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早朝的流程是这样的:天刚蒙蒙亮,官员们就穿着朝服进宫,按照各自的位置站好。内侍会高喊“班齐”,然后先引导京官在宫门外的三门外站好,值班的舍人会行礼,然后等待。接下来,两府以下的文武官员依次在丹墀内殿前站好,各司的官员和供奉官员则在东西两侧站好。值班的阁使副赞会行礼,然后等待。等候完毕后,官员们回到自己的位置,换上公服。皇帝上殿后,两府和京官在丹墀内行礼,然后等待。教坊司和北班官员行礼完毕后,开始奏事。早朝在燕京的嘉宁殿举行,在西京则在同文殿举行。朝服是幞头、袍子、笏板;公服是紫衫和帽子。
正式朝会时,皇帝上殿后,一切声音都要停止。契丹人和汉人官员在殿前站好后,按照各自的位置侍立。教坊的官员行礼完毕后,就退下。京官行礼完毕后,在右横街西侧按照位置站好。武官行礼完毕后,按照位置站好。文官行礼完毕后,按照位置站好。北班官员行礼完毕后,在左横街东侧按照位置站好。然后,两府的官员行礼,宰相以下的官员行礼完毕后,上前奏事。
话说这朝廷的规矩可多着呢!每天早朝,六班官员都要按规矩行礼,一共七拜。那些没带节度使头衔的,班次靠后的官员,也一样七拜。早朝散了,就跟平时上朝一样。只有直院有旨意才能进文班。留守司、三司、统军司、制置司这些,算京官;都部署司、宫使、副宫使、都承以下的令史,还有北面主事以下随驾的各司官员,这些是武官;至于馆、阁、大理寺堂后官员,御史台、随驾闲员、令史、司天台、翰林、医官院的,那就是文官了。
天庆二年冬天,教坊司的官员也开始穿袍服了。
这接见皇帝的礼仪更是讲究!皇帝坐在御座上,奏报的牌子递上去之后,臣僚们从左边进去,先鞠躬。文武百官,从宰相以下,都要等候接见。到了殿前,先鞠躬,然后行礼,一共七拜。领班的官员出列谢恩,也要五拜。等大家都行过礼,可以靠近一些,问“圣躬万福”。皇帝问“路途辛苦了吧”,臣僚们再鞠躬。然后由班舍人引导大家依次行礼,之后引导到右边站好,准备宣旨。其他的官员都在右边侍立。
皇帝的回答一般是:“各位久居乡里,如今来侍奉驾,赶上霜寒或酷暑,想必辛苦了。各位都平安无事就好,想必你们也了解了。”
皇帝出巡的时候,仪仗到了行宫,皇帝坐在御帐里,臣僚们穿着官服,问“圣躬万福”。赞者再拜,大家依次行礼,然后奏事。宣徽使以下的官员穿常服,教坊司官员的穿着和臣僚一样。
保大元年夏天,皇帝特旨允许只通报姓名,行二拜礼,不用报官职了。
皇帝回京的仪式也很复杂:回京前一天,宣徽使以下的官员要横列站班,各司、阁门官员都要穿官服,在行宫等待。第二天一大早,皇帝乘坐御辇,阁门官员宣告军民之后,引导皇帝进宫。宰相以下的官员进到内门,阁门副使检查箭矢完毕,通事舍人鞠躬,奏报“臣宜放仗”。礼毕。
皇上坐上华丽的马车,到了宫门。文武百官都在马车前面列队站好。负责检查箭支的官员拿着雌箭,站在宫门里。东上阁门使走到马车前,拿着雄箭站在马车左边,示意检查箭支的官员上前。
检查箭支的官员行了个礼,走到马车大概五步远的地方站定,面对着马车。阁门使说:“开始检查箭支。”检查箭支的官员跪下,接过箭,举起来检查完毕后,深深鞠躬,禀告道:“内外箭支一致。”阁门使说:“按照圣旨,开始检查。”检查箭支的官员站直身子,退回到宫门里原来的位置站好,把箭放在胸前,大声宣布:“军将、门卫官上前!”
门卫官答应一声,打开宫门,大声吆喝着,两边的人一起出来,并排站在左右两侧。检查箭支的官员举起右手宣布:“呈上箭支!”然后又宣布:“内宫拿出御用箭一支,按照圣旨交给左金吾卫进行检查。” “合不合?” “合!合!合!” “同不同?” “同!同!同!” 检查完毕。
检查箭支的官员再次上前,站到原来的位置,鞠躬,自报家门,说:“臣某某,奉旨检查箭支,结果一致。”然后退回宫门内站好,宣布:“这支箭谨遵旨意交给阁门使带进去。”事情办完,把箭交给阁门使,再由阁门使转交给宣徽院。
宋朝的使臣来给辽国的皇太后祝贺生日和新年。到了那一天,辽国的官员们天还没亮就进宫了,宋朝使臣也到了他们的驻地。辽国官员们列队站好,皇太后在殿上坐着。负责宣读诏令的官员先在殿前行完礼,然后退下。接下来是契丹官员行礼,然后那些有资格坐着的官员上殿就位,其他官员则在东边站着候着。汉人官员从东边的门进去,面向西边行礼。舍人(相当于秘书)行礼后,通报宋朝使臣及其随员的名字,一共行了七次礼,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候着。接着,那些有资格坐着的官员上殿就位。中书令和大王从西边的台阶上殿,奏报宋朝使臣及其随员的名单,然后就位。其他官员则在西边站着候着。
然后,带六个宋朝副使从东边的门进入,在丹墀(宫殿前的广场)面向宫殿站好。阁使(相当于宫廷官员)从东边的台阶下来,接过装有书信的盒子,捧盒子的人跪下,阁使拿着笏板站着,接过盒子。然后,阁使从东边的台阶上殿,在栏杆内行礼,奏报“书信已呈上”,然后把盒子交给枢密院开封。宰相在皇太后面前读完信后,带六个宋朝副使从东边的台阶上殿,在栏杆内站着。宋朝使臣向负责祝贺生日的正使行礼,然后俯身跪下,行完礼后起身,回到原位站着。接下来,是祝贺皇太后新年的使臣行礼,仪式和刚才一样。皇太后询问“南朝皇帝身体安康吗”,舍人向负责祝贺生日和新年的使臣行礼,他们都跪下,只有负责祝贺生日的使臣回答“皇帝身体安康”,然后都俯身叩拜,起身。
