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宫廷音乐,就像先王时代的音乐一样庄重;其他各国的音乐,则像诸侯国的音乐那样各有特色。所以,我简单地记述一下。
正月初一,朝廷举行朝贺仪式,演奏的是宫悬雅乐。重大节日庆典,演奏的是大乐;乐曲演奏完毕后,就演奏散乐;最后以角乐结束。当晚,皇帝设宴饮酒,演奏的是国乐。
七月十三日,皇帝出巡到离宫三十里外扎营。十四日设宴,各路军队和部落都献上各自的歌舞表演。十五日是中元节,举行盛大的宴会,演奏的是汉乐。
春天,皇帝在杏埚放飞猎鹰,射到了一只大鹅,于是就在庙里设宴祭祀,几十个乐工演奏着小乐器为皇帝伴酒助兴。
太宗会同三年,晋国的宣徽使杨端、王朓等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使臣来朝见,皇帝在便殿设宴款待他们。王朓起身敬酒,并表演了歌舞,皇帝非常高兴,举杯畅饮。
会同三年端午节,百官和各国使臣前来祝贺,按照惯例设宴饮酒,皇帝命令回鹘和敦煌的使臣表演他们本国的舞蹈。
天祚天庆二年,皇帝前往混同江,在捕鱼的酒宴上,酒过半酣,皇帝命令各部落首领依次歌舞助兴。女真首领阿骨打却笔直地站着,一动不动,说自己不会跳舞。皇帝对萧奉先说:“阿骨打气度雄伟豪迈,目光不寻常,可以把边境的事务托付给他,借机除掉他。不然,恐怕会留下后患。”萧奉先奏道:“阿骨打没有犯什么大错,杀了他会伤了那些愿意归顺我们的人的心。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又能怎么样呢?”
从汉朝以来,雅乐一直被沿袭下来,其中有古代的《颂》乐,也有古代的《大雅》乐。辽国却在郊庙祭祀的仪式上没有颂乐。大同元年,太宗皇帝从汴京回师,带回了晋国的太常乐谱、宫悬乐器和乐架,并交给有关部门,先运往中京。
公元984年,圣宗皇帝册封大典,那场面可真是隆重!先是在宫殿里搭了个台子,负责举旗的协律郎们站好位置,在殿内第三重西阶上。然后呢,太常博士先引着太常卿,太常卿再引着皇帝。一准备行动,协律郎就举起旗子,太乐令下令敲响黄钟,其他的钟也跟着响起来。乐工们敲起柷,音乐就奏响了。皇帝一坐上御座,乐队就停了。王公大臣们进门,音乐又响起来,走到各自的位置后,音乐就停。负责传达诏书的通事舍人带着那些负责捧册的大臣一动身,音乐就响;等把册子放到殿前的香案上,他们就位后,音乐就停。抬册子的官员一走,音乐响;抬到殿上,放到皇帝御座前,他们走到西墙北边的位置后,音乐停。大臣们上殿,音乐响;走到殿内栏杆里的位置,音乐停。大臣们下殿,音乐响;回到原位,音乐停。三品以上的大臣出来,音乐响;太常博士引着太常卿,太常卿再引着皇帝下御座回内阁,音乐就停了。
公元999年,皇帝给契丹送去册封的诏书,皇帝出发时,演奏的是《隆安》乐曲。
公元1001年,册封承天皇太后,这次也搭了台子,还摆上了屏风之类的。太乐工和协律郎都进去了。太后仪仗队一走,就举起旗子,《太和》乐曲奏响;太乐令、太常卿引导太后升上御座,帘子一卷起来,音乐就停了。文武三品以上的大臣进殿,演奏《舒和》乐曲;走到位置后,音乐停。皇帝进门,《雍和》乐曲奏响;走到殿前的指定位置,音乐停。宰相拿着册子,皇帝跟着,音乐响;把册子放到殿前的案子上,音乐停。翰林学士和大将军抬着册子,音乐响;放到御座前,音乐停。丞相上殿,音乐响;走到读册子的位置,音乐停。皇帝下殿,音乐响;回到位置,音乐停。太后宣读答复完毕,音乐响;皇帝走到西阁,音乐停。亲王、丞相上殿,音乐响;退朝出来,音乐停。帘子放下,音乐响;皇太后入内,音乐停。
册立皇太子的时候,太子一进门,就演奏《贞安》乐曲。
首先,咱们来说说乐队的编制。四个角上,每个角放一个架子鼓,每个架子鼓配一个鼓手;宫悬(宫廷乐队演奏的乐器)每面九个架子,每个架子配一个乐手;乐队旁边靠北的地方,放一个柷(一种打击乐器)和一个敔(一种打击乐器),各配一个乐手;乐队里面坐着乐队成员,左右两边各一百零二个人;乐队西南角是武舞队,六十四个人,另有两人拿着小旗;乐队东南角是文舞队,也是六十四个人,另有两人拿着小旗;还有协律郎两个人,太乐令一个人。
接下来,咱们说说乐曲。唐朝的《十二和》乐,辽朝初期沿用了它。《豫和》用于祭祀天神,《顺和》用于祭祀地祗,《永和》用于祭祀宗庙,《肃和》用于登歌奠玉帛(祭祀仪式),《雍和》用于入俎接神(祭祀仪式),《寿和》用于酌献饮神(祭祀仪式),《太和》用于节日的升降仪式,《舒和》用于节日的出入仪式,《昭和》用于举酒,《休和》用于进饭,《正和》用于皇后受册仪式,《承和》用于太子受册仪式。
辽朝的《十二安》乐,这来头就大了。一开始,梁朝把唐朝的《十二和》乐改成了《九庆》乐,后来唐朝重建宗庙,又用回了《十二和》乐,晋朝又改成了《十二同》乐。《辽杂礼》记载:“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这说明辽朝也改过乐曲的名字,不过其他的十首《安》乐曲的名字,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辽朝雅乐的歌词和乐谱,现在都没了;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大部分都是沿袭唐朝的旧制。
