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篇文章讲的是古代外戚的兴衰啊!说的是,皇帝身边的人,左边的亲戚,右边的权贵,都得讲究德行,有功劳才行,这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殷商的王位稳固,可没靠着莘氏家族帮忙;周成成的江山,也没听说过姒姓家族给他当靠山。
可是,看看历朝历代,那些外戚,靠着皇后的关系,一个个都爬到高位,捞到好处,这种例子太多了!但能善终的却很少,大多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上位的时候,不公平地用人,在下面的时候,只想着利用私情谋取荣华富贵。就像用小牛犊拉大车,用细小的木料做房梁,没有德行却身居高位,不知道节制,忘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更不考虑自己地位的危险。所以,老天爷都会盯着他们,灾祸自然会降临,所以那些外戚家族才会在长安城一个接一个地倒台。
你看,那些真正有才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如果不能谦虚谨慎,也难免会遭遇失败;那些本事不够,仁德不足,却自以为是,仗着富贵欺压百姓的人,那更是自取灭亡!
一开始,贺讷凭借自己的实力和部众,辅助魏道武帝建立了皇朝,其他人有的靠勤劳,有的靠恩宠。齐氏皇族的后妃们,大多都保全了自己。胡长仁因为诬告而招致祸患,斛律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被杀,这些都不是后宫嫔妃兴衰的原因。
娄昭凭借自己辅助皇帝建立功业的功劳,地位和名声都得到了提升。当时正是统一的大业刚刚开始,人心思安,所以暴乱的祸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至于靖德、昭训这两家,都是名门望族的后裔,他们始终忠于职守,至死不渝,自然不必多说了。再说,他们的儿子也不是继承人,权力也不能随便假借给他们。昭信不仅出身普通人家,而且经历了被废黜和受辱的遭遇,想要获得权力和威望,根本没有机会。
西周的历代帝王,后宫一开始都没有参与政事,可是后来却逐渐窃取了权力,最终篡夺了皇位。这正是西汉覆灭的教训,也是魏文帝引以为戒的事情。隋文帝起初崛起的时候,献皇后就大力支持他;隋炀帝快要灭亡的时候,萧妃暗中参与政事。所以说,恩宠礼遇要始终如一,不能轻易改变。但是隋朝的外戚和内亲,都没有参与朝政,皇帝的兄弟们在朝为官,也没有得到特殊的恩宠。至于那些住在豪华宫殿,家里拥有巨额财富,光辉照耀亲戚家族,影响遍及四方,甚至以三司来比拟他们的仪仗,以五侯来比拟他们的拜祭的人,最终都没有留下什么名声。
考察之前的帝王,可以说是纠正了这些弊端。所以即使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也没有人陷入不义的境地,朝中人事变动频繁,但大家都得以保全。相比之下,那些依靠宠爱和恩宠,凭借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权力,最终很快就被灭亡的人,怎么能和他们相提并论呢?这就是所谓的“以礼相待”啊!
咱们先说外戚的事儿。《魏书》里记载的外戚有贺讷、刘罗辰、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峻、李惠、高肇、于劲、胡国珍、李延实;《齐书》里记载的有赵猛、娄睿、尔朱文畅、郑仲礼、李祖升、元蛮、胡长仁;《周书》没专门写这一块儿;《隋书》里提到了独孤罗和萧岿。
现在呢,我打算把刘罗辰、李峻、于劲、李延实、娄睿、尔朱文畅、郑仲礼、李祖升、元蛮、独孤罗、萧岿这些人的家世故事,都单独拿出来讲讲,其他的外戚就放在一起写了。另外,我还查到了杨腾和乙弗绘,他们的事迹跟魏朝末年有关,也一起放到这“外戚传”里,算是补充资料吧。
贺讷是代人,是魏道武皇帝的舅舅,也是献明皇后的哥哥。他家祖上是当过君长的。他爷爷叫纥,娶的是平文公主。他爸爸叫野干,娶的是昭成帝的女儿,也就是辽西公主。昭成帝死后,各部落都乱了起来,献明皇后、道武帝以及卫王、秦王都投靠了贺讷。当时苻坚派刘库仁来管理国家大事,道武帝又回到了独孤(地名)。贺讷掌管东部地区,当上了大人,搬到了大宁,他为人仁义,很多人都归顺了他,势力跟刘库仁不相上下。苻坚封贺讷为鹰扬将军。后来刘显谋反,道武帝轻骑兵回到贺讷那里。贺讷吃惊地拜见道武帝说:“您要是能恢复国家,可别忘了老臣啊!”道武帝笑着回答说:“舅舅说得对,要不然我早就完蛋了!”
贺讷的弟弟染干为人粗暴,嫉妒道武帝,一直想谋反。但是因为一直受到皇姑辽西公主的庇护,所以染干也没能得逞。后来,各部落的首领都请求贺讷兄弟拥立道武帝为首领,但是染干不同意。最后,贺讷还是和其他首领一起劝进,道武帝在牛川登上了代王的宝座。等到道武帝讨伐吐突邻部的时候,贺讷兄弟却起了二心,率领各部落去救吐突邻。道武帝打败了他们,贺讷向西逃跑了。卫辰派他儿子直力鞮去追捕贺讷,并向道武帝求救。道武帝调集了二十万精兵去救援,然后把贺讷的部落和他的弟弟们都迁到了东部边境。
贺讷又跟慕容垂勾结上了,慕容垂封他为归善王。染干想杀掉贺讷自己当王,结果兄弟俩打了起来。慕容垂派他儿子慕容麟去讨伐,在牛都打败了染干,在赤城打败了贺讷。道武帝又派兵去救贺讷,慕容麟这才撤兵。后来,贺讷跟着道武帝平定了中原,被封为安远将军。之后,各个分散的部落都被安置下来,划地而居,不允许随意迁移,他们的首领也都成了普通的百姓。贺讷作为皇帝的舅舅,非常受尊重,但他并没有什么实权,最后寿终正寝。
卢讷,他也是从平定中原的战役中立功的,因此被封为辽西公。皇帝派卢讷和卫王拓跋仪一起攻打邺城,但是卢讷觉得自己是皇帝的妻舅,不肯听从拓跋仪的指挥。皇帝派使者严厉责备他,卢讷很生气,就和拓跋仪的司马丁建成互相猜忌,关系越来越恶劣。后来道武帝下令拓跋仪撤军离开邺城,卢讷也借机回去了。道武帝任命卢讷为广川太守。卢讷性格强悍豪迈,觉得在冀州刺史王辅手下做事很没面子,于是就袭击杀死了王辅,然后投奔了慕容德。慕容德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广宁王。后来广固城被攻破,卢讷也战死了。
卢悦是卢讷的堂弟。当初道武帝在贺兰部下面的时候,人心还不怎么安定,只有卢悦带着他的部下跟随道武帝。他还暗中为皇帝祈祷上天保佑,希望能够成就大业,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皇帝很欣赏他,对他特别优待。后来平定了中原,因为功劳被封为钜鹿侯,后来又晋升为北新侯,最后去世了。
卢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后来降为肥如侯。道武帝去世后,京城里乱糟糟的,卢泥就跑到安阳城北,升起了烽火,贺兰部的人都来投奔他。明元帝即位后,就罢免了他。皇帝下令让卢泥和元浑等八个人担任拾遗左右的官职。他和北新侯安同一起担任持节行并、定二州的官职,弹劾并州刺史元六头等人,这些人全都认罪伏法,州郡都变得井然有序了。后来跟着太武帝征讨赫连昌,因为立功被晋升为琅邪公,每次朝廷商讨军国大事,他都参与其中。又参加了征讨蠕蠕的战争,担任偏师将领,因为作战时没有积极追击敌人,还谎报敌军数量,按律当斩。后来赎了罪,成为平民。过了很久,被任命为光禄勋,担任外都大官,又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最后在官位上去世,他的儿子卢丑建继承了他的爵位。