他们被带到东边的台阶下殿,在丹墀面向宫殿站好。然后,带进宋朝使臣的礼物,从西边的门进入,放在殿前的担架上。负责记录的官员行礼,行了四次礼,然后把担架从东边的门抬出去。接着,他们向宋朝副使示意退到东边,面向西边,都行礼。舍人行礼,通报南朝国信使某官某以下的官员前来觐见,然后表演舞蹈,行了五次礼;没有离开队伍,奏报“皇帝身体安康”,然后再次行礼;向皇太后行礼致谢,然后回到原位,表演舞蹈,行了五次礼,然后各自上殿候着。接着,带所有副使从西边的台阶上殿就位。宋朝使臣的随从人员从两个门进入,面向宫殿行礼,通报姓名,行礼,行完礼,然后行了四次礼,各自回到岗位候着,然后分批从两个门出去。
如果皇太后询问使臣“路途辛苦”,就带他们从西边的台阶下殿,在丹墀表演舞蹈,行了五次礼,然后各自上殿候着,从西边的台阶上殿,就位。契丹舍人和汉人阁使一起行礼,那些有资格坐着的官员和使臣的副使都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就坐,喝汤喝茶。负责供奉的官员出殿门,向官员和使臣的副使示意起身,行礼。契丹舍人和汉人阁使一起行礼,都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回到岗位候着。先带宋朝副使从西边的台阶下殿,从西边的门出去,然后示意官员们出去,最后向宫门报告一切顺利。皇太后起身。
宋朝使臣去给皇帝祝贺生日和新年。到了那一天,一大早官员们就进宫了,使臣到了自己的驻地。奏报“队伍都到齐了”,声音很响亮,皇帝就上殿坐好。宣徽使(主管宫廷仪卫的官员)带领殿前官员行完礼,就退下去了。契丹官员行完礼后,那些有资格坐着的官员被请上殿,站好位置;其他没资格坐的官员,就在殿北站着等候。接下来,汉族官员被引领着从北侧门进入,面向大殿行礼。舍人(负责文书的官员)向皇帝禀报某某官员以下的官员都行完礼了,每人都行了七拜,然后那些有资格坐着的官员被请上殿,站好位置。首相被引领着从南边的台阶上殿,呈上宋朝使臣及其随从的名单,然后站好位置。其他官员都在殿南站着等候。乐队奏乐完毕后,引领着宋朝副使从北侧门进入,站在丹墀(宫殿前的台阶)内面向大殿。阁使(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从北边的台阶下殿,接过装有国书的盒子,捧盒子的人跪下,阁使拿着笏板站着,在北阶接过盒子。上殿后,在栏杆内行礼,奏报“国书已呈上”,然后把国书交给枢密院(掌管军事机密的机构)开封。宰相给皇帝读完后,舍人引领副使从北阶上殿,站在栏杆内。向宋朝正使行礼,正使先俯身跪下,然后行礼。起身后,又站好。正使跪下奏事完毕后,起身退下;被引领着从北阶下殿,向副使行礼,然后面向南边行礼。
舍人行礼,禀报南朝国信使某某官员以下的人已经等候完毕,行完七拜礼;然后,使臣队伍的领头人退出来,谢恩,跳舞,行了五拜;出来后,又谢恩,感谢皇帝的接见、宴会、慰问和汤药,跳舞,行了五拜,然后各个使臣都行礼。接着被引领着回到驻地。阁使传达圣旨,赐给使臣们衣服和金带。使臣的随从们依次进宫觐见。舍人报出使臣队伍领头人的姓名以下的人,行了再拜礼;没有退出去,奏报“圣上万福金安”,又行了再拜礼,高呼“万岁”,然后各个使臣都行礼。接着被引领着出去。舍人传达圣旨,赐给衣服。副使和随从们都领了衣服后,舍人引领副使进去,在丹墀内面向大殿行礼。舍人报谢恩,行礼,跳舞,行了五拜,然后报上殿等候的使臣。引领副使从南阶上殿,站好位置。随从们进去,谢恩,行礼,高呼“万岁”。报“有旨意设宴”,行了再拜礼,高呼“万岁”,然后各个使臣都行礼。负责接受赏赐的官员在北廊站着。摆上御床,大臣们敬酒,皇帝喝酒。契丹舍人和汉族阁使一起行礼,有资格坐着的和侍立的官员都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个使臣都行礼。喝完酒后,行礼,有资格坐着的官员都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入座行酒令,亲王、使相、副使一起演奏乐曲。如果宣令酒喝完,大家一起站起来把酒喝完。放下酒杯,站好位置谢恩。行礼,大家一起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入座。接下来,给坐在方席上的官员们敬酒。如果宣令酒喝完,谢恩如前。殿上酒喝完三巡后,行茶、上菜、再上菜。酒喝了五巡后,等到乐曲结束,向廊下的随从们行礼,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入座。如果宣令酒喝完,大家一起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入座。殿上酒喝完三巡后,行茶、上菜、再上菜。酒喝了五巡,等到乐曲结束,向廊下的随从们行礼,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个使臣都行礼,引领着他们出去。乐曲结束,官员们和副使一起起身,行礼。行礼,有资格坐着的官员和副使一起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各个使臣都行礼。引领副使从南阶下殿,在丹墀内跳舞,行了五拜,然后各个使臣都行礼。引领他们出去。接下来,引领众官员下殿,全部出去后,向阁门报告一切顺利。皇帝起身,鸣锣开道。
