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啊,他们祖上住在西海的右边,单独形成一个部落,其实就是匈奴的一个分支。他们姓阿史那。后来被邻国打败了,整个族群都被灭掉了。只有一个小孩儿,大概十岁左右,士兵看他太小了,不忍心杀他,就砍了他的脚,又砍了他的胳膊,把他扔在草泽里。有一只母狼用肉引诱他,等他长大后,竟然和狼发生了关系,然后就怀孕了。那个国王听说这孩子还活着,又派人去杀他。使者看到他就在狼旁边,还想把狼也杀了。这时候好像有什么神灵保佑似的,把狼一下子扔到了西海的东边,落在了高昌国西北的山上。那座山上有个山洞,洞里面平坦宽阔,长满了茂盛的草,周围几百里都是山。狼就躲在里面,生了十个儿子。十个儿子长大后,对外说是娶了媳妇怀孕了,后来各自成为一个姓氏,阿史那就是其中一个,他们是最贤明的,于是就当了首领。所以他们的军旗上插着狼头的旗帜,是为了不忘本。

渐渐地发展到几百户人家,经过几代人,出了个叫阿贤设的人,带领着部落从山洞里出来,臣服于蠕蠕。到了大叶护的时候,突厥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在魏朝末年,出了个伊利可汗,他带兵打败了铁勒,降服了五万多户人家。然后他就向蠕蠕的国王求婚。蠕蠕王阿那瑰大发雷霆,派使者去骂他。伊利杀了使者,率领军队袭击蠕蠕,打败了他们。伊利死后,他的弟弟阿逸可汗继位,又打败了蠕蠕。阿逸可汗病重将死的时候,没有立自己的儿子摄图,而是立了他的弟弟俟叔,称他为木杆可汗。

也有人说,突厥人本来是平凉地区的杂胡,姓阿史那氏。魏太武帝灭了沮渠氏后,阿史那氏带着五百户人家逃到了蠕蠕。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金山的北面,给蠕蠕人做铁匠。金山的形状像头盔,当地人把头盔叫做“突厥”,所以他们就以此为族名了。

话说啊,有人说突厥的祖先,是从索国出来的,住在匈奴的北边。他们部落的首领叫阿谤步,兄弟七十多个,其中一个叫伊质泥师都,据说他是狼生的。阿谤步他们兄弟个个都傻乎乎的,所以国家后来就被灭了。

但是泥师都就不一样了,他好像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预测风雨。他娶了两个老婆,据说一个是夏神,一个是冬神的女儿。他老婆一怀孕,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变成了白鹤飞走了;一个在阿辅水和剑水之间建立了国家,叫做契骨;一个在处折水那里建立了国家;还有一个住在跋斯处折施山上,这就是他大儿子。

山上还住着阿谤步的后代,那地方特别冷,经常下寒露。大儿子就用火给他们取暖,大家都活下来了。于是大家一起拥立大儿子当老大,就叫他突厥,也就是纳都六设。纳都六设有十个老婆,生的儿子都跟着妈妈的姓氏,阿史那就是他小老婆生的儿子。

纳都六设死了以后,十个老婆和他们的儿子们要选一个继承人。他们就一起跑到一棵大树底下,商量好说:“咱们都跳跃一下,谁跳得最高,谁就当老大!”阿史那的儿子年纪最小,没想到他跳得最高,其他的兄弟们就都拥立他当了老大,叫他阿贤设。虽然这些说法有点不一样,但总归都是狼的后代。

话说后来,土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到塞上卖丝绸布匹,并且希望能和中国通商。西魏大统十一年,周文帝派酒泉人胡安诺槃陀出使土门部落。土门部落的人都很高兴,都说:“现在大国派使者来了,咱们国家要兴盛了!”

大统十二年,土门就派使者进贡各种珍奇物品。那时候,铁勒部落正要攻打蠕蠕,土门率领自己的军队出击,打败了铁勒,俘虏了五万多户人家。土门因为自己势力强大了,就向蠕蠕的君主阿那瑰求婚。阿那瑰勃然大怒,派人去狠狠地羞辱土门,说:“你是我蠕蠕的奴隶,怎么敢说出这种话!”土门也生气了,杀了蠕蠕的使者,从此和蠕蠕断绝了关系,转而向西魏求婚。周文帝答应了这门婚事,在西魏大统十七年六月,把魏长乐公主嫁给了土门。同一年,魏文帝去世,土门派使者去吊唁,还送了二百匹马。

西魏废帝元年正月,土门率兵攻打蠕蠕,在怀荒北面大败蠕蠕军。阿那瑰自杀身亡,他的儿子庵罗辰逃到了北齐,剩下的蠕蠕人又立阿那瑰的叔父邓叔子为首领。土门于是自称伊利可汗,这和古代的单于称号一样;他把自己的妻子封为可贺敦,这和古代的阏氏称号一样。土门还和北齐保持着使者往来的关系。

土门死后,他的儿子科罗继位,科罗自称乙息记可汗,他又在沃野北赖山打败了邓叔子。科罗临死前,没有把汗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摄图,而是传给了弟弟俟斤,这就是后来的木杆可汗。

俟斤,又名燕都,长得非常奇特,脸宽一尺多,脸色通红,眼睛像琉璃一样,为人刚猛暴躁,又勇敢多谋,特别喜欢打仗。他率兵攻打邓叔子,打败了邓叔子。邓叔子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西魏。俟斤又向西攻打嚈哒,向东打败契丹,向北征服契骨,震慑了塞外各国。他的地盘,东起辽海,西到西海,方圆万里;南起沙漠,北到北海,大约五六千里,都臣服于他。他与中国抗衡,后来还和西魏一起攻打北齐,一直打到了并州。

他们的生活习俗是这样的: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住着圆顶毡帐,随着水草迁徙,以畜牧和狩猎为生,吃肉喝奶,穿皮衣和粗布衣服。他们轻视老人,尊崇壮年,缺乏廉耻之心,没有礼义观念,跟古代的匈奴差不多。

