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字方秀,是吴兴人。长得高大英俊,性格宽厚仁慈。梁朝末年,陈武帝在广州的时候,胡颖就主动投奔了他。 跟着陈武帝一起攻克元景仲,平定蔡路养和李迁仕的叛乱,都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武帝大军驻扎在西昌,任命胡颖为巴丘县令,驻守大皋,负责督运粮草。 之后又调任胡颖为豫章郡太守。武帝率领大军和王僧辩在白茅湾会师,共同讨伐侯景,期间胡颖被任命为留守府事的官员。梁朝承圣年间初期,元帝封胡颖为罗州刺史,汉阳县侯。没多久又调任他为豫章内史,跟随武帝镇守京口。齐国派郭元建从东关进攻,武帝命令胡颖率领府内精锐部队,和侯瑱一起在东关大败齐军。后来又跟随武帝袭击王僧辩,还跟着周文育去吴兴讨伐杜龛。陈武帝称帝后,胡颖还兼任左卫将军。天嘉元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吴兴太守。最后在任上去世,谥号为“壮”。两年后,被配享在陈武帝的庙庭里。他留下了六个儿子继承家业。
徐度,字孝节,是安陆人。年轻时就性格豪爽,不拘泥于小节。长大后,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他嗜酒好赌,经常让家里的仆人去买酒赌博。 一开始他跟随梁朝始兴内史萧介征讨山区里的叛乱,因为骁勇善战而闻名。陈武帝在交趾的时候,徐度就投奔了他。侯景叛乱时,武帝攻克广州,平定蔡路养,击败李迁仕,这些计策很多都是徐度想出来的。侯景平定后,追录他之前的战功,封他为广德县侯。武帝镇守朱方时,任命徐度为兰陵太守。武帝派衡阳献王去荆州,徐度也率领部队跟随前往。江陵失守后,徐度偷偷地从陆路返回。武帝东征杜龛,护送敬帝到京口,任命徐度负责宿卫,并兼任留守府事。徐嗣徽、任约等人来攻打,武帝和敬帝回都,当时石头城已经被敌人占领了,武帝就让徐度率军驻扎在冶城寺。第二年,徐嗣徽等人又联合齐国军队渡江进攻,徐度率领军队在北郊坛打败了他们。因为战功,被任命为郢州刺史,兼任吴兴太守。
文帝当上皇帝后,他一路升迁,当上了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最后还被封为公爵。天嘉元年,因为平定王琳的战功,他又被改封为湘东郡公。后来太尉侯瑱死在湘州,他就接替侯瑱当了都督、湘州刺史。任期满了之后,他又回到朝廷当了侍中、中军大将军。文帝驾崩的时候,他参与了遗诏的拟定,并且被允许带五十个士兵的武器装备进入宫殿,参与处理后事。废帝继位后,他被提升为司空。去世后,追赠太尉,谥号忠肃。太建四年,他被配享在武帝庙里。他的儿子敬成继承了他的爵位。
敬成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是著作佐郎。永定元年,他带领他父亲以前的手下士兵,跟着周文育、侯安都一起征讨王琳,结果在沌口打败仗了,被王琳抓了起来。第二年,跟着周文育、侯安都一起才得以脱身回到朝廷。他父亲被任命为吴郡太守,他就跟着父亲去吴郡,担任监郡的职位。光大元年,他被任命为巴州刺史。没多久,他又被调去水军,跟着吴明彻一起平定华皎的叛乱。第二年,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南豫州刺史,并继承了湘东郡公的爵位。太建五年,他被任命为吴兴太守。后来跟着都督吴明彻北上征讨,军队到达秦郡后,吴明彻又另外派他当都督,带兵乘坐着金翅船,从欧阳引埭逆流而上,沿江而下到达广陵。齐国的军队都坚守城池,不敢出来与他交战。他从繁梁湖进入淮河,攻克了淮阴、山阳、盐城三郡,又继续攻克了郁洲。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壮武将军。他驻守在朐山。因为他经常在军中随意处罚人,还杀了许多新投降的人,所以被免了官职。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安州刺史,镇守宿豫。最后去世了,谥号思。他的儿子敞继承了他的爵位。
杜棱,字雄盛,是浙江杭州人。年轻的时候挺落魄的,没什么名气,不过他读书挺多。后来他去了岭南,给梁朝广州刺史萧映当差。萧映死了以后,他就跟着陈武帝陈霸先混,在平定蔡路养和李迁的叛乱中都立了功。梁元帝临朝称制的时候,封他为石州刺史,上陌县侯。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武帝驻扎在朱方,让杜棱负责监察义兴郡和琅邪郡。
后来陈武帝想暗杀王僧辩,还拉上杜棱和侯安都等人一起商量,杜棱不同意。陈武帝怕杜棱把这事儿泄露出去,就用手巾勒晕了他,把他关到一个偏僻的房间里。等军队出发了,才把他叫上一起走。王僧辩被平定后,陈武帝东征杜龛等人,留下杜棱和侯安都留守京城。结果徐嗣徽、任约带齐军渡过长江,攻打台城,安都和杜棱就一直奋力抵抗,都没脱过衣服。叛乱平定后,因为立了大功,杜棱被任命为右卫将军、丹阳尹。
永定元年,杜棱升任侍中、中领军。陈武帝死了,陈文帝在南皖。当时朝廷内部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外部还有强大的敌人,侯瑱、侯安都、徐度这些老将都在军队里,朝廷里资历老的将领,只有杜棱在京城,独掌禁军。所以他就跟蔡景历等人秘密地不发丧,迎接陈文帝。陈文帝登基后,提升杜棱为领军将军,因为他参与了建立王朝的功劳,还改封他为永城县侯,继续担任丹阳尹。陈废帝即位后,又加封杜棱特进、侍中。光大元年,他辞去丹阳尹的职务,朝廷给他配备了辅助人员和车马。太建元年,他被外派到吴兴当太守。两年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不久又加封特进、护军将军。三年后,因为公务过失免去了侍中、护军将军的职务。四年后,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将军、佐史、车马也都恢复了。
杜棱一生侍奉了三位皇帝,都得到了他们的恩宠。晚年的时候,他不用再参加军事行动了,在京城过着悠闲的日子。不久之后,他在任上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为“成”,并且让他配享陈武帝的庙庭。他的儿子杜安世继承了他的爵位。
周铁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说话粗鲁,力气很大,很擅长骑马和使用长矛。他曾经在梁朝的河东王萧誉手下做事,因为勇敢而闻名。萧誉被任命为湘州刺史,就让周铁虎当了临蒸县令。后来侯景造反,梁元帝派太子萧方等去讨伐萧誉,萧誉抵抗住了,打了个大胜仗,萧方等战死了,周铁虎立了大功。
