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彦,字相如,是安定乌氏人。他年轻的时候就特别讲义气,喜欢读兵书,也读了不少经史子集。北周武帝要攻打北齐,听说梁士彦很勇敢果断,就把他从扶风郡守提拔为九曲镇将,后来又升任上开府,封他为建威县公,当时齐国人都很害怕他。
后来,梁士彦又以熊州刺史的身份跟随武帝攻打晋州,升任大将军,并被任命为晋州刺史。等武帝回师后,北齐后主亲自带兵包围了晋州,城墙都被攻破了,双方短兵相接,激战正酣。梁士彦一点也不慌张,很平静地对将士们说:“今天要是死了,我先上!” 他这一喊,将士们都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每个人都抵得上百人。齐军稍微后退了一些。然后,梁士彦命令他的妻妾和军人的家眷们日夜加紧修城墙,三天就修好了。这时,武帝的军队也赶到了,齐军的包围圈解除了。梁士彦见到武帝,拉住武帝的胡须哭了起来,武帝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时武帝想班师回朝,梁士彦下马跪着劝谏武帝。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握着他的手说:“晋州是平定北齐的关键,你一定要好好守住它。” 等到北齐灭亡后,梁士彦被封为郕国公,官至上柱国、雍州主簿。宣帝即位后,梁士彦被任命为徐州总管。他和乌丸轨、禽陈将吴明彻、裴忌一起在吕梁山一带作战,平定了淮南地区。
隋文帝当了丞相,后来又调到亳州当总管。尉迟迥造反,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和韦孝宽一起讨伐叛军。他让家里的仆人梁默等人当先锋,自己带着军队随后跟上,一路打过去,战无不胜。尉迟迥被平定后,他被任命为相州刺史。但他功高盖主,皇帝对他起了疑心,把他召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他闲赋在家,没什么事干,心里又因为功劳大却没得到相应的赏识而怀恨在心,于是就和宇文忻、刘昉等人密谋造反。他们计划在皇帝去太庙祭祀的时候动手。他还想在蒲州起兵,先拿下河北,控制黎阳关,堵住河阳的道路,抢夺布匹来制作铠甲,招募盗贼当士兵。他的外甥裴通知道了这件事,就向皇帝告发了。
皇帝没立刻揭穿他,反而任命他为晋州刺史,想看看他的真实意图。士彦高兴地对刘昉等人说:“这是上天保佑啊!”他还请求让仪同薛摩儿当他的长史,皇帝也同意了。后来,他和朝廷大臣一起上朝拜见皇帝,皇帝趁机在路上逮捕了士彦、宇文忻、刘昉等人,审问他们,但他们还不肯认罪。于是,又抓来了薛摩儿对质。薛摩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出来,说:“士彦的二儿子刚哭着苦苦劝谏,三儿子叔谐说:‘作猛兽须成斑。’”士彦一听脸色都变了,回头对薛摩儿说:“你害死我了!” 最终,他被处死了,那年他七十二岁,留下五个儿子。
他儿子操,字孟德,官至开府、义乡县公,早逝。另一个儿子刚,字永固,官至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因为他劝过父亲,所以免于受牵连,但被流放到瓜州。还有个儿子叔谐,因为士彦谋反的事被牵连治罪。
梁默,是士彦的奴仆,武艺高强,非常厉害。士彦每次出征打仗,梁默总是和他一起冲锋陷阵。他在周朝的时候,官至开府。隋朝开皇年间,他跟随杨素征讨突厥,升任大将军。后来又参与平定杨谅的叛乱,被授予柱国之职。大业五年,他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
元谐,是河南洛阳人,家里世代显赫。他性格豪爽侠义,很有气度。年轻的时候,他和隋文帝一起在国子监读书,关系非常好,是好朋友。后来,元谐凭借军功,一步步升迁到的大将军。等到隋文帝当了丞相,就把他招到身边做事。元谐对隋文帝说:“您现在没有党羽,就像水中间的一堵墙一样,非常危险啊!您一定要努力啊!”等隋文帝当了皇帝以后,笑着问元谐:“水中间的墙怎么样了?” 然后,元谐被提升为上大将军,封乐安郡公,还奉命参与修订律令。
那时候,吐谷浑的定城王钟利旁率领骑兵渡过黄河,和党项联合起来。元谐率领军队从鄯州出发,直奔青海,去截断他们的归路。双方在丰利山相遇,元谐打败了他们,还打败了吐谷浑太子可博汗。吐谷浑有十七个名王、十三个公侯,都带着自己的部下投降了。皇帝下诏授予元谐上柱国,又另外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县公。元谐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在当地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但是,他的性格比较刚愎自用,喜欢批评别人,不会讨好身边的人。他曾经对皇帝说:“我一心一意为皇上办事,从不阿谀奉承。”皇帝说:“你应该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后来,因为公事,元谐被免职了。
当时,上柱国王谊也为国家立过功,他和元谐一样都没了官职,两人经常互相走动。有个胡僧向皇帝告发元谐和王谊谋反,皇帝调查后发现没有证据,就安慰他们,把这事揭过去了。没过多久,王谊被杀了,元谐也逐渐受到皇帝的猜忌。但是,因为两人以前的关系,元谐仍然经常参加朝会,皇帝对他并没有亏待。平定陈朝后,百官举行盛大的宴会,元谐进言说:“陛下威名远扬,我以前建议让突厥可汗当候补官员,陈叔宝当小吏,现在可以采纳我的建议了。”皇帝说:“我平定陈朝,是为了除掉叛逆,不是为了炫耀。你的建议,完全不合朕的心意。突厥人不懂得地理位置,怎么能让他当候补官员呢?陈叔宝昏庸酒醉,怎么能让他当差使呢?” 元谐默默地退了下去。
话说过了几年,有人告发杨谐跟他的堂弟上开府杨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人密谋造反。皇帝下令调查这件事。有关部门汇报说:“杨谐计划让祁绪调动党项的军队,然后接管巴蜀地区。当时广平王李雄和左仆射高颎两人权倾朝野,杨谐想陷害他们,就说:‘左执法星已经运行了四年了,只要上奏弹劾,高颎肯定得死。’他还说:‘太白星犯月,光芒交相辉映,这是要杀害大臣的预兆,李雄肯定要遭殃。’杨谐和杨滂曾经一起进宫面见皇帝,私下里对杨滂说:‘我是真正的主人,殿上那些人都是贼!’然后让杨滂观察天象,杨滂说:‘他们的气运就像蹲着的狗追逐奔跑的鹿一样,哪里比得上我们有福气呢!’”皇帝一听勃然大怒,杨谐、杨滂、田鸾、祁绪都被处死了,家产也被抄没。
虞庆则,是京兆府栎阳人,原姓鱼。他祖上曾经在赫连氏政权做官,后来定居灵武,世代都是北边有名的豪杰。他父亲虞祥,是周朝灵武太守。虞庆则从小就勇猛果敢,性格豪爽,身高八尺,有胆有识,精通鲜卑语,身穿重甲,佩带两把腰刀,左右开弓,箭术精湛,当地所有的豪侠都敬畏他。开始的时候,他以狩猎为生,后来改变作风,努力读书,一直很仰慕傅介子、班仲升那样的人。他仕周朝的时候,担任中外府外兵参军事,继承了沁源县公的爵位。后来越王李盛平定了稽胡叛乱,准备班师回朝,内史下大夫高颎和李盛商量,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去镇守那里,于是推荐了虞庆则,就让他担任了石州总管。虞庆则在石州施政有方,深得民心,稽胡人慕名归附的有八千多户。