他们的可汗刚即位的时候,近侍和重臣们会用毡子抬着他,随着太阳转动九圈,每转一圈,臣下都要叩拜,拜完之后才扶他上马。然后用丝绸勒住他的脖子,勒到快要断气的时候才松开,赶紧问他:“你能当几年可汗?”可汗当时吓得神志不清,说不准能当多少年。臣下们就根据他说的年数,来决定他的统治期限的长短。他们的高级官员有叶护、次设、特勤、俟利发、吐屯发等等,还有其他一些小官,总共有二十八个等级,这些官职都是世袭的。他们的兵器有角弓、鸣镝、铠甲、长矛、刀、剑,装饰方面也兼具实用和华丽。旗帜上装饰着金狼头。侍卫被称为“附离”,夏语也叫“狼”,大概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狼的后代,所以心怀狼性吧。他们擅长骑射,性格残忍。他们没有文字,征发兵马和各种税收,都用刻木头记数,再配上一支金箭头,用蜡封起来作为凭证。

每当月将圆满的时候,他们就四处劫掠。他们的法律是这样的:反叛、杀人、奸污妇女、盗窃马匹的,都要处死;通奸的,割掉生殖器然后腰斩;奸污少女的,要重罚钱财,然后把少女嫁给他;斗殴伤人的,根据伤势轻重赔偿财物,打伤眼睛的要赔一个女子,没有女子就赔钱财;打断肢体的要赔马;偷马匹和其他东西的,要处以十倍甚至更多的罚款。人死了以后,尸体停放在帐篷里,子孙和亲属都要杀羊马,摆在帐篷前祭奠,然后绕着帐篷骑马跑七圈,来到帐篷门口用刀割破自己的脸,哭泣,直到血泪俱下,这样要重复七次才行。选个日子,把死者生前骑的马和常用的东西,连同尸体一起焚烧,收集剩下的骨灰,择日下葬。春夏死的,等到草木枯黄再埋;秋冬死的,等到草木繁茂再埋。下葬那天,亲属要举行祭祀,骑马绕行,割破脸颊,仪式跟刚死的时候一样。他们会在坟墓上立碑,建屋,屋里画上死者的肖像,以及他生前战斗的情景。他杀一个人就立一块石碑,杀的人多达几百上千的也有。他们还会把祭祀用的羊马的头都挂在碑上。

这天,男女都穿戴盛装,聚集在墓地。如果有男子看上了哪个女子,回去后就会派人去提亲,女方的父母大多不会拒绝。父亲、兄长、伯父、叔父死了,儿子、弟弟、侄子都要娶他们的继母、叔母、嫂子为妻,只是尊长不能娶卑幼。他们居无定所,不断迁徙,但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地。可汁部落常年居住在都斤山,他们的帐篷朝东开,这是因为他们敬畏太阳的升起。每年他们都要率领贵族祭祀祖先居住过的山洞。五月中旬,他们还会聚集在水边祭祀天神。在都斤山的西边五百里处,有一座高耸的山,山上没有草木,他们称之为勃登凝梨,夏语是地神的含义。他们的文字像胡人的文字,但他们不知道年历,只用草木的生长情况来记事。男人喜欢玩樗蒲,女人喜欢踢鞠,他们喝马奶酒喝醉了,就互相唱歌跳舞。他们敬畏鬼神,相信巫师,视死于战场为荣,耻于病死,总的来说,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匈奴差不多。

俟斤部落势力越来越大,就派使者请求周文帝帮忙,诛杀邓叔子等人。周文帝答应了,抓了叔子以下三千多人,交给使者,在青门外杀了他们。三年后,俟斤袭击吐谷浑,打败了他们。周明帝二年,俟斤又派使者来进贡。保定元年,他又连续三次派使者来进贡当地的特产。那时候,他跟齐国经常发生冲突,战争不断,所以就和突厥结盟,想找个外援。

一开始,在恭帝的时候,俟斤答应把女儿嫁给周文帝,婚约还没定下来,周文帝就死了。接着,俟斤又答应把另一个女儿嫁给周武帝,还没成婚,齐国也派人来求婚。俟斤觉得齐国给的彩礼更多,就想反悔。这时候,周武帝就派凉州刺史杨荐、武伯王庆等人去跟俟斤联络感情。王庆等人到了之后,跟俟斤讲明了信义,俟斤就拒绝了齐国的求婚,跟周朝定下了婚事。他还请求周朝一起出兵攻打齐国,于是周武帝就命令随国公杨忠率领一万兵马,跟突厥一起攻打齐国。杨忠的军队翻越了太行山,俟斤也率领十万骑兵前来会合。

第二年正月,他们攻打齐国的国君在晋阳,没攻下来,俟斤就下令军队大肆抢掠一番后撤兵了。杨忠回来后,对周武帝说:“突厥的军队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赏罚不明确,首领很多,没有法令约束,根本不好管理。之所以大家都觉得他们很强大,是因为以前派去的人故意夸大他们的实力,想让朝廷多给他们好处,好从中捞取好处。朝廷相信了他们的谎话,将士们都吓得不敢动弹。其实突厥人虽然蛮横强悍,但实际上很容易对付。依我看,以前派去的所有使者都该杀头!”周武帝没听他的。

同年,俟斤又派使者来进贡,再次请求一起攻打齐国。周武帝就命令杨忠率兵从沃野出发,晋公宇文护也带兵赶往洛阳支援。结果宇文护作战不利,俟斤就撤兵了。五年后,周武帝派陈公纯、大司徒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杨荐去迎接突厥公主。天和二年,俊斤(可能是俟斤的继任者)又派使者来进贡。陈公纯等人到了之后,俟斤又跟齐国勾结起来了。这时正好遇到雷雨交加,所以就答应陈公纯等人,以后再回来。四年后,他又派使者来进贡。

俟斤死了,他儿子大逻便没当上可汗,反而是他弟弟继位了,这就是他钵可汗。他钵可汗把摄图设为尔伏可汗,管辖东边;又立他弟弟褥但可汗为步离可汗,管辖西边。从俟斤开始,突厥国力强盛,一直想欺负中原王朝。朝廷为了和他们搞好关系,每年都送给他们十万匹丝绸、棉布和锦缎。在京城里的突厥人,朝廷还对他们特别优待,穿锦衣吃好肉,经常有上千人。北齐也害怕突厥来抢劫,所以也拿出国库的钱财去供奉他们。