等到王僧辩去讨伐萧誉的时候,在战场上抓住了萧誉,想要把他煮了吃掉。这时周铁虎大喊:“侯景还没消灭,怎么能杀掉壮士呢!”王僧辩觉得他这话很奇特,就饶了他,把他放回了自己的队伍。侯景向西进攻的时候,周铁虎跟着王僧辩一起攻克了任约,抓住了宋子仙,每次打仗都立功。梁元帝下诏书,任命他为潼州刺史,封他为沌阳县子。他又跟着王僧辩平定了建邺,降服了谢答仁,平定了陆纳在湘州的叛乱,因为之前的功劳,被晋升为侯爵。
陈武帝杀了王僧辩,周铁虎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陈朝,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后来徐嗣徽引诱齐国的军队渡过长江,周铁虎打败了他的水军。徐嗣徽被平定后,周铁虎被提升为太子左卫率。不久,他又跟着周文育抵抗萧勃,周文育命令周铁虎率领一部分军队偷袭萧勃,抓住了萧勃的前军将领欧阳頠。他又跟着周文育西征王琳,在沌口打败了,他和周文育、侯安都一起被王琳俘虏了。王琳见到了这些将领,和他们说话,只有周铁虎说话的语气坚决不服输,所以王琳赦免了周文育等人,唯独杀了周铁虎。死后被追赠为侍中、护军。天嘉三年,陈文帝又下诏让他在武帝庙里享用祭祀。他的儿子周瑜继承了他的爵位。
程灵洗,字玄涤,是安徽歙县人。他年轻的时候就以勇敢和力气出名,一天能走两百里路,骑马、游泳都很厉害,乡里人都很怕他。侯景叛乱的时候,程灵洗占据了黟县和歙县,拉起队伍抵抗侯景。侯景的军队占领了歙县,歙县太守萧隐逃到程灵洗那里投奔他,程灵洗就成了抵抗侯景的领导者。梁元帝封程灵洗为谯州刺史,兼任歙县太守,还封他为巴丘县侯。后来,程灵洗又帮助王僧辩镇守防线。
等到梁武帝杀了王僧辩后,程灵洗率领自己的军队前去支援,当天晚上在石头城西门激战,梁武帝的军队处于劣势,就派使者去劝降程灵洗。劝降了好久,程灵洗才投降。梁武帝很看重程灵洗的为人,任命他为兰陵太守,继续让他帮助防守京口。平定徐嗣徽的叛乱后,程灵洗立了功,被任命为南丹阳太守,封为遂安县侯。后来,程灵洗跟随周文育西征王琳,结果军队战败,被王琳抓住了。不久后,他和侯安都等人一起逃了回来。
程灵洗后来升迁,做了太子左卫率。梁武帝死后,王琳的前锋部队向东进攻。程灵洗在南陵打败了王琳的军队,俘虏了很多士兵,还缴获了十多辆青龙车(一种豪华的军车)。因为这次战功,程灵洗被任命为都督、南豫州刺史。侯瑱等人又在栅口打败了王琳,程灵洗乘胜追击,占领了鲁山。之后,他又被征召为左卫将军。天嘉四年,周迪率领大军大举进攻临川。朝廷任命程灵洗为都督,从鄱阳出发,抄另一条路去攻击周迪,周迪又逃进了山谷。程灵洗升任中护军,后来又出任都督、郢州刺史。
废帝即位后,程灵洗被晋升为云麾将军。华皎叛乱时,华皎派使者去招降程灵洗,程灵洗杀了华皎的使者,并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非常赞赏程灵洗的忠诚,对他非常信任,还让他的儿子程文季率领水军协助防守。当时,周朝将领元定率领两万步骑兵,协助华皎围攻程灵洗,程灵洗坚守城池。等到华皎战败后,程灵洗率军追击元定,元定没能渡过长江,只好投降。程灵洗乘胜进攻,攻克了周朝的沔州,俘虏了沔州刺史裴宽。因为这些战功,程灵洗被改封为重安县公。
灵洗这个人啊,性格严厉,管下属特别苛刻,士兵只要犯点小错,他都得按军法处置。不过,他下命令很清楚,而且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大家也因此很敬重他。他还特别喜欢种地,亲自下地干活,不管是水田还是旱地,该种什么,什么时候收割,就连老农都比不上他。他家里那些歌姬妾侍,也没一个闲着的,都被他督促着纺织。至于花钱,他也不小气。最后,他被追封为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壮。太建四年,还被配享在武帝庙里。他的儿子文季继承了他的爵位。
文季,字少卿,从小就练习骑射,很有军事才能,果断勇敢,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作风。后来灵洗跟周文育、侯安都他们在沌口打败仗,被王琳俘虏了。武帝召见那些被俘虏将领的子弟,优待他们,文季表现得特别有礼貌,武帝对他印象很好。
文帝继位后,文季被任命为宣惠始兴王府限内中直兵参军。后来升迁到临海太守。之后,他带着精兵强将去支援他父亲守卫郢城。华皎被平定后,灵洗和文季都立了大功。灵洗死后,文季接管了他父亲的军队。被提升为超武将军,继续协助防守郢州。文季特别孝顺,即使在军中,也尽力尽孝,甚至到了憔悴的地步。守孝期满后,他继承了重安县公的爵位。后来,跟着都督章昭达带兵去荆州征讨梁朝。梁军和周军都在造船,把船停在青泥水中,章昭达派文季和钱道一起把梁军的船都烧了。之后周军大举进攻,文季差点就回不来了。因为立功,他又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
公元573年,吴明彻将军带兵北上讨伐,到了秦郡。秦郡前面江浦水域,齐国人把大木桩扎在水里,当作栅栏拦路。文季当时冲锋在前,带着精锐骑兵,硬生生把这些栅栏拔掉,吴明彻率领大军随后跟上,顺利攻克了秦郡。 接着,又派文季去攻打泾州,把城池攻破屠城了。之后又拿下盱眙,然后跟着吴明彻一起围攻寿阳。
文季做事非常谨慎细致,管理下属也严格有序。他攻克的城池,通常都会利用河水修筑水坝,土木工程的规模,每次都超过几万人力才能完成。在安排布阵和劳役的时候,文季总是比其他将领更早到场,晚上也起得很早,一直忙到天黑才休息,全军上下没有人不服他勤劳肯干。每次战斗他都冲锋陷阵,走在最前面,齐军对他非常忌惮,都把他当成程彪那样厉害的人物。因为战功,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兼任新安内史。后来又升迁为北徐州刺史,还被加封为都督。
后来,他又跟着吴明彻北上进攻,结果军队战败,被周朝俘虏了,不过周朝还是给了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公元578年,他从周朝逃了回来,到了涡阳,却被边境的官吏抓住,押送到了长安,最后死在了监狱里。当时南陈和周朝已经断绝关系了,陈朝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直到公元583年,陈后主才知道文季的死讯,追赠他散骑常侍的官职。 还因为惋惜他的英年早逝,追封他为重安县侯,由他的儿子文响继承爵位。
沈恪,字子恭,是浙江湖州武康人。为人沉稳,很有担当。梁朝新渝侯萧映当广州刺史的时候,沈恪在他手下当兵。陈武帝和沈恪是老乡,关系非常好。萧映死后,武帝南下讨伐李贲,还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托付给沈恪,让他护送回老家。后来沈恪被任命为东宫的侍卫。因为在岭南的功劳,他被提升为员外散骑侍郎,还负责统领宗族子弟。
