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兀纳,原名叫挞不也,字特免,是六院部人。他家祖上曾经做过西南面的拽剌(官职)。萧兀纳长得高大魁梧,为人沉稳可靠,擅长骑马射箭。清宁年间,他哥哥图独因为事到宫里去见皇帝,皇帝问他家族里有没有可用的人才,图独就推荐了萧兀纳。于是萧兀纳被任命为祗候郎君,后来又升迁为近侍敞史,最后做到护卫太保。

大康年间,萧兀纳担任北院宣徽使。当时乙辛想要害死太子,萧兀纳就建议说,宋朝的魏国王和鲁斡的儿子淳可以作为储君。其他的大臣谁都不敢说话,只有萧兀纳和夷离毕萧陶隗站出来劝谏说:“不立嫡子而立庶子,这是对国家和百姓都不负责任的啊!”皇帝当时拿不定主意。五年后,皇帝去打猎,乙辛想把皇孙留下,皇帝也差点答应了。萧兀纳赶紧上奏说:“我听说皇上您出游要留下皇孙,如果保护皇孙的人不是可靠的,恐怕会有变故。如果真要留下皇孙,请让我侍奉在皇孙身边。”皇帝这才醒悟过来,命令皇孙随行。从这件事开始,皇帝就对乙辛起了疑心。

不久之后,萧兀纳被任命为同知南院枢密使,然后就罢免了乙辛和淳等人。皇帝很欣赏萧兀纳的忠心,封他为兰陵郡王,人们都说他接近古代那些辅佐君王的忠臣。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皇帝对王师儒、耶律固等人说:“萧兀纳忠诚正直,即使是狄仁杰辅佐唐高宗,房玄龄辅佐唐太宗,也比不上他啊!你们应该把这件事告诉燕王。”从此以后,皇帝让萧兀纳辅佐燕王,对他更加恩宠。大安年间,皇帝下诏要萧兀纳娶越国公主,萧兀纳坚决推辞了。后来他升任南院枢密使,又建议官员的升迁应该按照资历来决定,皇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寿隆元年,萧兀纳被任命为北府宰相。

一开始,天祚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兀纳就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了他。等天祚帝继位当了皇帝,就把兀纳外放到辽兴军当节度使,还让他当了个太傅。后来,因为一个小官王华诬陷兀纳私自借用内府的犀牛角,皇帝下令要审问他。兀纳就说:“我在先帝在位的时候,就得到允许每天可以支取十万钱作为私房钱,我从来没多拿一分钱,怎么可能去借犀牛角呢!”天祚帝一听更生气了,直接撸掉了他的太傅官职,把他贬到宁边州当刺史,没多久又把他调到临海军当节度使。

兀纳又上书给皇帝说:“自从萧海里投降女真之后,女真就对朝廷心怀轻蔑,我们应该增加兵力防备意外情况。”但是皇帝没理他。天庆元年,兀纳被任命为黄龙府知府,后来又升任东北路统军使,他又上书说:“我管辖的地区和女真接壤,我观察他们的行为,他们的野心不小。我们应该趁他们还没动手之前,就出兵消灭他们。”他几次上书,皇帝都置之不理。

等到金兵真的打过来了,在宁江州和金兵交战,兀纳的孙子移敌蹇战死了,兀纳自己也只好带着人逃回了城里。他留下官员和士兵防守,自己带着三百骑兵渡过混同江逃跑了,结果城池还是被金兵攻破了。后来,他和萧敌里一起在长泺抵抗金兵,但是战败了,兀纳也被免了官。五年后,天祚帝亲自带兵出征,兀纳殿后,结果又打败了。过了几天,他才和其他官员一起进宫面见皇帝,被任命为上京留守。

六年后,耶律章奴叛乱,攻打京城,兀纳拿出府库里的钱财犒赏士兵,劝说他们不要造反,修缮城墙,和叛军拼死抵抗。耶律章奴最终一无所获,只好撤退了。因为立了功,兀纳被授予副元帅的职位,后来又当了契丹都宫使。天祚帝觉得兀纳是先帝时期的重臣,有功劳,经常召见他询问政事,兀纳总是直言不讳。虽然皇帝表面上对他很好,但最终还是没有重用他。最后,兀纳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

耶律俨,字若思,是析津人,本来姓李。他父亲李仲禧,重熙年间开始做官。到了清宁年间,李仲禧当上了南院宣徽使的副手。清宁四年,他在鸭子河和混同河之间修筑城池,之后升任北院宣徽使。咸雍年间初期,因为一次奏事失误,被贬到榆州做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还升任了汉人行宫的都部署。咸雍六年,皇上赐给他国姓耶律,封他为韩国公,并且改任南院枢密使。当时,枢密使乙辛等人诬陷皇太子,皇上让李仲禧和乙辛一起审理此案,结果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却没能为太子洗清冤屈。乙辛推荐李仲禧有能力担任要职,于是李仲禧被任命为广德军节度使,之后又再次担任南院枢密使,最后去世,谥号钦惠。

