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里说:“西戎即序。”班固解释说:“这‘就而序之’,可不是靠强大的武力逼着他们进贡啊。”汉朝刚开始跟西域打交道的时候,大概有三十六个国家。后来,就分成了五十五个小王国,汉朝还设立了校尉和都护来管理他们。王莽篡位后,西域的联系就断了。到了东汉,班超重新打开了西域的通道,联系上了五十多个国家,最西边都到了西海,东西跨度有上万里,这些国家都来朝贡了。汉朝又重新设立了都护和校尉来管理西域。不过后来西域跟中原的关系时断时续的,汉朝觉得这太费力了,还损害了国家利益,所以西域的官职也时设时废。到了魏晋以后,西域各国互相吞并,情况就更复杂了,不好再详细追溯了。

北魏道武帝刚开始忙着统一中原,没顾得上管西域这些边远地区。后来,西域的进贡断了,朝廷官员就建议效仿汉朝的做法,重新打通西域通道,说这样既能显示咱们的强大威名,又能从西域获得珍贵的宝物,充实国库。道武帝却说:“汉朝连老百姓都管不好,却还费尽心思去开拓西域,结果是劳民伤财,有什么好处呢?现在要是重新跟西域打交道,那以前那些坏处又要重新落在老百姓头上了!”所以他没同意这个建议。一直到明元帝时期,西域的联系都没恢复。

话说在太延年间,魏国的声望越来越大,西域的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等诸国国王,都开始派使者来进贡了。太武帝觉得,西域虽然汉朝时也通商,但那些国家有求于汉朝时就卑躬屈膝,没啥需求时就对汉朝的命令傲慢无礼,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离汉朝太远,汉朝的大军到不了他们那里啊。所以,派使者来回跑,最终也没啥好处,太武帝就想干脆别派使者了。

但是,朝廷官员们奏报说:“这九个国家都不畏惧路途遥远和险峻,不远万里来进贡奇珍异宝,咱们应该接受他们的进贡,怎么能事先就阻止以后的使者呢?”太武帝听了也就同意了。于是,朝廷就派出了王恩生、许纲等人出使西域。结果王恩生刚过了流沙就被蠕蠕人抓住了,最终没能到达目的地。

之后,朝廷又派出了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人,带着大量的锦帛,从鄯善出发,去招抚这九个国家,并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一开始,朝廷给董琬他们下的命令是:沿途的国家,都可以去拜访。董琬走访了九个国家后,继续北上到达了乌孙国。乌孙王得到了魏国的赏赐,非常高兴,就对董琬他们说:“听说破洛那和者舌两国都仰慕魏国的强大,想臣服进贡,只是苦于不知道怎么走这条路。现在你们来了,可以顺便去这两个国家,满足他们仰慕魏国的愿望。”

于是,董琬就亲自前往破洛那,并派高明去者舌。乌孙王还派人引导翻译,帮助他们到达了这两个国家,董琬他们宣读了魏国的诏书,并给予他们赏赐。后来,董琬和高明东归的时候,乌孙、破洛那等国家派出的使者和他们一起回来进贡的,一共有十六个国家。从那以后,西域各国使者络绎不绝,几乎天天都有,数量也达到了几十批。

一开始,北魏太武帝每次派使者去西域,总是让河西王沮渠牧犍护送。到了姑臧,沮渠牧犍总是派人引导使者,穿过流沙。后来使者从西域回到武威,沮渠牧犍的左右对使者说:“我们大王相信蠕蠕吴提的谎话,说:‘去年魏天子亲自来攻打我们,士兵战马都死了很多,大败而回,我还抓了他的弟弟乐平王拓跋丕。’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在全国到处宣扬。还听说吴提派使者告诉西域各国:‘魏国已经衰弱了,现在天下只有我们最强大了。如果还有魏国的使者来,不要再恭敬地接待他们了。’西域各国,也有一些背叛了魏国。”而且沮渠牧犍侍奉朝廷,态度越来越怠慢。使者回来后,把这些情况都报告给了太武帝。太武帝于是决定讨伐沮渠牧犍。

凉州平定后,鄯善国觉得,武威都被魏国灭了,下一个就轮到我们了,这是自然规律啊!如果继续和他们通使,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情况,灭亡就更快了;不如断绝往来,这样才能拖延时间。于是就切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西域的贡品,好几年都没送来了。后来平定了鄯善,使者才又可以通行。

最开始,崔琬他们从西域回来京城,详细地汇报了他们沿途所见和听说到的周边国家的情况,说:西域从汉武帝时期有五十多个国家,后来逐渐合并,到太延年间只剩下十六个国家。把西域的地区分成了四个区域:从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海岸)以东为一域;葱岭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里面还有很多小的部落首领,大概有上百个。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本来有两条,后来变成了四条:一条是从玉门关出发,穿过流沙,向西走两千里到鄯善;一条是从玉门关出发,穿过流沙,向北走两千二百里到车师;一条是从莎车向西走一百里到葱岭,再从葱岭向西走一千三百里到伽倍;一条是从莎车向西南走五百里,再从葱岭向西南走一千三百里到波路。除了崔琬他们没记载的,还有其他一些国家来朝贡,但是他们的名字和风俗习惯,记述不全。

东西魏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一直到齐、周时期,都没有听说过和西域有什么来往,所以两代的史书都没有记载西域的事情。

隋朝开皇年间到仁寿年间,还没怎么跟西域各国搞外交呢。到了隋炀帝的时候,才派侍御史韦节和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各国。他们到了罽宾(jì bīn)弄到个玛瑙杯,在王舍城弄到一些佛经,在史国弄到十个舞女、狮子皮和火鼠毛才回来。 隋炀帝又让闻喜公裴矩在武威、张掖一带来回跑,拉拢西域各国。当时有四十四个西域小国家,裴矩就利用他们的使者来朝贡的机会,给他们好处,让他们互相宣传,鼓动其他国家也来。

到了隋朝大业年间,有四十多个国家都来朝贡了。隋炀帝因此设立了西戎校尉来接待他们。后来,中国大乱,西域各国就断绝了朝贡。 不过,很多事情都失传了,书上记载的只有二十个国家的情况。 魏朝时期来朝贡的国家,有些在隋朝就没来了。我现在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补充到之前的《西域传》里。至于各个国家离长安的远近、物产和风俗习惯,详细情况可以参考以前的史书,可能有些地方说法不一样。这些记载都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以前史书的不足。

鄯善国,国都叫扞泥城,就是古代的楼兰国。离代州七千六百里。国都城墙边长一里。那地方多沙漠盐碱地,水草很少,北边就是白龙堆路。到北魏太延年间,鄯善王才派他弟弟素延耆到魏朝当侍臣。 后来北魏太武帝平定凉州的时候,沮渠牧犍的弟弟无讳逃到敦煌躲避。无讳后来想渡过沙漠,就派他弟弟安周去攻打鄯善。鄯善王比龙很害怕,想投降。 正巧魏国的使者从天竺和罽宾回来,正好在鄯善碰上了,他们劝比龙抵抗,于是就和安周打了起来。安周打不过,就退守东城。后来比龙害怕了,就带着大家往西逃到且末去了,他的儿子却投降了安周。

鄯善人老是抢劫来往的商队,把路都堵死了,皇上太武帝就下令让散骑常侍、成周公万度归,带着凉州的兵去讨伐他们。万度归到了敦煌,把辎重留下,只带了五千轻骑兵穿过沙漠,到了鄯善的地界。当时鄯善人乌泱泱地布满了田野,万度归就命令士兵们不许抢掠。边境的守军都被他感动了,都放下武器投降了。鄯善王真达亲自出来投降,还被绑着呢,万度归解开了他的绳子,留下军队驻守,然后带着真达去京城。太武帝非常高兴,对他们很好。那一年,皇上任命交趾公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让他带着鄯善王一起镇守那里,还对鄯善人征收赋税,把他们当成普通的郡县来管理。

且末国,都城叫且末城,在鄯善的西边,离长安大概八千三百二十里。北魏真君三年,鄯善王比龙为了躲避沮渠安周的祸乱,带着一半的人逃到了且末。后来且末又归属了鄯善。且末西北有好几百里全是流沙,夏天还刮热风,对行人来说是个大麻烦。风来的时候,只有老骆驼能提前知道,它们会生气地聚在一起,把嘴和鼻子埋进沙子里。人们就根据骆驼的反应来判断,也赶紧用毡子捂住鼻子和嘴。那风又急又猛,一会儿就过去了,要是不提前做好防护,肯定得死。

