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帝有二十个儿子。皇后王氏生了太子大器和南郡王大连。陈淑容生了寻阳王大心。左夫人生了南海王大临和安陆王大春。谢夫人生了浏阳公大雅。张夫人生了新兴王大庄。包昭华生了西阳王大钧。范夫人生了武宁王大威。褚修华生了建平王大球。陈夫人生了义安王大昕。朱夫人生了绥建王大挚。至于临川王大款、桂阳王大成、汝南王大封、乐良王大圜,他们的母亲是谁,就不知道了。潘美人生了一个儿子大训,可惜早夭,也没来得及封王。其他的儿子,记载里也没说。

唉,说起来真是让人唏嘘啊!太子大器,字仁宗,是简文帝的嫡长子。中大通四年的时候,被封为宣城郡王。太清二年十月,侯景造反攻打建邺,皇帝下令让太子担任台内大都督,负责京城防卫。三年五月,简文帝登基当了皇帝。六月丁亥日,正式立大器为皇太子。大宝二年八月,侯景废掉了简文帝,接着就要杀太子。当时侯景的手下假传圣旨,说侯景要召见太子。太子当时正在读《老子》,正要起身,就被侯景的人给抓住了。太子脸色都没变,慢慢悠悠地说:“这事儿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晚罢了。” 那些要杀太子的人想用衣带勒死他,太子说:“这玩意儿勒不死我。” 然后指着帐篷里的绳子说,用那个勒死我吧。结果,太子就这样被勒死了,那年他才二十八岁。

太子性格温和,而且天资聪颖,在敌人的包围中始终不屈服。身边的人偷偷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如果敌人还没打算杀我,就算他们欺凌辱骂,最终也不敢怎么样。如果真的到了要被杀害的时候,就算我一天磕一百个头,也于事无补。” 有人又问:“现在朝廷危急,您却神情自若,我们不明白您的意思。”太子说:“我自己心里明白,肯定死在贼人手里。如果我的叔叔们从外面来,平定叛乱,我一定先被杀,然后才能死去。如果他们最终能够收复失地,我也一定先被杀,之后才能得到富贵。我何必为毫无意义的担忧,而苦恼自己必死的命运呢?”

景州西上,太子同行,战败后撤,船只常常走散。太子的船到了枞阳浦,船上的心腹都劝他趁机北上,太子说:“自从国家败亡以来,我就没想过要活命。皇上被困,我怎能忍心离开?我现在要是走了,那就是背叛父亲,可不是为了躲避敌人。天下哪有没父亲的国家?”说着,太子就哭了起来,命令船只继续前进。 敌人觉得太子有气度,很忌惮他,担心他会成为后患,所以先下手为强。承圣元年四月,追谥太子为哀太子,葬入太庙的阴室。

寻阳王萧大心,字仁恕,是简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擅长写作。中大通四年,他被封为当阳县公。大同九年,十三岁的他就担任了都督、郢州刺史的要职。他爹简文帝觉得他年纪太小,就叮嘱他:“事情不论大小,都交给手下人去做吧。”虽然萧大心没怎么亲自处理州里的事务,但他说话总是很有道理,大家都很佩服他。

太清元年,他升任云麾将军、江州刺史。可惜的是,他开始贪污受贿,治理百姓也不怎么样。两年后,侯景造反攻打建康,萧大心赶紧召集士兵,带领江州军队支援皇宫。三年后,台城失守,萧大心跟着萧韶一起逃到宣城,还被加封为散骑常侍,晋升为平南将军。大宝元年,他被封为寻阳王。

一开始,历阳太守庄铁投降了侯景,后来又带着他母亲投奔了萧大心。萧大心因为庄铁以前是他的部下,所以对他很好,把很多军事上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还让他当了豫章内史。侯景多次派兵西进骚扰,萧大心都让庄铁把他们打败,还抓住了侯景的将领赵加娄,侯景的军队再也无法前进。那时候,鄱阳王范缜带着军队放弃合肥,在栅口扎营,等着援兵集结,准备一起进攻。萧大心听说后,派人请范缜西上,在盆城安顿下来,还给他们提供大量的粮草,想和他们一起消灭敌人。