开皇元年,虞庆则当上了好几个官职,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都做过,还被封为彭城郡公,还负责新都城的建设。第二年,突厥来打仗了,庆则被任命为元帅去打仗。结果嘛,有点不太顺利,士兵们冻坏了,一千多人冻掉了手指头。有个偏将叫达奚长儒,带了两千骑兵去抄突厥的后路,结果被包围了,庆则当时没去救他。所以长儒孤军奋战,大部分士兵都战死了。皇上也没怪他。没多久,庆则就升官了,当上了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的首领摄图想归顺大隋,朝廷就派个重量级人物去一趟,皇上就派了庆则去。摄图这人挺嚣张的,庆则就把他以前干的坏事数落了一顿,摄图不服气。庆则的随员长孙晟又去劝说摄图,摄图和他弟弟叶护这才乖乖地表示臣服,进贡称臣,请求永远做大隋的藩属。 话说庆则出使前,皇上还特别交代:“我想让突厥继续存在,他们送马,你就收个三分之一就行了。”结果摄图见到庆则,直接送了一千匹马,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皇上看着庆则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啥也没说。 庆则被封为上柱国,鲁国公,还分到了任城县一千户的食邑,把彭城郡公的爵位给了他的二儿子虞义。
平定陈朝之后,皇上到晋王宫里喝酒,宴请群臣。高颎他们给皇上敬酒祝寿。皇上说:“高颎平定了江南,虞庆则平定了突厥,都是大功臣啊!”杨素就说:“这都是皇上您的恩德啊!”庆则也说:“杨素您之前在武牢、硖石打仗,要不是皇上的恩德,也赢不了。” 然后两人就开始互相吹捧,你功劳大,我功劳更大。御史们想弹劾他们,皇上说:“今天是庆祝胜利的,不用弹劾了。”皇上看大臣们射箭,庆则说:“皇上赏了酒,让我们尽情享乐,御史大人在这儿,我怕喝醉了被弹劾啊!”皇上就赏了御史酒,把他们打发走了。庆则敬酒祝寿,大家都很开心。皇上对大臣们说:“喝了这杯酒,希望我和各位的子孙后代都能像今天这样,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九年后,庆则又升官了,先做了右卫大将军,后来又改成了右武候大将军。
话说十七年前,岭南有个叫李世贤的家伙,占据州郡造反了。皇上想派兵讨伐,好几个将领都请缨出战,但都被皇上拒绝了。皇上看着宰相杨庆则,问他:“你位高权重,是国家的肱骨之臣,现在国家出了叛贼,你却一点儿想都不想出兵,这是怎么回事?”杨庆则吓得赶紧叩头谢罪,皇上这才勉强同意让他去平叛。皇上任命他为桂州道行军总管,还让他老婆的弟弟赵什柱当随军长史。这赵什柱跟杨庆则的小妾搞上了,害怕事情败露,就到处说:“杨庆则根本不想去打仗。”这话传到了皇上耳朵里。以前,大臣们出征,皇上都会设宴饯行,赏赐很多东西。可杨庆则去辞行的时候,皇上脸色不好看,杨庆则心里很不爽,觉得皇上不信任他。后来,他平定了李世贤的叛乱,回到桂州,看着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叹道:“这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储备充足的粮草,找个靠谱的人守着,敌人就攻不下来。”于是,他派赵什柱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去探探皇上的口风。赵什柱到京城后,直接告发杨庆则谋反。皇上查实后,杨庆则就被杀了,赵什柱则被封为大将军。
杨庆则的儿子杨孝仁,从小就豪爽仗义,脾气很大。他被封为仪同,还当了晋王的心腹。因为父亲的事情,他被革职除名。后来杨广当了皇帝,因为杨孝仁以前在藩邸侍奉过他,就重新启用他,让他当候卫长史,还兼管金谷监,负责皇家的园林。杨孝仁很聪明,很会讨杨广的欢心。大业九年,隋朝打辽国,杨孝仁被提升为都水丞,负责监运军需,立了不少功劳。但他生活奢侈,居然用骆驼驮着装满水的箱子养鱼,自己吃自己养的鱼。后来有人告发他图谋不轨,他也被杀了。
杨元胄是河南洛阳人,是北魏昭成帝的六世孙。他爷爷是北魏濮阳王杨顺,他父亲是北魏武陵王杨雄。杨元胄从小就英勇果敢,武艺高强,长得浓眉大眼,气势逼人。周朝的齐王宇文宪很欣赏他,把他带在身边,经常带他去打仗。他官至大将军。隋文帝杨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召见了他,想重用他。杨坚先召见杨元胄,然后召见陶澄,把他们当成心腹,经常让他们在宫里过夜。等到杨坚当了丞相,每次带兵进宫,都带着杨元胄和他的弟弟杨威侍卫左右。
周赵王偷偷计划谋害皇帝,皇帝却毫不知情,还带着酒菜亲自去他家做客。赵王把皇帝引进卧室,不让其他人跟着,只有杨弘和胄兄弟俩坐在门口。赵王让两个儿子端上西瓜,伺机行刺皇帝。酒过三巡,赵王想动手了,他用佩刀切西瓜,边吃边靠近皇帝,企图暗算他。胄赶紧说:“相府有点事,不能久留了。”赵王呵斥他:“我和丞相说话,你算什么东西!”并把他赶走。胄瞪大眼睛,怒气冲冲,把手按在刀柄上,准备冲进去保护皇帝。赵王问他叫什么名字,胄如实相告。赵王说:“你不是以前侍奉齐王的人吗?真是个壮士!”于是赐他酒喝,说:“我怎么会有什么坏心思呢?你为什么这么猜疑警惕?”赵王假装呕吐,想进里屋,胄怕他耍花招,硬把他扶回座位,这样反复几次。赵王说嗓子干了,让胄去厨房拿点喝的,胄一动不动。这时滕王刚好来,皇帝下台阶去迎接他,胄悄悄地劝皇帝赶紧离开。皇帝还是不明白,说:“他没兵没马的,还能怎么样?”胄说:“兵马都是别人家的东西,只要他先动手,大事就完了。我死了也不怕,死了有什么用呢?”然后又回到座位上。胄听到屋后有穿盔甲的声音,赶紧说:“相府事情紧急,您怎么还在这儿?”然后扶着皇帝下床,赶紧离开。赵王想追赶皇帝,胄用身体挡住门,赵王出不去。皇帝到了门口,胄从后面赶到。赵王后悔没有及时动手,气得弹指出血。后来赵王被诛杀,赏赐给胄的财物多得数不清。
赵王这阴险小人,居然敢图谋不轨!还好有胄这员猛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皇帝。真是胆大心细,忠勇无双啊! “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邪?” 胄这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展现了他舍生忘死的忠义精神。 最后赵王被诛杀,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皇帝继位后,封他为武陵郡公,任命他做左卫将军。没多久就升迁为右卫大将军。皇帝很轻松地说:“保护朕的身体,成就了这番基业,都是元胄的功劳啊!” 他后来又担任了豫州、亳州、淅州三个州的刺史。那时候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朝廷因为元胄名声在外,就派他去当灵州总管,北方蛮夷都很害怕他。 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卫大将军,皇帝对他越来越信任。
