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木叶山上,按照祭祀的规矩,把祭祀天神和地祇的地方设好,方向朝东。中间立着一棵主要的祭祀树,前面种着一排树,就像朝臣站队一样;另外还种了两棵树,象征着神灵的入口。“君树”,“神门”,这些词听着就挺庄严的。皇上和皇后到了,各种祭祀的仪式都准备好了。

祭祀用的牲畜有赭白色的马、黑色的牛和赤白色的羊,都是公的。然后,那些负责仪仗的官员们,按照流程,把牲畜杀掉,割开,挂在主要的祭祀树上。大巫师用酒祭祀牲畜。礼官宣读:“仪式准备完毕”。皇上穿着金色的帽子和衣服,戴着玉饰,皇后也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玉佩。皇上皇后骑着马到了祭祀的地方。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男的在南,女的在北,按照各自所属部门的旗帜颜色站队。

皇上皇后下马,走到主要的祭祀树前,然后登上南边的祭坛坐下。文武百官按照顺序入座,行礼完毕后回到原位。皇上皇后走到天神和地祇的祭位前,献上祭品;然后,负责宣读祝词的官员读完祝词后,回到座位。宰相和惕隐(古代官职)依次在主要的祭祀树和其他的树前献祭。乐队奏乐。文武百官退下。皇上带着他的叔伯兄弟们,绕着那两棵象征神门的大树走三圈;其他的宗族成员则绕七圈。皇上皇后再次行礼,在场的官员也都跟着行礼。然后上香,再次行礼。

皇上皇后登上祭坛坐下。再次鸣钟示警后,前往东边的祭祀场所,文武百官跟随,按照之前的顺序站好。大巫师穿着白衣,惕隐用洁白的巾帕给大巫师戴上,大巫师三次致辞。每次致辞,皇上皇后都要行一次礼,在场的官员也都跟着行礼。皇上皇后各举起两杯酒,两盘肉,再次献祭。大臣和命妇们每人拿着一杯酒和一盘肉,站在稍后的地方,献祭一次。然后,惕隐面向东方把祭品扔掉。皇上皇后行六次礼,在场的官员也都跟着行六次礼。皇上皇后回到座位坐下。然后,命人献上茶果点心等祭品给天神和地祇。二十个官员拿着祭酒和祭肉来到皇上皇后面前。大巫师献祭完毕后,皇上皇后再次行礼,在场的官员也都跟着行礼。皇上皇后行礼,饮酒,接受祭肉,然后回到座位。在场的官员依次饮酒。皇上皇后率领群臣回到原位,再次行礼。鸣金收兵,最后行一次礼,然后退下。

唐太宗去幽州大悲阁的时候,把那尊白衣观音像搬走了,在木叶山建庙供奉,当成家里的神明一样敬着。以前拜山的时候,过了树之后就完事了,后来太宗加了一项,先去菩萨堂拜拜,然后再拜山神,这可不是因为什么突厥可汗的事儿啊。

到了唐兴宗的时候,他拜山之前,先要去菩萨堂和木叶山辽河神那儿拜拜,拜山的仪式、穿的衣服、流程步骤都改了不少,后来就一直这么沿用下去了。那些神主牌位、树木啊,悬挂祭品、摆放祭品的位置、祭祀的仪式、祝祷和饮酒,好多地方都暗合了古代的礼仪规范。这天理人情啊,放到哪儿都适用,真是太对了!兴宗皇帝还改了一些仪式,但这些改动没啥理论依据,也没比以前更好,所以书上就没记载。

瑟瑟仪这个仪式,要是遇上旱灾,就要选个好日子举行,来求雨。仪式开始前,要先搭个有上百根柱子的棚子。到了那一天,皇帝先要在先帝的画像前祭拜,然后就开始射柳了。皇帝射完两箭之后,亲王、宰相依次每人射一箭。射中柳枝的,就用自己的帽子衣服做赌注;射不中的,也得把帽子衣服押上。射不中的人要给射中的人敬酒,然后才能把自己的帽子衣服拿回去。第二天,还要在棚子的东南方向种棵柳树,巫师用酒、米、黍子之类的祭品祭祀这棵柳树,并祈祷。皇帝、皇后祭拜东方完毕后,皇子们也要射柳。皇族、国舅、大臣和参加仪式的官员,都会根据身份地位不同,得到不同的赏赐。要是三天内下雨了,就赏赐给参与仪式的官员四匹马和四套衣服;要是不下雨,就用井水浇灌那棵柳树。

到了唐道宗清宁元年,皇帝射柳完了之后,就去风师坛,行了两次跪拜礼。

柴册仪这天,先得选个好日子。之前呢,要先准备好柴册殿和祭坛。这祭坛啊,得厚厚地堆上柴火,再用木头搭成三层台阶,把坛子放在上面。然后铺上百尺长的毡子,再放上绣着龙纹的坐垫。另外还得准备个给皇太后祭祀的房间。皇帝先去皇太后祭祀的房间,完成祭祀仪式。然后,八部族的老者们在前面开路,后面护卫,左右簇拥着皇帝来到柴册殿的东北角。拜日仪式结束后,皇帝骑上马,选个年纪大的外戚来驾车。皇帝骑马飞奔,车夫和随从赶紧用毡子盖住他。皇帝来到高地,大臣和各部将领都列队站好,远远地向皇帝行礼。皇帝派使者宣读诏书:“先帝驾崩了,还有伯叔父兄在,应该选个贤能的人继位。我能力不足,怎么能胜任呢?”大臣们回答说:“臣等感念先帝的厚恩,也敬佩陛下的贤德,都愿意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不敢有二心。”皇帝下令说:“那就照你们说的办,我会秉公执法,赏罚分明。你们有功劳,我就提拔重用;你们犯了错,我就降职处罚。只要你们听我的命令,我就会重用你们。”大家一起说:“谨遵圣命!”皇帝在看中的地方,堆起土石做个标记。然后就继续进行仪式了。之后,皇帝拜祭了先帝的画像,并设宴款待群臣。

