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卢宁,字永安,是昌黎徒何人。他祖上原来姓慕容,是燕国北地王慕容精的后代。他高祖慕容胜,在燕国的时候,地位很高。后来魏朝建立初期,慕容胜归顺了魏国,被封为长乐郡守,还赐姓豆卢。有人说,北方人管归顺的人叫“豆卢”,所以他就以此为姓了;也有人说他是为了避难才改姓的,到底哪个说法对,现在也不好说。他爸爸豆卢苌,是魏孝文帝时期柔玄镇的将领,很有威望,当时很有名气。武成帝在位的时候,因为豆卢宁的功劳,追封他爸爸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豆卢宁年轻的时候就骁勇善战,很有志气,个子很高,足足有八尺(约合1.8米),长得也好看,而且擅长骑马射箭。魏孝文帝永安年间,他跟着尔朱天光做副将入关。因为在平定万俟丑奴的叛乱中立功,被封为灵寿县男。有一次,他和梁屳定在平凉川相遇,两人一起练习射箭。他们相隔一百步远,用悬挂在草上的东西做靶子,豆卢宁射了七箭,中了五箭。梁屳定佩服他的箭法,送给他很多贵重的礼物。后来尔朱天光战败,豆卢宁就投靠了侯莫陈悦。等到周文帝讨伐侯莫陈悦的时候,豆卢宁又和李弼一起归顺了周朝。

孝武帝迁都,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封他为河阳县伯,后来又升爵为公。他跟着军队打败了窦泰,收复了弘农,攻破了沙苑,被任命为卫大将军,兼任大都督。大统七年,他跟随于谨打败了稽胡首领刘平,刘平逃窜到上郡。等到梁屳叛乱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军司,负责监察陇右地区的军事。叛乱平息后,他升任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统九年,他跟随周文帝迎回高仲密,在芒山与东魏军队作战。之后他升任左卫将军,爵位也晋升为范阳郡公。大统十六年,他被任命为大将军。羌族首领傍乞铁匆和郑五丑等人叛乱,他率兵平定了叛乱。恭帝二年,他被改封为武阳郡公,升任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即位后,授予他柱国大将军的职位。周武成帝初年,他被外放担任同州刺史。后来升任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食邑万户,另外还赐给他盐亭县一千户的食邑,可以收取租赋。保定四年,他被任命为岐州刺史。正赶上大军东征,他虽然身患疾病,仍然带病从军。最后在同州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号昭。

一开始,他还没有儿子,就收养了弟弟永恩的儿子勣。等到他自己生了儿子赞后,亲戚朋友都请求让他儿子赞继承爵位。但他却说:“兄弟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我有什么好选择的呢?”于是他就让勣继承了爵位。当时的人都非常赞赏他的这种做法。等到他去世后,勣就继承了他的爵位。

勣字定东,出生的时候,周文帝亲自到宁家祝贺,正赶上刚刚打败齐军,周文帝就给他取名定东。 这孩子从小聪明,很有领导才能。一开始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义安县侯。周闵帝即位后,给他升官,做了稍伯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还改封为丹阳郡公。到了周明帝时期,他又当上了左武伯中大夫。 他自己觉得学问不够,就请求辞官去学校学习。皇帝很欣赏他,就让他带着官职去读书。 齐王宪还娶了他的妹妹为妃子,所以皇帝对他的恩宠就更厚了。

周武帝继位后,渭源的烧当羌因为饥荒造反了,因为勣有才能和谋略,就被任命为渭州刺史。他治理地方做得非常好,当地各民族都很高兴,还出现了很多祥瑞之兆。乌鼠山,当地人叫它高武陇,渭水就发源于此。这座山崖壁陡峭,高不可攀,以前一直缺水,羌族人很受苦。 结果勣的马蹄踩到的地方,突然涌出了泉水! 还有白乌飞到他官邸前,哺育幼鸟后才飞走,还出现过白狼在襄武出现,老百姓就编了歌谣说:“我有丹阳郡公,山上涌出玉浆泉,救济我们各族人民,神乌来此飞翔。” 大家就管这泉水叫玉浆泉。后来他父亲去世,他非常悲伤,守丧的时间超过了礼制规定的时间。 之后他继承了楚国公的爵位。

大象二年,他升迁到利州总管,不久又升任柱国。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益州总管王谦造反,勣坚守城池。王谦派达奚惎等人进攻,堆土山,在城墙上挖了七十多个洞,还堵塞江河来灌城。 当时勣手下的士兵只有两千多人,却日夜抵抗。 坚持了四十多天,梁睿的军队就要到了,叛军才解围。 他被授予上柱国,还赐给他一个儿子中山县公的爵位。 开皇年间,他担任夏州总管。 皇帝看他家世显赫,功劳显著,后来又把他的女儿嫁给了汉王谅,对他的恩宠更加深厚了。 开皇七年,因为守卫利州的功劳,朝廷下令给他食邑始州临津县一千户。 开皇十年,他生病被召回京城,皇帝下令所有皇子都去他家探望,宫里还派使者不断地去询问他的病情。 最后他去世了,谥号襄。

他的儿子贤继承了他的爵位,做过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 他的另一个儿子叫毓。

话说这毓字道生,从小就很有志气,是个有骨气的人。汉王谅被派去并州当刺史,因为道生是汉王谅妃子的哥哥,所以就在王府里当了个主簿。后来因为在征讨突厥的战役中立了功,被封了个仪同三司。等到隋炀帝登基后,王谅和谘议王頍密谋造反。道生苦苦劝谏,但王谅根本不听。于是道生跟弟弟道懿说:“我一个人骑着马回朝廷,肯定能保住性命。这只是为了自己活命,可不是为了国家啊!现在先假装顺从,再慢慢想办法。”

