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看这帮人: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王颁(他弟弟王頍也在)、杨庆、田翼、纽因、刘仕俊、翟普林、华秋、徐孝肃…… 这么多人,唉,现在这世道啊!
《孝经》里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论语》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吕览》更是讲:“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纳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 你看,孝道这玩意儿,多重要啊!它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能改变人啊! 古代那些圣明的皇帝,把孝道推广到全国,就能跟天地一样德行高尚,跟日月一样光明磊落;那些诸侯大臣,要是能做到孝顺,就能保住家族和官位;就是普通老百姓,只要孝顺,也能流芳百世,名扬后人。你想想尧舜禹汤,还有孔孟荀子,他们都这么重视孝道! 所以说,一切的根本都在这儿呢!
可是现在呢?好传统都丢了,坏风气越来越盛,礼义廉耻都没了!你看那些达官贵人,家里堆满了金银财宝,摆满了珍奇玩物,这可不是一两家的事儿;那些富裕人家,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家里藏满了珍宝,也不是一家两家的事儿。他们啊,对父母的孝敬,根本做不到位;对父母的思念,也体会不到其中真谛。所以诗人才会怀念朴素的衣冠,孔子的门徒才会批评那些穿锦绣衣服的人。
先说说怎么养育他们,以及最终他们去世后哀悼的方式吧。他们的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孝心却是一致的。要是能像对待泉水里的鱼、山林里的鸟兽那样,真诚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那可真是太难得了!那些什么温床暖被、扇风铺席、浇灌树木、搬土培植之类的,只要是做给别人看,就显得俗气了。这正是仁人君子们叹息不已,贤明的宰相们应该用心思考的地方。如果能用好的教育来引导他们改掉坏毛病,用优厚的爵位赏赐来鼓励他们,用真诚的态度来引导他们进步,并长期坚持下去,那么现在看起来很少的人,就能变得很多;现在看起来很难做到的事,就能变得容易了。
长孙虑他们这些人,并没有深厚的学问,也没有什么杰出的才能。有的就顺其自然,感情不加掩饰;有的就专注于本性,勤劳地工作。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工作,用全部的爱敬之心对待父母,从父母膝下得到的快乐,让他们忘记了功名利禄的诱惑。他们不张扬,却能感化他人,人神都为之感动。即使有些人后来官至宰相,爵位列为王侯,俸禄多如山,出行车马成队,但死后却未必能和这些真正孝顺的人相提并论。“孝”的意义如此重大,难道不是这样吗?
查阅一下史书,《魏书》里把赵琰、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列入《孝感传》;《周书》里把李棠、柳桧、杜叔毗、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列入《孝义传》;《隋书》里把陆彦师、田德懋、薛浚、王颁、田翼、杨庆、郭世俊、纽因、刘仕俊、郎方贵、翟普林、李德饶、华秋、徐孝肃列入《孝义传》。现在,赵琰、李棠、柳桧、杜叔毗、陆彦师、李德饶已经分别收录在他们的个人传记和家传里了,其余的都从这些书里整理出来,编成《孝行传》。
长孙虑是代郡人。他母亲因为喝酒,他父亲真生气地呵斥她,不小心用杖打死了她。他父亲因此被县衙抓起来,要判重刑。长孙虑就上书尚书说:“父母吵架,本来没什么恶意,只是因为意外,一下子就酿成大祸。现在母亲还没下葬,父亲随时可能被处死,我们兄弟五个,个个年幼。我作为长子,今年十五岁,还有一个四岁的妹妹。我们互相依靠,都难以生存,如果父亲被处死,我们全家就都完了。恳请让我代替父亲受死,让这些年幼的孤儿寡母能够活下去。”尚书奏报说:“长孙虑对父亲是孝子,对弟弟妹妹是仁兄,调查情况来看,实在令人同情。”孝文帝下诏特赦了他父亲的死罪,让他流放到远方。