有一次正月十五,皇帝和一些近臣一起登高望远,当时元胄正好值班,皇帝就派人紧急召见他。元胄到了之后,皇帝说:“你跟其他人一起登高,不如来陪朕啊!” 然后设宴款待,大家玩得很开心。晋王杨广也经常向他行礼问候。房陵王被废黜的时候,元胄参与了这件事的谋划。
皇帝正在追查东宫的案子,左卫大将军元旻苦苦劝谏,杨素就诬陷了元旻。皇帝大怒,当场把元旻抓了起来。元胄当时正在值班,没有离开岗位,反而上奏说:“我刚才一直没离开岗位,就是为了防备元旻啊!” 结果这句话又惹怒了皇帝,皇帝最终杀了元旻。
后来蜀王杨秀犯了错,元胄因为和杨秀有来往,被革职免官。隋炀帝即位后,元胄一直没被重用。 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为犯了事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也因为犯错被罢官。元胄和丘和以前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出去玩。一次喝酒喝多了,元胄对丘和说:“上官政真是个厉害人物啊,现在被流放到岭南,会不会干出什么大事来呢?” 然后拍着自己的肚子说:“要是像你这样的人,可不会这么轻易罢休的!” 丘和第二天就把这事儿报告了上去,结果元胄因此被处死。 后来,上官政被征召为骁骑将军,丘和被任命为代州刺史。
达奚长儒,字富仁,是代州人。他爷爷达奚俟,当过魏国的定州刺史。他爸爸达奚庆,官至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官职。达奚长儒从小就很有节操,胆子也比一般人要大得多。十五岁的时候,他就继承了乐安公的爵位。
周文帝看中了他的正直和朴实,把他当成心腹,任命他为子都督。他打了好多胜仗,立了不少功劳。天和年间,他被任命为渭南郡守,后来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官位是越来越高了。他跟着周武帝平定了齐国,升任上开府,爵位也升到了成安郡公,还另外封了他儿子一个县公的爵位。宣政元年,他又被任命为左将军勇猛中大夫。
有一次,他和乌丸轨一起围困陈国的将领吴明彻在吕梁。陈国的援军来了,乌丸轨让达奚长儒去挡住他们。达奚长儒可真是聪明,他让人找来几百个车轮,绑上大石头,沉到清水里,一个挨一个地排起来,就像设了个水下障碍。陈国的船只因为被车轮挡住,根本进不来,达奚长儒就趁机派精兵出击,打了个大胜仗,还活捉了吴明彻!因为这次大胜,他的官位又升了,成了大将军。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到北方边境巡逻。碰上了敌人,又打了个大胜仗。周文帝当了皇帝后,王谦在蜀地造反,沙氐杨永安又煽动利州、兴州、武州、文州、沙州、龙州等地响应王谦。皇帝就派达奚长儒去平叛,他把叛军打得落花流水。王谦的两个儿子从京城逃回他爹那里,也被达奚长儒抓住了,然后杀了。周文帝当了皇帝后,达奚长儒被封为上大将军,还被封为蕲郡公,真是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开皇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带着他弟弟叶护和藩那可汗一起,带兵南下抢劫。皇上就派长儒当行军总管去打他们。
两军在周槃相遇,咱们人少他们人多,实力悬殊,军队里的人都吓坏了。但长儒特别勇敢,越战越勇,气势逼人。跟敌人打得乱七八糟,部队散了又聚拢,边打边走,这样打了三天,五种兵器的武器都用光了,士兵们都赤手空拳地跟敌人肉搏,手都打得见骨头了,打死了上万敌人,突厥人的气势才稍微弱了一些,这才撤兵走了。长儒自己身上中了五处箭伤,其中两处伤得很重,他手下的士兵死了将近九成。
突厥本来想大肆掠夺秦州和陇州,结果碰上了长儒,双方都拼死战斗,突厥人彻底泄气了。第二天,他们在战场上焚烧尸体,痛哭着离开了。皇上下了诏书表彰长儒的功劳,授予他上柱国,还把他的功劳分了一部分给他的一个儿子。那些战死的将士,都追赠官职,升三级,他们的子孙还可以继承。后来,长儒又当了宁州和鄜州刺史,但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
长儒特别孝顺,他母亲去世后,五天滴水未进,悲伤过度,几乎要失去理智,皇上都为此感叹不已。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夏州总管,匈奴人都害怕他,不敢来侵犯边境。因为生病,他就辞官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襄州总管,后来又调到兰州。皇上派凉州总管独孤罗、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等人带兵防备匈奴,都听从长儒的指挥。长儒率领军队越过祁连山,一直打到蒲类海,没遇到敌人就回师了。后来,他又被调到荆州当总管,皇上说:“江陵是国家的南大门,现在把它交给你,我很放心啊!”最后,长儒在任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谥为“威”。
他的儿子长儒皓,在大业年间,官至太仆少卿。
贺娄子干,字万寿,是当时的人。跟着魏朝南迁,世代居住在关中地区。他爷爷贺娄道成,是魏朝的侍中、太子太傅;他爸爸贺娄景贤,是右卫大将军。子干从小就以骁勇善战闻名。他在北周当官,一路升迁到少司水,因为勤劳被封为思安县子。大象年间,他被任命为秦州刺史,爵位也升为伯。尉迟迥叛乱的时候,子干跟着韦孝宽去讨伐。在怀州被叛军包围时,子干和宇文述等人一起打败了叛军。文帝非常高兴,还亲自写信慰问鼓励他。此后,每次作战他都冲锋在前。攻破邺城的时候,他和崔弘度一起追击尉迟迥,一直追到楼上。后来他被提升为上开府,封为武川县公,还把思安县伯的爵位分封给了儿子贺娄皎。
开皇元年,他被晋升为钜鹿郡公。同年,吐谷浑入侵凉州,子干作为行军总管跟随上柱国元谐去讨伐,战功卓著,皇帝下诏书嘉奖他,并让他镇守凉州。同年,突厥入侵兰州,子干前去抵抗,在可洛峐山与敌人相遇。敌军数量众多,子干利用地势建营,敌人几天都找不到水,人马疲惫不堪,子干抓住机会,大败敌军。于是他被授予上大将军的职位,又征授为营新都副监,不久后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同年,突厥再次犯境,子干作为行军总管跟随窦荣定去抵抗。子干另辟蹊径,打败了敌军,文帝很高兴,派人送去慰劳和免除他的职务。子干请求回朝,皇帝下令用快马送他进京。
