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辽太祖在炭山北边建了羊城,设立了税务机构,方便各地的商品交易。这也就是征商法的开端。后来太宗攻下燕地,设立了南京,城北有个大市场,各种商品堆积如山,朝廷就派官员管理税收。其他四个陪都和一些重要的产地,也都设立了类似的机构。东平府城里建了个“看楼”,把市场分成南北两部分,下午交易在北市,中午以后则在南市交易。雄州、高昌、渤海也设立了互市,方便与南宋、西北地区和高丽进行贸易。所以女真族用金银、丝绸、布匹、蜂蜜、蜡以及各种药材来换取来自铁离、靺鞨、于厥等部族带来的蛤珠、青鼠皮、貂鼠皮、鱼胶、牛羊驼马和毛毯等货物,这条贸易路线非常繁忙。
到了圣宗统和年间,燕京留守上奏说老百姓吃不饱饭,请求取消居庸关的税收,方便山西运粮进来交易。朝廷还下令各行宫检查,把尺寸不合规格的布匹禁止在市场上卖。第二年,朝廷又下令说南北两府的市场人太少,要让各部门派一百辆车去赶集。还开辟了奇峰路,方便易州的贸易。二十三年,振武军和保州也设立了榷场。当时北院大王耶律室鲁说他部下俸禄里的羊不够,大家都很穷,请求用瘦弱的老羊和羊毛换取南方的丝绸,这样对上对下都好办。到了天祚帝时期,赋税沉重,交易制度也乱了套,国库空虚,百姓也苦不堪言。
辽太祖得到很多汉族百姓后,就把他们从八部中分出来,另立一部,管理他们居住的古汉城。这座城在炭山南边,有盐池,就是后魏的滑盐县,八部都从这里取盐。后来辽军征讨幽州和蓟州回来,驻扎在鹤剌泺,就命令从那里取盐供应军队。后来鹤剌泺的盐产量越来越多,足够朝廷和军队使用了。会同年间,太宗攻打后晋,得到了后晋的十六州土地,但瀛州和莫州不在其中,这才得到了河间煮海制盐的利益,在香河县设立了榷盐院,于是燕云地区以北就暂时吃沧州的盐了。当时产盐的地方,比如渤海、镇城、海阳、丰州、阳洛城、广济湖等等,五京的计司都分别管理自己辖区内的盐场。至于具体的制盐方法和每年的产量,就不得而知了。
话说咱们大辽国的冶炼业,那可是从太祖皇帝时期就开始兴旺发达的了。当时咱们收服了室韦地区,那地方盛产铜、铁、金、银,而且当地老百姓特别擅长制作铜铁器。还有个叫曷术部的地方,那儿铁矿特别多,“曷术”啊,就是咱们大辽话里的“铁”的意思。 这曷术部呢,就设立了三个冶炼厂,分别是柳湿河冶,三黜古斯冶,还有手山冶。
神册年间,咱们平定了渤海国,占领了广州,这广州啊,原本是渤海国的铁利府,后来改名叫铁利州,那地方也是铁矿丰富得很。还有东平县,这地方以前是汉朝的襄平县,也出产铁矿,当时就安排了三百户人家专门负责开采和冶炼,按着规定上缴朝廷。因为这些冶炼厂大多都在国都的东边,所以咱们在东京设立了户部司,在长春州设立了钱帛司,专门管理这些事儿。
太祖皇帝当年征讨幽州和蓟州凯旋的时候,路过山脚下,发现了银矿和铁矿,就下令在那里设立了冶炼厂。到了圣宗皇帝太平盛世的时候,又在潢河北边的阴山和辽河的发源地,发现了金矿和银矿,于是又兴建了冶炼厂,开始大规模地开采冶炼。从那时候起,一直到天祚皇帝时期,咱们国家都靠着这些矿产资源,赚得盆满钵满,国力强盛啊!
