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治理天下,管束百姓,用刑法来禁止奸邪,用礼教来预防私欲。虽然说治国要以德为先,但实际上各种方法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尚书》里说“懂得用人就是明智”,又说“不要让官职空缺”,意思是说,如果用人不当,空着官位也没用。 聪明的君主手下,必定有清廉的臣子;昏庸的朝廷,则多是贪婪残暴的官员。人的私欲一旦膨胀,就会招致不好的影响。所以,五帝三王能够使国家兴盛,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们用对了人。总之,有能力的官员和可以驾驭的官员,都是存在的。
自从废除诸侯改设郡守制度以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地方官吏都是世袭的,所以宽严并用,才能安抚百姓,使社会风气良好。但是,那些清廉普通的官员,名声很难传扬出去;那些善于投机取巧、及时应付政务的官员,则会很快出名。所以,那些有能力、敢于拼搏的官员,能够迅速升迁;而那些懦弱无能的官员,则很难得到重用。这些都是前朝的经验教训!后来的官员,随着时代沉浮,品德也参差不齐,奸诈狡猾的人很多,做官的风格也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记录这些贤能官员的事迹,就是为了表彰他们,并以此来警戒后人。
魏朝的《良吏传》里记载了张恂、鹿生、张膺、宋世景、路邕、阎庆胤、明亮、杜纂、裴佗、窦瑗、羊敦、苏淑这些人;齐朝的《循吏传》里记载了张华原、宋世良、郎基、孟业、崔伯谦、苏琼、房豹、路去病这些人;《周书》里没有专门的《循吏传》;隋朝的《循吏传》里记载了梁彦光、樊叔略、赵轨、房恭懿、公孙景茂、辛公义、柳俭、刘旷、王伽、魏德深这些人。其中,张恂、鹿生、宋世景、裴佗、羊敦、宋世良、郎基、崔伯谦、房豹、赵轨、房恭懿这些人的事迹,都附在他们的家传里;其余的人,都是按照时代顺序编排的,以充实《循吏传》的内容。
张膺这个人,不知道是哪里人。在延兴年间,当上了鲁郡太守。他为人正直清廉,妻子女儿靠打柴采野菜来维持生活。孝文帝非常欣赏他,就把他提升为京兆太守,他清廉的名声远播,大家都对他很满意。
路邕,是阳平人。在宣武帝时期,被任命为东魏郡太守。他治理地方勤政廉洁,生活非常节俭,每天都拿出家里的粮食接济穷人。灵太后下诏表彰了他,还赏赐给他一匹御马、一套衣服和一套被褥。后来他又升迁为南青州刺史,最终去世。
阎庆胤,不知道是哪里人。他担任东秦州敷城太守期间,连续几年遭遇饥荒,但他每年都拿出家里一千石粮食救济穷人,老百姓都靠他活了下来。辖区内有一千多户人家,也就是一万多口人,联名上书赞扬他的好政绩。有关部门把这事儿报给了灵太后,结果灵太后竟然没有给他任何赏赐。
明亮,字文德,是平原高昌人。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官至员外常侍。延昌年间,宣武帝上朝,亲自任免官员,授予明亮勇武将军的职位。明亮却进言说:“我本来是员外常侍,这是品级最高的官职之一;现在您却授予我勇武将军,这个官职的品级很低。而且文武官职不同,请您更改一下授予我的官职。”皇帝说:“九流之中,人人都是君子,你却偏偏要与众不同,妄论官职的高低贵贱,你的请求不可行。”明亮说:“现在江南地区还没归顺,朝廷的制度应该统一,我正准备为陛下效死疆场,收复吴会地区。官职爵位,陛下并不看重;微贱的生命,才是臣子最看重的。陛下正要收复您看重的东西,又何必吝惜那些您不看重的呢?”于是请求改授平远将军。皇帝说:“要运筹帷幄,运用兵法,才能使远方的敌人平定。你只要用武力平定他们,又何必担心得不到‘平远’这个官职呢?”明亮于是谢恩退下。后来他被任命为阳平太守,他清廉爱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之后又调任汲郡太守,他的政绩和以前一样出色,名声远扬。他死后,两个郡的百姓和官员一直怀念他。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年轻的时候就靠着自己勤俭节约生活。当时县令齐罗去世了,没有亲属来料理后事,杜纂就拿出自己的钱财把他安葬了,因此郡县还在他家门口立了牌坊。后来他父亲去世,他尽到了孝道。郡里推荐他为孝廉,慢慢地升迁到积弩将军,参加了征讨新野的战役。新野战役结束后,因为战功被封为井陉男,赏赐了五百匹丝绸,几天之内,他就把这些丝绸都分给了朋友们,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他先后担任武都郡太守和汉阳郡太守,都以清廉著称。
明帝刚即位的时候,任命他为清河内史。他为人节俭,尤其疼爱贫穷的老人,经常询问百姓的疾苦,甚至有人向他诉苦时,他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还积极劝导百姓耕种和养蚕,亲自检查,勤劳的赏赐给他们布帛,懒惰的就给予处罚。他经常慰问死者家属,探望病人,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被任命为东益州刺史,但他并没有什么带兵打仗的才能,结果当地氐族人叛乱,因为他治理不善而被召回。之后被调任为太中大夫。正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清河人房通等三百多人歌颂杜纂的政绩,请求让他再次担任清河内史,朝廷也批准了。
孝昌年间,他被葛荣围困,最终带着郡城投降了葛荣,被葛荣任命为常山太守。葛荣失败后,杜纂在家中去世了。杜纂在任期间,喜欢做一些小善事,自己吃素菜,穿破旧的衣服,也经常遇到一些不公平的指责。但他为人清廉,从不接受贿赂,深受百姓爱戴,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官。天平年间,朝廷追赠他为定州刺史。
窦瑗,字世珍,是辽西阳洛人。他自称祖上是扶风平陵人,汉朝大将军卫青的曾孙卫崇曾经担任辽西太守,所以他们家就定居在那儿了。他曾祖父叫窦堪,是慕容氏在渔阳的太守。他祖父叫窦表,是冯弘在城周的太守,后来归顺了魏国。他父亲叫窦冏,考中了秀才,可惜早早去世了。普泰年间开始,窦瑗就上书请求朝廷追赠官职给他父亲,皇上就下诏追赠他父亲为平州刺史。