天蒙蒙亮的时候,大臣们都进宫了,宋朝使臣也到了宫廷的临时住所。皇帝上了大殿,殿前、教坊(负责音乐歌舞的机构)、契丹文武官员,都按照第一次接见时的礼仪站好。宋使臣跟在翰林学士后面,从东侧门进入大殿,面向西边深深鞠躬。
然后,宫廷侍从也鞠躬,向文武百官通报说:“臣某某以下,参见皇上。”之后,宋使臣行了七次叩拜礼,感谢皇帝召见他们赴宴,致辞完毕后,又跳了舞,完成了五次叩拜。随后,乐队奏乐,大臣们都到殿上等候。
侍从引领大臣、宰相、其他官员、宋使臣副使以及那些有资格坐在垫子上(方茵朵殿)的大臣们,从西边的台阶上殿,站好位置;其他没有资格坐的大臣们则从西侧门出去。
接下来,宫廷侍卫进来了,行礼后,感谢皇帝赐宴。他们站在两侧廊柱旁,保持着第一次接见时的礼仪。有两个侍卫负责斟酒,教坊乐队再次行礼,乐队成员也到殿上等候。皇帝入座后,大臣们开始敬酒。
侍从和阁使(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也行礼、敬酒,都按照第一次接见时的礼仪进行。接下来,轮到那些有资格坐在垫子上的大臣们敬酒,直到把酒喝完,一切按照惯例进行。
殿上敬酒完毕后,两侧廊柱旁的侍卫也开始敬酒,跟刚才一样。殿上敬饼茶完毕后,教坊乐队致辞,然后示意大臣们、宋使臣和廊柱旁的侍卫们都站起来,等乐声停了,大臣们等都鞠躬。乐队再次行礼,殿上那些有资格坐着的和站着的大臣们都叩拜,高呼“万岁”。乐队成员回到座位。接下来,廊柱旁的侍卫也行礼,同样高呼“万岁”。
宴会稍作休息,乐队示意大臣们站起来,皇帝起身进入内阁。大臣们从东西两侧的台阶下殿,回到临时住所,皇帝赏赐了鲜花。负责接受赏赐的官员引领侍卫出去,接受赏赐鲜花,程序也一样。
插好鲜花后,侍卫们回到两侧廊柱旁站好。然后,侍从引领大臣们和宋使臣从两侧门进入大殿,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皇帝从内阁出来重新坐下。皇帝入座后,乐队示意那些有资格坐着的和站着的大臣们以及宋使臣鞠躬。乐队行礼,大臣们高呼“万岁”,乐队成员回到座位。廊柱旁的侍卫也同样行礼。
接下来是敬单茶、敬酒、上膳、上水果。殿上敬了九次酒,使臣们欣赏了乐曲。乐曲结束后,乐队示意两侧廊柱旁的侍卫站起来,行礼,高呼“万岁”,然后说“各位请便”,侍卫们在官员的引导下退场。
宴会结束,殿上大臣们和宋使臣都站起来,行礼,高呼“万岁”。乐队成员等候。侍从引领大臣们和宋使臣从东西两侧的台阶下殿。契丹官员谢恩离席,汉人官员和宋使臣也谢恩离席,跳了舞,行了五次叩拜礼,乐队说“各位请便”。
送走宾客后,向宫门报告一切顺利。皇帝起身。
好家伙,这可是个隆重的场面!宋朝使臣一大早来给太后拜年,那阵仗,不得了!官员、使臣副手们都排好了队,跟参加宫廷宴会似的,规规矩矩的。
太后娘娘升殿就座,契丹的文武官员们赶紧起身,上殿行礼完毕。然后,宰相大人宣布宋朝使臣副手和随从们已经上报了来访的文书,让他们都站好。接着,舍人领着使臣副手们进了北洞门,他们面向南方,深深地鞠了一躬。舍人也在一旁行礼。然后,就通报说南朝的使臣某官以及随行人员前来辞行。
使臣们先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没出队列,高呼“太后万福金安”,又行了两次跪拜礼;之后才出队列,恋恋不舍地离开宫殿,致辞完毕,再次行礼。接下来,大家依次上殿等候。舍人引领使臣们上了南边的台阶,让他们站好。然后,舍人一一报上使臣的名字,使臣们再次行两次跪拜礼,高呼“太后万福金安”,“万岁万岁万万岁”!舍人说“各位请便”,然后引领他们出去。
殿上,大臣们和使臣们都站好,鞠躬行礼。舍人高呼“万岁”,然后请大家入座。上茶、上汤完毕后,舍人请大臣们和南朝使臣起身,互相行礼。舍人再次高呼“万岁”,然后请大家继续等候。
接着,舍人引领六位使臣副手到栏杆内跪下,接受圣旨的盒子。接过盒子后,他们起身,稍微往前走了一步,鞠躬,接受了太后的答复,然后退下。他们从北边的台阶下殿,在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面向宫殿行礼。舍人说“各位请便”,引领他们离开。最后,大臣们也退朝了。
宋朝使臣来朝贺皇帝生日和新年,大家按照正常的朝会礼仪入朝。宋朝使臣到了他们的驻地,皇帝先赏赐使臣的随从一些衣物。
皇帝上殿后,宣徽使和契丹的文武官员都站起身,按照宴会仪式的规矩上殿。中书令宣读了宋朝使臣和随从辞行的文书,其他的官员都在南面站着。乐队演奏完毕后,舍人引领六位副使从北侧宫门进入,他们站在丹墀的北面,面向南方行礼。舍人行礼后,通报给皇帝说南朝的使臣和官员们要辞行了,使臣们先行了两次跪拜,然后起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就跟辞别皇太后时的礼仪一样。负责赞礼的官员们让使臣们起身站好,然后向副使行礼,副使们也回礼。宣徽使宣读了皇帝的旨意,副使们再次行礼。宣徽使又宣布:“皇帝下令赏赐你们每人一套朝服、金腰带、丝绸、弓箭、马鞍和战马等,请你们知悉。”副使们起身站好。