大统八年,鄯善王的哥哥米率领大家归顺了朝廷。

于阗国啊,位置在且末的西北方向,葱岭的北边,大概两百多里地。往东到鄯善有一千五百里,往南到女国有三千里,往西到朱俱波有一千里,往北到龟兹有一千四百里,到长安更是远达九千八百里。这于阗国的地方很大,横跨千里,山峦连绵不断,首都的城池大概方圆八九里。全国还有五个大城,几十个小城。于阗城东三十里有个地方叫首拔河,那儿出产玉石。这儿的土地适合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还有桑树和麻。山里盛产美玉,还有好马、骆驼和骡子。他们的法律制度是,杀人偿命,其他的罪行根据轻重进行处罚。从外来的风俗和物产来看,跟龟兹差不多。当地人特别信奉佛教,寺庙宝塔很多,僧侣尼姑也特别多。国王尤其虔诚,每逢斋日,都要亲自打扫卫生,准备供奉的饮食。

城南五十里有个赞摩寺,据说这是以前罗汉比丘卢旃为于阗国王建造的覆盆浮图的地方。石头上还有辟支佛赤脚站立的痕迹,两个脚印至今还留着呢。“赞摩寺”这三个字就足以说明它的历史地位。于阗国西边五百里有个比摩寺,据说这是老子化胡成佛的地方。不过,于阗人的民风不太好,缺乏礼义廉耻,盗贼很多,生活放荡。高昌以西的那些国家的人,都长着深眼窝高鼻梁,就只有于阗国的人,长得不太像胡人,反而有点像我们中原人。城东二十里有一条大河,水往北流,叫树枝水,其实就是黄河,也叫计式水。城西十五里也有一条大河,叫达利水,跟树枝水汇合后,一起往北流。

真君年间,皇上命令高凉王去攻击吐谷浑的慕利延。慕利延害怕了,带着他的部落渡过流沙。高凉王紧追不舍,慕利延就逃到西边的于阗,还杀了于阗王,死的人可不少。

献文帝时期,蠕蠕攻打于阗。于阗吃不消了,就派使者素目伽来上奏说:“西边那些国家,现在都归顺蠕蠕了。我们于阗一直以来都服从大国,到现在也没什么二心。现在蠕蠕的军队已经打到城下了,我们自己也组织军队抵抗,所以派使者来进贡,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救援。”皇上就让大臣们商量这事儿。大臣们说:“于阗离京城好几万里呢,蠕蠕那些人,就只会抢劫,不会攻城。要是他们真要伤害于阗,早就打完了,就算想派兵去救,也来不及了。”皇上把大臣们的意见告诉了于阗的使者,皇上自己也觉得有道理。于是皇上就下令说:“我继承天命,治理天下,希望天下万民都能安居乐业。我本来想命令军队去救你们,可是你们离得太远了,就算派兵去救,也赶不上救急,所以军队就先不去了,你们应该明白。我现在正在训练军队,加强兵力,一两年内,我会亲自率领猛将,帮你们解决困难。你们就安心等着,等着我们的大部队过去。”

之前,朝廷派使者韩羊皮出使波斯,波斯王派使者送来了驯象和珍贵的礼物。路过于阗的时候,于阗国王秋仁把这些礼物扣下了,说是怕有敌人来,所以不敢送过去。韩羊皮把这事儿报告了皇上,皇上很生气,又派韩羊皮带着皇上的命令去责备于阗王。从那以后,于阗每年都派使者来进贡。

周建德三年,于阗王派使者进贡名马。

隋朝大业年间,于阗经常派使者来进贡。于阗王姓王,字早示门。他戴着精美的锦帽,金鼠冠,他的妻子戴着金花。于阗王从来不让别人看到他的头发,当地人说,要是看到于阗王的头发,那一年一定会歉收。

蒲山国,以前叫皮山国。他们住在皮城,在于阗的南边,离长安一万二千里。他们国家西南三里有个冻凌山。后来蒲山国被于阗征服了。

悉居半国,以前叫西夜国,也叫子合国。他们的国王被称为“子”,都城在呼犍。在於阗的西边,离长安一万二千九百七十里。太延初年,他们派使者来进贡,从那以后,他们一直都有使者来进贡。

话说权于摩国,就是以前的乌秅国。他们的国王住在乌秅城,位置在悉居国的半西南方向,离长安(代指当时首都)有一万两千九百七十里,远着呢!

另一个国家叫渠莎国,住在以前的莎车城,在子合国的西北方向,离长安也有一万两千九百八十里,跟权于摩国差不多远。

再说车师国,以前叫前部车师。他们的国王住在交河城,离长安一万零五十里。这地方北边紧挨着蠕蠕,本来跟中原地区一直有贸易往来。到了北魏太武帝初期,车师国才开始派使者来朝贡。当时朝廷派王恩生和许纲等人出使车师。王恩生他们刚过了流沙,就被蠕蠕人抓住了。王恩生在蠕蠕首领吴提面前,拿着魏国的符节,愣是一点都没屈服!后来太武帝狠狠地教训了吴提一顿,吴提害怕了,这才把王恩生他们放了回去。可惜许纲在敦煌病死了,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忠贞,给他追谥号为“贞”。

早些时候,沮渠无讳兄弟渡过流沙,聚集起一些流民,攻破了车师国。到了北魏真君十一年,车师国王车夷落派使者薛直给朝廷上书说:“我父亲生前住在边塞外,一直仰慕天子的恩德,年年都派使者进贡,从没间断过。天子也特别恩赐我们很多东西。我继位后,也一直按时进贡,天子对我们也和以前一样好。我斗胆借着这份恩情,向您陈述一下我们的困境。自从沮渠无讳攻打我们国家,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老百姓都饿死了,没法活下去了。现在敌人正猛攻我们,我们快撑不住了,不得不放弃国家往东逃,逃出来的人还不到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焉耆的东边,我们希望能回到朝廷,恳请天子能救济我们一下!”朝廷听了之后,就下诏安抚他们,还打开了焉耆的粮仓接济他们。到了北魏正平年间,车师王还派儿子到朝廷当侍从,从此以后,车师国一直都按时朝贡,没断过。

高昌啊,以前是车师国的旧地盘,也是汉朝西部地区。东西长两百里,南北长五百里,四周都是大山。有人说:当年汉武帝派兵西征,军队又累又疲,特别苦的士兵就留在那儿住了下来。那地方地势开阔,人丁兴旺,所以就叫高昌。也有人说:那里有汉朝时修建的高昌城垒,所以就以此作为国号。从长安往东走,要走四千九百里才能到。汉朝的西域长史和戊巳校尉都驻扎在那里。晋朝把那地方设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占据河西地区,都派太守去管辖高昌。从敦煌出发,走十三天就能到高昌。

高昌国有八座城池,住的都是汉人。那地方多石头和沙砾,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庄稼一年能收两季,适合养蚕,盛产各种水果,还出产很多漆。有一种草叫羊刺,上面能产蜜,味道特别好。他们引水灌溉田地。那里出产红色的盐,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白色的盐,像玉一样,高昌人拿它当枕头用,还进贡给中原。高昌盛产蒲桃酒。当地人既信奉天神,也信奉佛教。高昌的羊和马都放牧在偏僻的地方躲避强盗,不是达官贵人根本不知道牧场在哪儿。高昌的北面有赤石山,赤石山的北面七十里处是贪汗山,夏天山上还有积雪。贪汗山的北面,就是铁勒的地界了。

北魏太武帝时期,有个叫阚爽的人,自己当上了高昌太守。太延年间,北魏派散骑侍郎王恩生等人出使高昌,结果被蠕蠕人抓了。北魏真君年间,阚爽被沮渠无讳打败,高昌被夺走。沮渠无讳死后,他弟弟沮渠安周继位。和平元年,高昌被蠕蠕攻灭。蠕蠕人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王这个称号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北魏太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高昌王伯周死了,他的儿子义成立了新王。没过一年,义就被他堂兄首归给杀了,首归自己自立为高昌王。

