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建立了五个京师:临潢,是契丹的旧地;辽阳,是汉朝的辽东,也是渤海国的旧地;中京,是汉朝和辽朝的西域,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是契丹的地盘。这三个京师的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口一共是二十二万六千一百人,其中有很多是蕃汉杂居户口。析津、大同,是汉朝的旧地,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口一共是八十万六千七百人。契丹本地的户口大多隶属于宫廷和各个部族,其余的蕃汉户口分散在各地,这些都不包括在内。
太祖在临潢府建立了皇都。太宗攻下晋朝后,晋主石敬瑭献上十六座城池,于是辽朝确定了四个京师,并将皇都改名为上京。上京的户籍人口一共是十六万七千二百人。
临潢府下辖:临潢县七千人,长泰县八千人,保和县六千人,定霸县六千人,宣化县四千人,潞县六千人,易俗县一千五百人,迁辽县一千五百人。祖州下辖:长霸县四千人,咸宁县二千人,越王城二千人。
怀州地区的人口统计是这样的:扶余县丁三千,显理县丁二千,庆州玄宁县丁一万二千,泰州兴国县丁一千四百,长春州长春县丁四千,乌州爱民县丁二千。
永州地区的人口数量分别是:长宁县丁九千,义丰县丁三千,慈仁县丁八百,仪坤州广义县丁五千,龙化州龙化县丁二千,降圣州永安县丁一千五百。
饶州地区呢,长乐县丁八千,临河县和安民县各丁二千。
接下来是头下地区,人口数量如下:徽州丁二万,成州丁八千,懿州丁八千,渭州丁二千,原州丁一千,壕州丁一万二千,福州丁五百,横州丁四百,凤州丁一千,遂州丁一千,丰州丁一千,顺州丁二千,闾州丁二千,松山州丁一千,豫州丁一千,宁州丁六百。
东京,原本是渤海国的地盘,后来辽朝把它改建成南京辽阳府,管辖着六个县,以及二十六个军、府、州、城,总人口是四万一千四百丁。天显十三年,太宗皇帝又把它改名为东京。辽阳府下辖:辽阳县丁三千,仙乡县丁三千,鹤野县丁二千四百,析木县丁二千,紫蒙县丁二千,兴辽县丁二千。
开州的开远县丁二千;盐州、穆州、贺州各丁五百;定州的定东县丁一千六百;保州的来远县丁二千;辰州丁四千;卢州丁五百;铁州丁二千;兴州丁三百;汤州丁七百;崇州丁一千;海州丁三千;耀州丁一千二百;嫔州丁七百;渌州丁四千;桓州丁一千;丰州丁五百;正州丁七百;慕州丁三百。
最后是南京析津府,它管辖着十一个县,以及九个军、府、州、城,总人口数量是五十六万六千丁。
析津府管辖的县人口统计是这样的:析津县四万人,宛平县四万四千人,昌平县一万四千人,良乡县一万四千人,潞县一万一人,安次县二万四千人,武清县一万人,永清县一万人,香河县一万四千人,玉河县二千人,漷阴县一万人,顺州怀柔县一万人。
檀州呢,密云县一万人,行唐县六千人。
涿州的情况是:范阳县二万人,固安县一万人,新城县二万人,归义县八万人。
易州有:易县五万人,涞水县五万四千人,容城县一万人。
蓟州这边,渔阳县八千人,三河县六千人,玉田县六千人。
平州:卢龙县一万四千人,安喜县一万人,望都县六千人。
滦州:义丰县八千人,马城县六千人,石城县六千人。
营州:广宁县六千人。
景州:遵化县六千人。
西京大同府,管辖七个县,还有十七个军、府、州、城,总人口三十二万二千七百人。具体来说,大同府下辖:大同县二万人,云中县二万人,天成县一万人,长青县八千人,奉义县六千人,怀仁县六千人,怀安县六千人。
弘州:永宁县二万人,顺圣县六千人。
德州:宣德县六千人。
丰州:富民县二千四百人,振武县还有三百乡兵。
奉圣州:永兴县一万六千人,矾山县六千人,龙门县八千人,望云县二千人。
归化州:文德县二万人。
可汗州:怀来县六千人。
儒州:缙山县一万人。
蔚州:灵仙县四万人,定安县二万人,飞狐县一万人,灵丘县六千人,广陵县六千人。
应州:金城县一万六千人,浑源县一万人,河阴县六千人。
朔州:鄯阳县八千人,宁远县四千人,马邑县六千人。
金肃军那边驻防的秋兵有一千人。
武州,也就是神武县,一共有丁口一万人。
河清军驻防的秋兵也有一千人。
圣宗统和二十三年,辽国在七金山建城,设立大定府,称之为中京。它管辖着九个县,以及二十三个军、府、州、城。当时正处于初建阶段,很多东西都没完全确定下来,人口登记也不完善,只有高州三韩县的人口数目比较清楚,大概有一万人。
粗略估计一下,五个京城的百姓,也就是能查到人口记录的,大概有一百一十万七千三百人,这些人可以被编入乡兵。
辽国名义上有很多属国,大概有五十九个,但是他们朝贡什么的都很不规律。如果辽国有事,就会派使者去征兵,或者直接下诏征兵;要是属国不听话,辽国就派兵去讨伐。这些属国给辽国提供的兵力多少,完全看他们自己的意思,并没有固定的数量。有些国家甚至不愿意帮忙,比如铁勒国,兴宗重熙十七年的时候,他们请求出兵帮助辽国攻打夏国,结果辽国皇帝没答应。
辽国的属国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比如吐谷浑、铁骊、靺鞨、兀惹、黑车子室韦、西奚、东部奚、乌马山奚、斜离底、突厥、党项、小蕃、沙陀、阻卜、乌古、素昆那、胡母思山蕃、波斯、大食、甘州回鹘、新罗、乌孙、敦煌、赁烈、要里、回鹘、辖戛斯、吐蕃、黄室韦、小黄室韦、大黄室韦、阿萨兰回鹘、于阗、师子、北女直、河西党项、南京女直、沙州敦煌、曷苏馆、沙州回鹘、查只底、蒲卢毛朵、蒲奴里、大蕃、高昌、回拔、颇里、达里底、拔思母、敌烈粘八葛、梅里急、耶睹刮、鼻骨德、和州回鹘、斡朗改、高丽、西夏、女直,等等等等。
辽国的地位很尴尬,它周围都是强大的邻居:梁、唐、晋、汉、周、宋。跟晋国一开始关系还不错,像是一家人,后来却成了仇敌,互相攻打;梁、唐、周这几个国家,都暗中把辽国当成敌人;宋朝呢,只有太宗皇帝北征的时候打过北汉,辽国没法救援,其他时候大多是战败,就算偶尔赢了,也没什么好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石晋割地投降,让中原丢掉了五关的战略要地。
