧到了府上,天都快黑了,说:“晚上必须去某个地方办事,回来再找你。”结果没多久就被杀了。齐高帝对荣祖说:“要不是听了你的话,我早就完蛋了。”因为这次立了大功,荣祖被封为将乐县子。永明二年,他当上了寻阳县令、南新蔡太守。后来有人告他造了一口特大的棺材,还让乡里人帮忙运到江北去,经过调查,发现是诬告,就把他放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兖州刺史。

当初,巴东王子刘响造反,各地的官员都上奏说刘响谋反。荣祖却说:“这事儿不能这么说,应该说刘寅他们辜负了朝廷的恩宠,逼迫巴东,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当时,其他官员的奏章都没被采纳,事情平息后,皇帝才审查这些奏章,认为荣祖说的对,称赞他是个能说实话的人。九年后,荣祖去世了。他的弟弟荣历生,也是个骁勇的将军,官至太子右率。但他为人残暴,后来和始安王萧遥光一起谋反,被杀死了。

这个人叫沈闳,字叔通,是沈荣祖的堂兄弟。他父亲沈遵当过员外常侍,是个挺高的官职。沈闳做过宋孝武帝的南中郎参军,后来孝武帝当皇帝后,就让他当了交州刺史。当时交州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沈闳卸任回朝时,带回的钱财多的数不清,简直是巨富。

宋孝武帝晚年特别贪婪,那些刺史、太守级别的官员,只要一卸任回京,就必须进献大笔钱财。孝武帝还用各种手段敲诈勒索,非要官员把钱财掏空了才罢休。沈闳回到南方后,孝武帝就驾崩了,他凭借从交州带回来的巨额财富成了富豪。宋明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司州刺史。他北上打败了薛道摽,被封为乐乡县男。后来又外放益州刺史。从蜀地回来,他又带回了数千金的财富。他先把一半的钱财进献给皇帝,但宋明帝还是觉得少。等沈闳回到京城后,主动去廷尉自首,皇帝下令让狱官先留住他,等他把所有钱财都交出来后才放他走。

当时蛮夷地区的人犯了罪,不用受鞭刑,只要交钱就能赎罪,这叫“赕”。所以当时的人都说沈闳是被“赕”了的刺史。后来他当了度支尚书和卫尉。齐高帝辅政的时候,想让褚彦回为儿子萧晃求娶沈闳的女儿,沈闳拒绝了,说“齐王家世显赫,我们家配不上”。高帝虽然欣赏他的谦逊,心里却不太高兴,最后就把萧晃娶了王伷的女儿。高帝还对豫章王萧嶷说:“以前我想把白象(萧晃的小名)和垣公(沈闳)结为亲家,看重的是他的淡泊名利,虽然事情没成,但我心里一直念着这事儿。”

后来齐高帝即位,因为沈闳一直保持着忠诚之心,所以恢复了他的爵位。沈闳最后在金紫光禄大夫的职位上去世,谥号为“定”。他的儿子沈憘伯继承了他的爵位。

沈憘伯年轻时就很有气概,侠肝义胆,箭术精湛,尤其受到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直阁将军。他和王文和同时担任要职,沈憘伯因为地位比王文和高,常常对他有所轻视。后来他被外放到巴西、梓潼两郡做太守,而王文和则做了益州刺史。王文和就说:“我常常想起我们以前都在直阁供职的时候,你那时看我的样子,就像我现在看你一样。”于是王文和就诬陷沈憘伯的罪行,上书朝廷,还擅自派萧寅代替沈憘伯担任郡守。沈憘伯也上书朝廷申诉,闭门在家等待朝廷的回复。萧寅却带兵包围了他。齐明帝辅政后,知道沈憘伯是冤枉的,但又不想和王文和闹翻,于是下令让沈憘伯卸任。结果沈憘伯在回京的路上,又被萧寅的军队追上,最终束手就擒,惨遭杀害。