吐谷浑再次入侵边境,皇帝命令子干去讨伐。子干率军深入敌国,抢掠一番,二十天后就凯旋而归。文帝因为陇西地区经常遭到侵扰,非常苦恼。而且当地人没有村庄和坞堡,于是命令子干组织百姓修筑堡垒,开垦田地,储备粮食,以防万一。子干上书说:“我观察过屯田的地方,收获少,花费多。陇右地区的人民主要以畜牧为生,如果让他们改成屯田,反而会更加不安定。只要让各个戍守的据点连接起来,烽火台互相照应,即使百姓分散居住,也不用担心。”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帝让子干去边疆历练,先让他当了榆关总管,后来又升迁为云州刺史,那些外族人都很怕他。几年后,突厥的雍虞闾派使者来投降,还送来了很多羊和马。皇帝就派子干当行军总管,去西北迎接他们。回来以后,皇帝封他为云州总管,并且把突厥送来的百匹马、千只羊赏赐给他,还写信说:“自从你守卫北方的边关以来,风平浪静,没出过什么乱子。突厥送来的东西,我都赏赐给你了。”后来他母亲去世,子干就辞官回家守孝了。朝廷觉得榆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没过多久又把他请回来继续当官。他最终在任上去世了。文帝很惋惜,追封他为怀州、魏州等四州刺史,谥号为“怀”。他的儿子善柱继承了他的爵位。
子干的哥哥子诠,也很有才能,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郑州、纯州、深州等三州刺史、北地太守、东安郡公。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他父亲史静,曾经做过周朝的沧州刺史。史万岁从小就英勇善战,擅长骑马射箭,身手敏捷,像飞一样快。他喜欢读兵书,还精通天文地理。十五岁那年,正赶上周朝和齐朝在芒山打仗,史万岁跟着他父亲在军中,两军旗鼓相对,眼看就要开战了,史万岁就赶紧让身边的人收拾东西,迅速撤离。没过多久,周军就大获全胜了,他父亲因此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平定齐朝的战争中,他父亲战死了,史万岁因为是忠臣之后,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继承了太平县公的爵位。
尉迟迥造反的时候,史万岁跟着梁士彦去讨伐他。军队驻扎在冯翊,看见一群大雁飞过,史万岁就对梁士彦说,让我射下中间那只。他一箭射出,那只大雁应声落地,全军将士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跟尉迟迥的军队交战时,史万岁总是冲锋在前。在邺城之战中,官军一度后退,史万岁就策马冲入敌阵,杀死了几十个人,士气大振,官军也重新振作起来。平定尉迟迥的叛乱后,史万岁因为功劳被封为上大将军。
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大将军尔朱勣因为谋反被杀头了,皇上杨坚(万岁指皇帝)也被牵连进去,被除名,发配到敦煌当个小兵。他那个戍主啊,特别厉害,经常一个人骑着马深入突厥境内,每次都能大获全胜,突厥人都怕他。这戍主特别骄傲自大,经常骂皇上。皇上心里很不爽,就说自己其实也挺能打的。戍主就让他试试骑射,皇上说:“没问题!” 皇上要了弓箭和马,又去突厥那边转了一圈,带回来好多牛羊。戍主这才对他刮目相看,每次行动都带着他,经常深入突厥几百里,把突厥人吓得够呛。
窦荣定带兵打突厥的时候,皇上就跑到窦荣定的营帐门口,请求立功。窦荣定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了,一见他就特别高兴。于是就派人跟突厥人说,咱们各自派个勇士出来比试比试。突厥人答应了,派了一个骑兵出来挑战。窦荣定就派皇上出战,皇上飞快地冲过去,把那突厥人的脑袋砍下来回来了。突厥人吓坏了,赶紧撤兵。皇上因此被封为上仪同,领车骑将军。
平定陈朝的战争中,因为立下大功,皇上又升了官,当上了开府。后来高智慧他们在江南造反,皇上作为行军总管跟着杨素去平叛。皇上从东阳另辟蹊径,翻山越海,攻破了无数的山寨。前后打了七百多仗,转战千里,十天没消息,大家伙都以为他死了呢。结果皇上把信装在竹筒里,扔到水里。有人捡到,告诉了杨素。杨素一听,高兴坏了,赶紧把这事儿报了上去。文帝听了都感叹不已。战争结束后,皇上被任命为左领军将军。
首先,南宁的夷族首领爨玩(cuàn wán)一开始投降了,被封为昆州刺史,结果没多久又反叛了。于是,皇上派史万岁担任行军总管去讨伐他。史万岁率军进入蜻蛉川,经过弄冻,又经过小勃弄、大勃弄,一直打到了南中地区。叛军在各个重要的关隘设伏,但都被史万岁一一击溃。
走了几百里路,史万岁看到了诸葛亮的纪功碑,碑背上刻着:“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命令士兵把碑推倒了再继续前进。他们渡过了西二河,进入渠滥川,走了上千里的路,打败了三十多个部落。各地的夷族都非常害怕,纷纷派使者来请求投降,还献上了直径一寸的明珠。史万岁就在当地刻石歌颂隋朝的功德。
皇上想把爨玩带回京城,就同意了史万岁的请求。可是爨玩心里其实还有鬼,不想去京城,于是就暗中贿赂史万岁金银财宝。史万岁收了钱,就放过了爨玩回去了。益州的蜀王听说史万岁收了贿赂,就派人来索要。史万岁一听,赶紧把收到的金银财宝都扔到江里去了,蜀王的人什么也没找到。因为立下大功,史万岁被晋升为柱国。晋王杨广非常敬佩他,待他如同朋友一样。
皇上知道史万岁和晋王关系很好,就让他负责晋王府的军事。第二年,爨玩又反叛了。蜀王杨秀上奏说史万岁收受贿赂,放走了叛贼,导致边境不安宁。皇上就下令彻查此事,结果查实了,史万岁犯了死罪。皇上责问他,史万岁说:“我留下爨玩,是因为担心他州里会发生变故,想让他镇压一下。我回到泸水的时候,皇上的诏书才到,所以才没有把爨玩带回京城,我真的没有收受贿赂。”
皇上觉得史万岁在隐瞒事实,非常生气,对身边的官员说:“把他斩了!”史万岁害怕了,赶紧认罪,磕头求饶。左仆射高颎、左卫大将军元旻等人出来求情说:“史万岁作战勇猛,每次带兵打仗,总是身先士卒,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比不上他。”皇上稍微消了消气,于是就免去了史万岁的官职。一年多以后,史万岁又恢复了官爵,被任命为河州刺史,还兼任行军总管,负责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开皇年间后期,突厥达头可汗带兵入侵边境,皇上命令晋王和杨素从灵武出发,汉王谅和史万岁从马邑出发迎敌。史万岁率领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人出塞,到了大斤山,遇到了突厥军队。达头派人来问:“隋军的将领是谁?”侦察兵回答:“是史万岁。”突厥人又问:“他是不是敦煌的戍边士兵?”侦察兵回答:“是的。”达头一听这话,就带兵撤走了。史万岁赶紧追击,追了一百多里才追上,狠狠地打败了他们,把他们赶到沙漠深处几百里,突厥军队溃不成军逃跑了。
杨素嫉妒史万岁的功劳,就向皇上诬陷他说:“突厥本来已经投降了,一开始并没有来侵犯。”皇上因此就压下了史万岁的战功。史万岁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功劳,皇上却始终不明白真相。正赶上皇上从仁寿宫刚回到京城,废除了太子,并且开始打击太子一党。皇上问史万岁在哪里,其实史万岁就在朝堂上。杨素看到皇上正生气,就说:“万岁去拜见太子了。”以此激怒皇上。皇上信以为真,下令召见史万岁。当时史万岁手下的士兵们有几百人在朝堂上喊冤,史万岁对他们说:“我今天要为你们向皇上据理力争!”
