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孝祖,是陈郡长平人。他曾祖父殷羡,当过晋朝的光禄勋。不过他父亲和祖父的官职都不怎么样。殷孝祖年轻的时候就挺有魄力,喜欢喝酒,也喜欢女人,而且很有胆量。宋孝武帝时期,他凭借军功做到积射将军。前废帝景和元年,他当上了兖州刺史。
宋明帝刚登基,天下各地都有人造反。殷孝祖的外甥,司徒参军荀僧韶,建议朝廷派人把殷孝祖召回京城,皇上就派他去了。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派薛索儿等人把渡口和道路都堵住了,荀僧韶偷偷地到了殷孝祖那里,对他说:“景和帝太荒唐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糟糕的皇帝,朝野上下都很担忧,国家危在旦夕。现在皇上刚刚继位没几天,就要平定叛乱,剿灭暴徒。国家动乱,朝廷危急,应该拥立一位贤明的君主,朝中大臣们也都这么想。可是那些糊涂的人互相煽动,无端地制造事端,贪图利益,依附幼弱的皇帝,都想着捞好处。舅舅您年轻的时候就立志建功立业,长大后更是以气节闻名,如果您能控制住济州、河州的军队,率领他们回到朝廷,那不仅能帮助皇上平定叛乱,还能名垂青史!”殷孝祖当天就丢下妻子儿女,带着两千文武官员跟着荀僧韶回了都城。当时天下到处都是叛军,朝廷只保住了丹阳一个郡。殷孝祖突然回来,朝廷的力量一下子壮大了不少,大家心里都安定多了。皇上于是提升殷孝祖为冠军将军,授予他节度权,让他统领前锋部队。皇上还把以前皇帝用过的诸葛亮筒袖铠、铁帽,还有能射穿二十五石弩都送给了殷孝祖,这可是连二十五石弩都射不穿的铠甲啊!殷孝祖凭借自己的忠诚和节操,在众将领中显得格外突出。
当时叛军占据了赭圻,殷孝祖准备进攻,他和大将王玄谟告别的时候,悲伤得不能自已,大家都感到很惊讶。泰始二年三月三日,他和叛军交战,每次战斗都带着仪仗队。军中的人都说:“殷统军真是个死士啊,现在要和敌人交锋了,还带着这么显眼的仪仗队,就像十个射手同时射他,他能不死吗?”结果,当天他被流矢射死了。死后追赠为建安县侯,谥号为“忠”。
殷琰,字敬珉,是殷孝祖的族子。他父亲殷道鸾,曾经做过宋朝衡阳王刘义季的右军长史。
沈约年轻的时候就被文帝看重,受到的待遇和琅邪王景文不相上下。永光元年,他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黄门侍郎,后来又外放到山阳王休祐手下当右军长史,接着又当了南梁郡太守。山阳王休祐进京后,沈约就代理府州事务。泰始元年,休祐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恰逢晋安王子勋造反,沈约就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豫州当地的一些人,比如以前的右军参军杜叔宝等等,都劝沈约一起造反,但沈约平时没什么军队,没办法自立,只能受制于杜叔宝。第二年正月,皇帝派辅国将军刘勔带兵去讨伐,他们筑起长长的包围圈,在东南角开辟进攻道路,还制作了巨大的“虾蟆车”(一种攻城器械),用牛皮蒙上,三百人一起推着去填塞敌军的壕沟。到了十二月,沈约才投降。那时候沈约生病了,只能躺在板车上,他的部将们都跪地请罪,刘勔宽宏大量地赦免了他们,没有杀一个人。后来沈约被任命为少府,还加官给事中,最后死在了任上。沈约为人性格温和安静,欲望很少,对历史典故很熟悉。他非常孝顺哥哥,年轻时就以名声和品德著称。在寿阳被围困的那段时间里,城里的人都非常拥戴他。扬州刺史王景文、征西将军蔡兴宗、司空褚彦回都和他交好。
刘勔,字伯猷,是彭城安上里人。他祖上刘怀义,父亲刘颖之,都做过郡守。刘勔年轻时就有志气和节操,还喜欢文学。他家境贫寒,在宋朝做官,一开始是广州增城县令,后来慢慢升迁到郁林太守。大明初年朝廷迁都后,徐州刺史刘道隆邀请他担任宁朔司马。后来竟陵王诞在广陵造反,刘勔跟着刘道隆听从沈庆之的指挥。叛乱平定后,他被封为金城县五等侯,又担任西阳王子尚的抚军参军,进入宫中侍奉皇帝。在此之前,费沈攻打陈国没有成功,于是朝廷任命刘勔为龙骧将军、西江督护、郁林太守。刘勔到任后,很快平定了叛乱,还缴获了很多好马,献上了珍贵的珊瑚连理树。皇帝非常高兴。前废帝即位后,刘勔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再次进入宫中侍奉皇帝。