道生的哥哥,当时是显州刺史,名叫道贤。他向皇帝上奏说:“我弟弟道生向来有节义,肯定不会参与叛乱,只是被逼无奈,才没办法反抗。请让我带兵去,跟弟弟里应外合,王谅不足为虑!”皇帝同意了。道贤偷偷派家人带着皇帝的密旨去见道生,两人一起商量对策。王谅打算去介州,就让道生和总管属下朱涛留守。道生和朱涛商量着抵抗王谅,结果朱涛不肯,拂袖而去,道生一怒之下把朱涛给杀了。当时王谅的司马皇甫诞因为劝谏被关了起来,道生把他救了出来,一起商量对策。等到王谅开府的时候,盘石侯宿勤武等人关闭城门抵抗王谅。事情还没完全定下来,就有人向王谅告密了。王谅攻城,城池失守,道生不幸遇害,那年他才二十八岁。王谅平叛后,追赠道生为大将军,封他为正义县公,谥号为愍。

他的儿子道愿继承了爵位,也当上了仪同三司。隋大业初期,朝廷实行新的法令,五等爵位都被取消了。没过多久,皇帝又下诏重新封道愿为雍丘侯,让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道生的弟弟道宁,也很有功劳。隋建德初年,被赐爵华阴县侯。后来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开府仪同大将军,还被晋封为武阳郡公。

道生的另一个弟弟道永,从小就聪明有见识,和道宁一起投奔了隋文帝。因为在迎接隋孝武帝回京的战役中立了功,被封为新兴伯。他多次参加征战,屡立战功,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孝闵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鄯州刺史,后来又被改封为沃野县公。到了保定元年,他回到朝廷,担任司会中大夫。道宁被封为楚国公,请求把之前封的武阳郡三千户的食邑加到沃野县的封地上,皇帝准许了。后来道宁死在任上,追赠少保,谥号敬。他的儿子道通继承了他的爵位。

通字,字平东,另外一个名字叫会,为人宽厚,很有气度。在周朝的时候,因为他父亲的功劳,被赐封为临贞县侯,后来又改封为沃野县公。官至开府、北徐州刺史。隋朝开皇年间,他被晋爵为南陈郡公,还娶了隋文帝的妹妹——昌乐县长公主为妻。他先后担任定州、相州刺史、夏州、洪州总管,都以宽厚仁慈而闻名。最后在任上去世,谥号为安。他的儿子宽继承了他的爵位。

杨绍,字子安,是弘农华阴人,他爷爷杨兴做过魏朝的新平郡守,他父亲杨国做过中散大夫。杨绍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性格豪爽,多次跟随军队征战,屡立战功。普泰年间,被封为平乡县男。大统元年,晋爵为冠军县公。四年后,担任鄜城郡守。杨绍为人宽厚正直,又很有威望,深受百姓爱戴。他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鄜州刺史,还被赐姓叱吕引氏。周孝闵帝即位后,他又被晋爵为傥城郡公,官至大将军。去世后,被追赠为成州、文州等八州刺史,谥号为信。他的儿子雄继承了他的爵位。

杨雄,最初的名字叫惠,长得非常英俊,仪表堂堂,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一看就是个非凡人物。周武帝时期,他担任太子司旅下大夫。有一次,周武帝在云阳宫,卫王直造反,袭击肃章门,杨雄奋勇抵抗,击溃了叛军。因此被封为武阳郡公,并升迁为右卫上大夫。大象年间,他又被晋爵为邘国公。隋文帝担任丞相、雍州牧的时候,毕王贤密谋造反,杨雄当时是别驾,他知道毕王贤的阴谋,立即报告给了隋文帝。毕王贤被诛杀,杨雄因为立功被授予柱国、雍州牧的官职,同时还兼任相府虞候。周宣帝去世下葬的时候,担心其他诸王会生事端,就让杨雄率领六千骑兵护送灵柩到陵墓。后来杨雄又升迁为上柱国。

文帝让位给他之后,他先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同时兼任宗正卿。后来又升迁为右卫大将军,参与朝政。 皇上还封他为广平王,并且另外给他儿子一个邘公的爵位。他请求皇上也封他的弟弟士贵为王,皇上也答应了。有人告发他说他和高颎是朋党,这事儿被皇上知道了,他当着众臣的面解释清楚了,皇上也觉得那些说法是假的。那时候他权势很大,风头一时无两,和高颎、虞庆则、苏威并称为“四贵”。他为人宽厚,待人很好,朝野上下都很敬重他。

但是皇上暗地里开始忌惮他,不想让他再掌握兵权,就把他调任为司空,表面上看起来是升官了,实际上是夺了他的权力。 于是他干脆闭门谢客,不见任何人。没多久,皇上又把他改封为清漳王。到了仁寿年间,皇上觉得“清漳”这个封号配不上他的名声地位,就让官员拿来地图,指着安德郡对大臣们说:“这个地方的名字才配得上他的功德。” 于是,他又被改封为安德王。

大业年间,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元德太子去世后,他又被任命为郑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怀州刺史、京兆尹。皇上御驾亲征吐谷浑的时候,还让他统领浇河道一带的军队。 等皇上打完仗回来,又把他改封为观王。 辽东之战时,他被任命为左翊卫大将军,前往辽东前线。 结果在泸河镇得了重病去世了,皇上为此还停朝一天,并且下令鸿胪寺负责他的丧事。 相关部门建议给他谥号为“懿”,皇上说:“他的品德高尚,远超常人,德行超过所有百姓。” 于是,给他谥号为“德”,还追赠他司徒、襄国等十个郡太守的官职。