五年后,高车王阿至罗杀了首归兄弟,然后立了个敦煌人张孟明当高昌王。结果张孟明后来又被高昌百姓给杀了,于是大家又推举了个叫立马儒的人当王,还任命巩顾礼和麹嘉做他的左右长史,相当于左右手。

过了二十一年,立马儒派司马王体玄带着礼物去北魏朝贡,还请求北魏派兵来接应他们,并且想把整个国家的人口都迁到北魏境内。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就派了明威将军韩安保率领一千多骑兵过去支援,还把伊吾五百里的土地划给了立马儒居住。

韩安保到了羊榛水,立马儒就派麹嘉和巩顾礼率领一千五百步骑兵去迎接韩安保。结果离高昌还有四百里地的时候,韩安保还没到。麹嘉和巩顾礼只好回高昌,韩安保也回伊吾去了。 韩安保又派了韩兴安等十二个人去高昌,立马儒再次派巩顾礼带着自己的儿子义舒去迎接韩安保。

他们走到白棘城,离高昌还有百六十里。可是高昌的百姓舍不得自己的家乡,不愿意搬到东边去,于是大家合伙杀了立马儒,又立麹嘉为王。

嘉,字灵凤,是金城榆中人。他一开始臣服于蠕蠕,后来又投靠了高车。他很重视礼义,护送蠕蠕的使者安安全全地到达洛阳。等蠕蠕王伏图被高车杀掉后,嘉又归顺了高车。

早些时候,前部胡人全都被高车迁移到了焉耆,后来又被嚈哒打败,国人四散,大家都没法自己建立国家,就请求嘉做他们的首领。嘉就派自己的二儿子去做了焉耆王,来领导他们。永平元年,嘉派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孝亮,自称左卫将军、田地太守,去京城朝拜,同时请求内迁,并希望朝廷派兵来接应他们。朝廷就派龙骧将军孟威率领凉州的三千兵马去迎接,结果到了伊吾就反悔了,没有继续前行。此后十几年里,嘉不断地派使者进贡珠像、黑白貂皮、好马、盐枕等等,表达诚意。但朝廷只是给了些优厚的旨意,始终没有再次派兵迎接。

三年后,嘉又派使者朝贡,宣武帝又派孟威去慰劳他。到了延昌年间,朝廷任命嘉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同时还保留了他原来的王爵。熙平年间,嘉又派使者进贡。朝廷下诏说:“你的地界隔着崇山峻岭,与荒漠接壤,你多次请求朝廷派兵接应,并把国内的人迁移到内地。虽然你的诚意值得赞赏,但从道理上讲却不太合适。为什么呢?你们那里的人民,都是汉魏遗留下来的百姓,从晋朝以来,国家没有好好治理,他们才被迫迁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已经延续很久了。他们不愿意再次迁移,都留恋故土。现在如果强迫他们迁移,恐怕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变故,这可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所以不能轻易答应你的请求。”

神龟元年冬天,孝亮再次上表请求朝廷接应他们内迁,但朝廷还是没有同意。正光元年,明帝派员外将军赵义等人出使嘉的国家。嘉一直不断地朝贡,还派使者进贡表文,并自称地处边远,不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请求朝廷借给他们《五经》和史书,还请求朝廷把国子助教刘燮派去给他们当博士,明帝都答应了。嘉死后,朝廷追赠他镇西将军、凉州刺史的官职。

子坚,他站稳了脚跟。后来关中那边乱成一锅粥,朝廷跟他的联系就断了。普泰年间,子坚派人去朝廷进贡,朝廷封他为平西将军、瓜州刺史,还赐给他临县伯的爵位,王位依旧。后来又加封他为卫将军。到了永熙年间,朝廷又特别任命他为仪同三司,并且晋升为郡公。之后,联系又中断了。到了大统十四年,朝廷下诏书,让他儿子玄嘉继承王位。到了恭帝二年,朝廷又让他的孙子田地公茂继承王位。武成元年,他的王室派人进贡各种珍奇物品。到了保定年间,他们又派人来进贡。

子坚这个人,挺厉害的,站住了脚。可后来关中闹乱子,跟朝廷联系不上啦。等到普泰年头,子坚主动派人去朝廷送礼,朝廷也挺大方,直接封他当平西将军、瓜州刺史,还给了他临县伯的爵位,原来的王位照旧。 之后又升官了,成了卫将军。再到永熙年间,朝廷又给他升了大官,仪同三司,还封他做了郡公。不过后来,联系又断了。 大统十四年的时候,朝廷直接让他的儿子玄嘉当了王。到了恭帝二年,孙子田地公茂又接了班。武成元年,他们又送礼来了,保定年间,还继续送礼。

那个国家,周朝的时候有十六座城,后来到了隋朝,就变成十八座城了。它的都城周长一千八百四十步,宫殿里还画着鲁哀公向孔子问政的画像呢。

官员制度呢,最高的是令尹,地位相当于中原的宰相;其次是两位公,都是王子,一个叫交河公,一个叫田地公;再下面就是左右卫;然后是八位长史,分别是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户部、兵部;接着是五位将军,叫建武将军、威远将军、陵江将军、殿中将军、伏波将军;还有八位司马,是长史的副手;此外还有侍郎、校郎、主簿、从事这些官员,级别一个接一个,各管各的事儿。还设有专门负责引导的省事机构。重大事务由国王决定,小事就由太子和两位公根据情况处理。文件处理完就立刻销毁,除了正式的记录之外,不会长期保存文件。虽然官员有品级,但没有衙门,每天早上大家都在牙门集合,一起讨论事情。各个城里都有户曹、水曹、田曹这些机构,由司马和侍郎监督检查,称为令。

他们的服饰,男人穿胡服,女人穿裙子,头上梳发髻。风俗习惯和政令跟中原差不多,兵器有弓、箭、刀、盾、甲、槊。文字也跟中原一样,还兼用胡书。他们有《毛诗》、《论语》、《孝经》,设有学校和老师教学生。虽然学习这些经典,但都是用胡语教学。税收是按田地征收银钱,没有田地的就用麻布代替。他们的刑法、风俗、婚姻、丧葬跟中原大体相同,只是略有差异。

从敦煌到那个国家,路上全是沙漠,根本没有路,要去的话,只能沿着人畜的尸骨走。路上有时会听到歌哭声,如果有人去寻找,往往会迷路失踪,都是些鬼怪作祟。所以商人们往来,大多走伊吾路。

隋开皇十年,突厥攻破了他们四座城,有两千人投奔了中国。

国王坚死后,他的儿子伯雅继位。他母亲是突厥可汗的女儿,他父亲死后,突厥人要他按照突厥的习俗处理丧事。伯雅不肯,坚持了很久。突厥人逼他,他没办法,只好遵从了。隋炀帝即位后,招来了很多周边国家的人。

公元608年,高昌王伯雅派使者进贡给隋炀帝,隋炀帝对他们的使者特别好。

第二年,伯雅自己来朝见皇帝,还跟着隋军去打高丽。回来的时候,他还娶了隋朝宗室的华容公主。公元610年冬天,伯雅回高昌国,下令全国说:“以前,我们国家地处边疆蛮荒之地,穿着胡服,留着长发。现在大隋统一了全国,天下太平。我既然享受着太平盛世带来的好处,就应该让所有人都融入到这种大好的局面中来。所以,从平民百姓到贵族,都应该改掉胡服的习惯,把头发剪短。”

隋炀帝听说后很高兴,下诏说:“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伯雅,本来就是汉人后裔,世代居住在西域,以前因为战乱,才改穿了胡服。自从我大隋统一全国后,伯雅不远万里,越过沙漠来到朝廷进贡,主动改穿汉服,从蛮夷变成华夏子民,应该赏赐他汉服,并且按照朝廷的标准给他制作衣服。” 但是,伯雅以前一直臣服于铁勒,经常派重臣驻扎在高昌国,凡是有商队来往的,都要收税,然后把税收交给铁勒。虽然伯雅表面上顺从朝廷,想要讨好隋朝,但实际上他还是害怕铁勒,不敢真的改掉胡服。从那以后,高昌国每年按时进贡各种特产。