然后,大使三人上前一步,俯身跪下,拿着笏板,阁门使递上皇帝赏赐的物品。赏赐完毕后,他们起身回到原位站好。副使三人也同样受赐。他们感谢皇恩,并表演舞蹈,行了五次跪拜。赞礼官员们让上殿侍候的官员们引领宋朝副使们从南边的台阶上殿,然后让他们站好。引领随从们谢恩,先行了两次跪拜,然后起身,再次行礼,感谢皇帝的宴会款待,又行了两次跪拜,并高呼“万岁”。赞礼官员们让侍候的官员们引领他们到两侧廊庑站立。
皇帝在御座上饮酒,舍人和使臣一起向朝臣和使臣行礼,高呼“万岁”,礼仪跟宴会时一样。在座的官员们也行礼高呼“万岁”。皇帝就座后,开始饮酒,奏乐,席间礼仪,两侧廊庑都一样;上菜、上茶、上饭也都一样。馒头吃完后,随从们起身,礼仪跟迎接使臣登基时一样。音乐停止后,朝臣和使臣都起身行礼,高呼“万岁”,礼仪跟辞别皇太后时一样。使臣们下殿,表演舞蹈,行了五次跪拜。赞礼官员们让上殿侍候的官员们引领他们从北边的台阶上殿,在栏杆内站立。
然后,他们邀请生日和新年的大使二人上前,一起跪下,接受皇帝的书信,然后起身,行礼,接受皇帝的赏赐,礼仪完毕后,他们退下。他们从北边的台阶下殿,在丹墀内行礼。舍人说:“请各位慢走”,然后引领他们从南侧宫门出去。接着,引领殿上的官员们从南北宫门出去,然后向阁门报告一切顺利。
好家伙,这记录的可是古代高丽使臣觐见宋朝皇帝的完整流程啊!咱们一句一句地掰扯掰扯,看看这繁文缛节到底有多少。
首先,高丽使臣进宫,咱们这边的官员都穿着便服,站着迎接,等他们上殿后,就按官职大小排好队站着。然后,宫门官报上名号,领着高丽使臣的副使到殿门口站着。接着,领着高丽大使到露台上跪拜,汇报完行程后,再拜谢,然后起身站好。宫门官传达皇帝问候:“王询安否”,高丽副使都跪下,大使回答:“臣等来时询安”。之后,领着他们下露台,在殿门口站着。然后,高丽使臣献上的礼物被抬进来,摆放在殿前。负责记录皇帝起居的官员记录完毕后,领着高丽使臣鞠躬,转达高丽国王问候并呈上贡品。宣徽使在殿上监督贡品送入库房,马匹和担架都送出去后,就领着高丽副使退下,让他们面朝西鞠躬。
接下来,舍人鞠躬,转达高丽国王感谢皇帝的恩典,并说明进贡使臣某官某以下都在等候接见。然后,高丽使臣跳舞,五次跪拜。他们没有离开队伍,高喊“圣躬万福”,再次跪拜。之后,他们才离开队伍,感谢能见到皇帝圣颜,五次跪拜。离开队伍后,他们又感谢皇帝赐予的接风宴和汤药,五次跪拜,并感谢各位侍候的官员。高丽副使还私下献上一些礼物,摆放在殿前。负责记录皇帝起居的官员记录完毕后,领着高丽使臣鞠躬,转达高丽国王感谢皇帝的恩典以及某官某以下进贡的谢意。宣徽使在殿上监督贡品送入库房,流程和之前一样。然后,领着高丽副使回到殿内,按照官职大小站好。
皇帝没上御座,官员们陪着皇帝喝酒。契丹的舍人和汉人的阁使分别通报和赞颂,然后一起跪拜,高呼“万岁”,之后各自入座。喝完三巡酒,吃了两样菜。如果皇帝下令把酒喝完,大家就起身跪拜,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入座。如果菜没吃完,就起身,再次跪拜,高呼“万岁”。之后,领着高丽使臣退下,跳舞,五次跪拜,感谢各位侍候的官员。然后,领着他们出去,在幕后安排其他官员陪他们继续宴饮。宴饮结束后,皇帝下令赐予衣物,高丽使臣遥谢,五次跪拜后,才回馆休息。
这古代的宫廷礼仪,真是复杂啊! 想想现在,握手寒暄就完事了,真是天壤之别。
各位大臣都上朝了,站好了队,皇上也上殿了。宣徽院、教坊司、控鹤监,文武百官的站位和礼仪都跟平常一样;谢恩宴的流程也跟接待宋朝使臣一样。负责赞礼的官员都上殿候着。契丹的官员谢恩完毕。然后请高丽使臣入殿,高丽使臣面向南面行大礼。我们的舍人(相当于秘书)也行礼,宣读高丽国谢恩进奉使某官及以下人员的姓名,表示他们谢恩完毕,一共行了十二个大礼。赞礼官员都在殿上候着,大臣和使臣副手都站好位置。大臣敬酒,契丹的舍人负责传达,汉人的阁使负责赞礼,殿上的大臣都行礼。赞礼官员都候着,敬酒。大臣回到原位站着,赞礼官员说可以坐了,大臣们就都坐下,开始喝酒。如果皇上宣布酒喝完了,赞礼官员要再行两次大礼,然后大家继续坐。教坊司的人表演完了,大臣们都站起来。表演结束,赞礼官员再行两次大礼,然后大家继续坐。所有的行礼,都要喊“万岁”。音乐演奏完了,大臣们起身,退朝。契丹的官员谢恩完毕,中书令以下的官员谢恩完毕后,领着使臣副手谢恩,行了七个大礼。赞礼官员说“各位请便”,控鹤监的官员在宫门外候着,向阁门报告一切顺利。负责供奉的官员带领大家退朝。第二天,再去问候皇上的龙体。
高丽使臣告辞的礼仪是这样的:大臣们上朝、上殿的礼仪都跟平常一样。阁门奏报高丽使臣告辞的文书,大臣们起身,恋恋不舍地送别,也跟接待宋朝使臣一样。赞礼官员都在殿上候着。引领高丽使臣从西边的台阶上殿站好。契丹的舍人负责赞礼,行礼并高呼“万岁”。赞礼官员说可以坐了,中书令以下的官员陪着喝了三轮酒,吃了两样菜,都跟初次见面时一样。谢恩完毕后,赞礼官员说“有旨意设宴款待”,行了五个大礼。赞礼官员说“各位请便”,引领使臣离开,在幕后另派官员陪着使臣继续宴饮。宴饮结束后,皇上赐予衣物,使臣跪下接受,遥拜五次以示感谢。然后,使臣返回馆舍。