乐器的材料分别是:金(金制乐器)、钟;石(石制乐器)球、磬;丝(丝弦乐器)琴、瑟;竹(竹制乐器)籥(一种管乐器)、箫、竾(一种管乐器);匏(葫芦制乐器)笙、竽;土(土制乐器)籥;革(皮革制乐器)鼓、鼗(一种打击乐器);木(木制乐器)柷、敔。
十二律的标准,是用周代的黍尺,九寸长的管子,空心直径三分作为标准。道宗大康年间,朝廷下令用秬黍重新制定升斗的标准,也重新确定了律管的标准,不过方法还是沿用古律。
从汉朝开始,就沿用了秦、楚的音乐,设立了乐府。到了隋朝高祖的时候,他下令寻找懂音乐的人,郑译找到了西域的苏祗婆,得到了七旦之声,并结合了七音八十四调的说法,从此雅乐和俗乐都用这种音乐了。朝廷使用的,区别于雅乐的音乐,叫做大乐。晋高祖让冯道、刘煦为应天太后和太宗皇帝册封,他们的乐器、乐工和仪仗,都跟辽朝的一样。
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的时候,童子弟子组成的乐队,引领太后的銮驾到达金銮门。
天祚皇帝天庆元年过生日的仪式是这样的:皇帝从东阁出来,鞭子响了,音乐奏响;帘子卷起来,扇子打开,音乐停了。太尉拿着托盘,分发酒杯,太乐令举起指挥棒,音乐又奏响;皇帝喝完酒,音乐停了。参加宴会的文武百官在东西两边的外殿候着,太乐令把他们引到殿内,音乐声高涨起来。大臣们拿着托盘,太乐令奏乐,举杯敬酒,开始歌舞表演,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了。等所有官员都喝完酒,太乐令奏乐巡视,举起指挥棒,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了。太常卿呈上御膳,太乐令奏乐,等大家都吃完了,音乐奏响;《文舞》开始表演,三次变换队形后退场,音乐停了。接下来又敬酒,官员们依次饮酒,举杯敬酒,巡视,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了。然后上菜,等大家都吃完了,音乐奏响;《武舞》开始表演,三次变换队形后退场,音乐停了。扇子合上,帘子放下,鞭子响了,音乐奏响;皇帝回到西阁,音乐停了。
辽国的大型乐器演奏,其实传承自唐朝。原本唐太宗时期有《七德》《九功》的乐舞,可是武则天毁了唐朝宗庙,《七德》《九功》的乐舞就失传了,之后宗庙就用隋朝的《文》《武》二舞。朝廷用高宗时期的《景云》乐代替,大型庆典上,首先演奏的就是《景云》乐舞。杜佑的《通典》里已经记载这些乐舞都失传了,只有《景云》乐舞勉强保存下来。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战乱不断,这些乐舞更是少之又少。辽国的大型乐舞,是继承了晋朝的传统。虽然典籍记载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十人,但大部分也是用《景云》乐舞的乐工充数;至于坐部、立部的乐舞,唐朝之后就已经失传了,可以考证的只有《景云》四部乐舞。
演奏乐器的名单是这样的: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这些乐器都是一人演奏一件。毛员鼓、连鼗鼓、贝,这三种乐器各由两人演奏,其余乐器每件都是一人演奏。歌唱演员两人,舞蹈演员二十人,分成四个部分:《景云》舞八人,《庆云》乐舞四人,《破阵》乐舞四人,《承天》乐舞四人。
大乐,古代的雅乐,有七个基本音调,叫做七旦。分别是:娑陁力(平声)、鸡识(长声)、沙识(质直声)、沙侯加滥(应声)、沙腊(应和声)、般赡(五声)、俟利<辶笔>(斛牛声)。从隋朝开始,乐府就用这七个基本音调,发展出四旦二十八调的大乐体系。
这四旦二十八调分别是:娑陁力旦(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鸡识旦(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调);沙识旦(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般涉旦(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这二十八个调不用黍律(一种乐律标准),而是用琵琶的弦来定音。这些调子从低沉到清亮,依次变化,低音越来越低沉,高音越来越清亮。原本应该有七七四十九个调,但现在只留下了二十八个,其余二十一个都失传了。据说这些乐调都出自古代九部乐中的《龟兹部》。
大乐的音调体系,每个调子里面都有十个不同的音高,分别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这十个音高与古代的十二律近似,只是每个律上都少了一个音,有点像雅乐中缺少商音一样。