话说啊,最早铸钱的法子,是先祖撒剌的夷离堇想出来的,因为咱们这儿铜矿多,他就开始造钱了。他儿子,也就是咱们太祖皇帝,沿用了这个法子,结果国家越来越富强,这才打下了江山。
后来太宗皇帝设立了五个冶铁作坊的总管,负责全国的钱币和铁器的生产。石敬瑭还献上了边境上积攒下来的很多钱,用来加强军备。景宗皇帝觉得以前的老钱不够用了,就铸造了新的“乾亨通宝”,流通起来。圣宗皇帝呢,他让人挖开了大安山,找到了刘守光藏在那儿的钱,分给了五个财政部门,还铸造了“太平通宝”,新旧钱币一起用。这样一来,全国的钱就多了起来,到处流通。所以,统和年间,皇宫的钱库里钱多得不得了,还赏赐给了南京的各军。开泰年间,皇帝下令,那些穷苦百姓,要是把儿女抵押出去换钱的,一天给十文钱,等还清了钱,再把儿女接回来。每年春秋两季,朝廷都用官钱款待将士,钱多得用不完,所以东京铸造的钱,一直用到清宁年间才停。那时候,朝廷还下令禁止各地私自买卖铜铁,防止私铸钱币,还禁止把铜铁卖给回鹘人,法律越来越严了。
道宗皇帝在位的时候,钱币分四种,分别是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安通宝和寿隆通宝,都是因为改元而改了名字。这些钱币的材质和重量,现在已经考证不出来了。只知道杨遵勖因为追回户部拖欠的旧钱四十多万贯,被封为枢密直学士;刘伸当了户部使,一年就多收了三十万贯钱,被提拔为南院枢密使。遇到灾荒的时候,朝廷就拿钱赈济穷人,还给宫里、边关和戍边的百姓发钱。那时候,虽然还没到钱多得堆积如山的地步,但也算得上是富裕了。
到了道宗皇帝晚年,国家开支巨大,虽然还在不停地铸钱,但还是不够用。虽然海云寺捐赠了一千万,朝廷也收下了,但后来又禁止民间钱币流出国境。天祚皇帝在位的时候,又铸造了乾统通宝和天庆通宝两种新钱,可那时上下都穷困潦倒,国库里已经没有钱了。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当迭烈府夷离堇的时候,觉得遥辇氏比较弱,于是就安抚各部族,明确赏罚制度,不随意发动战争,按照百姓的利益来办事,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他重视畜牧业的发展,让牲畜数量不断增加,上上下下都衣食无忧。
等到他当上皇帝后,攻打河东,拿下代北的郡县,缴获了十多万头牛羊骆驼马。枢密使耶律斜轸征讨女真,又缴获了二十多万匹马。这些马匹都被安排到水草丰茂的地方放牧,几年下来,马匹的数量增长得数都数不清。当时,富人们上缴的马匹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而赏赐给大、小鹘军的马匹却并没有减少,这说明辽国在畜牧业方面是有办法的。
咸雍五年,萧陶隗担任马群太保,上书说,虽然名义上还有很多马群,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上上下下都在互相欺骗,应该统计出实际数量,建立户籍。后来,东丹国每年进贡一千匹马,女真一万匹,还有直不古等国一万匹,阻卜、吾独婉、惕德各两万匹,西夏、室韦各三百匹,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部族也进贡了三百匹马;同时,辽国还禁止朔州路的羊马进入宋朝,吐浑、党项的马匹也不允许卖给西夏。
因此,辽国的马匹数量越来越多,最终达到了上百万匹,主管畜牧的官员也因此纷纷升官。从太祖到兴宗,将近两百年时间,辽国的畜牧业一直都很兴盛。 即使到了天祚帝初期,马匹数量也还有几万群,每群至少一千匹。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是,每年都挑选几万匹马到雄州、霸州、清州、沧州一带放牧,以备燕云地区的紧急情况;再挑选几万匹马,供皇帝一年四季打猎游玩;剩下的马匹则分地区放牧。这个制度非常好。
可是到了辽朝末年,辽金之间多次交战,战马损失了六七成,即使马匹价格涨了好几倍,也买不到足够的战马,只能违反规定,购买官马充军。各地的牧场私自卖马的情况越来越多,打猎也弄不到足够的马匹,最终导致辽国被金国打败。辽朝皇帝带着残兵败将四处逃窜,最终灭亡。松漠以北原来辽国的马匹,都成了金国大石林牙的战利品。
辽国的经济状况,从它的畜牧业就能看出来。至于邻国进贡的岁币,以及各属国进贡的土特产,虽然历朝历代的军费开支都依赖这些收入,但这毕竟不是辽国自己生产的,况且这些数量在《本纪》中已经记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话说啊,冀北适合养马,海边适合产盐,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没啥好说的。辽地嘛,大部分都是沙漠戈壁,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冷得很,春天秋天收成也看天吃饭,高粱小米的产量完全看地,根本没法跟中原地区比。可是,辽国从建国初期,粮食就多得吃不完,遇到灾荒还能救济百姓,甚至还能帮助周边国家,富裕得很,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选对了人来管理农业,制定了好的政策呗。
现在很多人讨论钱币的事儿,老是担心钱不够用,铸钱也赶不上速度,所以就搞出了纸币这种权宜之计。西北地区水路交通不方便,跟东南沿海比起来,顶多只有十分之一二。辽国鼎盛时期,钱币流通顺畅,国库充盈,发放军饷、赏赐,动辄上亿,可从来没听说过用纸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旧的钱币和新铸的钱币都允许老百姓使用。孟子说过:“善于经营民生的人,即使是灾年,也饿不死人。”只要人努力,一个人就能战胜天灾,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所以说,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都能想办法利用天时地利,没有办不成的事儿。粮食最重要,钱财也最重要,我特地写下这两点,来赞扬辽国初期那些有功之臣,他们确实很会治理国家,让国家富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