结果,庄铁在豫章反叛了!萧大心派中兵参军韦约去讨伐他,庄铁战败后请求投降。鄱阳王世子萧嗣和庄铁关系很好,就对范缜说:“我以前和庄铁交往过,他很有才能,如果他投降江州,萧大心肯定不会放过他,我们应该救他。”于是,他派侯瑱去救援庄铁,晚上偷袭打败了韦约等人。萧大心非常害怕,于是两支军队就开战了。侯景的将领任约率领军队到达盆城,萧大心派司马韦质去抵抗,结果被打败了。这时,萧大心手下还有上千名勇士,他们建议说:“我们没有粮食,守不住了,不如轻骑前往建州,图谋将来,这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萧大心的母亲陈淑容不同意,抱着他哭泣,萧大心只好作罢,于是和侯景讲和。

两年后,萧大心将要被杀害,他环顾床边对叛军将领王僧贵说:“我把全州都献给你了,你为何还要如此残忍?”说完就被射杀了。

临川王,原名司马仁师,是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一开始他被封为石城县公,官职做到中书侍郎。到了太清三年,他父亲简文帝登基,他就升爵为江夏郡王。大宝元年,他跑到江陵去,湘东王当时代理朝政,又把他封为临川王。后来魏军攻克江陵,他就死在那里了。

南海王,名叫司马仁宣,是简文帝的第四个儿子。大同二年,他被封为宁国县公。从小就聪明伶俐,才十一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左夫人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瘦得不成样子,因为孝顺而远近闻名。后来他进了国子监学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十一年的时候,他同时担任侍中要职,之后外放担任琅邪郡和彭城郡太守。侯景造反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端门都督,负责城南一带的军事。大宝元年,他被封为南海郡王,外放担任都督、东扬州刺史,接着又调任吴郡太守。当时张彪在会稽起兵造反,吴郡的当地名士陆令公和庾孟卿等人劝南海王投靠张彪。南海王说:“如果张彪能成功,不需要我的帮忙;如果他失败了,我再出面说话,也于事无补,所以我不去。”第二年,他也遇害了。

南郡王,名叫萧大连,字仁靖,是简文帝的第五个儿子。他从小就长得俊朗洒脱,文笔很好,举止潇洒,很有才情,精通音乐,还擅长绘画。大同二年,他被封为临城县公。七年的时候,他和南海王一起进入国子监学习,都考中了射策甲科,然后都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十年,武帝到朱方巡幸,大连和哥哥大临都跟着去了。武帝问他们:“你们练习过骑马吗?”他们回答说:“我们没接到命令,不敢擅自练习。”武帝就下令给他们配马试骑。大连兄弟俩骑着马在皇上面前来回驰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骑术。武帝非常高兴,当场就把自己骑的马赏赐给了他们。等他们谢恩的时候,说话也说得非常漂亮。武帝后来对简文帝说:“我昨天见了大临、大连,他们风度翩翩,真是让人赏心悦目,足以慰藉我的晚年啊!”之后,萧大连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又升任侍中。太清元年,他被外放到东扬州做刺史。

侯景叛乱攻入建邺,萧大连率领四万大军前来救援。可是台城失守,援军溃散,他就又回到了东扬州。会稽地区土地肥沃,粮草充足,老百姓都痛恨侯景的残暴,都愿意为他效力。但是,萧大连却总是沉迷于酒色。宋子仙攻打会稽,萧大连竟然弃城而逃,追兵在信安县追上了他,他当时还醉醺醺的,根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就这样,三吴地区都落入了敌人的手中。大宝元年,他被封为南郡王。叛军派将领赵伯超、刘神茂来攻打他,萧大连却把责任全推给了部将留异,让他去守城,自己却逃跑了,结果被叛军俘获。侯景任命他为江州刺史,在大宝二年,他被杀害了。

