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惠公颢,是周文帝的哥哥。他妈是德皇后,嫁给了周文帝他爹。颢从小就特别孝顺,他妈去世的时候,他悲伤过度,都超过了礼仪规定的程度。有一次,他爹周文帝跟卫可瑰打仗,从马上摔下来了,颢带着几个人骑马飞奔过去救了他,这才没出事。后来,颢自己却在战场上战死了。保定年间,追封他为大冢宰,封邵国公,谥号惠。他生了三个儿子,叫什肥、导、护。
什肥特别孝顺他妈,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周文帝进关的时候,因为舍不得他妈,就留在晋阳没走。后来周文帝平定了秦地和陇地,什肥却被齐神武给害死了。保定年间,追封他为大将军、小冢宰,继承了邵国公的爵位,谥号景。他儿子胄继承了他的爵位。
胄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不过他很有才能。他爹景公被害的时候,他还小,被放在蚕室里。保定年间,朝廷下令让晋公护的儿子会继承景公的爵位。天和年间,跟齐国和好了,胄才从齐国回来,继承了邵国公的爵位。等到隋文帝掌权的时候,胄做了荥州刺史,他响应尉迟迥起兵,结果被清河公杨素给杀了,邵国公的爵位也就没了。
会,字乾仁,胄从齐国回来后,改封为谭国公。后来他和护一起被杀害了。建德三年,又追复了他常武公的爵位。
宇文导,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本事。一开始他和几个兄弟一起在葛荣手下做事,葛荣失败后,他们就搬到了晋阳。后来跟着文帝宇文泰一起跟着贺拔岳入关,经常参加战争。文帝讨伐侯莫陈悦的时候,宇文导追上并斩杀了侯莫陈悦,立了大功,被封为饶阳县伯。
魏文帝东征的时候,留下宇文导担任华州刺史。后来赵青雀、于伏德、慕容思庆等人造反,宇文导抓住了于伏德,杀了慕容思庆,在渭桥等候文帝大军。事情平定后,宇文导被晋爵为章武郡公,还加了侍中的官职。高仲密带着北豫州投降后,文帝又东征,再次任命宇文导为大都督,兼任华州刺史,他非常擅长防守和保卫。后来大军战事不利,东魏追兵追到了稠桑,宇文导知道关中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就下令撤退了。
侯景投降后,朝廷下令征召陇右大都督独孤信东下,让宇文导代替独孤信担任秦州刺史、大都督,统领十五州的军事。西魏齐氏称帝后,文帝讨伐他们,魏文帝派齐王宇文廓镇守陇右,又征召宇文导,任命他为大将军、大都督,统领二十三州的军事,驻扎在咸阳。大军回来后,宇文导就回到了原来的驻地。
宇文导为人宽厚开明,善于安抚管理,文帝每次出征,他都留守后方,深受官吏百姓的爱戴,朝廷也很器重他。他死在上邽,魏帝派侍中、渔阳王纲去主持他的丧事,追赠他尚书令的官职,谥号为孝。朝廷认为宇文导安抚西戎有功,威望恩德显著,想让他子孙世世代代镇守陇右,以表彰他的功德。
于是把他葬在上邽城西的无疆原,西戎和华戎前来参加葬礼的人有上万,人们在路上祭奠,哭声震天动地,都悲叹说:“我们的君主抛弃我们了吗?” 大小官员们一起抬土堆坟,坟墓高五十多尺,周长八十多步。官府的人来阻止他们,大家才哭着告别离去。天和五年,朝廷再次追赠他太师、柱国、豳国公的爵位。
宇文导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宇文广、宇文亮、宇文翼、宇文椿、宇文众。其中宇文亮和宇文椿是后来在杞地出生的。
广,字乾归,从小就规矩严谨,喜欢文学。武成帝时期,他当上了大将军、梁州总管,后来又晋封蔡国公,一路升迁做到秦州刺史,还总管着十三州的军事。他为人明察秋毫,善于安抚百姓,老百姓都很敬畏他,很喜欢他。当时晋公护的几个儿子和广的弟弟杞公亮他们都过着奢侈的生活,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只有广一个人严格遵守礼法,而且还很谦逊地对待士人,朝野上下都称赞他。有一次,他在武帝身边侍奉,吃到一个特别好吃的瓜,就拿去献给武帝,武帝很高兴。广因为晋公护专权,劝他收敛一点,但晋公护没听他的。后来,广被任命为陕州总管,因为生病就辞官了。等到孝公继位后,追封他为豳国公,召他来继承爵位。一开始,广的母亲李氏因为广生病而忧心忡忡,结果病倒了,去世了。广守丧期间非常悲痛,最后因为过度悲伤而死。世人称赞他母亲为他生病,他为母亲而死,母子之间孝悌之情,达到了极致。武帝穿着素服亲自去祭奠他。他以前的部下仪同李克信等人上表歌颂他的功德,申明他生前俭朴的志向。
圣旨下来了:“从前河间王才华横溢,死后还被追赠官职;东海王谦虚节俭,死后也受到称赞。可以参考之前的例子,按照旧例办理,让他生前俭约的愿望得以实现,丧葬仪式也不要违背他的遗愿。”于是,朝廷赠予他生前的官职,又加封他为太保、陇右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谥号为“文”。他葬在陇右,有关部门都按照俭约的规格办理丧事。他的儿子洽继承了爵位,后来隋文帝执政时,洽因为被牵连而被害,爵位被取消了。
翼,字乾宜,被封为西阳郡公,很早就去世了,谥号为“昭”。他没有儿子,由杞公亮之子温继承爵位,后来因为杞公亮谋反被诛杀,爵位也被取消了。众,字乾道,从小就不聪明,被封为天水郡公,后来被隋文帝杀害了。
护字萨保,从小就正正派派,很有担当,特别受文帝的喜爱。文帝进关的时候,因为他年纪小没带他去。普泰年间,他从晋阳出发到平凉,那时候才十七岁。文帝的几个儿子都还小,所以就把家里的事情都交给他打理,里里外外都井井有条,非常认真。文帝很欣赏他,觉得他像自己年轻的时候。到了临夏州,留他在那里协助贺拔岳。后来贺拔岳被害了。文帝到平凉后,任命他为都督,跟着文帝一起打败了侯莫陈悦。之后因为迎接魏帝有功,被封为水池县伯。他还跟着文帝一起抓住了窦泰,收复了弘农,打败了沙苑的敌人,在河桥也打了胜仗,立下了不少战功。在芒山之战中,他被敌人包围了,多亏都督侯伏龙恩的救援才得以脱险。后来因为这件事被免了官,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大统十三年,晋封中山公。十五年,升迁为大将军。他跟于谨一起征讨江陵,军队直接打到江陵城下,等大军到来后,一起围攻并攻克了江陵。战争结束后,他又平定了襄阳蛮帅向天保等一万多人的叛乱。后来担任六官之一的司空。