昙深,是垣闳的学生,以品行高洁著称。他当过临城县令,卸任后只得了十万钱,用来买房子孝敬哥哥,自己一点私房钱都没留下。早些时候,刘楷要去交州做官,就问王俭:“想找个在南方有名望的人一起走。”王俭想了很久说:“找到了!以前垣闳做过交州刺史,他弟弟垣阅又做过九真郡太守,都在南方很有声望。羽林监昙深是垣阅的儿子,为人品学兼优,应该让他同行。”昙深后来跟着刘楷,结果还没到交州就去世了。刘楷为此很长时间都感到惋惜。

昙深的妻子郑氏,字献英,是荥阳人,当时才二十岁,儿子文凝刚出生。她跟着刘楷到了交州。白天晚上不停地纺织,身边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可以依靠。她虽然年轻貌美,而且很有气质,但却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没有人敢对她有任何非分之想。过了一年,她偷偷收拾好行李,请求刘楷让她回家。刘楷非常吃惊,说:“离开家乡几千里,可不是寡妇能独自完成的”,所以不肯答应。郑氏又说:“垣家魂魄未归,而他的孩子又这么小,如果我也死在异乡,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我的婆婆呢?”说着就哭了起来。刘楷被她感动了,答应了她的请求,还给她准备了丰厚的路费送她回家。就这样,她历经艰险,终于回到了家乡。安葬了丈夫之后,她说:“现在可以去见我的婆婆了。” 那时文凝才四岁,她亲自教他读书礼仪,教育他做人的道理,乡里人都称赞她。

吴兴人丘景宾,字彦先,也因为高尚的节操而闻名。他父亲丘康祖做过无锡县令,去世后,留下了几十个仆人和房屋、田地、牲畜,丘景宾都让给了他的哥哥丘镇。丘镇又想给他留三间斋房,他也不肯接受。太守孔山士感叹道:“我听说过柳下惠的风范,贪婪的人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能立志。今天我又见到了!”丘景宾最终官至朝请郎。

张兴世,字文德,是荆州竟陵人。他本来只叫“世”,宋明帝给他加了个“兴”字,改名叫张兴世。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穿着粗布衣服就跟着王玄谟将军去打蛮族。后来又跟着孝武帝到寻阳,当上了南中郎参军督护,还参加了讨伐叛贼的战争。南郡王萧义宣造反的时候,他又跟着王玄谟将军出兵梁山,立下了不少战功。

明帝当上皇帝后,各地都有人造反,朝廷就提升张兴世为龙骧将军,让他带水军抵抗南边的叛军。当时朝廷军队驻扎在赭圻,朝廷还派吏部尚书褚彦回去赭圻进行选拔官员。那次战争,都是先打仗再授官,来不及刻制正式的官印文书,所以就用黄纸写了临时任命。南边的叛军屯兵在鹊尾,双方僵持不下,张兴世提了个建议说:“叛军占据上游,地势有利,我们不如派一支精兵偷偷地从上游绕过去,让他们前后受敌,进退两难,粮草运输也困难,这样才能打胜仗。”沈攸之和吴喜都赞同他的计策,给他分派了七千士兵。

张兴世就命令轻便的小船逆流而上,然后又迅速返回,一两天就重复几次,让敌人防不胜防。叛军首领刘胡听说张兴世想从上游进攻,嘲笑他说:“我都不敢从下游进攻扬州,张兴世算什么东西,居然想从上游打我?”张兴世对沈攸之他们说:“上游只有钱溪可以据守。”于是他就带兵去占据了钱溪。刘胡来攻打的时候,将士们都想迎战,张兴世说:“敌人来势汹汹,但他们气势盛的时候,力量也用得快,等他们疲惫了,气势也就衰弱了,这就像曹刿打败齐国一样,将士们不能轻举妄动。”