乞伏保是高车人。他父亲在献文帝时期担任散骑常侍、牧曹尚书,被赐封宁国侯。因为他忠诚谨慎,经常侍奉在皇帝身边,负责传达诏令。皇帝赐给他宫女河南宗氏为妻,宗氏死后,又赐给他宫女申氏,申氏是宋太子左率申坦的姐姐的女儿。一年多后,乞伏保的父亲去世了。申氏抚养乞伏保长大,性格严厉,经常打骂他,但乞伏保依然孝顺恭敬,一点怨言也没有。他继承了父亲的侯爵,按例降为伯。后来逐渐升迁为左中郎将。每次请求俸禄赏赐,以及公私事务上的开支,他都会详细禀报。后来他被派去鄯善镇做将领。申氏八十多岁的时候,乞伏保亲手制作马车,亲自扶着接送她,申氏非常高兴。申氏去世后,乞伏保辞官,护送灵柩回洛阳。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长兼南中郎将,最终去世。
孙益德是乐安人。他母亲被害死了。孙益德年纪很小,就为母亲报了仇,回家在母亲灵前哭泣,等待县官来处理。孝文帝和文明太后认为他年纪虽小,但孝心坚定,而且没有逃避罪责,就特赦了他。
董洛生是代郡人。他守孝超过了礼制规定的时间。皇帝下诏派秘书中散温绍伯带着诏书去安慰他,让他节哀顺变,以维护孝道。又诏令他的宗亲互相劝慰鼓励他,不要让他留下违背人伦道德的污点。
杨引,是襄垣县人。他三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一直由叔叔抚养长大。他母亲九十二岁去世的时候,杨引已经七十五岁了,他悲伤过度,守孝的礼节都超过了规定。三年孝期满了,他还一直后悔没来得及孝敬父亲,于是又穿上了最重的丧服,吃粗茶淡饭,发誓要终身守孝。这样过了十三年,他的哀思一点都没减少,三百多乡邻都为他上书称赞他的孝行。有关部门上奏朝廷,请求表彰杨引的孝行,恢复他家人的身份,并树碑立传颂扬他的孝顺。朝廷下令专门编撰书籍,表彰杨引的孝行,还给他一个闲职。
阎元明,是河东安邑人。他从小就非常孝顺,他的孝行在乡里远近闻名。太和五年,他被任命为北随郡太守。但是,阎元明因为要离开家去赴任,心里非常悲伤,思念母亲。他母亲也同样牵挂他,哭着送他走。阎元明悲痛地哭喊着上诉朝廷,请求回家奉养母亲。他一见到母亲,他母亲的眼睛就睁开了。(这可能指母亲因思念儿子而病重,见到儿子后病情好转)。刺史吕寿恩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在州郡表彰阎元明为孝子,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让他能够一直侍奉母亲到老。母亲去世后,他守孝期满,心里一直悲痛,每逢忌日,他的悲伤都会感动周围的邻居。兄弟们和睦相处,长幼有序,他们安贫乐道,最终一起白发苍苍。
猗氏县人令狐仕,兄弟四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们痛哭思念父亲十年,之后一直孝顺地侍奉母亲,他们的孝行在乡里传颂。他们勤劳耕作,积攒了很多粮食,并且乐善好施,从不吝啬。
河东郡人杨风等七百五十人,一起上书称赞乐户皇甫奴兄弟。虽然他们被征召入伍,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们的品德却非常高尚,他们孝顺地侍奉继父,他们的孝行非常有名。
东郡小黄县人董吐浑和他的哥哥,侍奉父母非常孝顺,祖孙三代同住,家庭和睦,很有礼仪。景明初年,畿内大使王凝奏请朝廷表彰他们的孝行,朝廷批准了。
吴悉达,是河东闻喜人。他兄弟三个,年纪都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被别人杀害了。一年四季,他们都悲痛地呼喊思念父母,乡邻们都被他们的悲惨遭遇深深感动。长大后,他们报了仇,然后搬到永安避难。兄弟几个同住四十多年,家庭和睦,谦让互助,勤劳分工。即使在歉收的年份,家里连粗粮都吃不饱,但如果有客人经过,他们一定会倾尽所有款待。每当乡里有人去世,他们都会主动帮忙,甚至自己出钱出力,提供车辆和牲口,把死者送去安葬。邻居中有孤贫困窘的人,他们也总是毫不犹豫地解衣施食,接济帮助。五百多位乡邻一起到州里去称赞他们兄弟的善行。刺史听说悉达兄弟在乡里的好名声后,特地赠予悉达父亲“勃海太守”的官衔。后来,悉达想要改葬父母,却怎么也找不到坟墓了,找遍了也没找到。他日夜哭喊,声音不断,还向神灵呼叫求助。突然,悉达脚下地面塌陷,找到了父亲的墓志铭,这才得以迁葬曾祖以下三代九位先人的坟墓。他倾尽家产,没有向任何人求助,悲伤憔悴的样子,比当初父母刚去世时还要厉害。有关部门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在他们家门口树立旌表,免除徭役,以此表彰他们的孝义。
