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是金城直城人,本来名字叫王文达。他爸爸王巢,是魏国的榆中镇将。王杰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总是想着建功立业。跟着孝武帝西迁的时候,皇上赏赐他都昌县子的爵位。周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曾经对众将领说:“王文达啊,抵得上万人啊!就是怕他太勇猛冲动了。” 他参加过收复潼关的战斗,打败过沙苑的敌人,争夺过河桥的控制权,还参加过芒山之战,每次都因为英勇善战而闻名。皇上对他越来越器重,于是赐给他宇文氏的姓氏,并且晋升他的爵位为公。后来他官职一路升迁,做到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恭帝元年,他跟着于谨将军围攻江陵。当时江陵的栅栏里有个高手,特别擅长使用长槊,很多士兵攀登栅栏都被他杀死了。于谨就让王杰射杀他,王杰一箭射中,那人应声倒地。士兵们这才得以登城,最终攻下了江陵。于谨夸奖说:“能成大事的关键,就在将军您这一箭啊!” 周孝闵帝登基后,王杰的爵位被晋升为张掖郡公,并被任命为河州刺史。朝廷看重王杰的功劳和名望,所以让他继续留在河州任职。后来,他和随国公杨忠一起从漠北征讨北齐。他还跟随齐国公宇文宪,在东线抵御北齐大将斛律明月。之后,他的官位升到了柱国。建德初年,他被任命为泾州总管,深受百姓爱戴。宣帝即位后,他被封为上柱国。后来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七州诸军事、河州刺史,追封鄂国公,谥号为威。

他的儿子王孝迁,官至开府仪同三将军。

王勇,本来是武川人,他原来的名字叫胡仁。从小就长得又壮又结实,胆子也特大,特别敢做决定。他好几次跟着侯莫陈悦、贺拔岳一起打仗,立下不少战功,后来被封为别将。周文帝当上丞相后,封他为包信县子。

跟着周文帝一起捉拿窦泰,又收复了弘农,在沙苑之战中,他更是英勇无比,气势压倒全军,打仗那是逢战必胜。周文帝特别欣赏他的勇敢,赏赐特别丰厚,还把他升爵为公。有一次大军打仗失利,只有胡仁、王文达、耿令贵三个人奋勇作战,都立下了大功。仗打完后,他被任命为上州刺史。当时要给胡仁他们三人分别授予雍州、岐州、北雍州,但这几个州的条件好坏不一样,周文帝就让他们抽签决定。结果胡仁抽到了雍州,王文达抽到了岐州,耿令贵抽到了北雍州。周文帝还赐给胡仁“勇”这个名字,给耿令贵赐名“豪”,给王文达赐名“杰”,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劳。后来他又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恭帝元年,他跟着柱国赵贵一起征讨蠕蠕,打败了他们,又升爵为新阳郡公,还被赐姓库汗氏。因为在讨伐蠕蠕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他又被另外封为永固县伯。当时那些被另外封爵的人,一般都把爵位传给自己的次子,但是王勇却把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的侄子王兴,当时的人都觉得他这样做很仗义。不久之后,他又升任大将军。王勇性格比较强悍,是当时有名的猛将。但是他有点骄傲自满,喜欢到处说别人的坏话,所以当时很多人看不起他。

柱国侯莫陈崇,官位很高,名望也很大,他和其他的将领一起拜见晋公宇文护的时候,听说王勇经常说别人的坏话,就在大家面前狠狠地羞辱了他一顿。王勇又羞又气,结果背上长了毒疮,没多久就死了。他的儿子王昌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官至大将军。

宇文虬,字乐仁,是代郡武川人。他是个勇敢彪悍、很有计谋的人。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军队四处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南安侯。后来孝武帝西迁,独孤信被任命为行台,独孤信就把他带在身边,当自己的帐内都督。跟着独孤信一起跑到梁朝去了。

大统三年,宇文虬回到长安,官职升为公爵。在擒获窦泰,收复弘农,以及沙苑、河桥这两场大战中,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跟着独孤信一起讨伐梁屳定,把梁屳定打败了。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南秦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宇文虬每次带兵打仗,总是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所以将士们都很拥护他,上下一心,打仗就没有打不赢的。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金州刺史、大将军。最后去世了。

耿豪,是河北巨鹿人,原名叫令贵。他家祖上住在武川。耿豪年轻的时候性格粗犷,武艺高强,喜欢用气势压人。后来贺拔岳西征,把他招进自己的幕府。贺拔岳被害后,耿豪投奔了北周武帝宇文泰,凭借着他的勇猛获得了宇文泰的赏识。耿豪自己也觉得找到了明主。他跟随宇文泰征讨侯莫陈悦,又参与迎接北齐孝武帝,因为屡立战功,被封为平原子。

沙苑之战,耿豪杀敌无数,身上的铠甲都被鲜血染红了。宇文泰感慨地说:“令贵真是勇猛啊,冲锋陷阵,无人能挡,看看他的铠甲就知道了,不用再数战功了!”于是,耿豪被晋爵为公。在与敌人作战于芒山的时候,耿豪对他的部下说:“大丈夫要消灭敌人,必须右手拔刀,左手拿槊,直劈直刺,千万不要害怕死亡!”说完,他就大喊一声,独自冲入敌阵。敌人的刀剑像雨点一样向他砍来,当时大家都以为耿豪必死无疑了。没想到,他很快就挥舞着刀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了己方阵营。