高丽虽然是个小国家,但辽国多次派兵征讨都吃亏,这说明高丽的地形险要,确实能依靠险阻来防御。西夏地盘虽然小,但它南边能打败宋朝,东边还能抵抗辽国。虽然西北地区兵强马壮,元昊和谅祚也都是智勇双全的人物,能带领党项和阻卜牵制大国,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占据着有利的地形,依山傍水,才得以自保。尽管如此,宋朝长期以来都没能掌握地利优势,而且老的史书上记载的军事策略,就是以对付宋朝为主要目标。即使辽军过了三关,在北京附近集结兵力,也不敢轻易进攻。这大概是因为黄河在前面,三镇在后面,宋朝临阵决断谨慎,辽国不得不慎重考虑吧。
辽国有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总兵力达到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人。这还不包括宫廷侍卫、大首领、各部族、中京、下辖州县以及属国的军队,辽国之所以能长期强大,就是因为不轻易动用这些兵力。
我还看过高丽写的大辽史书,里面记载了辽国东部边境的驻军情况,这些军队主要用来防备高丽和女真等国家。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辽国边防的部署简洁明了,从一个地方的情况就能推断出其他边境的情况。
以东京到鸭渌江西北峰为界,黄龙府驻扎五千正兵;咸州驻扎一千正兵。
东京沿着女真边界到鸭渌江,一共设立了七十个军堡,每个军堡驻守二十名士兵,总计一千四百名正兵。
来远城宣义军营有八个:太子营三百正兵;大营六百正兵;蒲州营二百正兵;新营五百正兵;加陀营五百正兵;王海城三百正兵;柳白营四百正兵;沃野营一千正兵。
神虎军城驻扎一万正兵,这是大康十年设立的。
综上所述,一个府、一个州、两座城、七十个堡垒、八个军营,总共两万二千名正兵。
话说远古时候,尧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后来舜帝觉得冀州和青州地盘太大,就把幽州、并州、营州给分开了,这样天下就有了十二州。幽州位于渤海和碣石山之间,并州的北部紧挨着代郡和朔州,营州的东边一直延伸到辽东海边。这地方依山傍海,老百姓个个都是武夫,拿起兵器就上战场,打仗那叫一个勇猛,从古至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咱们大辽国的太祖皇帝,用迭剌部的兵力取代了遥辇氏的统治,在临潢府建立了皇都,往东打败了渤海国,一口气收复了一百零三个城池。到了太宗皇帝时期,辽国的地盘更大了,一下子拥有了幽州、涿州、檀州、蓟州、顺州、营州、平州、蔚州、朔州、云州、应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寰州这十六个州。这就意味着,辽国把以前幽州、并州、营州的土地都给收回来了,并且还扩张了不少领土。辽国东边跟高丽称臣,西边跟西夏称臣,南边打败了后晋,跟兄弟国家宋朝和平相处,就连吴越和南唐都得隔海进贡,哎,那真是盛况空前啊!
辽国的祖先叫做契丹,原来是鲜卑族的一支,他们住在辽泽地区,距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距离幽州七百一十四里。南面紧靠着黄龙府,北面靠近潢水,冷陉山脉在辽国的右边,辽河像一条护城河在左边。辽国的高地上长满了榆树和柳树,低洼潮湿的地方则遍布着蒲草和芦苇。在北魏时期,契丹的领地只有几百里。到了唐朝的时候,大贺氏不断吞并扶余、室韦、奚、靺鞨等部落的土地,领土扩张到了两千多里。唐贞观三年,唐朝政府把契丹的土地设立为玄州,后来又设立了松漠都督府,把契丹的八个部落分别设立为州,每个州都设置了刺史: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阿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州和赤山州。唐朝还任命大贺氏的窟哥为十州军事的使持节,分州建官,这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话说五代时期,辽国疆域东西绵延三千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把原来的八部改成了鳷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嗢部,一共管辖着四十一座县。每个部都设有刺史,每个县都设有县令。
辽太宗耶律德光把皇都定为上京,把幽州升格为南京,又把南京改名为东京。辽圣宗耶律隆绪修建了中京,辽兴宗耶律宗真把云州升格为西京,这样一来,辽国就有了五个京师。 另外,辽国还通过战争俘获了很多百姓,在边境要塞地区安置他们,很多地方都沿用了原来的地名;此外,还有一些私人奴隶被安置在偏远地区。总的来说,辽国有五个京师,六个府,一百五十六个州、军、城,二百零九个县,五十二个部族,以及六十个附属国家。辽国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到白沟河,北到胪朐河(今嫩江),幅员达万里之广。
上京临潢府,原来是汉朝辽东郡西安平的地方。新朝的时候叫北安平。辽太祖看中了天梯山、蒙国山、别鲁山这三座山的地理位置,在苇甸射了一箭,用箭射中的地方作为宫殿的标志,称之为龙眉宫。神册三年(931年)在龙眉宫建城,起名皇都。天显十三年(968年)改名为上京,府名临潢。涞流河从西北向东南流淌,环绕着上京三面,然后向东流入曲江河,它向北东流的部分叫做按出河。此外,还有御河、沙河、黑河、潢河、鸭子河、他鲁河、狼河、苍耳河、辋子河、胪朐河、阴凉河、猪河、鸳鸯湖、兴国惠民湖、广济湖、盐泺、百狗泺、火神淀、马盂山、兔儿山、野鹊山、盐山、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列山、屈劣山、勒得山等等。唐朝封的大贺氏勒得王墓也在这里。上京临潢府户口三万六千五百户,管辖着二十五个军、府、州、城,以及十个县。
