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弼,是代郡人。从小就忠厚老实,而且骑射技术很棒。一开始当个猎户,后来在朝廷当差,办事效率高,又很正直,大家都夸他。明元帝觉得他为人正直又很有用处,就赐给他一个名字叫“笔”。后来他又改名叫弼,意思是说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他被派去西部当官,和刘洁他们一起负责机要事务,处理各种奏章。太武帝登基后,因为他的功劳,封他为立节将军,还赐给他灵寿侯的爵位。他后来又当上了侍中、吏部尚书,负责南部地区的奏章。 之后,他被派去征讨冯弘。冯弘想逃到高丽,高丽的援军也到了,冯弘就跟着他们一起跑了,让女人们穿盔甲在中间,精锐士兵和高丽军队在外围布阵。古弼的部将高苟子想去攻击敌军。古弼当时喝醉了酒,拔出刀来阻止了他,所以冯弘才能顺利逃到东方去。太武帝非常生气,把他贬为广夏门的普通士兵。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侍中,和尚书李顺一起出使凉州。皇上赐给他建兴公的爵位,让他镇守长安,当时他在长安威望很高。后来要讨论征讨凉州的事,古弼和李顺都认为凉州缺水少草,不适合出兵,但是皇帝不听。凉州姑臧城攻克后,皇帝虽然对他有点微词,但考虑到他还是很有军事才能的,也就没追究他的责任。

宋朝将军裴方明打败了仇池,立杨玄的儿子杨保炽为王。然后,他被朝廷授予节度使的权力,统领陇右地区的军队去讨伐仇池,最终平定了叛乱。没过多久,一些氐族人又拥立杨文德为首领,包围了仇池。裴弼率军解了围,杨文德逃到了汉川。这时,东路军将领皮豹子听说仇池之围解除了,就打算撤军。裴弼派人去告诉他:“要是你们现在撤军,敌人很快就会卷土重来,以后再想平定就更难了。不用等到秋冬,南方的敌人一定会来进攻,我们现在以逸待劳,这是百战百胜的策略啊!”皮豹子这才打消了撤军的念头。皇上听说后说:“裴弼的意见真是长远之计啊!他平定了南秦,计谋真是太多了!”

景穆皇帝掌握大权,召裴弼到东宫担任四辅官,与宜都王穆寿一起参与政事。后来,裴弼升任尚书令。虽然裴弼事务繁忙,但他一直坚持读书。他为人谨慎小心,从不说宫廷里的秘密。他的功劳和张黎差不多,但是清廉方面却不如他。

上谷有人上书,说皇家的苑囿占地太多,百姓没有耕地,应该减少一半,分给穷人。裴弼想进宫面奏此事,却碰上皇帝和给事中刘树正在下棋,根本不理朝政。裴弼在旁边等了很久,也没能陈述自己的意见。于是他站起来,在皇帝面前一把抓住刘树的头发,把他从床上拽下来,用手打他的耳朵,用拳头打他的背,大声说:“朝廷不理政事,都是你的罪过!”皇帝很尴尬,放下棋子说:“不听奏事是我的错,刘树有什么罪?把他放了吧!”裴弼于是写了奏章呈递上去。皇帝很欣赏裴弼的正直,就同意了他的奏请,把苑囿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百姓。裴弼说:“我作为臣子,在皇上面前这样放肆,也是有罪的。”于是他跑到公车部门,脱掉帽子,光着脚,自己检举自己,请求处罚。皇帝召见了他,说:“你戴上帽子,穿上鞋子吧。我听说修建社稷坛的时候,即使工作很辛苦,也要端端正正地去做,这样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那么,你有什么罪呢?从今以后,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益的事情,即使情况紧急,你也要去做,不要顾虑其他!”

话说当年太武帝在河西大阅兵,搞狩猎,留下高弼留守后方。皇帝下令给骑兵配发肥壮的马匹,高弼却把这些好马分给了体弱的士兵。太武帝一听,勃然大怒:“这个尖脑袋的家伙,竟敢自作主张违抗朕的命令!朕回宫后,第一个就把他砍了!” 高弼,脑袋长得尖,皇帝经常叫他“笔头”,民间也叫他“笔公”。 他手下的官员都吓得要死,以为自己也要跟着倒霉。

高弼却很镇定地对他们说:“我认为,皇上您这次打猎,也就是图个乐子,这罪过算小的。真正的大罪过,是不做好准备,让军队过于松懈。现在北边的狄戎势力强大,南边的叛乱还没平息,那些不安分的家伙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边境,这是我最大的担忧啊!所以我才把那些好马留给军队,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为了长远考虑。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宁愿牺牲自己!明智的君主是可以接受这种忠心的,这本来就是我的责任。” 太武帝听了他的解释,不禁感叹道:“有这样的臣子,真是国家的福气啊!” 于是赏赐给他一件衣服,两匹马,还有十头鹿。

后来,皇帝在山北打猎,猎获了数千头麋鹿,就下令让尚书调来五十辆牛车来运送。皇帝随后跟随从说:“笔公肯定不会同意我这么做,你们这些家伙运送的速度,可比不上用牛车快啊!” 于是就回宫了。 还没走一百多里地,高弼的奏章就到了,奏章上说:“现在秋收的粮食还没完全收割,麻、菽等作物还在地里,猪鹿偷吃庄稼,鸟雁糟蹋粮食,加上风雨的破坏,损失每天都在成倍增加。恳请皇上宽限些日子,让我们把这些粮食都收起来。” 皇帝对左右的人说:“笔公果然像我预料的那样,他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

早些时候,杨难当来朝见的时候,皇帝命令高弼把杨难当的子弟都送到京城。杨难当的幼子杨文德,曾用三十斤黄金贿赂高弼。高弼收了黄金,却把杨文德留在身边,还对他很粗鲁。结果,杨文德逃跑了,投奔了宋国。太武帝知道高弼为人正直,而且有战功,就没追究他的责任。太武帝死后,吴王继位,任命高弼为司徒。后来文成帝即位,高弼和张黎一起议事,意见不合,两人都被免职。 后来有人诽谤他们,高弼家人又被人告发用巫蛊之术,高弼和家人都被处死了,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冤枉。

张黎是雁门平原人,很擅长写字和算账,道武帝很器重他。明元帝觉得他忠诚可靠,就封他为广平公,让他参与处理机密要事。太武帝因为张黎以前立下的功劳,让他辅佐自己,任命他为大司农卿。国家大事的讨论,张黎总是参与其中。因为在征讨赫连定的战役中立功,他被晋升为征北大将军。后来他和乐安王范、济南公崔徽一起镇守长安。张黎为人清廉公正,名声很好,卸任的时候,家里一点余财都没有。太武帝征讨凉州的时候,蠕蠕的吴提趁机入侵,张黎和司空长孙道生一起抵抗,把他们打跑了。