他的儿子恭仁,官至吏部侍郎。

恭仁的弟弟綝,性格温和,很有文采。他曾经担任义州刺史、淮南郡太守。父亲去世后,他被任命为司隶大夫。辽东之战的时候,杨玄感造反,他的弟弟杨玄纵从皇宫里逃出来投奔他哥哥,路上碰到了綝,綝避开别人和他说了很久话。司隶刺史刘休文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上,当时恭仁正在外带兵,皇上也就没追究。綝心里很担心,后来就忧虑成疾去世了。

杨达,字士达,是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他在周朝做官,官职做到仪同、内史下大夫,还被封为遂宁县男。后来文帝称帝,杨达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官爵也升为县子。之后又升任吏部侍郎,还加开府(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 他还做过内史侍郎、鄯州、郑州、赵州刺史,这些职位他都干得很出色。平定陈朝之后,皇帝要对全国的州郡长官进行排名,杨达被评为第一名,于是被提升为工部尚书,还加开府。杨达为人宽厚,很有见识,杨素经常说:“既有君子风度,又有君子品德的人,只有杨达了。” 修建文帝和献皇后的陵墓时,杨达也参与了设计。

隋炀帝继位后,杨达升任纳言,还兼任营建东都的副监。后来辽东之战,他担任右武卫将军,之后又升任左光禄大夫。最后,他在战场上战死了。死后,追赠吏部尚书、始安侯,谥号恭。

王雅,字度容,是阐熙新纻人。他年轻时就沉稳果敢,话不多。但他很有胆量,擅长骑马射箭。周文帝听说他的名声后,就把他招入军队。他因为战功被封为居庸县子。他还参与了在潼关擒获窦泰的战役。在沙苑之战中,王雅对他的部下说:“敌军大概有百万之众,而我们只有不到万人,按照常理来说,确实难以匹敌。但是,我们主帅英勇神武,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又岂会在乎人数的多少呢?大丈夫如果不趁此时机消灭敌人,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披甲上阵,所向披靡,周文帝对他非常赞赏。

他还参加了芒山之战。当时大军战败,其他将领都撤退了,只有王雅独自一人抵抗敌人。敌人见他孤军奋战,便步骑齐进,想要一举歼灭。王雅左右奋力拼杀,斩杀了九个敌军首级,敌军这才稍稍后退,王雅这才撤军。周文帝感叹道:“王雅浑身都是胆量啊!” 之后,王雅被晋升为伯。他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隋明帝刚即位时,任命他为汾州刺史。他励精图治,百姓都很拥护他,甚至还有七百多户人家从远处迁来。最后,他在夏州刺史任上去世了,他的儿子王世积继承了他的爵位。

话说这杨素,长得可高大威猛了,腰围粗得能绕十圈布带,整个人气度不凡,一看就是个英雄人物。在周朝的时候,因为他立了功,被封为上仪同,还被封为长子县公。后来隋文帝当了皇帝,又把他升为宜阳郡公。高颎很欣赏他的才能,对他特别好。有一次,高颎对杨素说:“咱们都是周朝的臣子,现在国家都亡了,你说怎么办?”杨素坚决拒绝了高颎的建议。没过多久,杨素被任命为蕲州总管,在平定陈朝的战争中,他率领水军从蕲水出发,直奔九江。因为战功显赫,他被升为柱国,又当上了荆州总管。后来,桂州有个叫李光仕的造反了,杨素作为行军总管去平叛,成功平定了叛乱,还被升为上柱国,当时风光无限。

杨素看出来皇帝隋文帝是个多疑刻薄的人,那些有功的臣子大多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所以他就开始借酒消愁,也不跟那些当权的官员谈论朝政大事了。皇帝以为他得了酒瘾,就把他留在宫里,让太医给他治病。杨素假装病好了,才得以回到自己的府邸。后来,隋文帝要征讨辽东,杨素和汉王一起担任行军元帅。到了柳城,杨素生病了,就回去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凉州总管,朝廷还派了七百名骑兵护送他上任。

没过多久,杨素的亲信,安定人皇甫孝谐犯了罪,官府要抓他,皇甫孝谐逃到杨素那里,杨素没收留他,因此两人之间有了嫌隙。皇甫孝谐最后被流放到桂州,在那里服役,他的上司是令狐熙,令狐熙对他也不好,皇甫孝谐日子过得很苦。于是,他铤而走险,向皇帝告密,说:“杨素曾经请道士给他算命,问他能不能当官,道士说他能当国主;他还告诉他妻子说,她将来能当皇后。他还被派去凉州,他身边的人就对他说:‘河西是天下精兵所在,可以图谋大事。’杨素却说:‘凉州地广人稀,不是用兵的地方。’”就这样,杨素被朝廷召回,调查他的事情。有关部门奏报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都跟杨素有来往,都收受过他送的名马。”最终,杨素被处死,元旻、元胄等人被免官,而皇甫孝谐却被封为了上大将军。

韩雄,字木兰,是河南东垣人。他爷爷韩景,在孝文帝时期做过赭阳郡守。韩雄从小就胆子大,力气大得惊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很有当将领的才能和谋略。等到孝武帝西迁长安后,韩雄就暗下决心,要建功立业。

大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韩雄就带着他手下六十多个人在洛阳西边起兵造反。没几天,队伍就发展到了一千多人,他和河南行台杨琚互相配合,互相策应。他们经常去东魏境内抢掠,战无不胜。东魏洛州刺史韩贤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邺城就派他们的军司慕容绍宗和韩贤一起带兵去讨伐韩雄。

打了好多回合,韩雄的人马几乎全军覆没了,他哥哥和妻儿都被韩贤抓住了,眼看就要被杀了。这时,韩贤派人去告诉韩雄:“只要你过来投降,我们就把你家人放了。”韩雄没办法,只好去韩贤的军营投降。 然后,他跟着韩贤回了洛阳。韩雄暗地里拉拢韩贤的手下,计划要袭击韩贤。结果事情败露了,韩雄只好逃跑了。