临潢县,是辽太祖天赞年间南征燕、蓟之后,把俘获的人口安置在潢水北边而设立的,因为临近潢水,所以就叫临潢县。这地方适合种庄稼,户口三千五百户。
长泰县,原来是渤海国长平县的人民居住的地方。辽太祖攻打大諲譔(音zhì yī)的时候,先占领了这个地方,后来把这里的人迁到上京西北,和汉族人民一起居住。户口四千户。
说定霸县啊,它原来是扶余府强师县的老百姓。咱们太祖皇帝攻下扶余之后,把那些人都迁到京城西边,和汉人一起住,分地给他们耕种。到了统和八年,用皇宫管辖司的人家来设立了这个县,归长宁宫管,大概有两千户人家。
保和县呢,它以前是渤海国富利县的人。太祖皇帝攻破龙州后,把富利县的所有人都迁到京城南边,让他们分散居住。统和八年,也是用皇宫管辖司的人家设立的这个县,归彰愍宫管,户口有四千。
再来说潞县,它本来是幽州潞县的人。天赞元年,太祖皇帝攻破蓟州,抓来了潞县的百姓,把他们安置在京东地区,和渤海人住在一起。这个县归崇德宫管,户口大约三千。
易俗县嘛,住的都是辽东渤海地区的百姓。太平九年,大延琳带头造反,围困了好几年才投降。然后呢,就把他们都迁到京城北边,设立了这个县让他们住下。那一年,还把跟着造反的渤海人的家属也迁过去了。户口大概一千。
迁辽县,住的也是辽东各个县的渤海人。大延琳造反的时候,挑那些有谋略又勇敢的人放在身边。后来城池被攻破了,那些人被杀了,他们的家属就被迁到京城东北,所以才叫迁辽县。户口也有一千。
渤海县,原本是东京的人,因为造反了,所以被迁到这里。
兴仁县,是开泰二年才设立的。
宣化县,原来是辽东神化县的人。太祖皇帝攻破鸭渌府后,把那里的老百姓都迁到京城南边住。统和八年,用皇宫管辖司的人家设立了这个县,归彰愍宫管,户口有四千。
上京啊,那是太祖打天下起家的地方,依山傍海,天险难攻,地肥水美,适合种地养牲畜。就凭金刀一挥,就打下了两百年的江山,厉害吧!天显元年,平定了渤海之后,就开始修建城池宫殿,取名“天赞”。建了三大殿:开皇殿、安德殿、五鸾殿。里面供奉着历代皇帝的画像,每个月初一十五、节假日和忌日,东京的文武百官都要去祭拜。还在内城的东南角建了天雄寺,供奉太祖宣简皇帝的遗像。这一年太祖驾崩了,应天皇后在义节寺里割腕殉情,为太祖选址修建陵墓。就在义节寺里建了座断腕楼,还立了碑。
后来太宗继位,派宰相冯道、刘煦他们带着仪仗和朝服来上京,给太宗和应天皇后追封尊号。太宗下令各部族都按照汉制办事,在开皇殿接受册封仪式,然后把皇都改名叫上京。城墙高两丈,没建敌楼,方圆二十七里。城门,东边叫迎春门和雁儿门;南边叫顺阳门和南福门;西边叫金凤门和西雁儿门。北边是皇城,城墙高三丈,有城楼和瞭望塔。皇城的门,东边叫安东门,南边叫大顺门,西边叫乾德门,北边叫拱辰门。皇城里面就是皇宫。皇宫南门叫承天门,有楼阁;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这些门都是皇宫出入的地方。正南街东边是留守司衙门,然后是盐铁门,再往南是南门,还有龙寺街。南边是临潢府,旁边是临潢县。县城西南是崇孝寺,是承天皇后建的。寺西边是长泰县,再往西是天长观。西南是国子监,国子监北边是孔庙,孔庙东边是节义寺。西北是安国寺,这是太宗建的。寺东边是齐天皇后故居,故居东边是元妃故居,就是法天皇后的故居。南边是具圣尼寺,还有绫锦院、内省司、麹院,以及赡国仓、省司仓,都在皇宫西南,八作司和天雄寺隔街相望。
南城叫汉城,南边是横街,街上有对峙的楼房,下面是店铺和水井。东门北边是潞县,东南是兴仁县。东门外是回鹘营,回鹘商人住在上京,就给他们设了个营地。西南是同文驿,各国使臣住在这里。同文驿西南是临潢驿,专门接待夏国使臣。驿西边是福先寺。寺西是宣化县,西南是定霸县,县西是保和县。西门北边是易俗县,县东边是迁辽县。
话说周广顺年间,胡峤在他的笔记里写到:上京西边有个高楼,楼下有居民区、集市,买卖东西不用钱,用布匹就行。那儿什么样的人都有:做绫罗绸缎的工匠、宫里的太监、翰林院的学士、各种技艺的人、教坊司的乐工、军队的将领、读书人、和尚尼姑、道士,应有尽有。其中,来自并州、汾州、幽州、蓟州的中国人比较多。
宋朝大中祥符九年,薛映在他的笔记里记载:从东京出发,往正北走八十里到松山馆,再走七十里到崇信馆,九十里到广宁馆,五十里到姚家寨馆,五十里到咸宁馆,三十里过潢水石桥,桥边有个饶州,这饶州是唐朝时契丹人在这儿设立的饶泺州,现在是渤海人住在这儿。再走五十里到保和馆,过黑水河,七十里到宣化馆,五十里到长泰馆。长泰馆西边二十里有个佛寺和一些民居,那就是祖州。再往北走四十里就到临潢府了。从崇信馆开始,就是契丹的旧地盘了,南边是奚族的地界。进西门,西门叫金德门,里面有临潢馆,子城的东门叫顺阳门。往北走就到景福门,再往前就是承天门,里面有昭德殿和宣政殿,还有毡帐,这些建筑都朝东。临潢府西北二百多里有个地方叫凉淀,在馒头山南边,是避暑的好地方。那儿草很多,挖地一丈多深就能挖到坚冰。
祖州,是天成军的上级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本来是辽右八部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太祖皇帝秋季打猎经常来这里,所以开始修建了西楼。后来在这里建城,就叫做祖州。因为这里是高祖昭烈皇帝、曾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的出生地,所以才取了这个名字。城墙高两丈,没有敌楼,面积九里。城门,东门叫望京门,南门叫大夏门,西门叫液山门,北门叫兴国门。城西北角还有一座内城。内城里的殿宇,其中“两明殿”供奉着祖考的画像;“二仪殿”用白金铸造了太祖皇帝的像;“黑龙殿”和“清秘殿”则分别存放着太祖皇帝年轻时使用过的兵器、衣物、皮毛之类的物品,保存这些东西是为了让后代不忘本。内城的南门叫兴圣门,总共有三个门,上面都有楼阁,东西两侧还有角楼。东边是州衙和其他的官署,还有绫锦院、班院、祗侯蕃,以及三百名汉人和渤海人,负责内府的供给。城东南有一条横街,四个角落都有高耸的楼房对峙着,下面连接着集市。东边是长霸县,西边是咸宁县。祖州境内有祖山,山上建有太祖皇帝的庙宇,太祖皇帝穿过的御靴还保存着呢!此外还有龙门山、黎谷山、液山、液泉山、白马山、独石山、天梯山等。河流则有南沙河和西液泉。太祖陵墓是凿山而建的,殿宇叫做明殿。明殿南面的山岭上还有膳堂,用来准备祭祀用的东西。陵墓的门叫黑龙门。东边还有一座圣踪殿,里面立碑记载着太祖皇帝打猎的故事。殿的东边还有一座楼,上面立碑记载着太祖皇帝开国创业的功绩。这些地方都在州城西边五里处。天显年间,太宗皇帝下令修建了弘义宫,祖州归弘义宫管辖,辖区内有两个县和一座城,那就是长霸县。长霸县的人民,原来是龙州长平县的居民,后来迁徙到这里来的,户口大约有两千户。