齐州人崔承宗,他父亲在宋朝时期在汉中做官,母亲去世后就葬在了那里。后来青州、徐州归属魏国,他和母亲的墓地就隔绝了。崔承宗非常孝顺,不顾路途遥远和危险,偷偷地把母亲的灵柩背回京城。黄门侍郎孙惠蔚听说后,说:“我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忠孝廉洁的品质。”于是,他便按照最高的礼仪去吊唁,如同老朋友一样。
王续生,是荥阳京县人。他继母去世后,守丧期间,他拄着拐杖才能勉强站起来。等到守丧期满,他的头发都掉光了。有关部门上报朝廷,宣武帝下令在他家门口树立旌表,免除徭役。
李显达,是颍川阳翟人。父亲去世后,他七天不吃不喝,头发都掉了,身体也瘦弱不堪。六年里,他一直住在墓地旁边,日夜哭泣,几乎要失去理智。州牧高阳王雍将此事上报朝廷,灵太后下令在他家门口树立旌表。
仓跋,是荥阳京县人。母亲去世后,他五天不吃不喝,吐了好几升血,守丧期间身体消瘦憔悴,在当地非常有名。有关部门上报朝廷,孝武帝下令在他家门口树立旌表。
张升,是荥阳京县人。他父亲去世后,不吃盐只喝水,过度悲伤,瘦得不成样子,骨瘦如柴,头发都掉光了。这事儿传遍了乡里,小偷小摸的都不敢靠近他家。州里上报朝廷,还特地在他们家门口立了个牌坊。
王崇,字乾邕,是阳夏雍县人。他和兄弟俩都以孝顺闻名,平时辛勤耕作,孝敬父母。后来他在梁州镇南府当了个主簿。他母亲去世后,他拄着拐杖才勉强站起来,头发都掉光了。还没来得及下葬,暂时停放在家西边。王崇就在停放遗体的地方搭了个棚子,日夜哭泣,连鸽子都成群结队地飞来了。其中有一只小鸟,羽毛乌黑,眼睛亮晶晶的,比麻雀大,就停在王崇的棚子上,早晚都不离开。母亲的丧事办完后,他又碰上父亲去世,悲伤过度,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标准。那年夏天,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经过的地方,飞禽走兽都暴死了,草木都被摧毁了。可是到了王崇的田地边上,风雹就停了,十顷禾苗竟然一点儿都没受损。过了王崇的地界,风雹又开始肆虐了。大家都说这是他孝行感动了上天。王崇即使除服了,也仍然住在墓地旁边。在他屋子前面,长出了一棵草,茎叶非常茂盛,没人认识这是什么草。到了冬天,又有一只鸟在王崇的屋顶上筑巢,孵育了三个小鸟,毛羽长全了,很温顺也不害怕人。地方官听说后,亲自去查看。州里上报朝廷,也特地在他们家门口立了个牌坊。
郭文恭,是太原平遥人。他当过太平县令。七十多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郭文恭非常孝顺,就住在祖父母墓地旁边,每天早晚都跪拜祭奠。他光着脚,背着土,给祖父母的墓地培土,不管寒暑,坚持了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叹息。朝廷尚书听说后,也在他们家门口立了个牌坊。
荆可,是河东猗氏人。他为人质朴,举止跟别人不一样。他非常孝顺,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随时保证母亲吃好喝好,从没让母亲受过一点委屈。母亲去世后,他三天滴水未进,悲痛欲绝,几次昏死过去才醒过来。母亲下葬后,他就住在墓地旁边,日夜哭泣,自己动手堆坟,头发蓬乱,不梳洗打扮,只吃些野菜喝水度日。他家原来的墓地很大,杂草丛生,离家十多里地,但他却独自住在那里,和野兽为伍,他的孝行感动了附近的人,整个县的人都称赞他。大统年间,荆可的乡亲们认为他的孝行足以感化乡里,就向朝廷上报了他的事迹。周文帝下令州县表彰他。服丧期满后,他还像守孝一样生活。大冢宰、晋公护听说荆可的孝行后,特意召见了他。晋公护和荆可交谈,两人常常意见相合。护公也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的母亲阎氏死在敌人的地盘上,生死不明。每次见到荆可,护公都为自己不能侍奉在母亲膝下而悲伤,同时又非常敬佩荆可的孝心。荆可去世后,护公仍然怀念他的孝心,把荆可的妻子儿女接到京城,一直供给他们衣食。