侯景围困建康城的时候,在城外修建了东西两个土山来攻城,城里也修建土山来抵抗。沈恪负责东边的土山,日夜抵抗敌人。因为战功,他被封为东兴侯。建康城破后,沈恪偷偷地回了老家。陈武帝讨伐侯景的时候,派人去通知沈恪,沈恪立刻在老家起兵响应。侯景平定后,沈恪被任命为都军副将。后来武帝计划讨伐王僧辩,沈恪也参与了军事部署。武帝让文帝回长城,修筑防御工事以防杜龛,并让沈恪回武康招募兵马。王僧辩被杀后,杜龛果然派副将杜泰袭击长城上的文帝,沈恪这时已经离开县城了,但他诛杀了杜龛的党羽。武帝随后派周文育前往长城增援,周文育到达后,杜泰就逃跑了。杜龛平定后,文帝攻打东扬州刺史张彪,任命沈恪为吴兴郡太守。
陈武帝称帝后,沈恪从吴兴进京朝见。武帝派中书舍人刘师知去迎接沈恪,命令他带兵入宫,协助自己把敬帝迁到别宫。沈恪闯进宫门,拜见武帝,叩头谢罪说:“我以前在萧家做事,今天实在看不下去这事,情愿一死,绝对不会奉命行事!”武帝很欣赏他的忠义,不再强求他,改派王僧志代替他。陈武帝登基后,任命沈恪为吴兴太守。永定三年,沈恪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会稽太守。他先后侍奉文帝和废帝,官职不断升迁,最终做到护军将军。陈宣帝即位后,沈恪被任命为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刺史。沈恪还没到广州,前任刺史欧阳纥就举兵反抗,沈恪无法进入州城。朝廷派司空章昭达平定欧阳纥,沈恪这才进入广州。战乱之后,各地都遭到破坏,沈恪安抚百姓,施以恩惠,岭南地区因此得以安定。陈后主即位后,沈恪被任命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后来沈恪去世,谥号为“光”。他的儿子沈法兴继承了他的爵位。
陆子隆,字兴世,是苏州人。他爷爷陆敞之做过梁朝嘉兴县令,他爸爸陆悛做过封氏县令。陆子隆从小就很有志气,一心想建功立业。侯景叛乱的时候,他在家乡拉起了一支队伍。当时张彪担任吴郡太守,把他招募为将领,后来还跟着张彪一起搬到会稽驻守。
等到文帝讨伐张彪的时候,张彪手下的沈泰、吴宝真、申缙等等都投降了,只有陆子隆拼死抵抗,虽然最后战败了,但文帝很欣赏他的忠义,仍然让他继续统领他的部队。文帝即位后,陆子隆负责掌管宫廷的武器装备和警卫工作。他被封为益阳县子,后来又升迁到庐陵太守。
周迪在临川起兵造反,陆子隆跟着章昭达去讨伐周迪,周迪逃跑了,陆子隆又跟着章昭达去讨伐陈宝应。平定晋安后,陆子隆因为战功卓著,被升迁为武州刺史,并且改封为朝阳县伯。
华皎在湘州叛乱,因为陆子隆是华皎的心腹,华皎对他非常忌惮。华皎多次派人招降他,陆子隆都不答应,华皎又攻打不下他。等到华皎在郢州战败后,陆子隆带兵袭击华皎的后方,并与大军会合。陆子隆因此被晋爵为侯。不久后,他又升迁为都督、荆州刺史。荆州刚刚设立,驻地在公安,城池还没有修建好,陆子隆就负责修建城墙,安抚当地百姓,深得民心,被认为是称职的官员。当地官员和百姓都上奏朝廷,请求为陆子隆立碑颂扬他的功绩,朝廷也批准了。陆子隆去世后,被追谥为“威”。他的儿子陆之武继承了他的爵位。
陆之武十六岁的时候就接管了他父亲的军队。后来他做了弘农太守,被编入吴明彻的军队,在吕梁之战中战败逃回,最后被人杀害了。陆子隆的另一个儿子陆才,也很有才能,他跟随陆子隆征战,立下不少功劳,被任命为始平太守,封为始康县子。最后在信州刺史任上去世。
钱道戢,字子韬,是浙江湖州长城人。他爸爸钱景深,曾经在南朝梁做过汉寿县令。钱道戢从小就以孝顺闻名,长大后更是很有能力。陈武帝(陈霸先)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妹妹嫁给了钱道戢。陈武帝当政后,钱道戢跟着他平定了张彪在会稽的叛乱,因为立功被任命为东徐州刺史,封永安县侯。天嘉元年,他又当上了临海太守。后来侯安都讨伐留异的时候,钱道戢率领军队从松阳出发,切断了留异的后路。留异被平定后,他因为功劳被任命为都督、衡州刺史,兼任始兴内史。之后,他又和章昭达一起讨伐欧阳纥,欧阳纥被平定后,钱道戢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太建二年,他又跟着章昭达征讨江陵,因为立功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后来,他做了都督、郢州刺史。他和仪同黄法抃一起攻下了历阳,然后钱道戢就留在那儿镇守。最后他在任上去世,被追谥为“肃”。他的儿子钱邈继承了他的爵位。
骆文牙,字旗门,是浙江湖州临安人。他爸爸骆裕,在南朝梁做过鄱阳嗣王的中兵参军事。骆文牙十二岁的时候,家族里有个很擅长看相的人说:“这孩子长得不一样,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南朝梁太清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陈文帝(陈霸先)逃难到临安,骆文牙的妈妈是陈氏,她看到陈文帝的气度,知道他不是普通人,所以待他非常热情。后来陈文帝做了吴兴太守,就提拔骆文牙当将领。他跟着陈文帝平定了杜龛、张彪的叛乱,作战勇猛,在军队里很出名。陈文帝当皇帝后,封骆文牙为临安县侯,官至越州刺史。一开始,骆文牙的妈妈去世了,当时正值战乱,直到这时才下葬,皇帝下诏追封她为临安国太夫人,谥号“恭”。太建八年,骆文牙升迁为散骑常侍,在宫中侍奉皇帝。十年后,他被任命为丰州刺史。至德二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广州刺史。他的儿子骆义继承了他的爵位。
孙玚,字德琏,是吴郡吴县人。他爸爸孙修道,在梁朝做中散大夫,因为为人清高正直而有名气。孙玚从小就很有个性,喜欢出谋划策,博览经史,尤其擅长写文章。他在梁朝当过邵陵王手下的中兵参军事。后来发生“太清之乱”,他被授予假节、宣猛将军、军主的官职。
王僧辩讨伐侯景的时候,王琳担任先锋军,王琳和孙玚关系很好,就推荐孙玚担任宜都太守。之后,孙玚凭借军功被封为富阳侯。陈朝敬帝登基后,孙玚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巴州刺史。陈武帝陈霸先篡梁称帝后,王琳拥立梁朝的永嘉王萧庄在郢州称帝,并征召孙玚担任少府卿,还让他兼任都督、郢州刺史,负责管理留守府里的事务。北周派大将军史宁趁虚而入进攻郢州,当时孙玚手下的兵力不到一千人,他坚守城池抵抗,周军没能攻下。后来王琳取得胜利,周军才撤兵,孙玚因此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之后,他派使者向陈朝朝廷上表归顺。
