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献王刘映,字宣光,是高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就聪明机灵,说话谈吐漂亮,举止优雅得体。在宋朝做官的时候,先后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和南兖州刺史,他非常重视政务,下属官员对他都非常敬畏,他的命令都能得到很好的执行。高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后来又加都督,被封为临川王。有一次,他想从都城买东西,有人建议他在江陵买,运到都城后再卖,这样可以赚点小钱。刘映笑着说:“我是做买卖的吗?还要想着赚钱?”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都督、扬州刺史。他处理政务非常聪明,州府的官员都认真执行他的命令,从宋朝彭城王刘义康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做到这样了。永明元年,他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将军;永明五年,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永明七年去世。刘映擅长骑射,懂得音律,还会写字和射箭,待人接物很有风度。他死后,朝野上下都很惋惜,朝廷追赠他司空官职,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了侯爵。他的长子刘子晋,永元初年担任侍中,后来到梁朝做高平太守;他的次子刘子游,封州陵侯,担任黄门侍郎,后来因为谋反,他和他的兄弟们都被处死了。
长沙威王刘晃,字宣明,是高帝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就很有武力,深受高帝的喜爱。升明二年,他接替哥哥刘映担任淮南、宣城两郡太守。刘晃擅长骑射,当初沈攸叛乱的时候,刘晃经常在武容城里巡逻,威风凛凛地走在大街上,当时人们都这样说他:“焕焕萧四伞”。那一年,他又升迁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兼管三州的军事。高帝即位后,刘晃经常向皇帝陈述政事,但总是被典签官驳回,于是刘晃就杀了那个典签官。皇帝大怒,下诏书赐给他杖责。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武帝当上太子后,去曲阿后湖祭拜武进陵,让刘晃统领马队,皇帝听说后,又很不高兴。临死前,高帝把刘晃托付给武帝,让他留在朝廷附近,不要让他远离京城。
公元451年,刘晃被任命为都督、南徐州刺史。后来调回京城担任中书监。当时朝廷禁止诸王私自蓄养军队,只有在京城的诸王可以保留四十名贴身侍卫。刘晃这个人特别喜欢炫耀武力,他从徐州回京时,竟然私自带回几百名士兵,结果被禁军发现,这些士兵都被扔进了长江里。皇上听说后非常生气,打算依法处置他。这时豫章王刘嶷跪地哭着求情说:“刘晃的罪过确实不可饶恕,但陛下应该记得先帝对‘白象’的疼爱。”“白象”是刘晃的小名。皇上也流下了眼泪。高祖皇帝临终前曾告诫武帝说:“宋家兄弟如果不能互相扶持,外人岂能不乘虚而入?你一定要引以为戒!”所以武帝虽然一直没有对刘晃另眼相看,但也始终没有对他怎么样。当时人们评价武帝,认为他比魏文帝做得更好,但比汉明帝略逊一筹。后来刘晃被封为车骑将军、侍中。去世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有一次,武帝去钟山游玩,刘晃跟随皇上。他用马槊去刺路边的枯枝,皇上让几个侍卫帮忙拉,结果银饰都卷起来了,槊还是拔不出来。于是皇上让刘晃骑马再拔一次,刘晃轻松就拔出来了。每当边远州郡进献骏马,皇上总是让刘晃在华林园里试骑。高祖皇帝常常说:“这是我们家的任城啊!”武帝因此而追谥刘晃为“威”。