景穆帝刚开始执掌朝政,张黎和崔浩等人辅佐他,他们忠于皇帝,如果不是公事,从不随便说话。皇帝下诏赏赐崔浩和张黎每人一千匹布,来褒奖他们的功劳。吴王拓跋余即位后,任命张黎为太尉。后来文成帝登基,张黎和古弼一起被杀害了。

刘洁是长乐信都人。昭成帝时期,慕容氏进献女子给魏国,刘洁的祖父当时是公主家的臣子,就跟着一起到了魏国。魏国赏赐给他妻子妾侍,他生了个儿子叫刘堤,官做到乐陵太守,被封为信都男。刘堤死后,刘洁继承了他的爵位。刘洁多次参加征讨,官位升到会稽公。后来他和永安侯魏勤、功劳将军元屈等人一起讨伐吐京叛乱的胡人,结果被俘虏,送到了赫连屈丐那里。刘洁态度强硬,不卑不亢,直呼赫连屈丐的名字和他说话,神色泰然自若。赫连屈丐被他的气势所震慑,就把他放了。后来刘洁回到魏国,主管东部事务。明元帝病重,太武帝监国,刘洁和古弼等人被选入东宫侍奉,参与处理机密要事。

拓跋焘当上皇帝后,觉得赫连勃勃是个能干的人才,就给了他很重要的职位。后来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大臣们都认为赫连勃勃很厉害。 他升官做了尚书令,还被封为钜鹿公。 皇上带兵西征的时候,赫连勃勃是先锋部队。 赫连勃勃的弟弟董来在城南跟他们打仗,赫连勃勃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说日子不对,就下令鸣金收兵,结果让董来进了城。皇上对他有点不满。

赫连勃勃长期掌握军政要务,仗着皇上的宠信,变得很专横,皇帝心里越来越不高兴。 当时大家都在讨论要不要打蠕蠕,赫连勃勃说不如先好好发展农业,多积攒粮食,等他们来打。 大臣们都同意他的意见。 但是皇帝最后还是采纳了崔浩的建议,决定出兵。 出兵后,赫连勃勃跟其他将领约好在鹿浑谷会合。 赫连勃勃心里很不爽自己的计策没被采用,想故意阻挠其他将领,就伪造圣旨改了会合时间,结果其他将领都没来。 当时敌人很混乱,皇上想趁机攻击,赫连勃勃坚决反对。 他们在鹿浑谷等了六天,其他将领还没来,敌人已经跑远了。 他们追到石水,还是没追上,只好回军。 军队在沙漠里行军,粮草用光了,很多士兵都死了。 赫连勃勃偷偷派人散布谣言,想让皇上放弃军队,轻装回朝,皇上没同意。

赫连勃勃因为这次军事行动没有成功,就上奏弹劾崔浩。皇上说:“其他将领没按时到达,敌人来犯时也没攻击,罪过在那些将领身上,怎么能怪崔浩呢?” 后来赫连勃勃伪造圣旨的事情败露了,皇上到达五原郡后,就把赫连勃勃抓起来关了起来。

拓跋焘出征的时候,赫连勃勃私下跟家人说:“如果军队出征没取得胜利,皇上回不来了,那我就拥立乐平王。” 赫连勃勃还让右丞张嵩去找占卜的预言,问:“刘氏当皇帝,继承国家,我有没有这个命?” 张嵩回答说:“有姓氏,没名字。” 皇上仔细调查,搜查了张嵩的家,果然找到了预言书。 赫连勃勃和南康公秋邻以及张嵩等人,都被灭了三族,死了上百人。赫连勃勃以前权势很大,朝中内外都怕他,对他侧目而视。 抄了他的家,发现他的家产巨万。 拓跋焘对他恨之入骨,一提起他就咬牙切齿。

丘堆,是代郡人,长得又漂亮又帅气。一开始因为为人忠诚谨慎,得以在宫里当差。明元帝登基后,他被提拔到皇帝身边当拾遗,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等到太武帝监国临朝的时候,丘堆和太尉穆观等人一起辅佐他。太武帝即位后,赏赐丘堆临淮公的爵位,官至太仆。后来,他和宗正娥清一起在关中地区打仗,宜城王奚斤请求留下丘堆,合兵抵抗赫连昌。奚斤去进攻赫连定,留下丘堆守卫后勤辎重。结果奚斤被赫连定俘虏了,丘堆一听这个消息,就丢盔弃甲逃回了长安。皇帝大怒,派西平公安颉去杀了丘堆。

娥清,也是代郡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军事才能,屡立战功,逐渐升迁到给事黄门侍郎。明元帝南巡到邺城的时候,任命娥清为中领军将军。他和宋兵将军周几等人渡过黄河,攻占了很多地方,一直打到湖陆地区,因为战功被封为须昌侯。他和周几等人一起驻守枋头。太武帝即位初期,娥清回到京城,被晋升为东平公。后来,他参加了平定统万的战役,接着又和奚斤一起讨伐赫连昌,打到了安定。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向西逃跑,奚斤追赶他。娥清想找水源再走,奚斤不同意,结果他和奚斤都被赫连定俘虏了。攻克平凉后,他们才得以返回。后来,他又和古弼等人一起东征冯弘,因为娥清不积极作战,冯弘逃到了高丽。后来,娥清被用囚车押送,降职为普通士兵,最后死在了家里。他的儿子娥延,被赐封为南平公。

伊珝是代郡人,从小就又勇猛又强壮,跑得比马还快,箭术精湛,力气大到能拉着一头牛往后退。他一开始被任命为侍郎,后来升职为三郎,还被封为汾阳子。皇上要讨伐凉州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反对,说凉州缺水草,只有司徒崔浩支持出兵。大臣们都退下后,伊珝说:“要是凉州真没水草,它怎么还能是咱们国家的土地呢?应该听从崔浩的建议。”皇上很欣赏他的见解。结果凉州攻下来了,皇上在姑臧举行庆功宴,对大臣们说:“崔公的谋略确实厉害,我都不觉得稀奇了。真正让我惊讶的是伊珝,他的骑射武艺和崔浩的谋略一样出色啊!”皇上转头对崔浩说:“伊珝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将来肯定能当上公卿大臣。”崔浩说:“当官做学问,不见得非得读书不可。卫青、霍去病也没读书,还不是成了朝廷重臣?”皇上想让伊珝当尚书,封他为郡公,但伊珝觉得尚书事务繁重,郡公爵位太高,就推辞了,说自己更擅长军事,想参与中书省或秘书省的工作。皇上很欣赏他的谦逊,就让他当了秘书监,还封他为河南公,后来又升任司空。伊珝为人清廉,为官只抓大方向,从不琐碎苛刻。大安二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太保;大安三年,他和司徒陆丽等人一起处理尚书省的事务。后来伊珝去世了,他的儿子伊兰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库部尚书,后来也去世了。