天嘉元年,孙玚被任命为湘州刺史,封为定襄县侯。但他心里不太踏实,就坚决请求回朝,朝廷征召他担任侍中、领军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陈文帝就说:“从前朱买臣只想做本郡的官,你难道也有这种想法吗?”于是改任命他为吴郡太守,还配备了一支仪仗队。任期满了之后,他又被征召为散骑常侍、中护军。后来留异叛乱,占据东阳,朝廷下令孙玚率领水军前去讨伐。平定叛乱后,孙玚升迁为镇右将军。不久,他又被外放到建安做太守。太建四年,他被任命为都督、荆州刺史,镇守公安,威名远扬,邻近地区都很害怕他。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六年,因为公务过失被免职。后来吴明彻在吕梁打败了敌人,朝廷又任命他为都督缘江水陆诸军事。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都督、郢州刺史。十二年,因为在边境地区与敌方有来往而获罪。陈后主继位后,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他先后担任度支尚书、侍中、祠部尚书。陈后主很喜欢他家,还作诗歌颂他的功劳和品德。后来,孙玚升迁为五兵尚书,兼任左军将军,仍旧担任侍中。祯明元年,孙玚在任上去世,谥号为“桓”。
沈玚这个人,孝顺父母出了名,跟兄弟们关系也特别好。他性格开朗,有钱就分给亲戚朋友。不过,他家里生活比较奢侈,房子盖得特别漂亮,像个园林一样,经常唱歌跳舞,宴请宾客,那排场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每天家里宾客盈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等到他出任郢州刺史后,更是大手笔,把十多条船连起来做成一艘大船,船上建亭子、挖池塘,种上荷花菱角。每逢好天气,就邀请宾客朋友一起在长江上泛舟饮酒,那景象也是一时难得的盛景。他还经常在山上的书房里开设讲堂,邀请一些有名的学者来讲学,冬天夏天都供给他们的生活费用,深受学子们的敬佩。但他为人却很随和,一点没有因为官职高就摆架子。
当时有个慧朗法师,对佛经非常精通,沈玚每次去听他讲经,都会和他辩论,那些佛学僧人都很佩服他。而且沈玚很有才能,当了起部尚书后,很多军队的武器装备都是他设计的。他很有眼光,家里的儿女婚事,都选择门当户对的。沈玚死后,尚书令江总为他写了墓志铭,后主又加了四十个字的题词,还派左户尚书蔡征到他家宣读圣旨,把这些刻在墓碑上。题词是:“秋风动竹,烟水惊波。几人樵径,何处山阿?今时日月,宿昔绮罗。天长路远,地久灵多。功臣未勒,此意如何!”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
沈玚有二十一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沈训也挺有名的,官做到唐太守,后来陈朝灭亡后,他就投奔了隋朝。
徐世谱,字兴宗,是湖北巴东鱼复人。他家世代住在荆州,当兵打仗,主要负责征讨蛮人和蜒人。到了徐世谱这一代,更是出了名的勇敢,力气大,还擅长水战。梁元帝当荆州刺史的时候,徐世谱就跟着他做事,当个小领导,管着老百姓。后来侯景造反,徐世谱也参加了平叛,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员外散骑常侍。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水军将领,跟着司徒陆法和一起,跟侯景在赤亭湖大战。当时侯景的军队非常强大,徐世谱就自己设计制造了楼船、拍舰、火舫、水车这些先进的战船,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战斗打响前,他还亲自乘坐最大的战船冲锋陷阵,结果大败侯景的军队,还活捉了侯景的将领任约。侯景逃跑后,徐世谱又跟着王僧辩去攻打郢州,他再次乘着大船直冲敌人的粮仓,逼得敌将宋子仙开城投降。因为这些战功,徐世谱被任命为信州刺史,封鱼复县侯。
之后,他继续跟着王僧辩东征西讨,一直冲在最前面。侯景之乱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衡州刺史,兼领河东太守。西魏攻打荆门的时候,徐世谱镇守马头岸,牢牢控制着龙洲。梁元帝还任命他为侍中、都督江南诸军事、镇南将军、护军将军,官职一个比一个高。后来西魏攻克了江陵,徐世谱就往东跑到侯瑱那里去了。绍泰元年,他又被朝廷征召,担任侍中、左卫将军。陈武帝抵抗王琳的时候,所有水战用的武器装备,都由徐世谱负责。徐世谱这个人很聪明,又懂得以前的造船技术,他设计的武器装备,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想法非常巧妙,别人想不出来。永定二年,他升任护军将军。陈文帝登基后,徐世谱又升任特进、右光禄大夫。后来因为生病眼睛瞎了,就辞官不上了朝。最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谥为“桓”。
周敷,字仲远,是江西临川人。他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长得又矮又小,看着好像衣服都撑不起来。但是,他胆子大,魄力足,比同龄人强多了。性格豪爽仗义,不爱钱财却很重视朋友,那些年轻气盛的乡里人都愿意跟着他。
侯景造反的时候,老乡周续联合大家一起讨伐叛贼。梁朝的内史、始兴蕃王萧毅把临川郡让给了周续。周续的队伍里有些人想抢劫萧毅,周敷挺身而出保护萧毅,亲自带领自己的手下,护送萧毅到了豫章。那时候,梁朝的观宁侯萧永、长乐侯萧基、丰城侯萧泰都逃难到这里,听说周敷讲义气、重信义,都来投奔他。周敷同情他们的处境,对他们非常尊敬,还尽力照顾他们,送他们往西边去投奔朝廷。
没过多久,周续手下的将领们为了争权夺利,杀了周续投降了周迪。周迪本来没什么背景,又失去了人心,就依靠周敷家族的名望,拼命巴结他。周敷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对周迪非常恭敬,周迪很依赖他。周迪占据了临川的工塘(地名),周敷则镇守临川郡。侯景叛乱平定后,梁元帝任命周敷为宁州刺史,封他为西丰县侯。
陈霸先当了皇帝,王琳占据了长江上游地区。当时,我跟王琳的同伙李孝钦他们一起围攻周迪,我帮了周迪一把,周迪抓住了李孝钦他们,我出力最多。熊昙朗杀了周文育,占据了豫章,带兵来打我,结果被我打得大败。昙朗逃到巴山郡,我接着和周迪、黄法抃他们一起追过去,把他们全杀了。王琳被平定后,我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豫章太守。那时候,长江流域的土豪们都依恋自己的老巢,不肯出来,就只有我一个人先到朝廷去。