武陵昭王刘晔,字宣昭,是高祖皇帝的第五个儿子。他母亲是罗氏,曾经跟随高祖皇帝在淮阴,后来因为犯错被处死了。刘晔四岁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母亲的思念,常常哭到吐血。高祖皇帝就对武帝说:“三昧的性情如此至诚,恐怕难以承受,你让他和你一起住,多加劝慰吧。”“三昧”是刘晔的小名。所以刘晔得到了皇帝的喜爱。高祖皇帝虽然是地方诸侯,但生活却很贫困,他的儿子们学习写字都没有纸笔,刘晔常常用手指在空中比划或者在手掌上写字来练习,结果练就了一手好篆书。小时候,他们也没有棋盘,他就把荻草劈成碎片,纵横交错地摆成棋盘,指点棋子走势,最后成了棋艺高手。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和其他的王子一起作诗,模仿谢灵运的风格,呈给高祖皇帝。皇帝回诗说:“看了你写的二十个字,比其他孩子写的都好。但是康乐(谢灵运)的诗太放荡不羁,没有章法;安仁(陆机)、士衡(陆云)的诗值得学习,颜延之次之。”
建元二年,王晔当上了会稽太守,还加了个都督的官职。皇上派儒生刘瓛去会稽,给王晔讲授《五经》。武帝登基后,王晔先后担任中书令、祠部尚书。 有人说王晔长得一副非凡相貌,他自己也挺自负的,武帝听说后,对他就不怎么重视了,也没让他担任过地方大员。
有一次在宫里喝酒,王晔喝醉了,直接趴在地上,貂皮大衣和肉盘都弄脏了。武帝笑着说:“弄脏貂皮了!”王晔回答说:“陛下您爱的是貂皮的羽毛,却疏远了它的骨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王晔为人轻财重义,很有古人的风范。他从会稽郡回来后,家里钱财不到一万,俸禄都分给了同事和宾客。他常说:“我哥哥当了皇帝,有什么好怕弟弟没钱的。”他生活简朴,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他把后院的山命名为“首阳山”,大概是因为自己贫困潦倒而感到不满吧。
有一次,王晔在武帝面前和竟陵王子良下棋,结果王子良输得很惨。下棋结束后,豫章文献王对王晔说:“你跟司徒下棋,应该稍微让着他一点。”王晔回答说:“我从为人处世以来,从来没说过一句假话。”王晔为人耿直,不太会变通,也不懂得后悔。他擅长写文章,箭术也是当时独一无二的,琅邪王瞻也擅长射箭,但比不上王晔。
有一次,武帝去豫章王嶷的东田,宴请各位王公,唯独没叫王晔。豫章王嶷说:“这风景真美,今天我特别想念武陵。”皇上就叫王晔来射箭,王晔箭箭命中靶心,皇上环顾四周说:“这箭术怎么样?”皇上的脸色很奇怪,豫章王嶷说:“阿五(指王晔)平时可不是这样的,今天可以说是仰仗天威啊!”皇帝这才消气。后来在华林苑射箭比赛,王晔六箭射出,五箭射中靶心,一箭射中靶心边缘,皇上赏了他五万钱。皇上还举杯劝酒,说:“陛下一直没重用臣下。”皇上转过脸去不理他。
豫章王在府邸堆起一座土山,种上桐树和竹子,叫做桐山。武帝去那里饮酒作乐,问临川王映:“你的府邸也有好名字吗?”临川王映说:“我喜欢安静,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皇上又问王晔,王晔说:“我的山很低,没有灵秀的景色,只有蕨菜薇菜,所以就叫它首阳山。”武帝说:“这可是勤劳者的歌啊!”
