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帝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子:他跟姚夫人生的儿子是明帝;后宫嫔妃生的儿子是宋献公震;文元皇后生的儿子是孝闵皇帝;文宣叱奴皇后生的儿子是武帝和卫剌王直;达步妃生的儿子是齐炀王宪;王姬生的儿子是赵僭王招;剩下的几个儿子,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纮王达、冀康公通、滕闻王逌,都是后宫嫔妃生的。

宋献公震,字弥俄突,从小就聪明过人,反应很快。大统十六年,被封为武邑公,还娶了魏文帝的女儿。可惜的是,他那年就去世了。到了保定元年,朝廷追赠他大司马的官职,并追封他为宋国公。他没留下儿子,后来就由明帝的第三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建德三年,他被晋爵为王。大象年间,他卷入了一场大案,后来被隋文帝害死了,他的封国也被取消了。

卫剌王直,字豆罗突。魏恭帝三年,被封为秦郡公。武成初年,晋封为卫国公,后来还当过雍州牧、大司空、襄州总管。卫剌王直是武帝的弟弟,为人性格浮夸,做事诡诈。当时晋公护当权,卫剌王直就背叛了皇帝,跟晋公护勾结在一起。后来南征打仗失败,卫剌王直因为被免职而生气,于是请求皇帝杀了晋公护。皇帝本来就想除掉晋公护,就和卫剌王直一起策划了这件事。晋公护被杀后,皇帝任命齐王宪为大冢宰。卫剌王直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又请求皇帝让他当大司马,想独揽大权。皇帝看穿了他的心思,说:“你和你兄弟们有长幼之序,你为什么反而要跑到下面去呢?”于是就让他当了大司徒。建德三年,他也被晋爵为王。

一开始,皇帝让李直(根据上下文推断)选择在东宫居住的地方。李直看了很多宫殿和衙门,都不满意,最后看上了废陟屺佛寺,想住在那儿。齐王宪(李世民的兄弟)说:“弟弟,你孩子都长大了,这寺庙太小,不合适啊!”李直说:“我自己都住不下,还管孩子们的事!”齐王宪觉得奇怪,也起了疑心。有一次,李直跟着皇帝去打猎,却擅自乱跑,皇帝很生气,当着大家的面打了他。从那以后,李直心里就更加怨恨了。后来皇帝去云阳宫,李直在京城发动叛乱,攻打肃章门,司武尉迟运把门关着,没让他进去,李直就逃跑了。追到荆州才把他抓住,降为平民,关在宫里。没多久,他又起了反心,他和他的十个儿子都被杀了,他的家族也被灭了。

齐炀王宪,字毗贺突,性格聪明敏捷,很有度量。一开始被封为涪城县公。他年轻的时候和武帝一起学习诗歌,都精通要领,理解了诗歌的精髓。文帝曾经赏赐给儿子们好马,让他们自己挑选。齐王宪只选了一匹花斑马。皇帝问他为什么,他说:“这匹马颜色与众不同,说不定跑得很快。如果去打仗,也方便区分。”皇帝很高兴,说:“这孩子见识不凡,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后来,齐王宪跟随皇帝去上陇,经过官马牧场,文帝每次看到那匹花斑马,就说:“这是我儿子的马”,然后命人把马赏赐给他。魏恭帝元年,齐王宪被晋封为安城郡公。明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大将军。

武成初年,齐王宪被任命为益州总管,晋封为齐国公。平定蜀地之后,文帝觉得益州地势险要,不想让老将驻守。想从皇子中选一个人去,就问了武帝以下的皇子们,谁想去,还没等他们回答,齐王宪就主动请缨了。文帝说:“刺史要安抚百姓,治理地方,这不是你能够胜任的。按照年龄来安排,应该轮到你哥哥。”齐王宪说:“才能和年龄大小没有关系,可以试试,如果不行,我甘愿受责备。”文帝觉得齐王宪年纪还小,就没让他去。明帝继位后,遵从了先帝的旨意,所以才任命他为益州总管。当时齐王宪才十六岁,他善于安抚百姓,用心学习治国之道,处理诉讼案件从不厌倦。蜀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还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功德。