耶律俨长得仪表堂堂,非常秀气,他爱好学习,很有诗才,在咸雍年间考中了进士。他先担任著作佐郎,后来补任中书省令史,因为勤奋敏捷而受到好评。大康年间初期,他历任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等职务。后来,两府(中书省和枢密院)上奏时,议论群臣的才能品德,都称赞耶律俨才华出众。他后来又改任少府少监、大理正,还被赐予紫袍。大康六年,他升任大理少卿,处理案件公正细致。第二年,又升任大理卿。他父亲去世后,他虽然免去了服丧,但仍然参与处理部署司的事务。大安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景州刺史。他严惩胥吏,打击豪强,抚恤老人,救济贫民,没过几个月,他的善政就传遍了全州,州里百姓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大安二年,他改任御史中丞,奉命审理上京积压的案件,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后来,他又担任宣徽院副使,兼提点大理寺。大安六年冬天,他改任山西路都转运使。他整顿吏治,清除积弊,制定了合理的税额,还增加了益州县的俸禄,这些措施都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寿隆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不久后又被召回,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宋朝攻打西夏,西夏王李乾顺派使者请求和解,皇帝命令耶律俨前往宋朝谈判,最终成功议和,之后耶律俨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寿隆六年,皇帝到鸳鸯泺游幸,召见耶律俨到内殿,询问政事。

皇帝年纪大了,开始厌倦政事,选拔人才也没啥章法,就让大家掷骰子决定官职。耶律俨也靠这个方法得到了一个官职,皇帝还说:“这可是宰相的征兆啊!” 后来耶律俨被提升为枢密院事,被封为“经邦佐运功臣”,还被封为越国公,还编纂了七十卷的《皇朝实录》。皇帝病重的时候,耶律俨和另一个枢密使阿思同一起被托付了重任。乾统三年,他被改封为秦国公;六年后,又封为漆水郡王。天庆年间,他生病了,还坐着小车进宫上朝呢!病重的时候,皇帝还派太医去看他。最后耶律俨去世了,追赠他为尚父,谥号忠懿。

耶律俨为人一向清廉,一点儿好处都不收。他读书厉害,很多经书都能过目成诵。而且他还很会察言观色。他老婆邢氏长得漂亮,经常出入宫中,耶律俨就叮嘱她:“一定要小心,别得罪了皇上!” 所以耶律俨的权势地位越来越稳固。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处贞,是太常少卿;老二叫处廉,是中京留守同知;老三叫处能,是少府少监。

刘伸,字济时,是宛平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以文章闻名。重熙五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做过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大理正。有一次他上奏弹劾犯人,皇上正好在跟大臣们聊天,没理他。刘伸就上前说:“臣听说自古以来,帝王都重视百姓的生命,恳请陛下过目臣的奏章。”皇上当时非常惊讶,就提拔他做了枢密都承旨,还让他代理中京副留守。后来皇上要迁徙富人去充实春州和泰州,刘伸认为不可行,就上奏阻止了这件事。之后他又升任大理少卿,大家都觉得他断案公正,没冤枉好人。后来又升任大理卿,改任西京副留守。他父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三司副使,加封谏议大夫,还提点大理寺。因为刘伸执法公正又宽容,处理了很多冤假错案,救活了不少人,后来又调任南京副留守。没多久,他又改任崇义军节度使,他治理地方政务简明,百姓安居乐业,甚至出现了乌鹊同巢的祥瑞景象,皇帝还下诏表彰了他。后来他又改任户部使,一年就增加了三十万缗的收入,最后被任命为南院枢密副使。

皇帝道宗曾经对大臣们说:“现在朝中真正忠直的,只有耶律玦和刘伸两个人!” 宰相杨绩一听,赶紧拍马屁说皇帝选人有眼光,然后就升官了,当上了参知政事。皇帝还特意嘱咐他:“你不用害怕宰相。” 当时北院枢密使乙辛权势正盛,刘伸却直接上奏说:“我连乙辛都不怕,还怕什么宰相呢!” 乙辛一听,心里很不爽,就和别人一起合伙攻击刘伸,把他贬到保静军当节度使去了。不过皇帝心里还是想重用他,后来又给他加官进爵,封他为太子太保,还让他去上京当留守。后来乙辛因为一些事情被调到雄武镇,最后以崇义军节度使的身份退休了。

正赶上燕京和蓟州闹饥荒,刘伸就和退休官员赵徽、韩造一起,每天都派人送粥给灾民,救活的人数都数不清。大安二年,刘伸去世了,皇帝非常悲痛,还给他追赠了更高的官职。

耶律胡吕,字苏撒,是弘义宫的人。他祖上叫欲稳,曾经帮助太祖皇帝立下功劳,当上了迭烈部的夷离堇。他父亲叫杨五,是左监门卫大将军。耶律胡吕为人谦虚谨慎,对任何人都很温和。重熙年间,他被任命为寝殿的小官。因为工作出色,他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千牛卫大将军。大安年间,北阻卜首领磨鲁斯叛乱,耶律胡吕被任命为招讨都监,他和耶律那也率领两千精兵平定了叛乱。因为立下战功,他被任命为汉人行宫副部署,还兼管太和宫的事务。后来退休了,还被追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去世了。

书里评价说:兀纳在道宗皇帝昏庸的时候,拥护皇孙,阻止了乙辛的阴谋,使得辽朝得以延续,这就像屋质拥立穆宗一样,并非过誉之词。俨以俊才当政,走到哪里都有好名声,他撰写的辽史,完整地记录了一代的兴衰治乱,非常勤奋。但是他过于看重自己的宠信,不能以礼法来治理家庭,实在可惜。刘伸三次担任大理寺卿,老百姓没有冤屈;他担任户部尚书时,上下都得到了好处,最后和耶律玦一起被誉为忠直之臣,这难道不恰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