秦族,是上郡洛川人。他的祖父白和父亲雚,都非常孝顺,在乡里都很有名气。魏太和年间,秦白被任命为颍州刺史。大统年间,秦雚被任命为郦城郡守。秦族非常孝顺,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父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每哭一次,都让人听了非常心酸。因为母亲还在世,他总是压抑自己的悲伤,安慰母亲。四季的珍馐美味,从没断过。他和弟弟荣先兄弟情深,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后来母亲去世了,他整天哭泣,只吃野菜喝水。服丧期满后,他还吃素,二十多年不进卧室。乡里人都对他赞叹不已。他的乡亲王元达等七十多人上书朝廷,朝廷下令表彰他的家门。
秦荣先也很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最终因悲伤过度而死。乡里人都受到他的孝行感化。周文帝嘉奖了他,下诏表彰他的孝行,追赠他沧州刺史的官职,以表彰他的孝行。
皇甫遐,字永贤,是山西汾阴人。他家世代贫寒,但在乡里却以和睦相处著称。皇甫遐为人非常纯朴善良,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远近闻名。后来母亲去世后,他就在母亲墓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亲自挑土堆坟。还在墓地南边挖了个禅窟,下雨就躲在禅窟里,天晴就继续堆坟。从早到晚辛勤劳作,从不休息。日积月累,坟堆高了几丈,周长五十多步,禅窟也建成了两层,共有十二个房间,中间还有通道,能容纳一百多人。皇甫遐每天就吃点粥,睡硬地铺,风吹日晒,身体消瘦得不成样子,家人几乎认不出来了。刚开始堆坟的时候,有两对鸱鸟在他墓旁徘徊悲鸣,始终不肯离开,好像在帮助他一样,过了一个月才飞走。远近乡邻都听说他的孝行,纷纷送米面给他,但他都没有吃,都用来供奉佛像了。州县上报了他的事迹,朝廷下旨表彰他。
张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他祖父张成曾代理平阳郡守,父亲张延俊做过州郡官吏,官至功曹主簿。他们父子都以纯朴善良在乡里受到推崇。张元为人谦逊谨慎,孝行出众,虽然对经史略知一二,却精通佛经。六岁那年,夏天天气很热,他祖父想让他去井里洗澡。张元坚决不肯,祖父以为他贪玩,就用杖子打他的头,说:“你为什么不肯洗澡?”张元回答说:“衣服是为了遮盖身体,避免暴露。我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身体。”祖父很惊讶,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家的南边邻居有两棵杏树,杏子成熟后,很多都掉到张元家的院子里。孩子们都争着捡来吃。张元捡到的杏子,都送还给了邻居。他家院墙边有一条被人遗弃的小狗,张元就把它捡回家养了起来。他叔父生气地说:“养它干嘛!”想把它扔掉。张元说:“所有有生命的动物,都珍惜自己的性命。如果生生死死是天意,那是自然规律。现在这条狗被人遗弃而死,不符合天理。如果看见了而不收养,那就没有仁慈之心。所以我才把它捡回来养。”他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就同意了。没过多久,狗妈妈衔着一只死兔子放在张元面前就走了。
公元556年,元恒的祖父双目失明,整整三年。元恒非常伤心,日夜哭泣,还读佛经、拜佛,希望能保佑祖父恢复视力。后来,他在读《药师经》时,看到了“盲者得视”的句子,于是请了七个和尚,点亮七盏灯,连续七天七夜诵经祈福。他一边念经,一边说:“天人啊!都是我元恒不孝,才导致祖父双目失明。我现在用灯光普照法界,希望祖父能够重见光明,我愿意代替祖父承受黑暗!”就这样念了七天七夜,那天晚上,他梦见一位老人用金勺子治疗他祖父的眼睛,梦中他高兴地跳了起来,然后惊醒。他赶紧把这事告诉了家人。三天后,他祖父的眼睛真的复明了!后来,祖父卧病在床,元恒寸步不离地照顾他,祖父吃多少,他就跟着吃多少,甚至连衣服都不换,日夜守护在祖父身边。祖父去世后,元恒悲痛欲绝,好半天都缓不过神来。他父亲去世后,三天都没吃东西喝水。乡里人都很敬佩他孝顺。县里的博士杨轨等人,还有两百多人,一起上书朝廷,歌颂他的孝行,朝廷还下令表彰了他的家门。