咸宁县,本来是长宁县,辽阳攻破后,把那里的居民迁到这里建立的,户口大约有一千户。
越王城,是太祖皇帝的伯父越王述鲁在西边征讨党项和吐浑时,俘虏了一些当地居民,把他们安置在这里放牧,于是就修建了这座城。它位于祖州东南二十里,户口大约有一千户。
怀州,那是奉陵军,级别很高,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唐朝的归诚州。太宗皇帝曾经在这里的帐篷里放牧过。天赞年间,太祖皇帝攻破了扶余城,又拿下龙泉府,俘虏了很多人,就在这里修建营寨让他们住下。到了会同年间,从燕京、蓟州俘虏来的人也安置在这里。太宗皇帝驾崩后,葬在了西山,就叫怀陵。大同元年,世宗皇帝设立了怀州来祭祀怀陵。
这一年,有十几个骑马打猎的人,在祖州西边五十里的大山里打猎,看见太宗皇帝骑着白马,独自追赶一只白狐,一箭射死了白狐;突然间,太宗皇帝就不见了,只留下那只白狐和一支箭。巧的是,就在这一天,太宗皇帝在栾城驾崩了。后来,人们在那个地方建了一座庙,又在怀州的凤凰门画了太宗皇帝骑马射狐的画像。穆宗皇帝被害后,也葬在了怀陵旁边,并修建了凤凰殿来祭祀他。那里还有一座清凉殿,是皇帝出行避暑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在州城西边二十里,属于永兴宫管辖。怀州管辖两个县:
扶余县,以前是龙泉府。太祖皇帝把渤海国扶余县的降户迁到这里,世宗皇帝设立了这个县,大概有一千五百户人家。显理县,以前是显理府的人,太祖皇帝攻打渤海国时,俘虏了他们的国王大諲譔,把百姓迁到这里,世宗皇帝设立了这个县,大概有一千户人家。
庆州,那是玄宁军,级别很高,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庆州原来是太保山黑河附近的地方,山谷险峻。穆宗皇帝在这里建城,叫做黑河州,每年都来这里游玩,射虎捉鹰,很多军国大事都交给大臣在这里处理。后来,穆宗皇帝就在这里遇害了。因为这里地处苦寒之地,统和八年,州治被废除了。后来圣宗皇帝秋猎时,很喜欢这里奇特的景色,就重新建立了州治,叫做庆州。
辽国的五代祖勃突,长得相貌奇特,很有军事才能,一个人能抵挡一百个人,大家推举他当了王。他出生在勃突山,所以以此命名,死后就葬在了山下,离庆州大概二百里。庆云山,以前叫黑岭。圣宗皇帝曾经在这里驻跸,很喜欢这里,说:“我死后,要葬在这里。”兴宗皇帝遵从遗命,在这里修建了永庆陵。陵园里还有望仙殿、御容殿。这里还安置了三千户蕃汉守陵户,都归大内都总管司管辖。这些都在州城西边二十里。庆州境内还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岭、馒头山、兴国湖、辖失泺、黑河。景福元年,庆州重新设立,归属兴圣宫管辖。庆州管辖三个县:
话说这玄德县啊,本来是黑山黑河那一带,地儿比较荒凉。景福元年的时候,政府把一些帐下的人口迁到这里,让他们方便居住,大概有六千户人家。还有孝安县和富义县,富义县以前是义州,太宗皇帝把渤海义州的老百姓搬迁到这里。重熙元年的时候降格成了义丰县,后来又改了名字。这几个县都归弘义宫管。
泰州,是德昌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契丹二十个部落放牧的地方。因为黑鼠族老是犯事,骚扰通化州,老百姓受不了了,就干脆把他们往东南搬迁了六百里,建城让他们住下,离他们原来的地盘近一些。这黑鼠族,他们穴居,皮肤黑,鼻子尖尖的,长得像老鼠,所以才叫黑鼠族。泰州归延庆宫管,军事上归东北统军司管。泰州下辖两个县:乐康县,紧挨着州城;兴国县,那是山前那些犯了罪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兴宗皇帝才设立的县,大概有七百户人家。
长春州,是韶阳军,级别比较低,也是节度使管辖的。这地方以前是鸭子河边春天打猎的地方。兴宗皇帝重熙八年才设立的。它也归延庆宫管,军事上归东北统军司管。长春州下辖一个县:长春县,以前是混同江边的地方,燕京和蓟州犯了罪的人都被流放到这里,大概有两千户人家。
乌州,是静安军,由刺史管辖。这地方本来是乌丸人的地盘,是东胡的后裔。辽北大王拨剌把它当成牧场,建了城,后来才被官府收管。乌州归兴圣宫管。这乌州啊,有辽河、夜河、乌丸川、乌丸山这些地理标志。乌州下辖一个县:爱民县,是拨剌王南征的时候俘虏了一些汉人,安置在这里的,大概有一千户人家。
永州啊,以前叫永昌军,是观察使驻地。这是承天皇太后下令修建的。咱们太祖皇帝还在那儿建了个南楼。乾亨三年,又把州府设在了皇子韩八的墓地旁边。东潢河和南土河两条河在那儿汇合,所以才叫永州。冬天,契丹皇族的帐篷经常驻扎在这儿,叫“冬捺钵”。那儿还有个木叶山,山顶上建着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边,可敦(皇后)在北边,庙里还画着塑着他们的像,还有八个儿子的像。传说啊,以前有个神人骑着白马,从马盂山沿着浮土河往东走,有个天女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着潢河往下走。到了木叶山,两条河汇合了,他们俩就在这儿相遇成婚,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们的后代越来越多,分成了八部。每次打仗或者春秋祭祀的时候,都要用白马青牛,这是为了不忘根本。