天嘉二年,我去京城朝见皇帝,被晋升为安西将军,然后让我回豫章继续当太守。周迪觉得我本来不如他,却比他先发达了,心里很不服气,就举兵造反,派他弟弟周方兴来偷袭我,但我把他打得大败。接着,我又跟着都督吴明彻一起攻破了周迪,抓住了周方兴。我又升官了,当上了都督、南豫州刺史。周迪又聚集残兵败将偷袭东兴,皇帝派都督章昭达去征讨周迪,我又跟着出征。到了定川县,我和周迪面对面了,周迪骗我说想回朝,想和我结盟,我答应了。结果刚登上祭坛,就被周迪给杀了。死后,我被追封为“脱”。我的儿子智安继承了我的爵位,后来官做到太仆卿。
荀朗,字深明,是颍川颍阴人。他爷爷荀延祖做过梁朝颍川太守,他爸爸荀伯通做过卫尉卿。荀朗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胆量,很有当将军的才能。侯景叛乱的时候,荀朗占据了巢湖,暂时没有归属。梁朝的简文帝在台城失守后,秘密下诏书,任命荀朗为豫州刺史,让他和其他的外族军队一起讨伐侯景。侯景派仪同宋子仙、任约等人多次进攻荀朗,都没能成功。当时建康城里闹饥荒,荀朗又招募了很多兵,手下兵马加起来有几万人。后来侯景在巴陵战败,荀朗截断了侯景的后军。侯景平定后,荀朗又单独打败了齐朝的将领郭元建,地点在踟蹰山。等北魏攻克荆州,陈武帝入主建康后,齐朝派萧轨、东方老等人来攻打建康,占据了石头城,荀朗从宣城赶来支援,和侯安都等人一起大败齐军。陈武帝称帝后,封荀朗为兴宁县侯,还把荀朗的哥哥荀昂任命为左卫将军,弟弟荀晷任命为太子右卫率。陈武帝死后,宣太后和舍人蔡景历偷偷瞒着不发丧。荀朗的弟弟荀晓在建康城里,稍微有点风声,就打算率领家里的兵马袭击皇宫。事情败露后,蔡景历杀了荀晓,还把荀朗兄弟都抓了起来。陈文帝即位后,把他们都释放了。然后陈文帝对荀朗特别好,让他和侯安都等人一起抵抗王琳。王琳平定后,荀朗被提升为都督、合州刺史。荀朗死后,被追谥为“壮”。他的儿子荀法尚继承了他的爵位。
荀法尚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气概,文武双全,很有才能。陈朝祯明年间,他担任都督、郢州刺史。隋军渡过长江后,荀法尚投降了隋朝。进入隋朝后,他先后担任邵州、观州、绵州、丰州四州刺史,以及巴东郡、敦煌郡二郡太守。
周炅,字文昭,是汝南安成人。他爷爷周强做过齐梁州刺史,他爸爸周灵起做过梁朝庐州、桂州刺史,还被封为保城县侯。
沈炯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侠气,是个当将领的料。梁朝太清元年,他当上了弋阳太守。后来侯景造反,元帝下令,让他改任西阳太守,封西陵县伯。因为军功,他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都督、江州刺史,还被封侯。陈武帝继位后,王琳占据长江上游,沈炯就带着江州投靠了他。后来被侯安都抓了,押送到京城。陈文帝放了他,让他当定州刺史,兼任西阳、武昌两郡太守。太建五年,他又当上了都督、安州刺史,改封龙源县侯。同年,他跟着都督吴明彻北上征讨,一路打胜仗,一个月就拿下了十二座城池,还打败了齐朝尚书左丞陆骞的军队。攻打巴州也成功了。于是长江以北的许多城池和鷇阳的土著都投降了,他们还杀了自己的首领来表示臣服。沈炯被封为和戎将军。朝廷又下令召他回朝。
后来,梁朝定州刺史田龙升也投降了,朝廷封他为定州刺史,封赤亭王。沈炯回朝后,田龙升却带着长江以北的六州七镇叛变投降了齐朝,齐朝派历阳王高景安支援他。于是朝廷任命沈炯为江北道大都督,统领军队去讨伐田龙升,结果把田龙升杀了,收复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失地。沈炯被晋升为平北将军。最后他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司州刺史的官职,改封武昌郡公,谥号“壮”。
鲁悉达,字志通,是扶风郿县人。他爷爷鲁斐,是齐朝衡州刺史、阳塘侯;他爸爸鲁益之,是梁朝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两郡太守。
小时候,悉达就以孝顺出名。侯景叛乱的时候,他团结乡亲们保卫新蔡,努力耕田储备粮食。当时战乱导致饥荒,京城和上游地区饿死的人占了八九成,活下来的人都是带着老人孩子逃难的,悉达救活的人非常多。他还招集了晋熙等五个部族,完全控制了他们的地盘。他让弟弟广达带兵,跟着王僧辩一起平定了侯景的叛乱。梁元帝任命他为北江州刺史。
敬帝登基后,王琳占据了长江上游,留异、余孝顷、周迪等人各地起兵造反,悉达安抚了五个郡,深得民心。王琳任命悉达为镇北将军,陈武帝也派赵知礼授予他征西将军、江州刺史的职位,悉达同时接受了这两个官职,却迟迟观望,没有明确表态。陈武帝派安西将军沈泰率领精兵偷袭他,也没能成功。北齐派行台慕容绍宗来攻打郁口等地的城镇,悉达与他作战,大败齐军,慕容绍宗差点丢了性命。
王琳想进攻下游,想利用悉达控制长江中游,派使者去招揽他,但悉达始终不肯投降。王琳没办法南下,就和北齐勾结,北齐派清河王高岳来支援他。这时,悉达的部将梅天养等人害怕受罚,就引诱齐军进入城内。悉达带领麾下几千人渡过长江,投奔了陈武帝。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说:“你怎么来这么晚啊!” 然后又任命他为北江州刺史,封他为彭泽县侯。
悉达虽然性格豪爽,仗义疏财,但他并没有因为富贵而骄傲自大。他很喜欢写诗词,并且广招贤才,和他们一起聚会饮酒,欣赏诗文。陈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吴州刺史。后来他母亲去世,他悲伤过度,违反礼制,因此生病去世,谥号孝侯。他的儿子悉览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弟弟是悉广达。
鲁广达,字遍览,从小就很有志气,一心想着建功立业,而且虚心待人,很爱惜人才,所以宾客们都从很远的地方来投奔他。当时江淮地区的将领们,各自统领着几千人的部队,而鲁家的人马尤其多。他后来在梁朝当上了平南当阳公府的兵参军。侯景叛乱的时候,他和哥哥鲁悉达一起聚集人马保卫新蔡。梁元帝下诏任命他为晋州刺史。王僧辩讨伐侯景的时候,鲁广达到边境去迎接王僧辩的军队,并负责供应军队的粮草。王僧辩对沈炯说:“鲁晋州也是我们王师东道上的主人啊!”然后就带着军队跟着王僧辩一起行动。侯景平定后,鲁广达被加封为员外散骑常侍。
陈朝武帝陈霸先称帝后,任命鲁广达为东海太守。后来,他的哥哥鲁悉达被任命为吴州刺史,并被封为中宿县侯。光大元年,鲁广达升迁为南豫州刺史。华皎起兵造反,朝廷命令司空淳于量率兵讨伐。军队到达夏口的时候,看到华皎的水军非常强大,没有人敢上前。鲁广达第一个带头冲锋陷阵,直捣敌军。结果鲁广达掉进了水里,沉了好久才被救上来。华皎被平定后,鲁广达被任命为巴州刺史。