明帝当上皇帝后,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造反,各地都有人响应。朝廷就让谢勔(xie yi)以本来的官职兼任建平王景素的辅国司马,带兵去梁山。正赶上豫州刺史殷琰也叛变了,朝廷就召谢勔回京城,又让他兼任山阳王休祐的骠骑司马去讨伐殷琰。殷琰死守城池,从春天打到冬天,谢勔里应外合,每次战斗都打胜仗。他善于安抚将士,为人宽厚,大家都信服他。
有一次,将军王广想要谢勔平时骑的那匹马,其他将领都觉得王广贪婪,劝谢勔按照军法处置他。谢勔哈哈一笑,就把马给了王广。后来殷琰请求投降,谢勔命令三军不得擅自行动,城里老百姓都很感动,都说谢勔是他们的救星。谢勔回京后,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封为鄱阳县侯,后来又升任右卫将军,代理豫州刺史,还加封都督。之后,他又被提升为散骑常侍、中领军。
谢勔觉得官场纷争太多,想找个清静的地方过日子,就在钟岭南边找了个地方养老。他让人在那里堆石头蓄水,弄得像个小山谷似的,很多朝中清高的官员都去那里游玩。明帝临死前,还特意嘱咐让他担任守尚书右仆射、中领军。废帝继位后,又给他增加了五百兵力。元徽年间,发生月掩右执法星,太白星犯上将星的天象,有人劝谢勔辞官。谢勔说:“我做事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鬼神;如果只是能力不足却承担重任,灾祸一定会降临,天意难测,躲也躲不掉!”
后来,桂阳王休范造反,很快打到了建邺。朝廷任命谢勔为使持节、镇军将军,给他配属僚属,让他镇守石头城。叛军在朱雀航集结,南右军将军王道隆率领禁军前往朱雀航。听到叛军已经到了,朝廷紧急派人召谢勔,结果谢勔战败身亡。叛乱平定后,朝廷追赠他司空官职,谥号昭公。他的儿子叫谢悛(quan)。
刘悛,字士操,他跟着父亲一起参加了征讨竟陵王诞的战役,立下战功后被封为驸马都尉。后来,他又担任桂阳王征北中兵参军,在宫里值班时跟齐武帝在一个部门,还都得到了宋明帝的赏识,因此和齐武帝关系很好。刘悛本来叫刘忱,宋明帝比较忌讳这个名字,说“刘忱”读音像“临仇”,所以就让他改名叫刘悛。有一次齐武帝到刘悛家里去,白天睡着了,刘悛亲自端着金澡盆,舀了四升水给齐武帝洗脸,之后每次进贡都按照这个标准。
后来,刘悛升迁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武陵郡南边的一段古江堤很久没修了,刘悛开始修缮,还没完工,江水就突然上涨了,百姓都扔下工具跑了。刘悛亲自带领大家,鼓舞士气,最终把江堤修好了。“汉寿人邵荣,六世同爨”,刘悛还特意上表朝廷,表彰了邵荣家的门风。刘悛为人强壮,有才能,也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很受百姓爱戴。蛮王田僮住在深山里,年纪都一百多岁了,南谯王义宣在荆州的时候,田僮还去拜见过他,后来又去拜见了刘悛。宋明帝去世后,刘悛上表请求奔丧,朝廷下令让他带着郡里的事务处理完毕再回京,送他的人多达几千万。每个人都和他握手道别,哭着送他,百姓们都很感激他,送给他很多礼物。
桂阳发生战乱的时候,刘悛被加封为宁朔将军,协助守卫石头城。他父亲刘勔在长江大航战役中战死了,刘悛当时正好生病,他扶着病体赶到现场,哭着寻找父亲的遗体。他父亲的遗体头部受伤缺损,刘悛就剪下自己的头发来补上。他在父亲的墓旁守丧,冬天都不穿棉衣。齐高帝以前和刘勔关系很好,刘勔死后,齐高帝让他接替刘勔的职位,还写信安慰鼓励他。