王颁,字景彦,是太原祁县人。他父亲僧辩,在《南史》里有记载。王颁从小就英姿勃发,文武双全。他父亲僧辩平定侯景之乱后,把他留在荆州。后来梁元帝被周军围困,王颁就进入关中。他听说父亲被陈武帝杀害后,悲痛欲绝,昏过去一会儿才醒过来,哭声不断,身体也消瘦得不成样子。等到服丧期满后,他一直穿着粗布衣服,吃素食,睡在稻草上。周明帝很欣赏他,召见他,授予他左侍上士的官职。后来他升迁为汉中太守,又升任仪同三司。
隋朝开皇年间,因为平定蛮族有功,他被加封为开府,封为蛇丘县公。他献上了攻打陈朝的策略,隋文帝看了很惊讶,召见了他,听完他的陈述后,隋文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改变了脸色。后来,隋军大举伐陈,王颁主动请缨出征。他率领几百人,跟随韩擒虎作为先锋部队,夜间渡河,奋勇作战,身负重伤。担心自己无法继续作战,他悲痛地哭泣起来。夜里睡觉时,梦见有人给他药,醒来后伤口就不疼了。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孝心感动了上天。
陈朝灭亡后,陈宣帝的弟弟陈叔宝被俘虏,他秘密召集父亲生前的手下士兵,聚集了一千多人。面对这些士兵,他哭得泣不成声。 这时候,一些强壮的士兵问他:“郎君的仇恨已经报了,为什么还这么悲伤?是不是因为霸先(陈霸先)死得太早,您没能亲手杀了他?不如我们挖开他的坟墓,把棺材烧掉,把骨灰扬了,也算尽孝了。” 陈叔宝连连摇头,额头都磕破了,流血不止,回答说:“他的坟墓很大,恐怕一夜之间挖不开,找不到他的尸骨,等到天亮,事情就会败露。” 士兵们纷纷表示愿意帮忙,拿出铁锹镐头。于是,他们当夜就挖开了陈霸先的陵墓,打开棺材,发现陈武帝的胡须一根都没掉,根根都长在骨头上。陈叔宝于是烧掉了骨头,把骨灰收集起来,兑水喝了下去。之后,他主动把自己绑起来,自首请罪。
晋王把这件事上报给了隋文帝。隋文帝说:“朕是凭借正义平定了陈朝,王颁的行为也是孝义之举,我怎么忍心惩罚他呢?”于是便没有追究。有关部门记录了他的战功,准备授予他柱国之职,赏赐他五千段布。陈叔宝坚决推辞,说:“我能够报仇雪恨,是因为国家的力量强大,我的本意是为私,并非为国效力,所以不敢接受官职和赏赐。” 隋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代州刺史,他在任上施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最终,他在齐州刺史任上去世。
他的弟弟陈頍,字景文,年纪很小的时候,江陵就失守了,他和哥哥们一起逃到了关中。他从小就喜欢结交侠客,二十岁的时候,还不识字,被哥哥陈颙责备训斥了一顿。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孝经》和《论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后来又学习了《左传》、《礼记》、《易经》、《诗经》、《尚书》,最后感叹道:“书,没有不值得读的!” 他刻苦学习了很多年,最终通读了五经,彻底理解了其中的精髓,深受儒家学者的赞赏。他擅长写作,口才也很好。三十岁的时候,周武帝(指隋文帝)将他召为露门学士,朝廷的很多决策,都出自他的建议。他见识广博,精力充沛,喜欢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且能记住很多奇闻异事,以博学多才闻名。他还精通兵法,胸怀远大的抱负,常常感叹生不逢时,一直把自己当成未来的将相之才。
开皇五年,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不久后又被调到国子监讲学。 有一次,隋文帝亲自参加祭祀典礼,国子监祭酒元善在讲解《孝经》,陈頍与他辩论,论辩激烈,元善常常被陈頍驳倒。隋文帝对他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他为国子博士。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免职,发配到岭南。