窦瑗十七岁的时候,就背着书箱跟着老师学习,四处游学了十年,这才当上了御史。后来又兼任太常博士,被太原王尔朱荣任命为官,尔朱荣还把他留在身边,担任北道大行台左丞。因为被尔朱荣任命为官,窦瑗被封为新昌男。跟着尔朱荣去东平讨伐葛荣,又封他为容城县伯。窦瑗请求把容城县伯的爵位让给他的哥哥窦叔珍,皇上准许了,就把新昌男的爵位转授给了他哥哥。窦叔珍因此官至太山太守。尔朱世隆等人拥立长广王元晔为帝,南下洛阳。到了东郭城外,尔朱世隆等人派窦瑗进宫奏请废黜元晔,窦瑗拿着马鞭,独自一人进入宫内,奏请效仿尧舜禅让的典范,元晔于是把帝位禅让给了高欢。因此,窦瑗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
孝武帝时期,他当上了廷尉卿。有一次祭祀典礼后开讲,他跟温子升、魏季景、李业兴一起被选出来讲解经文。天平年间,他被任命为广宗太守,以清廉著称。广宗老百姓脾气暴躁,各种官司不断。只有他一个人,始终保持清廉。后来调任中山太守,名声很好,大家都敬佩他。齐神武帝巡视州郡的时候,还特意表扬了他的政绩,作为鼓励其他官员的榜样。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平州刺史,在州里的政务处理得像在郡里一样认真。他还担任过神武帝丞相府右长史。但他缺乏处理军事事务的能力,不太称职。后来他又代理晋州的事务。
回到邺城后,他上书皇帝说:“我仔细研读了《麟趾新制》中三公曹第六十六条:‘母亲杀害父亲,儿子不能告发,告发者处死。’我反复琢磨,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根据律法规定:‘子孙告发父母、祖父母的,处死。’汉宣帝也说过:‘儿子隐瞒父亲的罪行,孙子隐瞒祖父母的罪行,都不追究。’这大概是说,父母、祖父母犯的小错,比如偷羊,严重的比如杀人等等,出于亲情需要隐瞒,法律上没明说,但法理如此,可见其情理所在,未必是指母亲杀父,儿子不告发。现在母亲杀了父亲,儿子不告发,那就是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见识比野人还不如,情义如同禽兽。况且母亲对于父亲来说,是天作之合,既然杀了自己的天,又杀了儿子的天,两重天都毁了,怎么能沉默不语呢?母亲的罪行,理应处死;动手的那一刻,母子之情就已经断绝了。而因为母子之情而不告发,所以我很困惑。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可以临时判罪,何必预先制定这样的条款作为教诲呢?恐怕千载之下,人们议论纷纷,说大朝有尊母卑父的说法。依我看,实在是不应该。”皇帝把奏折交给尚书省。三公郎中封君义批复说:“母亲杀了父亲,儿子又告发母亲,母亲因为告发而死,那就是儿子杀了母亲。天下没有没有母亲的国家,不知道这个儿子,将来要到哪里去?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至于造成什么危害,通知各级官吏,认为不必修改。”
他又反驳说:“批复说‘母亲因为告发而死,那就是儿子杀了母亲。天下没有没有母亲的国家,不知道这个儿子,将来要到哪里去。’我查阅典籍律法,没听说过母亲杀父,儿子还有隐瞒母亲的道理。既然不告发母亲,那就是和杀父同罪。天下可以没有父亲的国家吗?这个儿子难道还能有容身之处吗?”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后来他被任命为大宗正卿。宗室和一些寒门士子,都看不起他,因为他执法严正,得罪了不少人。虽然官职显赫,但他依然贫困如初,清廉的操守,为世人所敬重。他后来兼任本州大中正和廷尉卿,最终在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仆卿、济州刺史,谥号为明。
苏淑,字仲和,是武邑人。他哥哥苏寿兴,因为犯了事儿被当时的宦官给整了,后来官做到河间太守,还被封了个晋阳男的爵位。等到苏寿兴快要死了的时候,就偷偷地把苏淑冒充成自己的儿子。苏淑在熙平年间继承了他哥哥的爵位。
后来苏淑被任命为乐陵内史,他在当地当官,治理得很好,很受百姓爱戴。后来苏淑因为生病请求辞职,皇上批准了。可是,老百姓,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都纷纷请求苏淑留下,可见他的人缘有多好。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荥阳太守和中山太守,最后去世了。
苏淑为人清廉,爱护百姓,他当官的三个郡,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当时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官,是难得的清廉高官。武定年间,朝廷追赠他卫大将军、都官尚书、瀛州刺史的官职,并赐谥号为“懿”。北齐神武帝也欣赏他高洁的品德,和羊敦一起被追封表彰。
张华,原名国满,是代郡人。从小聪明敏捷,很有气度。一开始在齐神武帝的骠骑府担任法曹参军,被赐爵新城伯,后来升迁到丞相府任职。他深受皇帝的信任,每次皇帝下令三军,总是让他宣读旨意。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
周文帝刚占据雍州的时候,神武帝派张华入关去劝说他。周文帝对张华说:“如果你能屈服于我,咱们就一起享受荣华富贵;不然,你的性命就危在旦夕了!”张华回答说:“我宁愿死,也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周文帝欣赏他刚正不阿的气节,就让他回去了。后来周文帝后悔了,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神武帝因为张华长时间不回来,常常叹息惋惜,等他回来后,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后来张华被任命为相府右长史,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特进,晋爵为公,并且被改封为新安公。之后,他又担任了兖州刺史。张华很有才能和策略,善于治理政务。他到兖州上任后,就广泛地收集情报,用威严来约束百姓。境内的大盗和邻州的逃犯三百多人,都来向他投降。张华都以恩信抚慰他们,让他们返回田里,于是百姓都感激拥戴他,盗贼也销声匿迹了。州里监狱里先前关押着上千囚犯,张华根据罪行的轻重,分别处理,很快就把他们放了。到了年底,只剩下几十个犯了重罪的人。张华给他们每人放假五天,说:“期限到了要尽快回来啊!”囚犯们说:“您这样待我们,我们怎么能辜负您呢!”他们都按期回来了。
在此之前,兖州境内经常有猛兽伤人。自从张华上任后,州东北七十里甑山里,突然出现了六匹骏马吃猛兽,大家都认为这是感化所致。张华死后,兖州的大小官员百姓都非常悲痛,为他立碑建祠,四季祭祀。朝廷追赠他司空公、尚书左仆射的官职。他的儿子张宰均继承了他的爵位。