他钵可汗越来越骄傲,还跟他的手下说:“只要我南边这两个儿子孝顺听话,还怕没东西用吗?” 当时北齐有个和尚叫惠琳,被抓到了突厥,他就跟他钵可汗说:“北齐之所以强大富裕,都是因为信奉佛教。”然后他就给他说因果报应的道理。他钵可汗听了之后就信了,于是就建了一座寺庙,还派使者去北齐求取《净名经》、《涅槃经》、《华严经》等佛经,还有《十诵律》。他钵可汗自己也开始斋戒,绕着佛塔修行,还后悔没生在中原地区呢。

建德二年,他钵可汗派使者进贡马匹。北齐灭亡后,北齐定州刺史、范阳王高绍义从马邑逃到了突厥。他钵可汗立高绍义为齐帝,召集军队,说要为北齐报仇。宣政元年四月,他钵可汗就率兵攻打幽州。柱国刘雄抵抗,结果战败身亡。武帝亲自统领军队,准备北伐,结果皇帝死了,就班师回朝了。那年冬天,他钵可汗又来侵犯边境,包围了酒泉,抢劫一番后就撤走了。

大象元年,他钵可汗又请求和亲,皇帝就让赵王把女儿嫁给他,封为千金公主,还派人把高绍义送回朝廷。但他钵可汗不同意,继续攻打并州。过了两年,他才派使者进贡,并迎接公主和亲,但是高绍义却还没送回来。皇帝又派贺若谊去劝说他,这才把高绍义送了回来。

他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就对儿子庵逻说:“我听说,世上最亲近的关系莫过于父子了。我哥哥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大逻便,把王位传给了我,我死后,你应该避开大逻便,别让他当汗。” 他死后,全国上下要立大逻便为汗,但是因为大逻便他妈身份低微,大家都不服气。庵逻的地位很高,突厥人都很尊重他。摄图最后赶到,对全国的人说:“如果你们立庵逻为汗,我就带着我的兄弟们拥护他;如果你们立大逻便,我一定会守住自己的地盘,用刀枪来抵抗你们!”摄图人高马大,又很威风,全国人民谁也不敢反对,最后大家就立庵逻为继承人。

大逻便没当上汗,心里不服气庵逻,经常派人去骂他侮辱他。庵逻没办法控制住局面,干脆把王位让给了摄图。全国的人一起商量说:“四位可汗的儿子里,摄图最优秀。”于是大家拥立摄图当汗,他被称为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也叫沙钵略,住在都斤山。庵逻则退居独洛水,被称为第三可汗。大逻便就对沙钵略说:“我和你都是可汗的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基业,你现在位高权重,我却什么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沙钵略被这个问题困扰,就封大逻便为阿波可汗,让他管辖自己的部众。

沙钵略英勇善战,深得人心,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归附他。隋文帝登基后,对沙钵略的态度很冷淡,北方各族都很怨恨。正赶上营州刺史高宝宁造反,沙钵略就和高宝宁联合军队,攻陷了临渝镇。隋文帝下令在边境修筑防御工事,加固长城,以防备沙钵略。沙钵略的妻子是周朝的千金公主,她因为宗庙祭祀被毁,国家灭亡而十分悲痛,于是她带领所有军队来入侵隋朝,弓箭手就有四十万人。隋文帝命令柱国冯昱驻守乙弗泊,兰州总管叱李崇驻守幽州,达奚长儒据守周槃,结果都被沙钵略打败了。

于是沙钵略的军队从木硖、石门两条路入侵,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个州的牲畜都被抢光了。隋文帝大怒,下诏说:

以前啊,周朝和齐国老是对着干,把中原地区给瓜分了,还跟突厥那些蛮夷都有来往。周朝老担心齐国跟突厥走得太近,齐国也怕周朝跟突厥关系太好了。两边都觉得对方跟突厥的关系太密切了,国家安全就成问题了。这还不止是担心有强大的敌人,还想着怎么减少一边的防备呢。老百姓累死累活的,就为了供应他们跟突厥来往,国库里的钱财,都扔到沙漠里去了。咱们中原地区,真是被折腾坏了。

我受老天爷的命令,要好好治理天下,看着老百姓这么辛苦,就想把以前那些坏毛病给改了。我把从突厥抢来的东西,都赏给将士们;让那些在路上奔波的人,都回去好好种地织布。那些蛮横愚蠢的家伙,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等到天下快要统一的时候,跟战国时期一样,他们还仗着以前的嚣张气焰,怀恨在心。最近,他们把老巢都搬出来了,一起犯我北边边境,结果咱们边境的军队,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还没等他们南下,就灰溜溜地逃回去了。

话说这突厥,一共就那么五个部落,兄弟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父子叔侄互相猜忌,平时就横行霸道,家里更是残暴不仁。东边的夷族国家,个个都跟他们有仇;西边的戎族部落首领,也都怀恨在心。北边的突厥,还有契骨那些人,更是磨刀霍霍,时刻想着报复。

达头之前攻打酒泉,于阗、波斯、揖怛三国,立刻就反叛了;沙钵略又去攻打周槃,他手下的薄孤、东纥罗也跟着造反。前些年利稽察被高丽、靺鞨打得大败,沙毗设又被纥支可汗杀了。跟他们做邻居的,都巴不得把他们灭了,突厥的各个部落,都不团结一心。总之,各种各样的仇恨纠葛,哭诉着,悲愤着,怨气冲天。他们虽然长得跟我们不一样,但都是人啊,看到他们这样,朕心里实在难受。

这突厥的地界,灾荒已经持续十年了,简直就是妖魔鬼怪作祟。说是有兽能说人话,人能说神语,预言他们国家要灭亡,结果也没见着。冬天老是打雷,地上还冒火。他们主要靠水草生存,去年一年四季都没下雪下雨,河川干涸,蝗虫肆虐,树木都烧光了,饥荒和瘟疫夺走了半数的人口和牲畜。他们原来的住处,土地贫瘠,寸草不生,只能逃到漠南,苟延残喘。这都是上天降下的惩罚,要让他们彻底完蛋,现在正是时候!

