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些蛮族,据说都是盘瓠的后代。他们在长江、淮河一带,部落越发展越多,遍布好几个州,东边一直到寿春,西边通到巴蜀,北边连接汝州、颍州,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在魏朝的时候,他们还没怎么闹事,到了晋朝末年,才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逐渐变得蛮横霸道,开始作乱了。自从刘渊、石勒作乱之后,这些蛮族就没什么顾忌了,所以他们的族人逐渐向北迁移,陆浑以南的山谷里,到处都是他们,宛城、洛阳都变得萧条了,差不多成了废墟。

道武帝苻坚平定了中山之后,他的声威影响到了黄河以北地区。泰常八年,蛮王梅安带着好几千个头领来长安朝拜,请求留下人质,表示他们的忠诚。后来,在始光年间,苻坚封梅安的儿子豹为安远将军、江州刺史、顺阳公。到了兴光年间,蛮王文武龙又来投降,苻坚下诏书褒奖了他,并封他为南雍州刺史、鲁阳侯。

延兴年间,大阳蛮的首领桓诞率领着沔水以北、滍叶以南的八万多户人家归顺朝廷。孝文帝很高兴,封他为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还让他自己选择管辖的郡县。桓诞,字天生,是桓玄的儿子。当初,桓玄西逃到枚迥洲被杀,桓诞当时才几岁,四处逃窜,躲到了大阳蛮中,渐渐地就学会了他们的习俗。长大后,桓诞很有智谋,深受各部蛮族的拥戴。

桓诞归顺朝廷后,住在朗陵。太和四年,朝廷大军南征,桓诞请求担任先锋。于是朝廷任命他为使持节、南征西道大都督,去讨伐义阳,但最终没有成功,就回师了。十年后,他搬到了颍阳居住。十六年,按照规定,他的王爵被降为公爵。十七年,他又被加封为征南将军、中道大都督,去征讨竟陵。军队行进到洛阳的时候,就停了下来。这时,齐国的征虏将军、直阁将军,蛮族首领田益宗率领着四千多户人家归顺朝廷。襄阳的首领雷婆思等十一人,也率领着千余户人家前来投奔,请求居住在大和川,朝廷下令给他们提供粮食。后来,朝廷在南阳开府,管理沔水以北的地区,蛮族人民安居乐业,不再为寇盗了。十八年,桓诞入朝,受到了朝廷隆重的赏赐。他死后,被追谥为“刚”。他的儿子桓晖,字道进,官至龙骧将军、东荆州刺史,继承了爵位。景明初年,大阳蛮首领田育丘等率领两万八千户人家归附朝廷,朝廷下令设置四个郡和十八个县。桓晖后来去世,朝廷追赠他冠军将军的称号。

过了三年,鲁阳蛮的鲁北燕等人聚集人马攻打朝廷,朝廷多次下令左卫将军李崇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乱,并将一万多户人家迁徙到河北各州和六镇。这些人后来又叛乱逃往南方,朝廷四处追捕,追到黄河边时,全部被杀死了。四年后,东荆州蛮族樊素安叛乱,自立为帝。正始元年,樊素安的弟弟樊秀安又叛乱,李崇、杨大眼率兵将其平定。二年,梁州沔水东边的太守田清喜率领着七郡三十一县、一万九千户人家归顺朝廷,请求朝廷出兵讨伐梁朝。他还请求朝廷允许他率领部众,切断梁朝雍州以东、石城以西五百多里的水陆交通要道。四年,梁州永宁太守文云生率领六部人马,从汉东地区派使者前来归附朝廷。

永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东荆州上报朝廷说,太守桓叔兴之前多次安抚大阳的蛮族,结果一万七百户蛮族都归顺了朝廷。他们请求朝廷设置一个郡,十六个县,一共五十个县。朝廷就派当时的前镇东府长史郦道元去实地考察,看看能不能设置。这桓叔兴啊,是桓晖的弟弟。延昌元年,他被任命为南荆州刺史,驻扎在安昌,安昌当时属于东荆州管辖。过了三年,梁朝派兵攻打江州和沔州,到处烧杀抢掠,弄得老百姓人心惶惶。蛮族自己互相推举,凑了有两万多人,不停地请求朝廷给他们一个统帅,好壮大声势。桓叔兴就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统帅,还给了他相应的仪仗和权力,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蛮族这才安定下来。

同年,梁朝雍州刺史萧藻派他的将领蔡令孙等三个将领来攻打南荆州的西南部,沿着襄阳和沔阳一带到处烧杀抢掠,蛮族也遭了殃。有个蛮族首领,梁朝的龙骧将军樊石廉,他反叛了梁朝,跑来请求桓叔兴帮忙。桓叔兴就派兵跟樊石廉一起,带领两万多蛮族和夏族士兵把梁军的蔡令孙等人打败了,还把蔡令孙等三个将领给杀了。萧藻又派新阳太守邵道林在沔水南边石城东北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叫清水的军事据点,想以此作为骚扰南荆州的基地。桓叔兴立刻派蛮族士兵去攻打,把这个据点也给摧毁了。到了延昌四年,桓叔兴上奏朝廷,请求南荆州不再隶属于东荆州,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此后,每当梁朝来骚扰,桓叔兴都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正光年间,有个叫叔兴的家伙带着他的部队叛变了,跑到南方去了。