伊珝的另一个儿子伊盆生,也是个骁勇善战、胆识过人的家伙,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将军。因为军功,他被封为平城子,还担任西道都督,最后在战场上战死了,死后被追赠为雍州刺史。

伊瑰也是代郡人,他祖上曾经统领部落。太武帝时期,伊瑰的父亲匹知送伊瑰来朝贡,太武帝就把他留下了。伊瑰擅长骑射,还能徒手搏斗猛兽。他娶了太武帝的女儿上谷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被封为西平公。他跟随皇上南征,担任前锋部队的统帅,作战勇猛,在三军中首屈一指。后来他又被晋升为王,还担任西道都将。他29岁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恭”,他的儿子伊乾归继承了他的爵位。

伊乾归很有魄力,还学习过一些文书写作,尤其喜欢兵法。他娶了景穆帝的女儿安乐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侍中。献文帝初年,他担任秦州刺史,政绩很好。孝文帝即位后,他担任中道都将。后来去世了,谥号“康”,他的儿子伊海,字怀仁,官至散骑侍郎,死后谥号“孝”。

海子瑗,字雅珍,是孝文帝的女儿淮阳公主的丈夫,官职一开始是驸马都尉,后来升迁到西兖州刺史。天平元年,他响应樊子鹄起兵,结果战败身亡。

周几,是代郡人。年轻的时候因为擅长射箭而当上了猎郎。明元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左部尚书,因为军功被封为交趾侯。太武帝认为周几很有智谋和勇武,派他镇守河南,他的威望在边境地区很响亮。周几常常觉得奚斤等人安抚关中的办法不好,每次谈起这事儿,都表现得很生气,奚斤他们都很忌惮他。后来周几被晋升为宋兵将军,率领洛州刺史于栗磾以及一万士兵袭击陕城,最后死在了军中,所有士兵都很惋惜他。他的遗体被运回京城安葬,谥号为桓,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豆代田,也是代郡人。明元帝时期,因为擅长骑射而被任命为内细射。在攻打武牢的战役中,皇帝下令让豆代田登上高楼射杀敌军,他箭无虚发。因为立功,他被提升为内三郎。后来参加讨伐赫连昌的战争,乘胜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了赫连昌的宫门口。宫门紧闭,豆代田竟然翻墙而入,从宫里出来了。太武帝非常赞赏他的勇猛,任命他为勇武将军。之后,他又参加了平凉之战,击败了赫连定,活捉了奚斤等人,太武帝还把赫连定的妻子赏赐给了他。皇帝还下令让奚斤跪着给豆代田敬酒,并对奚斤说:“你能够保住性命,全靠豆代田的功劳啊!”因为在讨伐和龙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豆代田被封为长广公。最后,他在统万镇大将任上去世,追封为长广王,谥号为恭,他的儿子周求继承了他的爵位。

车伊洛,是焉耆胡人。他家族世代担任东境部落的帅,一直都按时进贡。在延和年间,他被任命为平西将军,被封为前部王。车伊洛打算回京城,结果被沮渠无讳截断了道路,车伊洛连续作战,打败了沮渠无讳,沮渠无讳最终战死。车伊洛之后多次派使者招降沮渠无讳的儿子乾寿等人,以及他们五百多户人家,把他们送到了京城。他还率领两千多人攻打高昌,攻破了焉耆东关的七座城池。正平二年,车伊洛到京城朝见皇帝,被任命为都官尚书,将军和王的爵位都保留着。他去世后,谥号为康王,葬礼规格参照卢鲁元。他的儿子歇继承了他的爵位。

王洛儿是长安人。太子明元特别擅长骑射,王洛儿就在太子身边当差,做事认真细致,从没出过差错。有一次,明元在灅水南边打猎,结果掉进冰窟窿里,马也陷进去了。王洛儿二话不说就跳进冰冷的水里,把太子救了出来,自己差点冻死。明元脱下衣服给他披上,从那以后就对他更加恩宠了。

等到天赐年间,明元太子为了躲避危险住在外面,王洛儿每天早晚都寸步不离地侍候他,尽心尽责,忠诚到了极点。后来元绍造反,在明元身边就只有王洛儿和车路头两个人。白天他们住在山里,晚上就回到王洛儿家休息。王洛儿的邻居李道潜也帮忙照顾他们,早上再送他们回山里。这事儿好多人都知道了,都高兴地互相告诉。元绍听说后,就把李道潜抓起来杀了。王洛儿冒着生命危险,来回奔波于京都,跟大臣们联络,大臣们这才出城迎接明元。百姓们也纷纷赶来。明元回到皇宫,社稷保住了,王洛儿立了大功。明元当了皇帝后,封王洛儿为散骑常侍,赐爵新息公,还加封他为直意将军。又追封他父亲为列侯,赏赐他五十户奴仆。王洛儿去世后,皇帝追赠他太尉、建平王,还赐给他精美的陪葬品,用华丽的辌车运送,由殿中卫士护送,皇帝亲自前往吊唁,哭得非常伤心。皇帝还毒死了王洛儿的妻子周氏,让她和王洛儿合葬。王洛儿的儿子长城继承了他的爵位。

车路头是代郡人。他年轻的时候因为为人忠厚老实被选到东宫当差,是太子帐下的将领。天赐年间,明元太子住在外面的时候,车路头一直跟着他,尽心竭力地侍候他。明元当了皇帝以后,封车路头为宣城公、忠意将军。皇帝为人精明强干,大臣们稍有失职就会受到处罚,甚至挨打。但是车路头却一直很悠闲,不怎么管事。他为人善良,每次处理案件的时候,总是建议从轻发落,因此很受皇帝器重,皇帝也总是听从他的建议。车路头去世后,明元皇帝亲自前往吊唁,追赠他太保、宣城王,谥号忠贞。丧礼按照安城王叔孙俊的规格操办。最后陪葬在金陵。他的儿子眷继承了他的爵位。

卢鲁元是昌黎徒河人。他曾祖父卢副鸠在慕容氏当官,做到尚书令、临泽公的高位。他爷爷和爸爸也都做到很大的官。卢鲁元为人宽厚温和,很有风度。明元帝时期,他被选拔为通直郎,在东宫侍奉太子,深受太武帝的喜爱。太武帝即位后,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对他恩宠有加。而卢鲁元则更加谨慎小心,太武帝对他也就更加亲近。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他的。他性格宽容,善于与人相处,喜欢掩盖别人的缺点,夸奖别人的优点,所以朝中公卿都和他关系很好。因为擅长书法,又有文才,他多次升迁,最后做到中书监,主管秘书事务。皇帝还赐给他襄城公的爵位,并追封他父亲为信都侯。