孟业,字敬业,是钜鹿安国人。他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州吏,为人廉洁谨慎。他的同事们贪污公家的绢,分了三十匹给孟业,但他坚决不受。行台郎中郭秀很器重他,正准备推荐他,可惜郭秀去世了。
魏国彭城王韶,是齐神武帝的女婿,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孟业当时担任他的典签。定州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在外面,你在里面,咱们俩同心协力,说不定能做出一番事业呢!”没过多久,刘仁之升任中书令,临走的时候拜见彭城王韶,说:“殿下身边值得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您能委以重任,其他人不可信啊!” 他又跟孟业告别,握着孟业的手说:“我一旦离开定州,你就失去了依靠,我担心你在后面,难以自保,你一定要正直行事,希望你能自己多加小心。”
孟业只有一匹马,这匹马还瘦死了。王韶知道孟业穷,就命令州府官员一起吃马肉,想好好补偿孟业。孟业坚决推辞不敢接受。王韶就开玩笑地对孟业说:“你这是在宴请名流啊!”孟业回答说:“我作为典签,是州里重要的职位,很多人想贿赂我,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罢了。现在您让我吃马肉,恐怕会让人觉得我在聚敛钱财,有损您的声誉,所以我才不敢接受您的好意。” 没过几天,王韶身边的王四德、董惟金也谎称马死了,把马肉送给长史裴英,裴英暗中向齐神武帝告密。齐神武帝写信责备王韶,大致意思是批评和责备他。孟业不久后便被人诬陷,被派出去做县里的事情。
后来齐神武帝又写信责备王韶说:“那个姓孟的典签,办事非常尽心尽力,你为什么把他派出去呢!”等到王韶调离定州,孟业也跟着回到京城,期间王韶并没有送给他任何东西。刘仁之后来担任西兖州刺史,临走时对吏部郎中崔暹说:“在定州的官员中,只有孟业值得重用,以后选拔人才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这个人。”崔暹问孟业:“你在定州的时候,做了什么政绩,能让刘西兖州如此赞赏你?”孟业回答说:“我只知道修身养性。”后来王韶做了并州刺史,孟业又做了他的典签,还兼任长史。
话说北齐天保年间,清河王高岳当上司州牧,召孟业当法曹参军。孟业长得又矮又小,去拜见高岳的时候,高岳心里看不起他这副小个子模样,就笑了笑没说话。后来高岳翻阅孟业审理案件的记录,不禁感叹道:“你的判决如此明智,真是远超你的外貌啊!” 于是,孟业被提拔为河间王国郎中令。他清贫自守,从没犯过错。
北齐文宣帝曾经问侍中裴英:“你认识河间王的郎中孟业吗?前些日子我看他处理国务的文书,感觉他是个好人。”裴英回答说:“他以前和我一起在魏国的彭城王元韶手下做事。这人清廉正直,是世上少有的。”文宣帝说:“像你说的这种人,现在可是很难得了。”于是,孟业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文宣帝起初只知道孟业的名字,后来孟业因事奏报,文宣帝见到他瘦弱年迈,为人质朴敦厚,不卑不亢,处事平和,不善逢迎。有一次,有个道士叫由吾道荣,凭借一些奇技淫巧被邀请进宫,孟业负责通报姓名。没想到孟业在众人中大声奏报说:“由吾道士不吃五谷!” 文宣帝下令把他赶了出去。 还有一次,文宣帝让孟业检查百官的奏章,孟业的奏报出了差错,文宣帝让人用马鞭抽打孟业的头,打得他头破血流。不过,考虑到孟业年老体弱,也没下重手。
皇建二年,孟业升迁为东郡太守,因其宽厚仁惠而闻名。那年夏天,五官张凝出使回来,带回一株麦子,上面长着五个麦穗,其他的麦子也大多是三穗四穗一茎,全郡的人都认为这是孟业的政绩感召上天所致,于是张凝就上报了此事。到了秋天,东燕县人班映祖又献上了一株九穗的嘉禾。河清三年,朝廷下令百姓养驴,催促得很紧。孟业说:“我既然是父母官,怎么能坐视百姓受苦呢?应该暂时动用库房的钱,借给百姓购买驴子,日后若有罪责,我一人承担!”后来,他因此事被宪司弹劾。
被捕那天,郡里的百姓都哭着送他,互相安慰。送孟业过关的,足有数百人,到了黎阳郡西,才与他告别。百姓们拉扯着,哭喊着,悲伤之情感染了过路的行人。上京告状为孟业申冤的人不止一个,皇帝下令释放了他。郡里的乡老们,在河边迎接他回家。
话说孟业这老兄,跟着武帝打完仗凯旋回邺城,路过东郡的时候,特意准备了牛酒,带着当地官员在路边迎接。 他这派头可真够低的,自己给自己介绍说:“卑微的孟业,冒昧迎接圣驾,希望这次出征能不战而胜,这点薄礼不成敬意。”说完,他还带着大家一起高呼万岁,一路引导皇帝进城。武帝对他的举动非常欣赏。后来,孟业被任命为广平太守,不过啊,他年纪大了,治理广平郡可没在东郡时那么出色了。武平九年,他被提升为太中大夫,还加了个卫将军的官职,没多久就去世了。
孟业这个人啊,为人正直,生活简朴,从不追求奢华。他儿子结婚的时候,娶的是朝中大官吒罗家的女儿。 这小子仗着老子的荫庇,在平原王段孝先的府里当了个行参军,穿的都是时髦的绫罗绸缎,华丽得很。 他丈人家也因为这门亲事,开始炫耀起来,到处张扬,摆阔气。孟业明知道这些,却没管,所以他的名声也因此有点下降。
苏琼,字珍之,是长乐武强人。他爸爸苏备在魏国做官,做到卫尉少卿这么高的职位。苏琼小时候跟着爸爸在边疆长大,有一次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开玩笑地问他:“你想要做官吗?”苏琼回答说:“应该是官府去寻找人才,而不是人才去求官。”曹芝觉得他的回答很特别,就把他任命为府长流参军。
后来,齐文襄王把他提升为仪同开府,又让他做刑狱参军,还经常鼓励和慰劳他。有一次,并州出现了一伙强盗,长流参军张龙负责调查这件事。他把怀疑的对象都抓起来拷问,失窃的物品也被失主认领了,就差没找到赃物了。齐文襄王就把这个案子交给苏琼,让他继续查。苏琼另辟蹊径,查出了元景融等十多人,还找到了赃物。齐文襄王哈哈大笑,对之前随便指认贼人的那些人说:“要不是碰上了我们这位好参军,你们可就要冤枉死了!”之后,苏琼被任命为南清河太守。
南清河郡盗贼很多,苏琼到任后,盗贼活动就销声匿迹了。即使是邻近郡县的坏人,只要敢从边界经过,苏琼都会抓住他们送官。有一次,零陵县的魏双成,他家和武城县的界限有点模糊,丢了一头牛,怀疑是同村的魏子宾偷的,就把他告到了郡里。苏琼认真调查后,发现魏子宾根本没偷牛,就把他放了。魏双成抱怨说:“太守大人把贼放走了,老百姓的牛到哪里去找?”苏琼根本不理他,暗中派人去抓真正的贼。从此以后,大家都不再担心牲畜被偷了,都说:“只要有太守大人在,就没事!”甚至邻郡的富人们,都把财物寄存在南清河郡境内,以躲避盗贼。冀州绎幕县有个叫成氏的巨富人家,被强盗围攻,情急之下说:“我的东西都寄存在苏太守那里了!”强盗一听,就走了。平原郡有个恶名昭著的强盗刘黑苟,纠集了一帮人,势力范围甚至通到海边。但是苏琼管辖的地方,村村寨寨都安宁祥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邻近的郡县都佩服他的功绩。郡里以前的一百多名老贼,都被苏琼收编为自己的手下。 人们之间的好坏事,甚至长官们谁和谁喝过酒,苏琼都了如指掌。