姚黄眉,是姚兴的儿子,也是明元帝昭哀皇后的弟弟。姚泓灭亡后,姚黄眉来到魏国投降。明元帝对他非常优待,封他为陇西公。他还娶了阳翟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拥有二百户人家作为食邑。太武帝即位后,姚黄眉被提升为内都大官,后来被任命为太常卿,最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雍州刺史、陇西王,谥号为献,陪葬金陵。姚黄眉为人宽厚温和,很少评论是非得失,太武帝很惋惜他,所以追赠的礼仪特别隆重。
杜超,字祖仁,是魏郡邺人,是皇后密氏的哥哥。他从小就很有节操。泰常年间,担任相州别驾。始光年间,太武帝思念自己的舅舅,任命杜超为阳平公,娶了南安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官至大鸿胪卿。皇帝还亲自到他家去,赏赐非常多。
神三年,杜超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太宰,晋爵为王,镇守邺城。他的父亲杜豹追赠为镇东大将军、阳平景王,母亲被追封为钜鹿惠君。真君五年,杜超被帐下的人害死了,太武帝到他灵前祭奠,悲伤了好久。死后被谥号为威王。他的长子杜道生被赐爵城阳侯,后来做了秦州刺史,又晋爵为河东公。杜道生的弟弟杜凤凰继承了爵位,还加官侍中、特进。太武帝一直很怀念杜超,想让杜凤凰担任定州刺史,但杜凤凰不愿意离开朝廷,就作罢了。杜凤凰的弟弟杜道俊被赐爵发干侯,镇守枋头,后来又担任兖州刺史。
杜超死后,他的堂弟也被授予侍中、安南将军、开府、相州刺史等职务,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内都大官,晋爵为广平王。这位堂弟为人忠厚老实,在各地做官期间都很有口碑。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宣王。
杜超的长子杜元宝官至司空。杜元宝的弟弟杜胤宝担任司隶校尉。杜元宝后来又晋爵为京兆王。他父亲死后,按理说应该进宫谢恩,但他想炫耀自己的恩宠,没有以家事为由推辞。文成帝不知道杜超已经去世,见他迟迟不来,就召见了他。杜元宝正要进宫,有人劝他:“你应该以家中有丧事为由推辞。”但他想显示自己的受宠,没听劝,就冒着悲伤进宫去了。没过多久,就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他的亲信都被斩杀,只有他的儿子杜世冲逃脱了。当时朝中有人想削去杜超的爵位,但中书令高允上表为杜超辩解。后来,杜道俊生前在兖州的旧部属汲宗等人,因为杜道俊生前对他们有恩惠,而杜道俊因为牵连被杀,死后尸骨无处安放,他们就上书请求朝廷收殓安葬。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追赠杜道俊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南康公的爵位,谥号昭。杜世冲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
贺迷这个人,是代人,也是敬哀皇后(太武帝的皇后)的舅舅。皇后生下了景穆帝。一开始,皇后从小就没了父母,亲戚里就只有贺迷对她最好,所以皇上赏了他长乡子的爵位。贺迷死后,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五原公的爵位。
闾毗,也是代人,是蠕蠕单于大檀的亲戚,在太武帝时期从蠕蠕投降到北魏。这个闾毗呢,是恭皇后(太武帝的另一位皇后)的哥哥。恭皇后生下了文成帝。到了文成帝太安二年,朝廷任命闾毗为平北将军,封他为河东公。他弟弟纥也被封为宁北将军,封为零陵公。同年,兄弟俩还被加封为侍中,并且爵位都晋升为王。后来,闾毗又当上了征东将军,参与尚书台的政务;纥当上了征西将军、中都大官。除了他们兄弟俩,还有其他几个亲戚,同时被封为王的两个人,公爵五人,侯爵六人,子爵三人,场面那叫一个隆重啊,可见朝廷对皇后的外戚有多么重视。和平二年,朝廷追封皇后的祖父为延襄康公,父亲为辰定襄懿王。闾毗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太尉的爵位,还追封他的妻子为河东王妃。他的儿子惠继承了他的爵位。纥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司空。他的儿子,后来被皇后赐名庄,在太和年间,朝廷设立了三个长官,其中庄被任命为定户籍大使,当时名声很好。十六年的时候,按照规定降了爵位。后来他当上了七兵尚书,最后去世了。
闾毗的弟弟染,官至外都大官、冀州刺史,封江夏公,后来也去世了。
首先啊,文成皇帝因为奶妈常氏对他有养育之恩,所以他当上皇帝以后,先尊她为保太后,后来又尊她为皇太后。兴安二年的时候,皇太后的哥哥英,字世华,本来只是肥如县令,一下子就升到散骑常侍、镇军大将军,还被封为辽西公;他弟弟喜,也当上了镇军大将军、祠曹尚书,还被封为带方公;皇太后的三个妹妹都封了县君;她们的丈夫王暏被任命为平州刺史,封为辽东公。 皇帝还追封英的祖父苻坚扶风太守亥为镇西将军、辽西兰公;追封他曾祖父勃海太守澄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太宰,并追封为辽西献王;英的母亲许氏也被追封为博陵郡君。 皇帝还派太常卢度世带着皇帝的旨意,把献王重新安葬在辽西,还立碑建庙,安排了一百户人家守墓。
太安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英又升任侍中、征东大将军、太宰,爵位也升了王;喜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封地也改成了燕郡;英的堂兄泰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封为朝鲜侯;英的儿子伯夫当了散骑常侍、选部尚书;他另一个儿子员,当了金部尚书;喜的儿子振,当了太子庶子。三年后,英又升任太师,参与尚书省政事,还兼管内都大官,以及伏宝泰等州刺史的职位。五年的时候,皇帝下诏书,把皇太后的母亲宋氏封为辽西王太妃。和平元年,喜被任命为洛州刺史。
一开始,英(英宗)对宋(宋氏)不够重视,而宋氏却对英宗非常恭敬,甚至在和龙(地名)给他送饭。因为没有车马牛羊,宋氏累得不行,只能用背篓背着东西给英宗送去。到了后来,英宗对宋氏的态度冷淡,不如宋氏对他的忠诚。宋氏就对太后说:“为什么不立宋氏为王,而贬低英宗呢?”太后说:“英宗是我的长兄,也是家里的门面,家里的小事不顺心,何必斤斤计较呢。宋氏虽然尽心尽力,但他毕竟是外姓,怎么能把他放在英宗之上呢?他现在是州郡长官,这已经足够报答他的忠诚了。”天安年间,英宗做了平州刺史,宋氏做了幽州刺史,伯夫(宋氏的儿子)被封为范阳公。英宗贪污受贿,被贬到了敦煌。从兴公(指宋氏家族中的某位先祖)到这时,家族里的人都是因为亲疏关系而得到爵位、田宅,当时家族势力非常兴盛。后来,伯夫做了洛州刺史,因为贪赃枉法被朝廷处死。承明元年,英宗官复原职。英宗去世后,被追谥为辽西平王。当初英宗被贬官的时候,曾梦见太阳落到他居住的黄山下水里,村民们用车马牛羊拉他都拉不出来,只有英宗自己抱着太阳把它带回了家。听到这件事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宋氏的儿子伯夫和禽可一起伪造飞书,诬陷朝廷大臣。事情败露后,有关部门依法办事,要株连五族。孝文帝因为顾念明太后的情面,只处罚了伯夫一家。宋氏年纪大了,被赦免回家,朝廷还允许他留下一个孙子照顾他,并赏赐给他奴婢和田宅。他家僮仆多达百人,金银锦缎布匹数万计,朝廷还赏赐给他尚书以下,宿卫以上的官职。他的女婿和亲戚在朝为官的,也都免官回家。十一年后,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因为文昭太后的缘故,把宋氏家以前没收的妇女都放了回去,让宋氏的儿子宋振试任正平郡守,后来宋振去世了。