过了很久,他被任命为江州刺史。皇上听说谢晔刚被外放,想把他的宅子赏给皇子们,就派了个舍人来传达旨意。谢晔说:“先帝把这宅子赐给我,让我有个唱歌哭泣的地方,陛下想用州刺史的职位换我的宅子,我宁可不换。”皇上因此很生气。谢晔到江州一百多天后,典签赵渥之就向皇上汇报了谢晔的政绩和失误,皇上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左户尚书。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卿,但一直不得志。
冬天朝拜问候皇上,其他诸王都早早去了,只有谢晔来得晚。皇上已经回到便殿了,听说谢晔到了,就召见了他,问他为什么来晚了。谢晔说牛病了,走不动路。皇上就命令车府给他配一头备用的御用牛。还下令,以后诸王来朝见,如果没按规矩来,就不再给他们处理公事了。谢晔回府的路上,经过竟陵王子良的府邸,冬天的大路上碰到了个乞丐,他就脱下自己的外衣给了乞丐。王子良看到谢晔穿着单薄,就送给他一件外衣。谢晔说:“我和刚才那个人有什么不同呢?”尚书令王俭来拜访谢晔,谢晔留王俭吃饭,盘子里只有白菜和鱼。王俭很欣赏谢晔的率真,吃饱喝足后高兴地离开了。
后来,谢晔被任命为丹阳尹,这才开始不再设置办事人员,自己亲自处理政务。之后又升任侍中、护军将军,配给油漆的车子,还配了两个扶持的人。武帝临终前,遗诏任命他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去世后,灵柩停放期间,竟陵王子良在殿内,太孙还没到,大家议论纷纷,很疑惑。谢晔在人群中说:“如果立长子,那就应该立我;如果立嫡子,那就应该立太孙。”后来立了郁林王,谢晔非常受重用。隆昌元年,谢晔去世,追赠司空,配给二十名持剑的卫士。
安成恭王暠,字宣曜,是高帝的第六个儿子。他性格温和,多病。他曾经担任南中郎将、江州刺史、侍中、领步兵校尉、中书令。永明元年,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秘书监,兼领石头戍事。后来在夏天去世了。
鄱阳王锵,字宣韶,是高帝的第七个儿子。建元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武帝即位,他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加都督的官职。武帝服丧期满后,锵才回京,第一次朝见皇帝,竟然哭了起来。武帝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哭,锵擦干眼泪说:“我离开京城多年没侍奉您,今天终于见到您了,可是您的容貌消瘦了,所以我才哭的。”武帝感叹道:“我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弟弟。”后来,锵官职一路升迁,做了丹阳尹。
永明十年,他被任命为领军将军。锵为人温和善良,性格谦虚谨慎,还喜欢写文章,深受武帝的宠爱。领军将军这个职位,齐朝的诸王都没担任过,锵在任期间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当时大家都称赞他。皇上出游,锵总是身穿铠甲,带兵护卫,皇上对他的恩宠甚至超过了豫章王嶷。那一年,皇上还赏赐给他一辆装饰华丽的车子。隆昌元年,他升任尚书左仆射,后来又升任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领兵并有副手协助。锵为人处世圆滑,深得郁林王的信任。
郁林王心里怀疑明帝,很多诸王都去探问情况,只有留下锵,问他:“听说鸾王(指萧鸾)的情况怎么样?”锵回答说:“我在宗室中辈分最高,而且还受到先帝的恩宠,我们这些人的年纪都还小,朝廷大事,只有鸾王一人能担当,希望陛下不要担心。”郁林王出来后对徐龙驹说:“我想和大家一起除掉鸾王,你不同意,我一个人也办不成,还是先等等看吧。”后来郁林王被废,锵竟然毫不知情。延兴元年,锵被晋升为司徒,仍兼任侍中。
明帝镇守东府,权力逐渐强大,每次锵去拜见他,明帝都下车迎接,两人谈论家国大事,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锵因此更加信任明帝。宫里的人都看好锵,劝他入宫,带兵辅佐朝廷。制局监谢粲劝说锵和随王子隆说:“殿下您只要乘着装饰华丽的车子入宫,把皇帝赶下朝堂,两位王子一起发布号令,我们关上城门,带兵保护,谁敢不服?宣城公(指萧道成)当初掌权的时候,最后都投井自杀了,哪敢有一点反抗啊!东城人(指萧道成)当初都是被绑着送走的!”子隆想好好计划一下,但锵觉得东府的兵力已经全部调往台城,而且担心难以取胜,心里很犹豫。