兴王寺里,有一尊白衣观音像。咱们太宗皇帝当年帮石晋打回中原,从潞州回来,路过幽州,去了大悲阁,指着这尊观音像说:“我梦到神人让我送石敬瑭当皇帝,就是这尊观音显灵啊!”所以,他就把观音像移到了木叶山,建了庙,春秋两季都要祭祀,当成家神供奉。每次出兵打仗之前,都要先来这里祭拜,然后把符信和箭矢分发给各部。还有个高淀山和柳林淀,也叫白马淀,都归彰愍宫管。永州下辖三个县:长宁县,以前是显德府的县,太祖皇帝平定渤海国后,把渤海国的百姓迁到了这里,户口有四千五百户。
义丰县,以前是铁利府义州。辽兵攻破义州后,就把那儿的百姓迁到了南楼的西北边,还叫义州。重熙元年,废除了义州,改成了现在的义丰县,在州府西北一百里。之前还改名叫富义县,归泰州管,具体情况现在已经查不清楚了,反正现在这两个名字都有人用。户口一千五百户。慈仁县,是太宗皇帝因为皇子只撒古死了,在慈州的坟墓西边设立的。重熙元年,慈州被废除了,改成了现在的慈仁县,户口四百户。
仪坤州,是启圣军的地盘,节度使管辖。这地方本来是契丹右大部的领地,后来应天皇后在那里建州。回鹘人糯思居曾经住在这里,到他第四代孙容我梅里的时候,生下了应天皇后述律氏,她嫁给了辽太祖。太祖开拓疆土,平定了渤海,皇后也出了不少力。打仗俘虏来的那些会唱歌跳舞的人,都被安排到太祖身边,叫“属珊”。太祖就在他们原来住的地方建了个州,州里建了启圣院,院子里有仪宁殿,里面供奉着太祖皇帝和应天皇后的银像,隶属于长宁宫。这个州管辖一个县:广义县。广义县原来是回鹘人的牧场,应天皇后用四次征战俘虏来的人住在这里,所以才建了州和县。统和八年,又设立了来远县,隶属诸宫提辖司户,十三年的时候并入了广义县。户口大约两千五百户。
龙化州,是兴国军的地盘,级别比较低,节度使管辖。这地方原来是汉朝北安平县的地盘。契丹的始祖奇首可汗曾经住在这里,称之为龙庭。太祖在这里建了一座东楼。唐朝天复二年,太祖当了迭烈部的夷离堇,打败了代北,把那里的百姓迁徙到这里,建城安置他们。第二年,又打败了女真,俘虏了几百户人家来这里居住。天祐元年,扩建了东城,规模相当宏大。十三年,太祖在城东的金铃冈接受了“大圣大明天皇帝”的尊号,改元神册。天显元年,太祖死在了东楼。太宗继位后,龙化州升格为节度使管辖。龙化州隶属于彰愍宫,军事上归北路女直兵马司管辖。州里还有一个刺史管辖的州,具体情况不清楚。管辖一个县:龙化县。太祖东征女真,南下攻打燕京和蓟州,俘虏的人就用来建城置县。户口大约一千户。
降圣州,是开国军的地盘,级别比较低,刺史管辖。这地方原来是大部落东楼的地方。太祖春天行军打仗的时候,经常驻扎在这里。应天皇后曾经梦见一个神人,戴着金冠,穿着白衣,拿着兵器,长得非常漂亮,还有十二种奇异的动物跟着他。其中有一只黑兔跳进了皇后的怀里,皇后因此怀孕,后来生下了太宗。当时帐篷上空乌云密布,屋里火光冲天,还有雷鸣般的声音,各部落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穆宗的时候建了这个州。州的四面各三十里,禁止砍柴、采伐和放牧。降圣州先属于延昌宫,后来隶属于彰愍宫。管辖一个县:永安县。永安县原来是龙原府庆州县的名字。太祖平定渤海,攻破怀州的永安城,把那里的人迁徙到这里,建立了这个县。户口大约八百户。
饶州,匡义军,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原来是唐朝饶乐府的辖地。贞观年间改称松漠府,太祖皇帝又修缮了旧城。这里有潢河、长水泺、没打河、青山、大福山、松山这些地方,都归属于延庆宫管辖。饶州下辖三个县:
长乐县,以前是辽国的城县,太祖皇帝打败渤海国后,把渤海国的百姓迁到这里,建立了这个县。总共有四千户人家,其中一千户人家要上缴铁税。
临河县,原来是丰永县的人,太宗皇帝带兵打渤海国的时候,把他们迁到了潢水河边。总共一千户人家。
安民县,是太宗皇帝用从渤海国俘虏来的人,杂七杂八地安置起来的。总共一千户人家。
头下军州的情况是这样的,都是些王爷、皇亲国戚、大臣,还有各个部落跟着出征打仗,俘虏了人,或者安置了俘虏,就各自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居住。那些横帐的王爷、国舅、公主,可以自己建立州城,其他人就不允许建城了。州县的名字都是朝廷赐的。节度使是朝廷任命的,刺史以下的官员,都由本地的军队人员担任。九品以下的官员,还有城里的商贾,收的税都归头下军州管,只有酒税要上缴到上京的盐铁司。
徽州,宣德军,也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是景宗皇帝的女儿秦晋大长公主建立的。她嫁妆带来的臣民有一万户,在宜州北边二百里,就建了州城。从徽州到上京有七百里地。节度使以下的官员,都是公主府里的人。总共一万户人家。
成州,长庆军,也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是圣宗皇帝的女儿晋国长公主,用她嫁妆带来的臣民建立的。在宜州北边一百六十里,就建了州城。从成州到上京有七百四十里地。总共四千户人家。
懿州,广顺军,也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是圣宗皇帝的女儿燕国长公主,用她嫁妆带来的臣民建立的。在显州东北边二百里,就建了州城。从懿州到上京有八百里地,往西北方向走。总共四千户人家。
渭州,高阳军,也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是驸马都尉萧昌裔建立的。他娶了秦国王隆庆的女儿韩国长公主,就用公主带来的嫁妆臣民建立了州城。在显州东北边二百五十里。辽国的制度是,皇子嫡出的女儿,和皇帝的女儿地位一样。总共一千户人家。
壕州,是国舅兼宰相南征的时候,俘虏的汉人,安置在辽国以前东西安平县的地方。在显州东北边二百二十里,往西北方向到上京有七百二十里地。总共六千户人家。
原州啊,本来是辽国东北安平县的地盘。在显州东北三百里,是金德那个国舅爷抓来汉人盖的城。从这儿往西北到上京,八百里路程。户口有五百户。
福州呢,是国舅萧宁建的。他南征的时候抓来汉人,安置在以前安平县的老地方。就在原州北边二十里,往西北到上京七百八十里。户口三百户。
横州,是国舅萧克忠建的。他手下的牧民住在以前汉朝辽阳县的地方,就干脆在那儿建了个州城。在辽州西北九十里,往西北到上京七百二十里。那儿有座横山。户口二百户。