后来,韩雄去弘农拜见了周文帝,被封为武阳县侯,然后被派回老家,让他继续招兵买马,再图进取。韩雄于是又招兵买马,跟着独孤信进了洛阳。在芒山之战中,周文帝命令韩雄在狭窄的山路上拦截北齐神武帝高欢。高欢大怒,命令三军合力攻击韩雄,韩雄拼死突围才逃了出来。之后,韩雄被任命为东徐州刺史。

东魏雍州刺史郭叔略和东徐州接壤,经常骚扰边境,成了很大的麻烦。韩雄暗中策划,只带了十个骑兵,晚上偷偷潜入东魏境内,埋伏在路边。他派都督韩仕穿着东魏人的衣服,假装从河阳叛逃投奔关西,引诱郭叔略出来追赶。韩雄则从后面射箭,两箭都射中了目标,结果当场斩杀了郭叔略。

韩雄因此被任命为河南尹,并且晋升爵位为公。不久后,他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周孝闵帝即位后,韩雄的爵位又升为新义郡公,并且被赐姓宇文氏。周明帝二年,韩雄被任命为都督、中州刺史。韩雄长期在边境作战,对敌人的虚实非常了解,每次带兵深入敌境,都不畏惧艰难险阻。前后打了四十五次仗,虽然有时胜有时败,但韩雄的斗志却越来越强,东魏军队对他非常忌惮。最后,韩雄在镇守边疆时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大将军、五州诸军事的官职,谥号为“威”。他的儿子韩禽继承了他的爵位。

话说这位禽字子通啊,从小就胆子大,性格豪爽,特别有魄力,大家都夸他是个厉害人物。他长得也高大威猛,一看就是个英雄好汉的架势。而且他还特别爱看书,各种各样的书,从经史子集到各种杂书,他都大概知道讲的是啥。周文帝一看这小子这么优秀,就让他跟皇子们一起玩耍学习。后来,因为他立了不少军功,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还继承了他家的爵位,成了新义郡公。

隋武帝打齐国的时候,禽子通在金墉城里成功说服了独孤永业投降。等范阳平定之后,他又升了官,当上了仪同大将军和永州刺史。后来隋文帝当了丞相,又把他调到和州当刺史。那时候,陈朝的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人,联合起来经常骚扰隋朝的江北地区,一次又一次地入侵。禽子通多次打败了他们,把陈朝的军队都打怕了,士气全无。

开皇初年,皇上心里早就想拿下江南,于是任命杨素为庐州总管,让他负责平定陈朝。杨素的名声让敌人很害怕。后来,皇上正式出兵攻打陈朝,杨素担任先锋。

杨素带领五百人夜渡长江,奇袭采石,守城的陈军士兵都喝醉了,采石轻易就被拿下了。接着攻打姑熟,半天就攻克了。军队到达新林,江南的老百姓早就听说过杨素的威名,纷纷来拜见军队,络绎不绝,白天黑夜都有人来。陈朝将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相继投降。

晋王派行军总管杜彦和杨素会合。陈叔宝派领军蔡征守卫朱雀航,听说杨素要来了,士兵们都害怕,军队溃散了。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后,也投降了杨素。杨素带领精锐骑兵直入朱雀门。陈朝想抵抗,任蛮奴劝说他们说:“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抵抗什么!”陈军士兵都四散逃跑了。于是金陵城被攻破,陈叔宝被俘虏。

当时贺若弼也立了大功,皇上就下诏书对晋王说:“这两个人,朕本来就委以重任,他们都完成了朕的期望。凭借名臣的功劳,成就了太平盛世的大业,天下的大事,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皇上又下达了优厚的诏书给杨素和贺若弼:“你们在万里之外彰显了国家的威严,在偏远地区传播了朝廷的教化,让东南地区的百姓摆脱了战火的苦难,几百年来的叛乱在短短几天内就被平定,这完全是你们的功劳啊!你们的功名传遍宇宙,丰功伟业光照天地,纵观古今,很少有人能与你们相比。你们班师回朝,指日可待,朕非常想念你们,每一刻都像过了一年那么长。”

等他们回到京城,贺若弼和杨素在皇上面前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浴血奋战,击溃了敌人的精锐部队,俘虏了敌人的骁将,震慑了敌人的威风,最终平定了陈国。杨素几乎没有参加战斗,怎么能和我相比!”杨素说:“我奉皇上之命,与贺若弼一起攻打陈朝的都城。贺若弼却擅自提前行动,遇到敌人就开战,导致很多将士伤亡。我带领五百轻骑兵,不费一兵一卒,直取金陵,任蛮奴投降,我俘虏了陈叔宝,占据了他们的府库,摧毁了他们的老巢。贺若弼直到傍晚才敲打北掖门,我打开城门把他迎了进来。他这是在补救自己的过失,哪里能和我相比!”皇上说:“两位将军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皇上提升杨素为上柱国,赏赐他布匹八千匹。

后来有人弹劾杨素纵容士兵在陈朝宫殿里淫乱。因为这件事,杨素没有被封为国公,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食邑。

话说隋朝大军出征的时候,皇上就下令给有关部门说:“那些从敌国缴获来的东西,我一件也不要带回宫里,你们就在御花园里堆起五个大土堆,把这些东西都赏给文武百官,让他们比射箭,谁射中就归谁。” 然后皇上就亲自到玄堂,摆开阵势,把那些俘虏、奴婢、财物都摆在那儿,让王公大臣、七品以上官员,还有领兵的都督以上武官,以及考官们一起射箭取之。