马队主刘巨,是武帝时期的旧臣,他去拜见锵,请求他采取行动,并跪下劝说锵起事。锵下令驾车准备入宫,却又返回府中,与母亲陆太妃告别,天黑了还没出发。典签(官名)知道他们的计划,泄露了消息。几天后,明帝派了两千人包围了锵的住宅,杀害了锵,谢粲等人也被杀害。所有被杀害的诸王,都是明帝在夜里派兵包围他们的住宅,有时砍断门闩,撞破墙壁,大声喧哗地冲进去,家产都被抄没。
桂阳王铄,字宣朗,是高祖皇帝的第八个儿子。永明七年的时候,他当上了中书令,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官职。那时候鄱阳王锵喜欢写文章,桂阳王铄喜欢钻研名理,大家就都叫他们“鄱桂”。铄身体瘦弱,还经常得感冒,总是躺在床上,武帝还特意去看望他,送给他床、帐子、被子和褥子。他性格比较古怪,要是兴致来了,就整天喝酒作诗;要是兴致没了,连兄弟都不理。隆昌元年,他升任前将军,还配了油漆的车子和两个扶着车的人。鄱阳王被害后,铄被提升为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他心里不安,跑到东宫去见明帝,出来后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保住性命。他对侍读山悰说:“我前几天去见皇上,皇上哭得稀里哗啦的,鄱阳王和随郡王都被杀了。今天我又去见皇上,皇上又哭,还一脸愧疚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问题出在我身上?” 当天半夜,兵士就来了,他被杀了。
始兴简王鉴,字宣彻,是高祖皇帝的第十个儿子。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悲伤过度,几天之内就瘦得皮包骨头了。豫章文献王听说后,摸着他的头哭着对高祖皇帝说:“这孩子为人处世跟别人不一样,恐怕以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高祖皇帝也悲伤得不行。
一开始,袁彖被封为广兴郡王,当时他还是秘书丞,就已经很有名气了,高帝非常看重他,把他当作朋友看待。后来又改封为始兴郡王。从晋朝以来,益州刺史都是由优秀的将领担任的。
宋朝泰始年间,益州城里的市桥突然长出了一小片沙洲,道士邵硕看到后说:“将来会有位尊贵的王来到益州。”后来刘亮担任益州刺史,他斋院前的石榴树在冬天竟然开花了,刘亮就跑去问邵硕这是什么预兆,邵硕说:“这是所谓的‘狂华’,是宋朝刘氏将要灭亡的征兆。两年后你会死,九年后宋朝就会灭亡。宋朝灭亡后,会有个叫‘王胜憙’的人来担任益州刺史,那时蜀地应该就太平了。”邵硕是始康人,元徽二年,他突然告诉大家说:“我的寿命到头了。”说完就躺下死了。后来有人在荆州上明县看到邵硕,他只穿着一只旧鞋子绑在左脚上,走路飞快,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胜憙”反过来念就是“始兴”,邵硕的预言应验了。
之前,土匪头子韩武经常纠集一千多人,拦截河流,横行霸道,各郡县都拿他没办法,道路也因此中断。鉴到达上明县后,韩武就投降了。长史虞悰等人纷纷请求杀了韩武。鉴说:“韩武作恶多年,各地都拿他没办法,现在他投降了,我们却杀了他,这是失信于人,而且也无法以此来劝诫其他人向善。”于是他上奏朝廷,韩武果然被赦免了。从此以后,巴西地区的蛮夷都很凶恶,都纷纷望风而降。
军队走到新城的时候,到处都议论纷纷,说陈显达在大量招募士兵和战马,不肯听从朝廷的征召,巴西太守阴智伯也持同样的意见。于是鉴在新城停留了十多天,派典签张昙皙去观察一下情况。没过多久,陈显达就派使者郭安明、朱公恩送来书信和礼物,劝鉴逮捕他们。鉴说:“陈显达在朝廷一向以忠贞正直著称,他一定不会这样做。等张昙皙回来,如果情况属实,再逮捕郭安明等人也不迟。”过了两天,张昙皙回来了,说陈显达已经把家眷都送出了城,正等着殿下到来。于是鉴就继续前进。当时他才十四岁。