冯熙,字晋国,是长乐信都人,是文明太后的哥哥。他的祖先冯弘是北燕王。太武帝平定辽海后,冯熙的父亲冯朗被迁到内地,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后来因罪被杀。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后,追赠冯朗为假黄钺、太宰、燕宣王,并在长安为他建立庙宇。
熙出生在长安,是姚氏魏母抚养长大的。因为他的叔父乐陵公邈在战争中被柔然俘虏了,魏母带着熙逃到氐羌地区生活,一直把他抚养长大。十二岁的时候,熙就喜欢骑马射箭,而且很勇敢,很厉害,氐羌人都很服他。魏母觉得这样不好,就带他回长安,让他开始读书学习。他跟着老师学习《孝经》和《论语》,还喜欢研究阴阳五行和兵法。长大后,他在华阴和河东两郡一带游历。他性格比较随和,不拘小节,不管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来了,他都热情接待。
他姑姑之前进了宫,做了太武帝的左昭仪;他妹妹嫁给了文成帝,也就是后来的文明太后。宫里派人四处打听,知道了熙的下落,就把他召进京城,任命他为冠军将军,赐给他肥如侯的爵位,还让他娶了景穆帝的女儿博陵长公主,做了驸马都尉。后来他又被外派到定州做刺史,爵位也升到了昌黎王。献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傅,后来又多次升迁,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官职。孝文帝即位后,文明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下令让熙担任侍中、太师、中书监,还兼管秘书省的事务。熙因为经常担任皇帝的老师,又深受皇太后宠信,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嫉妒,他自己心里也不踏实,就请求外放。文明太后也觉得这样比较好,就让他担任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和太师的职位依旧保留。
洛阳虽然经历过战乱,但是古老的《三字石经》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可是等到熙和常伯夫先后担任洛州刺史的时候,他们却把《三字石经》拆毁,分而利用,导致它最终变得破败不堪。熙当官的时候,为人并不仁厚,但他却很信奉佛教。他拿出自己的家产,在各个州郡建造佛像和精舍,一共建了七十二处。他还刻印了十六部全部佛经,并且延请有名望的僧人来讲解佛经,每天都认真学习,从不懈怠,花费的钱财也是非常巨大的。然而,他建造塔寺的地点大多选在高山峻岭,为此还造成了很多人员和牲畜的伤亡。有僧人劝他停止这种行为,熙却说:“等建成之后,人们只会看到佛像,谁还会记得那些死去的牲畜和人呢?”他建造的北芒寺碑文,是由中书侍郎贾元寿撰写的。孝文帝多次去北芒寺,亲自阅读碑文,称赞它是佳作。熙在洛州做官期间,还经常抓捕别人的子女当奴婢,如果长得漂亮的就纳为妾室,因此他有很多子女,足有几十个,人们都说他贪婪放纵。
话说后来,冯熙被皇上任命为内都大官,太师的职位也照旧保留着。他对魏皇后的母亲孝顺恭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魏皇后的母亲去世后,冯熙披散着头发,光着脚,三天不吃不喝。皇上本来不让冯熙穿孝服,但他上书请求按照赵氏孤儿的礼仪服丧。皇上见冯熙如此情真意切,没办法,只好准许他穿齐衰的孝服一段时间。后来按照惯例,冯熙的爵位被降了一级,改封为京兆郡公。
皇上还把冯熙的女儿娶进宫做了皇后。皇上说:“《白武通》里记载:臣子不应该服侍的三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妻子的父母。这指的是要维护宗庙的尊严,不能因为私情而违背礼法。但是,我的做法在《春秋》里没有记载,史书上也没有类似的先例。既然我已经破例允许了其中一种情况,那就应该体现出对皇室的尊重。皇后和皇上并肩执政,后宫的政务也已经开始运作,但是至今还没有官吏提出过类似的规章制度。可以下诏书给太师,让他停止臣子侍奉妻父的礼仪。”皇上还下令收集整理相关的典籍,制定相应的仪式,并颁布施行。孝文帝前后娶了冯熙三个女儿,两个做了皇后,一个做了左昭仪。因此,冯氏家族的权势和地位越来越高,赏赐也多得数不清。皇上经常下诏书让冯熙上书,不用像臣子那样自称臣,上朝也不必下拜,冯熙依旧按照以前的规矩上书。
熙后生病了,一病就是四年。皇帝下令派人去探望,路上碰到的人络绎不绝,皇帝本人也几次亲自去看望他。后来要迁都洛阳了,皇帝亲自去跟熙后告别,看到他病得这么重,皇帝忍不住哭了起来,还偷偷地告诉宕昌公主说:“如果太师万一有个什么不测,你就负责料理后事。”十九年后,熙后在代地去世了。皇帝当时正在淮南,接到报告后,赶到徐州才开始举哀,并为他准备丧服。皇帝还下令有关部门提前准备好丧葬仪式,并且在魏国的都城开凿墓地,让公主的灵柩一起迁往伊洛地区。所有送葬的物品,都是国家准备的。皇帝还下令从代地送来六千匹锦缎,用于丧葬。皇后亲自前往代地哭祭,太子恂也去了代地吊唁。下葬的时候,追赠熙后为黄钺、侍中、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并赐予黄屋、左纛,举行九锡的仪式,以及前后部羽葆鼓吹的仪仗,这些都按照晋朝太宰安平献王规格办理。有关部门上奏请定谥号,皇帝说:“可以用‘威强恢远’来形容他,就谥号为‘武’吧。”灵柩到达七里涧的时候,皇帝穿着孝服亲自去迎接,叩拜灵柩,悲痛万分。下葬那天,皇帝送到了墓地,还亲自写了墓志铭。
熙后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诞,一个叫脩。诞字思正,脩字宝业,兄弟俩长得都很漂亮。十多岁的时候,文明太后就把他们带进宫里,亲自教导他们。但是他们俩都不喜欢读书学习,兄弟俩都没有什么学问,只会打扮自己,为人宽厚温和,做事恭敬谨慎而已。诞和孝文帝同岁,小时候一起读书学习,也受到皇帝的宠爱,还娶了皇帝的妹妹乐安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脩被封为侍中、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公。后来诞又担任仪曹尚书,掌管殿中事务。等到废除庶姓王的爵位后,诞被任命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军将军、特进,改封为长乐郡公。诞拜官的时候,孝文帝站在院子里,远远地接受他的拜礼,等拜礼结束后才回到屋里。而脩则被降为侯爵。
话说诞和脩,虽然都在宫里当差,但俩人性格完全不一样。诞啊,为人淳朴厚道,脩呢,就比较浮夸爱争强好胜。诞虽然没直接批评教育脩的错误,但还是时不时跟太后打小报告。孝文帝一听,勃然大怒,狠狠地责罚了脩,甚至还动用了楚鞭。 这下脩心里可憋了一肚子火,就开始暗地里拉拢那些对诞有意见的人,找来毒药,打算在饭菜里害死诞。