再说弥国,它的都城在东天山的大谷里,位于车师的北边,离代州有一万五千七百里。以前,弥国是受车师管辖的。

焉耆国啊,就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的南边七十里地,是汉朝时候的老国家了,离长安差不多一万两千里。他们国王姓龙,名字叫鸠尸毕那,是以前前凉张轨打败的龙熙的后代。他们的都城,边长才两里地。整个国家一共就九座城。国家小,老百姓穷,也没啥规矩法度。他们军队用的兵器有弓、箭、刀、盔甲和长矛。结婚嫁娶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中原差不多。人死了,都火化后再埋葬,丧服要穿七天才脱掉。男人都剪头发做成装饰品。他们的文字和婆罗门教的文字一样。他们信奉天神,也特别信奉佛教,尤其重视二月八日和四月八日这两个日子,这两天,全国上下都按照佛教的规矩斋戒修行。那边气候比较冷,但是土地肥沃,庄稼有稻米、小米、豆子和麦子,牲畜有骆驼和马。他们也养蚕,但是不用蚕丝织布,只用来做棉花填充物。他们喜欢喝葡萄酒,也喜欢音乐。往南走十多里就是海边了,那儿鱼、盐、蒲苇都很丰富。往东走九百里是高昌国,往西走九百里是龟兹国,那边都是沙漠戈壁。往东南走两千两百里是瓜州。

焉耆国位于车师南都员渠城南七十里,是汉代的旧国,距离长安一万两千里呢!国王姓龙,名叫鸠尸毕那,是前凉张轨平定龙熙之后的后裔。他们的都城只有两里见方,全国加起来才九座城,人口少,百姓穷,也没什么法律制度可言。军队装备有弓箭、刀、盔甲和长矛。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区差不多。人死了,火化后下葬,穿孝服要七天才脱掉。男人都把头发剪下来做成装饰品。他们的文字和婆罗门教的文字相同。他们既信奉天神,也信奉佛教,尤其重视二月八日和四月八日这两个日子,这两天全国人民都会斋戒诵经,虔诚礼佛。那里的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小米、豆子和麦子,还有骆驼和马。他们也养蚕,不过蚕丝不用来织布,而是用来做棉絮。他们喜欢喝葡萄美酒,也热爱音乐。往南走十几里就是大海,那里盛产鱼、盐和蒲苇。往东九百里是高昌国,往西九百里是龟兹国,都是茫茫沙漠。往东南方向两千两百里是瓜州。

话说焉耆地势险要,经常抢劫咱们中国的使者。北魏太武帝一听,火大了,就派万度归率兵去讨伐,还特意嘱咐他带轻装简行,沿途就地取材解决吃饭问题。万度归一到焉耆东部边境,就先攻下了他们的边防重镇左回城和尉犁城,然后直逼员渠城,把城给围住了。焉耆王鸠尸毕那,带着四五万大军出城,依仗地势险要抵抗。万度归就挑选了精兵强将,拿着短兵器直接冲锋陷阵,结果鸠尸毕那的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全被俘虏了,就只有他一个人骑着马逃进了山里。万度归乘胜追击,攻破了员渠城,周围的各个部落也都纷纷投降了。焉耆国,那可是在边疆地区独树一帜,好长时间都没出过乱子,这次可真是发了大财,缴获了好多珍奇异宝,还有很多稀奇古怪、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更别说那些骆驼、马、牛和其他牲畜了,数量多得不得了。

那时候太武帝正在阴山北面的行宫呢,万度归攻破焉耆的消息火速送达,皇帝看完奏报后,高兴坏了,还给司徒崔浩写了封信,信里说:“万度归只带了五千骑兵,走了上万里的路,就攻下了焉耆的三座城池,缴获了无数珍奇异宝和各种物资。自古以来,虽然历代皇帝都号称要征服西域,但都只是说说而已,根本就控制不了。而朕现在却亲手把焉耆收入囊中,你说这该有多厉害!”崔浩也赶紧上书歌功颂德。之后,皇帝就让万度归留在焉耆,负责安抚当地百姓。话说一开始,鸠尸毕那逃进山里后,还想着要是城池没被攻破,自己还能回去。可等他发现焉耆全被万度归占领了,就赶紧逃到了龟兹。龟兹王把他当女婿一样对待,热情款待了他。

周保定四年,焉耆王派使者进贡了名马。

到了隋朝大业年间,焉耆王龙突骑支也派使者进贡了各种土特产。那时候,焉耆全国也就一千多兵力。

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南边一百七十里,首都叫延城,是汉朝时候的老国家了,离长安(代指长安)一万两千八百里。他们的国王姓白,是后凉吕光封的白震的后代。国王头上戴着彩带,垂在脑后,坐在金狮子做的床上。王宫所在的城池,边长大概五六里。他们的法律,杀人要偿命,抢劫的砍掉一只胳膊,再砍掉一只脚。税收呢,根据土地面积收租子,没地的就交银子。他们的风俗习惯、婚姻嫁娶、丧葬礼仪、物产资源都跟焉耆差不多,主要区别是气候没那么温暖。龟兹还出产细毛毡、烧制的铜铁铅、鹿皮、地毯、铙沙、孔雀石绿、雌黄、胡粉、安息香、好马、牦牛等等。

龟兹国东边是轮台,就是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当年大屠杀的地方。龟兹国南边三百里,有一条大河自东向西流,叫计戍水,也就是黄河。龟兹国东边是焉耆,距离九百里;南边是于阗,距离一千四百里;西边是疏勒,距离一千五百里;北边是突厥牙帐,距离六百多里;东南边是瓜州,距离三千一百里。龟兹东边的关城和戍堡,经常被盗贼骚扰,次数不少。北魏太武帝下令万度归率领一千骑兵去讨伐。龟兹派乌羯目提等人率领三千兵马抵抗,结果被万度归打败,斩杀了两百多敌人,缴获了很多骆驼和马匹凯旋而归。

龟兹人风俗比较放荡,还有个“女市”,收取男子给的钱财上缴官府。龟兹盛产孔雀,成群结队地在山谷里飞来飞去,人们抓来吃,繁殖得跟鸡鸭一样多,国王家里常年都养着上千只呢。龟兹国西北的大山里有一种像油脂一样的东西,流出来汇成小河,流淌几里地后就渗入地下,看起来像米糊糊,特别臭。但是,如果吃了它,掉光了牙齿的人,牙齿又能长出来;患有皮肤病的人吃了,病也能治好。从那以后,龟兹经常派人来朝贡。

周保定元年,龟兹王派使者来进贡。

隋朝大业年间,龟兹王白苏尼<口巫>派使者来朝贡,进献了当地的特产。那时候,龟兹的军队大约有几千人。

姑墨国在龟兹的西边,在南城,离长安一万五千里,受龟兹管辖。

温宿国在温宿城,在姑墨西北,离长安一万五千五百里,也受龟兹管辖。

尉头国在温宿的北边,离长安(代指长安)一万六千五百里远,属于龟兹管辖。简单来说,就是个小国,归别人管着。

乌孙国在赤谷城,位置在龟兹的西北方向,离长安一万八千里。他们经常被蠕蠕欺负,所以就搬到葱岭山里去了。他们没建城,跟着牛羊马匹,哪儿有水草就往哪儿跑,典型的游牧民族生活。太延三年的时候,朝廷派了董琬他们去乌孙国,之后乌孙国就经常派人来进贡了,算是和朝廷搞好了关系。

疏勒国在姑默的西边,白山的南边一百多里,是个汉朝时期就存在的国家,离长安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里。文成帝时期,疏勒王送来了一件释迦牟尼佛的袈裟,据说有两丈多长。皇帝觉得这可能是佛祖的真身衣物,应该有灵异之处,就让人用火烧来试试真假。结果放进大火里烧了一整天,竟然没烧着!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坏了,一个个都肃然起敬。疏勒王戴着金狮子做的帽子,挺讲究的。他们那儿盛产稻米、粟米、麻、麦子,还有铜、铁、锡、雌黄这些矿产,每年都得给突厥进贡。他们的首都方圆五里,全国还有十二座大城,几十座小城。更奇特的是,他们那儿的人,手和脚都是六个指头!生下来的孩子,如果不是六指头,就活不下来。他们能打仗的士兵大约有两千人。疏勒国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南边是黄河,西边是葱岭,东边离龟兹一千五百里,西边离汗国一千多里,南边离朱俱波八九百里,东北离突厥牙帐一千多里,东南离瓜州四千六百里。