几轮交锋下来,挡在他面前的敌人接连死伤。他又对身边的将士说:“我可不是喜欢杀人,只是身为壮士,消灭敌人是义不容辞的。如果不能杀敌,又被人打伤,那跟窝囊废有什么区别!”宇文泰很欣赏耿豪这种豪迈的性格,任命他为北雍州刺史,还赐给他和稽氏的姓氏。后来,耿豪又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耿豪为人凶悍,说话也很不客气,但宇文泰看重他的骁勇善战,总是对他格外宽容。耿豪也觉得自己气概超过众人,从不向任何人低头。

李穆和蔡祐最初跟耿豪同时开府,后来官位都超过了他。耿豪心里很不平衡,就对宇文泰说:“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我比李穆和蔡祐厉害。”宇文泰问:“怎么说?”耿豪说:“人们说李穆和蔡祐是丞相的胳膊大腿,而我和王勇是丞相的脖子,因为位置在上,所以更厉害。”耿豪的粗鲁蛮横就是这样。耿豪死后,宇文泰非常惋惜他。他的儿子耿雄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大将军。

高琳,字季珉,祖上是高丽人。他先在燕国做官,后来又到了魏国,魏国皇帝还赐给他羽真这个姓氏。他妈妈有一次去泗水边上祭祀,看到一块石头,光彩照人,就带回家了。那天晚上,她梦见一个穿着打扮像神仙一样的人说:“夫人刚才拿回来的那块石头,是浮磬的精华。如果你好好珍藏它,一定会生个好儿子。”他妈妈吓得惊醒,一身冷汗。没多久她就怀孕了,生下高琳后,就给他取名琳,字季珉。

后来,高琳跟着孝武帝西迁,被封为钜野县子。在河桥之战中,高琳英勇无比,比其他将士都厉害。周文帝夸奖他说:“你就是我的韩信、白起啊!”他又参加了芒山之战,之后被任命为正平郡守。齐国的将领东方老来侵略,高琳率军迎战,把东方老打得伤痕累累,狼狈逃窜。东方老对他的手下说:“我打了这么多仗,还没见过这么厉害的勇士!”后来,高琳又升任鄜州刺史,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周孝闵帝即位后,又把他封为犍为郡公。

武成二年,高琳平定了文州氏的叛乱。战争结束后,皇帝设宴款待群臣,还让大家作诗抒发情怀。高琳的诗最后几句是:“寄言窦车骑,为谢霍将军。何以报天子?沙漠静妖氛。”皇帝非常高兴,说:“北方蛮族还没完全臣服,你的诗句预示着边境安定,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天和三年,高琳被任命为江陵副总管。当时,陈国的将领吴明彻来侵略,总管田弘和梁朝皇帝萧岿都跑到纪南城避难去了,只有高琳和梁朝的仆射王操坚守江陵三城抵抗敌人。他们日夜作战,坚持了十个月,最终吴明彻败退。萧岿把高琳的战功上报朝廷,皇帝下旨召高琳回朝,亲自慰劳他。六年后,高琳被晋升为柱国。后来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并加封为五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襄。

他的儿子高儒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仪同大将军。

李和,原名叫李庆和,是朔方岩绿人。他老爸李僧养,家里世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夏州当老大。李和从小就胆子大,有见识,长得又高又壮,在当地那是出了名的。后来贺拔岳镇守关中,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都督。

之后,李和跟着周文帝,官越做越大,做到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夏州刺史,周文帝还赐他姓宇文。周文帝曾经对众将士说:“宇文庆和多次担任要职,每次都符合我的心意。” 他还给李和赐了名字,改名宇文意。又封他为永丰县公。保定二年,李和被任命为司宪中大夫。没多久又改封为德广郡公,外放去洛州当刺史。李和以前在夏州当官,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都记着他的恩情,所以他这次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商州、洛州的老百姓都盼着他来呢。

李和到了洛州以后,用仁慈宽厚的态度对待百姓,结果官司诉讼一下子就少了许多。后来,他又升官了,当上了柱国大将军。隋朝开皇元年,他又升为上柱国。李和为人正直,而且年纪越大越勤奋,他的孩子们都非常尊敬他,就像对待严厉的父亲一样。因为他觉得“意”这个名字是周文帝赐的,而周朝已经灭亡了;而“庆和”又是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字,理应遵守,所以最后还是用“和”作为自己的名字。

开皇二年,李和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又加封他为司徒公,谥号为“肃”。他的儿子李彻继承了他的爵位。

李广达这个人啊,字广达,性格刚毅,很有能力。北周武帝时期,他跟着太子一起西征吐谷浑,立了功,被封为周昌县男。后来又跟着武帝平定齐国,因为之前的功劳,爵位又升了一级。之后升迁为左武卫将军。隋朝晋王杨广镇守并州的时候,精挑细选府里的官员,皇上就让李广达总管晋王府的军事,还把他封为齐安郡公。那时候蜀王杨秀也镇守益州,皇上跟大臣们说:“要是有文治像王子师那样,武功像李广达这样的人就好了!”可见皇上对他的重视。