安陆王,名叫萧大春,字仁经,是简文帝的第六个儿子。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擅长吹笙,天性孝顺谨慎,身材高大魁梧,腰围竟然有十围那么粗。大同六年,他被封为西丰县侯,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后来,他被任命为宁远将军,负责石头城的军事。侯景叛乱,萧大春逃到了京口。他跟随邵陵王一起救援建邺,在钟山与叛军作战。战斗失利,因为太胖走不动路,被叛军俘虏了。大宝元年,他被封为安陆郡王,被任命为东扬州刺史。大宝二年,他也被杀害了。

桂阳王,名叫司马大成,字仁和,是简文帝的第八个儿子。一开始被封为新淦公。太清三年,简文帝登基后,他被封为山阳郡王。大宝元年,他逃到江陵,湘东王临时代理政务,把他改封为桂阳王。司马大成脾气暴躁,粗鲁,但擅长骑射。到了江陵以后,他穿着盔甲半夜出门,被人误认为是强盗,遭到袭击,还因此失去了左边的头发。后来魏军攻克江陵,他被杀害了。

汝南王司马大封,字仁睿,是简文帝的第九个儿子。最初被封为临汝公。太清三年,简文帝即位后,他被封为宜都郡王。大宝元年,他逃到了江陵,湘东王临时代理政务,封他为汝南王。魏军攻克江陵后,他也遇害了。

浏阳公司马大雅,字仁风,是简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大同九年,被封为浏阳县公。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得也漂亮,特别受武帝的喜爱。台城失守的时候,司马大雅还命令手下的人拼死抵抗。等敌人越来越多,他才用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去逃走,后来因为忧愤成疾而死了。

新兴王司马大庄,字仁礼,是简文帝的第十三子。他性格比较急躁。大同元年,被封为高唐县公。大宝元年,被封为新兴郡王,担任南徐州刺史。两年后,他遇害了。

西阳王司马大钧,字仁博,是简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他性格沉稳厚重,从不胡闹。七岁的时候,武帝问他读什么书,他回答说在学习《诗经》。武帝让他当场背诵,他便背诵了《周南》,声音清朗,韵律优美。武帝很欣赏他,还赏赐了他王羲之的一卷书法作品。大宝元年,他被封为西阳郡王,担任丹阳尹。两年后,他到扬州任职,结果遇害了。

武宁王司马大威,字仁容,是简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长得仪表堂堂,眉清目秀。大宝元年,被封为武宁郡王。两年后,他担任丹阳尹,后来也遇害了。

皇子司马大训,字仁德,是简文帝的第十六个儿子。他从小就腿脚不好,不能走路。太清三年,他还没来得及被封王就去世了,年仅十岁。

建平王,名叫大球,字仁玉,是简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大宝元年的时候,他被封为建平郡王。这孩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特别早慧。当初侯景围困台城的时候,梁武帝特别虔诚信佛,经常发誓说:“如果有什么众生应该承受痛苦,我愿意替他们受苦。”当时大球才七岁,听到这话后吓了一跳,就告诉他母亲说:“皇上都这么说了,我哪敢推辞呢?”于是他就一天到晚地拜佛,还说:“凡是有众生应该承受苦报的,我都替他们受。”他从小就那么聪明懂事。可惜的是,在大宝二年,他遭遇了不幸,死了。

义安王,名叫大昕,字仁朗,是简文帝的第十八个儿子。他才四岁的时候,母亲陈夫人就去世了,他悲伤的样子就像个大人一样,每天早晚都哭,眼睛都哭坏了。后来梁武帝驾崩了,大昕去安慰简文帝,哭得泣不成声,连身边的人都跟着抹眼泪。大宝元年,他被封为义安郡王。在大宝二年,他也遭遇了不幸,死了。