殷商时期流行靡靡之音,这种音乐声调悠扬绵长,一去不返,后来演变成了郑、卫之声(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到了秦汉时期,秦楚地区的音乐兴起,郑卫之声逐渐衰落。汉武帝时期,李延年主管乐府,又引进了西凉地区的音乐。现在流传的散乐,包括各种杂耍、歌舞,很多都是汉代乐府的遗音。辽朝天福三年,辽太宗派刘昫把伶官(宫廷乐工)带回辽国,辽国的散乐,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辽国的皇后册封仪式上,会表演百戏、角抵(一种角斗)、戏马等节目助兴。
皇帝生日的庆典音乐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轮敬酒时,用觱篥(一种管乐器)开始演奏,同时唱歌。
第二轮敬酒时,唱歌,同时有乐舞表演。
第三轮敬酒时,琵琶独奏。
然后是吃饼、喝茶,并致祝酒词。
上菜,同时表演杂剧。
第四轮敬酒时,没有音乐表演。
第五轮敬酒时,笙独奏,鼓笛合奏。
第六轮敬酒时,筝独奏,同时表演筑球(一种球类游戏)。
第一段:
酒过第一轮,乐器奏响,歌舞开始。宋国使臣的宴会,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轮酒过,觱篥奏起,然后是歌舞。第二轮酒过,继续歌舞。第三轮酒过,歌舞继续,然后有乐舞演员出场。第四轮酒过,琵琶独奏。之后上了饼和茶,还有一些致辞。吃完东西,杂剧开始上演。第五轮酒过,略过不奏乐。第六轮酒过,笙独奏,演奏的是《法曲》。第七轮酒过,筝独奏。第八轮酒过,歌舞,伴奏乐器齐奏。第九轮酒过,歌舞,乐器奏响。
第二段:
宴会结束,散乐表演开始。散乐的音律,以三音对应天地人三才,四声对应四季,乐器数量对应十二管。用竹子做成四个孔的笛子,用树叶做成乐器,配上弦乐和歌曲。这三音分别是:天音高亢,地音低沉,人音平和,都是有声无词的。四季对应的音律是:春天是平声,夏天是上声,秋天是去声,冬天是入声。散乐的乐器有: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琴、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面鼓、第三面鼓、腰鼓、大鼓、鞚(一种打击乐器)、拍板。
第三段:
杂戏,从齐景公时期就开始有了,那时候用倡优和侏儒表演。汉武帝时期,有鱼龙曼延的表演。东汉时期,有绳舞和自刳之伎(一种自残的表演),杜佑认为这些大多是西域传来的幻术,比较粗俗,就不详细描述了。
第四段:
鼓吹乐,也叫短箫铙歌乐,从汉朝就有,是军乐的一种。《辽史·杂礼》记载,朝会时要设置十二案熊罴(一种仪仗),皇帝的车驾前后都有鼓吹乐队,百官的仪仗队也都配有鼓吹乐。前部乐队的人员配置是:鼓吹令两人,鼗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面,铙十二面,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名,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第五段:
后部乐队的配置是:鼓吹丞两人,大角一百二十面,羽葆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铙十二面,鼓十二面,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左右前后都有鼓吹乐队,出行时在车驾前演奏,朝会时则列队而立,但不演奏。横吹乐也是军乐,和鼓吹乐分部但同时使用,都归鼓吹令指挥。前部横吹乐队的配置是:大横吹一百二十支,节鼓两面,笛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觱篥二十四支。
哎,这古代的乐队规模可真大!你看这配置:十二面大鼓,十二面金钲,一百二十面小鼓,一百二十面中鸣鼓,十二面羽葆(这玩意儿是啥?),还有十二面鼓(这又是什么鼓?),二十四支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
后面还有呢!后部乐队有:一百二十四支小横吹,二十四支笛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桃皮蒨篥。我的天,这得多少乐器啊! 这还只是个基础配置,根据《仪卫志》记载,四品以上的官员,乐队规模还会根据身份有所增加或减少。
唉,自从周朝衰落之后,先王时代的雅乐就逐渐失传了,你看,《周南》都变成《秦风》了,这风格变化多大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郑、卫、秦、燕、赵、楚这些地方的音乐一股脑儿涌进来,结果正统的雅乐就彻底消失了。
到了汉朝和唐朝,虽然国家强盛,但文人雅士喜欢的音乐里,西域的音乐元素很多,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大乐”和“散乐”;而用于军队的音乐,大多是北方的曲调,那就是“鼓吹”和“横吹”乐了。 那些还留存下来的雅乐,虽然乐器看着还算雅致,但音乐本身也多少沾染了西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