文帝西巡,在牵屯山生病了,就把护叫到泾州,见了他一面。文帝说:“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肯定活不长了。我的儿子们都还小,天下大事就都交给你了。”护哭着答应了。到了云阳,文帝去世了,护把这件事隐瞒起来,直到回到长安才宣布文帝驾崩的消息。当时太子年纪还小,附近还有强敌,人心惶惶,很不稳定。护掌控内外事务,安抚文武百官,这才稳定了军心民心。之前,文帝经常说“我得到了胡力”,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人们都认为说的就是宇文护。不久,宇文护被拜为柱国大将军。文帝下葬后,宇文护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暗示魏帝禅位。孝闵帝继位后,宇文护被拜为大司马,封晋国公,食邑万户。赵贵、独孤信等人密谋袭击宇文护,宇文护趁赵贵上朝的时候把他抓了起来,他的同党也都被处死了。之后,宇文护又担任了大冢宰。
司会李植和军司马孙恒偷偷地跟宫伯乙弗凤、张光洛、贺拔提、元进这些人密谋,他们跟皇帝说,护不忠于朝廷,应该除掉他。皇帝同意了,就暗中在后花园里安排了很多士兵,准备抓捕护。护隐约察觉到了他们的计划。于是,他把李植派到梁州,孙恒派到潼州,想以此来阻止他们的阴谋。后来,皇帝总是想念李植他们,几次想把他们召回。护就劝谏说:“天下最亲近的关系,也不过是兄弟。如果兄弟之间都互相猜忌,那其他人就更难亲近了。我担心的是,一旦除掉我之后,那些奸邪小人就会得逞,这不仅会让陛下无法安宁,还会危及国家。”说着说着,护就哭了起来,过了很久才止住。皇帝虽然心里还是猜忌,但乙弗凤等人就更害怕了,他们的密谋更加紧锣密鼓,最终决定在某一天诛杀护。张光洛把这件事告诉了护,护就召集了柱国贺兰祥、小司马尉迟纲等人,把乙弗凤的阴谋告诉他们。贺兰祥还劝护废掉皇帝。当时尉迟纲统领禁军,护就派尉迟纲入宫,召集乙弗凤等人议事,然后依次把他们押送到护的府邸。接着,护就解散了宿卫的士兵,派贺兰祥逼迫皇帝,把他幽禁在旧宅里。然后,护召集所有公卿大臣到他府上。
护说:“先王勤劳地打理国家三十多年,敌人还没平定,就突然去世了,丢下了这万千子民。我继承了王位,接受了先王的遗命,因为略阳公是正统嫡系,所以我和诸位一起拥立他,推翻魏朝,建立周朝,成为四海之主。自从我即位以来,荒淫无度,亲近小人,疏远骨肉至亲,大臣和重臣都想要杀我。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国家一定会灭亡。如果我死了,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先王?今天宁可辜负略阳公,也不能辜负国家!宁都公德才兼备,仁孝圣明,现在想要废掉昏君,拥立明君,诸位怎么看?”所有大臣都回答说:“这是您家里的事,我们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护就在府门外斩杀了乙弗凤等人,并且诛杀了李植、孙恒。随后,护杀了皇帝,迎接明帝从岐州回来继位。
第二年,护被封为太师,皇帝赐给他乘车用的冕服,并封他的儿子至为崇业郡公。先前,护把雍州刺史的官职改成了牧,并任命护担任这个职务,还赐给他金石之乐。
公元573年,宇文护上奏朝廷请求处理政务,皇帝同意了,国家大事都由宇文护来决定。皇帝聪明睿智,很有见识,宇文护对他非常忌惮。有个叫李安的人,因为擅长烹饪而得到宇文护的宠信,被提拔为膳部下大夫。后来,宇文护指使李安在皇帝的食物里下毒,皇帝就这样死了。宇文护随后拥立武帝,百官都听从宇文护的指挥。
从文帝当丞相的时候,就设立了左右十二军,都归属相府管辖。文帝死后,这些军队都听从宇文护的调遣,所有征调和废除的命令,没有宇文护的书信就无法执行。宇文护府邸驻扎着军队负责禁卫,规模比皇宫还要大。事情无论大小,都是宇文护先做决定再上报皇帝。公元574年,宇文护被任命为国都督中外诸军事,所有府衙都归天官(宇文护)管辖。有人建议效仿周公的功德,周公权重,鲁国为文王建庙,说宇文护的功劳可以比肩周公,也应该享受同样的礼遇。于是朝廷下诏在同州晋国第为宇文护建立了德皇帝的别庙,让宇文护祭祀。三年后,朝廷下诏,从今以后诏书和百官文书都不准称宇文护的官名,以彰显他的特殊地位。宇文护上表坚决推辞。当初,文帝创业时,就与突厥和亲,互相牵制,共同对付高氏(北齐)。这一年,宇文护派遣柱国大将军杨忠率军东征突厥,攻破齐国的长城,到达并州后返回,约定第二年继续进攻,南北两线夹击。北齐皇帝非常害怕。
在此之前,宇文护的母亲阎氏和皇上的第四个姑姑以及其他亲属都被北齐俘虏,被囚禁起来。宇文护当了宰相之后,经常派人暗中寻找他们的下落,却一直没有消息。直到现在,北齐才答应放他们回朝,并且请求和好。公元576年,皇上的姑姑先回到了西魏。北齐皇帝考虑到宇文护权势很大,就扣留了他的母亲,想以此作为以后的筹码。还让人给阎氏写信给宇文护,信中写道:
“我十九岁嫁入你家,如今已经八十岁了。一生为你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却一个也见不到了,想到这些,悲从中来,痛彻心扉。多亏了北齐皇帝的恩典,让我得以安度晚年。我又能和你杨氏的姑姑,还有你的叔母纥干氏、你的嫂子刘氏以及你的儿媳住在一起,多少有些安慰。只是我耳朵有点背,大声说话才能听见,行动和饮食方面,还好没有太大的不便。”