见了皇上之后,史万岁就说了将士们立下功劳却被朝廷压制的事,语气非常激动愤怒,顶撞了皇上。皇上大怒,下令左右侍卫把他杀了。后来皇上后悔莫及,又下诏书公布了史万岁的罪状。史万岁死的那天,天下百姓,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没有不为他感到惋惜和冤枉的。
史万岁带兵打仗,不讲究严格的军营管理,让士兵们各得其所,也没有夜间巡逻的戒备,可敌人也不敢轻易侵犯。他临阵作战,随机应变,能力超群,被誉为优秀的将领。他的儿子史怀义继承了他的爵位。
刘方,是长安人。性格刚强果断,很有胆量。他一开始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因为战功被提升为上仪同。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刘方跟着韦孝宽在相州打败了尉迟迥,因为功劳被加封为开府,还被封为河阴县侯。隋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又把他升为公爵。开皇三年,他跟着卫王宇文爽在白道打败了突厥,升任大将军。后来又当过甘州和瓜州的刺史。
仁寿年间,交州的土著李佛子造反,占据了越王以前的城池。左仆射杨素说刘方很有军事才能,于是朝廷就派刘方当交州道行军总管,统领二十七支军队去征讨。刘方军纪严明,但却仁慈爱护士兵。他的长史、度支侍郎敬德亮,随军到了尹州,病得很重,走不动了,只好留在州里的官署。分别的时候,刘方看到他病危,非常悲伤,哭得泣不成声,感动了很多过路人。大家都很赞扬他,说他是一位好将军。
到了都隆岭,遇到土匪,刘方就派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人去打败了他们。军队继续前进,到达李佛子的大营,刘方先派人劝说李佛子,告诉他造反的祸福,李佛子就投降了,被押送到了京城。那些顽固不化,可能还会造反的人,都被刘方杀了。不久,刘方被任命为驩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副将,去征讨林邑。刘方派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率领步兵和骑兵从陆路进攻,他自己则率领大将军张愻、副将李纲率领水军从北面进攻。
大业元年正月,军队到达海口。林邑王梵志派兵防守险要的地方,刘方打败了他们。军队到达阇梨江,敌人占据南岸设下营寨,刘方就摆开阵势,击鼓鸣金,敌人害怕了,就溃败了。渡过江以后,走了三十里,敌人骑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冲过来。刘方就用弩箭射大象,大象中箭受伤,转身践踏自己的队伍,敌人就逃回营寨,刘方趁机攻破了营寨。然后,军队渡过区栗江,前进到达大缘江,一路打败了敌人。经过马援的铜柱,向南走了八天,到达了林邑的都城。林邑王梵志丢下城池逃到海里去了,刘方缴获了林邑的庙宇里的金人,烧毁了他们的宫殿,刻石记功以后就回师了。这次战争,士兵中因为脚肿而死的人有十四五分之一。刘方在回师途中病死,皇帝非常悲伤惋惜,下诏书褒奖他,追封他为上柱国、卢国公。他的儿子刘通仁继承了他的爵位。
开皇年间,有几个边疆大将特别有名,分别是冯昱、王檦、杨武通、陈永贵和房兆。
王檦具体是哪里人,史书上没记载。冯昱这个人啊,特别有计谋,武艺也高强。文帝刚当丞相的时候,就让他当行军总管,跟王谊、李威他们一起平定了叛乱的蛮族,之后还被封为柱国。开皇年间初期,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驻扎在乙弗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每次打仗都大获全胜。王檦呢,骁勇善战,箭法超群,经常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驻扎在长江以北,防御陈朝,让陈朝的人都很害怕他。攻打陈朝和平定高智慧叛乱的战役中,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官至柱国,封白水郡公。
杨武通是弘农华阴人,性格刚烈,骑马射箭都很厉害。他好几次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讨伐西南的夷族,因为战功被封为白水郡公,后来又升任左武卫将军。当时党项羌族经常骚扰边境,朝廷看重他的名声,派他去镇守边疆,先后担任岷州和兰州的总管。他还跟周法尚一起讨伐嘉州叛乱的獠族,周法尚的军队一开始打得很不利,杨武通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竟然孤军深入。他下令把马匹捆起来,车子也停下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连续几次战斗都打败了敌人。敌人见他孤军深入,没有援军,就倾巢而出。杨武通跟敌人激战了几百里,结果被敌人围困,四面八方都被堵死了。关键时刻,杨武通竟然轻骑出战,结果坠马被俘,最后被敌人杀害,还被吃掉了……
陈永贵是陇右的胡人,原本姓白,因为他英勇善战,深受文帝的喜爱。他多次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镇守边疆,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独自一人冲进敌阵。最后官至柱国,担任兰州和利州的总管,被封为北陈郡公。
房兆是代人,本姓屋引氏,为人刚毅,很有军事才能。他多次被任命为行军总管,攻打北方游牧民族,因为战功最后官至柱国,担任徐州总管。不过,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比较少,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杜彦,是云中人。他爸爸因为葛荣起义搬家到了幽州。杜彦从小就胆子大,性格果断,还特别擅长骑马射箭。
后来他做了周朝的官,凭借军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陇州刺史,还被封为永安县伯,妥妥的贵族了。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杜彦跟着韦孝宽一起打尉迟迥,又立了大功,升了官,成了上开府,还改封为襄武县侯,被任命为魏郡太守。
