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黄帝当年就在涿鹿一带建城,后来迁来迁去没个固定地方,一直靠军队保卫。从飞狐关以北到无虑县以东,再到西边的流沙,这都是四面受敌的地方,连圣人都得靠军队保护,可见地势有多险要。辽国呢,东边是辽东海,西边是涿鹿,军事力量那可是相当强大。
隋朝的时候,契丹人就住在纥臣河附近,分成十个部落,兵力多的有三千人,少的也有上千人。他们跟着季节变化,赶着牲畜到处放牧,打仗的时候十个部落一起商量,签了协议才行动,打猎倒是各部落自己去。到了唐朝,大贺氏手下有四万三千兵,分成了八个部落。后来大贺氏衰落了,只剩下五个部落。有个叫耶律雅里的人,把五个部落分成了八个,还设立了两个府来管理,又把三个耶律氏族分成了七个,两个审密氏族分成了五个,一共二十个部落。他们刻木头签协议,政令通行得很有效率。
后来大贺氏没后了,就由遥辇氏继位,兵力更强大了,这遥辇氏正是辽太祖的六世祖。等到辽太祖跟李克用在云中相遇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了三十万大军,那可是相当厉害!遥辇耶澜可汗在位十年,那年是辛酉年,辽太祖被授予兵权,独自带兵征战,打败了室韦、于厥、奚三国,俘获的帐篷数都数不清。十月,辽太祖被任命为大迭烈府夷离堇,他赏罚分明,整顿军队,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畜牧业,一心只想安定下来。
第二年,他统率四十万大军攻打代北,攻克了九个郡县,俘虏了九万五千人。再过一年,德祖攻打奚族,俘虏了七千户。五年后,遥辇可汗死了,临终前把王位传给了太祖。太祖即位后五年,他又去讨伐西奚和东奚,把他们都平定了,彻底控制了奚、霫两族。第二年春天,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幽州,东西两边的旗帜连绵数百里,所到之处,望风而降,俘虏无数,凯旋而归。秋天,他又去攻打背阴国,俘虏了几万人。
神册元年,太祖又出兵攻打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等部落,俘虏了一万五千六百户;攻下振武后,乘胜追击,攻下了蔚州、新州、武州、妫州、儒州五个州,俘虏的人数不计其数,斩杀不服从命令的人一万四千七百人。他彻底控制了代北、河曲、阴山地区,还夺取了山北八军。四年后,太祖又去攻打于骨里国,俘虏了一万四千二百人。五年后,他又去攻打党项,俘虏了两千六百人,攻下天德军,拔掉了十二个栅栏,把当地居民迁走了。六年后,他从居庸关出兵,分兵抢掠檀州、顺州等地,安远军、三河、良乡、望都、潞州、满城、遂城等县,把当地百姓迁到内地,太子也攻下了定州,俘虏了很多人。
天赞元年,因为人口增多,管理不便,就把北大浓兀分成了两个部落,设立了两个节度使来管理。三年后,他又西征党项等国,俘获的人数不计其数。四年后,他又亲自带兵攻打渤海国。天显元年,灭掉了渤海国,地盘有五千里,兵力数十万,五个京,十五个府,六十二个州,全部归属契丹。会同初年,太宗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后晋又把燕州、代州等十六州献给了契丹,这时契丹国力强盛,兵力雄厚,无人能敌。
辽国的兵役制度是这样的: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都要登记在兵籍里。每个正规士兵配备三匹马,另有专人负责打草谷,还有人负责看守营地和家眷。士兵的装备包括:九件铁甲,马鞍、马缰、马甲(皮铁混合),这些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士兵的体格而定;四张弓,四百支箭;长枪、短枪、骨朵、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石、马盂,以及一斗粆(一种粮食)。此外,每个士兵还要自己准备粆袋、搭马伞各一个,还有两百尺长的系马绳。士兵和马匹都不由朝廷供应粮草,而是每天派遣打草谷的骑兵四处抢掠来维持。军队调动靠的是铸造的金鱼符,捉马和传令则使用银牌,每块银牌价值二百。军队驻扎的地方,通常会安排远探栏子马,夜间用来侦听人马的声音。
辽国出兵时,皇帝会率领所有蕃汉文武官员,用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但是不祭拜月神。“惟不拜月”,然后派近臣去告知太祖以下历代皇帝的陵墓和木叶山神。之后,皇帝下诏令各地征兵。但是,南、北、奚王,东京渤海的军队,以及燕京的统军军队,虽然接到诏令,也不敢轻易出兵,必须先上报皇帝。“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末敢发兵,必以闻”。皇帝会派遣大将拿着金鱼符,各路军队只有符验合才能出兵。“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接到诏令后,各户人家要赶紧登记户口丁口,统计劳动力,核实兵籍,准备好一切等待点兵。从十将以上,依次点集军马和武器装备。金鱼符到达后,兵马的本部门自己领取,使者不得干预。“符至,兵马本司自领,使者不得与”。只有等到再次清点完毕军马和装备后,再向皇帝汇报。“唯再共点军马讫,又以上闻”。根据兵马的数量,皇帝再次任命使者担任军主,与本部门互相监督。然后,要请出五方旗鼓,皇帝才会亲自检阅将校。皇帝还会选拔勋戚大臣,分别担任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此外,还要选拔三万精锐士兵作为护驾军,三千骁勇士兵作为先锋军,以及一百名以上剽悍士兵组成远探栏子军,这些军队都有各自的将领。在各军中,根据人数多少,每十人或五人组成一队,另立将领,以备调遣兵马,处理公务。