第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来犯边境,皇上任命卫王杨爽为元帅去打仗,李广达当他的长史。在白道跟突厥军队遭遇了,行军总管李充想偷袭敌人。很多将领都觉得有风险,只有李广达大力支持,还请求跟着一起去,结果他们打了个大胜仗,沙钵略丢盔弃甲跑了。因为这次功劳,李广达被加封为大将军,沙钵略也因此向隋朝称臣,李广达还被改封为安道郡公。开皇十年,他被晋升为柱国。后来晋王当了扬州总管,李广达做了他的司马,又改封为德广郡公,不久又改封为城阳郡公。之后突厥又来犯边境,李广达再次担任行军总管,把他们打败了。后来左仆射高颎犯了错误,因为李广达跟高颎关系好,所以受到了牵连。后来李广达说了些怨言,皇上知道了,把他叫到寝宫设宴款待,聊起了他一生的经历,结果李广达在宴会上突然去世了。大业年间,他的妻子元氏被孽子安远诬告诅咒,被处死了。

伊娄穆,字奴干,是代郡人。他父亲伊灵,擅长骑射,被周文帝看重,周文帝曾经对他说:“你就像伊尹辅佐商汤那样,辅助尧舜这样的圣君。你既然姓伊,希望你不要辜负祖上的荣耀。”于是赐名他为伊尹。他历任卫将军、隆州刺史、卢奴县公。伊娄穆年轻的时候就成了周文帝帐内的亲信,因为聪明能干而受到赏识。后来他做了中书舍人、通直散骑常侍。有一次他进宫面见皇上汇报事情,周文帝看到他很高兴,说:“奴干像仪同一样来见我了。”于是就封他为仪同三司,赐封安阳县伯。周孝闵帝即位后,他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隋朝建德年间,他去世了。

达奚寔,字什伏代,是河南洛阳人。他老爸达奚显相,是武卫将军。达奚寔从小就很有规矩,办事能力也很强。跟着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被封为临汾县伯。后来跟着周文帝打仗,参与了收复弘农、击败沙苑之战,都是冲锋陷阵,立下了不少功劳。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相府从事中郎。达奚寔为人严肃认真,所以很受器重。六官制建立后,他担任蕃部中大夫,后来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爵位也升到了平阳县公。周保定初年,他在刺史任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谥为恭公。他的儿子达奚丰继承了他的爵位。

刘雄,字猛雀,是临洮子城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反应敏捷,口才好,很有抱负。一开始是周文帝的亲信,后来被任命为中大夫,兼任中书舍人,还被赐姓宇文氏。周孝闵帝即位后,刘雄被提升为大都督。天和年间,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被封为周昌侯。他还担任过纳言、内史中大夫、候正等职务。武帝曾经很随意地对他说:“古人说:‘富贵不归故乡,犹衣锦夜游。’”于是就派刘雄去当河州刺史。刘雄以前就当过本县的县令,这次又得到这样的任命,乡里人都很为他高兴。后来太子西征吐谷浑,刘雄从凉州出发,跟随滕王宇文道先出征,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又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参与平定并州后,被任命为上大将军,爵位升为赵郡公。平定邺城后,又升为柱国。宣政元年,突厥入侵幽州,刘雄在战斗中牺牲了,死后被追赠为亳州总管。

他的儿子刘升继承了他的爵位。因为刘雄是为国捐躯的,所以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

侯植,字仁干,祖上是上谷人。他爷爷侯恕,当过北地太守,所以侯植一家就住在北地三水。侯植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个性,很有气节,长得又高又帅,武功还特别厉害。

他后来在魏国当了义州刺史,政绩显著,干得相当不错。后来跟着孝武帝西迁,皇帝还赐给他姓,改姓侯伏侯。 他跟着周文帝打败了沙苑的敌人,又在河桥打仗,升官当了大都督。凉州刺史宇文仲和造反,侯植跟着开府独孤信一起把他给抓了,因此被封为肥城县公,皇帝又赐给他姓,改姓贺屯氏。 之后他又跟着于谨平定了江陵,官职升到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另外封了他一个儿子做开源县伯。周孝文帝登基后,又把他升为郡公。

那时候皇帝年纪还小,晋公宇文护当权,侯植的哥哥侯龙恩是宇文护的心腹。宇文护杀了赵贵后,很多老将都心里不安,怕自己下一个被杀。侯植就劝他哥哥侯龙恩说:“皇上现在年纪还小,国家安危全掌握在几位大臣手里,要是杀太多人,想自己掌握大权,那不光国家有灭亡的危险,咱们家族也可能因此遭殃。哥哥你怎么能知道这事儿却不吭声呢?” 可是侯龙恩没听他的。侯植又私下里劝宇文护说:“您是皇帝的亲戚,又掌握着国家的重任,希望您能忠心耿耿地辅佐王室,效仿伊尹、周公那样,这样天下百姓都会感激您。”宇文护说:“我发誓要为国家效力,你难道认为我有其他的想法吗?” 但宇文护其实早就听说了侯植之前跟侯龙恩说过的话,心里对他起了疑心。侯植害怕自己会遭殃,忧虑过度就死了。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平州刺史,谥号为“节”。他的儿子侯定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宇文护被杀,侯龙恩和他的弟弟侯万寿也因此被牵连死了。 武帝因为侯植对朝廷忠心耿耿,就特地赦免了他的子孙。