凤州,是以前藁离国的地界,也是渤海国安宁郡的地方,南王府五个帐分的地盘。在韩州北边二百里,往西北到上京九百里。户口足足有四千户。
遂州,原来是高州的地盘,南王府五个帐在那儿放牧。在檀州西边二百里,往西北到上京一千里。户口五百户。
丰州,以前是辽国的泽大部落,遥辇氏的和尚和牧民住的地方。往北到上京三百五十里。户口五百户。
顺州,本来是辽国的队县。横帐南王府抓来燕州、蓟州、顺州的百姓,盖城让他们住下。在显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往西北到上京九百里。户口一千户。
闾州,是罗古王放牧的地方,离医巫闾山很近。在辽州西边一百三十里,往西北到上京九百五十里。户口一千户。
松山州,以前是辽国的泽大部落,横帐普古王放牧的地方。那儿有座松山。往北到上京一百七十里。户口五百户。
豫州,是横帐陈王放牧的地方。往南到上京三百里。户口五百户。
宁州,本来是大贺氏勒得山,横帐管宁王放牧的地方。在豫州东边八十里,往西南到上京三百五十里。户口三百户。
辽国西北边境那些防边的州县,都是因为驻军而设立的,选址都讲究地势险要,不用交纳丁役赋税。具体情况如下:
静州,是观察使管辖的。本来是泰州的金山,天庆六年升格的。
话说镇州,是建安军节度使的驻地,原来是古可敦城。金太祖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下令设立了这个州,选拔了各部族两万多骑兵驻扎在这里,专门负责抵御室韦、羽厥等国的入侵,无论有什么战事,都不能调动这些军队。当时,还有七百多户渤海人、女真人和流放到这里的汉人,分别居住在镇州、防州和维州。从镇州往东南到上京,有三千多里地。
维州和防州,都是刺史管辖的地方。再说这个防州,它下面的河董城,原本是回鹘的可敦城,后来因为发音讹传,就叫成了河董城。这座城很久以前就荒废了,辽朝的人把它修缮起来,用来防备边境上的危险。因为高州地区的女真人经常出来抢劫过往行商,所以就把他们迁徙到了这里。从防州往东南到上京,有一千七百里。
静边城,以前是契丹二十个部落放牧的地方。因为北边挨着羽厥,羽厥人经常来抢劫,所以就修建了这座城,驻扎了一千多骑兵来防守。从静边城往东南到上京,一千五百里。
皮被河城,地理位置控制着北方的边境,所以在这里驻扎了五百名士兵。皮被河发源于回纥的北部,然后向东南流经羽厥,流入胪朐河,沿着河董城的北边,继续向东流,和沱漉河汇合,最后流入大海。从皮被河城往南到上京,一千五百里。
招州是绥远军,由刺史管辖。金太宗开泰三年,用女真人户口设立了这个州,归属西北路招讨司管辖。
塔懒主城,是大安九年设立的,位于胪朐河边。
△东京道
话说辽宁的辽阳府,以前是朝鲜的地盘。周武王放了箕子,让他去朝鲜,还封了他当王。箕子在那儿搞了个“八条之教”,提倡礼义廉耻,发展农业,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门,社会治安特别好,这传统足足传了四十多代呢。后来燕国管辖真番和朝鲜,开始派官员过去,修建防御工事。秦朝的时候,辽东边境地区也归秦朝管。汉朝初期,燕国人满王在那边空出来的地方又开始活动了。汉武帝元封三年,把朝鲜地区划分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个郡。东汉的时候,这块地方一会儿归青州管,一会儿归幽州管,辽东和玄菟两个郡的归属也变来变去的。
汉朝末年,这地方被公孙度占领了,后来传给了他儿子公孙康;再后来是公孙渊,这家伙自称燕王,还改元“绍汉”,结果被魏国给灭了。晋朝的时候,高丽被攻陷,后来又归了慕容垂,他儿子慕容宝把高丽王安任命为平州牧,让他住在那里。北魏太武帝派使者去他们居住的平壤城,辽阳城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唐高宗平定高丽后,在这里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后来这地方又成了渤海大氏的地盘。大氏最初是在挹娄的东牟山站稳脚跟的。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被契丹人尽忠逼得没办法,有个叫乞乞仲象的人,渡过辽河自保,武则天封他为震国公。
他的儿子大祚荣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建立了都城,自称震王,吞并了海北地区,地盘有五千里,兵力有几十万。唐中宗把他们的都城命名为忽汗州,封他们为渤海郡王。传到第十二代国王大彝震的时候,他僭越称帝,改元称制,还打算修建宫殿,计划有五个京城、十五个府、六十二个州,这可是辽东地区一个强盛的国家啊!这个忽汗州就是以前的平壤城,后来改名叫中京显德府。辽太祖建国后,攻打渤海国,攻破了忽汗城,俘虏了他们的国王大諲譔,把这地方变成了东丹国,还立了渤海国的太子为皇王来管理。神册四年,辽朝修缮了辽阳的旧城,用渤海人和汉人在这里建立了东平郡,作为防御州。天显三年,把东丹国的百姓迁到这里居住,并且把东平郡升格为南京。
天福城,城墙高三丈,有城楼和瞭望塔,城池方圆三十里。城门八座,分别叫迎阳门、韶阳门、龙原门、显德门、大顺门、大辽门、怀远门和安远门。皇宫在城东北角,城墙高三丈,设有敌楼,南面有三个城门,气势雄伟,周围有角楼,角楼之间相距各两里。宫墙北面是让国皇帝的御容殿。皇宫内有两座大殿,没有宫嫔居住,只有内首使副和判官看守。《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铭》就立在宫门南边。
外城叫做汉城,分为南北两个市场,中间有个看楼。早上人们聚集在南市,晚上则聚集在北市。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还有铁幡竿;此外还有赵头陀寺、留守衙门、户部司、军巡院,驻扎着上千名归化营士兵,一些河朔地区的逃亡者也都在这里登记注册。天福城东到北乌鲁虎克四百里,南到海边的铁山八百六十里;西到望平县海口三百六十里,北到挹娄县、范河二百七十里。东、西、南三面环海。