他南下作战,调兵遣将,大部分军队都集结在幽州以北千里之外的鸳鸯泊。部队出发后,依次攻占了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要塞。军队快要到达平州、幽州地界的时候,他又派使者分头催促各路军队加快行军速度,不许久留原地,以免践踏庄稼。这次出兵,九月之前就要完成,十二月之前必须凯旋。行军途中,不许士兵看见和尚尼姑和穿丧服的人。
这次军事行动,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从集结到行军,再到返回,整个过程控制在短短几个月内。 可见,他对于军纪和效率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连沿途见到的僧尼和丧服之人也要避开,这体现了他对军队的严明管控和对战争节奏的精准把握。 “出兵不过九月,还师不过十二月”, 这短短十四个字,就展现了整个军事行动的迅捷和高效。
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只留下一个亲王在幽州,负责处理全国军政大事。军队进入南方的地界后,分成三路,分别由广信军、雄州和霸州负责。皇帝走的肯定是中间那条路,兵马都统和护驾的军队都跟着他。
各路军队到了县城和镇子,就立刻发起攻击。如果是比较大的州城,必须先探明虚实,确定攻击的顺序,然后再进攻。沿途老百姓的房子、花园、桑树和柘树,都要夷为平地,烧成灰烬。到了宋朝的北京,三路大军会合,商量怎么攻城。撤退的时候也是这样,三路大军前后左右都有先锋部队。
先锋部队前面还有十几个人骑着快马探路,距离先锋部队二十多里。他们穿着全套盔甲,晚上每走十里或五里就稍作休息,下马仔细听有没有人马的声音。如果有,就抓起来;如果打不过,就赶紧飞报给先锋部队,合力攻击。如果遇到大部队,就赶紧报告给主帅。敌人的虚实,行动,都能事先知道。
军队行军到当州城下,发现城防坚固,攻不下来,就绕过去。为了防止敌人出城拦截,就擂鼓呐喊,装作要进攻的样子。敌人果然闭城不出,前路畅通无阻,于是大军继续前进,同时分兵截断敌军各州城之间的联系,让它们孤立无援。
每到一个州城,到了晚上,怕城里出兵偷袭,或者和附近的州城联合起来,所以半夜里,每个城都派一百骑兵到城门左右一百多步的地方,穿着盔甲,拿着武器,骑马等候。如果敌人出城,打不过就赶紧跑回去,集合更多兵力再作战。
所有官道、小路、山路、渡口,晚上都派兵巡逻。那些打草谷的家丁,都穿着盔甲,拿着武器,组成一个个小队,先砍伐园林,然后驱赶老百姓,运土木填壕沟,攻城的时候,让他们先登城,箭矢、石头、木头一起扔下去,专门伤老百姓。
皇帝还在本国的州县征召了一万汉人乡兵,专门跟着军队砍伐树木,修整道路。营寨和各种营垒,只用桑树、柘树、梨树、栗树。军队撤退时,放火烧掉。
敌人摆开阵势后,要先估计敌军阵势的大小,山川形势,敌我双方退路,救援的捷径,敌人的粮道等等,然后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之后在阵地的四面,摆开骑兵队伍,每队五百到七百人,十队组成一个方阵,十个方阵组成一个面,每个面都有主帅指挥。
最先的一队骑兵冲锋陷阵,大喊大叫,冲进敌阵。如果占了便宜,其他队伍就一起冲上去;如果没占到便宜,就撤退,第二队接着冲。撤退的队伍可以休息,喂马,补充给养。其他方阵也是这样,轮番冲锋,撤退。如果敌人阵地不动,也不猛攻,就持续两三天,等他们疲惫了,再让打草谷的家丁骑马,用双帚扬起尘土,借助风力,快速冲进敌阵,来回冲杀。敌人又饿又累,视线不清,就可以取得胜利。
如果南面战场获胜,北面战场失利,主帅在中间,不知道情况,就利用本国四面山川作为信号,用声音互相联络,互相支援。
要是皇帝不亲自带兵出征,那就得派位高权重的臣子统领至少十五万大军,分成三路进军,在北京会合,九月出发,十二月回来,行动步骤都得按照这个计划来。要是春天正月出发,秋天九月回来,那就不用任命大元帅了,只派六万骑兵,不许深入敌境,不许攻城略地,不许砍伐树木,只在边境三百里以内,破坏敌人的生产,不让敌人耕种收成就行了。
大军进入南方边境后,步兵和骑兵的营帐不能沿着道路扎营。三路大军每路都由一位将领率领一万骑兵,分散开来在百里之外游弋侦察,轮流警戒巡逻。傍晚,以吹角为号,大军就原地宿营,围绕着皇帝的营帐,从近到远,砍下树枝弯曲成弓形,作为营帐的支架,不用设置枪营、壕沟和栅栏之类的防御工事。
每次行军,都要击鼓三次,不管白天黑夜,大军都要一起出发。没遇到强大的敌人之前,不骑战马,等到接近敌军时,再骑上备好的新马,马力还很充沛。列队行军时不轻易开战,撤退时就骑上这些马。经常埋伏兵力切断敌人的粮道,趁着夜色放火,顺风点燃柴草。军队的粮草自己携带,分散行军时也能随时集中。善于作战,并且能吃苦耐劳,这就是这支军队强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