第二天,皇帝走出柴册殿,由护卫太保护送着登上祭坛。把七庙的神主放在绣着龙纹的坐垫上。南北两府的宰相率领群臣围成一圈站着,每个人都扶着毡子的边沿,一起祝祷完毕后,枢密使捧着玉玺和玉册进来。官员读完册文后,枢密使宣读尊号,群臣三次高呼万岁,然后一起下拜。宰相、南北院大王和各部将领献上赭色和白色的羊群。皇帝换了衣服,拜祭了历代皇帝的画像。然后设宴款待群臣,赏赐各有不同。

拜日仪式是这样的:皇帝登上露台,铺好坐垫,面向太阳,两次行大礼,然后上香。门使通报后,阁使或副使带领应拜的官员在殿内左右阶梯旁站好,两次行大礼。皇帝就座。奏报完毕,北班官员行礼完毕后,从宰相以下的官员依次通报姓名,两次行大礼,不用出列,奏报“圣躬万福”,然后再次行大礼,各司其职等候。宣徽使以下的官员也一样。各部门、阁门、北面官员先奏事;其余的官员也一样。教坊官员与其他官员的礼仪相同。

一大早,天还没亮呢,官员们就穿戴整齐,去太祖庙祭祀。到了太祖庙后,大家排好队,先去拜见皇帝的画像,行两次大礼。然后,队伍的头领带着大家走到铺着褥子的位置,再次行两次大礼。这时候,有人开始上香,上完香之后,再回到铺着褥子的位置,再次行两次大礼。大家站好,等候指示。左右两边的人举着告庙的祝文牌子,跪在皇帝画像前。中书舍人跪着读祝文,读完后起身,然后退下。队伍的头领带领大家回到原来的位置,再次行两次大礼。接着,大家分批进入大殿,依次敬献三次酒。最后,大家分批退出大殿。

接下来是去庙里祭祀的情况。一大早,天还没亮呢,南北两边的官员都穿戴整齐,赶往太庙。皇帝的车驾到了,官员们按照自己的位置站好,向皇帝的车驾行鞠躬礼。队伍的头领不离开队伍,高呼“圣躬万福”。等大家都站好后,皇帝下车,官员们分左右两边进入太庙,走到铺着褥子的丹墀。大家站好队伍,皇帝登上露台上的铺着褥子的位置。宣徽官引导皇帝行两次大礼,殿内所有的官员都陪着行两次大礼。上完香之后,大家退回原位,再次行两次大礼。然后,官员们分左右两边进入大殿站好,按照惯例向皇帝画像敬酒。如果要退朝了,再次行两次大礼。舍人喊一声“好去”,然后大家就退朝了。仪式就结束了。

告庙和谒庙,都叫做拜祭皇帝的画像。从太宗皇帝开始,每逢先帝、先皇后生辰和忌辰都要举行这种仪式。后来,正月初一、皇帝生辰、各种节日也都举行这种仪式。如果遇到忌日或者皇帝出巡,也会派人去举行祭祀仪式。像册封皇后、皇帝亲征、以及迎接新皇后入宫这些大事,皇帝都要亲自举行祭祀仪式。册封皇后和亲征要举行告庙仪式;皇帝出巡京师以外的地方,则要举行谒庙仪式。一年四季都有祭祀新谷的仪式。

到了孟冬的第一个月,要举行祭拜陵墓的仪式。有关部门在山陵准备好酒食。皇帝和皇后驾到后,敌烈麻都(官名)奏报“仪式准备完毕”。阁门使引导皇帝和皇后到指定位置行四次大礼。巫祝开始念祝文,焚烧祭品,向酒中洒酒祭奠牲畜。大臣和命妇依次焚烧祭品,行四次大礼。皇帝和皇后带领群臣和命妇,绕陵墓走三圈。然后回宫。第二天,群臣入宫谢恩。

皇帝登基后,要是打仗打赢了,抓到了敌国的人,或者大臣们进献人口,或者有人犯罪被没收了家产,皇帝就会亲自查看那些空着的土地,然后建立州县,让这些人住进去,再派官员管理。皇帝死后,那些被他安置的人口、府库、钱粮,都会被放在一个小的毡帐里,皇帝和皇后都被铸成金像放在里面。逢年过节、忌日、初一十五,都要在毡帐前祭祀。还会在地上堆个土台,大概一丈多高,上面放个大盘子,把祭祀用的酒食放在盘子里烧掉,这是他们的风俗,叫做“爇节”。

每年除夕,皇帝会派使者和夷离毕(官名)带着负责祭祀的官员到殿前,在炉子里放上盐和羊油点燃。巫师和高级巫师依次祈祷火神,之后宫门官员会带领皇帝在火前行两次跪拜礼。

一开始,皇帝都是亲自跪拜的,到了道宗皇帝的时候,才开始让夷离毕代为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