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万物,从子时开始,地从丑时开辟,人从寅时诞生。天地人和谐共生,最初都是一体的。天体运行有规律,地球形状稳定不变,而人却活动不定,居所也经常变化。天主导着万物运行,地主导着万物生长,天地之气无所不在,也只存在于人所处的地方。

传说中,庖牺氏之后,炎帝和黄帝的后代子孙繁多,而王室封地有限,所以很多地方的君主都是炎帝黄帝的后代,他们其实都是同出一源的。根据《宇文周书》记载,辽国是炎帝的后代,而耶律俨则认为辽国是黄帝的后代。耶律俨的记载比较晚,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宇文周书》。据说炎帝的后代葛乌菟,曾经在北方很强大,后来被冒顿单于打败,退守鲜卑山,被称为鲜卑族。之后,慕容燕又打败了鲜卑族,把他们分裂成宇文、库莫奚和契丹三部。契丹这个名字,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的。

隋唐时期,契丹的统治者被称为大贺氏。武则天派兵打败了他们,大贺氏势力衰弱,被其他部落首领过折取代。过折氏之后又被迭刺部的首领涅里立迪辇组里取代,他自称阻午可汗,改名为遥辇氏。唐朝赐予他们李姓,叫李怀秀。后来李怀秀叛唐,又立楷落为王。而涅里之后,耨里思辅佐李怀秀和楷落,楷落统治了几百年,国力才再次强大起来。

到了耨里思的孙子阿保机,建立了强大的辽国,自称世里氏,也就是辽太祖。世里氏、大贺氏和遥辇氏合称为“三耶律”。从那时起,辽国国力日益强大,从唐朝末年一直延续到宋朝,历时二百多年。

辽国的名称和文字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来了解。但是,像奇首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昭古可汗这些辽国早期的统治者,他们的世系就很难考证了。所以,我们只整理了可以考证的部分,编撰了这本《辽世表》。

(表略)

话说天下是皇帝的,皇帝说了算。这亲近的九族,尊重的五宗,道理都是一样的。夏商周三代以前,分封制实行很久了,所以吴国、鲁国、燕国、蔡国、卫国、晋国、郑国这些,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他们的世家,还单独列了年表,写得非常详细。

从汉朝开始,分封制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虽然还有个名义,那些世代传承的家族,司马迁就给他们写《世家》,那些断绝传承的,就写进《列传》。不过,那些王子和诸侯,还是可以写在年表里的。班固觉得这样写没啥实际意义,就把诸侯的年表都给删减了,世上的君子们也同意他的做法。

从魏朝开始,不是皇帝就断代,王侯们经常被调来调去,今天还在这儿,明天就不知道在哪儿了,所以只能把他们列在《列传》里。他们的功劳不足以立为典范,他们的罪过不足以作为警告,平平淡淡,甚至还不如呢!所以,现在我选取那些功过显著的人物,把他们列在《列传》里;至于那些只记载了孝悌忠信之类的,就简单地列个表,叫做《皇子表》。

《鬏》的制度规定,王族女子下嫁要写在册子上,因为鲁国公的国家是她们的婚嫁主办方。古代,妇女的名字是不对外公开的,家里的事情也不往外说。把公主都列在《列传》里,这就不合礼法了。但是辽国特别倚重外戚,公主在《纪事本末》和《列传》里经常出现,所以不得不单独列个表,叫做《公主附表》。礼法规定,男女地位不同,不应该和皇子放在一起,所以另立《公主附表》。

辽太祖建立国家的时候,他的弟弟们都虎视眈眈,辽太祖却能容忍他们,并加以提拔,没有赶尽杀绝,这连古代圣人都很难做到。虽然他的度量很大,但治理国家的考虑很长远。整个辽朝,那些出身于横帐、五院、六院的人,虽然有犯大错的,但也有很多功臣。如果不把他们列出来,就不知道辽朝的来龙去脉。所以,我写了《皇族表》。

汉朝的外戚有“新室之祸”,晋朝的宗室有“八王之乱”。辽朝的耶律氏和萧氏占据了八九成,宗室和外戚势力相当,互相依存,又互相倾轧,共同支撑着辽朝的国运。这是一种现象。但是,辽朝因为这种现象而兴盛,也因为这种现象而灭亡,这正是这种制度的弊端所在。