西夏国来进贡,那朝见礼仪是这样的:大臣们上朝结束之后,就领着西夏使臣从左边进入宫殿,走到丹墀(宫殿前的台阶)那里,面向大殿站着。然后领着使臣上到露台站着。使臣先稍微往前走一点,然后跪下,把来访的情况汇报完毕后,起身,回到原位。 宫里的官员宣读圣旨,问“西夏使臣一切安好么”,使臣就弯着腰听着,然后跪下回答“一切安好”。 回答完之后,再次伏地起身,回到原位。 然后领着使臣从左边下去,走到丹墀,面向大殿站着。 贡品从右边搬进来,从左边搬出去。 贡品搬完后,宫里的官员鞠躬,通报西夏使臣的名字,请求觐见皇上。 这整个过程,一共要行十七个礼。 然后,负责仪仗的官员站直了。 如果有私人献礼,等献礼完毕,官员就向使臣鞠躬,然后说“进贡完毕”。 负责仪仗的官员站直了,然后领着西夏使臣从左边进入大殿,站好位置。大臣和使臣一起齐声说“喏”(表示遵命)。 喝完三杯酒后,领着西夏使臣从左边下去,到丹墀谢恩,行五个礼。 谢恩完毕后,官员说“皇上已经下令设宴款待”,然后又行五个礼。 负责仪仗的官员站直,领着西夏使臣从右边出去。 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在宫外还会设宴款待,有官员陪宴,还会赏赐衣物。
西夏使臣告辞的礼仪是这样的:大臣们上朝结束之后,就领着西夏使臣从左边进入宫殿,通报“某国某使臣前来辞行”,使臣行两个礼。 使臣不用离开队伍,起身后,再行两个礼。 然后离开队伍,依依不舍地向宫殿告别,并致辞,再次行两个礼。 皇上会赏赐衣物,谢恩的礼仪和朝见时一样。 如果皇上设宴款待,使臣要行五个礼。 完毕后,官员说“一路顺风”,然后领着使臣从右边出去。
△嘉仪上
第一天,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就在正殿北边搭了个帐篷,南边放着皇帝的座位。负责礼仪的官员则在东西两边的朝堂上为官员和使臣们安排座位。负责音乐的官员在殿内摆好乐器,指挥乐队的人站在殿内第二层西边的台阶上,面朝东。负责车马的官员把皇帝的坐骑和车驾都准备好了。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官员则把皇帝的轿子也准备好了。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还在东西两边的台阶上铺好了卸剑的席子。文官六品以上官员在横街南边,面朝西站好;武官五品以上官员也在横街南边,面朝东站好,所有的人都朝北站成几排,不同级别的官员站位也不同。士兵们则各自带领自己的部队在各个城门驻扎,负责皇宫卫戍的部队和仪仗队则在殿内列队待命。
到了受册的大日子,负责保管册宝的官员从西便门进入宫殿,把册宝放在西边的台阶上。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侍从们进入宫殿,各就各位。侍中在东边的台阶下卸下佩剑和鞋子,上殿后,在栏杆外俯身跪下,奏报“一切准备就绪”;然后下殿,穿上鞋子和佩剑,回到原位站立。负责宫门禁卫的官员在西边的台阶上殿,跪下请求打开宫门;然后面向殿内鞠躬,奏报“奉旨开启宫门”。殿中监、少监、殿中丞等官员带领皇宫卫队进入殿内,站在官员们后面。负责宫廷音乐的官员入殿,来到指挥乐队的位置。负责保管符节和玉玺的官员前往宫门迎接皇帝。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文官四品到六品、武官三品到五品官员,在宫门外站好。
皇帝乘坐轿子来到宣德门。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带领内务部门的官员,迎接皇帝进入宫殿,皇帝换上盛装。侍中在东边的台阶下卸下佩剑和鞋子,上殿,奏报一切准备妥当。负责祭祀的官员带领祭祀官员,祭祀官员带领皇帝。内务部门的官员退下,负责宫廷音乐的官员指挥乐队奏乐,乐队奏响黄钟,其他乐器也随之奏响,乐声响起;皇帝登上御座,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合上扇子,音乐停止;然后掀起帘子,打开扇子。负责保管玉玺的官员奉上玉玺,左右两边的卫队报告平安无事。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的官员入殿,乐声响起;官员们站好后,音乐停止。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侍从们和南边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的官员一起站好,面向北方。东边的人往西站,西边的人往东站,行礼,七拜。礼毕,各归原位。