琼这个人清廉谨慎,从不私下写信办事。有个道士叫道研,做了济州的沙门统,家底非常殷实,在郡里很有影响力,经常被郡县征用。道研想拜访琼,心里琢磨着琼的为人,每次见面就和琼聊些玄妙的道理。虽然道研欠了不少债,却一直没机会开口。他的徒弟问他为什么,道研说:“每次见到府君,他都直接把我带到天上去了,哪还有机会谈地上那些俗事啊!”师徒俩回去后,干脆把欠条都烧了。
济州的百姓赵颍,官做到乐陵太守,八十多岁了,退休回家。五月里,他得了两个新鲜的西瓜,亲自送来给琼。赵颍仗着自己年纪大,苦苦请求,琼才留下了他。赵颍把西瓜放在厅堂的房梁上,竟然一个都没吃。大家听说琼收了赵颍送的西瓜,都想送些新鲜水果,来到门口,一打听知道西瓜还在梁上放着,都互相看看,转身走了。有个老百姓叫乙普明,和兄弟因为田地纠纷,好几年都没解决,双方都拉帮结派,闹到一百多人。琼把普明兄弟叫来,当着大家的面劝他们说:“这世上最难得到的是兄弟情,容易得到的反而是田地。要是得到了田地,却失去了兄弟情,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说着说着,琼就哭了,在场的人都跟着流泪。普明兄弟磕头谢罪,请求再考虑考虑,分家十年后,又和好住在一起了。
每年春天,琼都会邀请卫觊隆、田元凤这些大学者到郡学讲学,衙门的官员们,只要有空,都去听课。当时的人都说吏曹成了学生宿舍。琼还禁止淫祠,对婚丧嫁娶都提倡节俭,并且要合乎礼仪。每年养蚕的时候,琼都会提前把丝绸的样品送到各部门,对兵役赋税的程序,也都制定了明确的规章制度。至于调动人员和安排差事,琼总是提前做好准备,所以郡县的官员,几乎没有因为延误而受罚的情况。当时各州各郡,都派人来济州学习琼的施政方法。
唐朝天宝年间,我们那儿发了大水,灾情严重,好多人家都吃不上饭,饿肚子的人家有一千多户呢! 有个叫苏琼的人,当时是郡里的长官,他家里有不少粮食。 苏琼把这些粮食都借给那些挨饿的人家,让他们渡过难关。
后来,州里管收税的人要苏琼交租子,还想把苏琼借出去的粮食算作他的税收。 管纪律的官员就劝苏琼说:“虽然你同情那些饿肚子的人,但这样可能会连累您啊!” 苏琼说:“我一个人承担罪责,却能救活上千户人家,有什么好怨的呢?” 于是,苏琼就上奏朝廷,说明情况,最后那些挨饿的人家都免了税,生活也安定下来了。 那些被苏琼救助的人家,都感激地说:“府君(县太爷)生了您啊!” 苏琼在那个郡里做了六年官,老百姓都很怀念他,以至于六年里,竟然没有人告状到州府去。他前后一共上奏了四次奏章,都被评为最优秀的。
后来,苏琼因为一些原因被免职了。 以前的朋友送给他东西,他一样都没收。 没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司直和廷尉正。 朝中大臣都很惋惜他的遭遇,尚书辛术说:“苏琼既正直又公正,他的名声就是他的品格的体现,不用担心,他的才能一定会得到重用的。” 苏琼以前在清河当太守的时候,有个叫裴献伯的人是济州刺史。 裴献伯这个人执法很严厉,而苏琼则以仁慈著称。 有个叫房延祐的人是乐陵郡的官员,路过济州的时候,裴献伯问他苏琼和自己的名声如何。 房延祐说:“只听说太守苏琼好,刺史您不好。”裴献伯说:“得到别人称赞的人,未必是真正公正的。” 房延祐反驳道:“如果那样的话,那黄霸和袭遂岂不也是您的罪人了?”(黄霸和袭遂都是历史上以公正闻名的官员)
后来朝廷下令,各州都要推荐清廉能干的官员。 裴献伯因为之前的话,担心苏琼会陷害他,苏琼却为裴献伯申辩,澄清了误会,大家都很佩服苏琼的公平公正。 毕仪云当了御史中丞,他办事很严厉,官员们都很害怕他,不敢违抗他的命令。 苏琼审理案件时,总是力求查明真相,为许多冤枉的人平反昭雪。 朝廷的案卷处理制度,最初就是苏琼创立的。 后来,苏琼升迁为三公郎中。 赵州、清河和南中地区,接连有人告发谋反,这些案子都交给了苏琼来调查,苏琼查明真相后,为许多人洗清了冤屈。
尚书崔昂对苏琼说:“如果你想建立功名,应该考虑其他的事情。你总是为那些谋反的人平反,难道不担心自己的性命吗?” 苏琼严肃地说:“我为那些被冤枉的人平反,并不是包庇真正的反贼。”崔昂听了很惭愧。 当时京城里的人们都说:“苏珍(苏琼字珍)断案,从来不会错。”
话说皇建中年间,皇上赏赐他安定县男的爵位,还让他当了徐州行台左丞,负责处理徐州的事务。结果,徐州城里的五级寺竟然被盗了一百尊铜像!官府立刻展开调查,把所有可疑的人都抓了起来,前后几十号人呢。 这位官员,也就是故事里的他,却一下子把他们都放了。寺里的和尚气坏了,纷纷告状,说他根本没认真查案。 他却让和尚们回去,说:“你们先回寺里,铜像自己会送回来的。” 十天后,他直接报出了小偷的名字和赃物藏匿地点,然后派人去抓,全都抓到了,赃物也找回来了!小偷们都招供了,老百姓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前淮河两岸禁止随便买卖货物来往,但淮南闹饥荒了,他就上奏朝廷,允许淮北的人把粮食运到淮南去卖。后来淮北也闹饥荒了,他又请求允许淮南的粮食运到淮北去,这样一来,两边都能互相帮助,水路运输也方便了,好处也传到了河北。
后来他当了大理卿,可是齐朝灭亡了,他又去周朝当官,做了博陵太守。隋朝开皇年间去世了。
再说另一个人,叫路去病,是阳平人。他长得风流倜傥,仪表不凡。齐朝河清年间,他当了殿中侍御史,敢于弹劾权贵,以正直闻名。朝廷要选拔人才当县令,就派他去定州饶阳县当县令。去病办事认真细致,性格比较严厉,大家都不敢欺骗他,但他为人非常公正廉洁,下属们都很敬佩他。武平四年,他又调到成安县当县令。邺、临漳、成安这三个县都在都城附近,向来被称为“难治理”的地方。更何况当时正值乱世,社会秩序混乱,很多权贵都来求他办事。去病总是根据道理办事,有理有据地回复他们。那些有权势的人,就算他们的家奴小厮,也都害怕他的威严,却也不至于对他怀恨在心。从他调到邺县开始,这三个县的县令中,他的政绩是最突出的。周朝灭了齐朝以后,因为他有能力,所以他和济阴郡守公孙景茂一起被留任,朝廷还专门下诏表彰他们。后来,他因为尉迟迥的事情受到牵连。隋朝大业年间,他在冀氏县令任上去世了。
梁彦光,字脩芝,是安定乌氏人。他爷爷梁茂,做过魏国的秦州刺史和华州刺史。他爸爸梁显,做过周朝的荆州刺史。梁彦光从小就聪明过人,心地善良,他爸爸经常跟亲戚朋友说:“这孩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光宗耀祖!”