你和我分别的时候,你还小,以前的家事,可能记不太清楚了。以前在武川镇,你和你兄弟出生,老大属鼠,老二属兔,你属蛇。鲜于修礼起兵那年,我们全家老小先住在博陵郡,打算去左人城。到了唐河北,被定州官军打败了。你爷爷和你二叔当时都战死了。你叔母贺拔氏和她儿子元宝,你另一位叔母纥干氏和她儿子菩提,还有我和你六个人,都被俘虏带进了定州城。没过多久,我和你被送到元宝那里,贺拔氏和纥干氏则被分别带走了。元宝的军营在唐城里,我们在那儿待了三天。元宝抓到的男女老少大概有五六千人,都被送往京城。当时我和你一起被押送。到了定州城南,晚上住在同乡姬库根家里。蠕蠕人看见鲜于修礼的营火,对我说:“现在赶紧回咱们的军队吧。”到了营地,就把我们在这里的事告诉了他们。第二天早上,你叔父带兵来接应,我和你才又回到了营地。你当时十二岁,和我一起骑马跟着军队走,你可能不记得这些事了。
后来我和你在寿阳做官。那时元宝、菩提和你姑姑贺兰盛洛,还有你,四个人一起上学。教书的先生姓成,为人严厉刻薄,你们四个合计着要害他。我和你叔母知道后,分别教训了各自的儿子。只有盛洛没有母亲,所以没被打。后来尔朱天柱死的那一年,贺拔阿斗泥在关西,派人来接家眷。你叔父也派人来接你和你姑姑盛洛。你当时穿着红绫袍子,系着银腰带,盛洛穿着紫色的细绢袍子,里面是黄绫做的里子,你们俩一起骑骡子回家。盛洛比你小,你们三个都叫我阿摩敦。这些事情,你应该记得很清楚。我现在又给你寄去你小时候穿的那件锦袍,你收到了好好看看,就知道我心里有多悲伤,这些年经历了多少苦难。
哎,动物植物都讲究个母子相依,我犯了什么错啊,要跟孩子分开?现在又能见到他了,真是太幸运了!这世上只要想得到,基本都能得到,可母子俩却在不同的国家,这上哪儿去找啊!就算你当了大官,富得流油,可要是你八十岁的老母亲,孤零零地飘在千里之外,随时可能去世,你却连一天都见不到她,一天都陪不了她,冬天没衣服给她穿,饿了没饭给她吃,就算你权势滔天,名震天下,那又有什么用呢?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以前的事儿,你都没尽到孝心,过去的就过去了,别再提了。可从今以后,我这剩下的日子,就全指望你了。天地之间,有鬼神在看着呢,别以为神鬼不灵,就可以欺骗他们。
杨家姑姑,现在虽然天气炎热,但还是先把信写出来了。关河阻隔,咱们母子多年没见面了,信里写的都是些平常的事儿,怕你弄不明白,所以每次寄钱的时候,我都写上我的名字,你明白这个道理就行,别觉得奇怪。
收到信后,我激动得不行,孝顺的心啊,真是难以言表,连身边的人都看呆了。回信里写道:
哎,国家都乱成这样了,我们家也遭了大难,跟母亲分开已经三十五年了!都说母子连心,可我这个萨保,居然这么不孝!这些年积攒下的罪孽,真是应了那句“自作孽不可活”,我哪能想到会连累到慈母啊!不过,我这些年一直努力做人做事,没做过亏心事,上天应该会可怜可怜我的。可我做了公侯,母亲却成了俘虏,我连她冷暖饥饱都不知道,就像她活在另一个世界一样,根本没法和她联系上。日日夜夜哭喊,血泪交加,这辈子都活在悔恨和痛苦中,死了之后,要是还有知觉,我也希望能在地下见到她。
没想到齐朝竟然网开一面,恩赐赦免,我的妻子摩敦和四姑都被允许释放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魂都飞出来了,又哭又喊,简直无法控制自己。四姑已经平安地回来了,十八号在河东见到了我母亲。远远看见母亲,我的心肝都碎了。这么多年没见,生死未卜,刚见面,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只跟母亲说了齐朝的宽宏大量,说他们待人和善,说摩敦虽然在宫里,也一直受到优待,这次来邺城,恩遇更深了。齐朝还特地怜悯我们,允许摩敦写信给我,信里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年的苦楚和家里的情况。我还没看完信,就已经泣不成声了。信里说的每一件事,我都记在心里。摩敦年纪大了,又受了不少苦,她说自己吃不好睡不好,信里可能还有遗漏的地方。她把事情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真是悲喜交加啊!乡里破败的时候,我才十多岁,邻里乡亲的事我都还记得,更何况是家里的祸事和亲戚流离失所的经历?母亲以前教诲我的话,我都刻在骨子里,永远忘不了。
哎,那会儿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战乱,咱太祖皇帝抓住机会,平定了齐朝,治理了黄河两岸和三辅之地,处处都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两河三辅,各遇神机”嘛,这可不是吹的,他老人家的事迹,都是实打实的。太祖皇帝驾崩后,萨保继承了大业,萨保是太祖皇帝的儿子,也是他老人家亲自指定的继承人。虽然身居高位,责任重大,可每逢佳节,看着儿孙满堂,心里却悲痛欲绝,难受得不行,觉得自己愧对先帝,也愧对天地神明。“胡颜履戴,负愧神明”啊,真是难受。
齐朝对咱家的恩情,真是没法说,感激涕零啊,这份恩情还惠及了身边的人。连草木都好像有知觉,禽兽鱼虫也感受到了恩泽,更何况是人呢?怎么能不铭记在心呢?国家也好,家庭也好,诚信义气才是根本啊!我一直盼着能再见齐朝皇帝一面,这是我毕生的愿望啊。“一得奉见慈颜,永毕生愿”,这可不是虚言。就算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齐朝的恩情,“负山戴岳,未足胜荷”啊!两国隔绝,本来没法通信,可齐朝皇帝念及母子之情,允许我们来往。没想到今天竟然能收到家信,我抱着信纸哭得泣不成声,心里话都说不出来。信里还捎来了萨保去世前留下的锦袍,虽然时间很久了,但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抱着锦袍哭啊哭,想着能去拜见齐朝皇帝,就算让我去死我也愿意,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呢?