话说,我被朝廷任命,去保定当官,后来又升迁为雍州牧。当时晋公护带兵东征,让我手下的大将尉迟迥当先锋,去围攻洛阳。结果齐国好几万大军,突然从我们后方杀出来,咱们这边的军队都吓坏了,纷纷溃散。只有我、王雄和达奚武三人死守阵地,可惜王雄被齐军打败了,三军将士都害怕极了。我亲自上阵鼓舞士气,大家这才安心下来。

那时候晋公护掌权,特别信任我,赏罚大事,都让我参与决定。天和三年,我被封为大司马,兼任小冢宰,雍州牧的官职照旧。天和四年,齐国的将领独孤永业来犯,朝廷命令我和柱国李穆一起前往宜阳,修建崇德等五座城池,切断敌军的粮道。齐国的另一位将领斛律明月则在洛阳南边修筑营垒。

天和五年,我带兵渡过洛水,去拦截斛律明月,把他吓跑了。同年,斛律明月又在汾河以北修筑城池,一直修到龙门。晋公护向我请教对策,我说:“大哥,你最好先去同州露个面,震慑一下敌人,我带精兵打头阵,伺机攻打他们。”

天和六年,我率领大军从龙门出发,齐国的将领新蔡王康德偷偷摸摸地趁夜逃跑。我立刻渡过黄河,攻打他们的伏龙等四座城池,两天就把它们全拿下了。接着又攻打张壁,也成功攻克。斛律明月当时在华容,没法救援,只好北上攻打姚襄城,结果城池失守。汾州被围困很久了,我派柱国宇文盛运送粮食去支援。我亲自带兵进入两乳谷,偷袭并攻占了齐国的伯杜城。我还让柱国谭公会修建石殿城,作为汾州的支援。

后来,齐国的平原王段孝先和兰陵王高长恭率领大军杀到,大将军韩欢被齐军打得措手不及,只好撤退。我亲自督战,齐军稍微后退了一些。等到天黑了,双方才各自收兵。

晋公护杀了人,武帝把宪叫去,宪赶紧摘下帽子拜谢。武帝说:“你跟护是亲戚,彼此祸福与共,这事儿跟你们没关系,干嘛谢我?”然后就下令让宪去护的府邸,收缴兵符和各种账簿文件。没多久就提拔宪当了大冢宰。当时武帝刚杀了宰相,自己亲理朝政,正想用严刑峻法整治朝纲,连亲戚也不放过,手段非常狠辣。宪因为受护的重用,从天和年间开始,权势越来越大。护有什么想说的,大多让宪去奏报。有时候有些事情其实没必要奏报,但宪担心皇上和护之间产生嫌隙,总是委婉地把事情表达清楚。武帝也完全了解宪的心意,所以没什么担忧。但是,宪的威望还是太盛了,武帝始终放心不下,虽然让他做了冢宰,实际上却削弱了他的权力。

开府裴文举,是宪的侍读,武帝曾经在内殿召见他,说:“以前魏朝末年,天下大乱,太祖辅佐元氏王朝;周朝受命于天,晋公又掌握了大权。这些都是积习成俗,人们就觉得这样是应该的。难道三十岁的皇帝还能被人控制吗?再说,近代以来,又出现了一种坏毛病,稍微侍奉过一段时间,就摆出君臣相待的架势,这只是乱世权宜之计,不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策。你虽然陪侍齐公,但不能把自己当成臣子,齐公当成君主。再说,太祖有十个儿子,难道都能当皇帝吗?你应该劝他走正道,别让兄弟之间互相猜忌。”文举拜谢后退出,回去把这些话告诉了宪。宪用手抚着桌子,指着自己的心说:“我的心思,公难道还不了解吗?我只要尽心尽力忠于朝廷就够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建德三年,宪被晋封为王。宁友刘休征献给宪一首箴言,宪很喜欢。休征后来又把这首箴言呈献给了皇帝,当时武帝正在打压诸位兄弟,他对这篇文章非常欣赏。“宁友刘休征献王箴一首”,宪尝以兵书繁广,自刊为要略五篇,至是表陈之。帝览而称善。