绥建王,名叫大挚,字仁瑛,是简文帝的第十九个儿子。他从小就长得壮实,很有胆量。台城陷落的时候,他竟然叹了一口气说:“大丈夫就应该消灭那些入侵的敌人!”他的奶妈吓坏了,赶紧捂住他的嘴说:“别乱说话,会招来祸端的!”大挚却笑着说:“祸事来临,可不是因为这个。”大宝元年,他也被封王。在大宝二年,他也死了。

乐良王,名叫大圜,是简文帝的第二十个儿子。大宝元年,他被封王。后来他投奔了北周,还在隋朝当官,做到内史侍郎这么高的职位。

元帝的儿子们,徐妃生了武烈世子方等;王贵嫔生了贞惠世子方诸和始安王方略;袁贵人生了愍怀太子方矩;夏贵妃生了敬皇帝。其他的儿子们都不怎么出名。

武烈世子,名叫方等,字实相,是元帝的嫡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才华,擅长骑马射箭,尤其擅长奇思妙想。他喜欢山林田园,特别爱好闲适的生活。他还写过一篇议论文章,里面写道:“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一样短暂啊。一壶酒就足够陶冶情操;一箪食就足够满足身体所需。活着的时候住在简陋的茅屋,死了就埋葬在山沟里,用瓦罐还是石棺有什么区别呢?我曾经梦见自己变成鱼,后来又变成鸟。做梦的时候,多么快乐啊;醒来之后,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都是因为我比不上鱼鸟自由自在啊。所以鱼鸟飞翔游动,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而我的一举一动,都受着约束。抬头怕撞到东西,迈步怕摔倒。如果我能最终和鱼鸟一起遨游,那离开人世就像脱掉鞋子一样轻松!”

起初,徐妃因为嫉妒而失宠,方等的母亲王氏因为美貌而受宠。等到王夫人去世后,元帝把责任归咎于徐妃,方等心里很不舒服。元帝听说后,更加厌恶方等。方等越来越害怕,所以写了这篇议论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武帝年纪大了,想见见各位王子的长子。元帝就派方等去了。方等高兴地上了船,心里想着能躲开那些烦心事和屈辱。结果走到繇水的时候,碰上了侯景的叛乱。元帝赶紧把他召回来。方等说:“当年申生都不怕死,我方等又怎么会在乎自己的生死呢?”元帝看完他的信后叹了口气,知道他回不来了,就给他配了一万步兵骑兵,让他去支援台城。

敌人每次来攻城,方等都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箭矢和石头。城破了之后,方等跑到荆州,招兵买马,很快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这时候元帝才真正佩服他的能力。方等又建议修筑城墙和栅栏,以防万一。工程完成后,城楼和雉堞一个接一个,城墙周长七十多里。元帝看了非常高兴,回到宫里跟徐妃说:“要是有第二个儿子像他这样,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徐妃没说话,只是低着头哭着走了。元帝很生气,就把徐妃的丑事写出来贴在了大殿上。方等去见元帝的时候,心里更害怕了。

那时候河东王在湘州当刺史,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方等请求去征讨他,元帝说:“你之前有过水难,应该小心谨慎啊。” 然后任命方等为都督,让他去南方征讨。方等出发前,对亲人说:“我这次出征,肯定要死,死了之后能完成任务,我怎么会在乎生死呢?”到了麻溪,军队打败了,他淹死了,尸体都没找到。元帝听说后,心里还挺高兴的,一点也不悲伤。后来想起方等的才能,追封他为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号忠壮世子,还为他招魂下葬。方等曾经注解范晔的《后汉书》,没完成。他写的《三十国春秋》和《笃静子》流传于世。

