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拳匪造反,势力一天天壮大。朝廷拿不定主意是该剿灭还是安抚,反复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希望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太常寺卿袁昶,我都好几次问他们意见,结果他们说的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那些导致这场祸乱的大臣们,就抓住机会诬陷他们,上奏章弹劾,导致他们差点被杀头。
但是,我考虑到徐用仪他们这些人都为朝廷服务多年,平时处理事情也比较稳妥,还是有功劳的,所以就给他们平反昭雪。徐用仪、立山、许景澄、联元、袁昶,都恢复原来的官职。各部门都明白了吗?就这样!
北京从五月开始,拳匪造反,还跟外国打起来了。现在奕劻、李鸿章跟各国大使在北京谈和,主要内容都签字画押了。想想这祸从哪来的,都是那些王爷大臣们昏庸无知,嚣张跋扈,迷信邪术,控制朝廷,对剿灭义和团的命令阳奉阴违,反而纵容拳匪,胡乱打仗,结果义和团越来越嚣张。他们在朝廷眼皮底下聚集几万匪徒,根本控制不住,还命令那些鲁莽的士兵围攻使馆,几个月下来,酿成大祸,国家都快亡了,皇陵都震动了,各地被破坏,百姓遭殃。我和皇太后当时有多危险,简直无法形容,现在想起来还后怕,又悲愤又难过。这些王爷大臣们,相信邪术,纵容匪徒,危害国家,祸害百姓,他们自己说说,该当何罪?之前两次下旨处罚,感觉处罚太轻,不足以抵罪,应该根据情况,再分别处罚。
已经革职的庄亲王载勋,纵容拳匪围攻使馆,擅自发布违反协议的告示,还轻信匪徒的话,错杀了很多人,真是愚蠢暴虐,顽固不化,命令他自杀,派左都御史葛宝华去监督。已经革职的端郡王载漪,带头鼓动王爷贝勒们轻信拳匪,妄言要打仗,导致了这场祸事,罪责难逃;降职的辅国公载澜,和载勋一起擅自发布违反协议的告示,罪责也应受罚,革去爵位;念他们都是皇室宗亲,特加恩典,都发配到新疆,永远监禁,先派人看管着。已经革职的巡抚毓贤,以前在山东当巡抚时,妄信拳匪的邪术,到北京还到处宣传,导致那些王爷大臣受他蛊惑;在山西当巡抚时,又杀害了很多教士教民,尤其昏庸残暴,是罪魁祸首,之前已经发配新疆,估计快到甘肃了,传旨立即处死,并派按察使何福堃监督执行。
前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包庇义和团,酿成大祸,还参与发布违反协议的告示,本应严惩,但他已经病死了,追夺原官,革职。甘肃提督董福祥,带兵进京,纪律不严,又不擅长外交,做事鲁莽,虽然围攻使馆是那些被革职的王爷指使的,但他也有责任,本应重罚,但念他在甘肃有功劳,回汉百姓都服他,格外从轻处罚,革职。降职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载勋擅自发布违反协议的告示时,他曾经阻止过,情况还算可以,但他没能争取成功,也有责任,加恩革职,判处斩监候。刑部尚书赵舒翘,平时对外交没怎么重视,查办义和团也没有包庇,但他办事草率,贻误时机,加恩革职,判处斩监候。英年、赵舒翘,都在陕西监禁。大学士徐桐,降职的前四川总督李秉衡,都已殉难身亡,但留下了口实,都革职,撤销抚恤。
经过这次处罚后,所有友邦都应该理解,拳匪作乱,是那些祸首逼出来的,绝非朝廷本意。朕严惩这些祸首,绝非轻纵,天下臣民也都明白这件事的重大关系。钦此。
话说啊,这世上总有些亘古不变的道理,但具体的法令条例,却没一样是永远不变的。这变化的道理,在《易经》里能找到;而变化的规律,在《论语》里也能看到。那些不变的,就是三纲五常,像日月星辰一样照耀着世间;而可以变化的,就像琴瑟的弦,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从古至今,朝代更迭,都在不断地改革。咱们大清历代祖宗,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法令,所以会有不同的情况。入关以后,跟在沈阳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嘉庆、道光年间,跟雍正、乾隆年间也大有不同。总的来说,法令多了就容易坏,法令坏了就要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强大,百姓安乐。
自从咱们迁都以来,皇太后日夜操劳,朕更是痛恨自己,深深地反思近几十年来积弊成习,敷衍塞责,才导致了如今的大祸。现在正在议和,所有政事都必须认真整顿,逐步走向富强。皇太后教导我说,要学习外国的长处,来弥补中国的不足;要吸取过去的教训,才能为将来积累经验。从戊戌变法以来,那些伪君子们,就胡说八道,故意挑拨新旧之争。康有为那伙人的祸乱,比义和团的危害还要大,到现在还有人在海外流窜,用钱财和地位诱惑别人谋反,还打着保皇保种的旗号,离间朝廷。他们根本不知道,康有为那些所谓的“新法”,其实就是乱法,根本不是真正的变法。那些逆贼趁朕身体不适,暗中图谋不轨。
我当时恳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就是为了救我于危难之中,并且一下子铲除奸邪。实际上,要彻底清除那些乱臣贼子,皇太后并没有同意全部更换;至于修改条例,我又什么时候全部照搬西方的,一股脑儿全盘否定旧的制度呢?我秉持中庸之道,选择好的方法去实行,母子同心,天下臣民都看在眼里。现在我恭敬地遵从皇太后的旨意,一心想要振兴国家,严禁区分新旧制度,要做到融会贯通。
中国之所以积弱不振,问题在于老旧的习气太深,繁琐的文法太多。那些庸俗的官员,以及那些有才能的士大夫,很少有人不依赖文法办事,庸碌之辈以此作为藏身之处,而胥吏则以此为谋利的工具。公务处理靠文书往来,毫无实际成效;人才选拔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日渐萎靡不振。误国的,在于一个“私”字;祸害天下的,在于一个“例”字。现在那些学习西方的人,仅仅学习了语言、文字和制造机器这些皮毛,这只是西方的表面功夫,并非西方强盛的根本原因。