所以,朕要选拔将领,操练军队,储备粮草,聚集兵甲,让那些有志之士奋勇杀敌,让那些壮士发泄怒火,争取打败突厥,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这就像王恢说的那样,就像射破毒疮一样,有什么敌人能抵挡得住?有什么地方是攻不下的?但是,咱们皇朝以前的疆域,北边只到幽都,再往北就荒凉偏远了,不在咱们的管辖范围内,占领了那地方也住不了人,把他们的人都杀光了也不忍心。所以,咱们不用大动干戈,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朕的意图!

于是,河间王弘、上柱国豆卢绩、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被任命为元帅,出兵讨伐突厥。沙钵略率领阿波、贪汗两个可汗前来抵抗,结果都被打败了。当时突厥人饿得没东西吃,连骨头都磨成粉当粮食,又加上瘟疫流行,死的人非常多。

话说,沙钵略觉得阿波这个人太厉害,心里有点害怕他,就趁着阿波先回去的时候,突然袭击了他的部落,把阿波的部落打了个稀巴烂,还杀死了阿波的母亲。阿波这下没了家,只能往西边跑,投奔了达头可汗。这个达头,名字叫玷厥,是沙钵略的叔父,以前是西面的可汗。达头可汗一听这事儿,气得火冒三丈,立刻派阿波带兵往东打,那些部落里愿意跟着阿波走的,差不多有十万骑兵,这下阿波直接跟沙钵略干上了。

再说还有个贪汗可汗,他和阿波关系一直不错,结果沙钵略把贪汗手下的兵都抢走了,还废了他的可汗之位,逼得贪汗也逃到达头可汗那里去了。沙钵略的弟弟地勤察,自己也管着个部落,跟沙钵略关系不好,也带着人叛变投奔了阿波。这俩人就这样一直打仗,没完没了的,都派人到朝廷去求和,还求皇帝帮忙,但是皇帝谁都没理。

公主上书请求皇帝,希望能为她儿子开个先例。皇帝就派开府徐平去突厥跟沙钵略可汗谈谈。当时晋王杨广镇守并州,想趁机打仗,但皇帝没同意。

沙钵略可汗派使者送来一封信,信里写着:“公元某年九月十日,我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致书大隋皇帝:您的使者开府徐平到了,我们已经听说了您的意思。您是我的岳父,也就是我的翁丈;我是您的女婿,也就是您的儿子。虽然两国不同,但情义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加深亲戚关系,子子孙孙,直到永远都不会断绝。上天为证,我绝不会辜负您。这国家所有的羊马,都是您的牲畜;我们有的丝绸布匹,也都属于您。彼此之间没什么区别。”

皇帝回信说:“大隋天子致书大突厥伊利俱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收到您的信了,知道您对我们怀有好意。既然您是我的女婿,那您就像我的儿子一样。既然您以亲戚之情表达厚意,我们平时就派使者去往来,现在我特地派大臣虞庆则去看看我的女儿,也顺便看看您。”

沙钵略摆出军队和他的宝物,坐着接见虞庆则,说自己生病了起不来,还说:“我伯父以来,就没向人下跪过。”虞庆则批评教育了他。公主私下跟虞庆则说:“可汗心狠手辣,像豺狼一样,跟他争论,他会咬人的。”长孙晟也劝说虞庆则,采取了缓和的策略,最终沙钵略才低头受了皇帝的诏书,戴在头上。后来他很惭愧,他的手下都一起哭了起来。虞庆则又让他称臣,沙钵略问手下:“称臣是什么意思?”手下回答:“大隋的臣子,就叫奴才。”沙钵略说:“能做大隋天子家的奴才,都是虞仆射的功劳啊!”然后他送了虞庆则一千匹马,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

沙钵略被达头打得够呛,又怕契丹人来犯,赶紧派使者向隋朝求救,想带着部落搬到漠南的白道川暂住。隋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晋王杨广还派兵支援他,给他送去衣食、车马和乐队。沙钵略借此机会西征阿波,打败并俘虏了他。结果阿拔部落趁机来抢掠沙钵略的妻儿老小。隋朝军队出兵打败了阿拔部落,把战利品都给了沙钵略。沙钵略高兴坏了,于是和隋朝约定以碛(沙漠)为界。

然后,沙钵略上表谢恩,表文中说:“大突厥伊利俱卢设始波罗莫何可汗臣摄图言:大使、尚书右仆射虞庆则至,伏奉诏书,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著,愈久愈明,徒知负荷,不能答谢。突厥自天置以来,五十余载,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过万里,士马亿数,恒力兼戎夷,抗礼华夏,在于戎狄,莫与为大。顷者,气候清和,风雪顺序,意以华夏其有大圣兴焉。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恃险,偷窃名号?今便感慕淳风,归心有道。虽复南瞻魏阙,山川悠远,北面之礼不敢废。当令侍子入朝,神马岁贡,朝夕恭承,惟命是亲。谨遣第七儿臣窟合真等奉表以闻。”

隋文帝看了奏表后,下诏说:“沙钵略以前虽然跟咱们和好,但毕竟是两个国家,现在变成君臣关系了,那就是一体了。我已经吩咐有关部门,在郊庙祭祀时要隆重地告知这件事,也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从那以后,隋朝在诏书和各种公文中都不再直呼沙钵略的名字,以此表示对他的尊重。沙钵略的妻子可贺敦,是周朝的千金公主,隋文帝赐她姓杨,把她列入皇族族谱,改封为大义公主。他还把沙钵略的第七个儿子窟合真封为柱国,封安国公,并在内殿设宴款待他,还让他觐见了皇后,赏赐非常丰厚。沙钵略非常高兴,从此以后,他每年都按时向隋朝进贡。