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负责保管册宝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下来,走到丹墀,在殿内摆好香案和册宝案。摆好册宝后,乐声响起;官员们站好后,音乐停止。捧着册宝的官员站在后面,东西相对而立。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侍从们和南边的官员一起站好,面向北方,如同刚才一样。宣读再拜礼,在场的人都再拜;舞蹈,五拜。礼毕,各归原位。捧着册宝的官员在西边的台阶下卸下佩剑和鞋子,然后上西边的台阶进入大殿,乐声响起;把册宝放在御座前,东西相对而立,面向北方。捧着册宝的官员在西边的墙壁下站好,面向北方,音乐停止。宣读册宝的官员出列,站在殿内,宣读再拜礼,三呼“万岁”,然后在西边的台阶下卸下佩剑和鞋子,上西边的台阶进入大殿,在栏杆内站好,在御座前。侍中接过册宝,捧着册宝的官员把册宝盒送到宣读册宝的官员面前跪下,相对而立。宣读册宝的官员俯身跪下;读完后,起身。捧着册宝的官员跪下左膝,把册宝交给侍中。侍中接过册宝,交给相关人员,从西边的台阶下去,穿上鞋子和佩剑,回到殿内原位。宣读再拜礼,三呼“万岁”,然后官员们各归原位。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侍从们和南边的官员一起站好,面向北方,如同刚才一样。宣读拜礼,在场的人都行礼;舞蹈、鞠躬,如同刚才一样。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官员们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卸下佩剑和鞋子。上殿,乐声响起;在栏杆内站好,音乐停止。俯身跪下,所有官员致词祝贺完毕后,起身。从西边的台阶下去,佩上佩剑,穿上鞋子,乐声响起;回到原位,音乐停止。宣读拜礼,在场的人都再拜,舞蹈,五拜,鞠躬。侍中在御座西边面向西边,宣布“仪式结束”,大家都再拜。侍中宣读完毕后,大家都再拜,舞蹈,五拜,然后各归原位。三品以上官员退场,乐声响起;官员们都出去后,音乐停止。侍中在御座前俯身跪下,奏报“仪式完毕”,然后起身。退下,从东边的台阶下殿,佩上佩剑,穿上鞋子,回到原位。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合上扇子,放下帘子。负责祭祀的官员和祭祀官员带领皇帝起身,乐声响起;到达宫殿后,音乐停止。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领文官四品、武官三品以下的官员出宫殿,分列两旁站好;然后带领侍从们出去,然后是兵部、吏部官员出去,然后是皇宫卫队出去,然后是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出去,然后是殿中监、少监带领皇宫卫队出去,仍然站在官员们后面。然后东西两边的宫门官员在丹墀内鞠躬,奏报宫内一切平安,然后退下。宫门官员在丹墀内鞠躬,说“奉旨开启宫门”。出去后,在宫门外文武官员中间站好,呼唤承受旨意的官员。承受旨意的官员答应,走到宫门官员后面,鞠躬,行礼。宫门官员鞠躬,说“奉旨开启宫门”。承受旨意的官员答应,鞠躬,行礼,站直身体,大声说“奉旨开启宫门”。声音消失后,快速退下。文武官员一起再拜。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一人代替传达命令的官员,在殿前鞠躬,行礼,说“奉旨开启仪仗队”,然后出去。开启皇宫卫队也一样。第二天,文武官员入宫问候皇帝圣躬。
太平元年的时候,咱们这儿举行册封仪式,大体上还是按照唐朝和晋朝以前的旧例来的。
另外呢,还有一份给契丹可汗柴册的册封礼仪,它呢,是把唐朝的礼仪和一些其他的东西揉合到一起的。
还准备了一份给汉朝皇帝册封的礼仪,跟前面那个契丹的礼仪差不多,只是略有不同。 除了这些,还有一份关于册封宝物的礼仪。
皇太后册封仪式,一开始在元和殿摆设,跟皇帝受册的仪式一样隆重。到了吉时,皇帝在弘政殿等候。册封队伍入场,侍从官员跟着进去,门外金吾卫列队站立,文武官员分列两旁。侍中大人解下佩剑,奏报“一切准备就绪”。宣徽使大人下令,请出木契,并指挥仪仗队,所有程序都跟皇帝受册一样。乐工们入场,阁使站在文武官员队伍中间,喊叫负责接受命令的官员。官员回应“喏”,快步走到阁使身后站定。阁使鞠躬行礼,说:“奉旨,请仪仗队入场”。接受命令的官员也鞠躬回应“喏”,行礼,大声说:“奉旨,请仪仗队入场”。文武百官一起行礼,再拜。殿中监押着仪仗队入场,文武百官也跟着入场,程序都一样。宣徽使大人带领内务各司的侍奉官员在“天桥”等候。