这时候,蛮族首领成龙带着几千户人家归顺朝廷,被封为刺史;另一个蛮族头领田牛生也带着两千户人家搬到扬州,做了郡守。义州刺史边城王文僧明和铁骑将军边城太守田官德,带着上万户人家,把整个州都献给了朝廷。朝廷封僧明为平南将军、西豫州刺史,还封他为开封侯;封官德为龙骧将军、义州刺史;其他人也各有封赏。僧明和官德都进京朝见皇帝了。从山里出来的蛮族,在边城和建安一带的,加起来有八九千户人家呢。不过,义州后来被梁朝将领裴邃给占领了。梁朝定州刺史田超秀也派人来请求归顺,还说请求朝廷支援很多年了,但朝廷怕轻易用兵会造成边境动乱,所以没答应他。后来田超秀死了,他手下的兵将们一起归顺了朝廷,朝廷就把他们迁走了。

那时候,六镇、秦州、陇州等地都在造反,荆州、郢州的蛮族也闹得很厉害,他们切断了三峡的水路,杀了朝廷的都督,到处烧杀抢掠,一直打到襄城、汝水,老百姓遭了大难。梁朝派兵去围攻广陵,楚地的蛮族都当先锋,从汝水以南,他们就肆意抢掠,朝廷年年出兵征讨,他们一会儿散了,一会儿又聚集起来,越来越嚣张。

还有一些冉氏、向氏、田氏这些蛮族部落,势力尤其强大。大的部落有上万户人家,小的也有上千户,他们互相勾结,互相扶持,还自称什么王侯,占据三峡,堵塞水路,从荆州到蜀州的人,有的甚至要绕路走。周朝文帝平定了伊川、瀍河,他的恩德和教化传到了南方,那些蛮族都害怕周朝的威严,纷纷归顺了。大统五年,蔡阳蛮王鲁超明归顺朝廷,被封为南雍州刺史,而且这个官位还可以世袭。大统十一年,蛮族酋长梅勒特来进贡土特产。没过多久,蛮族头领田杜青和江汉地区的蛮族又开始作乱,大将军杨忠把他们打败了。后来,蛮族头领杜青和自称巴州刺史,归顺了朝廷,朝廷就按照他自称的官职封了他。可后来杜青和又反叛了,去攻打东梁州。唐州蛮族田鲁嘉也叛乱,自称豫州伯。后来王雄、权景宣等人先后平定了他们的叛乱。

废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蛮族首领樊舍率领部落归顺朝廷,被任命为淮北三州诸军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后来于谨等人平定了江陵,其他蛮族就蠢蠢欲动,朝廷就下令豆卢宁、蔡祐等人去讨伐,把他们打败了。

恭帝二年,蛮族首领宜人王田兴彦和北荆州刺史梅季昌相继归顺朝廷。朝廷把兴彦和季昌都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还加封季昌为洛州刺史,赐爵石台县公。

后来,巴西人谯淹煽动蛮族投靠梁朝,蛮族将领向镇侯、向白虎等人响应了;向五子王又攻陷了信州;田乌度、田唐等人截断了江上的道路;文子荣又占据了荆州的汶阳郡,自称仁州刺史;就连邻州刺史蒲微也举兵造反。朝廷就下令田弘、贺若敦、潘招、李迁哲等人去讨伐,把他们都打败了。

周武成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文州的蛮族叛乱,州里的军队平定了叛乱。没过多久,冉令贤、向五子王等人又攻陷了白帝城,杀了开府杨长华,然后就一起造反。朝廷前后几次派开府元契、赵刚等人统兵讨伐,虽然杀了不少蛮族人,但是主要的叛乱分子还没除掉。

天和元年,朝廷下令开府陆腾督促王亮、司马裔等人去讨伐。陆腾率领军队从水路和陆路同时进攻,到达汤口后,先派人去劝降。可是冉令贤正在加固城池,严加防守,还派他的大儿子西黎、二儿子南王带领族人,在江南险要的地方修建了十座城池,还和涔阳蛮族结盟,作为后援。冉令贤率领军队死守水逻城。陆腾就召集将领商议进攻策略,大家都想先拿下水逻城,然后再攻略江南地区。

陆腾对大家说:“冉令贤凭借水逻城坚固的防御工事,又依靠涔阳蛮族的支援,而且粮草充足,武器精良。我们如果带着疲惫的军队去攻打他的坚固城池,万一打不下来,反而会增强他们的士气。不如先驻扎在汤口,先拿下江南地区的城池,削弱他们的力量,然后再进攻水逻城,这是取胜的关键。”大家也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陆腾就派开府王亮率领军队渡江,十天之内就攻下了八座城池,叛军四处逃散,抓获了贼帅冉承公以及三千多俘虏,一千多户人家投降了。