隋朝开皇年间,他被任命为丹州刺史,官职又升了一级,成了伯爵。之后,他又被调到中央当了左武卫将军。平定陈朝的战争中,他作为行军总管,和韩擒虎一起冲锋陷阵。陈朝灭亡后,皇上赏了他五千匹布、六千石粮食,还把他升为柱国大将军,并且把他的儿子宝安封为昌阳县公。
高智慧等人造反,他又作为行军总管跟着杨素平定了叛乱,还把叛军的首领给杀了。后来,有个叫李陀的贼寇带着人马占据了彭山,杜彦带兵去袭击,打败了李陀,还把李陀的头砍下来了,真是威风凛凛!他还平定了徐州和宜封的两个叛乱,皇上龙颜大悦,赏了他一百多奴婢。
之后,他被任命为洪州总管,那时候他的名声可大了。后来云州总管贺娄子干死了,皇上很伤心,还跟大臣们说:“榆林是国家的重镇,哪里还能找到像贺娄子干那样的人呢?”过了几天,皇上突然说:“我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杜彦!”于是,皇上就派杜彦去当云州总管。
北方少数民族都害怕他,不敢跑到边境来骚扰。后来朝廷又追认了他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宝虔封为承县公。隋朝大业年间,也就是隋炀帝当政的时候,杜彦参加了辽东之战,作为行军总管跟着汉王到了营州。皇上觉得杜彦熟悉军事,就让他统领五十个营的兵马。战争结束后,他又被任命为朔州总管。
有一次突厥人侵犯云州,皇上派杨素把他们打跑了,但还是担心边境不安,于是又让杜彦去当云州总管。后来,杜彦因为生病被召回朝廷,不久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宝虔,在隋朝大业年间,当上了文城郡丞。
周摇,字世安,是河南洛阳人。他祖上和魏国皇室同宗,最早姓普乃,后来到洛阳才改姓周。他曾祖父叫拔拔,祖父叫右六肱,都是北平王。他父亲恕延,做过行台仆射和南荆州总管。周摇从小就性格刚毅,武艺高强,为人谨慎厚道,做事总是遵守法度。
他在魏朝做官,做到开府仪同三司的高位。周闵帝篡位称帝后,赐给他车非氏的姓氏,封他为金水郡公。他还先后担任凤州刺史和楚州刺史,百姓都很拥护他。在平定齐朝的战争中,他凭借军功被破格提拔为柱国,并晋封为夔国公。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晋州总管。那时候隋文帝还是定州总管,文献皇后从京城到定州,路过周摇管辖的地方,周摇接待皇后规格比较简单。后来他向皇后解释说:“官府的钱财虽然很多,但受法律限制,不敢随意花费。而且做臣子的,也不能擅自铺张浪费。”他为人正直,就是这样。隋文帝很欣赏他遵守法纪的行为,经常称赞他。
后来周摇当了丞相,被改封为济北郡公,又担任豫州总管。隋文帝称帝后,又把周摇的姓氏改回周氏。开皇年间,突厥入侵边境,燕州、蓟州地区深受其害,之前的总管李崇被突厥杀害了。隋文帝在考虑派谁去镇守边疆时,说:“没有人比周摇更合适了。”于是任命周摇为幽州总管,统领六州五十镇的军队。周摇修筑防御工事,认真安排斥候巡逻,边境百姓都安定下来了。后来他又调任寻州总管和襄州总管,这两个地方在他治理下也都出了名的好,他又被晋升为上柱国。
年纪大了,周摇请求退休,皇上慰劳他说:“你侍奉了三朝皇帝,如今享有如此高寿,真是令人欣慰啊!”还赏赐给他坐褥。周摇回到家中,寿终正寝,死后被追谥为恭。
独孤楷,字脩则,具体是哪里人,没人知道,他本来姓李。他父亲李屯,曾经跟着齐神武帝在沙苑跟周朝军队打仗,齐军大败,被周朝柱国独孤信俘虏了,成了个普通士兵,在独孤信家里当差。后来慢慢地得到了独孤信的信任,于是独孤信就把自己的姓氏赐给了李屯一家,改姓独孤。独孤楷从小就为人谨慎厚道,很擅长骑马和使用马槊,后来还给宇文护当过侍卫。他多次跟随军队出征打仗,被封为广阿县公,还当上了右侍下大夫。跟着韦孝宽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因为战功,他的儿子独孤景云被封为西河县公。
隋文帝当上丞相后,独孤楷升官加爵,被委以重任,统领亲信军队。等到隋文帝当了皇帝,独孤楷被任命为右监门将军,之后又晋封为汝阳郡公。仁寿年间,他被派去担任原州总管。当时蜀王杨秀镇守益州,朝廷要召他回京,但他迟迟不肯出发。朝廷担心杨秀会发生叛乱,就派独孤楷去益州当总管,火速赶去代替杨秀。杨秀果然有反叛之心,独孤楷多次劝说他,杨秀才上路回京。独孤楷观察到杨秀后悔了,于是就带兵严加戒备。杨秀到了兴乐,距离益州还有四十多里路,想偷袭独孤楷,暗中派人侦察,发现无法得手,只好作罢。独孤楷在益州当官期间,施行了很多惠民政策,蜀地老百姓至今都称赞他。
隋炀帝登基后,独孤楷调任并州总管。后来他生病了,眼睛也瞎了,上表请求退休。隋炀帝说:“你是先朝的旧臣,让你在家休养,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不用你再操劳政务了。”于是让他的长子独孤凌云代理并州总管的事务。由此可见,独孤楷多么受皇帝重视啊!后来他又被调任为长平太守。最后去世了,被追谥为恭。他的儿子独孤凌云、独孤平云、独孤彦云,都非常有名。
独孤楷的弟弟独孤盛,性格刚烈,很有胆识和谋略。因为是老臣之后,他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叛乱的时候,裴虔通带兵来到成象殿,负责守卫的士兵都丢下武器逃跑了。独孤盛对裴虔通说:“你们是什么样的军队?这形势太不对劲了!”裴虔通说:“事情已经发生了,不用你管。”独孤盛骂道:“老贼,你胡说什么!”他来不及穿盔甲,就带着十几个手下反抗,最后被叛军杀害了。后来越王杨侗称制,追封独孤盛为光禄大夫、纪国公,谥号武节。
乞伏慧,字令和,是山西马邑的鲜卑人。他爷爷乞伏周,是魏国的银青光禄大夫;他爸爸乞伏纂,是金紫光禄大夫。他们父子俩都是鲜卑族的第一领袖。乞伏慧从小就性格豪爽,很有气节,擅长骑射,喜欢养鹰猎犬。
北齐文襄帝在位的时候,他担任行台左丞,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太仆卿,从永宁县公被封为宜人郡王。他哥哥乞伏贵和,也因为军功被封王。他们兄弟俩都是王爷,家里显赫得很。北周武帝灭了北齐之后,任命他为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先是被任命为佽飞右旅下大夫,后来又升迁为熊渠中大夫。他跟随韦孝宽在武陟打败了尉迟惇,因为立功被授予大将军的职位。等到打败了尉迟迥之后,他被晋升为柱国大将军,被赐封为西河郡公。他请求把官爵让给哥哥,朝廷没同意,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做得对。