李延孙,是河南伊川人。他爹李长寿,性格豪爽,特别厉害,年轻时就和南方的蛮族首领混得很熟,经常带着他们去抢劫掠夺。魏孝昌年间,朝廷担心李长寿会造反,就给他了个防蛮都督的官职,还给了他兵权。李长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效地阻止了蛮族的入侵,伊川附近地区,盗贼也因此少了很多。永安年间以后,李长寿的手下越来越多,魏国的皇帝就利用他的力量,对他也很优待。李长寿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北华州刺史,还被封为清河郡公。后来魏孝武帝西迁,李长寿带领忠义之士抵抗东魏。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广州刺史。东魏派行台侯景攻打广州,城池失守,李长寿战死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李延孙也和他爹一样,很勇猛,很有军事才能,年轻的时候就跟着他爹四处征战,以骁勇善战闻名。贺拔胜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推荐李延孙当都督,李延孙在鵶路地区整顿军务,立下了不少功劳。他爹李长寿死后,李延孙回到家乡,招募了他父亲留下来的军队。从魏孝武帝西迁以后,朝廷的官员都四处逃亡。广陵王萧欣、录尚书长孙承业、颍川王萧斌之、安昌王子萧均,还有建宁王、江夏王、陇东王等许多王公大臣,都带着家眷投奔李延孙。李延孙就带领军队保护他们,还送给他们很多珍贵的礼物,把他们安全送到关中地区。北齐神武帝高欢对此非常恼火,就派行台慕容绍宗等人从好几条路进攻李延孙,结果被李延孙打得大败。于是,朝廷任命李延孙为京南行台、节度河南诸军事、广州刺史。不久又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被封为华山郡公。

李延孙身负重任,一直想收复伊洛地区,经常以少胜多,威震敌方。大统西年间,被他的长史杨伯兰杀害了,死后被追赠为司空。

他的儿子李人杰,继承了他爷爷和父亲的优秀品质,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后来改封为颍川郡公。

韦祐,字法保,是陕西长安附近的人,大家都叫他法保。他们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爸爸韦义做过上洛郡守。北魏大统年间,因为法保的功劳,追封他父亲为秦州刺史。法保年轻的时候喜欢结交游侠,为人正直但话不多,朋友大多是些轻浮、狡猾、亡命之徒。他父亲去世后,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名声很好。法保很敬佩李长寿这个人,于是娶了他的女儿,并在京城南边住下。

正光年间,很多王公贵族躲避战乱都投奔他,都被他保护得很好,所以很多达官贵人都很感激他。后来孝武帝西迁,法保也跟着去了,被封为固安县男。等李长寿被害后,李长寿的儿子李延孙率领李长寿的旧部,守卫东边疆界。朝廷担心李延孙兵力不足,就任命法保为东洛州刺史,给他配了几百兵,去支援李延孙。法保到了潼关,弘农郡守韦孝宽对他说:“恐怕你这次出征,很难活着回来。”法保说:“古人说,不进虎穴,焉得虎子?危险与否,现在还很难说。”于是他加快速度赶路。

和李延孙会合后,他们一起在伏流水边扎营。没过多久,周文帝就召法保和李延孙回朝,赏赐非常丰厚,还任命法保为河南尹。李延孙被害后,法保就率领他的部队占据了李延孙原来的营地。他曾经和东魏军队作战,被流矢射中脖子,箭从嘴里穿了出来,过了很久才醒过来。大统九年,他镇守九曲城。后来侯景率领豫州投降北魏,法保率兵前往迎接。侯景想留下他,但法保怀疑侯景有二心,就坚决辞谢,回到了自己的驻地。

大统十五年,法保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晋升为公爵。这时东魏派兵送粮草到宜阳,法保设伏袭击他们,结果自己被流矢射中,死在了战场上。死后被追谥为庄公。他的儿子韦初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开府仪同大将军、阎韩防主。

陈欣,字永怡,是宜阳人。他从小就骁勇善战,仗义疏财,长得又高大威猛,同乡的人都敬畏他。

孝武帝西迁之后,陈欣就在辟恶山召集了一帮勇敢的年轻人,开始袭击东魏,同时暗中派人去投降西魏。西魏朝廷任命他为立义大都督,赐给他霸城县男的爵位。后来他又升迁为宜阳郡守。

到了恭帝二年,他又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加封侍中、宜阳邑大中正,并且赐姓尉迟。周文帝觉得陈欣功劳很大,还追赠他的祖辈、父亲和儿子都为仪同三司,官至刺史。

东魏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据说很有智谋,经常在边境活动。陈欣和韩雄等人总是派间谍去侦察他的动向,东魏的军队每次来犯,都被他们打败。所以独孤永业非常害怕陈欣他们,不敢轻易来侵犯。

周孝闵帝即位后,陈欣被封为许昌县公。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熊州刺史,最后死在了任上。