悦般国在乌孙国的西北,离长安一万九百三十里。他们祖先是匈奴北单于的部落。当年被汉朝的车骑将军窦宪打败后,北单于带着人马逃到金微山以西,跑到康居去了。那些跑不动的弱者,就留在了龟兹的北边。他们的地盘有好几千里,人口大概有二十多万,凉州的人还管他们叫单于王呢!他们的风俗习惯和语言跟高车差不多,但比其他胡人干净得多。他们喜欢把头发剪到眉毛齐平,再涂上什么糊涂的东西,头发乌黑发亮。每天要洗漱三次,才能吃饭。他们国家南边有一座火山,火山旁边的石头都被烧熔了,流淌几十里才凝固。人们把这些石头当药用,叫石流黄。

我跟蠕蠕(一个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我们的国王曾经带着几千人跑到蠕蠕国,想见见他们的国王大檀。进了蠕蠕国境一百多里,看到他们的人不洗衣服,不梳头,不洗手,女人还用嘴舔东西。国王对大臣说:“你们骗我,把我带到这个狗屁国家来了!”然后就赶紧跑回去了。大檀派骑兵追赶,没追上。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互相仇恨,多次互相征讨。

真君九年(北魏太武帝年号),蠕蠕派使者来朝贡,还送来一个会巫术的人。这个人号称能割断人的喉咙,把人的脑袋打得骨头凹陷,都会流出好多血,有的几升,有的满斗。然后,他用一种草药塞进伤者的嘴里,让嚼咽下去,一会儿血就止住了,养一个月伤口就好了,而且一点疤痕都没有。当时很多人怀疑这是假的,就拿死刑犯来试验,结果都灵验了。他说,中国很多名山都有这种草药,于是朝廷就让他传授这种技术,还重重地赏赐了他。他还说:他们国家有厉害的巫师,蠕蠕来抢掠的时候,巫师能降下暴雨、狂风、大雪和洪水,冻死淹死的蠕蠕人有十分之十二三。这一年,蠕蠕又派使者来朝贡,请求跟我们的军队一起夹击蠕蠕。太武帝很高兴,命令全国军队戒严,以淮南王佗为先锋,袭击蠕蠕。还下令有关部门,把蠕蠕的鼓乐节奏编入乐府。从那以后,蠕蠕就经常派使者来朝贡了。

者至拔国,都者至拔城,在疏勒西,去代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其国东有潘贺那山,出美铁及师子。

迷密国,都迷密城,在者至拔西,去代一万二千一百里。正平元年,遣使献一峰黑橐驼。其国东有山名郁悉满山,出金、玉,亦多铁。

悉万斤国,都悉万斤城,在迷密西,去代一万二千七百二十里。其国南有山名伽色那山,出师子。每使朝贡。

忸密国,都忸密城,在悉万斤西,去代二万二千八百二十八里。

破洛那国,故大宛国也。都贵山城,在疏勒西北,去代万四千四百五十里。

太和三年,遣使献汗血马,自此每使朝贡。

话说啊,粟特国,在葱岭的西边,古时候也叫奄蔡,另一个名字叫温那沙,住在大泽边上,位置在康居的西北,离代国(今山西大同一带)有一万六千里呢!早些时候,匈奴人杀了粟特国的国王,把他们的国家给占了,到了忽倪王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代了。粟特国的商人,以前经常到凉州一带做买卖,结果魏国攻下姑臧(今甘肃武威)后,这些商人全都被抓了。等到北魏文成帝的时候,粟特王派使者来请求赎回他们,朝廷就答应了。从那以后,粟特国就再也没派使者来朝贡了。

过了好些年,到了周保定四年,粟特王又派使者来进贡一些土特产了。

波斯,都城叫宿利城,在忸密西,就是古代的条支国。离咱们中国大概有两万四千多里路。城池边长十里,住户十多万家,一条河从城南穿过。那地方地势平坦,盛产金银、各种宝石、珊瑚、琥珀、车渠、马脑,还有很多珍珠、各种宝石、琉璃、水晶、瑟瑟石、金刚石、火齐、镔铁、铜、锡、朱砂、水银,以及绫罗绸缎、各种毛皮、赤獐皮,还有各种香料,比如薰陆香、郁金香、苏合香、青木香等等,还有胡椒、荜拨、蜂蜜、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绿矾、雌黄等等。气候炎热,家家都得自己储存冰块。地里沙子多,得引水灌溉。庄稼和飞禽走兽跟咱们中国差不多,就是没有水稻、黍子、稷子。那地方出产好马、大驴和骆驼,有的骆驼一天能走七百里,有钱人家甚至养几千头骆驼。还出产白象、狮子、大鸟蛋。有一种鸟,形状像个皮囊,长着翅膀,但飞不高,吃草也吃肉,还能吃火。

他们的国王姓波,名叫斯,坐在金羊皮做的椅子上,戴着金花冠,穿锦袍,披着织锦的披肩,身上还装饰着各种珍宝。那里的风俗是:男人头发剪得很短,戴白色的皮帽子,穿一种从两边开口的衫子,也戴头巾和披肩,用织锦做边;女人穿大衫,披大披肩,头发前面梳成髻,后面披散着,用金银花装饰,还串上五颜六色的珠子,挂在肩膀上。国王在国内还有十多个行宫,就像咱们中国的离宫别院一样。每年四月,国王就到行宫去游玩,十月再回来。国王登基后,会在儿子们中挑选最贤能的,偷偷地把他的名字写在纸上,封存在库房里,其他儿子和大臣都不知道。国王死了,大家一起打开看,纸上写着谁的名字,谁就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都被派到边疆去任职,兄弟之间从此就见不到了。

当地人称国王为“医<口赞>”,王后为“防步率”,国王的儿子们叫“杀野”。大官有三个:摸胡坛,负责国内的审判;泥忽汗,负责管理仓库和关口;地卑,负责文书和各种事务。此外还有遏罗诃地,负责国王的内务;薛波勃,负责全国的军队,他们手下都有属官,各司其职。军队装备有盔甲、长矛、圆盾、剑、弩、弓箭。作战时,还骑着大象,每头象后面跟着一百个士兵。

他们的刑法是这样的:重罪犯直接绑在木竿上,用箭射死;罪行较轻的,就关进监狱,新王登基后才放出来;更轻一点的罪,就割鼻子、砍脚趾,或者剃光头发,或者剪掉半边头发,脖子上还要挂个牌子,以此示辱;犯了强盗罪,就终身监禁;奸污达官贵人妻子的,男人流放,女人割掉鼻子耳朵。收税的话,就按照土地面积缴纳银钱。他们迷信火神和天神。文字和胡人的文字不一样。很多人都娶自己的姐妹做老婆,其他的婚姻,也不讲究什么尊卑,在所有夷族里算是最不讲究的了。十岁以上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国王都会收养起来,有功劳的人,国王就会把这些女孩子赏赐给他们。死人大多就丢在山上,只穿丧服一个月。城外住着一些人,只管丧葬的事,被称为“不净人”。如果他们进城,就得摇铃铛以示区别。他们以六月为岁首,尤其重视七月七日和十二月一日这两个日子,这天,从上到下的人都会互相邀请,聚会娱乐,玩到尽兴。每年正月二十,大家还要祭奠自己已故的亲人。

神龟国曾经派使者进贡,上书说:“大国天子是上天所生,希望太阳升起的地方永远是汉朝天子的天下。”波斯国王及其臣民都非常敬畏汉朝。朝廷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贡品。从那以后,神龟国就经常派使者来朝贡。恭帝二年,神龟国国王又派使者进贡奇珍异宝。

隋炀帝的时候,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随后波斯也派使者随李昱一起进贡宝物。

伏卢尼国,国都叫伏卢尼城,在波斯国北边,距离代郡(今山西大同)两万七千三百二十里。他们的城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东边有一条大河向南流,河里有一种鸟,形状像人,也有一些像骆驼、马,都有翅膀,平时住在水里,一出水就死了。城北有座云尼山,盛产银子、珊瑚、琥珀,还有很多狮子。