公元587年正月,突厥沙钵略派遣儿子进贡了一些东西。顺便请求在恒山、代郡一带打猎,皇上批准了,还派人送去酒食。沙钵略带着部落的人叩头谢恩。沙钵略有一天亲手射杀了十八头鹿,把鹿尾和鹿舌献给皇上。回紫河镇的路上,他的营帐被烧了,沙钵略很生气,一个月后就死了。皇上为此停朝三天,派太常寺的人去吊唁,还赠送了五千匹布。

一开始,摄图汗觉得他儿子雍虞闾性格懦弱,想让他的弟弟叶护处罗侯继承汗位。雍虞闾就派人去迎接处罗侯,准备立他为汗,处罗侯说:“我们突厥从木杆可汗以来,兄弟相残,弟弟取代哥哥的事情太多了,这是违背祖先规矩的,大家也不会敬重。你应该继承汗位,我不介意向你行礼。”雍虞闾又派人对处罗侯说:“叔叔和我的父亲,是同根同体,我是枝叶,怎么能让我当家作主,让根本反过来服从枝叶呢?希望叔叔不要怀疑。”他们推让了好几次,最后处罗侯还是继承了汗位,被称为叶护可汗。他派人上表报告这件事,皇上赐给他鼓乐和旗帜。处罗侯身材高大,驼背,眉毛眼睛长得开阔,又勇敢又有谋略。

他拿着皇上赐的旗鼓,向西征讨阿波,敌人以为他是得到了隋朝的军队支援,纷纷投降,结果他抓住了阿波。之后他上书,请求处决或赦免阿波。朝廷对此进行讨论,左仆射高颎建议说:“骨肉相残,是败坏风气的坏事,应该宽宏大量地饶恕他。”皇上说:“好。”高颎于是端起酒杯敬酒说:“从黄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边患。现在就连遥远的北海地区,都成了我们的臣民,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啊!我再次敬皇上寿。”

话说,罗侯在西边打仗,结果中箭死了。他手下的兵就拥立雍虞闾当了可汗,叫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这雍虞闾呢,派人来朝见皇帝,皇帝赏了他三千匹布,还每年都让他派人来进贡。

那时候有个叫杨钦的,逃到突厥去了,他瞎说彭国公刘昶跟宇文家的人要造反,还怂恿大义公主带兵去边境闹事。都蓝可汗把杨钦抓住了,送去给皇帝,还一起送去了些布匹和鱼胶。大义公主的弟弟钦羽,势力很大,都蓝可汗怕他,就把他杀了。那一年,都蓝可汗还送来了他弟弟褥但,还送了块和田玉杖,皇帝就封褥但为柱国、康国公。

第二年,突厥好多部落首领都派人来进贡,送来了一万匹马,两万只羊,还有五百头骆驼和五百头牛。紧接着,他们又请求在边境设个市场,跟咱们国家做买卖,皇帝就答应了。

灭了陈朝以后,皇帝把陈叔宝用过的屏风赏给了大义公主。公主心里一直不痛快,就在屏风上写了首诗,表达她对陈朝灭亡的感慨,诗是这样写的:“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安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唯有《昭君曲》,偏伤远嫁情。” 皇帝知道后很不高兴,赏赐也越来越少了。

公主又跟西突厥的泥利可汗勾结上了,皇帝怕她搞事,打算除掉她。结果,公主跟她的胡人情人私通的事被发现了,皇帝下令废了她。皇帝怕都蓝可汗不听话,就派牛弘带着四个漂亮女人去贿赂他。

那时候,沙钵略的儿子染干,也就是突利可汗,住在北方,派人来求婚。皇帝让裴矩去跟他说:“必须杀了大义公主才能答应这婚事。”突利可汗觉得有道理,又去告了大义公主一状。都蓝可汗一听就火了,直接在大帐里杀了大义公主。

都蓝和突厥可汗突利之间关系紧张,老是打仗。皇上出面调解,双方才各自撤兵。过了十七年,突利派人来求娶公主。皇上同意了,把公主安排在太常寺学习婚礼的六种仪式,然后把宗女安义公主嫁给了他。皇上想离间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对突利特别优待,还先后派牛弘、苏威、斛律孝卿当使者去突厥。突厥前后一共派了三百七十批使者来朝见。突利本来住在北方,因为娶了公主,所以搬到了度斤旧镇,皇上赏赐给他的东西也特别多。

雍虞闾很生气,骂道:“我才是大可汗,怎么还不如染干!” 于是,突厥的朝贡就断了,还经常骚扰边境。

第十八年,皇上命令蜀王杨秀从灵州出发去打突厥。第二年,皇上又派汉王杨谅当元帅,左仆射高颎率领将军王察、上柱国赵仲卿从朔州出发,右仆射杨素率领柱国李彻、韩僧寿从灵州出发,上柱国燕荣从幽州出发,一起出兵攻打突厥。雍虞闾和玷厥一起攻打染干,把染干的兄弟姐妹都杀死了,然后渡过黄河,打到蔚州。染干带着五个骑兵,连夜跟隋朝使者长孙晟一起回朝。皇上让染干和雍虞闾的使者在头特勤面前辩论,染干据理力争,皇上很赏识他,对他很好。雍虞闾的弟弟都速六也抛弃了妻儿,和突利一起归顺了朝廷。皇上很高兴,就让染干和都速六下棋,还暗中送给他们很多宝物,以此来收买他们的心。六月,高颎、杨素打败了玷厥。皇上封染干为意利珍豆启人可汗,“意利珍豆启人”这几个字,翻译成汉语就是“智慧勇敢”的意思。启人可汗上表谢恩。皇上在朔州修建了大利城让启人可汗居住。这时安义公主去世了,皇上又把宗女义城公主嫁给了突利。归顺的部落越来越多。雍虞闾又来攻打,皇上又让他入塞。雍虞闾不停地侵略,皇上就把他们迁到河南,在夏州和胜州之间,还派人挖了几百里长的壕沟,东西两边都靠着黄河,把这片地方都划给了启人可汗放牧。