陈欣和韩雄是同乡,而且还是亲戚,从小就关系很好,一起在边境带兵三十多年。每次作战,两个人总是互相配合,就像影子一样。所以他们多次战胜强敌,保住了自己的功名。虽然两个人都很勇猛,但是论射箭的准头,陈欣不如韩雄;论花钱收买人心,韩雄又不如陈欣。

陈欣死的那天,他的部下将士们都非常悲痛,因为他对他们有恩。

他的儿子尉迟万敌继承了他的爵位。朝廷因为陈欣很会笼络人心,就让尉迟万敌继续统领他父亲的军队。

魏玄,字僧智,祖上是任城人,后来搬到了新安。魏玄年轻的时候就性格豪爽,很有胆识。

西魏皇帝孝武帝迁都,东魏也往北迁,当时大家心里都琢磨着是跟着走还是留下来,魏玄总是带着乡里的兵抵抗东魏。芒山那场战役,大军打输了,宜阳和洛州都落到东魏手里了,偏偏魏玄的母亲和弟弟都在宜阳。魏玄觉得忠于国家和孝顺母亲不能两全,就带着义军回到京城南边镇守。周文帝亲自写信慰劳他。后来,魏玄被任命为洛阳县令,封为广宗县子。

周保定元年,魏玄一路升迁,做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阎韩地区。之后又调任熊州刺史,他施政简明宽惠,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后来又调任和州刺史、伏流防主,官爵也升为公爵。等到齐国的将军斛律明月带兵攻打宜阳,声势浩大,魏玄率领军队抵抗,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后来,魏玄因为生病,死在了任上。

泉屳,字思道,是上洛丰阳人。他家世代经商,从晋朝就开始在商洛地区做生意,一直和江东地区有贸易往来。他曾祖景言,在魏太延五年带领乡里归顺朝廷,还协助朝廷军队平定了商洛地区。被朝廷封为建节将军,代理宜阳郡守,世袭本县县令,还被封为丹水侯。他父亲安志,也当上了建节将军、宜阳郡守,同时担任本县县令,不过爵位降为伯。泉屳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悲伤过度,表现得像个成年人一样。服丧期满后继承了爵位,十二岁的时候,乡里人皇平、陈合等三百多人一起到州里请求让他当县令。州里就把这件事上报朝廷。当时吏部尚书郭祚觉得泉屳年纪太小,建议另选他人,等过一段时间再让泉屳上任。但是宣武帝下诏同意了皇平等人的请求。巴地的人民信奉道教,尤其推崇老子的学说。泉屳虽然年纪小,却好学沉静,百姓都很拥戴他。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县里的父老乡亲又上表请求让他复职。之后,他被任命为上洛郡守。

萧宝夤叛乱时,派兵攻打青泥关,企图夺取上洛。当地泉、杜两大豪族暗中响应萧宝夤。泉屳和刺史董绍一起采取突然袭击,两大豪族的人马四散逃窜,萧宝夤也退兵了。后来,泉屳被调任淅州刺史,另外被封为泾阳县伯。永安年间,他在顺阳大败梁将王玄真,被任命为东雍州刺史,爵位也升为侯。他辖区内有个叫杨羊皮的人,是太保杨椿的堂弟,仗着杨椿的权势欺压百姓。之前的州郡长官都被他欺辱,都害怕不敢吭声。泉屳把他抓起来,准备处以极刑。杨氏家族害怕了,全族一起请求开恩。从此以后,那些豪强再也不敢造次了。泉屳为人清廉俭朴,一点也不扰民。他在州里任职五年,每次都自己从乡里运米来生活。梁朝的兴郡和魏朝的洛州接壤,兴郡请求归属魏朝。朝廷命令泉屳担任行台尚书去安抚他们。大行台贺拔岳因为泉屳以前在东雍州当刺史时深受百姓爱戴,于是上表请求让他再次担任东雍州刺史。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蜀人张国俊纠集党羽抢劫,州郡官吏都拿他没办法,泉屳将他逮捕处死,整个地区都安定下来了。

话说宇文泰独揽大权的时候,北周孝武帝心里想往西边跑,想把山南地区的事务交给泉州刺史泉州,于是就把他调到洛州做刺史。没过多久,皇帝就西迁了。宇文泰带兵到了潼关,泉州派他儿子元礼去抵挡,宇文泰不敢轻举妄动。洛州都督泉岳,他弟弟泉猛略跟拒阳人杜窋等人密谋反叛洛州,响应东魏。泉州知道了这事,就把泉岳和泉猛略杀了,把他们的脑袋送到朝廷。

大统元年,泉州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尚书右仆射,晋爵为上洛郡公。泉州为人廉洁谨慎,每次升官,都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这次升官后,他多次推辞,魏帝却下诏书不准他辞官。三年后,高敖曹包围了洛州城,杜窋给他带路。泉州坚守了十多天,箭矢用尽,援兵也断了,城池最终失守了。泉州对高敖曹说:“我泉州兵败了,但我的志气还在!”等窦泰被俘后,高敖曹撤退了,于是就把泉州抓走了,押往东魏,还把杜窋任命为洛州刺史。

临走前,泉州悄悄地嘱咐两个儿子元礼和仲遵:“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不过就是做个县令,没想到赶上了盛世,官位做到尚书右仆射。如今爵位和俸禄都这么高了,年纪又大了,未来的路,吉凶难料啊!你们要能有所作为,千万别因为我在东魏,就坏了臣子的节操!”说着,他老泪纵横地跟儿子们告别。听到这话的人,没有不感动愤慨的。不久,泉州就在邺城去世了。