辽东地区,东北山口流出的河流叫范河,向西南流入大海;东梁河从东山向西流,与浑河汇合后形成小口,然后与辽河一起入海,东梁河又叫太子河,也叫大梁水;浑河位于东梁河和范河之间;沙河从东南山向西北流,经过盖州入海。此外还有蒲河、清河、浿水,浿水也叫泥河,又叫蓒芋泺,河里有很多蓒芋草;驻跸山,唐太宗征讨高丽时曾在这里驻扎几天,并刻石纪功,当地人称它为手山,山顶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形状像手掌和手指,石头缝里泉水涌出,取之不尽。还有明王山、白石山,白石山也叫横山。
天显十三年,南京改名为东京,府治在辽阳。户口总数四万六百四户,管辖州、府、军、城八十七个,共九个县:辽阳县,原是渤海国金德县的地域;汉浿水县,高丽时改名为勾丽县,渤海国时叫常乐县,户口一千五百户。
仙乡县,以前是汉朝的辽队县,渤海国的时候叫永丰县。《神仙传》里说,仙人白仲理会炼制仙丹,还能点石成金,用来救济百姓。户口有一千五百户。
鹤野县,以前是汉朝的居就县的地域,渤海国的时候叫鸡山县。以前有个叫丁令威的人住在这里,离开家一千多年后,变成鹤飞回来,落在华表柱上,用嘴在柱子上画着写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郭虽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户口有一千二百户。
析木县,以前是汉朝的望平县的地域,渤海国的时候叫花山县。户口一千户。紫蒙县,以前是汉朝的镂芳县的地域。后来拂涅国设立了东平府,管辖蒙州紫蒙县。后来又迁到辽城,并入黄岭县。渤海国时期又恢复了紫蒙县的名称。户口一千户。
兴辽县,以前是汉朝的平郭县的地域,渤海国的时候改名叫长宁县。唐朝元和年间,渤海王大仁秀南下征服新罗,北上攻打周边部落,开设郡县,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名字。户口一千户。肃慎县,是根据渤海国的户籍设立的。归仁县。顺化县。
开州,镇国军,节度使驻地。以前是濊貊的领地,高丽时期叫庆州,渤海国时期叫东京龙原府。这里有宫殿。管辖庆州、盐州、穆州、贺州四州的事务。以前还有六个县:龙原县、永安县、乌山县、壁谷县、熊山县、白杨县,现在都废弃了。城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周长二十里。唐朝薛仁贵征讨高丽的时候,跟高丽大将温沙门在熊山打仗,在石城里抓获了很多善于射箭的人,就是在这里。太祖平定渤海国后,把渤海国的百姓迁徙到大部落,城池就废弃了。圣宗征讨高丽回来后,巡视了城基,又重新修缮。开泰三年,迁来双州、韩州一千多户人家居住在这里,叫做开封府开远军,节度使驻地;后来改名为镇国军。隶属于东京留守府,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辖。管辖三个州,一个县:
开远县,以前是栅城,高丽时期叫龙原县,渤海国沿用了这个名字,辽朝初期废弃了。圣宗东征的时候,又恢复了这个县,并设置了军队。户口一千户。盐州,以前是渤海国的龙河郡,以前有四个县:海阳县、接海县、格川县、龙河县,现在都废弃了。户口三百户。隶属于开州,距离开州一百四十里。
穆州,保和军,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会农郡,下面有会农、水歧、顺化、美县四个县,现在都废弃了。总共三百户人家,归开州管辖。从穆州东北到开州,一百二十里路程。穆州现在管着一个县:会农县。
贺州,也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吉理郡,下面有洪贺、送诚、吉理、石山四个县,现在也都废弃了。总共三百户人家,也归开州管辖。
定州,保宁军。这是高丽国设立的州,只有一个县,叫定东县。辽圣宗统和十三年的时候,把它升格为军,并且迁移了辽西的百姓到这里居住。定州归东京留守司管辖,管着一个县:定东县。这个县是高丽国设立的,后来辽国把辽西的百姓迁到这里来住。总共八百户人家。
保州,宣义军,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这是高丽国设立的州,只有一个县,叫来远县。辽圣宗的时候,因为高丽王王询擅自称王,辽国问罪,王询不服,结果在统和年间高丽投降了。开泰三年,辽国攻占了保州和定州,在这里设立了榷场(税务关卡)。保州归东京统军司管辖,管辖着两个州、一个军和一个县:来远县。刚开始的时候,辽国把辽西的几个县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居住,后来又迁来七百名奚族和汉族士兵驻守。总共一千户人家。
宣州,定远军,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开泰三年,辽国把汉族百姓迁到这里来才设立的。归保州管辖。怀州军,级别比较低,也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开泰三年设立,归保州管辖。
辰州,奉国军,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高丽国的盖牟城。唐太宗的时候,跟李世勣一起攻破了盖牟城,就是现在的这个地方。渤海国把它改名为盖州,后来又改名为辰州,名字是根据辰韩(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国家)来的。这里城镇街道整齐排列,是交通要道。辽国把这里的人迁到了祖州。刚开始的时候叫长平军。总共两千户人家,归东京留守司管辖,管着一个县:建安县。
卢州,玄德军,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杉卢郡,下面有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五个县,现在都废弃了。总共三百户人家。位于京东一百三十里处。军事上归南女直汤河司管辖,管着一个县:熊岳县。卢州离海边十五里,海边有座熊岳山。