元帝当上了皇帝,追封武烈世子为王。然后把庄立为永嘉王。结果魏军攻下了江陵,当时庄才七岁,被人藏了起来。后来王琳把他接到建邺。等敬帝登基后,庄被送去齐国当人质。敬帝太平二年,陈武帝要禅位称帝了,王琳就向齐国要回庄,想让他当梁朝的皇帝,自己从盆城渡过长江。二月,庄在郢州登基称帝,年号天启,还设立了各种官职。王琳掌握着朝政军务。

第二年,庄被陈国军队打败了,他的御史中丞刘仲威护送他逃到寿阳,然后就去了齐国。齐武平元年,齐国封他为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还封他为梁王。齐国答应帮他复国,结果没做到,齐国自己就亡了,庄在邺城郁郁而终。

贞惠世子萧方诸,字明智,是元帝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博学多才,精通《老子》、《易经》,还擅长谈论玄学,风度翩翩,特别受元帝喜爱,他母亲王氏也很受宠。等萧方等战败后,元帝说:“不废除一些人,怎么能兴盛起来呢?别为你哥哥的事担心。”于是任命他为中抚军将军,让他参与军政。后来又派他去郢州当刺史,镇守江夏,还让鲍泉当他的办事人员。当时元帝派徐文盛和侯景的将领任约对峙,方诸才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心性,仗着徐文盛就在附近,不关心军务,整天和鲍泉喝酒玩乐。

侯景知道了这事,就派他的部下宋子仙从秘密小路偷袭江夏。百姓纷纷报告,方诸和鲍泉根本不信,说:“文盛的大军就在下面,敌人怎么可能来?”刚下令关门,敌人已经进城了。方诸正坐在鲍泉的肚子上,用五彩的丝线编着他的胡须。宋子仙抓住方诸带回了侯景军中。王僧辩的军队到达蔡洲。侯景最终杀害了方诸。元帝追封他为贞惠世子。

愍怀太子,名叫方矩,字德规,是元帝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就勤奋好学,长得也很好看。一开始被封为南安侯。太清年间,他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做到侍中、中卫将军。元帝授权他处理政务,然后立他为太子,改名为元良。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日,正式被立为皇太子。

当上太子后,他跟下属们走得很近,喜欢穿便服。有一次上朝,他穿着官服,里面居然还套了条碧绿色的丝绸裤子,衣服还故意穿得很高。元帝看见了非常生气,就派尚书周弘正去责备他,顺便让周弘正当太子的老师。过了几天,周弘正去见元帝,元帝问他:“太子最近有没有听你的教导?”周弘正回答说:“太子天资聪颖,只是还没做到日日更新自己,还好没有犯什么大错。”元帝说:“你是因为我们父子关系,所以才没直言不讳,要像从容那样,说话要注意分寸,别像和峤那样直接。” 这之后,元帝就有了废掉太子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实行,江陵就失守了,太子也遇害了。太子很聪明,但也很凶狠残暴,这些都像极了元帝。敬帝继位后,追谥他为愍怀太子。

始安王方略,是元帝的第十个儿子,也是贞惠世子的弟弟。他母亲王氏是王琳的二姐。元帝即位后,封王氏为贵嫔,王氏的妹妹也做了良人,她们都受元帝宠爱,所以方略也深受元帝喜爱。侯景之乱时,元帝跟北魏修好,方略年纪很小就被送去关中。元帝亲自送他到京畿附近,依依不舍,拉着他的手哭泣。等回到宫里后,元帝又想念他,还写了一首诗:“如何吾幼子,胜衣已别离?十日无由宴,千里送远垂。” 方略到了长安后不久就回来了,元帝还送了他很多礼物。后来江陵失守,他也遇害了。他母亲贵嫔和妹妹良人后来又生了孩子,但还没出阁,所以没有封号和名字。

书里说:简文帝处理寇戎,元帝经历了危难动乱,他们的儿子们也经历了艰难困苦,这大概都是时代命运使然吧?武烈帝虽然有才能,却没当上皇帝,最后也被排挤,看来成败得失,也都是命运注定啊,真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