色知显国,国都叫色知显城,在悉万斤(地名)西北,距离代郡一万二千九百四十里。那里的土地平坦,盛产各种水果。

伽色尼国,国都叫伽色尼城,在悉万斤南边,距离代郡一万二千九百里。那里的土地出产红色的盐,也盛产各种水果。

薄知国,国都叫薄知城,在伽色尼国南边,距离代郡一万三千三百二十里。那里也盛产各种水果。

牟知国,首都叫牟知城,在忸密(地名)西南方向,离代(地名,指代都城)有两万两千九百二十里。那地方地势平坦,动植物跟咱们中国差不多。

阿弗太汗国,首都叫阿弗太汗城,在忸密西边,离代有两万三千七百二十里。地势平坦,盛产各种水果。

呼似密国,首都叫呼似密城,在阿弗太汗国的西边,离代有两万四千七百里。那儿地势也平坦,出产银子和琥珀,还有狮子,水果也很多。

诺色波罗国,首都叫波罗城,在忸密南边,离代有两万三千四百二十八里。地势平坦,适合种水稻和小麦,水果也很多。

早伽至国,首都叫早伽至城,在忸密西边,离代有两万三千七百二十八里。地势平坦,耕地比较少,稻米和小麦都得从邻国进口,不过水果倒是不少。

伽不单国,首都叫伽不单城,在悉万斤(地名)西北方向,离代有一万两千七百八十里。地势平坦,适合种水稻和小麦,也有很多水果。

者舌国,以前叫康居国,在破洛那(地名)西北方向,离代有一万五千四百五十里。从太延三年开始,他们就一直派使者来朝贡,没断过。

伽倍国,以前是休密翕侯的地盘,首都叫和墨城,在莎车(地名)西边,离代有一万三千里。他们都住在山谷里。

折薛莫孙国,以前是双靡翕侯的地盘,首都叫双靡城,在伽倍国的西边,离代有一万三千五百里。他们也住在山谷里。

钳敦国,以前是贵霜翕侯的地盘,首都叫护澡城,在折薛莫孙国的西边,离代有一万三千五百六十里,也住在山谷里。

弗敌沙国,以前是肹顿翕侯的地盘,首都叫薄茅城,在钳敦国的西边,离代有一万三千六百六十里。他们也住在山谷里。

阎浮谒国,以前是高附翕侯的地盘,首都叫高附城,在弗敌沙国的南边,离代有一万三千七百六十里。他们也住在山谷里。

大月氏国啊,首都叫剩盐氏城,位置在弗敌沙的西边,离咱们当时的首都代地,有一万四千五百里呢! 他们北边跟蠕蠕接壤,经常被蠕蠕欺负,所以就搬家了,迁都到薄罗城,离弗敌沙只有两千一百里。他们国王寄多罗,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带兵翻越大山,南下攻打北天竺,从乾陀罗以北的五个国家,都成了大月氏的附属国。 等到咱们太武帝当政的时候,大月氏人来京城做买卖,吹嘘说他们能用石头铸造出五彩琉璃。 于是咱们就从矿山上采矿,在京城造琉璃,做出来之后,光泽比从西边进口的还要漂亮! 皇帝就下令用它来修建行宫,能容纳一百多人,那光彩照人,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看见的人个个都惊呆了,以为是神仙做的呢! 从那以后,琉璃在国内就变得便宜了,也没人再当宝贝了。

安息国呢,在葱岭的西边,首都叫蔚搜城。北边和康居接壤,西边和波斯接壤,在大月氏西北,离代地有两万一千五百里。周天和二年的时候,他们的国王还派使臣来咱们这儿朝贡呢。

条支国在安息国的西边,离代地有两万九千四百里。

大秦国,也叫黎轩,首都叫安都城,从条支往西,过海峡一万里,离代地有三万九千四百里。 它那边的海,跟咱们渤海差不多,而且东西方向跟渤海遥遥相望,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大秦国地方有六千里,地处两海之间,地势平坦,人口分布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各地。 他们的王城分成五个城,每个城方圆五里,总共六十里。国王住在中间的城里,每个城里都设有八个大臣,分别管理四方。而王城里也设有八个大臣,分别管理四个城。如果有什么国家大事或者四方有什么难以决断的事情,四个城的臣子就会聚集在王宫商议,国王亲自听取意见,然后再执行。国王每三年出来一次,巡视风俗人情。如果有人冤枉,去向国王告状,相关城池的大臣,轻则责备,重则罢免,然后让他推荐贤人来代替。大秦人长得高大英俊,衣服、车旗都模仿咱们中国的样式,所以外国都称他们为大秦。 他们那儿盛产五谷、桑麻,人们主要从事养蚕和耕种。 那里还有很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毛色是朱红色的)、明珠、夜光璧这些宝贝。 大秦国的东南方向和交趾相通,还有水道通往咱们益州的永昌郡,那里产出很多奇珍异宝。

话说啊,大秦在西海的西边,那边有一条河,河水往西南流。河的西边有南北两座山,山的西边有条赤水河,再往西是白玉山,白玉山的西边就是西王母山,山上全是玉做的宫殿,想想就壮观!从安息国的西边沿着海岸线走,也能到西边的大秦,来回得走上万余里。我在那边观察日月星辰,跟咱们中国没什么两样。不过,以前的历史书上说,从条支往西走一百里,就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了,这说法就有点夸张了。

接下来说阿钩羌国,它在莎车国的西南方向,离咱们首都长安有一万三千里呢!这个国家西南边有座县度山,山里路程有四百里,中间有很多栈道,下面都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人走过去得用绳子互相拉着才能过去,所以才叫县度山。那地方产五谷杂粮和各种水果,市场上用钱交易,住的房子也盖得像模像样的,还有兵器呢,而且当地盛产金银珠宝。

再来说波路国,它在阿钩羌国的西北,离长安一万三千九百里。那地方又湿又热,盛产蜀马。地势平坦,物产和风俗习惯跟阿钩羌国差不多。

小月氏国,它的都城叫富楼沙城,他们的国王是原来大月氏国王寄多罗的儿子。当年寄多罗被匈奴打败,就往西边迁徙了,后来让儿子守着这座城,所以就叫小月氏了。它在波路国的西南,离长安一万六千六百里。以前他们住在西平郡和张掖郡之间,衣着打扮跟羌人差不多。他们的习俗是用金银钱交易,跟匈奴人一样,都是带着牲畜四处迁徙。他们城东十里有个佛塔,周长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从佛塔建成到武定八年,已经八百四十二年了,人们都称它为百丈佛图。

最后是罽宾国,它的都城叫善见城,在波路国的西南,离长安一万四千二百里。它位于四座山之间,东西长八百里,南北长三百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盛产苜蓿、各种杂草、奇特的树木,还有檀木、槐树、梓树和竹子。他们也种五谷,会施肥,田地地下潮湿,能种水稻,冬天还吃生菜。他们手艺精巧,擅长雕刻和织造罽(一种毛织物)。当地盛产金、银、铜、锡,用来制作各种器物,市场上也用钱交易,牲畜种类跟其他国家差不多,而且经常派使者来朝贡。

吐呼罗国,离咱们大唐首都长安,远着呢,足足一万二千里!它东边是范阳国,西边是悉万斤国,这两个国家之间也就两千里地;南边是连绵的山,不知道叫啥名字,北边是波斯国,中间隔着一万里的距离。吐呼罗国的薄提城,周长六十里,城南边有一条大河,叫汉楼河,往西流。那里的土地适合种庄稼,还有好多好马、骆驼和骡子。他们的国王还曾经派使者来咱们这儿进贡呢。

副货国,离长安一万七千里,也是相当远。东边是阿富使且国,西边是没谁国(这名字真有意思),两国之间也就一千里;南边也是连绵的山,不知道叫啥名字,北边是奇沙国,相距一千五百里。这个国家有个副货城,周长七十里。土地适合种庄稼和蒲桃,也盛产马、骆驼和骡子。听说他们的国王有个黄金做的宫殿,宫殿底下还摆着七头金骆驼,每一头都高三尺呢!他们国王也派使者来咱们这儿进贡过。

南天竺国,离长安更远了,足足三万一千五百里!这地方有个伏丑城,周长十里。城里出产摩尼珠和珊瑚,啧啧,好宝贝!城东三百里有个拔赖城,那儿出产黄金、白真檀香木、石蜜和蒲桃。土地也适合种庄稼。宣武帝在位的时候,南天竺国王婆罗化还派使者送来了骏马、金银呢,从那以后,他们就经常派使者来进贡了。