然后陆腾就挑选精兵强将,分成几路同时进攻水逻城。路上经过石壁城,那里地势险峻,四面都是峭壁,所以才叫这个名字。只有一条小路,要爬梯子才能上去,蛮族人认为这里非常险峻,不是军队能够通行的地方。陆腾身穿铠甲带头攀登,大军随后跟进,克服了重重险阻,经过好几天才找到了旧路。而且陆腾以前担任过隆州总管,很了解当地的地形,他知道蛮族将领冉伯犁、冉安西和冉令贤有矛盾。陆腾就招降了伯犁等人,和他们结为父子,还送给他们很多金银财宝。伯犁等人很高兴,就为陆腾带路。

水逻城旁边还有一座石胜城,也是地势险要的地方,冉令贤让他哥哥龙真守卫那里。龙真暗中告诉冉令贤说,如果攻下水逻城,就让他代替冉令贤。龙真非常高兴,就派他的儿子去见陆腾。陆腾就热情款待他,送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蛮族人贪婪成性,又想立功,就对陆腾说:“想要攻下我守卫的城池,恐怕人手不够。”陆腾答应给他三百士兵帮忙。结果陆腾却派了两千人,夜里悄悄地前进,龙真抵挡不住,石胜城就被攻下了。

天亮的时候到达水逻城,蛮族军队溃败,斩首一万多级。冉令贤逃跑了,后来被追上抓获。司马裔又攻下了二十多座城池,抓获了蛮族将领冉三公等人。陆腾就把他们的尸骨堆积在水逻城旁边,修建了京观,后来蛮族人看见了就大声哭泣,从此蛮族人的凶狠之心就消退了。

话说五子王当时占据着石墨城,他爹还让他儿子宝胜去守着双城。水逻平定之后,朝廷多次派人劝降五子王,可他就是不听。没办法,朝廷又派王亮驻守牢坪,派司马裔驻守双城,准备进攻。

朝廷觉得双城地势险峻,不好攻打,万一敌人放弃城池逃跑了,也很难追上。所以就命令军队在周围设置栅栏,封锁所有逃跑的路线,把敌人给吓坏了。然后,朝廷军队就发起进攻,大获全胜!五子王在石墨城被俘,宝胜在双城被俘,那些反贼头目都被杀了,还活捉了一万多人。

信州原来的地方在白帝城,后来朝廷把信州城迁到了刘备当年在故宫城南、八陈之北、江边的地方重新修建。 朝廷还在巫县、信陵、秭归这些地方修建城池,设置防卫,作为重要的军事屏障。

天和六年,蛮族首领冉祖裛和冉龙骧又造反了,朝廷就派大将军赵訚去平叛。 自此以后,那些蛮族人老实多了,不敢再轻易作乱了。

獠人啊,那是南蛮的一种,从汉中一直到邛州、笮州,四川的各个山洞里,到处都有他们。种类特别多,散落在山谷里,几乎没有氏族之类的区别,也没啥名字,生下来的孩子,就按着年龄大小叫。男的叫阿谟、阿段,女的叫阿夷、阿等,这些都是根据年龄顺序来称呼的。他们住在用木头搭在树上的房子里,叫干阑,干阑的大小,就看家里人口多少了。通常推举一个年纪大的当头儿,叫王,但管辖范围也远不了。父亲死了,儿子就继承他的位置,跟咱们中原的贵族差不多。每个獠王都有鼓和号角一对,让自己的子女吹吹打打。他们喜欢互相残杀,死的人很多,所以不敢走远。他们会潜到水底,拿着刀刺鱼,吃饭用嘴嚼,喝水用鼻子吸。人死了,就竖着棺材埋了。他们的性情跟野兽一样,要是发起怒来,父子之间都不避讳,谁手里有兵器谁先动手。要是杀了自己父亲,就逃到外面去,找个狗来赔罪,也就没事了。要是为了报仇互相攻击,那就要把对方杀了吃了;平时抢劫,也就是抢些猪狗卖钱而已。亲戚邻居之间,会互相买卖人口。被卖的人哭哭啼啼不服气,就逃跑躲起来,买家就会带着人去抓,追得跟抓逃兵似的,抓住就捆起来。只要被捆过,就成了贱民,不敢再自称良民了。丢了孩子,哭一场就完了,不再追究了。他们只拿着盾牌和长矛,不知道弓箭是啥。他们用竹子做簧片,一群人一起吹,当作乐器。他们会织细布,颜色鲜艳漂亮。一条大狗能卖够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费。他们很迷信鬼神,特别喜欢搞一些奇怪的祭祀活动。要是杀了人,而且这个人头发胡子长得好看,他们就会剥下他的脸皮,用竹子框起来晒干,叫它“鬼”,然后敲锣打鼓地祭拜它,求它保佑自己。甚至有人把自己的兄弟姐妹、老婆孩子都卖了,然后把自己也卖了来供奉祭祀。他们用铜铸造器物,器口很大,肚子很宽,叫铜爨,又薄又轻,容易煮熟食物。