建平王萧景素造反,齐高帝亲率大军平叛。刘悛刚守完丧期,齐高帝就召见了他和弟弟刘愃,想让他们领兵。但是看到他们都消瘦憔悴,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齐高帝建立霸业初期,刘悛就以忠诚和节操著称,沈攸事件发生后,刘悛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后来,他被任命为广州刺史,继承了鄱阳县侯的爵位。齐武帝从寻阳回来,遇到刘悛,两人高兴地宴饮叙旧,齐武帝在刘悛那里住了十多天才离开,还让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子良亲自为他准备衣物鞋履,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齐王受禅让,国家太平了。平西记室参军夏侯恭叔上书,说柳元景是中兴功臣,刘悛的父亲刘勔为国捐躯,应该保留他们的爵位。皇帝说:现在天下太平,改朝换代了,这些事就别再提了。
早先,苍梧郡被废除,高祖皇帝在中华门开会商议,看见刘悛就问他:“你昨天值班怎么样?”刘悛回答:“我昨天值班很尽职,但现在更紧急的事情在外面。”到了现在,皇帝对刘悛说:“立功建业的事,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你以前在中华门回答我的话,怎么好像想辞官归隐呢?”刘悛说:“我世代蒙受宋朝的恩泽,我家也受到齐朝的恩宠,那些非常卓越的功劳,我可达不到,我哪敢不实事求是地回答您呢?”
后来刘悛被提升为太子中庶子,兼领越骑校尉。当时武帝还在东宫,经常到刘悛家去,常常闲聊到晚上,还赏赐给他屏风和帷帐。武帝即位后,刘悛改任前军将军。后来又升任司州刺史。刘悛的父亲刘勔平定殷琰的叛乱,平定了寿阳,没有做过任何残害百姓的事,百姓都很感激他,为他立了碑记。刘悛出差到寿阳镇,路过他父亲的碑,就拜祭并痛哭流涕。他在州里设立学校,还得到了古代的礼器:铜罍、甑各一件,豳山铜樽、铜豆、钟各两件,献给了朝廷。
他又升迁为侍中,兼任其他职务。皇帝多次到刘悛家做客。刘悛的家修建得非常漂亮,有山有池,还建了简朴的茅屋。武帝戴着鹿皮帽子,披着刘悛的兔皮被子,在茅屋里宴饮作乐。宴席结束,武帝把帽子送给了刘悛,直到深夜才离开。后来,皇帝和刘悛一起登蒋山,皇帝多次感叹说:“贫穷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忘记,糟糠之妻不能抛弃。”然后看着刘悛说:“这就像你的情况一样。世人都说富贵了就容易改变本来的心性,我虽然拥有整个天下,今天和你在一起,却感到像平民百姓一样快乐。”刘悛起身谢恩。后来刘悛又升迁为始兴王前军长史、平蛮校尉、蜀郡太守,并代理益州府和州事。
高祖皇帝辅政的时候,就想铸造钱币,但是因为禅让的时候,没来得及实行。建元四年,奉朝请孔凯上书提出《铸钱均货议》,论证非常详尽,大意是:
哎,粮食和钱财这玩意儿,是互相影响的,这道理很自然嘛。李悝说过:“粮食价格太高,会害了老百姓;太低,又会害了农民。老百姓受损,就会四散逃亡;农民受损,国家就会贫穷。粮食价格过高和过低,造成的危害是一样的。”你看那江南一带,几年来总是发大水,可粮食价格却没涨,这是因为全国的钱少了,不是因为粮食丰收,这点可得仔细想想啊。
铸钱这玩意儿,最大的问题就是重量老是变来变去的。钱币太重,不好用,不好用就导致钱币变轻;钱币太轻,就容易被私自铸造,而私铸的危害更大。为啥老百姓敢私铸钱币,而严厉的法律也管不住呢?那是因为上面铸钱的时候太抠门,太心疼铜和人工了!他们觉得钱不过是个流通的工具,就想方设法让钱轻一点,数量多一点,省工省料,容易制造,根本没仔细考虑这会带来什么麻烦。从汉朝铸造五铢钱到宋文帝,五百多年了,制度虽然废废兴兴的,但一直没变五铢钱,这就说明它的重量合适,流通也方便。
所以啊,应该设立专门的钱币铸造机构,定期收缴贡金,大力发展钱币铸造。钱币重量要按汉朝的五铢钱来,要是官府铸造的钱币已经流通了,就要严厉打击那些剪凿、磨损、缺角的劣币,坚决不让它们流通。官府铸造的钱币太小了,就按照标准重量熔掉,铸成大钱。这样既能帮助穷人,又能堵住那些奸商的歪门邪道。钱币流通正常了,各地价格都一样了,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市场上也不会出现哄抢的现象,衣食住行都会越来越好。