好家伙,隋朝那会儿,跟突厥打仗可不少。先是因为都蓝这小子造反,隋文帝就派了好几位将军出兵:杨素从灵州出发,韩僧寿从庆州出发,史万岁从燕州出发,姚辩从河州出发,目标直指都蓝的老巢。结果呢?还没出塞呢,都蓝就被自己人给干掉了!然后冒出来个达头,自封为步伽可汗,突厥国内乱成一锅粥。

隋文帝一看,这机会不错,又派史万岁从朔州出发去收拾达头。结果在打斤山碰上了,突厥人压根儿没敢打,直接跑了。接着,达头的儿子侯利伐又跑到徒碛东边去欺负启人,隋文帝又派兵帮启人守住要道,侯利伐一看势头不对,灰溜溜地逃回去了。启人还特地送来表章感谢隋朝:“大隋圣上啊,您对我们可汗真是恩重如山,百姓都感念您的恩情,真心实意地归顺您,有的南迁到长城以内,有的就住在白道附近。我们就像枯木逢春,死骨复生,千秋万代都会忠心耿耿地为大隋提供羊和马!”

到了仁寿元年,代州总管韩洪在恒安被突厥打败了,隋文帝赶紧任命杨素为云州道行军元帅,带着启人北上征讨。本来一些姓斛薛的部落刚归顺启人,这会儿又反叛了。杨素的军队刚到河北,就碰上突厥的阿勿思力俟斤带人南下抢劫启人,抢走了不少人畜。杨素立马带着上大将军梁默追上去,狠狠地打败了俟斤,把抢走的人畜都抢回来了。杨素还派张定和、刘升从另外一条路去拦截,也斩获不少。结果,突厥人又来偷袭启人部落,杨素又带着范贵在窟结谷东南把他们打败了。

这一年,泥利可汗和叶护都被铁勒打败了,步伽可汗那边也乱成一团。奚、薛五部都迁徙到内地,步伽可汗逃到吐谷浑去了,启人因此壮大了实力,还派使者来朝贡。

公元607年,隋炀帝去榆林玩儿,启人跟义城公主来皇宫拜见他,还献上了3000匹马。炀帝可高兴了,赏赐了他们13000匹绢。启人跟义城公主还上书表达谢意,大意是说:以前先帝可怜我,把我嫁给了安义公主,还养活了我。我兄弟嫉妒我,把我害死了。当时我无处可去,抬头是天,低头是地,就想起了先帝对我的恩情,就自杀了。先帝见我死了,很可怜我,把我救活了,比以前过得还好,还让我当了大可汗。突厥百姓死伤不少,后来又聚集起来了。现在陛下您就像先帝一样,统治天下,也养活了我跟突厥百姓,真是恩重如山啊!现在陛下您也可怜可怜我,我想依附大隋,穿着打扮都跟你们一样。

炀帝把这事儿拿出来讨论,大臣们都建议同意启人的请求。但是炀帝觉得不行,就下诏说:“君子教化别人,不应该强求改变别人的风俗习惯,干嘛非要强迫他们改穿汉服,用绳子绑着他们呢?”然后就写信给启人,说碛北地区还没安定,还在打仗呢,你只要忠心耿耿,孝顺朝廷,不用改衣服。

炀帝还亲自去大帐宴请启人及其部落首领3500人,赏赐了他们2000匹绢,其他人也有不同程度的赏赐。他又下诏褒奖他们,赏赐了车马、乐队、旗帜,让他们可以不用行跪拜礼,地位还在诸侯王之上。

后来,炀帝亲自去云中视察,沿着金河往东走,还特意去了启人住的地方。启人敬酒祝寿,跪得特别恭敬。炀帝很高兴,还写了首诗:“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韧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最后,炀帝赏赐启人跟公主一人一个金瓮,还有衣服、被褥、锦缎,其他官员也有不同程度的赏赐。

首先,高丽偷偷地跟一个叫启人的人勾结,启人不敢隐瞒跟境外高丽的联系,这天,他带着高丽使臣来见唐太宗。唐太宗下令牛弘宣旨说:“朕因为启人一直忠诚地侍奉国家,所以亲自来到这里接见他。明年朕打算去涿郡,你回去后,告诉高丽国王,应该早点来朝贡。”使者吓得不轻。启人于是跟着唐太宗进了塞内,到了定襄,然后被唐太宗允许回高丽了。第二年,高丽国王来东都朝贡,唐太宗赏赐了很多东西。这一年,启人去世了,唐太宗为此停朝三天表示哀悼。

他的儿子吐吉立继位,成为始毕可汗。他请求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同意了他们的习俗。十一年后,始毕可汗再次来东都朝贡。那一年,唐太宗的队伍到汾阳宫避暑。八月,始毕可汗率领他的部落入侵,包围了唐太宗在雁门。援兵刚到,始毕可汗就撤兵了。从此,高丽的朝贡就断了。第二年,始毕可汗又攻打马邑,唐朝军队打败了他。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很多中国人投奔突厥,突厥因此变得非常强大。始毕可汗还迎娶了萧皇后,把她安置在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这些人,虽然都称帝,但都臣服于始毕可汗,接受他的封号,使者往来不断。

西突厥呢,是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他和沙钵略有矛盾,因此西突厥分裂成两部分,逐渐强大起来。东面抵挡着都斤,西面到达龟兹,铁勒、伊吾以及西域的很多胡人都归附于他。后来大逻便被处逻侯抓住了,处逻侯的儿子国立鞅素特勤继位,成为泥利可汗。泥利可汗死后,他的儿子达漫继位,号称泥撅处罗可汗。他母亲向氏,是中国人,生下达漫后泥利可汗就死了,向氏又嫁给了泥利可汗的弟弟婆实特勤。隋朝开皇末年,婆实和向氏来长安朝贡,碰上达头的叛乱,就留在了长安,住在鸿胪寺。处罗可汗居无定所,大部分时间都在乌孙故地。他还设立了两个小可汗,分别统领一部分军队,一个在石国北部,用来控制那里的胡人国家;一个住在龟兹北部,地名叫应娑。西突厥朝廷有俟发、阎洪达等官员,负责议论国家大事,其他的制度和东边的国家差不多。每到五月和八月,西突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每年都要派重要官员到他们祖先居住过的山洞里祭祀。