秋天的时候,皇帝在云阳宫里病了,卫王(指的是齐王萧绎)当时正在京城。皇帝召见尚书令萧宪,对他说:“你作为前锋部队,我也随后出兵。”结果卫王很快就溃败逃跑了。皇帝回到京城后,萧宪和赵王一起进宫谢罪。皇帝说:“管叔、蔡叔被杀,周公辅佐成王,《诗经》有云‘人心不同,有如其面’啊。只是我兄弟之间竟然兵戎相见,这让我很惭愧啊。” 一开始,卫王心里忌恨萧宪,萧宪表面上装作容忍他,而且因为卫王是皇帝的弟弟,所以对他格外尊重。 后来晋公被杀的时候,卫王还坚持要连萧宪一起治罪。皇帝说:“齐王的心思,我心里清楚得很,不用再怀疑他了。” 等到文宣皇后去世后,卫王又偷偷地向皇帝告状说萧宪吃喝玩乐,跟平时没什么两样。皇帝说:“我和齐王都不是嫡子,都是非正统的,我特别看重你们兄弟情谊,现在你们兄弟俩都一样了。你应该感到惭愧,还计较什么输赢呢?你是太后的亲生儿子,只要你好好努力就行了。”卫王这才作罢。

四年后,皇帝打算出兵东征,只跟内史王谊商量,其他人都不知情。后来觉得诸位兄弟中,只有萧宪的才能和谋略最出色,于是把计划告诉了他。萧宪立刻表示赞同。等到大军将要出发时,萧宪上表献上金银财宝等十六件珍贵物品作为军资。皇帝没有接受,对群臣说:“做臣子的应该像萧宪这样,我珍视的是他的忠心,而不是这些东西。”然后皇帝下令让萧宪担任前锋,迅速前往黎阳。皇帝亲自围攻河阴,但没能攻克。萧宪攻克了武济,然后围攻洛口,攻下了洛口东西两座城池。因为皇帝生病,军队才班师回朝。这一年,朝廷新设立了上柱国这个职位,任命萧宪担任。

话说五年过去了,朝廷大规模出兵东征,高欢担任先锋,驻守在雀鼠谷。皇帝亲自包围晋州,高欢攻克了洪洞、永安两座城池,并且计划继续进攻。齐国的皇帝听说晋州被围,亲自带兵来救援。当时陈王高纯驻扎在千里径,大将军永是公高椿屯兵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卫汾水关,他们都受高欢节制。高欢偷偷地对高椿说:“敌人喜欢用诡计,你布置营寨的时候,不用张开帐篷,可以砍伐柏树做成简易的庵堂,装作有驻扎的地方。等我们的军队撤离之后,敌人还会怀疑。”

那时候齐国的皇帝把一万兵马派往千里径,又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汾水关出击,自己率领大军和高椿对峙。宇文盛急忙来报急,高欢亲自前去救援,齐军立刻撤退了。宇文盛和柱国侯莫陈芮追击齐军,斩获颇丰。没过多久,高椿来报说齐军又逼近了,高欢再次前去救援。正巧高椿接到命令要回朝,于是率领军队夜间反击。齐军果然把柏树庵当成了帐篷,没怀疑军队已经撤退,第二天早上才明白过来。这时皇帝已经离开了晋州,留下高欢断后。高欢利用河水布阵。齐国的领军将军段畅来到桥边。高欢隔着河问段畅的名字,段畅说:“我是领军将军段畅,请问您是哪位?”高欢说:“我只是个虞候大都督罢了。”段畅说:“看您的谈吐,不是普通人,何必隐瞒身份呢?”高欢这才说:“我是齐王!”然后指着陈王高纯等人,把他们的身份都告诉了段畅。段畅掉头就跑,高欢立刻下令军队回撤。齐军迅速追击,武器装备非常精良。高欢和开府宇文忻殿后抵抗,斩杀了齐军的骁将贺兰豹子、山褥环等人,齐军这才撤退。