结果事情败露了,皇帝亲自审问脩,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问清楚了。诞呢,主动认错,还求皇帝饶了脩的命。皇帝看诞年纪大了,又很欣赏他的宽厚仁慈,最终没有按照法律处置脩,只是狠狠地打了脩一百多下,然后把脩贬到平城当个老百姓。脩的老婆是司空穆亮家的闺女,一听这事儿,立马要求离婚,还请求皇帝免了脩的官职。皇帝想起管仲和蔡桓公的故事, 觉得这事儿不能轻易答应,所以没同意她的请求。
皇帝特别宠爱诞,他们一起坐车出行,一起吃饭,甚至一起睡觉。彭城王勰和北海王详虽然也在宫中侍奉,但跟皇帝的亲近程度远不如他。十六年,皇帝任命诞为司徒。皇帝非常爱戴诞,在诞上任那天,皇帝亲自为他起草了三份辞让表,并写好了奏章。等到正式拜官的时候,皇帝又为他写了谢恩表。不久,诞又升任车骑大将军、太子太师。十八年,皇帝觉得诞缺乏名师的教导和引导,诞自己也深感自责。
后来皇帝御驾南征,十九年到达钟离。诞在那里病倒了,不能随驾南下,皇帝每天都派人去探望,并给予最好的医疗照顾。皇帝一心要攻打江陵,于是下令全军从钟离出发,南下进军。皇帝与诞泣别,所有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掩面哭泣。当时诞已经病得很重了,强撑着身子看着皇帝,悲伤得流不出眼泪,只说:“我梦见太后来叫我。”皇帝呜咽着,握着诞的手走了。当天,大军离开钟离大约五十里,傍晚时分,传来诞去世的消息,皇帝悲痛欲绝。
当时崔慧景、裴叔业的军队驻扎在淮河中游,距离皇帝的行营不过百里,皇帝立刻轻车简从地西返,带着几千人,当夜就赶到了诞去世的地方。皇帝抚摸着诞的尸体,悲痛欲绝,如同丧失至亲,哭泣不止,一直到天亮。跟随的官员们也都跟着哭泣。皇帝用自己穿的衣服做丧葬用品,亲自查看丧葬事宜,停止了演奏音乐,撤掉了膳食,并下令全军停止南下攻打江陵的行动。皇帝亲自北渡,痛哭悲伤到了极点。等灵柩运到洛阳,皇帝的车驾还停留在钟离。皇帝下令留守官员赏赐五千匹布帛和五千斛粮食,用于料理后事。皇帝追赠诞为假黄钺、使持节、大司马,领司徒、侍中、都督,太师、驸马、公爵的爵位不变。
皇帝还给予诞许多特殊的礼遇,追赠九次祭祀,这都效仿了晋朝大司马、齐王攸的规格。有关部门上奏请定谥号,皇帝下诏说:“根据《谥法》,称赞善行美德的谥号为‘元’,柔顺而有光辉的谥号为‘懿’。过去贞惠皇后兼具美德,受了三个谥号的殊荣;忠武王兼具忠诚和武勇,被追赠了两个称号。我们应该效法前例,选择合适的谥号。诞自幼就勤勉谨慎,只有朕知道他的为人,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来决定谥号,就谥为‘元懿’吧。”皇帝又亲自撰写了墓碑铭文和挽歌词,都表达了极度的哀伤和赞美,对诞的礼遇超过了一切先例。皇帝的车驾回到京城后,又亲自到诞的墓前,停车痛哭。皇帝还派彭城王勰下令群臣脱掉红色的朝服,换上素服,戴着介帻去为司徒哭丧,地位高的官员要表现得像失去朋友一样,地位低的官员要表现得像失去同僚一样。公主贞厚有礼,生了两个儿子。
老大穆,字孝和,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因为避开皇子愉的封号,改封为扶风郡公。他娶了孝文帝的女儿顺阳长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后来又当上了员外通直散骑常侍。穆和叔叔辅兴关系不好。辅兴去世后,被追赠为相州刺史,穆的祖父还在世,而穆却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神情自若地接受任命,在热闹的宴会上谈笑风生,结果被御史中尉和东平王匡弹劾。后来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最后在河阴遇害,死后被追赠为司空、雍州刺史。他的儿子冏,字景昭,继承了昌黎王的爵位。不久之后,因为是庶民出身而被取消了王爵,仍然继承了扶风郡公的爵位。他的儿子峭,字子汉,在齐朝受禅让后,爵位被降等了。
穆的弟弟颢,继承了他父亲诞的长乐郡公爵位。
穆的弟弟聿,字宝兴,是废后的同胞兄弟。他当过黄门郎、信都伯。后来因为妹妹被废黜而被免职,成了长乐县的百姓。在宣武帝时期,他在河南尹去世。
聿的同胞兄弟风,从小在宫里长大,受到文明太后的特别宠爱。几岁的时候就被赐封为北平王,还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出入宫禁,受宠程度和他的两个哥哥不相上下。孝文帝亲政后,他的恩宠逐渐减退,爵位被降为侯爵。等到幽后当政,他又被重新启用。后来去世,也比较凄凉。死后被追赠为青州刺史。
崔光和聿一起在宫中当值,崔光经常对聿说:“你家现在富贵显赫,最终一定会衰败。”聿说:“我家有什么对不起天下的,你竟然诅咒我!”崔光说:“从历史来看,不能不谨慎啊!”那时候,熙是太保,诞是司徒、太子太傅,脩是侍中、尚书,聿是黄门郎,废后还在位,受到的礼遇也没有减少。一年多以后,脩因为犯错被罢免,熙、诞相继去世,废后也被废黜,聿也失势了。当时的人都认为盛极必衰啊!
李惠是中山人,他是思皇后他爹。他爹李盖年轻的时候就小有名气,后来官至殿中都官二尚书、左将军、南郡公。一开始,北魏太武帝的妹妹武威长公主嫁给了凉王沮渠牧犍。太武帝平定凉州的时候,公主暗中帮了不少忙,所以太武帝对李盖特别优待,下旨让李盖娶了武威长公主。李盖原来的妻子因此被休了。后来李盖又升官,当上了侍中、驸马都尉、殿中都官尚书、右仆射。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定州刺史、中山王,谥号庄。
李惠年纪轻轻就继承了他爹的爵位,娶了襄城王韩颓女的女儿为妻,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后来的思皇后。李惠当过散骑常侍、侍中,还做过征西大将军、秦益二州刺史,官位也升到了王。后来又调任雍州刺史、征南大将军,还兼任长安镇大将。
李惠很擅长观察和分析。有一次在雍州办公,两只燕子为了争夺鸟巢打了好几天架。李惠让人把它们捉住,然后让州里的纪律官员来判决,结果那些官员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李惠就让士兵用细竹条轻轻地弹打这两只燕子,结果一只飞走了,一只留了下来。李惠笑着对下属说:“这只留下来的燕子,觉得自己对这个巢贡献大,那只飞走的燕子,已经受了伤,自然不会再留恋了。”大家都佩服李惠观察得这么仔细。还有一次,有两个挑夫,一个挑盐,一个挑柴,同时在树荫下休息卸货。准备走的时候,他们为了争抢一块羊皮打了起来,两个人都说是自己用来垫背的。李惠让两人先出去,然后问州里的纪律官员:“这块羊皮能查出是谁的吗?”大家都没回答。李惠让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用棍子敲打,结果发现上面有少量的盐末,说:“找到了证据!”然后让两个挑夫看,挑柴的那个就承认了错误。李惠办案就是这样,所以下面的官员都不敢欺骗他。后来李惠又当了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爵位还是王,他在任上政绩很好。