来远城,以前是熟女直的地盘。统和年间,辽国攻打高丽,因为燕军作战勇猛,辽国在这里设置了两个指挥部,修建了城池来驻守。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辖。
铁州,是建武军,刺史管辖的地方。它原来是汉朝安市县的地盘,高丽把它叫做安市城。唐太宗打了好久都没拿下,后来薛仁贵穿着白衣就登上了城墙,就是这个地方。渤海国在此设州,原来的县城西边:位城、河端、苍山、龙珍,这些都废弃了。户口有一千户。位于上京西南六十里,管辖着一个县:汤池县。
兴州,是中兴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原来是汉朝海冥县的地盘。渤海国在此设州,原来的三个县:盛吉、蒜山、铁山,都废弃了。户口有两百户。位于上京西北三百里。
汤州,原来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渤海国在此设州,原来的五个县: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都废弃了。户口有五百户。位于上京西北一百里。
崇州,是隆安军,刺史管辖的地方。原来是汉朝长岑县的地盘。渤海国在此设州,原来的三个县:崇山、沩水、绿城,都废弃了。户口有五百户。位于上京东北一百五十里,管辖着一个县:崇信县。
海州,是南海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原来是沃沮国的地盘。高丽把它叫做沙卑城,唐朝的李世勣曾经攻打过这里。渤海国把它叫做南京南海府。城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周长九里,管辖着沃州、睛州、椒州三个州。原来的六个县: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都废弃了。太平年间,大延琳叛乱,南海城坚守抵抗,一年多都没攻下来,其他部落的首领都被抓了才投降。后来就把城里的人全部迁到上京,设立了迁辽县,又把泽州的人迁来居住。户口有一千五百户,管辖着两个州和一个县:临溟县。耀州,刺史管辖的地方。原来是渤海国的椒州,原来的五个县: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都废弃了。户口有七百户,隶属于海州。从东北方向到海州有两百里。管辖着一个县:岩渊县。东边和新罗接壤,以前的高句丽平壤城就在县城的西南方向。从东北方向到海州一百二十里。
嫔州,是柔远军,刺史管辖的地方。原来是渤海国的睛州,原来的五个县:天睛、神阳、莲池、狼山、仙岩,都废弃了。户口有五百户,隶属于海州。从东南方向到海州一百二十里。
渌州,就是鸭渌军,是个节度使管辖的地方。这地方本来是高丽的旧地,渤海国的时候叫西京鸭渌府。城墙有三丈高,周长二十里,管着神、桓、丰、正四个州的事务。以前还有三个县:神鹿县、神化县、剑门县,现在都废弃了。大延琳当官的时候,把剩下的那些人迁移到上京,设立了易俗县让他们住。现在渌州大概有两千户人家,归东京留守司管辖。渌州管着四个州和两个县:弘闻县和神乡县。
桓州,是高丽国以前的中都城所在地,以前还有桓都县、神乡县、淇水县三个县,现在也都废弃了。高丽王当年在这里修建宫殿,老百姓都管这地方叫“新国”。到了高丽王的第五代孙钊的时候,在晋康帝建元初年被慕容皝打败,宫殿都被烧毁了。现在桓州大概有七百户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西南二百里。
丰州,是渤海国设置的盘安郡,以前有安丰县、渤恪县、隰壤县、硖石县四个县,现在也都废弃了。现在丰州大概有三百度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东北二百一十里。
正州,原来是沸流王的领地,后来被公孙康吞并了,渤海国的时候设置了沸流郡。这地方有条沸流水。现在正州大概有五百户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正州管着一个县:东那县,这是汉朝东耐县的旧地,在正州西边七十里。
慕州,原来是渤海国的安远府,以前有两个县:慕化县、崇平县,现在都废弃很久了。现在慕州大概有两百户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西北二百里。
显州,是奉先军,级别很高,也是个节度使管辖的地方。这地方原来是渤海国的显德府。世宗皇帝设立了显州,是为了祭祀显陵。显陵是东丹国人皇王的墓。人皇王这个人喜欢读书,不喜欢打猎,收集了数万卷书,在医巫闾山顶上建了个房子,叫望海堂。“望海”啊,山南离海一百三十里。大同元年,世宗皇帝亲自护送人皇王的灵柩从汴京回来,因为人皇王生前喜欢医巫闾山的山水景色,所以就把他葬在了这里。这山势环抱,像六层一样,在里面建了影殿,建筑非常宏伟壮丽。显州在山东南,后来从东京迁来了三百多户人家来居住。应历元年,穆宗皇帝把世宗皇帝葬在了显陵西边的山上,并且禁止砍柴采矿。这地方一共有十三座山,还有一条沙河。显州归长宁宫和积庆宫管辖,军事上归东京都部署司管辖。显州管着三个州和三个县。
奉先县,最早是汉朝的无虑县,也就是医巫闾山,幽州镇山的地方。后来世宗皇帝把辽东长乐县的一些百姓划出来,作为陵墓的管理人员,归属长宁宫管辖。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部分人迁过去,专门负责皇陵的事务。
山东县,以前是汉朝的望平县。穆宗皇帝把渤海永丰县的一些百姓划出来,作为陵墓的管理人员,归属积庆宫管辖。跟奉先县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为了管理皇陵。
归义县,一开始是显州,渤海的百姓主动来帮忙修建工程。世宗皇帝很感动,就用这些百姓设立了归义县,归属长宁宫管辖。 这回是百姓主动帮忙,皇帝才设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