跟随太武帝征讨赫连昌的时候,太武帝亲自率军追击,攻入城门,卢鲁元一直跟随皇帝出入。那一天要不是有卢鲁元在,皇帝就危险了。后来,卢鲁元又升迁为太保、录尚书事。皇帝非常看重他,经常到他府上做客,一住就是十多天。因为想让他住得近一些,方便来往,皇帝还赐给他一座府邸,就在宫门南边。他的衣食住行,都和皇帝一样。真君三年,皇帝到阴山巡幸,卢鲁元因为生病没有跟随。朝中大臣们都去探望他,医药日夜不停地从各地送来。卢鲁元去世后,皇帝非常悲痛,亲自到他灵前哭祭,哭得非常伤心。东西两宫都派大官每天去祭奠,早晚都有人哭祭,祭奠完毕后还有奏乐。皇帝三次到灵前祭奠。他的丧礼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规格办理,而且规格还要更高。皇帝追封他为襄城王,谥号为孝。他葬在崞山,并为他修建了碑阙。从魏朝建立以来,还没有哪个大臣能得到如此高的恩宠。

他的儿子卢统继承了爵位,因为父亲的关系,侍奉东宫。太武帝把自己的外甥女,阳平王杜超的女儿南安长公主嫁给了他。皇帝亲自送亲,太官准备了丰盛的酒席,赏赐无数。文成帝即位后,卢统担任典选部和主客二曹的官职。卢统去世后,追封为襄城王,谥号为景。他没有儿子,他的弟弟卢弥娥继承了爵位。卢弥娥去世后,也追封为襄城王,谥号为恭。

鲁元公的儿子鲁内,在太子宫里当差。景穆帝特别喜欢他,经常和他一起睡觉起床,一起吃饭穿衣。父子俩都在两宫里受宠,权势大到没边了。鲁内性格宽厚,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但是恭敬谨慎方面就差一些。正平年间,宫里一些大臣被杀头了。太武帝因为鲁元公的面子,只杀了鲁内,对他兄弟们却很好。

陈建,是代郡人。因为他骑射技术好,被提升为三郎,后来又升任下大夫、内行长。太武帝讨伐山胡白龙的时候,有点轻敌,只带了几十个骑兵,还经常自己爬到山上侦察。白龙埋伏了精兵,突然袭击;皇帝从马上摔下来,差点就完蛋了。陈建挺身而出保护皇帝,奋勇杀敌,杀了好几个人,自己也受了十多处伤。皇帝很欣赏他,赏赐了他二十户人家。文成初年,陈建被任命为幽州刺史,被授予秦郡公的爵位。后来皇帝觉得陈建贪婪暴虐又懦弱,派使者到幽州将他杖责五十下。

孝文帝即位后,陈建被召回朝廷,担任尚书右仆射,加封侍中,爵位晋升为赵郡公。陈建和晋阳侯元仙德、长乐王穆亮、平原王陆睿一起秘密上奏,建议南下伐魏,皇帝很高兴。陈建被提升为司徒,爵位又升为魏郡王。皇帝和文明太后经常去陈建家里做客,还曾在后宫设宴款待陈建的妻子。陈建死后,他的儿子陈念生继承了爵位。后来陈念生犯了罪,爵位被取消了。

话说这大干,是个厉害人物,他爹叫初真,当年跟着道武帝躲难去了叱候山,后来跟着一起打天下,立下了不少功劳。官儿做到后将军,武原侯,还被列入八议呢!大干这人啊,骁勇善战,骑射技术一流。永兴年间,他继承了他爹的爵位,官职是中散大夫。每逢朝贺的日子,大干总是穿着盔甲,骑着马在宫殿庭院里转悠,文武百官都对他啧啧称奇。后来又升了内三郎、幢将,负责皇宫的宿卫工作。大干为人严厉,治军有方,上下都对他服服帖帖的。

有一次,跟着明元帝去打猎,看见一只野兽躲在高高的岩石上,大干二话不说,拿着长矛就冲上去,一矛刺死了那野兽,明元帝对他勇猛的身手赞赏不已。太武帝登基后,他和襄城公卢鲁元等七个人一起当了常侍,整天拿着兵器侍卫在皇帝身边,日夜不离左右。多次跟随皇帝出征打仗,凭借战功被封为庐陵公,还被派去镇守云中,兼管白道地区的军事。太武帝看重他的勇猛和屡立战功,又知道他熟悉北方的险要地形,就派他巡视六镇,防备敌人的入侵。大干在经略布置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妥妥的。

后来吐京胡人叛乱,太武帝任命大干为都将,去平叛,结果在大干平定叛乱后,他却死在了吐京。死后,灵柩停在了平城南边。太武帝出游回来,看见了大干的灵柩,就问是怎么回事,左右侍卫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皇帝。太武帝为此悲叹了好久,下令允许大干的灵柩入城安葬,还追赠他司空官职,谥号庄公。他儿子丘颓继承了爵位,不过爵位降成了晋兴侯。

宿石,是朔方人,是赫连屈丐弟弟文陈的曾孙。北魏天兴年间,文陈父子投奔魏国,魏道武帝很赏识他们,把公主嫁给了文陈的儿子,还封他为上将军。宿石的爷爷叫豆根,北魏明元帝赐给他宿姓,继承了上将军的爵位。他爸爸叫沓干,跟着太武帝征讨平凉立了功,被封为汉安男。后来又参加了讨伐蠕蠕的战争,战死了。宿石十三岁的时候继承了爵位,被提升为中散,后来又升迁为内行令。有一次在苑中打猎,宿石骑马走在前面,路太陡峭,马失前蹄摔倒了,宿石也昏死过去,好长时间才醒过来。从此以后,他骑马的技术就特别高超了。文成帝很欣赏他,赏赐给他很多丝绸和好马,还把他封为义阳子。还有一次打猎,文成帝自己想射猛兽,宿石赶紧下马劝谏,把皇帝带到了高处。后来猛兽确实扑出来伤人了。皇帝很称赞宿石的忠诚,还说以后宿石如果犯了罪,就免除他的罪责,又赏赐给他一匹好马。后来,宿石娶了上谷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他官至吏部尚书,晋升为太山公,还担任过北征中道都大将。死后追赠太原王,谥号康,葬礼规格参照卢鲁元。太和初年,他的儿子宿倪继承了他的爵位。