当时很多人觉得钱币流通太少,建议多铸造一些,并且增加钱币的重量,防止有人作假。高祖皇帝下令各州郡大量收购铜和炭,准备大规模铸钱,结果后来因为皇帝驾崩,这事儿就搁置了。
永明八年,(官员)悛向武帝上奏说:“南广郡蒙山下有个叫蒙城的城,大概有两顷地那么大,里面有四个高一丈,宽一丈五尺的冶炼炉。从蒙城沿着河往南走一百多步,平地挖下去两尺深就能找到铜矿。那里还有古代挖铜的矿坑,深达两丈,附近的民居遗址还保存着呢。邓通,南安人,汉文帝曾经赐给他严道县的铜山让他铸钱。现在这蒙山就在青衣河的南边,青衣河的左边都是以前秦朝的严道地界。青衣县,是文帝改名叫汉嘉的。而且蒙山离南安也就二百里,根据这些情况来看,这地方肯定就是邓通当年铸钱的地方。最近我让人去问问蒙山那边的土著,他们说‘这地方非常适合开发’。如果采纳我的建议,那收益将是无限的。我这里还献上从蒙山取来的一块铜矿石样本和一块铜矿石,还有一把在平州铸造的铁刀。”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于是派人去蜀地铸钱,结果铸造了上千万枚钱币,因为花费太大才停了下来。 悛后来代替始兴王鉴担任益州刺史,兼管益州和宁州的军事。 悛仗着以前的老关系,又很会巴结权贵,家里宾客盈门,生活非常奢侈,挥金如土。他把广州和司州的税收都收归己有,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他在蜀地还打造了一个金子做的浴盆,其他的金银财宝更是数不胜数。
卸任后,他带着这些金银财宝回都城准备献给皇帝,结果武帝驾崩了。新皇帝郁林继位,悛献上的东西就少了。郁林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暗示有关部门把悛抓起来交给廷尉,准备处死他。后来明帝出面营救,悛才免于一死,但是被禁锢终身。尽管被罢官,但他家宾客不断。海陵皇帝即位后,又让悛担任左户尚书,后来又升任正职。明帝继位后,又让他担任骁骑将军,恢复了驸马都尉的官职。悛在几朝皇帝那里都得到过恩宠,高祖皇帝曾把他的妹妹嫁给鄱阳王锵为妃。明帝又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安王宝义为妃。从此,他的家族和皇室结成了姻亲。
王敬则造反的时候,王悛被派去守琅邪城,后来又升任五兵尚书。王悛的兄弟们因为父亲死在朱雀航,所以一辈子都不走这条路。明帝死了,东昏侯继位,王悛被改任散骑常侍,兼领骁骑将军,尚书的职位不变。后来护送皇帝灵柩去山陵,路过朱雀航,他悲伤得不得了,结果到了曲阿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常的职位,散骑常侍、都尉的职位不变,谥号为敬子。
他的儿子王孺,字季幼,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悲痛过度,瘦得皮包骨头,亲戚朋友都很惊讶。他叔叔王瑱担任义兴郡太守,把他带到官府,经常让他坐在身边,对客人说:“这是我们家的明珠啊!”王孺长大后,容貌俊美,性格温和,即使是家人也看不出来他喜怒哀乐。州里把他召来担任主簿。后来他升任中军法曹行参军,当时镇军将军沈约听说他的名声,就把他招来当主簿,经常和他一起游玩宴饮,作诗赋词,沈约非常欣赏他。王孺后来升迁,一直做到太子中舍人。王孺从小就喜欢写文章,而且写得很快,有一次在皇帝面前写《李赋》,皇帝下令让他当场写,他很快就写完了,而且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梁武帝非常赞赏他。有一次在寿光殿参加宴会,皇帝下令群臣赋诗。当时王孺和张率都喝醉了,还没写完,皇帝拿起王孺的写字板,戏谑地写道:“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可见皇帝对他的喜爱。后来王孺升任中书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他历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左户尚书。大同五年,他担任吏部尚书。后来外放担任晋陵太守,他在任上处理政务公平公正,深受官吏百姓的称赞。之后回朝担任侍中,后来又再次担任吏部尚书。他母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而死,谥号为孝子。