好学,擅长写文章,不追求华丽的辞藻,穿着打扮朴素简练,很有高士的风范。他和记室参军蔡仲熊一起登上张仪楼,讨论蜀地的风土人情和为官之道,互相考量言辞和辩论技巧,蔡仲熊应对自如,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件盛事。
州城的北门一直紧闭不开,王鉴问虞悰原因,虞悰回答说:“蜀地有很多蛮夷,经常会抢掠到城下,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关闭的。”王鉴说:“古人说,‘善闭无关键’,关键在于德行,不在于城门。”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蛮夷敬畏他的德行,从此城内一片安宁。
在州府的园子里发现一座古墓,棺木已经朽坏,只剩下石椁。里面有十多种铜器,都是古时的样式;三枚玉璧;还有很多珍宝,认不全;金银制成的蚕和蛇形状的器物有好几斗。周围的人都劝他取走这些宝物。王鉴说:“皇太子以前在雍州时,也曾开启过古墓,得到玉镜、玉屏风、玉匣之类的宝物,都送回都城了,我一直觉得这样做不对。”于是派功曹何伫重新为古墓堆坟,所有宝物一件都没动。
他为人非常清廉,在蜀地多年,从未营建过什么房屋,一年的花费不到三万钱。王俭常常感叹说:“始兴王虽然地位尊贵,但行为举止却像个普通的士人。” 那时广汉什邡人段祖献给王鉴一件錞于,是古代的乐器。高三尺六寸六分,周长三尺四寸,圆筒状,铜色黑如漆,非常薄,上面有铜马,用绳子悬挂铜马,离地一尺多高,往里面灌水,又在下面放一个盛水的器皿,用芒草茎对着中心跪着注入淳于水,用手摇动芒草,就会发出像雷鸣般的声音,清脆的响声很久才消失。古代用它来调节乐器音律。
五年后,王鉴献上一支龙角,长九尺三寸,颜色鲜红,有花纹。九年后,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秘书监,兼领石头戍事。皇上因为很久没见到他,特地到石头戍视察,设宴款待并赏赐他。不久,他被提升为左卫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倒了。皇上为南康王子琳在青杨巷建造府邸,刚建成,皇上就和后宫嫔妃到府邸饮酒作乐。那天王鉴病情严重,皇上连续派骑兵传诏问候病情,并为此停止了宴会上的音乐。不久,王鉴去世了。
江夏王,名叫锋,字宣颖,是高祖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他妈妈张氏长得漂亮又有德行,宋国的苍梧王硬要娶她,还想害锋。高祖皇帝特别害怕,不敢让锋住在原来的房子里,就把他藏在张氏的家里,那时候锋才四岁。
锋从小就性格端正,喜欢学习书法。张家没有纸笔,他就靠着井栏练习写字,写满了就洗掉,然后再继续写,这样坚持了好几个月。而且,他每天早上起来,不是先擦窗户上的灰尘,而是先在灰尘上练习写字。五岁的时候,高祖皇帝让他学习凤尾诺这种书法,他一学就会,高祖皇帝非常高兴,赏给他一匹玉骐麟,说:“用骐麟来奖励凤尾诺的书法成就啊!”十岁的时候,锋就能写文章了。
武帝当政的时候,藩王的管控很严格,各诸王不能阅读其他的书籍,除了《五经》,只能看《孝子图》。锋就偷偷地派人到城里的大街小巷去买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种书籍就差不多都齐全了。
他喜欢琴书,这大概是天生的爱好。有一次去拜见武帝,武帝赏给他一把装饰精美的琴,还在皇帝面前弹奏,武帝非常欣赏。武帝对鄱阳王锵说:“阇梨(锋的小名)的琴艺也属于一流水平,而且他各方面都很优秀,我想试试让他去管理地方。” 锵说:“以前邹忌擅长弹琴,威王就让他管理国家大事。”于是,锋被任命为南徐州刺史。
锋善于与人交往,和王文和、别驾江祏等人关系都很好。后来王文和被征调到益州,置酒饯别,王文和哭着说:“我年轻的时候从来没写过诗,今天要分别了,心里难受,竟然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诗来。”王俭听说后说:“江夏王真是个善于变通的人啊!”锋的书法很好,在当时的诸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南郡王昭业的书法也很好,他对武帝说:“我的书法应该比江夏王好。”武帝回答说:“阇梨(锋的小名)第一,法身(昭业的小名)第二。”