隋文帝杨坚称帝后,任命他为曹州刺史。曹州当地风俗不好,很多人隐瞒实情,户口登记总是弄虚作假。乞伏慧到任后认真调查,查出了几万户漏报人口。后来他又被调到凉州担任总管。当时,突厥经常来抢掠,乞伏慧加强了烽火台的警戒,还派人到远处侦察,结果突厥人根本没敢进凉州境内。
之后,他调任荆州总管,还兼任潭州、桂州总管和三十一州的军事长官。荆州当地人风气比较轻浮,喜欢偷盗抢劫,乞伏慧以身作则,生活简朴,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他们,当地风气有了很大的好转。有一次,他看到有人用网捕鱼,就用布匹把鱼买下来放生了,可见他心地多么善良!百姓都很敬佩他,把他的官邸所在地叫做“西河公珣”。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天水郡靠近边境,百姓负担很重,又赶上隋炀帝西巡,因为御道没有修整好,献上的食物也简陋,隋炀帝大发雷霆,下令把乞伏慧斩首。看到乞伏慧已经年老没有头发了,才饶了他一命。最后,乞伏慧被罢官,在家中去世了。
张威,不知道是哪里人。他爹张琛,是北魏弘农郡太守。张威年轻的时候就长得英俊潇洒,很有抱负,擅长骑马射箭,力气比一般人强得多。他在北周当官,凭借军功升到柱国大将军、京兆尹,还被封为长寿县公。
后来王谦造反了,隋文帝任命张威为行军总管,跟着梁睿去讨伐王谦。军队到了通谷,王谦的守将李三王死守不出。梁睿让张威当先锋。李三王紧闭营门,不肯出来打仗,张威就让人去激怒他们,李三王果然出兵了。张威命令勇士们猛烈攻击,李三王的军队被打败了。大军继续前进,到了开远,王谦的将领赵俨率领十万大军,连营三十里。张威凿山开路,从背后偷袭,赵俨被打败逃跑,张威一直追到成都。王谦平定后,张威被升为上柱国、泸州总管。隋文帝登基后,任命他为幽州、洛州总管,改封为晋熙郡公。不久又任命他为河北道台仆射,后来督管晋王军府的事务。之后又升迁为青州总管。
他在青州的时候,还经商搞产业,派家奴到集市上卖萝卜,结果这奴才仗着主子的势力欺压百姓。隋文帝对此非常生气,狠狠批评了他,把他免职,让他回家。后来隋文帝去泰山祭祀,回洛阳的路上,又责备了张威,还问他平时上朝用的笏板放在哪里了。张威叩头谢罪说:“我犯了错,没脸再拿着笏板,已经把它藏在家里了。”隋文帝说:“拿来给我看看。”第二天,张威把笏板呈了上去,隋文帝说:“你虽然不遵守法度,但功劳确实很大,现在我把笏板还给你。”于是又任命他为洛州刺史。后来又改封为皖城郡公,升迁为相州刺史。最后去世了。
他的儿子张植,在大业年间,官做到武贲郎将。
和洪,是汝南人,胆子特大,特别勇猛。他在北周当官,凭借军功升到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当时龙州的蛮族首领任公忻、李国立等人聚集人马造反,刺史独孤善镇压不住。朝廷觉得和洪有军事才能,就派他代替独孤善当刺史。不到一个月,他就杀了任公忻、李国立等人,平定了叛乱。后来,他又跟着周武帝平定了齐国,官职升到仪同三司,被封为北平侯,还当上了左勋曹下大夫。在柱国王轨打败吴明彻的战役中,和洪也立了功,官职升为开府,又升迁为折冲中大夫。尉迟迥造反的时候,和洪担任行军总管,跟着韦孝宽去打仗,因为立功被封为广武郡公。
当时东夏刚刚平定,民心还不稳定,隋文帝看中和洪的威望,让他负责冀州的政务,他做得很好,深得民心。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泗州刺史。当时突厥入侵边境,朝廷任命和洪为北道行军总管,他把突厥打跑了,一直追到沙漠才回来。后来,他又升迁为徐州总管,最后去世了。
阴寿,字罗云,是武威人。他父亲阴嵩,曾经是北周夏州刺史。阴寿从小就果断勇敢,很有军事才能,为人也很谨慎厚道。他跟着周武帝平定齐国,官职升到了开府。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尉迟迥造反时,隋文帝任命韦孝宽为元帅去讨伐,并让阴寿监军。当时韦孝宽生病了,不能亲自指挥军队,经常躺在帐篷里,让自己的妻子传达命令,军队的纪律,全靠阴寿维持。因为立功,阴寿升为上柱国。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幽州总管,被封为赵郡公。
早先,齐国的偏远属地高宝宁,被周武帝任命为营州刺史,这个人很狡猾,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心。等到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高宝宁就联合契丹、靺鞨起兵造反。隋文帝因为中原地区战事不断,没时间去讨伐他,劝降也没成功。开皇初年,高宝宁又勾结突厥,包围了北平。这时,隋文帝命令阴寿去讨伐他。高宝宁丢下城池逃到了沙漠以北,黄龙等地都平定了。阴寿班师回朝,留下开府成道昂镇守那里。阴寿担心高宝宁会攻击成道昂,于是下令重金捉拿高宝宁,北方边境才安定下来。阴寿最后在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司空。
子世师这个人啊,从小就很有气节,为人忠厚老实,而且武艺高强。因为他父亲是功臣,所以被封了个仪同的官职。隋炀帝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张掖太守,那些边疆的戎狄都很怕他。后来他又升迁为楼烦太守,最后当上了左翊卫将军。 跟代王一起留守京城。等义军打到京城的时候,子世师觉得自己一直受着隋朝的恩惠,所以坚决抵抗,不肯投降。结果城破了,他和京兆郡丞骨仪等人一起被杀害了。
骨仪,是个天竺人(印度人)。他为人刚正不阿,意志坚定,谁也动摇不了他。隋文帝开皇年间,他当过御史,执法公平公正,从不因为权势和利益而改变原则。隋炀帝继位后,他升迁为尚书左司郎。当时朝廷政治越来越混乱,贿赂成风,那些掌握重要职位的官员,不管地位高低,都拼命敛财。天下士大夫大多都变了节操,唯独骨仪坚持自己的操守,独自一人保持着清廉正直。隋炀帝很欣赏他清廉俭朴的品格,就把他提拔为京兆郡丞,他的清正廉洁的名声也更加远扬。那时候刑部尚书卫玄兼任京兆内史,经常搞一些歪门邪道,都被骨仪纠正。卫玄虽然很不爽,但也拿他没办法。等义军打来的时候,卫玄害怕受到牵连,就谎称自己年老体弱,辞官了。骨仪和子世师志同道合,结果父子俩都被杀了,他们家后继无人了。子世师还有几个儿子,比如弘智等等,因为年纪还小,所以都保住了性命。