王孺年轻的时候,和他的堂兄王苞、王孝绰齐名,王苞早逝,王孝绰多次被罢免,官位都不高,只有王孺官至显赫。他留下文集二十卷。王孺的弟弟叫王览。
览,字孝智,十六岁就通读了《老子》和《易经》,做到中书郎的官位。因为他母亲去世,他在母亲墓旁搭了个简陋的房子守孝,经常好几天不吃盐和奶酪,只吃麦粥。隆冬时节,只穿一件单薄的布衣,家人担心他受不了丧服期间的寒冷,半夜偷偷地在他床下放了炭火,览睡着了,暖和了不少。等他醒来发现后,就痛哭流涕,捶胸顿足,悲伤不已。梁武帝听说他如此孝顺,多次派人去慰问他。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他天资聪颖,尚书令手下有七百多人,他见一面就能记住所有人的姓名。他在做官期间清正廉洁,从不徇私舞弊。他的堂兄吏部郎孝绰,在任上贪污受贿,览就上奏弹劾,把他罢免了官职。孝绰因此怨恨他,经常对人说:“狗咬路人,览却咬自家人。”后来,览被外放到始兴做内史,在郡里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廉节操。之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左丞,最终在任上去世。览的弟弟叫遵。
览的弟弟遵,字孝陵,从小就清秀雅致,有学问有品德,擅长写作。他曾在晋安王纲的宣惠府和云麾府做记室,深受王室的礼遇。晋安王被立为太子后,遵被任命为中庶子,跟随太子左右,因为早年的恩情,他受到了太子的特别宠爱,同辈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遵去世后,太子非常悲痛惋惜,对遵的堂兄阳羡令孝仪说:“贤弟遵作为我的中庶子,竟然这么早就去世了,这痛苦怎么说得清呢?他孝顺友爱,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内在如同美玉般温润,外表如同波澜不惊的清水,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他博览群书,胸怀坦荡,文采斐然,文章精妙绝伦。他谦逊谨慎,从不轻易求进。我以前在汉南的时候,与他书信往来不断;后来我在朱方任职,他总是从容地坐在我的身边。即使是乘船出行,也从未有一天不追随在我左右,我们之间从未有过隔阂。益友有三,他正是其中之一。我到弘道下邑后,还没来得及施展政绩,他就已经去世了,但仍能让人怀念不已,连乡野也变得更加安宁,这就好比凤凰的一根羽毛,足以证明他的高尚品德。”太子对遵的喜爱和赏识可见一斑。
苞,字孝尝,又叫孟尝,是陈悛的弟子。他父亲陈愃,官职是太子中庶子。苞三岁就成了孤儿,等到六七岁的时候,他经常看到叔叔们哭泣。当时他的伯父陈悛、陈绘都很显贵,他母亲以为他害怕叔叔们,很生气。苞说:“我从小没了父亲,没啥见识,听说叔叔们都很悲伤,所以心里也难过啊。”说着就哭了起来,他母亲也跟着伤心落泪。一开始,苞的父母和两个哥哥相继去世,都只是暂时埋葬。苞十六岁的时候,才把墓地迁到新的地方,操办了改葬的事,没有依靠叔叔们的帮助。他侍奉母亲朱夫人和生母陈氏,非常孝顺,连吃穿住行都亲力亲为,他叔父陈绘经常为此感叹不已。苞从小就喜欢学习,能写文章,家里有很多旧书,大多都破损不堪,他都亲手整理编辑,装满了箱子。梁朝初期,因为他是临川王妃的弟弟,所以从征虏主簿升迁到右军功曹,后来又升迁到太子洗马、掌书记、侍讲寿安殿。他和堂兄陈孝绰等人因为文采出众而受到赏识,经常参加宫廷宴会。他奉诏赋诗《天泉池荷》和《采菱调》,提笔就写好了。天监十年去世,临终前他叫来朋友南阳刘之遴,嘱咐丧事从简。苞为人正直,在官场上很有能力,与人交往,当面指出对方的错误,背后又称赞对方的优点,大家都为他惋惜。