皇太后在紫宸殿乘坐着平顶轿辇出来,童男童女和乐队引导着。到了金銮门,阁使奏报内务各司的官员已经准备就绪,然后引导皇太后前往元和殿。皇太后进入西北角的偏殿更衣。侍中大人解剑,上殿奏报室外准备完毕。宣徽使接过册宝入殿奏报。侍中下殿,然后回到原位。协律郎举起指挥旗,乐队奏乐。太乐令、太常卿引导皇太后升座。宣徽使指挥侍者合拢扇屏,卷起帘子,打开扇子,乐声停止。符宝郎奉上宝印,放在皇太后座位右侧。左右金吾大将军互相行礼,鞠躬,奏报:“军国内外平安”。东上阁门副使引导丞相从东门入殿,西上阁门副使引导亲王从西门入殿,通事舍人引导文武百官入殿,一切仪式都按规矩进行,乐队奏乐;官员们就位后,乐声停止。文武百官上前一步,互相行礼,再拜,然后退回原位。东西上阁门使和宣徽使从弘政殿引导皇帝乘坐肩舆前往西便门。进入宫门,乐队奏乐;到达殿前指定位置,乐声停止。宣徽使指挥皇帝行礼,皇帝问皇太后“圣躬万福”,然后行礼。皇帝在西阁就座,全体官员按照仪式行礼。北府宰相押送册宝,中书、枢密院的六名史官抬着册宝,东西上阁门使引导着册宝,宣徽使引导皇帝送上册宝,乐队奏乐;到达殿前指定位置,乐声停止。宣徽使指挥皇帝再拜,高呼“万岁”,群臣陪同行礼。翰林学士四人、大将军四人抬着册宝。皇帝捧着册宝上前,三次举起册宝,然后授予册宝。将册宝抬到西阶上殿,乐队奏乐。将册宝放在皇太后座位前,乐声停止。皇帝站在册宝西侧,面向东方。舍人引导丞相到殿中央再拜,三次高呼“万岁”,解下佩剑,然后上西阶入殿,乐队奏乐;到达宣读册宝的位置,乐声停止。丞相俯伏跪地宣读册宝完毕,俯伏三次高呼“万岁”,然后回到原位。宣徽使引导皇帝下殿,乐队奏乐;到达殿前指定位置,乐声停止。皇帝行礼,跳舞,行礼完毕,引导皇帝上西阶入殿。到达皇太后座位前,俯身下跪;致词完毕,俯伏起身。引导皇帝下西阶,到达殿前指定位置,行礼,跳舞,行礼,鞠躬。侍中在殿上,宣读皇太后的答辞“朕准了”,皇帝再拜。宣读完毕,引导皇帝上殿,乐队奏乐;到达西阁,乐声停止。丞相、亲王、侍从文武百官一起行礼,拜舞,三次高呼“万岁”,一切仪式都按规矩进行。丞相上前祝贺,侍中宣读皇太后的答谢词,一切仪式都按规矩进行。丞相以下官员退场,乐队奏乐;出门后,乐声停止。侍中奏报“仪式完毕”,宣徽使吩咐合拢扇屏,放下帘子。皇太后起身,乐队奏乐;进入偏殿,乐声停止。文武官员走出殿外,分列两旁侍候。兵部、吏部官员记录,金吾卫仪仗队退场,一切仪式都按规矩进行。阁使奏报“仪仗队可以撤了”,所有程序都跟皇帝受册的仪式一样。
好家伙,册封皇后的仪式那叫一个隆重!那天,一大早,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们就都到了端拱殿外面等着呢。
皇后娘娘到了殿阁,侍中就喊一声“中严”(这应该是个仪式性的说法),然后就让各位命妇按照顺序进入殿内,分列东西两边站好。皇上在殿上坐着呢,下令开始册封仪式。负责送册宝的人,先把册宝送到端拱殿门口的幕帐那儿。侍中又喊一声,表示外面准备好了。然后,负责承旨的人就让人把扇子拿来,扇子一打开,旗帜一举,乐队就开始奏乐了。皇后娘娘这才从殿阁里出来,坐到早就准备好的座位上。扇子打开,帘子卷起,旗帜放下,乐队就停了。接着,命妇们一起面向大殿,给皇上行礼,一共八拜。皇后娘娘起身,乐队又奏乐了;走到殿下铺着褥子的座位那里,乐队又停了。然后,把册宝抬进来,放在皇后娘娘座位前面的褥子上。侍中传达皇上的旨意,皇后娘娘行四拜礼,其他的命妇们也跟着一起拜。
接下来,念册宝的人走到皇后娘娘座位前,跪下伏地,念完册宝。皇后娘娘又行四拜礼,陪着的命妇们也跟着一起拜。然后,请皇后娘娘上殿,使臣拿着册宝,放在皇后娘娘座位前的案子上,然后退到一边,面向西边站着。这时,命妇们就在殿上向皇后娘娘祝贺,也行四拜礼。然后,领头的命妇上殿,念完祝贺词后,下殿回到原位,再行四拜礼。侍中禀报皇上,说皇后娘娘已经答谢了,大家又行四拜礼。答谢完了,又行四拜礼。然后,领头的命妇上殿给皇后敬酒,皇后娘娘也回敬了送册宝的人,侍中就宣布仪式结束了。负责承旨的人又让人把扇子拿来,乐队奏乐,皇后娘娘起身回殿阁,乐队停了。最后,大家分东西两边出殿。
好家伙,这册立皇太子的仪式,那可是相当隆重!前一天,就在宣庆殿搭起帐篷,文武百官的座位都安排好了,摆放得跟皇帝受册一样正式。皇太子在朝堂北边,面西坐着;金辂(皇太子坐的车)停在朝堂门外,也面西;皇太子的仪仗队、乐队什么的,都候在宣庆殿门外;皇太子的座位设在殿内横街南边,大概东北方向;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在乐队东西两边站着;其他官员按平常规矩站位。
到了册立这天,门下侍郎拿着册子,中书侍郎拿着宝和绶带,都摆在案台上。两个穿绛色衣服的官员,抬着案子站在那儿。宝案在横街北边,面西;册案在北边;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站在案子后面。侍中喊一声“肃静!”。皇太子戴着远游冠,穿着绛纱袍,拿着圭(玉器)出来了。太子舍人把他领进去,在座位北边站着。东宫的官员,从三师以下都跟着,站在皇太子东南方向,面西。皇太子一进门,乐队就开始演奏;到了座位,乐队就停了。典仪官让皇太子行两次跪拜礼,在场的人都跟着拜。中书令站在皇太子东北方向,面西,门下侍郎把册案推过去,中书侍郎接过册子,交给中书令,然后再回到原位。传旨的官员喊“奉旨”,皇太子又拜了两次。宣旨完了,又拜了两次。中书令跪着读完册子,然后起身。皇太子又拜了两次,接受册子,然后交给左庶子。中书侍郎接过宝,交给中书令。皇太子接过宝,交给左庶子。中书令以下的官员都回到原位。抬案子的把案子撤下去。典仪官又让皇太子行两次跪拜礼,皇太子拜,在场的人都跟着拜。太子舍人领着皇太子退出去,乐队又奏乐;出了门,乐队就停了。侍中喊一声“礼毕!”