七岁那年,他爸爸得了重病,医生说吃五石散能治好。当时到处都找不到紫石英,梁彦光急得团团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突然,他在花园里看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觉得很奇怪就拿回家,结果发现正是紫石英!亲戚们都很惊讶,都说这是他孝心感动了上天。
魏朝大统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梁彦光开始上学,粗略地学习了一些经史子集,为人规矩老实,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注重礼仪。后来他当上了秘书郎。周朝取代北魏后,他又升迁为舍人上士。到了周武帝时期,他一路升迁,做到小驭下大夫。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悲伤过度,瘦得不成样子,比一般的丧礼规矩还要严格。没过多久,皇帝又让他复职,皇帝看到他悲伤憔悴的样子,感叹了好久。
后来,他升任御正下大夫,跟随周武帝平定齐国,因为战功被封为开府、阳城县公。周宣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华州刺史,晋封为华阴郡公,并且把阳城县公的爵位转封给他的一个儿子。之后,他又被封为柱国、青州刺史。正赶上皇帝驾崩,他就没去上任。
隋文帝让杨素当了岐州刺史,还让他管着宫里的仓库。杨素治理地方很有办法,老百姓日子过得不错,甚至出现了“嘉禾连理”的祥瑞景象。皇上很高兴,下旨表扬他,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比如五百斛粮食、三百匹布和一把御用伞,鼓励他继续廉洁奉公。后来,杨素又调到相州当刺史。
在岐州的时候,那地方民风淳朴,杨素用平和稳重的办法治理,整个州都安定和谐,各项政绩都名列前茅,是全国最好的。到了相州后,他还是沿用在岐州的办法。可相州人比较复杂,很多人狡猾奸诈,甚至有人作歌讽刺他治理无方。皇上听说后很生气,把他免职了。
一年后,皇上又任命杨素为赵州刺史。杨素说:“我在相州犯了错,百姓都嘲笑我,我自己也觉得没脸见人了,没想到皇上还能再次重用我。我想再回相州,重新开始,希望能改变那里的风俗。”皇上同意了,又让他当了相州刺史。那些有钱有势的坏人听说杨素自己要求回去,都嘲笑他,觉得他肯定不行。
但是杨素一到任,就立刻开始打击那些坏人,就像神仙一样厉害,那些奸诈的人都被他吓跑了,全州的人都震惊了。以前齐国灭亡后,很多有文化有地位的人都搬到关内去了,留在相州的都是些商人、乐户之类的人。所以相州人很狡猾,爱造谣生事,各种诉讼不断。杨素想改变这种状况,就用自己的俸禄请来山东的大学者,在每个乡里都办学校,只教那些圣贤的书。
他每个季度都会亲自考试,对那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会在堂上设宴款待,其他人就坐在廊下;那些爱打官司、不爱学习的学生,就让他们坐在庭院里,只给他们简单的饮食。等考试结束,他还会按照礼仪举行宴会,并在郊外送别他们,并给予物质资助。这样一来,大家都努力学习,相州的风俗也逐渐改变了。
话说有个滏阳人,叫焦通,这哥们儿特别爱喝酒,而且对父母不太孝顺,结果被自己的弟弟告到官府了。 当时有个叫彦光的官员,他没打算追究焦通的责任,而是带他去州学,让他好好看看孔庙里韩伯瑜他妈挨打却一点都不觉得痛,以及韩伯瑜因为母亲年老力衰而悲痛哭泣的塑像。
焦通看了之后,心里头特别难受,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彦光就好好地劝了他一番,然后把他放了。 从那以后,焦通改过自新,努力做好事,最后成了个好人。 当地老百姓都很感动,再也没人跟他打官司了。 他死后,朝廷还追赠他冀州、定州、瀛州、青州四州刺史的官职,谥号“襄”。
焦通的儿子叫焦文谦,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为人正直,很有他父亲的风范。 因为他是柱国世子的身份,所以按例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 后来,他又历任上州、饶州刺史,最后当上了鄱阳太守,当时人们都说他是天下最好的太守。 朝廷还召他进京,任命他为户部侍郎。 后来辽东打仗,他被任命为武贲郎将,担任卢龙道军副将。 正赶上杨玄感造反,而杨玄感的弟弟,也是武贲郎将,叫杨玄纵,之前还跟焦文谦是同事呢。杨玄感造反的消息还没传到焦文谦那儿,杨玄纵就逃跑了,焦文谦当时根本没察觉。 就因为这事儿,焦文谦被贬到桂林,最后死在了那里。
焦文谦的儿子,也就是焦通的孙子,叫焦文让,一开始被封为阳城县公,后来当上了鹰扬郎将。 他跟着卫玄将军去东都打杨玄感,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最后战死了,朝廷追赠他通议大夫的官衔。
樊叔略,是陈留人。他爹樊观,在魏国当官,做到南兖州刺史、河阳侯,后来被高氏家族给杀了。樊叔略呢,受过宫刑,在宫里当差。他个子高,足足九尺,而且很有志气。可惜有点招人忌恨,心里不安稳,就跑到关西去了。周文帝看重他,把他留在身边,给他官做,还让他继承爵位当了侯爷。宇文护当权后,又提拔他当了中尉。渐渐地,宇文护很信任他,让他管内外事务,官位做到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杀后,齐王宇文宪又让他管园林。樊叔略几次献计献策,宇文宪对他非常欣赏。后来跟着周武帝平定了齐国,因为立了功,又升官加爵,封了清乡县公,还当上了汴州刺史,大家都说他办事明智果断。