陈绘,字士章,是陈愃的弟弟。他最初担任齐高帝的行参军,齐高帝感叹道:“刘公(指陈绘)不会灭亡啊!”后来豫章王萧嶷镇守江陵,陈绘担任镇西外兵参军,因为文采出众而受到重视。当时琅邪王萧诩担任功曹,凭借办事能力而升迁,萧嶷对僚属说:“我虽然不能得到像应劭、陈蕃那样的继承人,但是你们这里已经有两位千里马了。” (这里“二骥”指陈绘和萧诩)
刘绘这个人从小就聪明过人,后来当上了南康郡的太守。郡里有个姓赖的人,住在一个叫“秽里”的地方。赖先生去拜访刘绘,刘绘开玩笑地问他:“你有什么肮脏的事,才住在‘秽里’啊?”赖先生立刻回答说:“请问孔夫子有什么过错,才住在‘阙里’呢?”刘绘听后愣住了,没说什么,也没生气,只是感叹赖先生反应真快,口才真好。
后来,刘绘升迁为中书郎,负责起草诏书和文告。他还被命令协助国子祭酒何胤修订礼仪制度。永明年间,京城里的人都很喜欢谈论文章和义理,都聚集在竟陵王的西邸,而刘绘成了后辈学者的领袖人物。当时张融以口才敏捷著称,周颙则以文章清丽见长,而刘绘的文风虽然不华丽,却很有雅致。当时有人用一句诗来形容他们三人的关系:**“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 意思是说,刘绘的地位正好在张融和周颙两人之间。鱼复侯的儿子子响被杀后,豫章王嶷想把他安葬,就请刘绘写一篇表文陈述此事。刘绘很快就写好了。嶷王感叹道:“祢衡也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啊!” 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个字:**“提携鞠养,俯见成人。”**
后来北魏派使者来,因为刘绘的口才出众,被朝廷委任接待使者。事情办完后,需要撰写答复的文书。刘绘对别人说:“不说润色文辞不容易,就说写出我的意思也很难啊!”隆昌年间,刘绘的哥哥刘悛犯了罪,将要被处死。刘绘跪在宫殿前请求代替哥哥去死。当时明帝辅政,救了他,刘悛才免于一死。明帝即位后,刘绘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安陆王宝晊被封为湘州刺史,任命刘绘为冠军长史、长沙内史,代理湘州刺史的职务。宝晊的王妃是刘绘哥哥刘悛的女儿。宝晊宠爱一个侍婢,刘绘却把这个侍婢抢走了,还把这件事上报朝廷。宝晊因此记恨刘绘,两人关系很不好。刘绘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表现出很孝顺。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晋安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代理南徐州刺史的职务。
梁武帝起兵的时候,朝廷任命刘绘为雍州刺史,但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大家都觉得朝廷昏庸混乱,心里很寒心。刘绘始终不肯接受任命,朝廷只好改任命张欣泰。后来,刘绘被改任为建安王的车骑长史,代理府国的政务。东昏侯被杀后,城里派刘绘和国子博士范云等人,把东昏侯的首级送到石头城送给梁武帝。之后,刘绘被提升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后来去世了。他的儿子叫刘孝绰。
孝绰,字孝绰,原名叫冉。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岁就能写文章。他舅舅,齐朝的中书郎王融,特别欣赏他,还经常带着他去拜访亲朋好友,都叫他“神童”。王融经常说:“天下文章要是没有我,那就要归功于阿士了。”这个“阿士”就是孝绰的小名。他爸爸冉绘在齐朝负责起草诏书,孝绰十四岁的时候,他爸爸就让他帮忙代笔。他爸爸的朋友沈约、任昉、范云这些名人都听说过孝绰的大名,特意登门拜访,任昉尤其喜欢他。范云比冉绘大十多岁,他的儿子范孝才和孝绰年纪相仿,十四五岁。范云见到孝绰后,立马就以长辈的姿态,让范孝才给孝绰行礼。孝绰不仅擅长草书和隶书,而且还自创了一种独特的字体,跟爸爸的字迹完全不一样。