话说在太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我跟仪同章昭达一起去了峡口,去招安蜀地等各州的州郡长官。当时北周正打算进攻长江以南地区,在蜀地大量建造船舰,还从青泥运送粮食。我跟钱道戢他们带兵袭击了北周的船队,一把火烧了他们的船和粮草,然后就回驻地了。
我做官一向雷厉风行,做事干脆利落,而且很信任下属,所以官员和百姓都很拥护我。等到我的任期满了,大家都上书请求朝廷让我继续留任,皇上就下诏让我再干两年。五年的时候,我们大军北伐,收复了淮南以前失守的土地。我跟齐国的军队在大岘相遇,大败齐军,还斩杀了他们的敷州城主张元范。接着又攻克了北徐州,然后被任命为北徐州刺史。
十年的时候,我被任命为都督、合州刺史。十一年,北周的将领梁士彦包围了寿春,朝廷就派中领军樊毅、左卫将军任忠他们分兵前往阳平、秦郡,我率领军队进入淮河地区,从侧翼攻击北周军队。结果北周军队攻陷了豫州和霍州,南北兖州、晋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其他将领都没什么战功,淮南地区全丢了,所以我就被免官了,只保留侯爵的爵位,回府养老去了。
十二年的时候,我跟南豫州刺史樊毅一起北上讨伐,攻克了郭默城。后来我又被任命为平西将军、都督郢州以上七州诸军事,驻兵江夏。北周安州总管元景山来江外地区征战,我派出一支偏师就把他们打跑了。
公元583年,他当上了侍中,然后被封为绥越郡公。没多久,他又担任了中领军。后来贺若弼率军攻打钟山,在白土冈摆开阵势,和贺若弼的军队对峙。他亲自披上盔甲,拿着鼓槌,鼓舞士兵奋勇向前,隋军都被打退了。这样一来二去,打了四五次。等到贺若弼乘胜攻到宫城,烧了北掖门,他还指挥着剩下的士兵顽强抵抗,一刻不停。直到天黑了,他才脱下盔甲,在台阶下叩头痛哭。他对大家说:“我都没能保住国家,罪过太大了!”士兵们都哭成一片,然后他就被俘虏了。
公元589年,按照规定,他被送到了隋朝。他一直很伤心,想念着陈朝的灭亡,得了重病,也没治好,最后抑郁而死。尚书令江总为他痛哭,然后提笔在他的棺材盖上写了一首诗:“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他还写了广达的墓志铭,记述了他的忠义。一开始,隋将韩擒虎渡过长江的时候,广达的大儿子世真在新蔡,就带着弟弟世雄以及手下的士兵投降了韩擒虎。韩擒虎派人写信招降广达。当时广达驻扎在都城,他就自己向廷尉告罪。陈后主说:“世真虽然另投他主,但你是国家的重臣,是我倚重的,怎么能因为这件事而怀疑你呢?”于是赏赐了他黄金,让他当天就回营去了。
广达手下有个队主叫杨孝辩,当时跟着广达在军中作战,英勇杀敌,冲锋陷阵。他的儿子也跟着杨孝辩一起挥舞刀剑,杀死了十几个隋军士兵,最后力竭而死,父子俩都战死了。
萧摩诃,字元胤,是兰陵人。他爸爸萧谅,是梁朝始兴郡的丞。萧摩诃跟着爸爸到郡里去,才几岁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他姐夫蔡路养当时在南康,就把他收养了。萧摩诃长大后,为人果断,很有胆量和力气。
侯景造反的时候,陈武帝去救援建邺,他姐夫蔡路养起兵反抗陈武帝。当时萧摩诃才十三岁,就一个人骑着马冲出去打仗,军队里没人能挡得住他。等蔡路养战败后,萧摩诃投奔了侯安都将军,经常跟着他去打仗,侯安都对他特别好。
后来任约和徐嗣徽带齐国的军队来侵略,陈武帝派侯安都去钟山龙尾和北郊坛抵挡齐军。侯安都对萧摩诃说:“你骁勇善战的名声我早有耳闻,但千闻不如一见啊!”萧摩诃回答说:“今天就让将军您见识见识我的本事!”
战斗打响了,侯安都从马上摔下来被敌人包围了,萧摩诃一个人骑着马大声喊叫着,直接冲进齐军的队伍,齐军被他冲散了,侯安都这才得以脱险。因为在平定留异和欧阳纥的叛乱中立了功,萧摩诃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巴山太守。
公元573年,咱们军队北上打仗,摩诃跟着吴明彻将军过长江去攻打秦郡。当时北齐派了大将尉破胡带着十万大军来救,他们的先锋部队号称“苍头”、“犀角”、“大力”,个个身高八尺,力气大的没话说,战斗力超强。 还有西域来的胡人,箭法特别准,百发百中,咱们军队都很怕他们。
快要打仗了,吴明彻对摩诃说:“要是你干掉了这个胡人将领,齐军就会泄气,你就能像关羽、张飞一样有名,直接砍下敌军大将的人头了!”摩诃说:“我想先看看他长啥样。”吴明彻就叫来一个投降的,认识那个胡人将领的人,那人说那个胡人穿绛红色的衣服,用桦树皮做的弓,弓的两头是骨质的弓弭。吴明彻派人去打探,确认胡人将领在阵营里,然后自己先跟摩诃喝酒。摩诃喝完酒,就骑着马冲进齐军阵营,那个胡人将领挺身而出,离阵营十多步远,弓都还没拉开呢,摩诃就远远地把长矛扔过去,正中他的额头,当场就倒下了。 齐军“大力”部队十多个人冲出来要报仇,摩诃又把他们都砍了,齐军这才败退。
因为这次战功,摩诃被封为廉平县伯。没多久就升了侯,官做到太仆卿。后来又跟着吴明彻去围困宿豫,打败了齐将王康德,因为功劳被任命为晋熙太守。公元577年,吴明彻带兵打吕梁,跟齐军进行了一场大战,摩诃带着七个骑兵冲锋陷阵,抢下了齐军的大旗,齐军彻底溃败。因为这次战功,他被任命为谯州刺史。
话说北周灭了齐国之后,派大将宇文忻去攻打吕梁。宇文忻带了几千精锐骑兵,而摩诃呢,只带着十二个骑兵,就深入敌军腹地,四处冲杀,杀敌无数。后来北周又派大将王轨来增援,在吕梁下游布下天罗地网,把齐军的后路给断了。摩诃就对明彻说:“我听说王轨刚开始封锁下游,两边正在修建城墙,现在还没建好,如果将军您带兵去打他,他们肯定不敢抵抗。要是等他们城墙建好了,咱们可就全完了。”明彻捋着胡子说:“冲锋陷阵是你的事,运筹帷幄是我的事!”摩诃一听,脸色都变了,只好退下。十天之内,水路就被完全封锁了,北周的军队也越来越多。
摩诃又请求说:“现在想打仗也打不了,进退两难,如果咱们偷偷摸摸地突围,也不算丢脸。我希望将军您带着步兵坐车慢慢走,我带着骑兵在前面开路,一定保证将军您安全回到京城。”明彻说:“你的主意不错。但是我受命统帅大军,现在被围困住了,实在没脸见人。再说步兵这么多,我是总指挥,必须在后面督促,咱们一起走,你的骑兵应该走在前面。”于是摩诃当夜就出发了,挑选了八千精锐骑兵,率先冲锋陷阵,后面的骑兵紧跟其后。第二天早上,就到达了淮南。宣帝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右卫将军。
后来宣帝死了,始兴王叔陵在宫殿里杀了皇帝,然后逃到了东府城。摩诃奉命率领几百骑兵和步兵,火速赶往东府城,把叔陵给杀了。因为立了大功,摩诃被封为车骑大将军,绥建郡公。叔陵以前积攒的金银财宝非常多,皇帝把这些都赏赐给了摩诃。后来摩诃又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以前三公的黄阁听事都要装鸱尾(古代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皇帝特地命令为摩诃的黄阁开辟通道,允许骑马通行,听事和寝堂都装上了鸱尾。皇帝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摩诃的儿子做太子妃。