早些时候,江南流传着一首歌谣:“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大家都不知道这歌谣是什么意思。其实这首歌谣说的是禽氏,禽氏本名禽武,在平定陈朝的时候,他骑着一匹青色的骏马,来来往往的时间正好和这首歌谣里说的季节相符,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过来。后来突厥来朝见皇上,皇上问他:“你听说过江南有陈朝皇帝吗?”突厥使者说:“听说过。”皇上就让侍卫把突厥使者带到禽武面前,说:“这个人就是抓到陈朝皇帝的人。”禽武瞪着眼睛看着他,突厥使者吓得不敢抬头,可见禽武威风凛凛。皇上后来封禽武为寿光县公,给他实封一千户,让他担任行军总管驻守金城,抵御突厥的入侵,之后又任命他为凉州总管。

没多久,禽武就从边疆被召回京城,皇上对他恩宠有加。过了一阵子,禽武的邻居看见他家门前仪仗队非常盛大,跟皇帝一样,邻居很奇怪,就问他家的人怎么回事。禽武家的人说:“我们是来迎接王的。”说完就不见了。还有一次,有个人生了重病,突然跑到禽武家说:“我想去拜见大王。” 旁边的人问他什么大王,他说:“阎罗王!”禽武的子弟想要打他,禽武拦住他们说:“活着当上柱国,死了做阎罗王,也足够了!”说完就卧病在床,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禽世谔继承了他的爵位。

禽世谔为人豪爽,勇敢善战,很有他父亲的风范。后来杨玄感造反,禽世谔被杨玄感招为将领,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杨玄感兵败后,禽世谔被官兵抓了起来。当时皇上在高阳,禽世谔被押解到皇上的行宫。禽世谔每天都让看守他的人去买酒菜,让自己痛痛快快地喝一顿,还扬言说:“我随时都可能死,不痛快地喝一顿,岂不是可惜了!”他渐渐地用酒把看守的人灌醉了,然后趁机逃跑了,投奔了山贼,从此不知所终。

禽母的弟弟僧寿,字玄庆,也是个出了名的勇敢厉害人物。在周武帝当政的时候,他当上了侍伯中旅下大夫。隋文帝掌权后,他跟着韦孝宽一起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因为立了功,被封为大将军,还被封为昌乐县公。开皇初年,他被任命为安州刺史。当时禽在庐州当总管,朝廷不想让兄弟俩都在淮南地区任职,就把他调到熊州和蔚州当刺史,还升了他的爵位,封为广陵郡公。没多久,他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在鸡头山打败了突厥。后来因为犯了点事被免职了。过了几年,他又被任命为蔚州刺史。突厥都很怕他。后来他又担任灵州总管的职务。跟着杨素一起打败了突厥,官升上柱国,爵位也改封为江都郡公。

炀帝登基后,又把他封为新蔡郡公,从那以后就没再让他担任什么职务了。大业五年,他跟着皇帝去太原。当时有个京兆人达奚通的妾侍王氏,唱歌唱得特别好听,朝中的大臣们都争着去看她唱歌,僧寿也去了。结果因为这事儿,他被革职了。没过多久,他又被恢复了官职,最后死在了京城。他的儿子叫孝基。

僧寿的弟弟叫洪,字叔明,从小就骁勇善战,骑射技术高超,力气也大得惊人。在周朝的时候,凭借军功被封为大都督。隋朝的时候,他担任丞相,跟着韦孝宽一起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升官加爵,被封为开府,还被封为甘棠县侯。等到隋文帝当了皇帝,他的爵位又升了一级,成了公爵。开皇九年,平定陈朝之后,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陈朝平定后,晋王在蒋山打猎,猎围里突然窜出一只猛兽,大家都吓坏了,洪骑着马冲上去,一箭射中了猛兽,那猛兽应声倒地。陈朝的将领们都在旁边看着,都非常佩服他。晋王非常高兴,赏了他一百匹绢。不久,因为他的功劳,他又被加封为柱国,被任命为蒋州刺史,后来又调到廉州任职。

话说当年突厥老是来骚扰边境,朝廷看韩洪这小子挺能打,就让他当了朔州总管,后来又升了代州总管。到了隋炀帝仁寿元年,突厥达头可汗带兵来犯,韩洪带着蔚州刺史刘隆、大将军李药王一起迎战。结果在恒安碰上了突厥大军,咱们人少敌众,打不过啊!韩洪一个人四处冲杀,身上受了好几处重伤,士兵们都泄气了。突厥人见此,倾巢而出,箭矢像雨点一样射过来。韩洪假装跟他们讲和,突厥人稍微放松了警惕,韩洪就带着剩下的兵突围而出。唉,这次战斗死伤惨重,咱们死了大半,但杀死的突厥人也比咱们死的人多出一倍。 韩洪和李药王都被免了官,刘隆最后还被处死了。

后来隋炀帝北巡,到了恒安,看到遍地白骨,就问身边的大臣:“这是韩洪当年跟突厥打仗的地方吗?” 皇帝听了之后,心里很难过,下令收殓这些白骨,还让五个郡的和尚做法事超度亡灵,并且追封韩洪为陇西太守。 过了没多久,海南朱崖有个叫王万昌的造反了,皇帝又派韩洪去平叛。韩洪立了大功,被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还是原来的官职。结果没过多久,王万昌的弟弟王仲通又造反了,皇帝又让韩洪去平叛。 韩洪平叛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

贺若敦,是河南洛阳人。他家祖上住在漠北,世代都是部落首领。他曾祖父贺若贷,在魏献文帝的时候来到中原,当上了都官尚书,被封为安富县公。他祖父贺若伏连,在魏朝做官,做到云州刺史。他父亲贺若统,为人勇敢强壮,不太喜欢读书,靠着祖上的功劳做了秘书郎。