李惠一向被文明太后忌恨。文明太后诬陷李惠要谋反,把他杀了。李惠的两个弟弟李初、李乐,以及李惠的几个儿子都被一起处死了。李惠的妻子梁氏也在青州被杀,家产也被抄没。李惠本来没有罪过,天下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我惠从弟凤,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安县王长乐担任主簿。后来长乐犯了罪被赐死,当时有个算命先生,河间邢瓒,诬陷凤是长乐的谋士,要凤一起伏诛。只有凤的弟弟道念,还有凤的儿子和兄弟的儿子们都逃跑了,后来得到大赦才出来。太和十二年,孝文帝要封赏外戚,下诏寻找在世的亲属。我惠氏一族因为之前多次遭受牵连,难以回应圣旨。只有道念敢于先到京城,上奏了妹妹和凤的兄弟子女中还活着的人的情况。于是,皇帝赐封凤的儿子屯为柏人侯,安祖为浮阳侯,兴祖为安喜侯,道念为真定侯,从弟寄生为高邑子,都加封将军。
十五年,安祖兄弟四人,因为是外戚而被皇帝召见。皇帝对他们说:“你们祖上,内外都犯过错,在当时得罪了朝廷。但是做官一定要用有才能的人,靠亲戚关系来兴邦建国是不行的。外戚的恩宠,已经超过了限度。从今以后,如果不是非常有才能的人,就不能再因为是外戚而被破格提拔重用。你们既没有特殊才能,现在可以回去了。” 之后,他们的爵位被降级,宜祖等人从侯爵降为伯爵,并且取消了将军的称号。
皇帝对冯氏过于优厚,对李氏却过于薄待,舅家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赏赐,朝野上下都在私下议论纷纷。太常高闾,在宫中公开地表达了不满。等到宣武帝宠信外戚,并且让他们都担任显赫的职位时,孝文帝的舅家却依然没有得到恩泽。景明末年,皇帝特地任命兴祖为中山太守。正始初年,皇帝追封惠为使持节、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中山公。太常根据他的功绩进行考评,上奏说:根据《谥法》,武功没有完成就去世的,谥号为壮,所以应该谥号为壮公。
兴祖从中山调任燕州刺史,后去世。他的侄子,也就是哥哥安祖的儿子侃晞继承了他的爵位,袭封南郡王。后来因为是庶姓,王爵被取消,改为博陵郡公。侃晞深受庄帝的宠幸,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经常在宫中侍奉皇帝用餐。庄帝要诛杀尔朱荣的时候,侃晞和鲁安等人一起在宫中持刀杀死了尔朱荣。等到庄帝被杀,侃晞逃到了梁国。
高肇,字首文,是文昭皇太后的哥哥。他自己说祖籍是勃海蓚县。他家祖上五代以前,他的高祖顾,在晋朝永嘉年间,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高丽。他父亲高飏,字法脩。孝文帝初期,高飏带着弟弟高乘信和同乡韩内、冀富等人来到北魏,被封为厉威将军、河间子;高乘信被封为明威将军,他们兄弟俩都受到了皇帝的优待。后来,高飏的女儿嫁给了孝文帝,就是后来的文昭皇后,生下了宣武帝。高飏去世后,景明初年,宣武帝思念舅父,便召来了高肇兄弟等人。根据尚书事北海王详等人的奏报,高飏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被追封为勃海公,谥号敬。他的妻子盖氏,被追封为清河郡君。皇帝都准了。皇帝又下诏,让高飏的嫡孙高猛继承勃海公的爵位,封高肇为平原郡公,封高肇的弟弟高显为澄城郡公,这三个人同一天受封。
一开始,宣武帝还没和舅舅一家来往,要给他们封爵的时候,还特地赐给他们衣服和帽子,在华林都亭接见了高肇和高显。他们俩都非常害怕,行为举止都不太得体,几天之内,就从普通人变成了权贵,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年,咸阳王禧被杀,他的财物、珍宝、奴婢、田地房屋很多都落入了高氏家族手里。没过多久,高肇就当上了尚书右仆射、冀州大中正,还娶了宣武帝的姑姑高平公主为妻,后来又升任尚书令。高肇是外族人出身,当时很多人看不起他。但他当上要职后,认真处理政务,兢兢业业,从不懈怠,大家都说他很有能力。
宣武帝初年,朝廷六位辅政大臣专权,后来因为咸阳王禧被无端指控谋反,所以宣武帝开始信任高肇。高肇自己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就拉帮结派,和他关系好的人,一个月就能升官,和他关系不好的人,就可能被安上大罪。因为北海王详的官位在他之上,他就陷害杀了北海王详。他还劝说宣武帝防备其他诸王,简直把他们当囚犯一样对待。当时,顺皇后突然去世,世人都说这是高肇干的。皇子昌也死了,大家又都说这是因为王显医术不行,是高肇授意的。后来,京兆王愉被外放到冀州做刺史,因为他害怕高肇的专权跋扈,所以就起了反叛之心。高肇又诬陷杀了彭城王勰。因此,朝野上下都对他侧目而视,都很害怕他,很厌恶他。
就这样,高肇专权,一切事情都由他说了算。有一次,他和清河王怿在云门外廊檐下,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争执,吵得不可开交,太尉高阳王雍不得不出来劝架。高皇后当上皇后后,更加宠信高肇。高肇位居高位,凡事都自作主张,他本来就没有什么学识,做事常常违反礼法。他还喜欢改动前朝的旧制,减少封地和爵位,打压功臣,因此怨声载道。
话说北魏延昌年间,元肇升迁到了司徒的高位。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要回老家,闷闷不乐的,好多人都笑话他。他父亲和哥哥去世后,虽然朝廷早早就追封了爵位,但他一直没把他们的遗体迁回老家安葬。过了三年,朝廷才下令允许他把父母兄弟的遗体迁回老家。元肇自己都没亲自去,只派他哥哥的儿子去代劳,把他们迁葬回老家。当时的人都觉得元肇这个人不太懂事,虽然觉得好笑,但也懒得责备他。
后来,朝廷要大规模征讨蜀地,任命元肇为大将军,统领所有军队,还给了他节度使的权力。他和都督甄琛等人,一共二十多人,一起到东堂去向宣武帝辞行,并当面陈述作战计划。那天,元肇骑的骏马,停在神兽门外的时候,突然毫无缘故地惊倒了,滚到水沟里,马鞍都散架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元肇下马后,心里很不舒服。
四年后,宣武帝去世了,朝廷大赦天下,也取消了征讨蜀地的命令。明帝给元肇和征南将军元遥等人写信,用含糊其辞的方式告知了宣武帝驾崩的消息。元肇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既仰慕先帝,又担心自己会有性命之忧,每天都愁眉苦脸,以泪洗面,整个人都消瘦憔悴了。临近洛阳的时候,他在瀍涧驿亭住宿,家人晚上来探望他,大家见面却谁也不看谁。到了洛阳城下,他穿着孝服痛哭,进了太极殿,尽情地表达哀思。当时太尉高阳王先住在西柏堂,专管处理政务,他和领军将军于忠暗中密谋要除掉元肇。他们暗地里在舍人省下安排了邢豹、伊盆生等十多个壮士,准备随时动手。元肇哭祭完梓宫后,在百官面前被带进了西廓,清河王怿、任城王澄以及其他诸王都在偷偷地看他。元肇一进舍人省,那些壮士就冲上去把他抓住杀害了,然后朝廷下诏书公布了他的罪状,说是他自杀的。元肇的亲属朋友,一个都没被追究。朝廷取消了他的官爵,以士人的礼仪把他埋葬了。直到天黑,人们才从厕所门把他的尸体偷偷运回家。其实元肇西征的时候,走到函谷关,车轴都断了,当时跟随他的人就觉得他回不来了。灵太后临朝称制后,特别追赠他营州刺史的官职。永熙二年,孝武帝又追赠他使持节、侍中、中外诸军事、太师、大丞相、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等一系列官职。
肇子植,一开始是中书侍郎,后来当上了济州刺史。他带领州里的军队打败了元愉的部将,立了大功,按理说应该得到封赏。但他拒绝了,说:“我家已经蒙受了朝廷很大的恩惠,为国家效力是我的本分,哪里值得再接受升官加爵的赏赐呢?” 他说的恳切诚挚,让人感动。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了青州、相州、朔州、恒州四州刺史,最终去世。植在五个州做官,都以清廉有能力著称,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刺史。死后,朝廷追赠他安北将军、冀州刺史的官职。