齐朝皇帝没马上派人来接我,还特意派人护送家信,并让我赶紧回信。护送家信的人来来回回跑了好多趟,可我还是没能及时赶到齐朝。齐朝朝廷以为我不守信用,就派人把我押到齐朝,还没押到呢,我就到了。齐朝上下都高兴坏了,还下令大赦天下!我和儿子分别多年,终于团聚了,齐朝皇帝对我们母子俩的照顾,真是好到了极点,极尽奢华。每逢节日祭祀,武帝都会带着皇亲国戚,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我们,敬酒祝寿,这等荣华富贵,古往今来都没听说过!“每四时伏腊,武帝率诸亲戚,行家人礼,称觞上寿,荣贵之极,振古未闻。”
话说那一年,突厥又按约定来了。护国公(宇文护)正准备送亲戚出嫁,还没动身呢,又怕失信于突厥人,没办法,只好请求出征了。九月,皇帝下令征调二十四支军队,还有左右厢的散兵游勇、秦州、陇州、巴蜀的兵马,以及各少数民族的军队,总共二十万人。十月,皇帝在太庙授予护国公斧钺,正式让他领兵出征。军队到了潼关,就派尉迟迥为先锋,权景宣率领山南的军队从豫州出发,杨标从轵关出发。护国公的军队一路连营缓慢推进,驻扎在弘农。尉迟迥包围了洛阳,齐王宇文宪和达奚武等人在芒山安营扎寨。护国公这个人啊,其实没什么军事才能,这次出征也不是他真心想去的,所以打了这么久,也没啥战功。因为没打胜仗,他就跟众将领一起磕头请罪,皇帝倒也没怪他。
天和二年,护国公的母亲去世了,没多久皇帝就下诏让他回来处理政务。五年后,皇帝又赏赐护国公轩悬之乐和六佾之舞,规格很高啊!护国公为人比较宽厚温和,但政治眼光不行,看不清大局。他自恃功劳大,长期掌握权力,任用的人都不怎么样,而且他的儿子们个个贪婪残暴,手下官员也骄横放肆,个个都鱼肉百姓、祸害国家。因为护国公的骄横跋扈,卫王宇文直暗中密谋要除掉他。七年三月十八日,护国公从同州回来,皇帝在文安殿接见了他,然后把他带到含仁殿,去朝见皇太后。之前,皇帝在宫里见护国公,都是以家人的礼节相待。护国公去拜见皇太后,皇太后总是让他坐下,皇帝则在一旁站着伺候。
这次,护国公要进去见皇太后了,皇帝对他说:“皇太后年纪大了,挺喜欢喝酒的,有些亲戚来拜见她,她有时会因为酒醉而怠慢他们,喜怒无常。我之前劝过她,但她没听。哥哥你这次进去,再劝劝她吧。”说着,皇帝从怀里拿出写着劝酒话语的酒诰交给了护国公,说:“用这个劝劝皇太后。”护国公进去后,按照皇帝的吩咐,把酒诰念给皇太后听。还没念完呢,皇帝就从后面用玉珽(一种玉制的仪仗)打了他,护国公一下摔倒在地,皇帝又命令宦官何泉用御刀砍他。何泉害怕,砍了几下都没砍伤他。这时,卫王宇文直早就躲在门后,他冲出来把护国公给杀了。
一开始,皇帝想要除掉护,王轨、宇文神举、宇文孝伯几个都参与了这个计划。当天,王轨他们都在外面,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这事儿。杀了护之后,皇帝就召集宫伯长孙览他们,立刻下令逮捕护的儿子们:谭国公、莒国公、崇业公、正平公,还有乾基、乾蔚、乾祖、乾威等等,以及柱国侯伏侯龙恩、龙恩他弟弟万寿、大将军刘勇、中外府司录尹公正、袁杰、膳部下大夫李安等等,把他们都在殿里杀了。齐王宪说:“李安是从底层做起来的,只是管管厨房而已,没必要杀他。”皇帝说:“你不知道啊,世宗皇帝死的时候,李安干了什么!”十九天后,皇帝下诏书公布了护的罪状,然后大赦天下,把天和七年改成建德元年。护的儿子训被任命为蒲州刺史,当天晚上,皇帝就派越公盛乘傅去蒲州,把训召回京城,到了同州就把他杀了。护的长史叱罗协、司录冯迁以及护的其他亲信都被革职。护的儿子昌城公深在突厥,皇帝派宇文德齐拿着皇帝的诏书把他杀了。三年后,皇帝下令恢复护和他儿子们的爵位,给护上谥号“荡”,并重新安葬了他。
叱罗协,是代郡人,他原来的名字和武帝的名字一样,后来改了。他年轻的时候很普通,做过州里的小官,因为做事认真谨慎而被赏识。窦泰当御史中尉的时候,提拔叱罗协当书侍御史。窦泰去潼关的时候,叱罗协跟着当监军。窦泰死了,叱罗协也被抓了。文帝把他任命为大丞相东合祭酒,后来一步步升迁,做了相府属官、从事中郎。叱罗协在两京都待过,对官场上的事情很熟悉,而且他也很努力,文帝很信任他。但是,因为他的家人还在东边,文帝有点怀疑他是不是还想着老家。河桥战役打败了,叱罗协跟着军队回来。文帝知道叱罗协是忠心耿耿的,就封他为冠军县男,后来又晋升为侯。后来他做了大将军尉迟迥的长史,带兵去攻打蜀地,在潼州办事。魏恭帝三年,文帝召叱罗协进京,讨论蜀地的情况,然后赐给他宇文氏的姓。
晋王护杀掉孙恒、李植等人后,想把重要职位交给司会柳庆和司宪令狐整,但这两个人都推辞了,一起推荐了高协。晋王护于是把高协叫到朝中,还和他一起住,对他非常信任。高协发誓要为他赴汤蹈火。晋王护很高兴,觉得找到高协太晚了。后来高协升迁为护府长史,还被晋爵为公,一直待在晋王护身边。北齐明帝觉得高协能力和见识都很一般,总是打压他,经常说:“你懂什么!”但因为晋王护很器重他,所以明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帝死后,高协就当上了司会中大夫、中外府长史。高协长得瘦小,做事又急躁,自从得志后,就特别骄傲自大;而且他说话总是不着边际,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但是晋王护因为高协忠于自己,所以总是提拔他。
高协得到晋王护的重用后,想和皇室联姻,于是请求恢复他原来的姓氏叱罗氏,晋王护也答应了。他还升了官,当上了柱国。晋王护见高协年纪大了,想让他退休,但高协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告老还乡。后来晋王护被杀,高协也被除名。到了建德三年,因为高协年纪大,朝廷又给他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并赐封南阳郡公。高协死后,他的儿子高金刚继承了他的爵位。
冯迁,字羽化,是弘农人。他年轻时就为人谨慎,很有能力,在晋王护府里当司录。他为人正直,小心谨慎,又很了解时事,善于决断,每次校对文书都非常认真,因此很受晋王护的信任。后来他被任命为陕州刺史。冯迁出身贫寒,不被当时的同僚重视。但他当上刺史后,只一心廉洁恭敬地对待百姓,没有一个人对他有怨言。后来他又回到朝廷当司录,一路升迁到小司空。天和年间以后,因为他年纪大了,委任他的事情就少了。晋王护被杀后,他也被除名,最后死在家中。他的儿子冯恕,官至仪同三司。