贺若弼攻打建康,当时陈后主让摩诃罗那守城。后主任命他为南徐州刺史。祯明三年元旦,朝廷召摩诃罗那回京,贺若弼趁机渡江攻打京口。摩诃罗那请求率兵迎战,但后主没同意。贺若弼打到钟山脚下,摩诃罗那又说:“贺若弼深入敌境,营垒还没修好,现在出兵偷袭,一定能赢!”后主还是没答应。
眼看着贺若弼就要打进城了,后主问摩诃罗那:“你能为我决一死战吗?”摩诃罗那说:“打仗嘛,从来都是为了国家,为了自己,今天这事儿,还关系到我的家人呢!”后主拿出了很多金银财宝赏赐给士兵们。他下令让中领军鲁广达带兵驻扎在白土冈,位于所有军队最南边;镇东大将军任忠次之;护军将军樊毅、都官尚书孔范又次之;摩诃罗那的军队在最北边。
这陈朝的军队从南到北绵延二十里,前后部队都联系不上。贺若弼一开始以为陈军没准备好,就带轻骑兵上山侦察,结果看到陈军阵势,赶紧下马列阵。其实,后主和摩诃罗那的妻子有私情,所以摩诃罗那虽然带了八千精兵,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打。只有鲁广达和田端他们才拼命抵抗。贺若弼和他手下的七个总管——杨牙、韩洪、员明、黄昕、张默言、达奚隆、张辩,一共八千兵马,各自列阵迎战。
贺若弼亲自冲向鲁广达,他手下死了二百七十三人,贺若弼放烟雾掩护自己,虽然一度很被动,但很快就反败为胜了。陈军士兵砍下人头,都跑去献给后主,求赏金银。贺若弼又攻打孔范,孔范的军队交战一会儿就溃败了。陈军彻底崩溃,死了五千人。城门的守卫都跑了,黄昕骑马冲到北掖门放火烧门而入。员明俘虏了摩诃罗那交给贺若弼,贺若弼拿着刀架在他脖子上,摩诃罗那一点也不害怕,贺若弼最后放了他,还很客气地对待他。
建康城破后,贺若弼把陈后主关在德教殿,派兵看守。摩诃罗那请求见贺若弼说:“我现在是俘虏了,随时都可能被杀,我想见见我的旧主,死也瞑目了。”贺若弼很同情他,就答应了。摩诃罗那进去见了陈后主,伏地痛哭,还到旧厨房拿了食物给后主吃,然后告别出来,守卫的士兵们都对他肃然起敬。
隋文帝听说摩诃罗那和贺若弼对话时的表现,说:“真是个大丈夫,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摩诃罗那归顺隋朝后,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后来,他跟着汉王杨谅去并州,和杨谅一起造反,最后被杀,享年七十三岁。
摩诃这个人啊,平时话不多,为人却很稳重,像个长者一样。但一到打仗的时候,那气势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勇猛,冲锋陷阵,谁也挡不住他。他年纪轻轻,还没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跟着侯安都将军在京口,特别喜欢打猎,几乎每天都在野外狩猎游玩。后来安都将军出征打仗,摩诃立下了很多功劳。
他儿子子世廉,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特别孝顺。摩诃去世后,子世廉守丧期间,对父亲的思念非常深切。只要别人稍微提起他父亲,子世廉就会悲痛得无法自已,说话的人都会跟着一起悲伤落泪。他一辈子都没碰过刀和斧头,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摩诃手下有个骑士叫陈智深,武艺高强,因为在平定叔陵的战役中立功,被任命为巴陵内史。摩诃被杀后,他的家人已经被抄家了,是陈智深冒着风险收敛了摩诃的尸体,亲自料理后事,这感动了很多人,大家都认为他很有义气。还有个叫陈禹的人,也是颍川人,他跟着摩诃一起征战。他聪明有见识,博览经史,懂军事战略,还会写文章,骑射技术也很好,官做到王府谘议。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是汝阴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不被乡里人重视。长大后,他变得足智多谋,力气很大,尤其擅长骑射,当地年轻人几乎都跟着他。梁朝的鄱阳王萧范担任合州刺史的时候,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招到身边做事。侯景叛乱的时候,任忠带领乡里几百人,跟着晋熙太守梅伯龙去寿春讨伐侯景的将领王贵显,每次战斗都能击退敌人。后来,有个叫胡通的土匪聚集人马到处抢劫,萧范就派任忠和主帅梅思立一起出兵平定了叛乱。之后,他又跟着萧范的儿子去京城救援,结果京城失守,他就转而驻守晋熙。侯景叛乱平定后,他被授予荡寇将军的称号。王琳拥立萧庄为帝,任命他为巴陵太守。王琳失败后,任忠回到朝廷,被授予明毅将军、安湘太守的职位,继续跟随侯瑱讨伐巴蜀地区。他后来升迁,做了豫宁太守、衡阳内史。华皎叛乱的时候,任忠参与了他们的计划。华皎叛乱被平定后,宣帝因为任忠之前秘密向朝廷告发了华皎,所以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话说隋朝太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我跟着章昭达将军去广州打欧阳纥,立了功,被封了个直阁将军。后来又升了武毅将军,做了庐陵内史。任期满了,回到朝廷当了右军将军。
五年后,咱们大军北伐。我带兵走西线,把齐国的历阳王高景安打得落花流水,一路追到东关,还把他们东西两座城都给拿下了。接着又攻克了蕲州和谯州,直捣黄龙,打到了合肥城下,攻破了城外防御工事,又拿下霍州。因为这些战功,我被封了员外散骑常侍,还被封了个安复县侯。
那次吕梁战役,大家都知道,咱们损失惨重,只有我率领全军安全撤回了。后来,朝廷又任命我为都督,负责寿阳、新蔡、霍州以及淮河沿岸的军队,还兼任霍州刺史。之后,我又回到朝廷,做了左卫将军。后来又升了平南将军,做了南豫州刺史,还加了个都督的官衔。我率领步兵和骑兵直奔历阳。周朝派王延贵带兵来救,结果被我打得大败,还活捉了王延贵。
陈叔宝当了皇帝后,升任镇南将军,还配了一支仪仗队。后来又当了领军将军,加封侍中,改封梁信郡公。之后被派去吴兴当内史。 隋军渡过长江后,陈叔宝手下的将军任蛮奴(也就是任忠)从吴兴赶回建康,在朱雀门驻扎军队。
陈叔宝把萧摩诃等大臣召到内殿商议对策,任忠说:“兵书上说,敌人要打速战,我们自己要稳扎稳打。现在国家粮草充足,兵力也够,应该坚守台城,在淮河边上设置防线。就算北军来了,也不要跟他们硬碰硬,派兵截断他们的水路,不让他们顺利得到补给。给我一万精兵,三百艘战船,从长江下游偷袭六合。隋军肯定以为渡江的士兵都被我们抓住了,士气就会下降。淮南的老百姓都跟我很熟,听说我去,肯定都会来帮忙。我再对外宣称要去徐州,切断他们的后路,这样他们的军队不用我们打就会自己撤兵。等到春天河水上涨,上游的周罗睺等军队一定会顺流而下前来支援,这是个好办法啊!”可是陈叔宝没听他的。