周宣帝要修建东都,觉得樊叔略有想法,就让他负责工程建设。宫殿的制度设计,都是樊叔略定的。尉迟迥造反,樊叔略镇守大梁,因为军功被封为大将军,又回到汴州当刺史。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又给他升官,封他为安定郡公。他在汴州做了好几年刺史,政绩很好,名声很大。后来调到相州当刺史,他的政绩在当时是最好的。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表扬他,赏赐他粮食和布匹,并且在全国公布。老百姓都这么说:“聪明绝顶,清乡公;上下一心,樊安定。”
后来朝廷召他回京当司农卿,官员们都哭着送他,还一起立碑歌颂他的功德。樊叔略当司农卿后,对农业生产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都让人意想不到。朝廷上有些事情解决不了,大臣们也拿不定主意,樊叔略都能给出合理的建议。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但他总能找到依据,而且他独到的见解,总是暗合道理。皇帝非常信任他,高颎、杨素都很尊重他。虽然是司农卿,但他经常参与九卿的事务。他的生活比较奢侈,每天的饭菜摆满一丈大的桌子,各种山珍海味都有。
十四年后,他跟着皇帝去泰山祭祀。到了洛阳,皇帝让他去审理囚犯。他准备奏报,一大早到监狱门口,结果在马上突然死了,皇帝很惋惜,很长时间都感到悲痛。死后,追封他为亳州刺史,谥号襄。
公孙景茂,字元蔚,是河北河间阜城人。长得高大威猛,年轻时就喜欢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在北魏时期,他被举荐为孝廉,参加考试还考了第一名。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太常博士,对典籍做了很多修订补充,当时的人都说他像个活的书库。他还做过高唐县令、大理寺正,都干得很出色。北齐灭亡后,周武帝听说他的事迹,就把他召见,和他聊了聊,觉得他不错,就让他当了济北太守。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
开皇初年,他又被朝廷任命为汝南太守。后来汝南郡被撤销了,他就改任曹州司马,之后又升迁为息州刺史。他执法严明,为政清廉,德政广施。正好赶上平定陈朝的战争,很多征兵途中生病了,公孙景茂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他们熬粥、买药,想方设法救治他们,靠他活下来的有上千人。皇上听说后很高兴,还下诏书在全国宣扬他的事迹。
开皇十五年,皇上到洛阳,公孙景茂去拜见他。当时他已经七十七岁了,皇上竟然让他升殿就座。皇上问了他的年纪,见他这么老了,就感叹了好久。公孙景茂拜谢说:“姜太公八十岁才遇到文王,我七十多岁遇到陛下,也是很幸运的。”皇上非常高兴,下诏书表扬了他,还给他加官进爵,让他当上了仪同三司、伊州刺史。第二年,他生病了,朝廷征召他回去,路上百姓哭声一片。病好了以后,他又请求退休,皇上还不批准,又把他调到道州当刺史。
他把所有的俸禄都用来买牛犊、鸡猪,分给孤儿寡妇和那些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他还经常一个人骑马巡视,家家户户都去看看,了解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如果有人做得好的,就在公众场合表扬;如果有人犯了错,就及时教育,但不公开批评。因此,当地百姓都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有困难互相帮助,生活条件都差不多。男人们互相帮助耕种,女人们互相帮助纺织,大的村庄,几百户人家,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相处。后来,他又请求退休,皇上恩准了他的请求。
仁寿年间,皇上派杨纪出使河北,见到公孙景茂依然精神矍铄,回来后就向皇上做了汇报。于是,皇上又任命他为淄州刺史,还赐给他车马,让他方便出行。他一生为官,都有政绩,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大业初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八十七岁,朝廷追谥他为“康”。他死的那天,好几千州县的官员百姓都来为他送葬。有些人来不及参加葬礼,就远远地望着坟墓痛哭,然后祭奠一番才离开。
辛公义,是甘肃狄道人。他爷爷辛徽,做过北魏的徐州刺史;他爸爸辛季庆,做过北魏的青州刺史。辛公义从小没了父亲,是母亲把他养大的,母亲还亲自教他读书,读的是《尚书》和《春秋》。北周天和年间,他被选拔为太学生。北周武帝时期,被召进宫里的露门学宫学习,学习做人的道理,每个月都要到皇帝面前,跟那些大学问家一起讨论问题。皇帝好多次都对他赞赏有加,同辈人都很敬佩他。
建德年间,他被任命为宣纳中士。他跟随军队平定了齐国,多次升迁,最后做到掌治上士、扫寇将军。隋文帝当宰相的时候,任命他为内史上士,参与处理机密要事。开皇元年,被任命为主客侍郎,兼任内史舍人,被封为安阳县男。后来又调任驾部侍郎,负责检查各地的马匹,查获了十多万匹马。皇帝高兴地说:“只有你辛公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效力啊!”