第二段:

他们这风俗,真是让人难以理解。你看,为了祭祀,竟然会卖掉自己的亲人,甚至连自己都卖掉,这简直是丧尽天良啊! 他们用铜铸造的器物,虽然方便实用,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生活水平的落后。 他们能织细布,说明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手艺,只是这种手艺,却常常被用来满足他们奇特的祭祀习俗。 他们互相残杀,不敢远行,这反映了他们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缺乏安全感。 父子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能大打出手,甚至不惜互相残杀,可见他们社会道德的沦丧。 他们对鬼神的迷信,也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又反过来加剧了他们的暴力倾向。 总而言之,獠人的生活,充满了原始和野蛮的气息,与中原地区文明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 他们的社会结构松散,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性的扭曲。

建国那会儿,李势在蜀地当皇帝,好些个獠人,也就是土著居民,开始从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这些地方冒出来造反。他们攻破了好几个郡县,成了益州的大麻烦。李势里外受敌,所以才亡国。

从桓温打败蜀国之后,蜀国就没啥力量能控制住这些獠人了。再加上蜀地老百姓往东边跑,很多山区都空了,獠人就依山傍水,占据了那些地方。跟汉人住一块儿的獠人,多少还会交点租税;那些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压根儿就不登记户口。

梁州和益州每年都得去打獠人,既能增加国库收入,也能让官吏们捞点好处,这打仗啊,反倒成了他们发财的路子。

正始年间,夏侯道迁率领汉中地区归顺朝廷。朝廷派尚书邢峦担任梁州和益州刺史,负责镇守那片地方。靠近夏人的百姓都安居乐业,山谷里的那些人也不敢再当强盗了。后来,朝廷又任命羊祉为梁州刺史,傅竖眼为益州刺史。羊祉为人残暴,不懂得体恤百姓。梁州辅国将军范季旭和獠王赵清荆率领军队驻扎在孝子谷,羊祉派统军魏胡去攻击他们,把他们打跑了。后来,梁州宁朔将军姜白又联合夷獠,驻扎在南城。梁州人王法庆和他们里应外合,大家一起驻扎在固门川。羊祉又派征虏将军去讨伐,把他们打败了。

傅竖眼施恩布德,取得了獠人的信任和合作。后来,朝廷用元法僧代替傅竖眼担任益州刺史。元法僧在任上贪赃枉法,残害百姓,结果獠人就反叛了,他们勾结梁州的军队,包围了晋寿城。朝廷对此非常担忧,因为傅竖眼之前深得獠人心,就再次派他快马加鞭地去安抚他们。獠人听说傅竖眼来了,都非常高兴,纷纷出来迎接,叛乱就这样平息了。等到元桓、元子相继担任梁州刺史,他们都没有什么功绩,獠人受了不少苦。

后来,朝廷考虑到梁州和益州地处险要偏远之地,就设立了巴州来管辖那些獠人,并且任命巴酋严始欣为巴州刺史。朝廷还在那里设立了隆城镇,管辖着二十万獠人户口。这些獠人被称为北獠,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租税布匹,并且和外界进行贸易往来。巴州本地土生土长的獠人,却个个都不服管教,他们的头领们,只是在每逢节庆的时候去拜见刺史而已。

孝昌初年,那些獠人因为严始欣贪暴,就一起反叛了,攻打包围了巴州。山南行台魏子建努力劝说他们,叛乱很快就平息了。从那以后,那些獠人的头领们,纷纷前往行台拜见,魏子建对他们优待厚赏。严始欣看到朝廷内乱,又失去了獠人的民心,害怕受到惩罚,这时梁州南梁州刺史阴子春在边境煽动叛乱,严始欣就打算南下投靠梁朝。严始欣的族子严恺当时是隆城镇的将领,暗中知道了这件事,严密地设置了岗哨,抓住了梁朝的使者,并且缴获了严始欣的诏书、铁券、刀剑、衣冠等物,上报给了行台。魏子建上奏朝廷,说傅竖眼久病,他的儿子傅敬绍收受了严始欣的贿赂,让他回到了巴州。

严始欣于是就起兵攻打严恺,杀死了他,占据了城池,南下投靠了梁朝。梁朝将领萧玩率领军队前来接应。当时梁州和益州都派兵讨伐他,攻破了巴州,抓住了严始欣,并且大败了萧玩的军队。朝廷斩杀了萧玩,任命傅昙表为巴州刺史。后来,元罗在梁州被攻陷,从此之后,消息就断绝了。

周朝统治梁州、益州之后,命令当地官员安抚百姓。那些和汉人混居的少数民族,也开始承担赋税徭役。但是,他们的天性比较暴烈,经常闹事。每年朝廷都要派附近的州县出兵讨伐,抓到俘虏就当作奴隶,叫做“压獠”。后来,商人们来往贸易,也把这些俘虏当作货物买卖,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家,都有这些少数民族的奴隶。