永安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父亲跟着太宰元天穆去讨伐邢杲,因为立了功被封为当亭子。北齐神武帝刚起兵的时候,他父亲被任命为颍州长史。他父亲抓住了刺史田迅,让颍州归顺了北齐,于是被封为兖州刺史,还被赐爵当亭县公。后来又先后担任北雍州刺史和恒州刺史。他父亲死后,被追赠为司空,谥号为哀。贺若敦从小就有胆量和魄力。

他父亲要抓捕田迅的时候,心里很犹豫,觉得这事儿可能办不成,而且跟着自己的人也比较弱,很难脱身,就一直在那儿唉声叹气,想了很久。当时贺若敦才十七岁,却主动献策,支持他父亲的计划。他父亲感动得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决定投降西魏。那时候到处都是起义的盗贼,大龟山上的贼寇张世显偷偷摸摸地来袭击他父亲,贺若敦挺身而出,冲上去战斗,亲手砍死了七八个贼人,贼寇这才逃跑了。他父亲非常高兴,对身边的官员和属下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参加过很多次战争,经历过不少战阵,像我儿子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谋略,我以前还真没见过。他不仅光耀了我们家门,将来也一定能成为国家的著名将领。”

明年,独孤信在洛阳被围困住了,他拿起三石弓,箭箭都射中目标,厉害得很! 独孤信就告诉了周文帝,周文帝把他招到自己手下,给他当都督,还封他为安陵县伯。

有一次跟着周文帝去甘泉宫打猎,结果大家配合不好,好多野兽都跑了。周文帝当时气得不得了,大家都吓得腿软。 猎围里就剩下一只鹿,那鹿也一下子跑出去了。独孤信赶紧骑马追,那鹿跑到东山上去了。独孤信下了马,跑着追,追到半山腰,就把鹿抓下来了!周文帝特别高兴,那些一起打猎的大臣们也都因此免责了。后来独孤信升官了,当上了太子庶子。

废帝二年,独孤信被任命为右卫将军。没多久又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爵位也升了,成了广乡县公。 那时候,岷蜀地区刚被开发,当地的人民还比较粗犷,不服管教。 巴西人谯淹占据了南梁州,和梁朝西江州刺史王开业互相勾结,还煽动少数民族造反。周文帝就派独孤信去平叛,平叛成功后,独孤信又升为武都郡公,还当了典祀中大夫。 接着又当了金州都督。

蛮族首领向白彪、向五子王等人聚集了很多人当土匪,把信州城围住了。朝廷就派独孤信和开府田弘去救援,结果他们还没赶到,信州城就被攻破了。 独孤信他们就继续前进追击敌人,最后平定了信州的叛乱。 同一年,荆州蛮族首领文子荣自称仁州刺史,周文帝又派独孤信和开府潘招去讨伐文子荣,把文子荣抓住了,还俘虏了他的军队。

公元558年,王僧辩被任命为军司马。当时陈国的将领侯瑱和侯安都等人正围困湘州,切断了湘州的粮草供应,于是朝廷命令王僧辩渡江去救援。王僧辩打了几个胜仗,打败了侯瑱,乘胜追击,收复了湘州。

没过多久,秋天到了,江水暴涨,道路被切断了。粮草供应也断了,王僧辩担心侯瑱他们知道自己粮草不足,就让人在营地里堆起很多土堆,上面盖上米,还召集附近村子的人,假装有事询问,然后就放他们走。侯瑱他们听说后,真的以为王僧辩粮草充足。王僧辩又加固营垒,修建房屋,摆出一副要长期坚守的样子。湘州和罗州之间的农田因此荒废了,侯瑱他们拿王僧辩没办法。

一开始,当地老百姓经常用轻便的小船,运送米粮和鸡鸭给侯瑱的军队。王僧辩很苦恼,就伪装成当地老百姓,在船上埋伏士兵。侯瑱的士兵看到船来了,以为是送粮草的,就争着抢着过来,王僧辩的士兵们就抓住了他们。 后来,王僧辩的军队里还有一些人叛逃到侯瑱那里,侯瑱都收留了他们。王僧辩就另找一匹马,牵着它往船边走,让船上的人用鞭子抽打它。这样做了几次,马就害怕上船了。

然后,王僧辩在江岸埋伏士兵,派人骑着那匹怕船的马去招降侯瑱的军队,假装投降。侯瑱就派兵去迎接,争着来牵马。因为马害怕上船,埋伏的士兵就发动袭击,把他们全杀了。此后,即使真的有送粮草的或者投奔侯瑱的人,也因为害怕王僧辩的计谋,不敢接受了。

双方僵持了一年多,侯瑱拿王僧辩没办法,请求借船给王僧辩渡江。王僧辩担心这是个诈计,就说:“你把船送离我一百里地,我才会离开。”侯瑱他们就把船撤走了,于是王僧辩就带着军队离开了渡口一百里。王僧辩确认侯瑱没有诈他,就率领军队返回了。在这次战役中,王僧辩的军队死了十五六分之一的人。晋公宇文护认为王僧辩丢了地盘,没有立功,就罢免了他的官职。

公元575年,(尉迟)敦升官很快,做到中州刺史,镇守函谷关。他仗着功劳,有点骄傲自满,眼看着同僚都当上了大将军,就自己没混上,再加上在湘州那场战役,虽然全军撤回了,却被皇帝除名,整天抱怨个不停。晋公宇文护很生气,把他召回,逼着他自杀。临死前,他叫来儿子尉迟弼,说:“我本来想平定江南,可是没做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心愿!我这是因为嘴上没把门才死的,你一定要引以为戒!”说完,他就用锥子刺了尉迟弼的舌头,逼出血来,警告他说话要小心。建德初年,追封他为大将军,谥号“烈”。