他参加平定陈国的战争,因为有功劳被任命为岷州刺史。那地方的风俗很奇怪,他们很怕生病,只要家里有人生病,全家人都躲得远远的,父子、夫妻都不互相照顾,完全没有孝悌之义,所以很多病人最后都死了。辛公义很担心这个情况,想改变这种风俗。于是,他派人到各处巡查,凡是发现有病人,就用车把他们抬到州衙里来,安置在厅堂里。夏天瘟疫流行的时候,病人有时候多达几百人,整个厅堂和走廊都挤满了。辛公义自己也铺了一张床,独自坐在病人中间,日夜处理政务。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买药,请医生来治病,还亲自劝病人吃饭。结果,病人全都好了。
然后,他把病人的亲戚朋友都叫来,开导他们说:“死活是命中注定的,跟传染没啥关系,你们以前抛弃他们,所以他们才死的。现在我把病人集中起来,我日夜陪着他们,要说是传染,那我怎么没死?病人好了,你们以后别再相信那些迷信说法了。”那些病人家属都羞愧地离开了。后来,只要有人生病,都争着到州衙来,他们的家人也都不再抛弃他们,而是留下来照顾他们。从此大家开始互相爱护,这种风俗就改变了,全州的人都称他为“慈母”。
他后来调任并州刺史。一到任,就先去了监狱,直接坐在牢房旁边,亲自审问犯人。十几天的时间,就把积压的案子都处理完了。刚回到大厅,又开始处理新的案件。他都不立案卷,就让值班的官员坐在旁边审问。如果事情没调查清楚,需要关押犯人的,他就直接在厅里过夜,根本不回自己的住所。有人劝他说:“这些事都有规程,您何必这么辛苦呢?” 他回答说:“刺史如果没德行感化百姓,却让老百姓关在监狱里,我怎么能心安呢?监狱里关着人,我心里怎么能安宁呢!”犯人们听到这话,都主动认罪伏法。后来,有人想打官司,乡里的长辈们赶紧劝说他们:“这都是些小事,怎么能麻烦刺史大人呢!”很多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当时山东地区连日大雨,从陈州到大海沿岸,到处都遭受了水灾,唯独并州境内安然无恙。并州山里产黄银,人们献上一些,朝廷就派水部郎中娄崱去向他祈祷求雨,据说当时空中还传来了金石丝竹的声音。
仁寿元年,他被任命为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萧暕担心他到任后会查处自己属下的官员,所以还没等他到扬州,就先派人去打招呼。公义回答说:“我不敢徇私枉法。”到了扬州后,他秉公办事,没有丝毫徇私舞弊,萧暕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后来隋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进京做了黄门郎,就向皇帝说了公义的坏话,结果公义被罢官了。那些被冤枉的官员百姓,纷纷上诉申冤,络绎不绝。过了几年,皇帝终于明白了真相,重新任命他为内史侍郎。他母亲去世后,服丧期间,不久后他又被起用为司隶大夫,兼任右御卫武贲郎将。后来跟随军队出征,到达柳城郡后去世。他的儿子叫融。
柳俭,字道约,是河东解县人。他爷爷柳元璋做过魏国的司州大中正、相州刺史和华州刺史;他爸爸柳裕做过周朝的闻喜县令。柳俭为人有气度,生活简朴,深受乡里敬重,就连至亲好友也不敢对他轻慢无礼。他在周朝做官,先后担任宣纳上士、畿伯大夫。隋文帝杨坚登基后,提拔他做了水部侍郎,封他为率道县伯。没多久,他又被外派到广汉郡做太守,政绩显著,名声很好。后来广汉郡被撤销了。
那时候隋文帝励精图治,精挑细选有才能的人做地方官。柳俭因为以仁政著称,被提升为蓬州刺史。他审理案件,当场判决,迅速结案,下属官员办事从容不迫,监狱里根本没有囚犯。当时蜀王杨秀镇守益州,把柳俭的政绩上报朝廷。后来柳俭又升迁为邛州刺史。他在邛州做了十多年刺史,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蜀王杨秀犯了罪,柳俭因为和杨秀有交往,被免了职。回到家乡后,他和妻子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见到的人都为他叹息。
隋炀帝继位后,召柳俭回朝。当时很多官职都给了功臣,那些管理州郡的官员都兼管军事,只有柳俭是从普通官员一步步升上来的。隋炀帝很欣赏他的政绩,特地授予他朝散大夫的称号,任命他为弘化郡太守。柳俭更加注重自己的清廉节操。大业五年,全国各郡国的官员都到京城朝见皇帝。隋炀帝问纳言苏威和吏部尚书牛弘:“这些人里,谁的名声在天下最好?”苏威他们回答说是柳俭。隋炀帝又问第二名是谁,苏威回答是涿郡赞务郭绚和颍川赞务敬肃。隋炀帝赏赐柳俭二百匹丝绸,赏赐郭绚和敬肃各一百匹丝绸,并下令让全国的朝集使把丝绸送到他们的郡府,以此表彰他们的功绩,当时的人都称赞这件事。
大业年间后期,盗贼四起,柳俭多次遭到袭击。但他安抚当地百姓,最终没有发生叛乱,成功保全了郡县。后来义军攻入长安,拥立杨恭帝,柳俭和留守李粲身穿素服,在州府南面痛哭。后来他回到京城,相国赏赐给他三百匹布,并任命他为上大将军。一年多后,柳俭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郭绚,是山西运城人,家里世代贫寒。一开始他在尚书省当个小吏,后来凭借军功升了仪同,做过好几个州的司马和长史,都干得很出色,名声很好。隋炀帝刚登基的时候,刑部尚书宇文恺巡查河北,就带上了郭绚当助手。隋炀帝准备攻打辽东,觉得涿郡(今河北涿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四处寻找合适的人才。听说郭绚能力很强,就让他去涿郡当赞务,当地官吏百姓都很拥护他。几年后,郭绚升任涿郡太守,还兼任留守。后来山东爆发盗贼起义,郭绚带兵追捕,抓获了很多盗贼。当时其他郡县都被打得乱七八糟,就只有涿郡安然无恙。后来,郭绚带兵去河间跟窦建德打仗,战死了,当地官吏百姓都为他哭了好几个月,悲伤不已。
敬肃,字敬俭,是山西永济人。年轻的时候就以正直清廉出名,刚做官的时候是州里的主簿。隋文帝开皇年间,他当了安陵县令,政绩显著。后来升迁为秦州司马,又调任幽州长史。仁寿年间,他做了卫州司马,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隋炀帝继位后,敬肃被调到颍川郡当赞务。大业五年,他去东都洛阳朝见皇帝。皇帝让司隶大夫薛道衡考察天下郡守的情况,薛道衡对敬肃的评价是:“心如铁石,老而弥笃。” 当时权倾朝野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他的老家在颍州,经常写信给敬肃,敬肃连信封都不拆,直接让使者把信拿回去。宇文述手下有些宾客行为放荡,敬肃都依法惩处,毫不手软,因此宇文述对他怀恨在心。大业八年,敬肃去涿郡朝见皇帝。皇帝看他年纪大了,又很有能力,好几次想提拔他当太守,都被宇文述从中作梗,没能成功。大业末年,敬肃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他离职那天,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一年后,敬肃在家中去世了。
刘旷这个人,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性格特别老实厚道,总是用诚恳和宽容的态度处理事情。隋文帝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平乡县令,一个人骑着马就上任去了。要是有人闹纠纷,他就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说明其中的是非曲直,从不严厉处罚,大家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主动认错离开了。他领到的俸禄,都用来救济穷人。老百姓都被他感动了,互相鼓励说:“有这么好的官,我们怎么能做坏事呢?”他在平乡县当了七年县令,当地风气变得特别好。监狱里一个犯人都没有,打官司的也绝迹了,牢房里都长满了草,院子都能用来打球了。等到他离任的时候,县里的官员百姓,不管大小,都哭着送他,送行的队伍绵延数百里,没个尽头。
后来他升迁,做了临颍县令,他清廉的名声和好的政绩,在全国都数一数二。尚书左仆射高颎向皇帝汇报了他的事迹,皇帝就召见了他。见面后,皇帝还特意慰劳他说:“天下县令那么多,你却能这么与众不同,真是太好了!”然后皇帝又对身边的官员说:“要是不给特殊奖励,怎么鼓励别人呢?”于是皇帝就下了一道褒奖的诏书,提拔他做了莒州刺史。
王伽,是河北章武人。隋文帝开皇年间末期,他在齐州当个小官,参军。一开始也没啥特别出色的地方,后来州里派他押送犯人李参等七十多人去京城。当时规定,流放的犯人都要戴枷锁押送。到了荥阳,王伽看着他们很辛苦,就叫他们过来,跟他们说:“各位,你们犯了国法,败坏了社会风气,戴着枷锁受罪,这是你们应该承受的。现在还要你们辛苦地跟着官兵走这么远的路,心里难道不会觉得愧疚吗?”那些犯人们都向他道谢。王伽说:“虽然你们犯了法,但戴着枷锁确实很苦,我想帮你们把枷锁解开,等到了京城再一起集合,你们能保证按时到达吗?”犯人们都跪下谢恩说:“我们一定不会耽误!”