恭帝三年,陵州的木笼獠族叛乱,朝廷下令开府陆腾去讨伐,最终平息了叛乱。周保定二年,铁山獠族又起兵造反,他们截断了江上的交通要道,陆腾再次出兵,攻破了他们的三个城池。天和三年,梁州的恒棱獠族叛乱,总管长史赵文表奉命前去讨伐。军队到达巴州后,赵文表想率领大军直接进攻。

军中的官员们说:“这些獠族长期抵抗,兵力很强,以前讨伐他们都是四面围攻,以此来分散他们的力量。现在如果大军直接进攻,不派兵迂回,恐怕他们会集中兵力对抗我们,很难取胜。”赵文表说:“以前的方法既然行不通,现在必须另想办法。如果四面出兵,那么獠族逃跑的道路就被切断了,他们肯定会拼死抵抗;如果从一个方向进攻,我就能显示我们的威严和恩德,派人去晓之以理,对作恶的进行惩罚,对归顺的进行安抚,善恶分明之后,就更容易控制他们。事情要灵活处理,为什么非要墨守成规呢?”

赵文表于是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全军将士。当时军中有一些熟悉獠族风俗的士兵,他们和恒棱獠族的人都很熟,就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赵文表。恒棱獠族的人聚在一起商议,还没商量出结果,赵文表的军队就已经到达了他们的地界。獠族的地界有两条路,一条比较平坦,一条非常险峻。这时,几个獠族首领主动来见赵文表说:“我们担心官军不熟悉山川地形,请让我们带路。”赵文表对他们说:“这条路宽阔平坦,不需要你们带路,你们先回去,好好劝说你们的族人吧。”于是就派他们回去了。

赵文表对他的将士们说:“刚才那些獠族首领认为我们会走平坦的路,肯定会在险要的地方设下埋伏。如果我们走险峻的山路,出其不意,獠族的人就会自己溃散了。”于是,赵文表率领军队走险峻的山路前进,遇到道路不通的地方就立刻修整道路。登上高处眺望,果然看到了他们的伏兵。獠族人计策失败,争先恐后地带着妻儿老小,退到险要的地方躲避。赵文表把军队驻扎在大蓬山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獠族人纷纷投降。赵文表安抚了他们,仍然向他们征收赋税,再也没有人敢造反了。后来,赵文表被任命为蓬州刺史,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唐朝初期,有个叫李晖的,当了蓬州和梁州的最高长官。那些山里的蛮族,一听他来了,都乖乖地臣服了。可是,这些蛮族人越来越多,他们占据着险峻的山谷,在山里跑得跟平地上一样快,咱们多次派兵去打他们,愣是没法彻底消灭他们。而且他们又没啥文化,跟野兽差不多,在所有蛮族里,是最难用道理感化招降的。

林邑国,就是他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南史》里记载得很详细。这个国家方圆几千里,土地上盛产各种香木和金银珠宝,物产跟交趾差不多。他们用砖头砌城墙,再用贝壳灰粉刷,城门都朝东开。他们有两个最高级别的官员,一个叫西那婆帝,另一个叫萨婆地歌。下面的官员分三级,第一级叫伦多姓,第二级叫歌伦致帝,第三级叫乙地伽兰。此外还有二百多个部门,每个部门的领导分别叫弗罗和可轮,就像咱们的牧官和宰官那样。他们的国王戴着金花冠,形状像咱们的章甫冠,穿朝霞色的布衣,戴着珠子宝石做的项链,脚上穿皮鞋,有时候也穿锦袍。国王身边有二百多个侍卫,都是良家子弟,每个人都拿着金光闪闪的武器。他们的武器有弓箭、刀和长矛,他们还会用竹子做弩,箭头上都涂了毒药。他们的乐器有琴、笛、琵琶、五弦琴,跟咱们中国的乐器差不多。他们打鼓是用来集合大家,吹号角是用来出兵。林邑人眼睛深陷,鼻子高挺,头发卷曲,颜色乌黑。他们平时都光着脚,用布巾裹着身子,冬天再穿袍子。女人梳椎形的发髻。他们用椰树叶铺席子。结婚的时候,媒人会带着金银手镯、两壶酒和几条鱼去女方家,然后选个日子,男方带着亲朋好友去女方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女方请一位婆罗门把新娘送到男方家,新郎洗洗手,然后牵着新娘的手。国王死了,要停尸七天才下葬;官员要停尸三天;老百姓停尸一天。他们都用棺材装尸体,然后敲锣打鼓地送葬,送到水边,堆上柴火烧掉。烧完后把骨灰收起来,国王的骨灰装在金瓮里沉到海里;官员的骨灰装在铜瓮里,沉到海边;老百姓的骨灰装在瓦罐里,扔到江里。男女都要剪掉头发,哭着送到水边,哭完就回家,回家后就不哭了。每隔七天,他们都要烧香、撒花,再痛哭一场,一百天、三年都是这样。他们都信奉佛教,文字跟天竺(印度)的一样。