第二天,陈叔宝突然说:“肚子疼得要命,叫萧郎(萧摩诃)来打一架。”任忠跪地苦苦请求不要打仗,但陈叔宝听信了孔范的话,还是决定开战,于是就在白土冈摆开阵势。结果军队打败了,任忠飞快地跑到台城,见到了陈叔宝,汇报了战败的情况,说:“皇上您还是待在宫里吧,我什么也做不了了。”陈叔宝给了他两锭金子,说:“你去南岸招募士兵,我们还能再战一场。”任忠说:“皇上您只要准备好船只,去上游跟其他军队会合,我誓死保护您。”陈叔宝相信了他,命令任忠去安排军队。任忠说:“我安排好军队后,就来迎接您。”陈叔宝让宫女打扮好等着任忠,可是等了很久,任忠也没来。这时隋将韩擒虎已经从新林进军,任忠只带了几个骑兵跑到石子冈投降了韩擒虎,还带兵一起进了南掖门。台城被攻破,任忠被俘虏带到了长安。隋文帝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任忠死的时候,七十七岁。
隋文帝后来听说散骑常侍袁元友曾经敢于直言劝谏陈叔宝,很欣赏他,提拔他做了主爵侍郎,然后对大臣们说:“攻破陈朝的时候,我就后悔没有杀了任蛮奴。他接受了陈朝的恩惠,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却不能为国捐躯,还说‘无所用力’,跟弘演(陈后主)献上自己的肝脏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任忠的儿子任幼武后来也当上了仪同三司。
樊毅,字智烈,是南阳湖阳人。他爷爷樊方兴,曾做过梁朝的散骑常侍、司州刺史,还被封为鱼复县侯。他爸爸樊文炽,也做过梁朝的散骑常侍、东益州刺史,被封为新蔡县侯。樊毅家世代都是军人,从小就练武,骑马射箭都很厉害。
侯景叛乱的时候,樊毅跟着叔父樊文皎去救援台城。结果樊文皎在青溪之战中战死了,樊毅就跑到江陵,继续跟着王僧辩打河东王萧誉,因为立了功,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后来,他代替哥哥樊俊担任梁兴太守,还统领三州的游击部队。
跟着宜丰侯萧循去湘州讨伐陆纳的时候,军队驻扎在巴陵,营地还没完全建好,陆纳就带兵偷袭,杀声震天。当时大家都吓坏了,只有樊毅带着几十个亲兵死守营门,杀敌十多人,一边擂鼓指挥,才稳定了军心。因为这次战功,他被封为夷道县伯。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天门太守,爵位也升为侯爵。西魏围攻江陵的时候,樊毅带兵去救援,结果江陵失守,他被后梁俘虏,过了一段时间才逃回来。
陈武帝登基后,樊毅和弟弟樊猛一起起兵响应王琳,可惜王琳战败逃到北齐去了。太尉侯瑱派人来招降樊毅,樊毅就带着家人和部下回朝了。陈太建初年,他被任命为丰州刺史,被封为高昌县侯,后来又升任左卫将军。太建五年,陈军北伐,樊毅攻克了广陵的楚子城,打败了齐军。后来吕梁之战陈军战败,朝廷任命樊毅为大都督,率领军队渡过淮河,在清口筑城抵抗周军。结果因为连日大雨,城墙倒塌了,樊毅率领全军撤离。之后,他又升任中领军。太建十一年,周将梁士彦围攻寿阳,朝廷又任命樊毅为都督,负责北伐军事。太建十三年,他担任荆州刺史。
萧毅当上皇帝后,被封为逍遥郡公。后来又担任侍中、护军将军。等隋军渡过长江的时候,萧毅对仆射袁宪说:“京口和采石都是重要的战略地点,每个地方都需要几千精兵强将,还有两百艘战船,都要部署到江面上,上下游都要严加防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大事就完了!”其他的将领都赞同他的意见。可是后来施文庆等人隐瞒了隋军的情报,萧毅的计划没能实施。台城失守后,萧毅按照规定入关,最终去世了。
萧毅的弟弟萧猛,字智武,从小就聪明过人,很有谋略。长大后,他骑射技术高超,胆量和气魄都超过常人。在青溪之战中,萧猛从早打到晚,和侯景的军队短兵相接,杀伤了很多敌人。台城沦陷后,他跟随哥哥萧毅一起向西逃亡。梁朝的南安侯方矩担任湘州刺史,任命萧猛为司马。恰逢武陵王萧纪起兵,从汉江顺流而下,方矩就派萧猛跟随都督陆法和出兵抵抗。萧猛亲手抓住了萧纪父子三人,在军营里把他们杀了,并且缴获了他们的所有船只、武器和装备。因为这次战功,萧猛被封为安山县伯。后来他又参与平定了梁州和益州的叛乱。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司州刺史,官爵也升为了侯爵。陈朝永定元年,周文育等人在沌口战败,被王琳俘虏。王琳乘胜追击,打算攻打江南各郡,于是派萧猛和李孝钦等人率兵攻打豫章,逼近周迪的防线。结果军队战败,萧猛被周迪俘虏。不久后他逃回了王琳的阵营,王琳战败后,萧猛又回到了朝廷。天嘉二年,他被任命为永阳太守。太建年间,因为军功被封为富川县侯。后来又历任散骑常侍、荆州刺史,最后升任左卫将军。
萧毅当上皇帝后,萧猛被任命为南豫州刺史。隋将韩擒虎渡过长江时,萧猛当时在都城,他的第六个儿子正在代理行州的事务,韩擒虎率军攻陷了行州,萧猛的儿子和家人都被俘虏了。当时萧猛和左卫将军蒋元逊率领八十艘青龙战船作为水军,在白下游弋,用来抵御隋军的六合兵。萧毅知道萧猛的妻子儿女都在隋朝手里,担心萧猛会因此有二心,想让任忠代替萧猛,并派萧摩诃去劝说萧毅,萧毅对此很不高兴。萧摩诃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萧毅,萧毅很生气,于是作罢。祯明三年,萧猛归顺了隋朝。
话说啊,梁朝末年,天下大乱,就像乌云雷电一样,形势非常危急。陈武帝高祖陈霸先挥师平乱,开创了陈朝的基业。像胡颖、徐度、杜棱、周铁虎、程灵洗这些人,有的很早就看清了时局,拼尽全力地辅佐陈霸先;有的则是后来投奔陈朝的,也为陈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最终都配享太庙,这可不是偶然的啊!
再说沈恪和沈子隆,他们为人正直,从不做违背道义的事,做人做事都非常讲究,真是仁义之士啊!还有钱道戢、骆文牙、孙玚、徐世谱、周敷、荀朗、周炅、鲁悉达、广达、萧摩诃、任忠、樊毅等等,这些人都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虽然他们的做法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功成名就,都是因为抓住了时机。
金陵城破,这大概也是天意吧,没办法。但是任忠在陈朝兴亡之际的表现,就有点让人失望了,跟萧摩诃、鲁悉达他们比起来,差得远了。一个人同时侍奉两个主子,还想要得到他们的信任,这怎么可能呢?任忠最后能保住性命,也算是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