皇太子上了金辂,左庶子以下的官员簇拥着,仪仗队、乐队都列队在宣庆殿门外。三师、三少以及其他宫中官员在金辂前后引导,鸣锣开道,回东宫。东宫门口也提前安排好了仪仗队,到了宫门,锣声才停。皇太子下了金辂,舍人领他进去坐下,文武官员依次上前祝贺。仪式就结束了。
好家伙,这册封王妃公主的仪式,那可是相当隆重!册封这天,负责册封的官员,也就是押册使和他的副手,他们带着册宝,从东便门浩浩荡荡地进宫,一路仪仗森严,走到大殿前。册宝摆在横街北边稍偏东一点的地方。那些官员们站在大殿前面,毕恭毕敬地鞠躬。
然后,侍中大人在皇帝面前宣布:“有制!” 所有人都得行二拜礼,再鞠躬。宣读完册封圣旨后,就开始歌舞表演,然后五拜,最后,官员们拿着册宝,从宣庆门出宫。押册使和他的副手们带着仪仗和册宝,来到各个王妃公主府邸的大厅前面,把东西摆好。 接下来,准备好了让她们接受册封的拜垫,册宝放在拜垫左边,把盖子掀开。押册使的副手站在册宝的右边。
受册封的王妃公主站好位置,传旨官宣布:“有制!” 她们得再拜。宣读完圣旨后,抬册宝的人把册宝盒放在拜垫前,跪着捧着。读册的人和受册封的王妃公主一起俯身跪下。读完后,大家一起起身。受册封的王妃公主谢恩,国王要行五拜礼,王妃和公主则行四拜礼。
要是当天要册封好几个人,那顺序是这样的:先册封皇太后,赐予她册宝;然后皇帝在殿上同时宣读册封皇后的圣旨,派人去册封皇后和其他的王妃公主们;最后才册封皇太子。
选了个好日子,皇后娘家的人全来了。第二天一大早,皇后从娘家出来,坐在堂屋里。皇帝派了使者和媒人,带着祭品和酒菜来到家门口。负责接待的人通报一声,使者和媒人进去拜见,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站直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跪拜一次,给皇后、皇后的父母、亲戚和兄弟敬酒。酒敬完后,他们再次跪拜。然后是纳币,念完祝词,再次行礼,这才算完,皇后娘家人也都坐下了。皇后家的女主人(惕隐夫人)行了四个跪拜礼,请求皇后上车。皇后依次向父母、伯叔父母、哥哥辞行,每个都行了四个跪拜礼;对其他长辈,都行了两个跪拜礼。皇后上了车,父母喝了送别酒,念了告诫的话,使者、媒人、送行的人都听了一遍。车队出发了,伯叔父母、哥哥也像刚才一样喝了送别酒。乐队在路上演奏,为皇后祝福,皇后下令赏赐他们东西。皇后娘家人追着送行,敬酒,然后才离开。快到宫门口的时候,宰相宣读圣旨,赐给皇后酒,送行的人都喝到了。到了宫里,皇后的女主人(惕隐夫人)带着皇室成员迎接,行了两次跪拜礼。皇后的车在便殿东南七十步的地方停下,皇后的女主人(惕隐夫人)请皇后下车。她拿着盛水的银壶,捧着装鞋的盒子,踩着黄色的地毯走。前面一人拿着羔羊皮裘,像披风一样给她披上;前面一个妇人拿着镜子倒着走。在路上放好马鞍,皇后跨过去,然后去神主室,行了三次跪拜礼,分别朝南、朝北各拜一次,敬酒。向谒者(负责传达旨意的人)行了一次跪拜礼。一切礼仪结束后,再次行跪拜礼。然后去拜祭公婆的画像,敬酒。挑选一些皇族中合适生育子孙的妇女,向她们行两次跪拜礼,并将银壶和装鞋的盒子交给她们。又去拜祭其他皇帝的画像,敬酒。神灵赐予皇后礼服、珠宝、佩饰,皇后行礼接受并穿上。皇后的姐妹和陪同拜祭的人,都得到了赏赐。迎接皇后的皇族成员和送行的皇后娘家人,互相敬酒,都喝完后,皇后在偏殿休息,送行的人在旁边吃饭。媒人传达旨意,让送行的人在殿北列队等候。
等皇帝来到御座,选一位皇族中的尊长坐在殿内深处的主位上,主持婚礼。皇帝派人来回在皇后娘家人之间传达旨意,请皇后娘家中的长者带领送行的人上前,来到御座前,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又拜一次,稍微往前走一点,宣读送行词;然后退回原位,再次行跪拜礼。皇后娘家的长者和送行的人向殿内深处的主位上的人行了三次跪拜礼,分别朝南、朝北各拜一次,向谒者(负责传达旨意的人)行一次跪拜礼。皇后娘家的长者跪下问候“圣上万福”,行了两次跪拜礼;再次宣读送行词,又行了两次跪拜礼。殿内深处的主位上的人和媒人敬酒三次,让送行的人再次行跪拜礼,然后大家坐下,宴会结束。第二天早上,皇帝起床后,去拜祭先帝的画像,敬酒完毕,回到大殿,宴请皇后娘家人和群臣,皇族和皇后娘家人互相敬酒,和之前一样,还有百戏、角抵、赛马等娱乐活动。又过了第二天,皇帝在大殿上赏赐皇后娘家人和送行的人,赏赐各有不同。受赏的人行了两次跪拜礼,敬酒,再次行跪拜礼。皇帝在偏殿,官员呈上皇后的服饰清单。酒过五巡,送行的人告辞,皇族向皇后娘家人赠送礼物;皇后娘家人向殿内深处的主位上的人回赠礼物。仪式结束。
公主出嫁的仪式啊,得先选一位公主的叔叔当婚事的负责人。那些负责说媒的、主持仪式的,发言的流程,从纳彩到婚礼结束,跟皇后出嫁的仪式差不多。选个好日子,一大早,媒人就催着公主家的人去皇宫。等皇帝皇后在便殿等着呢,公主家的人就带着公主进宫拜见。敬完酒,皇帝就让皇室成员和公主家的人互相敬酒。第二天,公主家带着公主和女婿以及家人再去皇宫拜见皇帝皇后,皇宫里摆宴款待。送完礼物,大家就告辞了。
皇帝会赏赐公主两辆青色的轿子,轿子的龙头和车盖都用银子装饰,轿子由骆驼拉着;再赏赐一辆送葬用的车,车厢全是锦缎,上面有银色的龙纹,挂着铃铛,后面垂着大毡子,由牛拉着,车上还载着一只羊,说是祭祀用的羊,算是提前准备好了丧葬的物品,包括所有丧葬的用品都准备好了。皇帝还会赏赐女婿朝服、四季穿的衣服、马匹和鞍具,总之该准备的都准备齐全了。皇帝还会选一位皇室成员,送公主女婿回家。
亲王女儿被封为公主后结婚的仪式,也差不多,就是根据亲疏关系,规格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