泉州的儿子元礼从小就有志气,喜欢骑射,还擅长书法,很有士君子风范。他被封为临洮县伯,官拜散骑常侍。洛州城破后,他和父亲一起被俘押往东魏。元礼在路上逃跑了,回到了西魏。当时杜窋虽然做了洛州刺史,但巴蜀人一向轻视杜窋,却敬重泉州。元礼回来后,和弟弟仲遵见面,想起父亲临别时的嘱托,暗中和当地豪强联络,率领乡民袭击州城,杀了杜窋,把他的头送到了长安。朝廷很赏识他,就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做了洛州刺史。后来,他跟随周文帝在沙苑之战中作战,被流矢射中,战死了。他的儿子泉贞继承了他的爵位。

仲遵,小名恭,从小就为人谨慎踏实,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十三岁就当上了郡主簿,十四岁就做了县令,真是少年英才啊!长大后,他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后来高敖曹攻打洛州,仲遵拼死抵抗,跟敌人狠狠地打了一仗。箭射光了,他就用棍棒当武器继续战斗,结果被流矢射中了眼睛,没办法再打了。城池失守后,士兵们都惋惜地说:“要是不是仲遵受伤了,我们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洛州东面战事吃紧,仲遵因为受伤走不动路,只能留在原地。

后来,他和元礼一起斩杀了窋,凭借战功被封为丰阳县伯,还担任了东豫州刺史。元礼战死后,他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在当地颇受好评。大统十三年,他代理荆州刺史。当时梁朝司州刺史柳仲礼经常骚扰边境,周文帝就让仲遵率领乡兵,跟随开府杨忠去讨伐他。梁朝随郡守桓和死守城池不肯投降。杨忠跟众将领说:“先拿下柳仲礼,那桓和就会不战自降。”仲遵却说:“如果我们放弃攻打桓和,深入敌境去抓柳仲礼,万一柳仲礼没抓到,我们前后都被敌人包围,那太危险了!”杨忠听从了他的建议。

仲遵用计策引诱敌人离开,然后率先登上城墙,活捉了桓和。接着,他们又去攻打柳仲礼,也把他抓住了。 因此,仲遵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还继续代理荆州刺史,并负责十三州的军事事务,真是步步高升啊!没多久,他母亲去世了,他想回家守孝,但朝廷没批准。

大将军王雄南征上津、魏兴,仲遵跟随王雄一起平定了叛乱。之后,在上津设立了南洛州,并任命仲遵为刺史。仲遵在当地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所以百姓都很安居乐业。

一开始啊,蛮帅杜青和自称是巴州刺史,想把巴州归顺朝廷。朝廷呢,就根据他实际控制的地盘,任命他当巴州刺史,不过还是归东梁州都督管辖。杜青和觉得仲遵善于治理蛮族,就请求把巴州划归仲遵管。朝廷觉得地理位置不方便,就没同意。结果杜青和就联合了安康的酋帅黄众宝等人,一起造反,包围了东梁州。后来朝廷派王雄去平叛,把巴州改名叫洵州,归仲遵管辖。之前东梁刺史刘孟良在任上贪污腐败,很多人背叛了他。仲遵为人廉洁,治理有方,那些蛮族首领都服了他。仲遵虽然是巴夷人,但他很有气度,为人正直,到哪里做官,都以清廉著称。朝廷还因为他父亲临危不惧,忠贞不屈,就让他继承爵位,做了上洛郡公,原来的爵位也允许他再授予一个儿子。没多久,他又被朝廷任命为都督、金州刺史,最后死在任上。朝廷追赠他大将军、三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庄。

他的儿子仲暅继承了他的爵位,官位做到开府仪同大将军。

李迁哲,字孝彦,是安康人。他家世代都是山南地区的名门望族,在江左地区做官。他父亲李元直,在梁朝做官,先后担任东梁州、衡州刺史、散骑常侍、沌阳侯。李迁哲从小就很有志向,见识广阔,为人慷慨,善于谋划,一开始担任文德主帅。他父亲担任衡州刺史的时候,把他留在老家,让他统领当地的军队。那时他才二十岁,却能很好地管理士兵,深得士兵的爱戴。后来他继承了沌阳侯的爵位,官至都督、东梁州刺史。侯景叛乱的时候,李迁哲虽然在边境抵御外敌,但也只是自保而已。大统十七年,周文帝派达奚武、王雄等人攻打山南地区。李迁哲战败,就投降了达奚武。但他依然气度不凡。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城。周文帝责备他不早点归顺朝廷。李迁哲回答说:“我不能为国捐躯,这才是我的耻辱啊!”周文帝非常欣赏他,封他为沌阳县伯。

刚开始的时候,恭帝当政,有个叫乐炽的直州人,还有一个叫黄国的洋州人,他们勾结起来造反。周文帝听说迁哲在山南地区治理得很好,就让他和开府贺若敦一起平叛。乐炽他们很快就被平定了,迁哲和贺若敦又继续南下平定其他地方。