万安国是代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部落首领。他父亲万振娶了高阳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官至长安镇将,爵位是冯翊公。万安国从小就聪明敏捷,因为是皇亲国戚,又娶了河南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献文帝特别宠爱他,和他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后来,万安国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封安城王。万安国以前和神部长奚买奴关系不好,承明初年,他伪造诏书在苑中杀了奚买奴。孝文帝听说后非常生气,赐死了万安国,那年他才二十三岁。他的儿子万翼继承了王爵。

还有一些关于嵇根的事迹,他家世世代代是纥奚部的首领。皇始初年,他率领部落归附北魏,娶了昭成帝的女儿。他的儿子叫拔,官至尚书令。拔娶了华阴公主,生了儿子敬。元绍叛乱的时候,华阴公主立了功,于是皇帝破格提拔嵇敬为大司马,封他为长乐王。嵇敬死后,他的儿子嵇护继承爵位,被任命为外都大官。嵇根的具体事迹记载比较零散,所以就简单地提一下。

周观,是个代郡人,特别勇猛,力气很大。北魏太武帝因为他的军功,封他为金城公,官拜高平镇将。他善于安抚士兵,名声很好。后来被任命为内都大官,又外放担任秦州刺史。结果他治理地方失和,部下薛永宗在汾河边带人造反了。周观去讨伐薛永宗,结果被流矢射中了。太武帝到蒲坂巡幸,周观听说皇帝来了,吓得赶紧起来,伤口复发,就死了。皇帝很生气,取消了他的爵位。

尉拨,也是代郡人。他父亲尉那,是濮阳太守。尉拨是太学生,后来响应兖州刺史罗忸的号召,去陈郡、汝南郡一带打贼,立了功,被封为介休男。之后又参加了讨伐和龙、打击吐谷浑的战役,都有军功,爵位升为子爵。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杏城镇将,深得士兵的爱戴。文成帝觉得尉拨为政清廉,有功于百姓,赏赐了他衣服。献文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北征都将。南下攻打悬瓠城,又升为安城侯,官拜北豫州刺史。尉拨去世后,被追谥为敬侯。

陆真,也是代郡人。他父亲是陆洛侯,曾经担任秦州刺史。陆真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太武帝看中他力气过人,任命他为内三郎。在真君年间,他参与了讨伐蠕蠕的战争,因为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后来攻打悬瓠城的时候,他登上城楼,向城里射箭,箭箭都射中目标。他还跟随太武帝到达长江,回师后又攻打盱眙,这些战役中陆真的功劳最大。文成帝即位后,晋封他为都昌侯,官拜选部尚书。后来又担任长安平镇将。当时朝廷刚设立长蛇镇,陆真率领士兵修筑城墙,还没完工,氐族豪强仇傉檀等人就叛乱了。陆真把叛乱平定了,修好了长蛇镇的城墙才回来。东平王道符在长安叛乱,朝廷任命陆真为长安镇将,并封他为河南公。长安的士兵都很服他,他一到,大家就都平静下来了。他在长安镇守了好几年,威名远扬。去世后,被追谥为烈侯。

子延,字契胡提,很有胆识。他继承了河南公的爵位,后来按照制度降爵,改封为汝阳侯。他官至怀朔镇大将、太仆卿。奉命去秀容安抚百姓,结果被当地牧民杀了。

吕洛拔,是代郡人。他曾祖父渴侯,在昭成帝时期率领五千户人家归顺魏国。他父亲匹知,在太武帝时期担任西部长官,被封为荣阳公。吕洛拔因为英勇善战而闻名。在文成帝末年,他担任平原镇都将。跟随尉元攻打宋朝将领张永,大获全胜,被赐爵成武侯。后来去世了。

他儿子吕文祖,献文帝因为他是功臣之后,就让他补任龙牧曹奏事中散。因为牧场产出不好,被贬到武川镇。后来吕文祖凭借对旧文书的翻译和注释皇室诏书,解释得通俗易懂,又担任外都曹奏事中散。后来因为犯事而被处死。

薛彪子,也是代郡人。他祖上达头,从姚苌时期就率领部落归顺魏国。道武帝赐他聊城侯的爵位,待他如同上宾,还赐给他郑氏女子为妻。他死后,追赠冀州刺史,谥号悼侯。他父亲薛野<月者>,担任并州和太州刺史,被封为河东公,名声很好。死后,谥号简公。薛彪子长得高大威猛,为人果断,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他担任内行长,负责处理各部门的事务。他在官场上正直清廉,内外官员都很敬畏他。等到文明太后临朝听政,他被外放为枋头镇将。他为人刚正简朴,被一些近臣嫉妒;因为一点小过错,就被降职为镇门士兵。等到献文帝南巡,经过山阳时,薛彪子在路上向皇帝陈述冤情,又恢复了枋头镇将的职位。后来多次升迁,最终做到开府、徐州刺史。他在徐州做了很多惠民利政的事,百姓都很拥护他。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张攀,都因为贪污受贿被薛彪子依法查办。邵安等人就派他们的子弟上书,诬告薛彪子与南方的叛贼勾结。孝文帝说:“这是假的!”调查后果然证明是诬告。薛彪子后来去世了,谥号文侯。他的儿子是薛琡。

昙珍,字琡,长得又高又帅。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典客令,每次去朝廷觐见,仪表堂堂,非常有气势。宣武帝看到他后就说:“你这个人风度翩翩,长得又帅,以后肯定能升官,你打算怎么规划自己的仕途呢?”昙珍回答说:“国家祭祀宗庙的大事,我不敢不认真对待;朝廷的政务,我不敢不忠心耿耿。除此之外的事情,就不是我这种普通官员该操心的了。”

正光年间,昙珍当上了洛阳县令,他治理下的洛阳城一片井然有序。当时正逢大旱,京城里的所有囚犯都被集中到都亭,重新审理冤假错案。而洛阳监狱里,只剩下三个人还在狱中。孝明帝对此非常嘉奖,赏赐了他一百匹绢。昙珍以前是依附于元叉的,元叉失势后,昙珍忧心忡忡,政务也因此荒废,最终被免了官。后来李神轨受灵太后宠信,昙珍又去投靠了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吏部郎中。