杞简公连,从小就为人谨慎厚道,作战勇敢果断。他跟随德皇帝在唐河与定州军队作战时,一起战死了。保定初年,追赠他为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司徒,封为杞国公,谥号简。他的儿子元宝,被齐神武帝杀害。保定初年,追赠他为大将军、小司徒,袭封杞国公,谥号烈,由章武公的儿子章武公导子亮继承了杞国公的爵位。
亮,字乾德,当上梁州总管。等到豳国公宇文广死了,亮就接任秦州总管,宇文广以前管辖的军队都归他管了。他在州里没什么政绩。没多久就升了柱国,跟着朝廷去东边打仗,又升了上柱国。接着又参加平定邺城的战役,升任大司徒。大象年间,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跟元帅郑国公韦孝宽一起攻打陈朝。军队回到豫州的时候,他密谋袭击韦孝宽的营地,想要造反,结果被韦孝宽追杀死了。他的儿子宇文胲明因为他的事被杀,朝廷就让亮的弟弟宇文椿继承了烈公的爵位。
宇文椿,字乾寿,官至上柱国、大司徒。大定年间,被隋文帝杀害,连带着他的五个儿子也一起被杀了。
莒庄公洛生,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行侠仗义,爱护人才,北方的贤才俊杰都和他交往,不过他的才能比那些人差一些。葛荣打败鲜于修礼后,任命洛生为渔阳王,还让他统领德皇帝(指北魏孝文帝)的残余军队,当时人们都叫他洛生王。洛生善于安抚将士,所以每次打仗都能取得很大的胜利,经常在各支军队中名列前茅。尔朱荣平定山东的时候,洛生当时在敌军中,尔朱荣听说过他的名声,心里很忌惮他。后来还是被尔朱荣杀害了。保定年间,追赠他大将军的官位,封为莒国公,谥号庄。
他的儿子菩萨,被北齐神武帝高欢杀害了。保定年间,追赠他大将军、小宗伯的官位,继承了爵位,谥号穆,由晋公护的儿子至继承爵位。至,字乾附,后来因为父亲护被杀而受牵连,朝廷就让卫王直的儿子宾继承了穆公的爵位。宾,字乾瑞,后来因为直被杀而受牵连,齐王宪的儿子广都郡公贡继承了爵位。贡,字乾贞,宣帝初期,被杀害,爵位被取消。
虞国公宇文仲,是孝文帝的从父兄。死在代州。保定年间,追赠他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司徒的官位,封为虞国公。他的儿子宇文兴继承了爵位。
兴生,赶上兵荒马乱的年代,和弟弟仲失散了,年纪小,根本不知道自己亲戚朋友都在哪儿,跟文帝他们兄弟,一开始也不认识。沙苑之战打输了,他当时就在战场上,被俘虏了,就按照规定分派到各个军队里去了。兴生性格宽厚,很有志气,虽然经历了颠沛流离,但他的风度还是让人敬佩。到了保定二年,朝廷下令查找仲的后代,兴这才登记入册。武帝知道兴是皇室的近亲,对他非常尊重。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宗师,还继承了虞国公的爵位。他去世的时候,武帝亲自去为他哭丧。还下令让大司空、申国公李穆负责他的丧事,追赠他柱国大将军的官位,谥号靖。
他儿子洛继承了爵位,官至仪同三司。隋朝建立初期被封为介国公,是隋朝的贵宾。
广川公测,字澄镜,是文帝的族子。他高祖是中山王,曾祖是豆颓,祖是骐麟,父亲是永,都在魏朝当官,官位都很高。测性格沉稳,年轻时就努力学习,在魏朝当官,做到司徒右长史,还娶了宣武帝的女儿阳平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后来孝武帝怀疑齐神武帝,就派测去见文帝,让他暗中做好准备。测回来后,被封为广川县伯。不久跟着孝武帝西迁,爵位升为公爵。文帝当了丞相后,任命测为右长史,把军国大事都交给他处理,还让他详细查清皇室宗亲的辈分和远近关系,把他们都登记入册。
他当过好多官,比如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还曾经在汾州当官。他做官很清廉,也很体恤百姓,所以大家都挺喜欢他的。汾州跟东魏接壤,经常被东魏人偷袭抢劫。抓到这些强盗后,别人都直接绑起来,但他不一样。他让人把强盗的绳子解开,请他们住进宾馆,像招待客人一样好好招待他们,还摆宴席款待,然后安全地把他们送回东魏,一路护送他们出境。从此以后,东魏人很不好意思,再也不敢来抢劫了,两地之间也开始正常往来,人们都把他比作古代的贤臣羊叔子。
有人告发他说他心里有不轨的意图,文帝很生气,说:“他帮我守住边疆,你们怎么反倒说他坏话呢!” 然后就下令要杀掉告发他的人,还允许他可以自行处理政务。后来他又调到绥州当官。每年河水结冰后,突厥人就来抢劫。以前,当地人都要提前躲进城堡里避难。他上任后,让大家安心待在家里,不用害怕。他在重要的路口堆积了大量的柴火,还派人四处侦察,随时掌握突厥人的动向。那年十二月,突厥人从连谷入侵,离边境只有几十里地,他就命令同时点燃所有堆积的柴火。突厥人以为来了大部队,吓得赶紧逃跑了,丢下无数的牲畜和辎重。从那以后,突厥人再也不敢来了。他就请求朝廷在边境驻军以防备突厥人的入侵。后来,他在太子少保的职位上去世了,文帝亲自去为他哭丧,还派水池公监护他的丧事,给他谥号为“靖”。
他为人善良仁慈,喜欢做好事。在洛阳的时候,曾经被小偷偷了东西,被偷的正是他妻子的衣服,阳平公主的衣服。州县抓到了小偷,东西也追回来了。他怕小偷因此被判死刑,就替小偷求情,结果小偷被赦免了。小偷很感激他,后来还主动为他做事。 还有,孝武帝西迁的时候,情况非常混乱,很多人逃散了,这个小偷也跟着他一起过了关,而且没有害他的意思。他的儿子该继承了他的爵位,做了州刺史。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深。
他弟弟字奴于,为人正直,有才能。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用石头垒营寨,用草做旗帜,布置军队,俨然一副军队的阵势。他父亲永见看见了,很高兴地说:“你天生就懂这些,将来一定能成为名将。”孝武帝西迁的时候,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很多人逃散了。他弟弟当时是子都督,统领宿卫兵,他很好地安抚了自己的部下,带领他们一起过了关。因为立功受封长乐县伯。在大统年间,他多次升迁,最后做到尚书直事郎中。