梁朝天监年间,孝绰一开始当了著作佐郎,还写了一首《归沐诗》送给任昉。任昉回赠诗一首:“彼美洛阳子,投我怀秋作,讵慰耋嗟人,徒深老夫托。直史兼褒贬,辖司专疾恶,九折多美疹,匪报庶良药。”你看,他当时就受到这些名流的重视。后来,孝绰升任尚书水部郎,上奏章谢恩。梁武帝还亲笔回信说:“好东西不能急着做,官场上的规矩也要慢慢学。”没多久,孝绰就正式上任了。武帝时期,一次宫廷宴会,武帝让沈约、任昉等人赋诗言志,孝绰也被叫上了。有一次在宫里侍宴,他当场就作诗七首,武帝看完后,一首一首地赞赏,从此朝野上下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后来升迁为秘书丞。武帝对他的侍臣周舍说:“最好的官位就应该让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所以才把孝绰安排在这个位置。
之后,孝绰又当了太子仆,负责管理东宫的文书档案。当时昭明太子爱好人才,喜爱文学,孝绰和陈郡的殷芸、吴郡的陆倕、琅邪的王筠、彭城的到洽这些人一样,都受到了太子的礼遇。太子建了一座乐贤堂,还特意让孝绰先设计图纸。太子收集了很多文人的文章,大家都想参与编撰和作序,但太子只让孝绰来做这件事。最后,孝绰又升任廷尉卿。
一开始,孝绰和到溉兄弟关系特别好,到溉从小没了爹,家离寺庙很近。有一次孝绰去到溉家,正好看到黄色的卧具,孝绰以为是和尚的东西,就拍着手哈哈大笑。到溉明白他的意思,直接一拳打过去,然后生气地走了。 后来,他和谢朓一起在东宫玩,孝绰觉得自己才华比谢朓高,每次在宴会上就嘲笑谢朓的诗文,谢朓心里一直记恨着这事儿。
等孝绰当上了廷尉,居然把小妾带进廷尉府,他妈却还留在老宅子呢。谢朓后来当了御史中丞,就派人弹劾孝绰,说他“携少姝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武帝为了掩盖孝绰的丑事,把“小妾”改成了“妹妹”。结果孝绰被免了官。他那些在荆州、雍州做官的兄弟们,就给他写信,一起列举了十条谢朓不公平的地方,信里头都说是谢朓在背后搞鬼。他们还另外写了一份,偷偷地送到东宫,昭明太子让人把信烧了,都没打开看。
孝绰丢了官之后,武帝好几次派仆射徐勉去传旨安慰他,每次朝廷宴会都让他参加。 后来武帝要写《籍田诗》,又让徐勉先给孝绰看。当时奉旨写诗的人有几十个,武帝觉得孝绰诗写得好,当天就把他任命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参军。后来又升迁为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结果因为收受别人一捆绢布,被举报,降职到信威临贺王长史当长史去了。晚年他一直郁郁不得志,最后当上了秘书监。 早年孝绰守孝的时候,冬天喝凉水,得了冷癖,大同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孝绰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名,但是他脾气很大,很有才气,经常轻视别人。要是谁不顺他的意,他就狠狠地批评讽刺。当时的领军将军臧盾、大府卿沈僧畟这些人,都算得上是当时有地位的人,可孝绰对他们也看不起。每次上朝,跟那些公卿大臣在一起,他根本就不跟人说话,反而跟马夫小厮打听些路上的事情。因为他这样得罪了不少人,前后被免职了五次。
孝绰的辞藻是后辈学习的榜样,当时人们非常重视他的文章。他每写出一篇文章,早上写完,晚上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喜欢他文章的人争相传抄,甚至传到了北方边境,亭台楼阁、墙壁柱子上到处都写着他的诗文。他的文集有几十万字,在当时广为流传。他的兄弟和堂兄弟侄子,当时就有七十多人,都能写文章,这在古代可是少见的。他还有三个妹妹,一个嫁给了琅邪王叔英,一个嫁给了吴郡张嵊,一个嫁给了东海徐悱,她们个个都有才学。其中徐悱的妻子文章写得特别好,人们称她为“刘三娘”。徐悱在晋安郡去世后,灵柩运回建邺,他妻子为他写的祭文,辞藻凄美哀婉。徐悱的父亲勉本本来想自己写一篇祭文,可是看了儿媳写的祭文后,就放下笔不再写了。