迁哲先到了巴州,进了巴州的城墙。梁朝巴州刺史牟安主动开门投降。但是牟安的儿子牟宗彻等人却还占据着巴州城不肯投降,迁哲就攻克了巴州城。军队到了鹿城,鹿城城主派人来求降。迁哲跟他的士兵们说:“接受投降就像面对敌人一样,我看他们的使者,眼神里还带着傲气,会不会有诈呢?”所以就没有答应他们。梁朝的人果然在路边设伏要袭击迁哲,迁哲主动出击,打败了他们,还屠杀了鹿城。从那以后,巴州和濮州的人纷纷投降。军队回来后,周文帝赏赐给他穿的紫袍玉带和坐骑,还提升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任命他为真州刺史,就是他原来的州。又给他配备了军乐器和旗帜,让他和田弘一起讨伐信州。

那时候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围困,田弘派迁哲前去救援。迁哲赶到的时候,信州已经失守了。向五子王等人听说迁哲来了,吓得赶紧逃跑。迁哲占据了白帝城,贺若敦他们也随后赶到,一起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了。等田弘撤军后,周文帝让迁哲留守白帝城。信州之前没有粮仓,军粮非常匮乏。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和米一起供应军队,他自己也吃这个。如果有比较好的食物,他就分给士兵们吃。如果有士兵生病,他还亲自给他们治病。因此,军中将士都很感动,都愿意为他效命。

黔阳的蛮族田乌度、田乌唐等人经常在江中抢劫,祸害百姓。迁哲就抓住机会去讨伐他们,杀死了很多蛮兵。因此,其他的蛮族都害怕他的威名,纷纷送来粮食。还有上千户蛮族人家把自己的子弟送来当人质。迁哲就在白帝城外修建了一座城来安置他们,又设置了四个镇子,使峡谷道路安定下来。从此,盗贼抢劫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军粮也供应充足了。

周明帝即位后,任命迁哲为都督、信州刺史。两年后,他被封为西城县公。武成元年,他到京城朝见。明帝非常礼待他,赏赐给他府邸和庄田。天和三年,他被提升为大将军。朝廷下令让迁哲率领金州、上州等地的军队驻守襄阳。五年后,陈朝将领章昭达攻打江陵,梁明帝向襄州告急,卫公下令让迁哲前去救援。迁哲率领他的部队守卫江陵外城,他亲自率领骑兵从南门出击,又命令步兵从北门出击,两军前后夹击敌人,很多陈朝士兵跳水而死。

当天晚上,陈朝士兵又偷偷地从城西的城墙上用梯子爬城,已经爬上来了上百人。迁哲又率领精兵强将抵抗,陈朝士兵再次溃败。不久,一场大风暴刮了起来,迁哲趁着黑暗率兵袭击陈军的营地,陈军大乱,死伤很多。江陵总管陆腾又在西堤打败了陈军,陈军这才逃跑了。建德二年,迁哲被封为安康郡公。三年后,他在襄州去世,追赠金州总管,谥号壮武。

老迁哲家世显赫,祖上几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在当地很有威望。不过他本人呢,生活比较奢侈,特别会享受。他有很多妾侍,多达一百多个,儿女加起来也有六十九个。他在汉水沿岸拥有很多房产,一座挨着一座,那些妾侍生的孩子,都分别住在这些房子里,每个房子都有仆人、丫鬟和看门人伺候着。迁哲经常吹着号角,带着一大帮人马,在这些房子之间来回走动,喝酒宴乐,尽情享受生活。有时候,他连自己儿子的名字和年纪都记不清了,还得翻家谱查呢。

他长子敬仁比他先去世了。第六个儿子敬猷继承了他父亲的兵权,官至仪同大将军。迁哲的弟弟也当上了仪同大将军。

再说说杨乾运,字玄邈,是傥城兴势人,年轻时就英勇善战,乡里人都很服他。他当过安康郡守。后来梁朝被攻破,他先后担任潼州刺史和南梁州刺史。武陵王萧纪称帝后,因为杨乾运在巴蜀地区威望很高,就让他当了梁州刺史,镇守潼州,还封他为万春县公。当时萧纪和他的哥哥湘东王萧绎争夺帝位,杨乾运的侄子杨略劝他投降周朝,杨乾运同意了。正好周文帝派人来迎接杨乾运的孙子杨法洛,杨略趁夜里把杨法洛送了过去。杨乾运也献上了投降的礼物,周文帝秘密赏赐给他铁券,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梁州刺史、安康郡公。后来尉迟迥征讨蜀地,杨乾运就投降了他。尉迟迥因此率军攻打成都,没过多久就攻占了成都。等他到了京城,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不久,杨乾运在长安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他的儿子杨端继承了他的爵位。杨略因为投降有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封上庸县伯。

杨乾运的女婿乐广,当过安州刺史,封安康县公。

扶猛,字宗略,是上甲黄土人,他所在的部落叫白兽蛮。扶猛在梁朝当官,做到南洛州和北司州刺史,被封为宕梁县男。魏废帝元年,他带着部下投降了西魏。周文帝对他很优待,重新封他为宕渠县男,划出两郡设立罗州,让他当刺史。后来,他奉命跟随开府贺若敦去讨伐信州。贺若敦命令扶猛走直道去白帝城,这条路根本没有人走过。扶猛就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白帝城,安抚当地的百姓和少数民族,大家都非常高兴地归顺了他。因为这次的功劳,他被提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没过多久,信州的蛮族又造反了,扶猛再次跟随贺若敦平定了叛乱,被晋升为临江县公。后来,他又跟随田弘征讨汉南地区的蛮族,官位升到了大将军,最后去世了。