皇上又命令高欢去攻打晋州。齐国的皇帝亲自带兵围攻晋州,皇上驻扎在高显的地方,高欢带着他的部队先赶往晋州。第二天,各路军队都集结完毕,慢慢逼近城下。齐国的军队在营地的南面摆开大阵,皇上召见高欢,让他去看看情况。高欢回来后说:“请让我打败他们之后再吃饭!”皇上很高兴。过了一会儿,各路军队一起进攻,齐军立刻溃败,齐国的皇帝逃跑了。齐军又占据了高壁和洛女,皇上命令高欢攻打洛女,很快攻破了。齐国的皇帝已经逃到邺城去了,留下他的安德王元延宗守卫并州。皇上率军包围了并州城,高欢攻打西面,攻克了城池。元延宗逃跑了,高欢追上去把他抓住了。因为这次的功劳,高欢的第二个儿子安城公高质被封为河间王,第三个儿子高宾被任命为大将军。皇上又命令高欢赶紧去攻打邺城,很快攻克了邺城。

高欢很擅长军事谋略,又很会安抚将士,冲锋陷阵,总是走在士兵前面。齐国人听说高欢的名号,就害怕他的勇猛和谋略。齐国的任城王元湝和广宁王元孝珩等人在信都城防守,皇上又命令高欢去讨伐他们。皇上还让齐国的皇帝写信招降元湝,但是元湝没有接受。高欢的军队路过赵州的时候,元湝派了两个间谍去侦察,结果被高欢的骑兵抓住了,并报告给了高欢。高欢就召集了以前是齐国将领的那些人,还有偏将,对他们说:“我们争夺的是大事,不在乎你们这些小事。”然后就把那两个间谍放了,让他们去当使者,带着高欢的信去见元湝。高欢到达信都,元湝在城南摆开阵势,登上张耳冢眺望。没过一会儿,元湝手下主管军队的尉相愿假装出兵试探,然后就投降了,元湝杀了他的妻子儿女。第二天,高欢就抓住了元湝和元孝珩等人。

之前,稽胡人刘没铎自称皇帝,皇上又命令高欢督促赵王元招等人去平定他。

话说霍宪因为威望日隆,心里也开始琢磨着怎么退隐。正巧赶上皇上要御驾亲征北方少数民族,霍宪就借口生病推辞了。没多久皇上驾崩了,宣帝继位。宣帝觉得霍宪地位尊崇,威望又高,心里非常忌惮他。当时皇上还没下葬,诸位王爷都在宫里守孝。司卫长孙览掌握兵权,辅佐新帝,他担心诸位王爷会生出异心,就奏请皇上让于智去暗中观察他们的动向。皇上下了山陵之后,又派于智到霍宪家里盯着他,借此机会向皇上告发霍宪图谋不轨。

宣帝就派小冢宰宇文孝伯去跟霍宪说:“我现在想封你叔父为太师,九叔父为太傅,十一叔父为太保,你看怎么样?”霍宪推辞说自己才能不够。宇文孝伯回去复命,又来了一趟说:“皇上诏令王爷您和各位王爷一起进宫。”到了宫门口,只有霍宪被单独带了进去。原来宣帝早就在内室埋伏好了武士,霍宪一进去就被抓了。霍宪的神色一点都没慌张,据理力争,为自己辩解。宣帝让于智来审问霍宪。霍宪目光炯炯,和于智当面对质。有人劝他说:“以您现在的情况,还说什么呢?”霍宪说:“我地位尊贵,如今落到这个地步,生死有命,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只是老母亲还在家里,我怕留下让她伤心遗憾啊!”说完,霍宪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自缢身亡,时年三十五岁。宣帝封于智为柱国,齐国公。又杀了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都说是因为他们和霍宪关系密切。宣帝杀了霍宪之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就诬陷王兴等人和霍宪密谋造反,把他们也杀了。当时的人们都知道霍宪是冤枉的,都说他们陪着霍宪一起死了。

霍宪的母亲达步干氏是蠕蠕人,在建德三年被皇上册封为齐国太妃。霍宪非常孝顺,侍奉母亲的事迹远近闻名。太妃以前就有旧疾,经常发作,霍宪总是衣不解带地侍奉在母亲身边。霍宪要是出远门办事,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总觉得母亲肯定要生病,就赶紧派人回去探望,结果每次都猜对了。霍宪有六个儿子,分别是贵、质、賨、贡、乾禧、乾洽。