孝绰的儿子孝谅,字求信,小名春。他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文才,尤其精通晋朝的历史故事,当时的人都叫他“活的晋书”。他做过中书宣城王记室,深得湘东王的赏识。有一次,湘东王在江边游玩,感叹秋景的美丽。孝谅就说:“今天真是‘帝子降于北渚’啊!”湘东王有眼疾,以为孝谅是在讽刺他,就问:“你是说‘目眇眇以愁予’吧?”从此以后,湘东王就不喜欢他了。
谢家兄弟,老五谢潜,字孝仪,从小没了爹,跟几个兄弟互相鼓励学习,个个都擅长写文章。谢家老大谢绰曾经说过:“三笔六诗”,这“三笔”指的就是谢潜,“六诗”指的是谢威。谢潜考中了秀才,一路升迁,当上了尚书殿中郎。他还奉命写了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写得特别华丽。后来晋安王谢纲在襄阳当官,把他招过去当安北功曹史。谢纲当上太子后,又让谢潜当洗马,后来又升了中舍人。之后,谢潜被外派到阳羡当县令,政绩斐然,深受好评。
后来他当了中书郎,因为公事被降职到安西谘议参军,还兼任散骑常侍。他出使魏国回来后,又当上了中书郎。之后一路升迁,当上了尚书左丞,还兼任御史中丞。他在任上,敢于弹劾,毫不畏惧权贵,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后来他又被外放,做了临海太守。当时政府的管控比较松懈,老百姓很多都不遵守法令。谢潜一到任,就宣读朝廷的法令,认真治理,安抚百姓,结果当地社会风气一下子就变好了。之后他回到朝廷,升任都官尚书。太清元年,他又被外放,做了豫章州内史。侯景造反攻打建邺,谢潜派他儿子谢励率领三千郡兵,跟着当时的衡州刺史韦粲去救援。结果宫城失守,谢潜被前历阳太守庄铁逼迫,丢了豫章,最后战死了。谢潜为人宽厚,私德更是高尚。他二哥谢熊早逝,谢潜对嫂子非常孝敬,家里大事小情都先跟嫂子商量,和妻子朝夕相处,从没失礼,当时的人都以此称赞他。他留下了二十卷文集流传于世。
谢家老五谢潜,他老五弟弟谢胜,官至尚书右丞,还兼任散骑常侍。他出使魏国回来后,当了安西武陵王萧纪的长史,后来又做了蜀郡太守。萧纪在蜀地称帝,任命他为尚书仆射。后来跟着萧纪出峡口,结果兵败被俘。梁元帝宽恕了他,让他做了司徒右长史。
老六,也就是孝威,人长得潇洒,气质又好,风度翩翩的。一开始他在安北晋安王手下当法曹,后来当了太子洗马、中舍人、庶子、率更令,还管着记录文书这些事。大同年间,白雀飞到东宫,孝威写了一篇颂文,写得特别好。太清年间,他又升职当了中庶子,还兼着通事舍人的差事。后来侯景造反,他就跟着司州刺史柳仲礼跑到安陆,最后死在那里了。
老七,孝先,在武陵王手下当主簿,他和哥哥孝胜一起跟着军队出峡口。结果军队打败了,元帝就让他当黄门郎,后来又升了侍中。
瑱,字士温,是孝绰的弟弟。他从小就多才多艺,写文章、刻印章、画画,样样都是当时一流的水平。当时有个荥阳人叫毛惠远,擅长画马;而瑱擅长画女人,两个人都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画家。瑱的妹妹嫁给了齐国的鄱阳王,夫妻感情非常好。后来鄱阳王被齐明帝杀害了,王妃因为悲伤过度得了重病,治都治不好。有个陈郡人叫殷蒨,擅长画人像,画得跟真人一模一样。瑱就让殷蒨画了鄱阳王,还画了鄱阳王生前最宠爱的姬妾一起照镜子的样子,就像她们正要睡觉似的。然后,瑱偷偷地让老妈子把画给王妃看,王妃看了之后,呸了一声,骂道:“难怪他死得早!”从此,王妃对亡夫的思念之情就淡了,病也渐渐好了。那个被画出来的姬妾也因为这事儿被废了,她就把那幅画烧了。瑱在齐国当官,做到尚书吏部郎,义兴太守。后来,他先于他哥哥孝先去世了。
书里说:在泰始年间,殷氏兄弟俩的处事态度截然不同,从他们一生的经历来看,他们最终都凭借自己的名节立身处世。孝祖轻敌而死,这是他咎由自取。刘勔出征多年,所到之处都受到好评,他为人正直,赴汤蹈火,即使是古代的忠义之士,也比不上他!孝悛天性超过常人,孝绰辞藻华丽,文章义正词严,他们的兄弟几个个个都有过人之处,当年他们的才华不相上下,文采之盛,恐怕后世难以企及!不过,孝绰的行为实在太过分了,可以说是毫无节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