话说北齐神武帝高欢带兵驻扎在蒲坂,派大将窦泰去潼关,高敖曹去围攻洛州。周文帝想偷袭窦泰,手下的将领都觉得不行,风险太大。文帝心里有主意,表面上装作没想好,就专门问宇文深有什么办法。宇文深说:“窦泰是高欢的猛将,高欢每次都靠他抵挡外敌。现在咱们大军在蒲坂,高欢肯定死守,窦泰一定会来救援,到时候内外受敌,肯定失败。不如挑选精锐部队,偷偷从小关绕过去,窦泰这个人性子急躁,一定会出来决战,高欢比较稳重,不会马上来救,这样就能抓住窦泰了。抓了窦泰,高欢的势力就会受挫,他回军来救,咱们就能打赢。”文帝一听,高兴地说:“这正是我想做的!”于是按照宇文深的计策行动,果然抓住了窦泰,高欢也只好退兵了。后来宇文深又建议文帝攻打弘农,也成功了。文帝非常高兴,对宇文深说:“你简直就是我家的陈平啊!”
冬天,高欢又带着大军来到沙苑,大家都害怕,只有宇文深向文帝道喜。文帝问他为什么,宇文深回答说:“高欢在河北很得人心,虽然没啥大智慧,但大家都听他的,靠着这点就能自保,不好对付。现在他把大军带过黄河,这不是大家想看到的,高欢最丢脸的就是丢了窦泰,他一定会气冲冲地来报仇,这就是所谓的‘怒兵’,咱们一战就能打败他!我不道喜才怪呢!”文帝觉得有道理。后来果然大败齐军,完全按照宇文深预料的那样。没多久,宇文深就被封侯了。朝廷设立六官后,他被任命为小吏部下大夫,后来升迁为中大夫。武成元年,他升任豳州刺史,改封安化县公。保定初年,他被任命为京兆尹,后来又入朝担任司会中大夫。
宇文深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非常孝顺兄长。他为人非常奇特,喜欢读兵书,因为在皇帝身边当近臣,所以经常献上计策。他在选曹任职期间,也颇有声望。他为人仁爱,他的弟弟神举、神庆从小没了父母,宇文深抚养他们长大,兄弟情谊深厚,世人都称赞他。他最终在任上去世,谥号成康。他的儿子叫宇文孝伯。
孝伯,字胡王,他和武帝是同一天生日,文帝非常喜欢他,把他养在宫里。长大后,他又和武帝一起学习。武成元年,十六岁的他被任命为宗师上士。他性格沉稳正直,敢于直言。武帝即位后,想把他留在身边。当时朝政大权掌握在家臣手里,武帝无法独断专行,于是孝伯就说自己年轻,想和同辈一起学习经书,互相启发。这样就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得以进入宫中担任右侍上士,经常侍奉武帝读书。后来他父亲去世,朝廷下令让他守孝,并袭爵。武帝曾经对他说:“你对我来说,就像汉高祖和卢绾的关系一样。”还赏赐给他十三环金带。从此以后,孝伯经常侍奉在武帝左右,出入他的寝宫,朝中事务都能参与其中。孝伯也尽心尽力,从不回避问题。无论是朝政得失,还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他都向武帝禀报。武帝非常信任他,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后来要诛杀晋公护的时候,武帝秘密和卫王一起策划,只有孝伯、王轨、宇文神举等人参与其中。护被诛杀后,孝伯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后来又历任司会中大夫、左宫正。太子没有良好的品德,孝伯对武帝说:“太子德行名声不好,请陛下精挑细选正直的人做他的老师和朋友,好好教导他,不然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武帝收敛了神色说:“你一向正直敢言,忠心耿耿,听你这么说,真是有家风啊!”孝伯拜谢说:“说出来容易,接受起来难啊,我恳请陛下认真考虑。”武帝说:“难道还能找到比我更正直的人吗?”于是任命尉迟运为右宫正,孝伯仍然担任左宫正、宗师中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右宫伯。
有一次侍奉武帝的时候,武帝问他:“我儿子最近怎么样?”孝伯回答说:“太子最近很害怕天威,没有犯什么错误。”后来王轨在宫中宴会上捋了武帝的胡须,说了太子不好的话。武帝放下酒杯,责备孝伯说:“你总是说太子没有错,现在王轨这么说,你是在骗我吗?”孝伯拜道:“臣听说父子之间的事,是最难说的,我知道陛下不能割舍父子之情,所以一时语塞。”武帝明白他的意思,沉默了很久,然后说:“我已经把这件事交给你了,你努力去做吧。”
大军东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内史下大夫,负责掌管留守朝廷的事务。等军队打完仗回来,皇帝说:“你留守朝廷的责任重大,可别辜负了将士们在战场上取得的功劳啊!” 于是,皇帝又给他加官进爵,封他为大将军,晋升为广陵郡公,还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和美女。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宗师。每次皇帝出巡,都让他留守朝廷。后来,皇帝北上征讨,在云阳宫生病了,就派人紧急召他到行宫,握着他的手说:“我感觉自己这次病恐怕是没救了,以后的事情就都交给你了。”当天晚上,皇帝就授予他司卫上大夫的官职,让他统领宿卫的军队,并命令他快马加鞭赶回京城,负责镇守。
宣帝登基后,任命他为小冢宰。宣帝很忌惮齐王宪,想除掉他,就对他说:“你能想办法把他弄掉,我就把他的官职给你。” 他赶紧磕头谢恩说:“齐王是皇室宗亲,而且功劳很大,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如果我按照您的旨意去做,那就是我不忠,陛下您就是不孝的儿子了!” 皇帝听了他的话,也就打消了亲自动手的念头,于是就和于智、郑译等人密谋除掉齐王。他们让于智去诬告齐王谋反,然后派他把齐王召进宫,最后把齐王杀了。
皇帝西征的时候,军队里出现了一些违纪行为,郑译当时也在军中。军队回来后,宇文孝伯和王轨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武帝。武帝大怒,狠狠地打了皇帝几十下,然后就罢免了郑译的官职。后来,皇帝一直耿耿于怀挨的那顿打,就问郑译:“我脚上的杖痕是谁打的?”郑译说:“这是宇文孝伯和王轨干的。”郑译还说了王轨捋皇帝胡须的事,皇帝于是就杀了王轨。尉迟运害怕了,私下里对宇文孝伯说:“我们这帮人肯定逃不过这一劫,怎么办?”