话说这位贵公子,字乾福,从小就聪明伶俐,尤其擅长骑射。他刚开始读《孝经》就对别人说:“读懂了这本书,就足够做人立身的根本了。”十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安定郡公。这安定郡是文帝才刚设立的,以前从来没封给过别人,这次破例封给了他。十一岁那年,他跟着皇帝去监州打猎,一次围猎中,他一个人就射中了十五头野马和鹿。建德二年,他被拜为齐国世子。后来又出任豳州刺史。虽然贵公子出身皇室深宫,但他却很关心百姓的政事。他性子聪明,过目不忘,有一次路上遇到两个人,他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两个是县里的党羽,怎么会在这里闲逛?”身边的人都不认识,但他却能说出两人的姓名,大家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次,白兽烽火台被商人烧了,看守烽火的官员收受了商人的贿赂,隐瞒了罪责。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官员按照惯例来参加朝会,贵公子就问他:“商人烧了烽火台,你为什么私下里放过了他们?”那官员吓了一跳,立刻就认罪了。可见他观察入微,判断精准。可惜的是,他十七岁就去世了,武帝为此非常痛惜。

他的兄弟,字乾佑,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河间郡王;字乾礼的被封为中坝公;字乾禧的被封为安城公;字乾洽的被封为龙涸公。他们几个兄弟都和齐王宪一起被杀害了。

再说说赵僭王招,字豆卢突。他从小就聪明颖悟,博览群书,喜欢写文章,学习庾信的风格,文章辞藻华丽,风格轻柔艳丽。魏恭帝三年,他被封为正平郡公。武城初年,他又被晋封为赵国公。他历任益州总管、大司空、大司马,官至王爵,还担任过雍州牧。建德五年,他随军东征,因功被晋升为上柱国。他还和齐王宪一起平定了稽胡的叛乱,斩杀了贼帅刘没铎。宣政年间,他被拜为太师。大象元年,朝廷下诏赐给他洺州襄国郡的万户封地,让他前往就国。第二年,宣帝病重,召他以及陈王、越王、代王、滕王五位王爷进京。等他们到达京城的时候,宣帝已经去世了。隋文帝辅政后,对他们这些王爷格外优待,上朝可以不按礼节行礼,可以穿着佩剑,穿着鞋子进入宫殿。

隋文帝打算把周朝的鼎迁走,招觉(zhào jué)暗中想办法阻止,说是为了拯救国家社稷。于是他把隋文帝请到自己家里,在卧室里摆酒款待。招觉的儿子招员、招贯,还有招觉的妻弟鲁封、以及他关系很好的史胄,都提前在旁边站着,腰里都佩着刀。他还把兵器藏在床帏之间,后院也埋伏着壮士。隋文帝带来的随从大多都在门外,只有杨弘、元胄、元胄的弟弟元威和陶彻坐在门口旁边。招觉多次用佩刀削瓜给隋文帝吃,隋文帝一点都没怀疑。元胄察觉到不对劲,拔出刀就冲了进去。招觉就用大酒杯亲自给元胄敬酒,又让元胄去厨房拿点浆水喝。元胄根本没理他。滕王杨逌后来也到了,隋文帝下台阶去迎接他,元胄趁机在隋文帝耳边悄悄说:“您赶紧走吧!”隋文帝和杨逌他们一起坐下,过了一会儿就告辞离开了。后来事情败露了,招觉被指控谋反,那年秋天,招觉和他儿子招德广、招员、永康王招贯、越公乾铣、弟弟乾铿等人都被杀,爵位也都被取消了。

招觉写过一部文集,一共十卷。

谯孝王俭,字侯幼突。武成初年,被封为谯国公。建德三年,被晋升为王。他参与平定邺城之战,被任命为大冢宰。死后,他的儿子乾恽继承爵位,后来被隋文帝杀害,爵位被取消了。