尉迟弼,字辅伯。他从小就有大志向,武艺高强,骑射精通,还能写文章,博览群书,很有名气。北周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敬佩他,把他招为幕僚。后来封他为当亭县公,又升任小内史。跟着韦孝宽打陈朝,攻下了几十座城池,尉迟弼的计策起了很大作用。之后他被任命为寿州刺史,又改封为襄邑县公。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尉迟迥造反,文帝担心尉迟弼会参与叛乱,就派长孙平快马加鞭地把他换下来。

等到隋文帝当了皇帝,暗地里就想平定江南,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高颎推荐尉迟弼文武双全,于是隋文帝任命他为吴州总管,负责平定陈朝的任务。尉迟弼高兴地接受了这个重任,和寿州总管源雄一起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尉迟弼还给源雄写了一首诗:“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 他还献上了十条平定陈朝的计策,隋文帝很欣赏,赏赐给他一把宝刀。

开皇九年,隋朝大规模进攻陈朝,任命杨素为行车总管,负责后勤运输和军队的调动。要过长江了,杨素倒酒祭天,祈祷说:“我杨素承蒙圣上恩典,远征陈国,彰显国威,如果一切顺利,大军能顺利渡江,如果事与愿违,就算葬身鱼腹,我也死而无憾!”

之前啊,杨素就要求沿江的守军,每次交接班的时候,必须都集合在历阳。所以每次都摆出浩浩荡荡的阵势,营帐遍布原野,陈朝的人以为隋军大举进攻来了,都把全国的兵马都调动起来了。等他们发现只是例行交接,兵马又都散了。后来这成了常态,陈军就不再戒备了。

这次,杨素率领大军渡江,陈朝的人根本没察觉。杨素奇袭陈朝的南徐州,攻克了城池,抓住了陈朝的刺史黄恪。军队纪律非常严格,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民间买酒喝,杨素当场就把他斩了。军队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冈,陈朝的将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孔范、萧摩诃等等率领精兵强将前来抵抗。田瑞第一个冲上来,结果被杨素打跑了。鲁广达等人接连进攻,杨素的军队多次后退。

杨素看穿了他们的骄傲自满和士兵的懈怠,于是督促将士们殊死一战,结果大获全胜。萧摩诃的部下员明被俘,杨素下令把员明斩了。萧摩诃面不改色,杨素就放了他,还对他表示了尊重。杨素从北掖门进入建康城。这时韩擒虎已经抓住了陈叔宝。杨素到了,让陈叔宝出来见他。陈叔宝吓得浑身冒汗,腿都软了,连连叩拜。杨素说:“一个小国的君主,见了大国的官员,行礼也是应该的。你要是乖乖投降,做个归顺的侯爵,就不用害怕了。”

话说,韩擒虎因为没抓到陈叔宝心里憋着一股火,跟手下人吵了一架,拔出刀来就冲了出去。他还让蔡徵给陈叔宝写降书,想让陈叔宝坐骡车乖乖投降,可惜没成功。皇上听说韩擒虎立了大功,高兴坏了,下旨表扬他。可晋王觉得韩擒虎提前开战,违反了军令,就把他降职了。皇上赶紧派人把他召回京城,一见面就夸他:“平定三吴,都是你的功劳啊!” 然后让韩擒虎坐在御座上,赏赐了他八千段锦缎,还升官加爵,封他为上柱国,晋封宋国公,食邑三千户,又赏赐他宝剑、宝带、金瓮、金盘各一件,还有雉尾扇、曲盖,两千段锦缎,两个乐队,甚至还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最后还任命他为右领军大将军。

过了六年,韩擒虎把当初平定陈朝的计策写成文章,献给皇上,取名《御授平陈七策》。皇上没看,说:“你想帮我扬名,我不在乎名声,你自己写进家谱里吧。”这七策分别是:第一,让一万兵马在广陵轮换驻扎,陈国人一开始会觉得戒备森严,后来就习以为常了,等大军南下时,就不会再怀疑了;第二,让军队沿江打猎,人马喧闹,等军队到达江边时,陈国人以为只是打猎;第三,用很多旧马换取陈国的船只并藏起来,还在河道里买下五六十艘破船,让陈国人以为我们没有船;第四,在扬子津堆积大量的芦苇,高过战船,等大军要渡江时,再把河道和江水连通;第五,把战船涂成黄色,和枯萎的芦苇颜色一样,陈国人就发现不了;第六,先拿下京口粮仓,迅速占据白土冈,把军队置于死地,所以才能一战而胜;第七,我奉命行事,军队以正义为号召。攻下京口后,俘虏了五千多人,我立刻给他们发放粮食,安抚他们,还给他们发放了诏书,让他们去别的地方宣扬。所以大军渡江后,陈军毫无抵抗之力,十七天之内,从南边的林邑到东边的沧海,从西边的象林,都平定下来了。

后来,韩擒虎又升任右武候大将军。那时候韩擒虎权势显赫,地位崇高,他哥哥韩隆被封为武都郡公,弟弟韩柬被封为万荣郡公,兄弟几个都担任着刺史、将军等要职。韩擒虎家里的珍宝数不胜数,丫鬟、妾侍穿绸着锦的就有几百人,当时的人都羡慕他。

这个人叫弼,觉得自己功劳比朝中大臣都大,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当宰相。后来杨素当上了右仆射,弼还是个将军,心里非常不平衡,脸上也表现出来了,所以就被免官了,他心里就更怨恨了。

过了几年,弼被关进了监狱。皇上说:“我让高颎和杨素当宰相,你却总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这是什么意思?”弼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的姐夫,我了解他们,所以才这么说。”大臣们都说弼心怀怨恨,罪该处死。皇上说:“臣子应该遵守法度,你有什么话自己说吧。”弼说:“我靠着您的神威,带八千兵渡过长江,抓住了陈叔宝,就凭这点功劳,希望能活命。”皇上说:“这已经额外赏赐你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弼说:“平定陈朝的时候,大臣们都不让我去。我一心为国,已经得到了额外赏赐,现在也额外求活命。”皇上犹豫了好几天,念在他有功劳,就特赦了他,只是除去了他的官职。一年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皇上虽然忌惮他,不再让他担任要职,但每次宴请,都对他非常优厚。