隆昌元年,王锋当上了侍中,还兼任骁骑将军,没多久又升了秘书监。后来明帝掌握实权,皇族成员都感到危险,江祏曾经对王晏说:“江夏王有才能,也很擅长隐藏自己的实力,他教羊景之弹琴,羊景之因此成名,而江夏王却默默无闻,这可不是只在琴艺上如此,其他方面也一样。”王锋听了这话,感叹道:“江祏这是在画蛇添足,想让事情变得更糟啊!我平时就沉迷于酒色享乐,喜欢玩弄犬马,哪里还能像从前那样有所作为呢?”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只是说说而已。他经常闷闷不乐,写了一篇《修柏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赋中写道:“既不同于一般人而独立特立,又蕴含着高洁的品格而挺拔正直。如同春日里自生芬芳,在霜雪之下更加茂盛。狂风不能摧折它的枝干,积雪也不能改变它的本性。即使在当年遭受坎坷,将来也一定能成为后人吟咏的对象。”
那时候王朝的统治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只有王锋一个人怀着恢复社稷的雄心壮志,但是因为被逼着去处理一些琐碎的公务,所以他的计划没能实现。有一次他觐见明帝,谈话中提到了遥光有才能可以委以重任,王锋回答说:“遥光对殿下来说,就像殿下对高祖皇帝一样重要,守护宗庙,安定社稷,他的作用至关重要啊!”明帝听了脸色都变了。王锋有武力,明帝杀害诸王的时候,王锋写信指责他,但是身边的人没敢把信递上去。明帝很害怕他,不敢在宫里直接把他抓起来。王锋出门上车的时候,卫兵想上车阻止他,王锋用手把几个人打倒在地,然后扬长而去,最终导致他被暗害。江斅听说王锋死了,哭着说:“芳兰当门,不得不锄,这就是他那篇《修柏赋》的写照啊!”
南平王刘锐,字宣毅,是高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担任左户尚书,上朝勤勤恳恳,从没请过假。永明七年,他被外放到任南中郎将、湘州刺史。延兴元年,明帝当了辅政大臣,开始杀害诸王,派裴叔业去平定寻阳,又加派他去湘州。刘锐的幕僚周伯玉当众大声喊叫:“这不是天子同意的,现在就杀了裴叔业,起兵匡扶社稷,谁敢不同意!”刘锐下令把周伯玉杀了,他自己也因此被害,周伯玉被关进监狱后处死了。
宜都王铿,字宣俨,是高帝的第十六个儿子。他三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等他长大懂事后,问起母亲在哪儿,身边的人告诉他母亲早逝了,他就开始想念母亲,吃素食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因为他没见过母亲,所以经常祈祷冥冥之中,希望能梦见母亲。到他六岁的时候,真的梦见了一个女人,说是他的母亲。铿哭着把梦中女人的容貌衣着告诉身边伺候过他母亲的人,竟然和母亲生前一模一样,听到的人都忍不住叹息。他聪明颖悟,很有学问和操守。
永明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南豫州刺史,兼任都督二州军事。虽然他之前没处理过这些政务,却很受百姓爱戴。但他行动总是受制于上司,很多想法都无法实行。州府所在地姑孰,当时有人挖开了桓温女儿的墓,找到了一个金色的箱子,用金线编织的竹器做成的精美容器,还有很多金蚕银茧之类的宝物。王铿上报朝廷,朝廷下令把这些东西赏赐给他。王铿说:“现在拿走别人的东西,将来又要拿走现在的东西,这样循环往复,怎么能行呢?这道理难道不明白吗?”于是他派长史蔡约亲自去把这些东西送回墓中,一件都没动。
他十岁的时候,和吉景曜一起商量事情,边走边说。身边的人不小心把楠木榴石屏风推倒,压在了他背上,他脸色都没变,依然谈笑风生,连看都没看一眼。他箭术非常厉害,总是觉得靶子太大了,说:“整天射猎,有什么难的?”于是他把甘蔗插在地上,一百步开外射箭,十箭十中。永明年间,朝廷规定诸王三十岁以下不能纳妾。等到武帝去世后,有人劝他纳妾,王铿说:“家里不缺使唤的人,而且这是先帝的遗旨,我怎么能违背呢?”到了延兴元年,明帝诛杀了高、武、文惠等诸王的儿子,王铿听到这个消息后,神情自若地缓缓踱步,吟诵陆机的《吊魏武帝》诗:“昔以四海为己任,死则以爱子托人。”他连续吟诵了三次,身边的人都哭了。后来,他派吕文显送药给他,晚上送到听事处,正好赶上八关斋。王铿坐在高座上,问吕文显:“高祖皇帝以前很宠信你,为什么今天会做出这样的事?”吕文显回答说:“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于是王铿仰药而亡,当时他十八岁。他身高七尺,长得像他哥哥王嶷,大家都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死后,有识之士都为他惋惜不已。