叠伏罗国,离长安三万一千里。这个国家有个勿悉城,城北边有一条叫盐奇水的大河,也是往西流的。这儿还有白象!还有种叫阿末黎的树,它的树皮可以织布做衣服。土地也适合种庄稼。宣武帝在位的时候,他们的国王伏陀末多也派使者进贡了一些当地的特产。从那以后,他们也经常派使者来进贡了。

拔豆国,离长安最远,足足五万一千里!东边是多勿当国,西边是旃那国,两国之间相距七百五十里;南边是罽陵伽国,北边是弗那伏且国,两国之间相距九百里。这个国家出产金银珠宝,还有白象、水牛、牦牛、蒲桃和各种水果,土地也适合种庄稼。

嚈哒国,是月氏族的一支,也可以说是高车的一个分支。他们老家在塞北。从金山往南,位于于阗的西边,在乌浒水南边两百多里,离长安一万一百里。他们的首都叫拔底延城,是国王的住所。城池周长十多里,有很多寺庙和塔,都用金子装饰。他们的风俗习惯跟突厥差不多。他们那儿,兄弟几个共用一个老婆,要是没兄弟,老婆就戴个单角帽,要是有兄弟,帽角的数量就根据兄弟数量增加。衣服上都挂着缨络,头发都剪短。他们的语言跟蠕蠕、高车和其他胡人都不一样。他们大概有十万人,没有城镇,跟着水草迁徙,住的是毡帐,夏天搬到凉爽的地方,冬天搬到温暖的地方,老婆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相隔可能两三百里。国王四处巡视,每个月换一个地方住,只有冬天最冷的三个月才不搬家。国王的位子不一定传给儿子,只要儿子们有能力,谁都可以继承王位。他们国家没有车,有的是轿子,还有很多骆驼和马。他们法律很严厉,偷盗不管偷多少,都腰斩,偷一样东西要罚十样。死人,富人家用石头垒个坟墓,穷人家就挖个坑埋了,随身的东西都放在墓里。他们的人很凶猛,善于打仗,西域的康居、于阗、沙勒、安息以及其他一些小国家,大概三十多个,都听他们的,所以他们自称大国。他们还跟蠕蠕通婚。

从太安年以后,他们经常派使者来朝贡,到正光年的时候,还进贡了一只狮子,到了高平,碰上万俟丑奴造反,就留在那儿了。万俟丑奴平乱后,狮子才被送到了京城。永熙年以后,他们就停止朝贡了。

到了大统十二年,他们又派使者进贡了一些当地的特产。废帝二年和周明帝二年,他们都派使者来进贡。后来被突厥打败了,部落四散,进贡也就断了。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们又派使者来进贡特产。

嚈哒国距离漕国一千五百里,距离瓜州六千五百里。

一开始,在熙平年间,明帝派使者剩伏子统、宋云、沙门法力等人出使西域,寻找佛经,当时有个沙门慧生也跟着去了。正光年间,他们回来了。慧生走过的那些国家,他没法详细描述,只大概说了一下。

朱居国在西域于阗的西边,那地方的人住在山里,种麦子,还种很多果树。他们都信奉佛教,说的话跟于阗人差不多,归属于嚈哒。

渴盘陀国在葱岭的东边,朱驹波的西边。河水从这个国家东北方向流过,那儿有高山,夏天都积着霜雪。他们也信奉佛教,也归属于嚈哒。

钵和国在渴盘陀国的西边。那地方特别冷,人和牲口都住在一起,挖地洞住。那儿还有大山,像银色的山峰一样。他们只吃饼子和面食,喝麦酒,穿毛毡衣服。钵和国有两条路,一条西边通往嚈哒,一条西南通往乌苌,也受嚈哒管辖。

波知国在钵和国的西南。地狭人穷,依山傍谷而居,国王也管不住全国。那里有三座池子,传说大池子里住着龙,中等大小的池子里住着龙的妻子,小的池子里住着龙的儿子。行人经过那里,要祭祀才能过去,不祭祀的话,大多会遇到风雪的阻碍。

赊弥国在波知国的南边。人们住在山里,不信佛教,只信奉各种各样的神,也归属于嚈哒。

东边是钵卢勒国,路特别险峻,要靠铁索才能过去,深不见底。熙平年间,宋云他们都没能到达那里。

乌苌国在赊弥国的南边。北边是葱岭,南边到天竺。婆罗门胡人是那里的上层阶级。婆罗门大多精通天文历法和吉凶占卜,国王做任何决定都要先问问他们。那地方盛产林果,用水灌溉田地,稻子和麦子都丰收。他们信奉佛教,有很多寺庙宝塔,非常华丽。如果有人打官司,就用药来检验,有罪的人会发狂,无罪的人则安然无恙。他们奉行不杀生的教义,犯了死罪的人只会被流放到灵山。乌苌国的西南有檀特山,山顶上建有寺庙,用几头驴子把食物从山下运到山上,不用人牵引,驴子自己就能来回运送。

乾陀国在乌苌国的西边。它原来的名字叫业波,被嚈哒攻破后改了名字。他们的国王是敕勒人,已经做了两代国王了。他喜欢打仗,跟罽宾打了三年仗,百姓都怨声载道。他们有七百头战象,每头象上坐十个人,都拿着武器,象鼻子上还绑着刀,用来作战。他们的都城东南七里有个佛塔,高七十丈,周长三百步,这就是所谓的雀离佛图。

康国啊,是康居的后代,老是搬家,没个固定的地方,从汉朝开始,就一直这样。他们的国王姓温,是月氏人,以前住在祁连山北面的昭武城,后来被匈奴打败了,就跑到葱岭以西,建立了国家。国王的亲戚都分封当了国王,所以康国周围的国家都姓昭武,表示不忘本。现在的国王叫世夫毕,人很好,很得人心,他老婆是突厥达度可汗的女儿。他们的首都建在萨宝水上,叫阿禄迪城,人口很多,有三个大臣一起管理国家大事。国王平时戴着镶嵌七宝的帽子,穿绫罗锦缎和白色的叠锦衣服;他老婆留着长头发,戴着黑色的头巾;男人都剪头发,穿锦袍。康国号称强国,西域很多国家都归附它,比如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等等,都听它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法律,刻在神庙里,要判刑的时候就拿出来看。重罪要灭族,一般的罪犯要处死,小偷小摸就砍掉脚。那里的人个个都是深眼窝、高鼻梁、大胡子,很会经商,各地的夷人都来他们国家交易。他们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琴、箜篌这些乐器,婚姻丧葬习俗跟突厥一样。他们建有祖庙,每年六月祭祀祖先,周围的国家都来参加。他们信奉佛教,用的是胡文。那里的气候温暖,适合种植五谷,他们勤于耕种蔬菜,树木长得也很好。那里出产马、骆驼、驴、犎牛、黄金、硇沙、<贝甘>香、阿萨那香、瑟瑟、獐皮、氍、锦、叠锦。盛产蒲桃酒,富裕人家能存几千石,年年都有好收成。

隋朝大业年间,康国开始派使者进贡,后来就断了联系。

安国,就是汉朝的安息国。国王姓昭武,跟康国王是同族,名字叫设力,他老婆是康国王的女儿。安国的首都建在那密水南边,城墙有五层,周围环绕着水,宫殿都是平顶的。国王坐在七尺多高的金驼座上办公,每次听政的时候,他和王后面对面坐着,三个大臣一起商议国事。安国的风俗跟康居差不多,只是他们有个奇怪的习俗,就是娶自己的姐妹或者母子乱伦,这跟其他地方不一样。

隋炀帝当了皇帝以后,派了个叫杜行满的官员去西域跑一趟。这杜行满到了西域,弄到了一些五颜六色的盐就回来了。

西边一百多里地有个毕国,大概有上千户人家。这个国家没啥国王,就安国管着它。大业五年的时候,毕国还派人送贡品来了。

再来说说石国,它地处药杀水边上,首都城大概十来里方圆。国王姓石名涅。他们的首都城东南边盖着房子,中间摆着座位。正月初六这天,他们会把国王父母烧剩下的骨灰,用金瓮装着放在床上,然后大家围着骨灰转圈,撒些花瓣和水果,国王带着大臣们一起祭拜。祭拜完了,国王和王后就去了另一个帐篷,大臣们依次坐着,大家一起吃吃喝喝,宴会就结束了。石国种小麦和大米,还有很多好马,老百姓都挺能打仗的。以前他们还臣服过突厥,后来射匮可汗把他们灭了,然后让一个叫特勤甸职的人管着石国的事。石国往南去吐蕃六百里,往东南去瓜州六千里。