肇的哥哥琨,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飏继承了勃海郡公的爵位,朝廷又追赠他都督五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刺史的官职。朝廷下诏让他的儿子猛继承爵位。猛,字豹儿,娶了长乐公主,也就是宣武帝同母妹妹。他被封为驸马都尉,官至中书令,后来出任雍州刺史,政绩显著。之后回到朝廷担任殿中尚书,最终去世。死后,朝廷追赠他司空、冀州刺史的官职。孝武帝时期,又追赠他太师、大丞相、录尚书事的官职。长乐公主没有孩子,猛在外面早有儿子,但他不敢让公主知道。临死前,他才告诉公主,儿子当时已经三十岁了。于是,公主就召他来主持丧事。不久之后,猛也去世了,没有留下后代。
肇的哥哥琨的弟弟偃,字仲游,在太和十年去世。正始年间,朝廷追赠他安东将军、都督、青州刺史的官职,并追谥为庄侯。景明四年,宣武帝把他的女儿迎娶进宫,封为贵嫔。在顺皇后去世后,永平元年,她被立为皇后。永平二年,她奏请朝廷封她的母亲王氏为武邑郡君。
偃的弟弟寿,早早去世了。寿的弟弟就是肇。肇的弟弟显,担任过侍中、高丽国大中正,也早早去世了。
胡国珍,字世玉,是安定郡临泾人。他的祖父略,是姚兴的勃海公姚逵手下平北府的谘议参军。他的父亲深,曾是赫连屈丐手下的给事黄门侍郎。北魏太武帝攻克统万城后,深因为归降有功,被赐爵武始侯。后来,他被任命为河州刺史。
国珍从小就特别爱学习,为人也很讲究清廉俭朴。太和十五年,他继承了爵位,但是按照规定降为了伯。他的女儿被选进了宫里,后来生下了明帝,也就是后来的灵太后。孝明帝登基后,国珍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灵太后临朝听政期间,国珍升任侍中,还被封为安定郡公。朝廷追封国珍的妻子皇甫氏为京兆郡君,并且拨给十户人家专门为他们守墓。
尚书令、任城王澄建议,安定公国珍应该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于是皇帝下令让国珍参与处理国家大事。没多久,国珍又升任中书监、仪同三司,侍中的职位依旧保留。皇帝还赏赐给他很多丝绸,每年八百匹,给他妻子梁氏四百匹,子女和姐妹们也都有相应的赏赐。国珍和太师高阳王雍、太傅清河王怿、太保广平王怀一起在门下省工作,共同处理国家政务。皇帝下令,按照汉朝车千秋和晋朝安平王的事例,给他配备一辆步辇,从掖门一直到宣光殿都可以乘坐,方便他出入宫廷,还配备了拐杖。后来,他和侍中崔光一起给皇帝讲解经书,在宫中侍奉皇帝。国珍还上奏章陈述了一些关于刑法和政事的建议,皇帝都采纳并实施了。
话说在延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国珍被封了个大官,职位好多,使持节、都督、雍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听着就厉害吧!结果呢,灵太后觉得国珍年纪大了,不想让他再出远门,虽然想给他点面子,让他享受一下地方大员的荣耀,但最后还是没让他去。 于是,就把他升迁为司徒,侍中的职位还是照旧。 这升官仪式啊,就在国珍家里办的,够体面的!灵太后和明帝带着一大帮官员,浩浩荡荡地去国珍家赴宴,那场面,可热闹了! 后来,又追封国珍的夫人为秦太上君。这位太上君在景明三年去世了,在洛阳,这都十六年过去了。
灵太后觉得太上君的墓地太寒酸了,就下令扩建,修建了墓园、大门、牌坊和碑文。 这时,侍中崔光等人上奏说:“根据汉朝的规矩,汉高祖的祖母最初的谥号是昭灵夫人,后来追封为昭灵皇后;薄太后的母亲是灵文夫人,她们都拥有三百户人家组成的园邑,还有长官负责看守。现在秦太上君还没有正式的谥号,陵寝也孤零零的,就用秦君的称呼,不太合适,应该给她一个正式的尊号,并且安排人打扫祭祀,以表达哀思。我们建议追封她为孝穆太上君,暂且给她配三十户人家组成的园邑,并安排长官负责看守。” 灵太后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顺便说一句,还封了国珍的继室梁氏为赵平郡君。 国珍儿媳妇,也就是元叉的妻子,被封为女侍中,还封了新平郡君,后来又改封为冯翊君。 国珍的儿子国祥的妻子,是长安县公主,也就是清河王怿的女儿。
国珍年纪虽然很大了,但是一直都很虔诚地信仰佛教,平时生活也很讲究,自己会礼拜诵经。即使出门办事,他也能骑马,坐得稳稳当当的。神龟元年四月七号,他步行去观看新修建的佛像,走了四五里地,到了阊阖门附近。八号,他又去观看佛像,直到傍晚才肯休息。因为劳累和天气炎热,他的病情加重了,就卧床不起了。灵太后亲自照顾他,给他喂药做饭,十二号他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朝廷赐给他东园温明秘器一套,五种朝服各一件,衣服一件,布五千匹,钱一百万,蜡一千斤。大鸿胪带着节杖负责监督他的丧事。太后回到宫里,在九龙殿为他穿上丧服,之后就住在九龙寝室守孝。明帝穿着小功服,在太极东堂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皇上还下令,从国珍去世到七七四十九天,每天都要举行千僧斋,每个七天就让七个人出家为僧;一百天后还要举行万人斋,再让二十七个人出家。之前有巫师算命说国珍将有凶事,劝他做一些厌胜的法事,但是国珍拒绝了,他说吉凶祸福自有定数,只能靠修德来避免灾祸。临死前,他跟太后告别,说“母子要和睦相处才能治理好天下”,反复叮嘱了好几次。他还嘱咐他的儿子祥云:“我只有一个儿子,你死后不要像现在这样被别人压制。”灵太后因为国珍喜欢看戏,有时会对他严厉训斥,所以国珍临终前才这样嘱咐儿子。
国珍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直很虔诚地信佛,生活也过得很讲究,每天都自己礼拜。就算出门办事,他也能骑马,稳当得很呢。神龟元年四月七号那天,他步行去看了新建的佛像,走了好几里地,到阊阖门附近才回来。第二天,他又去看佛像,直到晚上才肯休息。结果因为太累加上天气热,病更重了,直接就病倒了。灵太后亲自照顾他,给他端药做饭,结果十二号他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朝廷赏赐了他好多东西:东园温明秘器一套,各种朝服各一件,衣服一件,还有好多布匹、钱财和蜡烛。大鸿胪还专门负责他的丧事。太后回宫后,在九龙殿为他穿上丧服,之后就住在九龙寝室守孝。明帝穿了小功服,在太极东堂为他哭丧。皇上还下令,从他去世到七七四十九天,每天都做千僧斋,每七天就让七个和尚出家;一百天后还要做万人斋,再让二十七个和尚出家。之前有神棍说国珍要倒霉,劝他做些法事辟邪,但他拒绝了,说吉凶自有天定,只能靠做好事来改变命运。临死前,他跟太后告别,说“母子要和睦才能治理好天下”,反复说了好几遍。他还嘱咐儿子祥云:“我只有一个儿子,你死后别让人欺负了!” 灵太后因为国珍喜欢看戏,有时候会训斥他,所以他才这么嘱咐儿子的。
一开始,国珍想把他爷爷和爸爸葬回老家,也就是安定。可是后来,他考虑到以前很多胡人都在洛阳安葬,所以心里也想着要葬在洛阳。有一次,崔光在太后面前问国珍:“国公您百年之后,打算葬在哪里?是留在洛阳还是回长安?”国珍说:“我应该陪葬在天子陵寝旁边。”结果他病危的时候,太后问他身后事,他却说要回安定。当时他说话已经有点迷糊了。