陈惑王纯,字堙智突。武成初年,被封为陈国公。保定年间,他出使突厥迎接皇后,后来担任秦州、陕州两州的总管。建德三年,被晋升为王。他参与平定齐国之战,被晋升为上柱国。他还担任过并州总管、雍州牧、太傅。大象元年,朝廷下令用济南郡的万户封地建立陈国,陈惑王纯前往就国。第二年,他到京城朝拜,结果他和他的儿子都被隋文帝杀害了,爵位也被取消了。

越野王盛,字立久突。武成初年,被封为越国公。建德三年,被晋升为王。他参与平定齐国之战,被晋升为上柱国。他还担任过相州总管、大冢宰。大象元年,被提升为大前疑、太保。同年,朝廷下令用丰州武当、安昌两郡的万户封地建立越国,越野王盛前往就国。第二年,他到京城朝拜,结果他和他的儿子都被隋文帝杀害了,爵位也被取消了。

代王达,字度斤突,是个性格果断、擅长骑射的人。北周武成帝时期,他被封为代国公。到了建德年间,官职升为柱国。后来他出任荆州刺史,政绩显著,武帝还亲自写信表扬他。他管辖的礼州刺史蔡泽贪污受贿,被人告发。达王考虑到蔡泽有功劳,不能杀他,但如果徇私枉法放过他,又违背了朝廷的旨意,于是就让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然后秘密上奏朝廷。最终这件事解决了,但达王始终没提过这事儿。他处理事情就是这么谨慎小心。他平时生活简朴,从不讲究吃喝,侍妾也就三四个,都穿着粗布衣服。而且他从不贪图钱财,家里也没有什么积蓄。身边的人曾劝过他,但他却说:“君子应该忧国忧民,而不是忧贫,这些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三年后,他被晋升为王,还参与了平定齐国的战争。齐国淑妃冯氏深受齐后主的宠爱,被俘虏后,皇帝考虑到达王不近女色,就把冯氏赏赐给了他。宣帝即位后,达王又升任上柱国。大象元年,被任命为大右弼。同年,朝廷下令把潞州上党郡的万户封地赐给代国,达王就前往封地就职了。两年后,他回京朝见,结果他和儿子都被隋文帝害死了,代国也被撤销了。

冀康公通,字屈率突,北周武成帝时期被封为冀国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绚继承了爵位。建德三年,绚被晋升为王。大定年间,他也被隋文帝害死了,冀国也被撤销了。

滕闻王逌,字尔固突,从小就喜欢读经史,擅长写作。北周武成帝时期,被封为滕国公。建德三年,晋升为王。宣政元年,晋升为上柱国。大象元年,朝廷下令把荆州新野郡的万户封地赐给滕国,逌就前往封地就职了。三年后,他回京朝见,结果他和儿子都被隋文帝害死了,滕国也被撤销了。逌写了不少文章,在当时流传很广。

孝闵帝只有一个儿子:陆夫人所生的纪厉王康,字乾安。保定初年,被封为纪国公。建德三年,晋升为王,出任利州总管。康王骄奢淫逸,行为放荡,还图谋不轨,司录裴融劝谏他,结果被他杀害了。五年后,朝廷下令处死康王。他的儿子湜继承了爵位,大定年间,也被隋文帝害死了,纪国也被撤销了。

明帝有三个儿子:徐妃所生的毕剌王贤;后宫所生的丰王贞;宋王实,宋王实是宋献公震的儿子。

毕剌王贤,字乾阳。保定四年,封毕公。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历荆州总管、大司空。大象初,进上柱国、雍州牧、太师。明年,宣帝崩。贤性子比较强势,很有本事,担心隋文帝会灭了他家。结果这话走漏了风声,他和儿子都被杀了,国家也被废除了。

丰王贞,字乾雅。一开始封的是丰国公,建德三年,升爵为王。大象初年,当上了大冢宰(相当于宰相)。大定年间,他和儿子都被隋文帝给弄死了,国家也跟着玩完了。

武帝有七个儿子:李皇后生了宣帝和汉王赞;库汗姬生了秦王贽和曹王允;冯姬生了道王充;薛世妇生了蔡王兑;郑姬生了荆王元。

汉王赞,字乾依。一开始封的是汉国公,建德三年,升爵为王。大象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隋文帝开始掌权,想安抚人心,就提升汉王赞当了上柱国,还让他当了右大丞相。表面上看起来很尊重他,实际上啥实权也没给他。后来又升任太师。没多久,他和秦王贽、曹王允、道王充、蔡王兑、荆王元都被隋文帝给干掉了,国家也都废除了。