陶弘景小时候,才七岁的时候就出阁了,陶弘景当时就给他当侍读,前后八九年,关系处得非常好。后来陶弘景隐居山林,有一天做梦,梦到铿,铿一脸悲伤地跟他说再见,说:“我命不久矣,我死得冤枉,三年后我会投胎到某家。”陶弘景问了他一些隐居山林里的事情,铿都守口如瓶,不肯透露。陶弘景醒来后,立刻派人出城去调查,结果发现梦里说的都跟现实情况完全一致,所以陶弘景就写了篇《梦记》记录这事儿。
晋熙王司马求,字宣攸,是高帝的第十八个儿子。隆昌元年,他当上了郢州刺史。延兴元年,他被害死了。
河东王司马铉,字宣胤,是高帝的第十九个儿子。他母亲张氏很受高帝宠爱,而司马铉又是最小的儿子,所以高帝对他特别疼爱。高帝临死前,把司马铉托付给武帝,武帝对他也很照顾,还给他娶了柳世隆的女儿为妃。武帝和大臣们一起看新媳妇的时候,都忍不住流泪,豫章王司马嶷也哽咽了。后来明帝要杀高帝的儿子们,因为司马铉是高帝最疼爱的儿子,而且他能力一般,年纪又小,所以就保住了他。司马铉小时候,三四岁的时候,高帝白天睡觉,头发散着,司马铉就爬到高帝肚子上玩绳子,高帝就把他手里的绳子送给了他。高帝死后,司马铉用珍贵的盒子装着那根绳子,每年都会拿出来看看,一边看一边哭。他虽然没什么才能,但这份孝心却让人感动。建武年间,高帝和武帝的子孙们都人心惶惶,很不安。司马铉上朝的时候,总是弯腰驼背,不敢直着身子走路,也不敢直视皇帝。后来他升任侍中、卫将军。等司马铉长大一些,在建武四年,因为有人想拥立司马铉为帝而被诛杀王晏,司马铉也被免官,打发回府,还被禁止和外界联系。永泰元年,明帝病得很重,司马铉就被杀了。听到要抓他时,他很平静地说:“生死有命,我终究没有做出对不起建安的事情,就算让我当个奴隶,我也没做过。”说完就服毒自尽了。他的两个儿子还很小,也被一起杀了。
话说啊,豫章文献王,那可是个玉树临风、天资聪颖的主儿,为人正直,忠心耿耿,做事总是让人放心。虽然唐玄宗早就看重他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和永明帝之间的父子亲情,可见“为仁由己”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你看,宋朝灭了晋朝后,马氏家族就成了被废除的姓氏;齐朝接受了宋朝的禅让,结果刘氏宗族全都被杀光了。梁武帝灭了齐朝,却没走老路,他把萧恪兄弟都重用了,这既体现了梁武帝的开明,也说明了豫章文献王的余荫还在。陈思王在奏表里说过:“掌权的人,即使是远亲也会重用;失势的人,即使是至亲也会被轻视。”这话说得实在太对了,关键还是要巩固自己的根本。
但是,封国制度随着朝代更迭也在变化,大臣们进京当官,成了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皇帝和皇亲国戚们都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荣,官职不是一成不变的,品级却是有规定的,礼仪和地位都非常隆重,这很容易引起猜忌。梁武帝临终托孤,他特别看重自己的嫡子,暗中谋划长远之计,目的就是为了江山稳固。因为明帝也是从平民百姓一步步走上来的,所以梁武帝特别信任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近亲,把重要的职位给了远亲。他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弟们在朝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而那些旁支宗族则处于中间地位,这样就能避免他们起贪念,内外互相制衡,从而使国家兴盛。他没想到的是,权力这东西就像天平一样,会反复变化,掌握权力的人就能控制住局面,结果,他的宗族最终被灭族,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唏嘘。曹植的那些话,说得真是太有远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