隋文帝打败陈朝之后,就派使者送去一些土特产,表达友好。可后来林邑国就再也没进贡了。那时候天下太平,大臣们都说林邑有很多奇珍异宝。到了仁寿年间快结束了,皇帝就派大将军刘方当驩州道行军总管,带着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开府秦雄,率领着一万多步兵骑兵,还有几千个犯人,去攻打林邑。

林邑王梵志骑着大象打仗,刘方的军队一开始打得很吃力。刘方就灵机一动,挖了很多小坑,上面盖上草,然后用兵把象群往坑里赶。刘方故意装作要逃跑的样子往北撤退,梵志追了上来,结果大象掉进了坑里,军队一下子就乱了,刘方乘机大获全胜,林邑王梵志丢下城池逃跑了。刘方攻入林邑的都城,缴获了十八尊庙里的神像,都是用金子铸造的,代表着林邑十八代国王。刘方班师回朝,梵志又回到了自己的地盘,还派使者来赔罪,从此以后,林邑国就一直进贡了。

赤土国啊,是扶南国的分支。在南海里,坐船得一百多天才能到。那地方土地多是红色的,所以才叫赤土国。东边是波罗刺国,西边是婆罗娑国,南边是诃罗旦国,北边就是大海,国土面积好几千里呢。他们的国王姓瞿昙,叫利富多塞,根本不知道别的国家离他们远近。他爸爸是释王,把王位传给他之后,就出家当和尚去了。利富多塞当了十六年国王了。他有三个老婆,都是邻国的公主。

国王住在一座叫僧祗的城里,城里宫殿的大门有三道,每道门之间都隔着百来步远。每道门上都画着菩萨和飞天,挂着金铃铛和金花,还有几十个女人,有的演奏音乐,有的捧着金花。另外,还有四个打扮很像佛塔边金刚力士的女人,站在门的两边。门外站着拿着武器的卫兵,门内站着拿着白色拂尘的侍女。道路两旁挂着白色的网,上面缀满了鲜花。

国王宫殿里的房子,都是重檐的,门都朝北开。国王坐在三重宝座上,面朝北,穿着朝霞色的衣服,戴着金花冠,上面垂着各种珍宝做成的缨络,四个侍女站在他左右侍候着,还有一百多个卫兵守卫。国王宝座后面有个木制的龛,用金银、香木和各种宝石装饰着,龛后面挂着一件金光闪闪的东西;宝座旁边立着两面金镜子,镜子前面摆着金瓮,瓮前面各有一个金香炉;宝座前面放着一尊金制的伏牛,前面撑着一把宝盖,宝座两边各有一把宝扇。

几百个婆罗门,东西两边排成两列,面对面坐着。他们的官员有:萨陀加逻一人,陀拏达叉一人,迦利密迦三人,他们一起管理国家大事;俱罗末帝一人,负责刑法。每个城里都设有一个那邪迦和十个钵帝。

话说这赤土国的人啊,都穿耳洞,剪短头发,没有跪拜的礼节,喜欢用香油抹在身上。他们很敬佛,尤其尊崇婆罗门教。女人把头发盘在脑后,男人女人都穿五颜六色的布衣,跟朝霞晚霞似的。有钱人家就讲究了,穿戴华丽,就是金锁子,也得是国王赏赐的才能戴。

结婚呢,得选个好日子。女方家提前五天就开始唱歌跳舞,喝酒庆祝,然后在婚礼当天,父亲把女儿的手交给新郎,七天后才正式完婚。结婚后,就分家单过,只有最小的儿子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兄弟去世后,他们就剃掉头发,穿素服,在水边搭个竹棚,棚里堆满柴火,把尸体放在上面,烧香插幡,吹号角打鼓送行,火烧完后,尸体就落水了。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一样这么办,只有国王的遗体火化后,要把骨灰收起来,装进金瓶,放在庙里。

这赤土国啊,一年四季温度都差不多,雨水多,晴天少,种地啥时候都可以。稻米、稷、白豆、黑麻这些东西特别好种,其他的农产品跟交趾差不多。他们用甘蔗酿酒,还加点紫瓜根,酒是黄红色的,味道还挺香。他们还会用椰浆酿酒。

隋炀帝当上皇帝后,就招募能去边远地区的人才。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和虞部主事王君政他们就请求去赤土国。隋炀帝一听可高兴了,赏赐了五千匹布给赤土王。那年十月,常骏他们从南海郡出发,坐船走了二十天,白天黑夜不停,每天都赶上顺风。他们经过焦石山,往东南到了陵伽钵拔多洲,这地方跟林邑国隔海相望,岛上还有座神庙呢。

继续往南走,到了狮子石,从这儿开始,岛屿就一个接一个连起来了。又走了两三天,往西一看,看到了狼牙须国的山,然后他们继续往南走到鸡笼岛,这才算到了赤土国的边界。

隋朝的使臣骏一行,受到了天竺国王的隆重接待。国王派出了婆罗门鸠摩罗,率领三百艘船前来迎接他们。哇,场面可壮观了,吹着号角,敲着鼓,好不热闹!还用金锁链拴住船,这排场真是没谁了!一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天竺的都城。

国王派了他的儿子那邪迦来迎接骏一行,规格高得很,跟迎接骏马似的。先派人送来金盘盛放着香花和镜子镊子,还有装着香油和香水的金盒金瓶,以及四条洁白的布巾,说是给使者们洗漱用的。到了未时(下午三点到五点),那邪迦又派来了两头大象,还有孔雀,浩浩荡荡地来迎接,还送来了金盘和金花,用来垫着诏书。一百多男女奏着号角和鼓,两个婆罗门在前面带路,真是声势浩大!