宇文孝伯说:“我还有老母亲要赡养,地下还有武帝看着呢,做臣子的,做儿子的,我还能往哪儿跑?再说,我本来就是为了名义才辅佐皇帝的,劝谏他不听,难道还能逃得过死吗?如果你想保全性命,最好还是赶紧离开吧。”于是两人各走各的路。尉迟运不久后被外派担任秦州总管。皇帝越来越荒淫,滥杀无辜,宇文孝伯多次劝谏,皇帝都不听,所以宇文孝伯和皇帝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后来,稽胡造反,皇帝任命宇文孝伯为行军总管,跟随越王讨伐平叛。
平叛回来后,皇帝想要杀掉宇文孝伯,就借口齐王的事来责备他,说:“你知道齐王要谋反,为什么不告诉我?”宇文孝伯回答说:“我知道齐王对国家忠心耿耿,是被一些小人挑拨离间,才被加上罪名。我知道说了也没用,所以才没说。况且先帝临终前托付我辅佐陛下,如今我劝谏您却听不进去,实在是辜负了先帝的托付。如果因为这个治我的罪,我心甘情愿。”皇帝很惭愧,低着头不说话。最后,皇帝下令让宇文孝伯在家中赐死,那年他三十六岁。
等到隋文帝登基后,认为宇文孝伯和王轨都是忠臣却被冤枉,下令重新安葬他们,并恢复了他们的官爵。隋文帝曾经对高颖说:“宇文孝伯真是周朝的好臣子啊,如果这样的人在朝中,我们这些人都没法安身立命。”宇文孝伯的儿子宇文歆继承了他的爵位。
东平公,名叫神举,是文帝的族子。他爷爷普陵,曾祖父求男,都在魏国当官,而且都混得挺不错。他祖上金殿,是魏国的兖州刺史,安喜县侯。他爹显和,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爵位,为人比较高傲严厉,但读过不少书,而且力气特别大,能拉开几百斤的弓,左右开弓射箭都很准。
孝武帝还在藩地的时候,显和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那时候天下不太平,孝武帝经常向显和请教怎么办。显和就建议说,最好是闭门不出,低调行事,等待时机再行动。孝武帝觉得很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等孝武帝当上皇帝后,就封显和为阁内都督,封城阳县公,算是对他以前的支持表示感谢。因为显和住的地方比较简陋,皇帝还把宫里的殿舍拆了,给他当卧室,可见皇帝对他有多看重。
后来,齐神武专权,孝武帝心里很不安,又去问显和怎么办。显和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正确的道路。”然后他念了一首诗:“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孝武帝说:“这就是我的想法!”于是就决定入关。因为显和的母亲年纪大了,孝武帝让他提前做好安排。显和回答说:“现在这种情况,忠诚和孝顺不能两全。如果我不保密,就会丢掉性命,哪敢为了私事提前做打算呢?”孝武帝听了很感动,脸色缓和下来,说:“你啊,是我的王陵啊!” 之后,显和被提升为朱衣直合、合内大都督,改封长广县公。
他跟着孝武帝入关。到了溱水,周文帝早就听说他箭法好,却没见过。这时,水边飞过一只小鸟,显和一箭射中了。周文帝笑着说:“我知道你箭法高明了!” 后来,显和又升官,做到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最后去世了。建德三年,追赠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高神举从小就孤苦,但展现出非凡的才能。长大后,他风度翩翩,志向远大,目光炯炯,身材魁梧。北周明帝时期,他从家中侍上士做起。明帝重视翰林学士,而高神举又爱好诗文,每次皇帝出行,高神举都随侍左右。后来他继承爵位,成为长广县公。天和元年,他屡次升迁,做到右宫伯中大夫,爵位也晋升为清河郡公。建德三年,他从京兆尹调任熊州刺史,齐国人都害怕他的威名。后来皇帝东征平定并州,高神举也参与其中,并被授予刺史的职位。并州是北齐的陪都,奸邪之徒很多,高神举以恩威并施,使远近百姓都归服。之后他又被封为武德郡公,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又改封东平郡公。宣政元年,他调任司武上大夫。
幽州人卢昌期等人叛乱占据范阳,朝廷命令高神举前去讨伐。当时北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参与了叛乱,叛乱平定后,本应处死卢思道,但高神举却释放了他并以礼相待,还让他起草战报。后来稽胡叛乱,寇掠西河,高神举与越王一起讨伐他们。突厥前来救援,高神举用奇兵击败了突厥,稽胡也投降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并州总管。高神举深受武帝的器重,担任着重要的职位。王轨、宇文孝伯等人多次批评太子,高神举也参与其中。等到宣帝即位后,生活荒淫无度,高神举害怕受到牵连,内心不安。当初平定范阳后,他的威名远扬,宣帝也忌惮他的名望,加上之前的嫌隙,就派人送去毒酒赐死他,死于马邑,时年四十八岁。
高神举仪表堂堂,善于辞令,博览经史,爱好诗文,尤其擅长骑射。在战场上,他勇敢而有谋略;在任职期间,他总是取得显著的成绩。他还乐善好施,爱护士卒,以豪杰自居,因此能够兼任文武职务,名扬内外。百官都敬仰他,前辈们至今都称赞他。他的儿子高同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仪同大将军;他的弟弟是高庆。