这个特勤甸职在大业五年的时候还派人来进贡过,后来就再也没消息了。

话说有个女国,在葱岭南边。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女人当国王,国王姓苏毗,字末羯,当了二十年女王。女王的老公叫金聚,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国内的男人,就只管打仗。山下是他们的城池,大概方圆五六里,住着上万户人家。女王住在九层高的楼里,身边伺候着几百个宫女,五天才上朝一次,还有一个地位次于女王的小女王一起处理政务。她们那儿的习俗是女人看不起男人,但又不嫉妒。男女都喜欢在脸上涂抹各种颜色的颜料,而且一天之中可能会换好几次颜色。人们都披散着头发,穿皮鞋。收税没有固定的标准。气候寒冷,主要靠打猎为生。那里出产铜矿石、朱砂、麝香、牦牛、好马和蜀马。尤其盛产盐,经常把盐运到天竺去卖,利润翻了好几倍。她们还经常和天竺、党项打仗。女王去世后,全国要大规模地收敛钱财,然后在女王的家族里挑选两个优秀的女子,一个当女王,一个当小女王。她们那里贵族死后,要剥下他们的皮,把金粉和骨肉混合放在瓶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再把他们的皮用来包裹铁器一起埋掉。她们信奉阿修罗神,还信奉树神,每年年初都要用人或猕猴祭祀。祭祀完后,要进山祈祷,这时会有一只像母雉鸡一样的鸟飞来停在手上,剖开它的肚子看看里面,如果是谷物就预示着丰收,如果是沙石就预示着灾年,这叫鸟卜。

隋朝开皇六年,女国曾派使者来进贡,后来就断绝了往来。

另一个国家叫汗国,在葱岭以西五百多里,古时候叫渠搜国。国王姓昭武,字阿利柒。都城方圆四里,精兵几千人。国王坐在金羊做的床上,他的妻子戴着金花。那里盛产朱砂、金子和铁。往东去疏勒有一千里的路程,往西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往西北去石国五百里,往东北去突厥可汗那里有两千多里,往东去瓜州有五千五百里。

隋朝大业年间,汗国也曾派使者进贡土特产。

吐火罗国,首都位于葱岭以西五百里,跟挹怛国混居在一起。首都面积是方圆两里,精兵强将有十万人,个个都是战斗高手。他们那儿的习俗是信奉佛教。兄弟们共用一个老婆,轮流睡觉,谁睡谁在门外挂上自己的衣服做标记,生下的孩子归长兄所有。“兄弟同一妻,迭寝焉”,这可是他们的风俗啊!他们山里的洞穴里住着神马,每年都在洞穴里放牧,都能产下名驹。吐火罗国南边一千七百里是漕国,东边五千八百里是瓜州。隋朝大业年间,他们还派使者来进贡呢。

米国,首都位于那密水西边,以前是康居国的领地。米国没有国王,城主姓昭武,是康居国王的旁系亲属,字叫闭拙。首都面积是方圆两里,精兵几百人。西北边五百里是苏对沙那国,西南边二百里是史国,东边六千四百里是瓜州。大业年间,米国经常进贡各种土特产。

史国,首都位于独莫水南边十里,以前也是康居国的领地。国王姓昭武,字狄遮,也是康居国王的旁系亲属。首都面积是方圆两里,精兵一千多人。他们的风俗跟康居国差不多。史国北边二百四十里是康国,南边五百里是吐火罗国,西边二百里是那色波国,东北边二百里是米国,东边六千五百里是瓜州。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来进贡土特产。

曹国,首都位于那密水南边几里,以前也是康居国的领地。曹国没有自己的统治者,康居国王派他儿子乌建来管理。首都面积是方圆三里,精兵一千多人。曹国有个很灵验的神,从西海以东的国家都来祭拜它。这个神是金人做的,身长五尺多,高矮比例协调。每天都要用五峰骆驼、十匹马、一百只羊来祭祀,祭祀的人常有几千人,吃都吃不完。曹国东南边一百里是康国,西边一百五十里是何国,东边六千六百里是瓜州。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来进贡土特产。

何国,首都位于那密水南边几里,以前也是康居国的领地。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居国王的亲戚,字敦。首都面积是方圆两里,精兵一千人。他们的国王坐在金羊做的宝座上。“其王坐金羊座”,想想都挺气派的!何国东边一百五十里是曹国,西边三百里是小安国,东边六千七百五十里是瓜州。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来进贡土特产。

乌那遏国在乌浒水的西边,以前是安息国的领地。国王姓昭武,是康国国王的后代,字叫佛食。首都城池边长两里,精兵也就几百人。国王坐在金羊做的宝座上。往东北走四百里到安国,往西北走二百多里到穆国,往东走七千五百里到瓜州。

大业年间,他们派使者来进贡各种奇珍异宝。

穆国也在乌浒河的西边,也是安息国的旧地盘,和乌那遏国是邻居。国王也姓昭武,也是康国国王的后代,字叫阿滥密。首都城池边长三里,精兵有两千人。往东北走五百里到安国,往东走二百多里到乌那遏国,往西走四千多里到波斯国,往东走七千七百里到瓜州。

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来进贡各种奇珍异宝。

漕国在葱岭的北边,汉朝的时候叫罽宾国。国王姓昭武,字顺达,是康国国王的亲戚。首都城池边长四里,精兵有一万多人。这个国家法律很严厉,杀人犯和强盗都得死。他们那儿的人很重视淫祠,葱岭山上有个供奉顺天神的地方,仪式非常隆重,房子是用金银铜做的,地上铺着银子,每天去祭拜的人都有上千个。祭祀的地方前面有一根鱼脊骨,上面有个洞,洞口够马骑着出入。国王戴着金牛做的帽子,坐在金马做的宝座上。那里盛产稻米、粟米、豆子、小麦,还有很多大象、马、牦牛,以及金子、银子、镔铁、地毯、朱砂、青黛、安息国的青木等等香料,还有蜂蜜、黑漆、阿魏、没药、白附子。往北走七百里到北帆延,往东走六百里到劫国,往东北走六千六百里到瓜州。

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来进贡各种奇珍异宝。

话说啊,自古以来,要跟遥远的蛮夷之地通商往来,必须得有个雄心勃勃的君主,还得有几个热衷于此事的臣子才行。张骞打通西域,班超弃笔从戎,他们或是用珍宝结交,或是用武力震慑,都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立下大功。这都是因为皇帝重视跟远方国家交往,而大臣们也甘愿赴汤蹈火。所以说,皇帝的喜好,不一定非要效仿啊。

西域虽然在魏朝的时候就通了,但当时天下不太平,皇帝一心想着统一全国,没工夫管这些。朝廷只是派使者来往,维持着联系就算了。到了隋炀帝,他穷奢极欲,超过了秦汉两朝,裴矩献上《西域图记》来迎合他的心思,结果隋炀帝就亲率大军出玉门关,设立伊吾、且末两镇,关中地区一直到流沙,都因此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如果说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威胁,东方的夷族也投降了,隋炀帝说不定还会修筑轮台的营垒,建造乌垒的城池,去求大秦的明珠,去弄条支的鸟蛋,到那时,来来往往运输物资,那还得了!

古代贤明的君主,治理的疆域也就方圆五千里,一心安抚中原地区,不去管那些偏远荒凉的地方。难道是他们的威望不够,恩德不够广被吗?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想让边远地区的蛮夷劳累中原百姓,不想因为无用的事情而损害有用的事情。所以秦朝戍守五岭,汉朝治理三边,结果要么是路上饿死的人连成一片,要么是人口减半。隋朝自以为强大,结果在青海也吃了大亏。这些都是因为统治者自己迷失了方向,才导致百姓受苦。

所以啊,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件事的意义,拒绝都护的请求,把千里马送回去,不要求白狼的贡品,那么七戎九夷就会按时进贡,即使没有辽东的胜利,也不会发生江都那样的惨剧!西域跟汉朝通商,时间长了,情况也复杂了,各种说法不一,所以以前的史书和后来的史书记载就互相矛盾,这主要是因为地方太远,消息不确切。人们知道的,比不知道的少得多,这是真的。我们只需要了解个大概,管它对不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