在此之前,吏部尚书崔亮上奏设立了论资排辈的制度,不注重选拔人才,只看重资历。昙珍于是上书皇帝说:“我听说,即使是轻薄的锦缎,也不能拿它来做手术;而像瑚琏那样重要的器物,又怎么能交给力气弱的人呢?如果选官只看资历和年限,不考察才能和德行,那就像让大雁排成一行,像串鱼一样,只要会念名字登记簿的官吏就够了,何必还要那么多人?这还叫什么选拔人才?现在老百姓的生死存亡都掌握在地方官手里,如果选对了人,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如果选错了人,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我希望吏部在选拔郡县官员时,首先要选拔那些有才能、通晓古今、精通政务的人。不要拘泥于入仕时间的长短和资历的多少,那些有经验、有才能、能够治理百姓的人,应该优先任用。至于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壮年时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劳力,难道老了就要抛弃他们吗?至于将佐丞尉这些职位,人选稍微差一点,问题也不大,可以按顺序补缺,以酬谢他们的劳苦。” 他的奏章上去了,却没有得到回复。

后来,昙珍再次觐见皇帝时,又再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现在天下刚刚安定,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我希望效仿汉朝的做法,重新设立四科,让三公九卿各自推荐贤才,来担任郡县官员。同时要制定明确的条例,防止徇私舞弊。这样才能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看到希望。”皇帝下令让公卿们讨论此事,但最终不了了之。

元天穆带兵去打邢杲,任命琡(音lí)当行台尚书。军队到了东郡,那时候元颢已经占领了赞皇城,邢杲又逼近历下。天穆正商量着先打谁。大家都觉得邢杲势力强盛,应该先对付他。只有琡认为邢杲只是拉起了一帮乌合之众,虽然看起来厉害,其实就是一群土匪。而元颢是皇室的近亲,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起兵。自从河阴之变后,百姓怨声载道,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很容易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先解决元颢的事,然后再回头收拾邢杲。天穆觉得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就先去打邢杲。邢杲投降了,军队回到定陶,天穆留下琡负责西兖州的事务。没多久,琡就被元颢给抓了。元颢把琡带在身边。后来尔朱荣打败了元颢,天穆对琡说:“当初没听你的话,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天平年间,琡被任命为七兵尚书。高欢(齐神武)让他当丞相府长史,很多军国大事都让他参与决策。琡对高欢也是忠心耿耿,多次直言进谏。高欢大举西征,准备渡过蒲津河。琡劝谏说:“西边的叛军连年饥荒,所以才冒着死也要攻打陕州。我们应该在各个路口布兵,不要和他们进行野战。等到明年麦收的时候,他们都饿死了,宝炬、黑獭自然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渡河。”侯景也说:“现在出兵规模这么大,胜算很小,万一打败了,损失也很难挽回。不如分成两路大军,依次推进,前军如果胜利了,后军再全力进攻;如果前军失败了,后军可以接应。”高欢都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结果就发生了沙苑之战的惨败。

后来范阳的卢仲礼造反,琡和军队一起平定了叛乱。之后升迁为殷州刺史。他为政严厉,官吏百姓都很苦不堪言。后来又担任了度支尚书和殿中尚书。天保元年,琡去世,享年……(原文未提及具体年龄),担任尚书右仆射。临终前,他嘱咐儿子用平常的衣服把他安葬。一个月后就下葬了,不准任何人请求追赠官职。他自己制作丧车,没有过多的装饰,只用麻布做车帘,用绳子编织成网而已。陪葬品之类的,一样都没有准备。

老琡啊,在朝廷里当官,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处理公务,又快又准,简直像流水一样顺畅。可是呢,他这个人啊,心眼儿特别多,特别小心眼儿,跟人交往也没啥真感情。表面上看着一本正经,其实心里花花肠子多着呢!收受贿赂,歪曲事实,滥用职权,整人手段一套一套的,害了不少人,大家都很怕他。这魏东平王元匡的小妾张氏,那可是个放荡不羁的主儿。老琡一开始跟她私通,后来干脆娶她当老婆了。被张氏的花言巧语给迷惑了,就把原配于氏给休了,连亲儿子允儿都不管了。家里人心里当然不痛快,纷纷告状,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看不起他。最后,还被封了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青州刺史,死后谥号“威恭”,真是讽刺!他儿子允儿继承了他的爵位。

尉元,字苟仁,是代郡人。他家祖上可是个豪门望族。他爹尉目斤,那可是个有名的猛将,当过中山太守。尉元呢,箭术超群,当上了羽林中郎,因为办事认真负责而得到赏识。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驾部给事中,还被封为富城男。到了和平年间,他又升任北部尚书,爵位也升到了太昌侯。

公元499年,薛安都带着徐州投降了北魏。朝廷就派元孝武帝(此处省略帝号,下同)拿着皇帝的信符,担任东线军事主帅,和城阳公孔伯恭一起前往徐州。宋朝兖州刺史毕众敬也派东平太守章仇檦来表示臣服,元孝武帝也接受了他们,然后就一路高歌猛进。宋朝派将军张永、沈攸之等人驻扎在下礚。薛安都出城迎接元孝武帝。元孝武帝按照朝廷的命令,任命薛安都为徐州刺史,并派中书侍郎高闾、李璨等人和薛安都一起回城。然后又另外派孔伯恭去安抚徐州内外,元孝武帝这才进入彭城。

元孝武帝看到张永他们还占据着险要地势,就命令薛安都和李璨等人一起防守。他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在外面摆开阵势,分别攻击吕梁,切断他们的粮草运输。张永没办法,只好丢下城池,夜里逃跑了。之后,元孝武帝任命高闾和张谠分别担任东徐州刺史;李璨和毕众敬分别担任东兖州刺史。元孝武帝被封为开府、都督、徐州刺史、淮阳公。

太和年间初期,元孝武帝被朝廷召回,担任内都大官。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出去担任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统万镇都将,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喜爱。三年后,他被晋爵为淮阳王,朝廷对他这个老臣非常尊重,允许他乘坐有帷幕的马车,并且允许他在朝中拄着拐杖。齐高帝建立政权后,派了很多间谍,煽动那些新投降的人;那些不甘心的人,到处都起兵造反。因为元孝武帝的名声威望很高,朝廷就让他统领各路军队去平叛。很快,东南地区就安定下来了,远近都一片平静。之后,他回到朝廷,担任侍中、都曹尚书,后来升任尚书令,最后官至司徒。

十年后,尉元被封为山阳郡公。同年,他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尉元到皇宫谢恩,皇上召见了他,还请他上殿参加宴会,并赐给他玄色的帽子和素色的衣服。

皇上还下诏说:“前任司徒山阳郡公尉元,前任大鸿胪卿新泰伯游明根,都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诚恳,位高权重,如今都退休回家养老了。他们可谓是知道人生的开始和结束,是世上少有的贤人啊!尉元八十岁了,应该享受三老的尊荣;游明根七十岁了,可以担任五更的职位。”于是,皇上在明堂供奉三老、五更,国老和庶老则在阶下。孝文帝亲自向三老行再拜礼,并脱掉上衣,割开祭品,拿着酒爵敬酒;对五更,则行肃拜礼;还分别赐给国老和庶老衣服。