十九年,皇上到仁寿宫,宴请王公大臣,让弼作一首五言诗。诗里充满了怨愤之情,皇上看了,却容忍了他。第二年春天,弼又犯了罪,被关了起来,但他依然能泰然自若地吟诗。皇上责备他说:“人都有善恶,你的坏事,和你的功劳一样多。你有三种毛病太厉害了:嫉妒心太厉害,是非不分太厉害,没有君臣之心太厉害。周朝的时候,就有人教儿子造反,你这心,终究改不了!”

有一天,皇上对侍臣说:“当初要平定陈朝的时候,弼对高颎说:‘陈叔宝可以拿下。难道要等到鸟尽弓藏吗?’高颎说:‘不会那样。’平定陈朝后,他就想要内史的职位,又想要仆射的职位。我跟高颎说:‘功臣应该授予勋官,不能预先参与朝政。’弼后来又对高颎说:‘太子对我,有什么话都直说,毫无保留。你为什么一直得不到我的帮助,为什么这么犹豫呢!’他想要镇守广陵,又想要荆州总管的职位,这些都是造反的地方,他的心思始终没有改变。”

话说,突厥人来朝见皇帝,皇帝赏赐他们弓箭比试射箭。突厥人一箭射中靶心!皇帝说:“要不是李弼,没人能射中!”于是就叫李弼来试试。李弼先拜了拜,然后说:“如果我忠心耿耿为国家效力,这一箭肯定能射中;要是不忠,那就射不中了。”结果,李弼一箭也射中了靶心!皇帝特别高兴,转头对突厥人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的!”

后来,杨广还在当太子的时候,曾经问李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个人,都是好将领,但他们谁更厉害呢?”李弼回答说:“杨素是猛将,但不是善于谋略的将领;韩擒虎是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但不是能统领大军的将领;史万岁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将领,但不是真正的统帅。”太子问:“那谁才是真正的统帅呢?”李弼就说:“这还得殿下您来决定。”其实李弼心里是把自己当作大将的。等杨广当了皇帝(隋炀帝),反而疏远排挤李弼。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到榆林,在那边搭了个超级大的帐篷,能坐好几千人,还请突厥启人可汗来吃大餐。李弼觉得这太奢侈浪费了,就和高颎、宇文恺他们私下议论这事儿的对错,结果被人告发了,最后被杀了,那年他六十四岁。他的老婆孩子都成了官府的奴婢,亲戚朋友都被发配到边疆去了。

李弼的儿子李怀亮,性格刚烈,很有他父亲的风范。因为父亲是柱国,他被封为柱国世子,官拜仪同三司。但是因为父亲的事,他也很快被杀害了。

李弼还有个弟弟叫李谊。李谊为人刚强果断,很有谋略。周文帝占据关中时,把他招到身边做事,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仪同三司、略阳公府长史。周闵帝即位后,封他为霸城县子,又让他开府,还让他管辖原州和信州。后来他哥哥李敦因为被人陷害而被杀,他也因此被免官。后来他跟着隋武帝平定齐国,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又被封为建威县侯。隋开皇年间,官至左武候将军、海陵郡公。后来因为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李谊因为名声在外,被任命为灵州刺史,官拜柱国。李谊年纪大了,还能穿着重甲骑马,突厥人都很害怕他。几年后,李谊上表请求退休,在家中去世。他的儿子李举继承了他的爵位。

话说啊,周文帝那会儿天下正乱糟糟的,他靠打仗平定了全国。规模大的战役,动不动就百万大军,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规模小的,也在边境打来打去,没个十天半个月停歇的。所以,不管是老兵还是新兵,是能干的还是笨的,都摩拳擦掌地想立功,争着上战场杀敌。像豆卢宁、杨绍、王雅、韩雄这些人,有的飞黄腾达,有的在边疆立下大功,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他们的功名却一直流传,真是了不起!豆卢勣啊,他那份功劳就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升,关键时刻总是能挺身而出,真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官!再说德王,他当上了兖州刺史,子孙后代也跟着享福,这都是因为他仁厚啊!王世积虽然人才济济,但那些人却只会给他惹麻烦。

贺若敦,这可是个有胆有识的人,他深入敌营,敌人把他的粮道都断了,长江淮河也挡住了他的归路。情况危急,他却能想出办法,越是危险,他越勇敢,最后竟然能带着军队安全回来,真是厉害!但他功劳太大记不清了,反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天下人都因此知道宇文护当不了皇帝。南北朝分裂了将近三百年,隋文帝应运而生,统一了全国。贺若弼很有胆识,总是能想出最好的办法;韩擒虎更是奋勇争先,特别能打。隋朝因为这两个人,一下子就统一了全国,威震天下。从天道的角度看,兴衰成败是常有的事;从人的角度看,这完全是这两个人的功劳。要说才能和谋略,贺若弼更胜一筹;要说勇猛和威风,韩擒虎更厉害。他们的功劳,比晋朝的王敦、杜预还要多。可是,贺若弼功成名就后,却骄傲自大,最终不明不白地死了,真是因为不谨慎才丢了性命啊!如果他能记住父亲临终的嘱咐,就不会落到这个下场了。韩擒虎,他家世代都是武将,威名远扬,敌人被消灭后,他功成名就,安然无恙,真是幸运啊!

广陵、甘棠,这两个人武艺高强,胆识过人,都是当时有名的英雄,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真是难兄难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