杨义臣,是代州人,本来姓尉迟。他爸爸尉迟崇,在北周当官,做到仪同大将军,还带兵驻守在恒山。那时候隋文帝还是定州总管,尉迟崇觉得文帝长得不一般,就主动和他搞好关系,文帝也很喜欢他。后来文帝当了丞相,尉迟迥造反了,尉迟崇因为和尉迟迥是亲戚,就把自己关了起来,派人去请罪。文帝写信安慰他,马上派人快马加鞭让他进京,还经常把他留在身边。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封他为秦兴公。一年多以后,尉迟崇跟着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去周槃打突厥,英勇作战,战死了。朝廷追赠他大将军、豫州刺史的官位,由杨义臣继承他父亲的爵位和官职。
那时候杨义臣还小,在宫里长大,还没到二十岁,就奉旨当了皇帝的侍卫,就像千牛卫那样,好几年了,皇帝赏赐他很多东西。皇帝有时候想起以前的恩情,看着杨义臣就会感叹很久,然后就下诏书赐给杨义臣杨姓,把他列入皇族族谱,认他做皇从孙。没过多久,就让他当了陕州刺史。杨义臣为人谨慎厚道,擅长骑马射箭,很有当将领的才能。后来突厥达头可汗来犯边境,杨义臣作为行军总管从白道出兵,大败突厥军。
第二年,突厥又来侵犯边境,杨义臣带兵去打,一直追到大小斤山,和突厥军队遭遇了。这时候太平公史万岁也赶到了,和杨义臣一起合力大败突厥。可惜啊,史万岁后来被杨素陷害了,杨义臣的功劳最终也没被记上。
隋炀帝当了皇帝,汉王谅造反了。当时时代州的总管李景被谅的将领乔钟葵围住了,李靖当时是朔州总管,奉命去救李景。乔钟葵一看李靖兵少,就倾巢而出抵抗。乔钟葵手下有个副将叫王拔,特别勇猛,擅长使槊,弓箭都射不中他,经常带着几匹马冲进阵营。李靖很头疼这事儿,就招募能对付王拔的人。有个车骑将军叫杨思恩主动请缨。李靖一看杨思恩长得雄壮威武,就说:“好汉子!”还赏了他一杯好酒壮胆。杨思恩看见王拔站在阵后,把酒杯摔在地上,策马冲了上去。冲了两次都没成功,跟着他的骑兵都退了,杨思恩被王拔杀了。王拔乘胜追击,李靖的军队往北跑了十多里。后来李靖花重金买回了杨思恩的尸体,李靖哭得特别伤心,全军将士都跟着哭,跟着杨思恩的骑兵都被腰斩了。
李靖因为自己兵少,就命令把军营里所有的牛驴都赶来,好几千头呢,还让几百人,每人拿一面鼓,偷偷地把牛驴赶到山谷里,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傍晚,李靖又跟乔钟葵打了一仗,刚一交战,李靖就命令赶牛驴的人赶紧冲上去。一时间鼓声震天,尘土飞扬,乔钟葵的军队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是伏兵出来了,就溃败了,李靖乘胜追击,打了个大胜仗。因为这次战功,李靖升任上大将军,后来又升迁到太仆卿。
后来李靖参加了征讨吐谷浑的战争,隋炀帝命令李靖驻扎在琵琶峡,连营八十里,南边跟元寿接壤,北边跟段文振接壤,把吐谷浑王围在了覆袁川。他又参加了征讨辽东的战争,担任军队的先锋官,负责肃慎道。到了鸭绿水,跟乙支文德打仗,李靖每次都冲在最前面,一天打了七场胜仗。后来跟其他军队一起战败了,结果被免职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官职。第二年,被任命为军副,跟大将军宇文述一起攻打平壤。到了鸭绿水,碰上杨玄感造反,就班师回朝了,被任命为检校赵郡太守。
后来妖贼向海公造反,在扶风、安定一带作乱,李靖奉命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接着又跟着皇帝去征讨辽东,升任左光禄大夫。当时勃海的高士达、清河的张金称结伙当了土匪,攻陷了好几个郡县。皇帝派将军段达去讨伐,但没成功,就下令让李靖率领辽东的军队回去平叛,李靖大败高士达,斩杀了张金称。他还收降了很多土匪,进入豆子,讨伐了贼人格谦并将其俘获,并将战况上报朝廷。皇帝忌惮他的威名,急忙把他召回朝中,结果那些土匪又嚣张起来了。李靖因为这次战功升任光禄大夫,后来又拜礼部尚书。最后死在了官位上。
话说啊,韩信要是当初没在垓下失了时机,项羽说不定就灭不了;英布要是没在淮南搞事情,汉朝的势力也不会那么强大。这俩人功劳那么大,最后还不是被杀得凄惨无比?更别说那些没啥大功劳,还心怀不满的人了!
梁士彦,仗着在云雷那场战役里立了功,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 他得势了,就不知满足,想方设法地往上爬,想尽情享受。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都是他自己作的。元谐、虞庆则、元胄这些人,有的经历过艰难险阻,有的和皇帝关系不错,可到最后,都渐渐被遗忘了,心里憋屈得很,还总爱显摆自己。就算皇帝刻薄,他们说话做事也实在太冲动了,自己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隋朝开国那些功臣,很少有能善终的,能配享太庙,名垂青史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当初是靠着各种权谋手段建立的功业,本来就不是一条心,时间长了,关系自然就淡薄了。 那些被牵连被治罪的人,就算有罪,也是皇帝不按常理出牌,能不怨吗?皇帝用尽各种手段整治他们,最后都给杀了,皇帝的猜忌之心,真是太重了!想要留下好名声,太难了!
长儒带着两千步兵,对抗十万大军,箭矢用尽了,还勇猛无比,真是厉害啊!子干在西边渡过青海,北边到达边塞,胡人和夷人都被吓住了,也很了不起。万岁将军有智有勇,善待士兵,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死,军队从不疲惫。他北击匈奴,南平定夷獠,军队所到之处,威震边疆。但他因为功劳太大,得罪了权贵,皇帝又听信谗言,最后冤死,大家都为他惋惜,他真是像极了李广啊!
刘方为人公正,带兵严明,打败了林邑,平定了南海,边疆的蛮夷都归顺了。杜彦在东夏和南方屡立战功,镇守北方边疆,胡人不敢入侵。周摇因为正直受到重用,独孤楷因为爱护百姓而名声远扬。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啊!乞伏慧能把国家让出去,也很伟大。可慧因为帐篷不够好,就被皇帝罢免了,皇帝想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这也太狠了!
阴世师被上天抛弃,却始终忠心不改,虽然和那些先觉之士不同,但和那些晚年凄凉的人却很相似。那些有功的臣子,在动荡的年代,虽然立下大功,但往往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能死得安稳也算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