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敌剌,字合鲁隐,是遥辇鲜质可汗的儿子。辽太祖登基后,他和敞稳海里一起辅佐朝政。太祖觉得他忠诚可靠,就让他负责礼仪事务,还让他参与军事决策。后来因为平定内乱有功,接替敞稳海里掌管奚族六部,最后去世了。耶律敌剌擅长骑射,而且还很喜欢学习礼仪文化。
萧痕笃,字兀里轸,是迭剌部人,祖上是遥辇氏。他年轻时就很有胆识,很有自信,认为自己很有才能。很早就加入了太祖的军队,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太祖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北府宰相。萧痕笃孝顺父母,为政主张宽简。
康默记,原名照。年轻时是蓟州衙门的士兵,太祖攻打蓟州时俘虏了他,因为欣赏他的才能,就把他留在身边。所有契丹和汉人之间的事情,都由康默记来协调处理,都能做到让太祖满意。当时很多部落刚刚归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康默记能够深入分析法律条文,判决案件轻重,没有一点差错。那些被判刑的人,都觉得判决公平合理。不久,他被任命为左尚书。神册三年,辽国开始建都,康默记负责工程建设,大家都积极配合,只用了百天就完成了。五年后,皇都夷离毕建成。后来太祖出兵居庸关,命令康默记率领汉军进攻长芦水寨,俘获了很多敌人。天赞四年,太祖亲征渤海,康默记和韩知古一起跟随。后来大諲譔叛乱,太祖命令诸将攻打他。康默记负责攻打东门,率领精兵强将率先登城。攻下城池后,他和韩延徽一起攻下了长岭府。军队撤回后,很多已经攻下的城邑又叛乱了,康默记和阿古只一起平定了叛乱。攻破回跋城后,太祖的陵墓修建完毕,康默记也去世了。他是太祖的开国功臣之一。
孙延寿,字胤昌,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气概,跟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当兵,就应该在边疆效忠国家,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后来景宗皇帝破格提拔他当了千牛卫大将军。宋军攻打南京的时候,其他将领都按部就班地列阵,只有孙延寿一个人冲锋陷阵,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因为立了大功,他被遥授保大军节度使的职位。乾亨三年,他去世了。
韩延徽,字藏明,是幽州安次人。他父亲韩殷做官做到蓟州、儒州、顺州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有才华,燕王刘仁恭很欣赏他,把他召到幽都府当文学,又到平州当录事参军,还跟冯道一起在祗候院工作过,后来被任命为幽州观察度支使。 后来,后梁的朱温当了燕王,想招揽韩延徽,结果咱们的太祖皇帝一听,这人挺有骨气啊,居然没被收买,就把他留下了。述律太后劝说太祖说:“他这么有节气,是个贤才,干嘛要为难他呢?” 太祖皇帝一听,就召见韩延徽聊了聊,发现两人想法一致,立刻就让他当了参军事。
在攻打党项和室韦的战争中,很多部落都归顺了,这其中韩延徽的计策起了很大作用。 他还建议在当地修建城池,规划街道和市场,安置投降的汉人,给他们安排婚配,教他们耕种,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逃亡的人很少。 后来,韩延徽待久了,心里想念家乡,写诗表达了思乡之情,就偷偷跑回唐朝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和另一个将领王缄闹了矛盾,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就回幽州看望父母,躲在老朋友王德明家里。 王德明问他打算去哪儿,韩延徽说:“我要再回契丹。” 王德明觉得他疯了。韩延徽笑着说:“他们要是失去我,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他们一定会很高兴见到我的。” 结果他回到契丹后,太祖皇帝问他原因,韩延徽说:“忘记父母不是孝子,抛弃君主不是忠臣。虽然我偷偷逃跑了,但我心里一直想着陛下,所以我才回来。” 太祖皇帝非常高兴,赐给他一个名字叫“匣列”。“匣列”是契丹语,意思是“回来”。 然后,太祖皇帝立刻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中大事都让他参与决定。
公元974年,跟着军队去征讨渤海国,那个渤海王赶紧求饶投降了。结果没多久他又反叛了,我和其他将军一起攻破了他的城池,因为立了功,我被任命为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后来我又和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把那里也拿下了。军队凯旋回朝后,太祖皇帝驾崩了,当时我特别悲伤,身边的侍卫们也都感到了我的悲痛。
太宗皇帝即位后,封我为鲁国公,还让我继续担任政事令(相当于宰相)。后来派我去晋地任职,又调任南京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到了世宗皇帝时期,我升任南府宰相,负责建立政事省,完善管理制度,大家都说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官。天禄五年六月,河东的使者请求举行册封大典,皇帝下令让我来制定仪式,我奏请按照太宗皇帝册封晋王(后来的皇帝)的礼仪来办,皇帝同意了。应历年间,我退休了。我的儿子德枢被任命为东平节度使,皇帝还特许他每年都可以回老家看看。九年后,我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皇帝听说后非常悲痛,追赠我为尚书令,把我葬在了幽州的鲁郭,后人称我为崇文令公。
我年轻的时候,南下避难,太祖皇帝曾经梦见一只白鹤从他的帐篷里飞出来;等我回来后,那只白鹤又飞回了帐篷里。第二天早上,太祖皇帝对侍臣说:“延徽回来了!”果然,没多久我就回来了。太祖皇帝初年,一切都刚刚起步,无论是修建城池、宫殿,还是确立君臣名分、法度制度,这些都离不开我的努力。我是太祖皇帝的开国功臣之一,我的儿子叫德枢。