到达王宫后,骏一行把诏书呈递到宫殿的阁楼上,国王和大臣们都坐在那里。宣读完诏书后,国王就请骏一行坐下,还演奏了天竺的音乐。宴会结束后,骏一行回到住处。国王又派婆罗门送来了食物,用大大的草叶当盘子,足足有一丈方圆!婆罗门还对骏说:“你现在是大国的使臣了,可不是以前那个小国的人了!”

过了几天,国王又邀请骏一行赴宴,仪仗和迎接的礼仪跟第一次见面时一模一样。国王面前摆着两张床,床上也摆着草叶盘子,每个盘子有一丈五尺见方,上面摆满了黄、白、紫、赤四种颜色的饼,还有牛羊肉、鱼鳖、猪肉等等一百多种肉类!国王请骏上床就坐,随从们则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都放着金钟盛着酒,女乐们轮番演奏,真是礼遇丰厚啊!

之后,国王又派那邪迦护送贡品回国,还送来了金芙蓉冠和龙脑香,以及用金子铸造的多罗叶,上面刻着精美的图案,用金函封好,由婆罗门们抬着,一路吹着号角敲着鼓送行。出海后,他们看到成群的绿鱼在海面上飞跃,真是奇观!在海上漂流了十多天,到达了林邑的东南,沿着山边航行。那里的海水是黄色的,还散发着腥臭味,船行一天也走不完,据说那是大鱼的粪便。他们沿着海岸北上,最终到达了交趾。

六年春天,骏和那邪迦一起回到弘农,觐见了隋炀帝。皇帝非常高兴,授予骏等人执戟都尉的官职,那邪迦等人也各有赏赐。

真腊国,在林邑的西南方,本来是扶南国的属国,从日南郡坐船走六十天就能到。南边挨着车渠国,西边是朱江国。他们的国王姓刹利氏,名叫质多斯那。从他祖上就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到质多斯那的时候干脆把扶南国也给吞并了。他死后,儿子伊奢那继位。伊奢那住在伊奢那城,城外有两万多户人家。城里有一座很大的宫殿,是国王处理政务的地方。总共有三十座大城,每座城里都有几千户人家,每个城都有自己的军事首领,官职名称和林邑差不多。

国王每三天上朝一次,坐在用五种香料和七种宝物装饰的床上,上面挂着宝盖,用彩绘的木头做杆子,象牙和金银装饰做成围屏,形状像个小房子,挂着金光闪闪的装饰,看起来像燃烧的赤土一样。床前摆着金香炉,旁边有两个侍卫伺候着。国王穿着朝霞色的贝壳衣,用丝带缠绕腰腹,一直垂到小腿,头上戴着金银珠宝做的花冠,脖子上戴着珍珠项链,脚穿皮鞋,耳朵上戴着金耳环。平时穿白色的衣服,穿象牙做的鞋子。如果头发散着,就不戴项链。大臣们的服装,大致都差不多。有五个大臣,分别是孤落支、相高凭、婆何多陵、舍摩陵、髯罗娄,以及其他一些小官。大臣们上朝的时候,要在台阶下三次叩头,国王叫他们上台阶,他们就跪下,双手抱着胳膊,围着国王坐着。商议完政事后,就跪着退下去。宫殿的台阶、庭院、门廊,都有上千名侍卫,穿着盔甲,拿着武器。真腊国和参半、朱江两国友好相处,经常和林邑、陀桓两国打仗。真腊人走路都带着刀枪武器,一旦有战争,就能马上派上用场。

他们那里的风俗,只有国王的正妻生的儿子才能继承王位。国王刚登基那一天,就把所有的兄弟都进行了残酷的惩罚,有的割掉一根手指,有的割掉鼻子,然后把他们送到别的地方去生活,不许他们做官。

他们的人长得矮小,皮肤黝黑,不过女人中也有皮肤白的。他们都把头发盘起来,耳朵垂下来,性格都很敏捷强悍。他们的住处和用具,都跟赤陶土差不多。他们用右手当干净的,左手当不干净的。每天早上洗漱之后,要用杨枝清洁牙齿,然后诵读经咒,再洗漱一遍才能吃饭。吃完饭后还要用杨枝清洁牙齿,再诵读经咒。他们的饮食主要是酥酪、砂糖、稻米、米饼。想吃饭的时候,先把各种肉羹和饼混在一起,用手抓着吃。

