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是北京宛平人,为人正直老实,不爱打扮。辽圣宗统和十四年,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派到云州当幕僚。按照惯例,皇帝出行,地方官员要进献礼物。有一次圣宗在云中打猎,当地的节度使说:“我这里没什么好东西,只有幕僚张俭,他可是国之栋梁,我愿意把他献给皇上。” 其实,圣宗之前做梦梦到有四个人侍奉在身边,给他吃东西,每人两口。直到听到张俭的名字,他才恍然大悟。

皇上召见张俭,发现他为人朴实,谈吐自然。聊到国家大事,张俭一口气提出了三十多条建议。从此,圣宗对他格外器重,张俭也一路升迁,名声很好,大家都说他聪明能干。开泰年间,他升任到了枢密院同知。太平五年,他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太原。太平六年,他回朝担任南院枢密使。皇上正对他很信任呢,结果参知政事吴叔达跟张俭关系不好,皇上生气了,把吴叔达贬到康州当刺史,然后任命张俭为左丞相,还封他为韩王。

后来皇上病重,临终前留下遗诏,让张俭辅佐太子继位,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兴宗皇帝。皇上还赐给张俭“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的称号,让他担任太师、中书令,还加封他为尚父,并把他的封地改到了陈州。

公元1036年,皇帝亲自去礼部贡院考查进士,当时有个叫王俭的人参加考试,穿着打扮非常朴素。考试的时候,连名字都不用报,皇帝就赏赐了他诗歌,对他大加赞赏。王俭平时衣服就穿粗布麻衣,饮食也很简单,每个月的俸禄都还有剩余,经常接济亲戚朋友。

有一次冬天,王俭去便殿给皇帝汇报工作,皇帝发现他穿的袍子破旧不堪,就偷偷让侍卫用火钳在袍子上戳了几个洞做记号,想看看他到底有多穷。过了好几次,王俭还是穿着那件旧袍子。皇帝问他怎么回事,王俭回答说:“这件袍子我已经穿了三十年了。”当时社会风气奢靡,王俭这么做是在委婉地讽刺这种现象。皇帝很同情他的清贫,就让他随便从内库拿东西,王俭只拿了三匹布就出来了,这更让皇帝欣赏他。王俭有五个弟弟,皇帝想让他们都当进士,可王俭坚决拒绝了。

有一次,官府抓到八个盗贼,杀了他们之后才抓到真正的贼。被冤枉的八个贼人家属来告状,王俭三次请求皇帝重新调查。皇帝当时很生气,说:“你想让我赔命吗?”王俭说:“那八个贼人家里老老少少都没依靠,请皇上稍微施舍一些钱财,让他们能安葬死者,这样才能安慰生者和死者。”皇帝听了之后就同意了。王俭当宰相二十多年,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退休回家后,宋朝使臣来辞行,礼仪不合规矩,皇帝打算亲自出征。皇帝来到王俭家,御膳房的人先来准备丰盛的饭菜,王俭都拒绝了;最后只端上了葵菜汤和干饭,皇帝吃得津津有味。皇帝随后向王俭询问对策,王俭详细分析了利害关系,并且说:“只要派个使者去问问就行了,何必劳驾您亲自出马呢?”皇帝很高兴,打消了亲征的念头。皇帝还在王俭家设宴款待,把许多珍贵的器物都赏赐给了他。王俭在公元1043年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皇帝下令把他葬在宛平县。

邢抱朴,是应州人,他爹是刑部郎中邢简。邢抱朴从小就聪明好学,对古代的典籍非常了解。保宁年间,他当上了政事舍人、知制诰,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翰林学士,还加官礼部侍郎。统和四年,山西的州县遭受战乱,朝廷派邢抱朴去安抚百姓,百姓这才安定下来,之后他又升任户部尚书。后来他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和室昉一起修撰《实录》。他处理完南京积压的案件后回朝,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褒奖了他。统和十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枢密使韩德让推荐了他,让他去考察各地官员的政绩,并根据考察结果进行升降,这深得民心。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朝廷下诏让他继续任职,但他上表请求完成丧事后再上任,皇帝没同意;宰相私下告诉他皇帝的意思,他才重新上任。大家都称赞他孝顺。后来耶律休哥留守南京,那里又积压了很多案件,朝廷再次派邢抱朴去处理,结果没有一个人冤枉。之后他被任命为南院枢密使,最后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侍中。一开始,邢抱朴和他的弟弟邢抱质都跟着母亲陈氏学习经书,兄弟俩都凭借儒学成就显赫,邢抱质也官至侍中,当时人们都很羡慕他们。

马得臣是南京人,他好学,对古代典籍很了解,擅长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诗。保宁年间,他一步步升迁,当上了政事舍人、翰林学士,经常参与朝政大事,以正直闻名。乾亨初年,宋朝军队多次侵犯边境,他被任命为南京副留守,后来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圣宗皇帝即位后,皇太后临朝称制,马得臣还兼任侍读学士。皇帝在看唐高祖、太宗、玄宗三朝的史书《纪》时,马得臣就把他认为可以效法的皇帝事迹记录下来呈给皇帝。后来跟随皇帝去征讨宋朝,他建议说:降服的敌人不能杀,逃跑的敌人不能追,那些有二心三心的人要另外处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又兼任谏议大夫,掌管宣徽院的事务。当时皇帝沉迷于打球,玩得太过分了,马得臣就上书劝谏说:

我偷偷地琢磨着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当初都是隋朝末年的读书人,要不是碰上了唐太宗,哪能成为一代名相啊?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您在东宫的时候,我有幸能侍奉在您身边,现在又能侍奉您读书,还没能帮上您什么忙呢。您曾经问过我贞观、开元盛世的做法,我想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我听说唐太宗侍奉太上皇,宴会结束后,亲自拉着车辇送到内殿;玄宗皇帝和兄弟们一起喝酒,就像一家人一样亲热。您继承了祖先的基业,亲自侍奉太后,这真是太孝顺了!我希望您在尽孝的同时,也能和睦六亲,多加爱护,这样您孝敬父母和亲人的做法,就能比肩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皇帝了。

我还听说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皇帝都特别喜欢研究经史典籍,经常请大臣们来讲解,一直讲到太阳偏西。所以当时天下人都纷纷效仿,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现在您也喜欢钻研书籍,仔细分析文章的词句,我希望您能认真研究,深入学习并付诸实践,那样的话,再现贞观、开元盛世,并非难事。

我还听说唐太宗打猎射猪,唐俭劝谏了他;玄宗皇帝玩鹰,韩休也劝谏了他;两位皇帝都欣然接受了劝谏。现在您喜欢玩球和骑马,我愚钝地想了想,觉得不太合适的地方有三点,所以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说出来:第一,君臣一起玩乐,难免会发生争执,您赢了大臣们会觉得羞愧,大臣们赢了您又会高兴,这不好;第二,骑马挥舞马鞭,纵横驰骋,不顾君臣尊卑的等级,争先恐后地抢着赢,这有失臣子的礼仪;第三,您身为天子,却沉迷于一时的娱乐,万一有个闪失,那社稷和太后怎么办?这更是不应该的。

如果您不觉得我说的话迂腐,稍微考虑一下我的建议,那将是天下的福气,也是所有臣子的愿望。

奏章呈上去后,皇帝赞赏了好久。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追赠太子太保,皇上还下令有关部门为他办理丧事。

萧朴,字延宁,是国舅少父房的族人。他爸爸萧劳古,因为擅长写文章,是圣宗皇帝的诗友。萧朴从小就特别成熟稳重,跟个大人似的。长大后,更是博学多才,知识渊博,智谋过人。

开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牌印郎君,后来当上了南院承旨,负责掌管转运使的权力,接着又调任南面林牙。皇帝问他治理国家的看法,萧朴详细地陈述了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财政状况,皇帝很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合适的人才了!”于是提拔他当了左夷离毕。那时候,萧合卓担任枢密使,萧朴担任部署院事,因为萧合卓沉迷酒色,不务正业,萧朴就被外放为兴国军节度使,没多久又被召回担任南面林牙。

太平三年,萧朴担任太子太傅。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北府宰相,然后升迁为北院枢密使。太平盛世持续很久了,皇帝开始对书画和谱牒很感兴趣,还用它们来区分嫡庶子嗣,结果导致各种争讼不断。萧朴很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他的奏章总是合乎皇帝的心意,朝中的许多事情都由他来决定。他被封为兰陵郡王,后来又晋升为王恒,并加封中书令。等到大延琳叛乱的时候,皇帝下诏让他去安抚东京,并让他便宜行事,全权处理。

兴宗皇帝即位后,皇太后临朝称制,国家大事都交给皇太后的弟弟孝先处理。当时仁德皇后因为被冯家奴仆诬陷而被害,萧朴多次为她申冤,却一直没有结果。每当想起这件事,他就气得吐血。重熙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改封为王韩,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后来皇太后迁往庆州,萧朴被改封为王楚,升任南院枢密使。四年后,他又被封为王魏。最终,萧朴在五十岁的时候去世了,追赠齐王。他的儿子萧铎剌,是国舅详稳。

耶律八哥,字乌古邻,是五院部的人。从小就聪明,看书过目不忘。辽圣宗统和年间,他继承家业,当上了本部的小吏。没过多久,就升职了,当上了闸撒狘,后来又调到枢密院当侍御。

碰上宋朝大将曹彬、米信攻打燕京的时候,耶律八哥跟着皇帝一起去了,立了功,被提升为上京留守。开泰四年,他被召回朝廷,当上了北院枢密副使。过了一阵子,他又被派去东京当留守。开泰七年,辽圣宗命令东平王萧排押带兵去打高丽,耶律八哥担任都监,他们打到了高丽的开京,抢掠了一大堆东西才回来。

回程的时候,经过茶河和陀河,高丽的追兵追上来了。其他将领都想让高丽军渡过两条河再打,只有耶律八哥觉得不行,他说:“要是让敌人过了两条河,他们肯定要拼死一战,那太危险了!不如就在两条河中间跟他们打。”萧排押听了他的话,结果打败了高丽军。

第二年,耶律八哥回到东京,他建议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管理渤海承奉官的职位,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就设立了都知押班这个职位。后来,因为茶河、陀河之战的失利,耶律八哥被降职了,从宰相的位置降到了西北路都监,最后就去世了。

人们评论说:张俭的名字符合皇帝梦中的预兆,所以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也不改变,一心为民,在两朝都立下了功劳,世人称赞他为贤相,一点也不过分。邢抱朴甄别官吏,深得民心,两次解决了积压的案件,老百姓再也没有冤屈了。马得臣用盛唐的治世来劝谏他的君主,萧朴为皇后被冤枉而呕血。这四个人,都是凭借着精通经书而得到官职,他们的忠诚都这样令人敬佩,这是应该的。圣宗皇帝能得到这样的人才,真是盛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