敌人越来越近了,张兴世才命令寿寂之和任农夫带领精兵强将把敌人打跑了。袁顗生气地说:“叛军就在咱们眼皮底下,怎么还能让他们活着!”这个月的初一,赭圻的士兵砍树做栅栏,在青山遇到一个小孩,小孩说:“下旬叛军就会失败,不用这么辛苦。”说完就突然不见了。果然,到了下旬,叛军就溃败了。张兴世又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渐渐饿肚子,刘胡带着残兵败将逃跑了,袁顗也跟着溃散了,张兴世和吴喜一起平定了江陵。张兴世升任右军将军,被封为唐县侯。后来又当了雍州刺史、左卫将军。他生病后,被调任光禄大夫,不久就去世了。

张兴世的家在临近沔水的地方,从襄阳到长江,方圆两千里,以前没有洲岛,张兴世刚出生的时候,在他家门前的水里,突然长出一个洲岛,一年一年地越来越大。等到张兴世当了地方官,这个洲岛就扩展到十多顷地了。他的父亲张仲子,因为张兴世的功劳被提升为给事中。张兴世想把他父亲接到襄阳去,但他父亲舍不得家乡,不肯去。他还曾经对张兴世说:“我虽然是个乡下老头子,也喜欢听军号的声音,你可以送我一套军号,我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想吹吹。”张兴世一向很恭敬谨慎,遵守法纪,就对父亲说:“这是天子的军号,不是乡下人能吹的。”张兴世想拜祭祖坟,张仲子说:“你的随从太多了,祖先一定会害怕。”张兴世于是减少随从才去祭拜。张兴世的儿子叫张欣泰。

欣泰,字义亨,可不是个喜欢打仗的人,他喜欢写隶书,也爱读史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去拜访吏部尚书褚彦回。褚彦回问他:“张郎,你会骑马射箭吗?”欣泰回答说:“我天生胆小怕马,也没力气拉弓。”褚彦回觉得他很特别。后来,欣泰在好几个王府当差。

宋元徽年间,欣泰的哥哥兴世在家,手里攒了三千多万钱,准备用来做生意。结果苍梧王派人抢了他的钱,一夜之间就抢光了。兴世因为这事儿急得病死了。欣泰的哥哥兴世去世后,欣泰把剩下的所有钱都给了他哥哥的家人。齐建元初年,欣泰当上了尚书都官郎。武帝跟欣泰关系很好,武帝登基后,就让他当了直阁将军。后来,他又当了武陵内史,因为贪污受贿还杀人被查,不过最后没事儿了。他又重新当上了直阁将军和步兵校尉,还管着羽林监。

欣泰跟各种人都能处得来,朋友也都是些有名望的人。他一下班就戴着鹿皮帽子,穿着粗布衣服,拄着拐杖,抱着古琴。有人把这事儿告诉了武帝,武帝说:“这小子是将门之后,怎么敢这么做?”后来,武帝出巡新林,让欣泰负责查贪污受贿的事儿。欣泰拿着拐杖,在松树下喝酒写诗。结果制局监吕文度又把这事儿告诉了武帝,武帝大怒,把欣泰赶出去了。过了几天,武帝又想开了,把欣泰叫来说:“你不喜欢当武将,那我就给你安排个清闲的官职吧。”于是,欣泰被任命为正员郎。

后来,他又被外派到镇军南中兵参军、南平内史当差。巴东王子响杀了他的僚佐,朝廷派中庶子胡谐之去讨伐,让欣泰当副将。欣泰对胡谐之说:“现在太岁在西南,这是逆着太岁走,兵家很忌讳这个。我们不如先在夏口驻扎军队,看看情况再说,说不定不用打仗就能把他们拿下。”胡谐之没听他的,直接打到了江津,结果尹略等人被杀了。事情平息后,欣泰被调到随王子隆那儿当镇西中兵,后来又当了河东内史。子隆很喜欢他,经常和他一起喝酒聊天。欣泰跟谢朓关系很好,典签密奏这事儿,武帝很生气,把他召回了都城。