阳雄,字元略,是上洛邑阳人,他们家几代都是豪门大族。他父亲扶猛,跟随孝武帝西迁,因为立功被封为郃阳伯,官至征东将军、扬州刺史。阳雄一开始在朝廷做奉朝请的官,凭借军功被封为安平县侯。他的子孙后来继承了他的爵位,还当上了邑阳郡守。他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平州刺史,被晋升为玉城县公,还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后来又担任京兆尹、户部中大夫,官至大将军,之后又担任中外府长史,再后来调任江陵总管,改封为鲁阳县公。最后在任上去世。死后被追封为郡公,谥号怀。阳雄很会钻营,能自己谋划前程,所以官职很多,而且保住了爵位和俸禄。他的儿子阳长宽继承了他的爵位。

席固,字子坚,祖上是安定人。他爷爷席衡,因为姚氏之乱,搬到了襄阳,后来在晋朝做官,当上了建威将军,所以他们家在襄阳成了名门望族。席固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梁朝大同年间,他当上了齐兴郡守。在郡里当官时间长了,很多人拥护他,手下竟然有了一千多亲兵。梁元帝的时候,他升迁为兴州刺史,招募来的士兵多达五千多人。席固想自己占据一个州,看看局势怎么变化。大统年间,他把地盘献给了北魏。那时候周文帝正南下攻打江陵,西边平定蜀汉,听说席固来了,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直接任命他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侍中、丰州刺史,封他为新丰县公。后来又调任湖州刺史,他请求进京朝见。到了京城后,被晋爵为静安郡公。接着又担任昌州、归州、宪州的军事长官,以及昌州刺史。席固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做官也颇有政绩。最后死在任上。朝廷追赠他大将军、五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肃,还在襄州赐给他墓地。他的儿子席雅继承了他的爵位。

席雅,字彦文,为人正直,年轻时就以孝顺闻名。后来官至大将军。他弟弟席英,也当上了开府仪同大将军。

任果,字静鸾,是南安人,本来就是当地有名望的豪族。他父亲任褒,在梁朝做官,当过沙州刺史,封新巴县公。任果为人勇敢果断,一心想建功立业。北魏废帝元年,他率领部下投奔了北周。周文帝很欣赏他远道而来,对他非常优待。任果还当面献上了攻打蜀地的计策,周文帝非常采纳。于是任命他为沙州刺史、南安县公。后来跟着尉迟迥一起攻打蜀地。不久后,他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都攻克后,他被任命为始州刺史。周文帝认为他是当地首领,很早就献上了忠诚,于是晋爵为乐安郡公,赐给他铁券,允许世袭,还赐给他车马和仪仗队,以示荣耀。后来,他被刺客杀害了。

话说啊,王杰、王勇、宇文虬、耿豪、高琳、李和、伊娄穆、侯植这些人,个个都是果敢勇猛的主儿,在战乱的时候,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升官发财,那也是理所应当的。孔子说过“不能要求一个人样样都好”,这话说得真对!你看那些文人,温文尔雅是他们的优点,可缺点就是容易优柔寡断,胆小怕事;那些武夫,刚强勇猛是他们的长处,但缺点就是容易鲁莽冲动,动不动就喝酒闹事,或者为了功劳拔剑相向。严重点的,可能丢了性命;轻一点的,也免不了受罚。耿豪和王勇,不就是这样的例子吗?

李延孙、韦祐、陈欣、魏玄这些人,凭借着他们的勇敢和谋略,承担了守城的重任。虽然他们送瓜果药品的行为,比不上古代那些贤明的官员,但他们抵御外敌,保卫城池,也足以和古代的英雄豪杰相媲美了。他们能观察伊洛二地的兵力部署,坚守崤函险要之地,使得齐国放弃了阻断西路的阴谋,周朝也减轻了东边进贡的担忧,这都是他们的功劳啊!泉屳这个人,平时默默无闻,没什么名气,但关键时刻却能慷慨赴义,没有辜负臣子的职责,这难道不是一个有仁义之心的人吗?元礼、仲遵,继承了他的遗志,最终也取得了成功,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李迁哲、杨乾运、席固这些人,都在边疆地区参与了战乱,他们都尽心尽力,最后都得到了封赏,善始善终。你看李迁哲和周文王对话,就体现了他崇尚正义的气概;而杨乾运在武陵任职,却违背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要比较他们的优劣,那可真是没法放在一起说了。阳雄这个人,文武双全,名声很大,也是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

旧史里记载着宇文盛这个人,字保兴,因为武功卓著而闻名;他弟弟叫宇文丘,字胡奴;他儿子宇文述,官至柱国,他们都有自己的传记。不过,他们的事迹也没什么值得特别记录的。宇文盛的传记里只提到了他儿子宇文述,而他弟弟宇文丘就只简单地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