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这《周礼》里记载,寺人负责管理宫门的禁卫。可你看那些像巷伯那样在《诗经》里被歌颂的,或者像勃鞮那样在晋国立下大功的,虽然忠心耿耿,但其实都超出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啊。汉朝唐朝那些宦官专权、搞坏政治的事儿,简直不敢细说,这都是因为他们被皇帝过度宠信造成的。辽朝的宦官,像王继恩和赵安仁这样,他们的好坏都能给我们后人做个警示,所以他们的故事才被记载下来。

王继恩是棣州人。当年萧太后南征的时候,王继恩被俘虏了。一开始,萧太后从战利品里挑出将近一百个十岁以下、长得好看的男孩子,带去凉陉,把他们阉割成宦官,王继恩就在其中。他聪明伶俐,不仅识字,还懂辽语。后来他一路升迁,当上了内谒者、内侍左厢押班。圣宗亲政后,他又升任尚衣库使、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灵州观察使、内库都提点,官位越来越高。王继恩这个人喜欢清谈,不喜欢争权夺利,每次得到赏赐,他就买书,买到上万卷,都带着自己身边,没事就念念叨叨地读个不停。每当宋朝使臣来进贡,王继恩经常被派去负责宣读皇帝的赏赐。至于他后来怎么样了,史书上就没记载了。

赵安仁,字小喜,是河北深州乐寿人,从小就被俘虏了。辽圣宗统和年间,他当上了黄门令,后来又做了秦晋国王府的祗候。秦晋王死了以后,他又被任命为内侍省押班和御院通进。开泰八年,他和李胜哥一起密谋逃到南宋,结果半路被巡逻的士兵抓住了。

一开始,辽景宗的仁德皇后和辽圣宗钦哀帝关系不好,钦哀帝偷偷让赵安仁监视皇后的动向,皇后的一举一动,赵安仁都得汇报。仁德皇后权势很大,赵安仁害怕惹祸上身,又开始计划逃跑回南方。仁德皇后想要杀了他,但钦哀帝出面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圣宗说:“小喜说过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南朝,每当想起他们,他就心如刀绞,魂不守舍。现在他为了思念亲人,冒着生命危险逃跑,这也是个孝子啊,真是让人可怜!”于是赦免了他。

重熙年间,钦哀帝摄政,想要废掉皇帝,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重元为帝。皇帝和赵安仁商量对策,把太后迁到庆州去守陵,还把赵安仁提拔为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让他兼任契丹、汉人和渤海内侍的总管,以及都提点。后来皇帝想念太后,亲自驾车去迎接她。太后责备赵安仁说:“你该死一万次了!我曾经救过你,并不指望你报答我,你为什么要去离间我和我儿子之间的关系呢?”赵安仁一句话也没说。后来,赵安仁的下落就不知道了。

文章评论说:名位和官职是用来激励天下的,没有才能却能得到功劳和高位是不应该的,更何况是宦官呢!像继恩当上了内谒者,赵安仁当上了黄门令,这还算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会沉溺于私情,竟然被授予观察使、大将军这样的高位呢?《易经》上说:“背负着重担,还往上加,最终会招来祸患。”这就是赵安仁最终没有好下场的原因吧,而继恩却幸运地免于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