之后,尉元说:“自从天地分开,五行运行以来,人们最崇尚的就是孝顺。五孝六顺,是天下人应该首先遵守的,我希望陛下重视孝顺,用它来教化天下百姓。我年纪大了,不能再有什么远大的追求了,我只想尽我所能,忠诚地侍奉陛下。”皇上说:“孝顺之道,是天地间的根本法则。今天承蒙三老的教诲,我会牢记在心。”游明根说:“至高的孝顺能感动鬼神,至高的顺从能感化幽冥,《诗经》里说:‘孝悌至极,就能通达神明,光照四海。’所以,孝顺之道,无所不能感化。希望陛下记住这一点,用它来拯救百姓。我年纪大了,见识浅薄,以上只是我愚昧的看法,不敢有所隐瞒。”皇上说:“五更辅佐三老,他们的言论都很有道理,能弘扬您的德行。您应该克己复礼,以身作则。”仪式结束后,皇上赐给尉元一辆步辇。

皇上又下诏说:“尊老尚贤,历代圣君都非常重视,敬重老年人,推崇他们的德行,这是历代相沿的传统。虽然我的德行不如先祖,见识也浅薄,但我仍然仰慕先祖的教诲,努力遵循他们的旨意。所以,我推举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三老,推举有才能的老人为五更,以彰显父兄之义。前任司徒尉元,前任鸿胪卿游明根,都以高尚的品德辞官归隐,所以我尊他们为三老,尊五更为五更。虽然三老、五更不是官职,他们年老体衰,没有俸禄,但他们的地位崇高,理应得到优厚的待遇。三老可以享受上公的俸禄,五更可以享受元卿的俸禄,他们的饮食也按照同样的标准。”

十七年,尉元病重,皇上亲自前去探望。尉元去世后,谥号为景桓公,葬礼隆重,赐予羽葆鼓吹,假黄钺,配剑四十人。

子翊继承了爵位。后来调到洛阳,因为山阳郡在京城附近,所以他的爵位改成了博陵郡公。最后他在恒州刺史任上去世了,谥号是“顺”。

慕容白曜是慕容晃的玄孙。他父亲慕容琚,一路升官,因为清廉著称,被赐爵高都侯。最后做到尚书左丞,谥号是“简”。白曜年轻的时候在中书当小吏,因为为人正直,办事认真,所以在宫里做事。他继承了爵位,慢慢升迁到北部尚书。文成帝去世后,他和乙浑一起掌握朝政,后来升任尚书右仆射,爵位也升到了南乡公。

宋朝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和兖州刺史毕众敬都带着城池投降了。朝廷就派镇南大将军尉元和镇东大将军孔伯恭去接收。这时候,宋朝的东平太守申纂驻扎在无盐,并州刺史房崇吉驻扎在斗城,他们堵住了王师的去路。

皇兴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白曜被提升为使持节、都督军事、征南大将军,还被封为上党公,他驻扎在碻磝,作为各路军队的后备力量。白曜攻打无盐的申纂,攻破了无盐的东城门。申纂逃跑了,白曜派兵追捕他。然后,白曜又去攻打斗城。肥城的守将听说白曜的军队来了,就丢下城池逃跑了,白曜获得了三十万石粮食。他又乘胜追击,攻破了麋沟和垣苗两个守备营地,又得到了十多万斛粮食。这样一来,军队的粮食就充足了。在此之前,淮阳公皮豹子两次攻打垣苗都没能成功,而白曜只用了十天就连续攻下了四座城池,他的威名震慑了齐地。皇帝献文帝下诏书褒奖了他。斗城没投降,白曜就下令士兵猛攻城墙,杀了几百人,房崇吉趁夜逃跑了。白曜安抚百姓,老百姓都很拥戴他。他还抓到了房崇吉的母亲和妻子,并对她们很客气。

宋朝派将军吴喜攻打彭城,镇南大将军尉元请求增兵,献文帝就下令白曜前去支援。白曜到了瑕丘,遇到了困难,就暂时停了下来。这时,房崇吉和他的弟弟房法寿偷袭了宋朝的盘阳城,以此来赎回他们的母亲和妻子。白曜派将军长孙观率领骑兵从马耳关出发前往盘阳。长孙观到了盘阳,那里的各个县都投降了。白曜从瑕丘进攻历城。

过了两年,崔道固和兖州刺史梁邹的守将刘休宾都带着武器投降了。白曜把他们都释放了,还把他们和他们的属官一起送到了京城。后来,朝廷把历城和梁邹两城的人迁到下馆,设立平齐郡怀宁县和归安县安置他们。其余的人都被当作奴婢,分给百官。白曜虽然在军中,但是待人接物宽厚温和,很有礼貌。他俘获的房崇吉的母亲和妻子,以及申纂的妻女,都被分别安置在营地里,不许士兵们喧闹。后来,白曜攻克了东阳,俘虏了沈文秀。总共获得了八十五万斛粮食。从开始到结束三年时间,白曜一直围城攻打,虽然士兵也有伤亡,但是没有多少人怨恨叛逃。三齐地区的人民都很高兴,安居乐业。攻克城池的那天,因为沈文秀态度傲慢,不肯向他下拜,白曜生气地打了沈文秀一顿,这也是他唯一被人诟病的地方。因为功劳,白曜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青州刺史,并被晋封为济南王。

最初,乙浑专权,白曜曾经依附他,后来因此而被追究责任。四年后,白曜被杀,说是他谋反叛乱,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冤枉的。

白曜的儿子真安,才十一岁,听说父亲被抓了,就要自杀。家里人拦着他,说:“情况还没搞清楚呢,轻重还不一定。”真安说:“我父亲位高权重,要是犯的小罪,不至于这样。我实在不忍心看到父亲死。”于是就上吊自杀了。后来孝文帝在太和年间,著作佐郎成淹上表为白曜辩解,孝文帝看了奏章后很同情他。

白曜的孙子契,为人轻浮,不守规矩。太和年间初期,因为他是名门之后,被提拔为中散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宰官中散大夫。南安王桢口碑很差,贪赃枉法,就派中散大夫闾文祖去长安调查他。结果闾文祖收了桢的金银财宝贿赂,替桢隐瞒不说。事情败露后,太后召见群臣,说:“以前讨论贪污腐败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说自己能做到廉洁奉公。闾文祖当时也在场,后来却犯法了。由此可见,人心难测啊!”孝文帝说:“你们自己好好想想,谁觉得自己抵挡不住贪欲的诱惑,就自己辞职回家吧。” 契这时候站出来说:“小人嘛,心志不坚定,但是帝王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用一颗不稳定的心去遵守永恒不变的法规,我做不到啊!恳请皇上让我辞官回家。” 皇帝说:“契,你既然知道人心不稳定,就应该知道贪污的危害,你为什么还要请求辞职呢?” 于是,皇帝把契升迁为宰官令,赐给他定陶男的爵位。后来契死在都督、朔州刺史的任上,死后被追谥为“克”。