好家伙,这故事讲的是几位古代人物的生平啊!先说这位,他叫什么来着……对,姓頍,在汉王谅手下当差,当了个参军。好几年了,汉王对他挺客气的。那时候汉王看着房陵王和秦王、蜀王一个接一个被废掉,心里头就开始打鼓了,琢磨着要搞点事情。这頍呢,就劝汉王赶紧整军备战,准备干仗。等文帝一死,汉王立马造反,这造反的主意,好多都是頍出的。后来頍又出了好几个妙计,可惜汉王没听他的。
结果杨素带兵杀到蒿泽,要跟汉王决战。頍跟儿子说:“这天气太糟糕了,这仗肯定要输!你跟着我一起跑吧!”果然,打输了。頍想逃到突厥去,结果跑到山里,路给堵死了,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他对儿子说:“我的计策,一点也不比杨素差,就是汉王不听我的,才落到这步田地。我不能乖乖被抓,留下个窝囊废的名声!我死了以后,你千万别跟那些老朋友走得太近!”说完就自杀了,埋在了山里的石窟里。他儿子好几天没吃饭,最后还是去找了熟人,结果被抓了。杨素找到頍的尸体,砍了头,挂在太原示众。頍写的《五经大义》三十卷,《集》二十卷,都因为战乱,彻底没了。
接下来这位,叫杨庆,字伯悦,是河间人。他爷爷和爸爸,都因为孝顺出名。杨庆长得好看,又聪明伶俐。十六岁的时候,齐国子博士徐遵明看到他,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长大后,他读了不少书。二十五岁那年,朝廷选拔孝廉,他因为要侍奉母亲没去。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七十年都没解开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还亲自背土堆坟。齐文宣帝还特地表扬了他家,赏赐了不少东西。隋文帝当皇帝后,也多次赏赐他,最后还让他当了仪同三司,平阳太守。最后,他是在家里去世的。
最后一位,叫田翼,不知道是哪儿的人。他因为孝顺养母而出名。他继母生病了一年多,田翼亲自照顾,细心到连饮食起居都照顾得无微不至,继母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继母不吃他就也不吃。隋朝开皇年间,他继母得了暴痢。田翼怀疑是中毒了,竟然亲自尝了继母的呕吐物!他继母去世后,田翼悲痛过度,当场去世了。他媳妇也因为太伤心,也死了。乡里人一起把他俩厚葬了。
纽因,字孝政,是山西运城人。他特别孝顺。周武帝的时候,他父母去世了,他就住在墓地旁边,还亲自挑土堆坟。坟前长出一棵麻,足有一丈高,粗得能合抱,枝叶茂盛,一年四季常青。有鸟儿在上面栖息,只要纽因哭,鸟儿也跟着悲鸣。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周武帝表彰了他的家门,提拔他做了甘棠县令。隋开皇初年,他去世了。
他儿子士雄,从小就正直孝顺。父亲去世后,他也住在墓地旁边,亲自挑土堆坟。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槐树,以前长得特别茂盛,士雄守孝期间,这树竟然枯死了。服丧期满回家后,枯死的槐树又重新长出了枝叶。隋文帝听说后,感叹父子俩太孝顺了,下诏表彰他们,还把他们家所在的村子命名为“累德里”。
刘仕俊,是徐州人。他特别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好几次都悲伤过度昏厥过去,又醒过来,七天都没喝一口水。他住在墓地旁边,亲自挑土堆坟,还种了很多松柏树。就连老虎和狼都变得温顺,还会主动给他送吃的。隋文帝登基后,表彰了他的家门。
翟普林,是河南滑县人。他以孝顺闻名。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去,一直在家务农侍奉父母。乡里人都叫他“楚丘先生”。后来父母生病了,他亲自给父母擦洗身体,七个星期都没脱衣服。大业初年,父母双双去世,他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理智。他住在墓地旁边,亲自挑土堆坟。大冬天也不穿厚衣服,只穿一件单衣。他家里的鸟和狗,都跟着他守在墓地,只要翟普林悲伤哭泣,狗也会悲鸣,看见的人都感叹不已。有两只喜鹊在他家坟前的柏树上筑巢,还会飞进屋里亲近他,一点也不害怕。司隶巡察官上奏了他的孝行,于是他被提拔做了孝阳县令。