欣泰就回家养老了,在南冈山下买了个房子,房子前面就是松山。他没事儿就拿着弓箭射野鸡,过得很悠闲自在,还喜欢听戏看歌舞。明帝即位后,欣泰当了领军长史,后来又当了谘议参军。他上书给皇帝,提出了二十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建议拆毁佛塔寺庙。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褒奖了他。建武二年,魏军围攻钟离,欣泰当了军主,跟着崔慧景去救援。魏军撤退后,邵阳洲上还剩下一万多魏军残兵,他们想借道回去,还要求提供五百匹马。崔慧景想趁机把他们消灭掉。欣泰劝说崔慧景说:“打败仗的军队不要追击,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困兽犹斗,不可轻敌啊!”崔慧景听了他的话,就放他们走了。当时领军萧坦之也去救援钟离,回来后告诉明帝说:“邵阳洲还有上万魏军残兵,崔慧景和欣泰放他们走了,没有抓住他们。”因为这件事,皇帝没有赏赐他们。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永阳太守。永元初年,他又回到了京城。后来崔慧景围攻建康城,欣泰进城负责防守。事情平息后,他被任命为庐陵王安东司马。梁武帝起兵的时候,东昏侯任命欣泰为雍州刺史。

欣泰和他的弟弟、前任始安内史欣时秘密策划了一场叛乱,他们联合了太子右率胡松、前任南谯太守王灵秀、直阁将军鸿选、含德主帅苟励、直后刘灵运等人,并一起签订了盟约。皇帝派中书舍人冯元嗣去监军,救援郢州,茹法珍、梅虫儿以及太子右率李居士、制局监杨明泰等十多人,在中兴堂为他送行。欣泰等人派人带着刀,就在现场砍杀了冯元嗣,他的头掉进了果盘里。他们又砍杀了杨明泰,砍破了他的肚子。梅虫儿受了好多伤,手指都掉了。李居士翻墙逃跑了,茹法珍也四散逃回了台城。王灵秀则前往石头城迎接建安王萧宝寅,带领着几百名文武官员,鸣锣开道,一直到了杜姥宅。

欣泰一开始听说事情败露了,就骑马进宫,他希望茹法珍等人还在外面,城内的事情由他来处理,这样所有权力都会落到他手里,好让他废立皇帝。可是后来茹法珍回来了,他负责关闭城门,调动军队,却不给欣泰派兵,鸿选在宫殿里也不敢轻举妄动,城外的叛军也都各自逃散了。没过几天,事情败露了,欣泰、胡松等人全部都被处死了。

欣泰年轻的时候,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将来能做到三公之位,那时候他才三十岁左右。后来屋瓦掉下来砸伤了他的额头,他又去问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你当不了三公了,不过你的寿命会延长,也能做到方伯的官位。”他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

话说啊,大家都说王仲德这小子,从年轻做到老,一直都有功劳,有地位,这辈子算是圆满了。你看那进关打仗的时候,檀道济、王镇恶那些名将,表现都比不上他。后来宋元嘉皇帝北伐,王仲德虽然是听别人指挥的,但他心里有蔺相如那样的抱负,却没有关羽那样的暴脾气,真是个了不起的老前辈啊!再说道豫家族,虽然老家在丰沛那块地方,但他们家的荣耀可不是靠皇帝赏赐来的,祖祖辈辈,四代人了,香火一直不断,而且家家都出文武人才,这家族底蕴,真是没谁了!

垣家,那是宋朝和齐朝的时候,家族里个个都是武力值爆表的主儿,他们祖祖辈辈都在战场上立功,还把自己比作韩信和白起那样的大英雄,结果呢?最后却惨遭杜邮的毒手,真是让人惋惜啊!再说兴世家族,鹊浦那地方出了这么个奇才,背后一定有深厚的原因,他们家能一直兴旺发达,肯定不是偶然的! “兴世鹊浦之奇,远有深致,其垂组建旆,岂徒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