宣帝有三个儿子:朱皇后生了静皇帝;王姬生了莱王衍;皇甫姬生了郢王术。莱王衍和郢王术都是在大象二年被封王的,后来都被隋文帝给弄死了,国家也都被废除了。

话说啊,古人讨论这事儿,都觉得周朝分封制,延续了八百年;秦朝搞郡县制,二世就亡了。虽然成败的原因能找到,对错的道理也各有各的说法,但大家都墨守成规,没啥变化,复古的事儿也没听说过。主要原因是写文章的人太喜欢夸夸其谈,那些当官的又怕改变现状,认真研究适应变化的方法,也没人做到极致。我来试试分析分析:历朝历代兴衰更替,治国的方法可不是单一的;圣贤层出不穷,建立功业的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可不是故意唱反调,只是说治国方法而已。为啥这么说呢?分封制在商朝、周朝之前就有了;郡县制是从秦朝、汉朝之后才开始的。时代不同,社会风气就不同,道理也就不一样了,地方不同,用不用这种方法也不一样。就像用戈和戚这种兵器,不可能打下垓下;后稷传下来的农业技术,也不可能直接用在周朝。所以说,根据时代情况制定政策,是治国最要紧的事;根据人的才能来任用和教育,是治国长久的策略。再说,分封建侯,任命贤能的人当牧守,表面上看称呼不一样,实际上责任都是一样的。国家兴盛,大家一起享福;国家衰败,大家一起承担后果。一起享福取决于好坏,没有礼义道德,就无法团结人心;一起承担后果关系到生死存亡,没有军队就无法平定叛乱。所以齐国、晋国重视礼仪,国家虽然衰落,也能恢复;温、陶二人辞官,王权虽然削弱,也能重新振作。那么周朝的诸侯国,不是一个姓氏;晋国的群臣,也不是一个家族,难道齐国、晋国对诸侯国忠心耿耿,温、陶比其他大臣更贤能吗?不是的,地位高的人更容易建功立业,地位低的人很难尽忠职守。从这方面来说,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今不同的方法;兵权和爵位,是国家安危的关键。

周文王刚开始平定关中地区,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最后以人臣的身份去世,还没来得及巩固自己的势力。晋文公执政后,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党羽,宗室子弟,都掌握兵权,虽然天下太平,国家也像磐石一样稳固。武王打败了敌人,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要避免专权的祸患,却忘记了巩固边疆的远大目标,外面重用宠臣,内部猜忌不断。从此,国家的基础就暗藏危机了。宣王继位后,崇尚残暴,先消灭了自己的亲戚,又打压公族。齐王这样杰出的人才,本可以在之前就加以控制。他身处周公的地位,担任上将军要职,辅佐君主,作战勇猛,敌国都靠他存亡,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里。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他却掌握着足以威胁君主的权力,这样的人最后被杀,所以君子就知道国家气数已尽了。其他人,即使是叔父,亲兄弟,即使文能辅佐君主,武能威慑敌人,最后都不得善终,被封为诸侯,地位却和普通百姓一样。所以权臣乘机作乱,谋士寻找机会,灭亡诸侯的速度像捡东西一样快,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这么残酷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因为摧枯拉朽容易吗?如果宣王选择姬、刘这样的制度,学习圣贤的策略,委任贤能的亲戚,安排在内外,衡量他们的轻重,根据亲疏关系安排职务,让他们互相制衡,内外配合,让他们有能力稳定国家,却没有能力作乱,国家大事既已确定,侥幸的事情自然会减少,即使让婴儿当皇帝,国家也能长治久安,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何至于让外戚窥探神器呢?

以前张耳、陈余,只是宾客和奴仆,最后都当上了卿相,而齐王的文武官员,后来也大多当上了州牧,不同时代有相同的情况,真是贤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