一开始,慕容氏被灭族后,他们的后代仍然很多。到天赐年间,朝廷开始忌惮他们,就大肆诛杀。当时侥幸逃过一劫的人,都不敢再用慕容为姓,都改姓舆。到了延昌年间,朝廷下令恢复他们的旧姓。但是那些子女以前已经进了宫廷掖庭的,仍然被称为慕容氏,数量比其他民族还多。

他叫和其奴,是代人。从小就有操守,擅长骑射。一开始当了三郎(官职名)。文成帝初期,被封为平昌公,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尚书左仆射。还和河东王闾毗、太宰常英一起处理尚书的事务。他在官场上严格执法,从不接受私下请求。后来又升任司空,加封侍中。文成帝去世后,乙浑和林金闾擅自杀了尚书杨保年等人。当时殿中尚书元郁率领殿中宿卫想对乙浑用兵。乙浑害怕了,把责任推到林金闾身上,把他抓起来交给元郁。这时和其奴觉得林金闾的罪行还没完全查清,就把他外放到定州做刺史。皇兴元年,长安镇将东平王道符造反,皇上命令和其奴去讨伐,结果还没到,道符就被打败了。军队回来后,和其奴就去世了,朝野上下都很惋惜。朝廷追赠他为平昌王,谥号宣王。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接下来说苟颓,也是代人。原本姓什么已经不可考了。他父亲叫洛拔,是内行长(官职名)。苟颓为人厚重寡言,年轻时就严毅正直,武力超群。他被提拔为中散(官职名),做事小心谨慎,恭敬小心。太武帝到达江州的时候,赐给他建德男的爵位。后来又升迁到司卫监、洛州刺史。他压强扶弱,山里的蛮族都很害怕他,不敢来抢劫。太和年间,他历任侍中、都曹尚书,爵位升为河南公。苟颓为人正直敢言,即使是文明太后要杀人都能阻止,他也能据理力争,说得非常恳切。李惠、李被杀的时候,苟颓也极力劝谏。后来他升任司空,爵位升为河东王。因为年事已高,朝廷允许他乘车,拄着拐杖上朝。有一次皇上到三川巡幸,苟颓留守京城。有个和尚叫法秀想造反,苟颓率领禁军迅速将其抓获,京城恢复了平静。后来苟颓去世了,谥号僖王。他的长子恺继承了河东王的爵位,后来按照规定降为公爵。

宇文福啊,他家祖上是南匈奴远支,世代都是部落首领。他爷爷宇文活拨,在慕容垂手下当过唐郡内史和辽东公。后来道武帝灭了慕容氏,活拨就投奔了魏国,成了魏国的座上宾。宇文福从小就骁勇善战,力气很大。太和年间,他一路升迁,做到都牧给事。

后来迁都洛阳,皇帝下令让他去管理马场。宇文福把石济以西、河内以东,黄河南北千里地都划作牧场,现在的马场就是那时候规划的。后来又把其他牲畜也放到那里,宇文福很擅长管理,一点损失都没有,孝文帝很欣赏他。不久就升任司卫监。后来因为功劳被封为襄乐县男,官职做到太仆卿、都官尚书、营州大中正、瀛州刺史。他为人忠诚正直,在公务上严厉果断,用诚信待人,名声很好。后来又担任都督怀朔、沃野、武川三镇诸军事,兼任怀朔镇将。最后在镇上去世,谥号贞惠。

他儿子宇文延,字庆寿,长得高大威猛,眉清目秀。官做到员外散骑侍郎。因为父亲年纪大了,朝廷允许他留在瀛州侍奉父亲。碰巧大乘的叛军冲进州城,宇文延带着家里的仆人和客人迎战,身上受了重伤。叛军放火烧了斋阁,他父亲宇文福当时就在里面。宇文延冲进火海,把父亲背出来,自己浑身烧伤,头发眉毛都烧光了。然后他带领大家跟叛军拼死搏斗,叛军才溃逃,因此名声大振。后来他又升迁到直寝(皇帝近侍)。后来跟万俟丑奴作战,战死了。

话说啊,古弼这个人,军事才能出众,治国安邦那是妥妥的栋梁之才;张黎为人诚实谨慎,清廉正直,因为是老功臣所以很受重视。 可惜啊,这俩人,都是因为一点小事,一下子就倒霉了,说能荫泽子孙十代,那都是空话。刘洁他们那伙人,也是一样,丘堆因为失败而丢了性命。娥清、伊珝都是因为才能和武力被重用,但伊珝更胜一筹,因为他有谋略,这大概就是他的优势吧。乙瑰的骁勇,周几的智勇,代田的骑射技术,他们能得到这样的地位,可不是偶然的。车伊洛为人清高自持,可不是个普通的武将啊。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来大干、宿石这些人,有的真心实意,在危难时刻竭尽全力;有的忠心耿耿地保卫君主,他们的义气让人感动。 要不是他们志向高洁,又怎么能做到这样呢?所以他们活着的时候受到恩宠,死后也享尽了哀荣,这都是应该的。至于安国,最终走向灭亡,那是因为罪恶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周观、尉拨、陆真、吕洛拔这些人,都凭借勇敢和果敢而升迁,但周观最后却被贬官,这跟其他几个人可不一样啊。薛彪的儿子世载,为人刚正不阿,昙珍继承并发扬了家里的好名声,真是好啊!魏国的将领们,很少有能建功立业的。尉元为人宽厚温和,却担任了将帅的职务,威名远播,官至极品,最后自己请求告老还乡,这在近代也算是个人物了吧!白曜出兵征讨,横扫三齐,考察战功,记述劳苦,那功劳当然不少。可是啊,功名难保,反而招来猜忌和杀戮,对贤能之士的议论和褒奖,在这个时代可是很少见的。和其奴的正直,苟颓的刚直,宇文福的豪迈气概,他们都是有用之才啊!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 魏国的将领中,很少有人能做出显著的功绩。尉元以他宽厚温和的性格,却担任了重要的将帅职位,他的威名远播,官至极品,最后自己请求退休,这在近代也算是少见的了!白曜出兵征讨,席卷了三齐地区,他的功劳自然是不小的。然而,功名难保,他反而因为猜忌而被杀害。对贤能之士的褒奖和议论,在这个时代是很少听到的。和其奴的正直,苟颓的刚直,宇文福的豪迈气概,他们都是有用之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