辽国的皇族外戚,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审密氏和乙室已这两家。到了辽太祖的时候,娶了述律氏为妻。述律氏是回鹘糯思的后代。大同元年,辽太宗从汴京班师回朝,把外戚小汉留在汴州担任节度使,还赐给他萧姓,让他入乡随俗。从此,拔里氏、乙室已氏和述律氏这三族都改姓萧了。拔里氏分大父房和小父房两支,乙室已氏也分大翁房和小翁房两支。辽世宗的时候,还把舅舅塔列葛封为国舅别部。这三族世世代代都有机会担任北宰相,从太祖即位第二年任命阿骨只开始。到了圣宗时期,把拔里氏和乙室已氏的国舅帐合并成一个,和国舅别部一起,成为辽国皇族外戚的两大支系。这就是辽国外戚的全部历史了。《外戚表》就记载了这些内容。(见书1028-1034页有表)

辽国的游牧民族以畜牧和狩猎为生,就像汉人以农耕为生一样,他们的生活来源就靠这些。辽国建国后,设立了五京,又设立了南北院,控制着中原地区,但是游猎的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太祖时期忙于四处征战,很多事情都没来得及处理,到了穆宗和天祚帝时期,更是史书难以记载完全。现在我参考司马迁《封禅书》的写法,列了一个表,大家可以从中了解辽国的情况。《游幸表》就记载了这些内容。(表略)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把各民族的情况都记载在篇末。秦汉以后,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域,彼此相隔遥远,难以互相了解。没办法把全天下都统一起来,全面了解各个民族,邻国之间的聘问和朝贡往来,也很难一一记录下来。后世只能依靠口头传闻和简单的记录,大概描绘一下而已。

辽国与五代时期接壤,汉地的情况,从史书上可以查到。西北沙漠地区的情况,关于种植五谷、衣食住行、礼仪制度、文书制度、士人、产品等等,史书上记载得比较粗略,很多细节都没有。关于部落名称和姓氏,史书上只记录了读音,没有记录准确的文字。历代史书互相抄袭,导致错误越来越多,很难考证。

辽国和各部族之间有往来和朝贡,西辽到达的地方,史书上也有记载,数量也不少。《纪》记载了事件,《表》记载了部族的情况。

(表略)

周朝统治天下的时候,不约而同前来朝拜的国家超过八百多个。辽国占据着松漠地区,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上天注定要让辽国兴盛,于是辽国建立,改换了年号。辽国的号令法度,都遵循汉朝的制度。辽国派将军出兵,征服了周边各国。所有百姓都登记在册,赋税都上缴国库。辽国的疆域东西南北,少说也有几万里。看看历史上那些从只有百里大小的国家发展成太平盛世的例子,也不少啊!所以说,辽国的强大盛世是值得记载的。《属国表》(表略)

《皇子表》里说:五石烈,指的是五个部门。并不是说把一个部门分成五个,而是把五石烈作为一个部门。六爪:爪,是百的意思。辽国有六百户奚族人,后来设立了六个部门,意思和五石烈一样。二院,指的是迭剌部分裂成两个部门。裂鋋皮:鋋,是公鹿。意思是力气能把公鹿的皮撕开。

《世表》里解释了一些名词:莫弗纥:各部落首领的称呼,也写作莫弗贺。蠕蠕:一个国家的名字。俟斤:突厥的官职名称。

《游幸表》记载了:舔咸鹿:鹿喜欢吃咸的东西,在地上洒上盐来引诱鹿,然后射杀它。女瑰:一个狩猎人的名字。

《列传》中解释了一些人物的头衔:可敦:突厥皇后的称号。忒里蹇:辽皇后的称号。耨斡麽:麽,也写作改。耨斡,是土地神的意思。麽,是母亲的意思。乙室、拔里:国舅帐下两个家族的名字。

《诸功臣传》记载了一些功臣的事迹和官职:龙锡金佩:太祖的堂兄铎骨札,因为本帐下有蛇鸣叫,就让懂蛇语的人赶紧去解释,懂蛇语的人说蛇的意思是树洞旁边有金子,于是去取,果然得到了金子,做成了腰带,叫做“龙锡金”。撒剌:酒杯的名字。遥辇糺:遥辇帐下的军队。书中提到永兴宫分糺、十二行糺、黄皮室糺,意思都类似。吐里:官职名称。和奚族六部的秃里相同,“吐”和“秃”字是写错了。寝殿小底:官职名称。辽朝有很多小底官,这里就不一一注释了。杂丁黄:按照礼制,男孩小时候叫黄,四岁叫小,十六岁叫中,二十一岁叫丁。军队里混杂着年纪小的士兵,是为了迷惑敌人。遥辇克:遥辇帐下掌管兵权的官员。柢枑:宫殿卫门外巡逻的骑兵。