话说隋朝大业年间,处罗可汗治理国家不行,国内叛乱不断,跟铁勒部族经常打仗,还被铁勒打得惨败。当时黄门侍郎裴矩在敦煌那边跟西域各国联络,听说处罗国内乱成一锅粥,又知道处罗很挂念他母亲,就赶紧把这事儿奏报给隋炀帝。

隋炀帝就派司朝谒者崔君肃带着诏书去安慰处罗。处罗这小子态度很嚣张,接到诏书也不起来。崔君肃就对处罗说:“突厥本来是一个国家,现在分裂成两部分,互相仇恨,每年都打仗,打了十几年都没能灭掉对方,这说明启人部和处罗国的实力差不多啊!现在启人把自己的部落都献给了皇上,兵力将近百万,真心实意地归顺朝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恨你恨得牙痒痒,但又没办法单独对付你,所以才低声下气地投靠皇上,想借大隋的兵力,联合两个大国一起灭了你。朝中百官和老百姓都请求皇上答应启人的请求,皇上也同意了,出兵的日子就快到了。再说你母亲向氏,本来就是中国人,现在住在京城,住在宾馆里,听说皇上要出兵,害怕你会被灭掉,每天都在宫门口哭得死去活来,皇上看她可怜,才暂时没出兵。你母亲还在地上爬来爬去地谢罪,请求皇上派使者把你召回京城,让你归顺朝廷,请求皇上恩赐你跟启人一样的待遇。皇上同意了,所以才派我到这里。可汗你要是愿意称臣纳贡,接受皇上的诏书,你的国家就能永远安定,你母亲也能长命百岁;要是不愿意,你母亲就是欺骗皇上,到时候不仅她要被杀头,还要把她的头颅挂在敌人的营帐里示众!到时候大隋的军队出动,再加上北方的各部族一起进攻你,你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何必为了区区称臣纳贡的礼节,而丢了母亲的性命,吝啬一句称臣,而葬送了整个匈奴的国家呢?”

处罗一听这话,吓得一下子就站了起来,眼泪哗哗地流,连连叩头,跪着接过了诏书。

君肃跟处罗说:“当年启人归顺朝廷,先帝非常高兴,赏赐特别丰厚,所以国家才变得兵强马壮,国富民强。现在可汗您也归顺了,要跟别人争宠,就得跟皇帝搞好关系,表现出十足的诚意。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还没能朝见皇帝,最好能立个大功,好显示您的忠诚。”

处罗问:“那怎么办呢?”君肃说:“吐谷浑是启人小儿子莫贺咄设他妈的家乡。现在皇帝又把义城公主嫁给了启人,吐谷浑因为害怕皇帝的威势,就和启人断绝了关系。吐谷浑也因为怨恨汉朝,很久没进贡了。您要是请求皇帝讨伐吐谷浑,皇帝肯定同意。汉军从内部进攻,您从外部进攻,肯定能打败他们。然后您再进京朝见,路上也没阻碍了,还能顺便看看您的老母亲,岂不是很好吗?”

处罗一听特别高兴,立刻派使者去进贡。

皇帝要出巡打猎,连续六年了,派侍御史韦节去召见处罗,让他到“大斗拔谷”跟皇上的车驾汇合。可是处罗那个国家的人不愿意,处罗就谢绝了使者,找了个借口推脱了。皇帝一听,火冒三丈,却又没办法。

正巧这时候,处罗的酋长射匮派使者来求婚,裴矩就建议说:“处罗之所以不来朝见,是因为他自恃强大罢了。我想用计策削弱他,把他的国家分裂了,那他就容易控制了。这个射匮啊,是都六的儿子,达头的孙子,世代都是可汗,统治着西面的地区。现在听说他失了职,依附在处罗手下,所以才派使者来结盟。咱们应该厚待他的使者,封他为大可汗,这样突厥的力量就会分裂,两边都会听咱们的。”皇帝说:“你说的对!”于是就派裴矩去,天天到使者住的地方,悄悄地暗示他。

皇帝在仁风殿召见射匮的使者,说了处罗不听话的事,又夸射匮人好,说要立他为大可汗,让他带兵去讨伐处罗,事成之后再谈婚事。皇帝还拿了一支桃竹白羽箭赏赐给射匮的使者,并对他说:“这事要赶紧办,要像箭一样快!”使者回去的路上经过处罗的地盘。他很喜欢那支箭,想留下它,但使者很机灵,最后还是逃脱了。

射匮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刻带兵去袭击处罗,处罗被打得大败,丢下妻儿老小,带着几千骑兵往东逃窜。逃命的路上还被抢劫了一番,最后逃到高昌,躲在车保时罗漫山那个地方。高昌王麹伯雅把这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就派裴矩带着向氏家族的亲信,快马加鞭赶到玉门关晋昌城。裴矩派向氏的人去见处罗,跟他说朝廷的恩德和教化,好言好语地劝说他。最后处罗回朝了,但是总是闷闷不乐,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公元七年冬天,处罗在临朔宫朝见皇帝。皇帝接见了他,处罗磕头谢罪说:“我负责管理西面的各个少数民族,没能早点来朝拜,现在来晚了,罪过很大。我心里很害怕,说不出来话。” 皇帝说:“以前和突厥经常互相侵略,没办法安居乐业。现在天下太平了,就像一家人一样,我都想好好安抚他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像天上只有一个太阳照耀,万物才能平静;要是出现两个、三个太阳,万物怎么能够安宁呢?我知道你这段时间事情很多,所以没能早点来见我。今天见到你,我很高兴。你也要放宽心,别放在心上。”

第二年元旦,处罗祝皇帝万寿无疆,说道:“从天上到地上,太阳月亮照耀的地方,只有圣人可汗您啊!今天是大好日子,祝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永远像今天这样!” 皇帝下令留下处罗部族一万多老弱妇孺,让他弟弟达度阙在会宁郡放牧养畜。后来处罗跟随皇帝征讨高丽,被封为曷萨那可汗,受到了很多赏赐。