太后就问清河王怿和崔光他们,商量着是留在洛阳还是送回安定。怿他们都说国珍病中神志不清,应该按照他之前说的办。太后还记得崔光以前和国珍的对话,所以就下令在洛阳为他修建坟墓。虽然太后表面上是听从大家的意见,但她心里一直记挂着国珍临终前说的话,她说:“国公思念父母,就像我也思念我的父母一样啊。” 后来,太后追赠国珍很多荣誉头衔,比如“太上秦公”,“加九锡”,还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规格很高,那场面可真是排场十足。
国珍去世后,朝廷赐给他很多东西,还追封了他的祖父母、父亲、兄弟以及族子们。还派人去安定老家负责操办丧事。灵太后亲自迎接国珍的灵柩回府,和国珍一起下葬,还给了他同样的陪葬品。等到国珍的神主牌位入庙的时候,朝廷还下令太常寺按照最高的规格,用轩县的乐器和六佾的舞蹈来祭祀他。
国珍没有儿子,他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僧洗作为继承人。后来,国珍娶了赵平君,生了个儿子叫祥,字元吉,继承了爵位。按照以前的规矩,世袭爵位的人一般都会减封,但是祥却完整地继承了爵位,这可是个特例。赵平君去世后,朝廷赐给她东园的珍贵陪葬品。明帝为她穿孝服,在东堂举行了哀悼仪式,灵太后也穿了丧服。赵平君葬在了太上君墓的左边,没有合葬。祥后来官至殿中尚书、中书监、侍中,还被改封为平凉郡公。他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孝景。
僧洗,字湛辉,被封为德县公,做到中书监和侍中,后来又改封为濮阳郡公。不过从永安年间开始,僧洗就退出了朝政,不再参与朝堂事务了。天平四年,他去世了。朝廷下诏赐给他东园秘器,追赠他太师、太尉公、录尚书事、雍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孝”。
他长子叫宁,字惠归,继承了他父亲之前的爵位,改封为临泾伯,后来又升为公爵。他当过岐州和泾州刺史,死后谥号为“孝穆”。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清河王亶,生下了孝静皇帝。武定初年,朝廷追赠他太师、太尉公、录尚书事等官职,并谥号为“孝昭”。
他的儿子虔,字僧敬。当初元叉废黜灵太后的时候,虔当时是千牛备身,和备身张车渠等人一起密谋对付元叉。事情败露后,元叉杀了张车渠等人,虔因为牵连被流放到了遥远的地方。后来灵太后重新掌权,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吏部郎中。灵太后喜欢用家人的礼仪和亲族们一起宴饮玩乐,虔经常劝谏她,所以后来太后宴饮嬉戏的时候,虔就很少参加了。后来他被外放到泾州做刺史,被封为安阳县侯。兴和三年,因为他是皇帝的舅舅,所以被破格提升为司空公。他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太傅、太尉公、尚书仆射、徐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宣”。下葬那天,百官都去送葬,皇帝的仪仗队还送他出了城。他的儿子叫长粲。
长粲在齐国当官,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章武太守,他治理地方清廉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又兼任了尚书左丞,做官非常正直,从不回避问题。当时,尚书左仆射赵彦深和中书舍人裴泽掌握着朝廷的实权,他们俩在殿门接受皇帝的任命,长粲却多次批评他们的过错。赵彦深他们心里很不服气,说了不少长粲的坏话,但长粲根本不在乎。
后来,皇帝继位,长粲被皇帝特别信任,经常出入宫中,负责处理奏章。武成帝回邺城后,皇帝在晋阳,长粲仍然留守邺城负责政务。皇帝从晋阳回到邺城后,又任命长粲在京城负责度支尚书的职务,并监督五礼的执行。武成帝去世后,长粲和娄定远、赵彦深、和士开、高文遥、綦连猛、高阿那肱、唐邕七人一起参与朝政,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八贵”。后来,娄定远和高文遥被外放,唐邕负责军队,綦连猛和高阿那肱分别负责其他的军事事务,长粲则一直留在皇帝身边,负责传达圣旨。
他还跟着皇帝去晋阳。皇帝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交给长粲处理。长粲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名声很好,后来还升任了侍中。他母亲去世后,皇帝特许他快马加鞭回家奔丧。不久,皇帝又下诏书,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
陇东王长仁想进入朝廷核心权力机构,但执政大臣不同意。长仁怀疑长粲从中作梗,非常生气,就向太后告状,揭露长粲的隐私,请求把他外放到地方做官。太后把这事告诉了皇帝,皇帝没办法,只好同意了,把他外放到赵州做刺史。临走的时候,长粲依依不舍,流着泪,皇帝也感到很惋惜,安慰了他一番。
到了赵州后,长粲一心扑在政务上,深受百姓和官员的爱戴。后来,他因为洗头时用力过猛,胳膊抬不起来,得了说不出话的病,最终在赵州去世了。皇帝听说后非常悲伤,朝中官员也都感到惋惜。皇帝追赠他司空、尚书左仆射、瀛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文贞公”。
长粲这个人性格温和,做官清廉。但是一开始在朝廷担任要职的时候,就让自己的儿子叔泉娶了清河王崔德俭的女儿为妻。他在晋阳办事的时候,还利用妻弟王逖和崔德俭的关系,让王逖担任司徒主簿,当时很多人因此批评他。而且他这个人还特别喜欢待在家里。他家里有个侍女,他老婆王氏特别嫉妒,竟然亲手把那个侍女给杀了!长粲为此非常生气,好几年都没跟王氏说话。他后来还写信表达自己的不满,信里说:“自从我不理你,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之后他又纳了李氏为妾,还让王氏住在另外的宅子里,平常也不怎么跟王氏来往。他后来又娶了一个寡妇公孙氏,这公孙氏之前已经杀了三个丈夫了,长粲不信邪,硬是把她娶了回来,还让她和李氏住在一起,结果没多久,公孙氏就死了。他儿子叫仲操,当过陈留太守;儿子叔泉,当过通直散骑侍郎。
之前,有观测天象的人上奏说,太白星侵犯了昴宿,按照占卜的说法,应该大赦天下。和士开就拿着这个奏章去向皇帝禀报,皇帝就下令赦免一些罪犯来回应天象。尚书左仆射徐之才对这些事情很了解,他就跟和士开说:“天上的星象显示吉凶祸福,有的预兆会应验,有的则不会。这昴宿对应着赵国,有人说赵国地区会有灾难。古代的时候,诸侯王都各自在自己的封地,所以分野有灾难,就应该由当地的君主来承担责任。现在我们这些官,只是个虚名,根本不掌管地方政务。刺史才是真正管理一方的官员,善恶都归于他,最近很多事情都用刺史来验证天象的预兆。”没过多久,长粲就死了。
长粲的弟弟宁盛,字归兴,官至左卫将军,被封为江阳男。他先后担任幽州和瀛州刺史,为政清廉,百姓和官员都很爱戴他。后来又升任冀州刺史,死后被追赠司徒公、录尚书事、定州刺史的官职,追封阳平郡公,谥号懿穆。 后来明帝还把他的女儿娶进宫里做了皇太后。
这位皇太后的舅舅叫皇甫集,字元会,又一个字叫文都,是安定朝阳人。他被封为泾阳县公,官至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右卫大将军,死后被追赠侍中、司空公的官职,谥号静。