德枢十五岁的时候,太宗皇帝见了他,对我说:“这孩子是你家的福气,也是我大辽的宝贝,真是个英才啊!”德枢还没成年就担任了左羽林大将军,后来又升任特进太尉。当时有很多汉人投降或者迁移到东平,那年又发生了灾荒,饥荒、疾病、战乱接踵而至。德枢请求前往安抚百姓,被任命为辽兴军节度使。他一到任就着手整顿吏治,清除贪污腐败,以恩德和诚信来治理百姓,鼓励发展农业和桑蚕业,兴办教育,没多久百姓就恢复了生机。后来他回朝担任南院宣徽使,又遥领天平军节度使,兼管平州、滦州、营州三州,还担任了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之后又升任开府仪同三司、行侍中,被封为赵国公。保宁元年,他去世了。他的孙子叫绍勋和绍芳。
绍勋做到东京户部使(相当于财政部官员)。后来大延琳叛乱,绍勋被抓了,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叛军用锯子把他肢解了,他一直骂到死。
绍芳啊,在重熙年间当上了参知政事,还加了个侍中的官职。当时朝廷要讨论征讨李元昊的事,他极力劝谏,但没被采纳,最后被外放到广德军当节度使去了。 听说打仗失败的消息后,他气得吐血而死。
孙资让,在寿隆年间刚开始当的是中书侍郎、平章事。碰上宋徽宗继位,宋朝派使者来报信,负责记录的官员翻查档案,发现有篇写着“登宝位”的文章,就因为这个事儿,孙资让被外放到崇义军当节度使。后来又改到辽兴镇守,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韩知古,是蓟州玉田人,特别擅长谋划,很有见识和胆量。辽太祖平定蓟州的时候,韩知古才六岁,被淳钦皇后的哥哥,也就是当时的权贵,给收养了。后来这位皇后当上了嫔妃,韩知古也跟着沾光,但一直没机会见到皇帝。过了很久,他觉得自己很有才能,却一直不得志,心里很不痛快,干脆就自己逃跑了,跑到庸保去,靠着自己的一些积蓄生活。他儿子匡嗣后来有机会接近了太祖,就从中说好话。太祖召见韩知古,和他聊了聊,觉得他很优秀,就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神册年间,远封他为彰武军节度使。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对他越来越信任,让他负责管理汉儿司的事务,还兼管各国的礼仪。当时礼仪制度比较混乱,韩知古就根据以前的典籍,结合本国的风俗习惯,把汉族的礼仪和本国的礼仪融合起来,制定出一套新的礼仪制度,让老百姓容易理解和遵守。没多久,他就升任左仆射,又和康默记一起率领汉军征讨渤海,立下了战功,最后被提升为中书令。天显年间去世,被列为开国功臣之一。他儿子叫匡嗣。
匡嗣医术高明,在皇宫里当差,皇后待他就像亲儿子一样。后来他被任命为太祖庙的管理人员。宋王喜隐曾经密谋叛乱,还拉拢过匡嗣,但皇上没追究这事儿。早些时候,景宗还是藩王的时候,就和匡嗣关系很好。景宗登基后,任命匡嗣为上京留守,过了一段时间,又调他去南京当留守。保宁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匡嗣当留守的时候还兼任枢密使。当时耶律虎古出使宋朝回来,说宋朝军队一定会攻打河东地区,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匡嗣却轻蔑地说:“哪有这种事!”结果宋军真的攻下了太原,乘胜追击,直逼燕京。
匡嗣和南府宰相沙、惕隐休哥一起带兵去攻打宋朝,军队驻扎在满城。双方摆开阵势,宋军请求投降。匡嗣想接受他们的投降,休哥却说:“他们的军心很盛,我看这是在诱敌深入啊!应该先整顿好军队再应战。”匡嗣不听他的劝告。没过多久,宋军突然擂鼓呐喊,猛攻过来,我军阵脚大乱,人挤人,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匡嗣慌忙下令,但已经无力回天了。军队溃败,又遇上了埋伏,匡嗣丢下军旗和鼓,逃跑了,他的军队逃到了易州的山里。只有休哥收拾残局,带着剩下的士兵和武器装备安全撤回了。
皇上非常生气,数落匡嗣说:“你违背众人的意见,深入敌境,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军令不严,队伍混乱不堪,这是第二条罪状;你丢下军队逃跑,这是第三条罪状;你侦察不利,没有做好防御准备,这是第四条罪状;你丢弃军旗和战鼓,损害了国家的威信,这是第五条罪状!”皇上要立刻处死他。皇后和皇室的亲戚们一起求情,皇上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念及旧情,最终没有下令处死匡嗣,只是将他杖责一顿,免了他的职务。后来,皇上又任命他为晋昌军节度使。乾亨三年,他又被任命为西南面招讨使,最终去世。睿智皇后听说后,派人去吊唁,并且送去了很多厚礼,死后追赠他为尚书令。他五个儿子分别是:德源、德让(后来皇上赐名隆运)、德威、德崇、德凝。德源和德凝的传记另有记载,其余几个儿子的传记也各有记载。
德源这个人啊,天性愚笨又贪财,很早就跟着景宗当侍从。景宗当上皇帝后,他就当上了近侍。保宁年间,官至崇义军和兴国军节度使,还被加封为检校太师。他靠行贿发家,德让还给他写信劝谏过,但他就是不改。所以,当时很多人看不起他。后来他又升任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还遥领保宁军节度使。乾亨年间去世了。
德凝就不同了,他为人清廉谦逊,非常谨慎。保宁年间,升迁为护军司徒。开泰年间,一路升迁,当上了护卫太保、都宫使、崇义军节度使。后来调任广德,任期满了,当地老百姓都请求他留下,他就答应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西南面招讨使,当时党项的隆益反叛,他成功平定了叛乱。后来又升迁为大同军节度使,最后死在了任上。
他儿子郭三,最后当上了天德军节度使。孙子高家奴,最后当上了南院宣徽使;另一个孙子高十,最后当上了辽兴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