结婚的时候,只送女方嫁妆,选好日子派媒人去迎娶新娘。男女双方家里,都要连续八天不出门,昼夜不停地燃灯。男方婚礼结束后,就要和父母分家另住。父母去世后,如果儿子还没结婚,就把剩下的家产给他;如果已经结婚了,家产就归国家所有。

人死了以后,儿女都要七天不吃东西,还要剃掉头发来办丧事。僧侣、尼姑、道士、亲朋好友都会来参加葬礼,用音乐送行。他们用五香木焚烧尸体,收集骨灰,用金银瓶盛装,送到大河里去;穷人就用瓦罐,并在上面画上五颜六色的图案。也有一些人不火葬,而是把尸体送到山里,任凭野兽吃掉。

这个国家北部多山,南方有很多湖泊沼泽。那地方特别热,根本没霜雪,瘴气和毒虫特别多。适合种水稻和其他的谷物,但是小米和粟比较少。水果蔬菜跟日南、九真差不多。不一样的是,这儿有婆罗那娑树,没花,叶子像柿子叶,果实像冬瓜;还有庵罗树,花和叶子像枣树,果实像李子;毗野树,花像木瓜花,叶子像杏叶,果实像构树的果实;婆田罗树,花、叶子、果实都跟枣子差不多,但又有点不一样;歌毕佗树,花像林檎花,叶子像榆树叶,但是又厚又大,果实像李子,个头有升那么大。其他的树木大多和九真郡的差不多。

海里有一种鱼叫建同鱼,长着四条腿,没有鳞片,鼻子像大象鼻子一样,能吸水然后喷出来,水柱能喷到五六十尺高。还有一种浮胡鱼,形状像鲂鱼,嘴巴像鹦鹉嘴,有八条腿。还有很多大鱼,一半身子露出水面,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山一样。每年的五六月,毒气流行的时候,人们就会在城西门外祭祀,用白猪、白牛和羊来祭祀。如果不这样做,庄稼就会歉收,牲畜会大量死亡,人也会得瘟疫。

附近有个陵伽钵婆山,山上有座神庙,常年派两千士兵看守。城东还有一座神庙,供奉的神叫婆多利,祭祀要用人肉。国王每年都要杀几个人,在晚上祭祀祈祷,也有上千士兵看守。他们对鬼神如此敬畏。当地人大多信奉佛教,尤其相信道士。佛像和道士的塑像都供奉在庙宇里。隋朝大业十二年,他们曾派使者进贡,皇帝隆重地接待了他们,但后来就断了联系。

婆利国,从交趾出发,乘船渡海,向南经过赤土、丹丹,就能到达那里。这个国家东西长要走四个月,南北长要走四十五天。国王姓刹利邪伽,名字叫护滥那婆。官员的官职,一个叫独诃邪拿,另一个叫独诃氏拿。那里的人很擅长玩一种投掷武器,像镜子那么大,中间有孔,外面锋利像锯齿一样,远远地扔出去,百发百中。其他的武器,跟中国差不多,风俗习惯跟真腊相似,物产跟林邑差不多。杀人或者偷窃的,就砍掉他们的手;通奸的,就锁住他们的脚,关一年才放。祭祀一定要在月底进行,把酒菜放在盘子里,放到流水里漂走。每年十一月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祭祀。海里出产珊瑚。还有一种鸟叫舍利鸟,能听懂人话。

隋朝大业十二年的时候,他们派使者来进贡,后来就断绝了联系。

那时候南方蛮荒之地有两个国家,叫丹丹国和盘盘国,也来进贡一些特产。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物产,大体上都差不多。

书上说:《礼记》里记载着:“南方被称为蛮夷之地,有些民族是不吃熟食的。”但是,南方的民族种类可不止一种啊,他们和汉族人杂居在一起,他们的族群名称有蜒、獽、俚、獠、厓等等。他们没有固定的首领,就住在山洞里。他们的习俗是剃掉头发,在身上纹身,还喜欢互相攻打。从秦朝统一了楚国之后,汉朝平定了百越地区,一直到边远偏僻的丹徼、日南地区,无论是水路还是陆地,都能住人,都被划为郡县。等到国家分裂成南北朝之后,各地割据,蛮族和獠族的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减。至于林邑、赤土、真腊、婆利这些国家,因为被江岭隔开,就和中原地区没有联系了。

等到隋朝建立,统一了全国,隋炀帝继位后,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连远方蛮夷都心悦诚服,隋炀帝还一心想得到珍奇异宝。所以他派兵攻打流求,又出兵征讨林邑,他的威名震慑了各地的蛮夷,比起秦朝和汉朝来,影响范围更广阔。虽然隋炀帝在边疆地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无法挽救国家内部的败亡。《左传》里说:“如果不是圣人,那么国家外部安定了,内部必然会有灾难。”这句话真是说得太对了!

大业年间,南方进贡的国家有十几个,但是很多事情都已经被遗忘了,现在我们只知道其中四个国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