集弟度,字文亮,官至尚书左仆射,还兼着左卫将军,封安县公。这人有点儿死脑筋,跟人说话老是自称“仆射”,当时的人都拿他跟毛嘉相比。正光年间,元叉把他外放到瀛州当刺史,他死活不愿意去,一再上表推辞,最后才勉强当了个右光禄大夫。到了孝昌元年,他又升了司空、领军将军,还加了个侍中的头衔。
元叉被贬官的时候,心里害怕哪天会被杀头,所以集弟度就和他老婆陈氏一起,收受了元叉不少钱财,帮他打点关系。集弟度自己没儿子,就把他哥哥的儿子集子熙过继了过来当儿子。他儿媳妇是赵郡太守裴佗的女儿。裴佗回京后,集弟度问他外面有什么消息,裴佗说:“路上听到的都是说您收了元叉很多金银财宝,大家都对此非常不满,您应该杀了这个罪人,向天下人谢罪。”陈氏听到这话,心里很不高兴。后来集弟度又兼任吏部尚书,升任司徒,还兼任尚书令,但他都没接受。接着又升任太尉,他一心只想发财,年纪越大越贪。每次升官,都是他自己主动请求的。灵太后知道他没啥本事,碍于他是她外甥,不好拒绝他。不过,他当过的官,哪个不是贪污腐败的?后来尔朱荣攻入洛阳,他逃到他侄子,华州刺史集邕那里,没多久,他和侄子都被杀了。
杨腾,弘农人,是文帝的舅舅。他父亲官位很高,当过琅邪郡守,还被封为华阴男。杨腾的妹妹是京兆王愉的妃子,所以杨腾也混迹于达官贵人之间。景明初年,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后来当了襄城太守,政绩很好,名声很好。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出镇河东。后来去世了,追赠司空、雍州刺史,谥号贞襄。他的儿子叫杨盛。
乙弗绘,河南洛阳人,是文帝皇后的哥哥。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还被封为魏昌县公。后来又当了吏部尚书。
赵猛,太安狄那人。他的姐姐是齐文穆皇帝的继室,生下了赵郡公琛。赵猛为人正直,很有能力。齐神武起兵的时候,他参与了,因此被封为信都县伯。后来官至南营州刺史。死后,被追赠司空。
胡长仁,字孝隆,是安定临泾人,是齐武成皇后的亲哥哥。他父亲胡延之,曾经做过魏国的中书令、兖州刺史,死后被追赠为司空。
因为是皇亲国戚,胡长仁一路升迁,做到尚书左仆射、尚书令这么高的位置。武成帝去世后,他参与朝政,被封为陇东郡王。当时,左丞郦孝裕、郎中陆仁惠、卢元亮这三个人和他关系特别铁,走得很近。胡长仁每次去上朝,郦孝裕都必定和他一起,排场很大。朝廷事务繁多,案卷堆积如山,每天都有上百个小吏等着请示胡长仁。郦孝裕就经常避开其他人,私下里和胡长仁密谈,下了朝还跟着他。陆仁惠和卢元亮也抓住机会找他,一起处理公务。人们把这三个人称为“三佞”。胡长仁喜欢私下里到处游玩,寻欢作乐。郦孝裕就劝他争取更高的官位。和士开非常讨厌胡长仁,于是上奏弹劾,把郦孝裕贬到章武郡做太守,卢元亮贬到淮南郡做太守,陆仁惠贬到幽州做长史。郦孝裕又对胡长仁说:“皇上现在卧病在床,和士开一定会来看望他,到时候你就可以趁机把他杀了。然后你去见太后,就算一百天后被罢官,也能由你顶替和士开的职位。”和士开知道了他们的阴谋,又把郦孝裕贬到更偏远的北营州建德郡做太守。胡长仁一直想当领军将军,每次都努力争取。但是朝中的将相大臣们都认为皇上年纪大了,太后家族不应该专权,所以都反对,没让他如愿。最后只能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兼管选拔官员的事务。胡长仁这个人喜欢权力,喜欢摆威风,心里很不甘心。之前尚书胡长粲在内廷办事,胡长仁怀疑胡长粲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就苦苦请求太后把胡长粲赶走。
公元1145年,皇上从并州回邺城,晚上从滏口出发。皇上觉得时间还早,就在路边停了下来。长仁后来听说皇上身边跟着很多高官,就派他的门客程牙骑马去打听情况。皇上派中尚食陈德信去问程牙是什么人,程牙一句话不说就跑了。皇上命令左右侍卫追上去射他。很快就把程牙抓住了,皇上就让侍卫狠狠地抽了他二百鞭,程牙当晚就死了。士开因此就向皇上告状,说长仁仗着和皇上的关系,骄横跋扈,一点也不害怕。于是,皇上就把长仁贬到齐州当刺史。长仁去昭阳宫辞行的时候,皇上列队接见了他,长仁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哭个不停。
到了齐州上任后,长仁请求暂时回家一趟,有关部门没给皇上汇报。长仁心里又怨又恨,就密谋让冀州人李揩墙刺杀士开,结果他弟弟长咸告发了这件事。士开暗中和祖孝徵商量这事,祖孝徵搬出汉文帝杀薄昭的例子。于是皇上就派张固、刘桃枝快马加鞭赶到齐州,指责长仁图谋杀害宰辅,赐死了他。早些时候,天上太白星犯了昴宿,占卜的人说:“昴宿是赵国的星宿,对胡王不利。”长仁没过多久就死了。长仁生性喜欢歌舞,能喝好几斗酒都不醉。自从到了齐州,每次喝酒后,他总是长吁短叹,哭个不停,身边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皇上又把长仁的女儿立为皇后,并且追赠了长仁很多荣誉。长仁的儿子君璧继承了陇东王的爵位。长仁的儿子君璋,还有他的弟弟长雍等等,前后七个人都得到了爵位,全家都显赫一时。后来皇后被废了,长仁的家族也逐渐失势了。
隋文帝他外家吕家,原本很不起眼。平定齐国后,皇帝想找找他们,结果却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了。开皇年间,济南郡上报说,有个叫吕永吉的男子,说自己有个姑姑叫苦桃,嫁给了杨家(指隋文帝)。查实后,证实吕永吉确实是皇帝的舅子。于是,皇帝追封他外祖父双周为上柱国、太尉、八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封为齐郡公,谥号敬。他外祖母姚氏被追封为齐敬公夫人。皇帝下令重新安葬他们,并在齐州给他们立庙,安排十户人家守墓,让吕永吉继承爵位,留在京城。到了大业年间,吕永吉被任命为上党郡太守,但他这个人能力不行,工作也懒散,后来就辞官了,最后怎么样就没人知道了。
他叔父吕道贵,性格更是顽劣,说话粗俗不堪。当初从乡下被征召到长安,见到皇帝,皇帝还悲伤地哭了起来。吕道贵却一点悲伤的表情都没有,只管连呼皇帝的名字,还说:“家业还没稳固,不能轻举妄动,就像苦桃姐姐那样。”后来他多次犯忌讳,得罪了皇帝。皇帝很羞愧,就命令高颎好好供养他,不准他跟朝中大臣接触。封他为上仪同三司,派他去济南当太守,让他赶紧上任,不准他再进京。吕道贵回到济南后,自恃是皇亲国戚,到处摆谱,经常跟人说自己是皇舅。还经常带着仪仗队在城里招摇过市,跟旧友吃喝玩乐,下面的官员都受不了他。后来济南郡被撤销了,吕道贵就在家乡去世了,他的子孙也没什么名气。
文章评论说:古代那些贤明的君王,都深谋远虑;外戚掌握大权的情况很少见;母家势力强大的,最终都没好下场。从汉朝到晋朝,朝代更迭,兴衰成败,都是因为外戚不守规矩造成的,所以灭亡得很快。从魏朝到隋朝,历经四代,得失成败的教训,历史都记载着。如果不控制外戚的势力,最终会导致亡国,周朝和隋朝就是前车之鉴。如果开皇年间创业时,不吸取历史教训,独孤氏的权力像吕后、霍光那样大,隋朝一定会败在仁寿之前;萧氏的势力如果像梁朝的萧氏、北魏的窦氏那样强大,隋朝也难以延续到大业之后。现在有的王朝能延续旧基业,有的能比祖先做得更好,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遵循了治国之道,远离了权力斗争的缘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