华秋,是汲郡临河县人。小时候就没了爸爸,他特别孝顺妈妈,远近闻名。家里很穷,他只能打零工养活自己。他妈妈生病了,华秋憔悴得不成样子,头发胡子都白了。妈妈去世后,他好几个月都不梳洗打扮,头发都掉光了。他在妈妈坟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还自己动手把坟堆垒高。有人想帮他,他都跪下谢绝了。隋朝大业年间,政府要征收狐皮,县里组织了大规模的狩猎。有一只兔子,被追赶着跑进了华秋的小棚子,躲在了他膝盖底下。猎人来到棚子,看到这种情况,就惊讶地放过了它。从那以后,这只兔子每天晚上都来棚子睡觉,跟华秋很亲近。县里很欣赏华秋的孝心,把他的事报告给了上级。上面派人来慰问他,还在他家门口立了块牌坊。后来,土匪横行,经常在华秋家附近出没,他们互相告诫说:“别去招惹这个孝子!”多亏了华秋,附近很多人都免受了土匪的侵害。
徐孝肃,也是汲郡人。他家几十几户亲戚,大多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只有徐孝肃很节俭。他孝顺父母,名声在外。即使年纪很小,家族里有什么纠纷,大家都会来找他评理,理亏的人都会主动认错。徐孝肃很小就没了父亲,根本不认识他。长大后,他问母亲父亲长什么样,然后请画家画了父亲的画像,建了个小庙供奉父亲,还经常去祭拜。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没见过他发脾气。母亲年老生病,徐孝肃细心照料,日夜操劳,好几年都愁眉苦脸的,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同情他。母亲去世后,徐孝肃吃素喝水,冬天只穿一件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把祖父母、父母的坟都亲手垒高了,并在坟边住了四十多年,披头散发,光着脚,一直到老死。
他的弟弟徐德备去世后,儿子徐处默又在坟边守灵。他们家几代人都以孝闻名。
有人说啊,能撑起天地,横跨四海的,只有孝道了。孝道呢,它从爱敬父母开始,最终达到对父母逝去后的哀思,途径很多,但核心只有一个。那些天生聪慧的人,或者那些通过后天努力达到中庸之道的,最终都能做到孝顺,效果都一样。像长孙虑他们这样的人,有的出身高贵,是公卿之后,靠着良好的家教熏陶;有的则出身贫寒,完全靠自己努力才做到孝顺。他们都是因为内心遵循道理,不违背礼教,才最终感动了天地神明。所以啊,即使像那些为父母守孝到累垮身体,甚至因此去世的人,虽然做法可能违背了先王的礼制,但我们也能从他们的行为中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仁爱之心。
“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唯孝而已矣。” 这句话说的就是孝道的伟大。你看,孝道从最基本的尊敬和爱戴父母开始,最后发展到对父母去世后的深深思念,虽然过程千差万别,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孝。 那些天资聪颖的人,或者那些通过努力达到中庸境界的人,他们都能做到孝顺,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像长孙虑那样,他们出身名门望族,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自然更容易做到孝顺;而有些人,出身贫苦,却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孝道的理解,做到感天动地。 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孝顺,都是因为他们内心遵循了道德准则,没有违背礼教,最终感动了上天。 即使有些人的做法,比如为了守孝过度劳累,甚至因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虽然可能违背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但我们也能从他们的行为中感受到他们对父母的深厚情感和孝心。 “负土成坟,致毁灭性,虽乖先王之典制,亦观过而知仁矣。” 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