这玩意儿,说是犀牛角,其实就是千年蛇角,也有人叫它笃讷犀。

“珠二琲”啊,意思是五百颗珠子算一琲。

“题里司徒”,“题里”是当时的一个官府名称。

“庢中”,那是个地名。

“堂印”,是博之采的官印名称。

“临库”,就是用布帛做账本,把库里的东西都登记造册,这叫临库。

“堂帖”,辽朝的制度,宰相升迁,先发个堂帖权当任命,等皇上再下旨,才正式发告敕。所以官员都知道这“堂帖”的事儿,这在《阴山杂录》里都写着呢。

“夷离堇画者”,画者是个人的名字,他是夷离堇(官职)的官员。

“虎斯”,意思是很有力气。 《纪》里写的是“虎思”,意思一样。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领经筵事臣脱脱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私下认为,天文啊,没有比用玑衡(天文仪器)更能验证的了;人事啊,没有比查阅史籍更能证明的了。皇上要观察天象的吉凶,就必须仔细察看玑衡的精确度;要观察人事得失,就必须认真考量史籍的可信度。所以,掌管这两方面的人,都称作太史。但是,天道深奥难测,人情却显而易见。 事情的动静是吉凶的征兆,君主的敬勤怠惰是兴亡的关键。史臣虽然记载前代的措施,但主要目的是给当今的君主提供借鉴和警戒。

辽朝从唐朝末年开始,立国于朔方。它建国之初,依靠的是战争,后来治理国家,靠的是文治武功。辽朝敬天尊祖,出行都要祭祀;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战争与和平都恰到好处。南府管理民政,北府管理军队。春天狩猎,顺便视察耕种情况;秋天狩猎,顺便视察收成情况。对官吏的考核,总是严格要求他们做好牧养牲畜的工作;遇到灾荒年景,就多次免除田租。至于说像开市赦罪这些事情,都符合古代典籍的规定;选拔人才,也严格遵守三年一度的制度。辽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政令刑法都执行得很好,各种制度也都很完善,总体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可是后来,子孙后代荒废了政事,上下离心离德。骄奢淫逸导致矛盾滋生,奸臣当道,国家根基动摇。从强大变成衰弱,就像翻个手掌那么容易。唉!真是令人害怕啊!

天祚帝自己作死,金国的大石国(指金朝)苟延残喘地活着。国家都变成废墟了,历史记载也乱七八糟的。耶律俨写的东西好多地方都避重就轻,陈大任写的又不够详细。 《五代史》把辽朝的历史放在最后,宋朝以前的史书也把它当做一般的记载处理。那些写史的人,都各有各的立场,为自己的主子说话,何况那些传闻更是真假难辨。

咱们世祖皇帝(指忽必烈)对这些事情都很重视,很同情辽朝的遭遇。曾经下令让大臣们重新编写三史(指《元史》、《金史》、《辽史》),首先要写辽朝的历史。可是六十年过去了,时间就这么拖着,事情一直没办成,看来是老天爷也故意在考验我们吧。

我脱脱,吓得浑身发抖,赶紧磕头:皇上啊,您就像尧帝那样,以宽厚仁慈治理天下,又像舜帝那样,勤于学习,智慧超群。您既能认真研读祖先的教诲,又能广泛参考历史典籍,来修史这件事,完全是您自己决定的。您圣旨一下,人才就都招募来了,那些被埋没的贤才也都被重新启用。所以您就让我脱脱,身为中书右丞相,来总领修史工作,还任命了中书平章政事铁睦尔达世、中书右丞兼平章政事贺惟一、御史中丞兼翰林学士承旨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兼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作为修史的领导班子。中书省又挑选了儒臣宗文太监兼兵部尚书廉惠山海牙、翰林直学士王沂、秘书著作佐郎徐昺、国史院编修陈绎,他们一起负责撰写《辽史》。

从至正三年四月开始,到至正四年三月完成。我们翻遍了旧的档案库房,收集了各地送来的史料,仔细地搜集、整理、删改、润色。最终,完成了这部记述辽国历史的完整史书,对人物的评价也力求客观公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脱脱有幸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并见证了它的成功,这真是荣光无限啊!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略表寸心。我们大元朝的治国方略更加完善,言论也更加自由;辽国的那些君臣,如果泉下有知,善者应该高兴,恶者应该害怕。我们一共写了三十卷本纪、三十二卷志、八卷表、四十六卷列传,每部分都有论述和赞语,形式完整,都呈报给您了。

我脱脱,现在心里忐忑不安,紧张得要命,再次磕头谢恩,战战兢兢地禀报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