庆,字神庆,这个人啊,沉稳有担当,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早就被别人看重了。一开始他在东观学习,读了不少经史子集。后来,他跟别人说:“读书顶多就是记个名字,哪能一辈子就埋头苦读,当个迂腐的书生呢?” 那时候文州闹贼乱,庆就主动报名参军,立了功,被封为都督。卫王当时驻守山南,就把他招到身边当心腹。庆箭术高超,胆子又大,还喜欢跟猛兽搏斗,卫王对他非常欣赏。后来,他慢慢升官,做到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等到诛杀宇文护的时候,庆也出了不少主意。 因此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还加了个开府的官职。 跟着武帝攻打河阴的时候,他第一个冲上去攀登城墙,跟敌人短兵相接,结果被石头砸中,掉了下来,昏死过去,好一会儿才醒过来。武帝亲自慰劳他,说:“你的勇猛,可以用来卖钱了!” (意思是你的勇猛非常值钱)。他又跟着武帝攻打晋州,齐国的军队大举来攻,庆和齐王宪带轻骑去侦察,结果跟敌人遭遇了,被敌人围困住了。齐王宪直接拔腿就跑了,庆则退到汾桥据守,敌军蜂拥而上,庆张弓搭箭,射出去的箭,中者必倒,敌人这才慢慢退却。后来,他们攻克了高壁,拿下并州,攻陷信都,俘虏了高湝,庆的功劳最大。 他被提升为大将军,封为汝南郡公。
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去讨伐延安的反叛胡人,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后来又担任延州和宁州的总管。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任命他为行军总管,征讨江表地区,行军到白帝城,因为劳苦功高,被晋升为上大将军。文帝跟庆以前就认识,对他非常器重,让他统领丞相的军队,把重要的军事任务都交给他负责。不久又加封他为柱国。开皇初年,被任命为左武卫将军,晋升为上柱国。几年后,被任命为凉州总管。一年多后被征召回朝,之后就没有再担任什么要职了。
话说当年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曾经跟庆(宇文庆)聊过天,对他说:“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这个人啊,根本没啥德行,看他的样子就知道活不长,再加上他搞那么多严苛的法令,又沉迷酒色,依我看,他很快就要完蛋了。还有那些诸侯,一个个弱不禁风,都被迫回自己的封地,根本没想过要巩固自己的力量,翅膀都剪掉了,还能飞多远?尉迟迥虽然是皇亲国戚,名声又响亮,国家要是出了乱子,他肯定要造反。但是他智商一般,儿子们又轻浮,贪婪又没啥仁义,最终肯定要完蛋。司马消难这反复无常的家伙,也不是个省油的灯,随时可能翻脸。不过他轻浮又没啥计谋,暂时造不成什么大祸,顶多就是跑到江南躲躲。四川那地方山路险峻,容易出问题,王谦又是个蠢货,没啥谋略,就怕他被人利用,倒也不用太担心。”没多久,文帝说的这些都应验了。
后来,宇文庆担心皇帝忘了自己,不再重用自己,想让皇帝记得自己过去的恩情,就详细地把以前皇帝说过的话写成奏章呈给皇帝。皇帝看完奏章非常高兴,下诏说:“朕当年说的话能应验,这只是偶然的巧合;你却一直记着,这更能体现你的忠诚。朕非常感动,对你的赏识没有止境。”从此以后,皇帝对宇文庆更加优待,宇文庆最终在家里去世了。
宇文庆的儿子宇文静乱,娶了隋文帝的女儿广平公主,官至仪同三司、安德县公、熊州刺史。这比他父亲宇文庆去世得早。
宇文静乱的儿子宇文协,官至右翊卫将军。后来宇文化及造反,宇文协被杀害了。
宇文协的弟弟宇文晶,字婆罗门,隋炀帝大业年间在宫里长大,后来当了千牛左右(皇帝的侍卫)。炀帝非常宠信他,每次有宴会,宇文晶都必须侍奉左右。甚至可以出入皇帝的寝宫,监察后宫,进出宫门根本不受限制。当时人们都叫他宇文三郎。他和宫女们乱搞男女关系,甚至连妃嫔和公主都有丑闻传出来。萧皇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宇文晶听说后,害怕得不敢见皇帝。宇文协就上奏说宇文晶年纪轻轻,不能长期留在宫中。皇帝没有惩罚他,把他召回宫中,还是像以前一样待他。后来宇文化及造反,宇文晶被乱军杀害了。
话说啊,从古至今,那些得到天命当皇帝的,还有那些守成之君,不光有外姓的辅佐大臣,也有自己亲戚的帮助。像鲁国、卫国、梁国、楚国这些亲近的诸侯国,还有凡氏、蒋氏、荆国、燕国这些远房亲戚,都曾经做出过赫赫战功,名垂青史,流芳百代。像周朝的孝公,功劳巨大,还施行善政;蔡文公,孝顺父母,生活俭朴,他们的功德都载入了史册,名垂千古。
再比如,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宇文护可是出了大力气的。等到文帝去世,太子年纪还小,朝中大臣们人心惶惶,天下动荡不安,正是宇文护力挽狂澜,把北魏变成了北周,保住了江山社稷,立下了大功。如果他能够谦虚礼让,忠贞不二,说不定还能善终,活到老死。可他偏偏学识浅薄,又跟那些小人混在一起,权力在握,自己决定征战,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干的都是皇帝才应该干的事儿,结果落得个全家被杀,身首异处的下场,这都是他咎由自取啊!
隋朝建立的时候,靠着天威征服了天下,杨坚的亲戚们也出力不少,凭借一州之地,响应杨坚的号召,这可以说是忠勇兼备了。可惜功业未竟,真是令人惋惜!杨亮啊,他能力不行,却想干大事,这正应了古人说的“不量力而行”啊!宇文测兄弟在朝中辅佐,孝伯、神举父子尽心尽力,他们的聪明勇敢和忠义,都可以和古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