公元十年正月,皇帝把信义公主嫁给了处罗,并赐予他大量的锦缎、衣服和绸缎。皇帝本来打算把处罗原来的土地还给他,但是因为辽东战事,所以暂时还没来得及。处罗经常跟随皇帝出巡。后来发生江都之乱,战乱波及到河北。战事将要失败的时候,处罗逃回京城,结果被北方的突厥人杀害了。

铁勒人啊,其实是匈奴的后代。他们的部落可多了,从西海的东边开始,沿着山,占据着山谷,到处都是他们。就说洛河以北吧,就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这些部落,他们都自称俟斤,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等这些姓氏的部落,加起来能有二万精兵。

伊吾的西边,焉耆的北边,靠近白山的地方,还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于尼护等等部落,这些也能凑出二万精兵。金山的西南方,有薛延阤、咥勒儿、十盘、达契这些部落,大概有一万多兵力。康国的北边,靠近阿得水的地方,又有诃咥、曷截、拨忽、比干、具海、曷北悉、何嵯苏、拔也末、谒达等等部落,足足有三万多兵马。得嶷海的东边西边,还有苏路羯、三素咽、篾促、萨忽等等这些姓氏的部落,大概有八千多人马。拂菻的东边,还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等部落,差不多有两万人。北海的南边,还有都波等等部落。

虽然这些部落的姓氏不一样,但都被统称为铁勒。他们没有统一的君主,分别归属于东西两突厥。他们居无定所,总是跟着水草迁徙。铁勒人性格凶狠残暴,擅长骑马射箭,而且特别贪婪,主要靠抢劫为生。靠近西边的一些铁勒部落,倒是会种点东西,牛比较多,马却比较少。

突厥建国之后,东征西讨,都依靠突厥的力量来控制北方边疆。隋文帝开皇年间后期,晋王杨广北上征讨,收服了启人部落,打败了步迦可汗,铁勒各部因此瓦解。隋炀帝大业元年,突厥处罗可汗攻打铁勒各部,狠狠地搜刮他们的财物,又猜忌薛延陀等部落,担心他们会造反,于是把几百个部落首领全部杀掉。 这下可好,各部落立刻纷纷反叛,对抗处罗可汗。于是大家拥立俟利发、俟斤契弊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他们定居在贪汗山;又立薛延陀内俟斤的儿子也咥为小可汗。处罗可汗战败后,莫何可汗开始强大起来。

莫何可汗英勇果敢,非常有魄力,深得民心,让周边国家都害怕他,伊吾、高昌、焉耆等国都归附了他。他们的风俗习惯大多和突厥人相似,只是有个不同:男人结婚后,就住在妻子的家里,等到妻子生下孩子断奶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死人都是土葬的。大业三年,他们还派使者进贡物品,从此以后就不断地进贡了。

咱们来说说这四夷给中原带来的祸患,时间长着呢,北方游牧民族尤其厉害。他们人口众多,势力此起彼伏,在边塞地区称雄,时间久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楚的。五帝时期,有獯鬻;三代时期,有猃狁;到了两汉时期,有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乌丸、鲜卑;北魏和北周时期,有蠕蠕、突厥。这些部落的首领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互相之间当君主。他们都以畜牧为生,靠抢掠为生计,来去无踪,像云一样飘忽不定,像鸟一样飞来飞去。

朝廷里的谋士们,在朝堂上讨论和亲;边关的将领们,在边塞上讨论作战。但是,事情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权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亲还是开战,取决于他们的强弱,归顺还是叛乱,取决于他们的兴衰。衰弱的时候就来朝贡,叩头求饶;强大时就带兵来抢掠,变化莫测,强弱颠倒。他们不受中原王朝的管辖,也不穿戴中原的服饰,只看重利益,不顾盟约,甚至互相不救援,骄横蛮横,欺压中原。关于和亲结盟和用兵打仗的事,史书上记载得很详细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话说突厥一开始弱小,后来慢慢强大起来,到了木杆可汗时期,更是称霸北方草原。他们的势力范围东到东胡故地,西到乌孙地区,几十万弯弓射箭的勇士,驻扎在代州以北,南面威胁着周朝和齐朝。周齐两国根本无力抵抗,只好向突厥求和,请求联姻。结果突厥和周朝联合起来,最终灭掉了齐国。

隋文帝继位后,突厥势力更加强大,凭借着强大的兵力,想要攻打秦地。但是他们内部互相争斗,最终导致内乱,达头可汗逃跑了,启人可汗只想保住边境。 于是突厥势力衰弱,退回老家,追讨残余势力,部众逐渐强大起来,一直到仁寿年间,都没再侵犯中原,也没有叛乱。到了始毕可汗时期,突厥仍然对朝廷保持臣属关系。可是隋炀帝对突厥的统治方式非常糟糕,这才导致了雁门之围,随后各种盗匪也纷纷加入突厥,使得突厥更加强大。虽然有一些英雄人物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最终都向突厥求和,寻求和平。突厥于是设立官署,管理中原地区,大量的财宝和美女不断地送往突厥,使者往来不断。自古以来,边疆少数民族蛮横霸道,还没有像突厥这样厉害的。

后来,圣明的皇帝应运而生,扫除了这股邪恶之气。但是突厥不明白时局的变化,仍然想着抵抗,带领着他们的喽啰们,多次攻破边境关隘,破坏了云州、代州,威胁到了太原,甚至抢掠到了泾阳,把马饮在渭水边。太宗皇帝凭借着卓越的谋略和精妙的策略,最终一举消灭了这个几百年来都无法驯服的民族。广阔的瀚海龙庭之地,全部归入大唐版图;幽州等偏远地区,也成为了大唐的百姓。这可是历代帝王都无法做到,史书上也从未记载过的成就。由此可见,虽然天道的兴衰有其规律,但最终成败还是取决于人的作为。 能够拥有而不骄纵,拥有而不占有,这就像天地包容万物,阴阳互相转化一样,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