居上要宽容,临下要简明,说话要守信用,办事要果断,这是我们古代圣贤的遗训,也是西方国家富强的基础。中国如果不重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只学人家的一句两句语言,一招半式技术,却还带着瞻前顾后、徇私舞弊的老毛病,只顾自己利益,那么国家怎么能富强呢?总而言之,如果法令不变,旧习气不打破,想要国家振兴,就必须改革。
朕命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的官员、各省的督抚,都要根据目前的情况,认真研究中西政要,凡是涉及到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方面,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革除,哪些应该精简,哪些应该合并,或者向别人学习,或者自己想办法,总之,要拿出让国势兴盛、人才辈出、财政充裕、武备强盛的具体方案。大家各抒己见,在两个月内详细地提出你们的建议。然后朕再将你们的建议呈报皇太后,仔细斟酌,完善之后再切实执行。
哎,自从我来到太原,就下诏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结果看了不少奏章,发现现在的言论大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照搬报刊上的文章,一种是拘泥于书生气的浅薄见解。他们互相嘲笑,互相否定,都局限在自己的偏见里,看不清事情的利弊,结果只会导致事情难以实行。那些新进的官员,夸夸其谈富国强兵,却往往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而那些老派的儒生,只会空谈什么正统学问,对实际情况又一无所知。朝中内外的大臣们啊,你们要好好看看这两种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灵活变通,务必认真细致地提出建议,好让我仔细挑选。
要知道,治理国家,不仅要有好的制度,更要有好的官员。只要选对了人,再坏的制度也能补救;要是选错了人,再好的制度也无法自行运转。如果不能好好甄别,只看表面文章,只顾着遵守条条框框,把那些应该兴办的、应该革新的事情都耽搁了,那些升迁和贬谪的官员,就会形成一种难以治理的顽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一开始就谨慎,并且要坚持到底;想要最终取得成功,光有决心还不够,还得有真本事。所以,在改革之后,更要选拔贤能之士,上下一致地警醒自己。我和皇太后早就把这事放在心上了,事情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必须改变。国家的安危兴衰,全系于此。如果再走老路,敷衍塞责,图省事偷安,即使法律条文都摆在那里,我也不能姑息!把这些话都告诉大家。就这样!
我这次带着队伍来太原,临走前先后派了荣禄、徐桐、昆冈、崇礼、裕德、敬信、溥善、阿克丹、那桐、陈夔龙这些人留在北京处理政务,又让庆亲王奕劻回北京和李鸿章一起跟各国商谈处理各种事情。
这起义和团事件一开始就是他们闹出来的,现在要解决问题就得从根源上解决,必须狠狠地把他们剿灭掉。直隶地区义和团尤其猖獗,李鸿章还没上任之前,朝廷的责任谁也推卸不了。 所以,就命令直隶总督好好督促地方的文武官员严厉查办,务必彻底铲除。如果还有结党营私、横行霸道,地方官吏不管,甚至反抗官兵的情况,就责成带兵的官员坚决剿灭,清除乱源,安定百姓。 就这样。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他们上奏的折子,还有李鸿章初九号的电报,我都看过了。七月二十一日的变故,责任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你们这些大学士和国家休戚与共,努力想挽救局面,祖宗在天之灵,一定会深深地感受到你们的忠心。你们提出的各项建议,都是目前最重要的策略。庆亲王奕劻,预计初十就能到北京,今天又下旨加派荣禄和他一起处理此事。现在俄国财政部答应撤兵,这是一个好机会,千万不能再错过,你们大学士应该立刻赶赴天津,先去接印,然后马上进京,和各国使臣商议尽快开会。至于罪己诏书,已经于七月二十六日正式发布,昭告天下,你们此时应该已经收到了。关于自行剿匪的事,你们大学士上任之前,我已经责成廷雍认真办理,今天也正式发布了谕旨。其他的事情,都按照你们的奏请执行。只是事情有轻重缓急,不得不稍微区分一下先后顺序。我奉着慈禧太后的懿旨,一路平安,现在距离太原还有两站地,停留多久,等到了太原之后再根据情况决定。这次变故发生得太突然了,你们这次出行,不仅关系到安危,更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扭转乾坤,全靠你们了,希望你们能不负众望,努力完成任务!这个旨意,还要让端方用电报转告李鸿章他们知道。就这样。
现在俄国同意撤兵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不能再拖了!李鸿章你们几位大学士,赶紧去天津接印,然后立刻进京,跟各国大使们开会,把事情赶紧定下来。罪己诏书二十六号就发下去了,你们应该收到了吧。至于剿匪的事,在你们上任之前,我已经让廷雍去办了,今天也下了正式的命令。其他的事,就按你们的建议办。不过,事情得一件一件来,总得有个先后顺序吧。
我和太后现在正往太原赶,离太原还有两站路,到太原之后再看看情况,决定下一步怎么走。这次变故太突然了,你们的任务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存亡,能不能转危为安,就看你们的了!希望你们能不负所托,好好干!这个命令,让端方用电报告诉李鸿章他们。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