于是王伽就给犯人们都解开了枷锁,也让押送的官兵不用跟着了,跟他们约定说:“某天必须到京城。如果有人没到,我替你们承担责任!”然后就放他们走了。那些流放的犯人非常感动,都按时到达京城,没有一个人逃跑或叛变。皇上听说后很惊讶,召见王伽问话,夸奖了他很久。然后皇上把所有那些犯人都召来,还让他们带着妻儿一起进宫,在宫里设宴款待,并且赦免了他们的罪。
皇上还下了一道诏书,说:“天下所有的人,有血有肉,都有善恶是非之心。如果用真诚去对待他们,好好地引导他们,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好转,人们都会向善。以前因为天下大乱,道德败坏,做官的没有慈爱之心,老百姓都耍心眼,所以官司不断,社会风气败坏。我受命于天,要安抚百姓,想用圣明的法令和道德来教化百姓,日夜为此操劳,我的本意就是这样。王伽深刻理解我的意思,用真诚的心去引导那些犯人。李参他们受到了感动,自己去官府自首。天下百姓并不是难教化的,只是官吏们没有好好地引导他们,导致他们犯了罪,没有机会改过自新。如果所有的官吏都能像王伽一样,所有的百姓都能像李参一样,那么刑罚也就用不上了,这难道还远吗?”于是皇上提拔王伽做了雍州令,他在那里当官很有政绩,名声很好。
魏德深,老家是河北巨鹿。他爷爷魏冲在北周当过刑部大夫和建州刺史,后来就在河南弘农安家了。他爸爸魏毗是郁林县令。魏德深一开始在隋文帝手下当个小官,后来做过冯翊郡的书记员,武阳郡的司户和书记员,因为能力突出升了贵乡县令。他当官清廉公正,不怎么严厉却很有威信。
那时候正好赶上隋朝征讨辽东,各种名目的税收接踵而来,官府派人来回奔波,催促各郡县交税。当时朝廷纪律松弛,官员贪污腐败,到处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魏德深管辖的贵乡县,情况却截然不同,物资供应充足,百姓却没受什么扰。当时盗贼四起,武阳郡很多城池都被攻破了,只有贵乡县独善其身。郡丞元宝藏奉命追捕盗贼,每次打仗都打输了,武器装备都用光了,就强征民夫,动不动就用军法处置,这种情况发生了好几次。其他城池修建城防,都集中在官府里,官员们互相推诿责任,日夜喧闹,还是修不好。魏德深呢,就问大家需要什么,让大家自己想办法修,官府静悄悄的,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他只约束县里的官员,要求修建的城防不要比其他县好,免得百姓太辛苦。但是下面的人个个卖力,贵乡县的城防总是最好的。
后来魏德深调到馆陶县当县令,贵乡县的官员百姓听说后,都纷纷回忆起他的好,个个哭得稀里哗啦,说不出话来。等他准备上任的时候,全城百姓都来送他,哭声震天,一直送到很远。到了馆陶县,全县老百姓都把他当亲爹一样看待。有个坏家伙,叫赵君实,是员外郎,跟郡丞元宝藏关系特别好,以前的县令都得听他们的。魏德深到了馆陶县后,赵君实就躲在家里,不敢出门。那些逃亡的人,都纷纷回来,就像赶集一样。贵乡的父老乡亲冒着危险,跑到京城去请求朝廷留下魏德深,皇上也同意了。馆陶县的百姓又跑到郡里告状,说贵乡的奏章是假的。郡里没办法裁决。正好朝廷派来的使者韦霁、杜整等人到了,两县的人都去向使者告状,最后使者判决支持贵乡县。贵乡县的官员百姓高兴得满街跑,互相庆祝;馆陶县的人民都哭成一片,有几百户人家跟着魏德深去了贵乡。
宝藏这小子,本事挺大,可惜害了他自己。后来越王杨侗要从郡里征兵,宝藏就让德深带了一千人马去东都洛阳。没多久,宝藏就带着武阳投奔了李密。关键是,德深带的兵都是武阳老乡,这回跟着老乡造反,心里念着亲戚朋友,就偷偷溜出城门,朝着老家方向哭喊着跑回去了。有人劝他:“李密的军队就在金墉城附近,离这儿也就二十多里地,你要是真想回去,谁拦得住你?干嘛这么折磨自己?”那些士兵都哭着说:“我们和魏明府(指魏征)一起来的,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不管,哪是因为路途艰难啊!”德深这小子,真是收买人心一把好手!后来跟贼兵打仗,英勇牺牲了。直到现在,贵乡和馆陶的老百姓,还都记着他呢。
书里评论说:当官做领导,得宽严并济,就像一年四季冷暖交替一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但要是想长久地治理好地方,就得主要靠宽厚仁慈。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最起码也能安居乐业。就像《诗经》里说的:“虽然没有恩德施与你,却也一起唱歌跳舞。”张膺这些人,都有着宽厚仁慈的心肠,真诚地对待百姓,把好的风气带到他们管辖的地方,和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离开后,百姓都怀念他们;他们治理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好。《诗经》里说的“温和善良的君子,就像老百姓的父母一样”,可不是说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