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衣食住行都很简单,穿草衣,吃树叶果实,住在树上或山洞里,大家和和睦睦,没啥争斗。 从炎帝时代衰落,蚩尤作乱开始,人们才开始制造兵器,天下就乱套了。后来黄帝打败了蚩尤,这才安定下来。黄帝在宫里用象牙装饰,出行时则用旄旗,以此警示后世。所以,军队和守卫就成了必须的了。
冀州以南,经历了大洪水之后,夏朝才开始修建城墙。那地方的人们就地定居,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对外加强军事防御,对内发展文化教育,守护着边疆。设置军队和守卫,只是为了防备突发事件而已。
而冀州以北,那地方风大寒冷,人们就跟着太阳走,一年到头没个安稳住处,广阔的土地上,强盗土匪趁机作乱。所以,在那儿,设置军队和守卫,就成了家常便饭了,这是客观形势决定的。辽国建立后,这方面做得更严密。宫里设有宫廷卫队,叫“斡鲁朵”;出巡时有随行军队,叫“捺钵”;各地驻扎军队,叫“部族”。打仗的时候就打仗,没事就打猎捕鱼,天天都得操练,处处都有守卫,建国规模,最重视的就是这个。他们还写了本《营卫志》。
辽国的制度是这样的:皇帝登基后,就设立宫廷卫队,划分州县,设立官府,登记户口,准备军队。皇帝死了,后妃和宫女们就跟着送葬,服侍皇帝下葬。如果需要,青壮年男子就得去打仗,老人和妇女留在家中守卫。太祖皇帝住的是弘义宫,应天皇后住的是长宁宫,太宗皇帝住的是永兴宫,世宗皇帝住的是积庆宫,穆宗皇帝住的是延昌宫,景宗皇帝住的是彰愍宫,承天太后住的是崇德宫,圣宗皇帝住的是兴圣宫,兴宗皇帝住的是延庆宫,道宗皇帝住的是太和宫,天祚皇帝住的是永昌宫。还有孝文皇的弟弟住着敦睦宫,丞相耶律隆运住着文忠王府。
辽国一共三十八个州,十个县,四十一处提辖司,二十三个石烈,七十四个瓦里,九十八个抹里,两个得里,十九个闸撒。正户八万户,蕃汉转户十二万三千户,总共二十万三千户。
话说这算斡鲁朵,是太祖皇帝设立的,国语里“算”指的是心腹,宫殿就叫“斡鲁朵”,也就是弘义宫。这宫殿是用皇帝的心腹侍卫,加上征服渤海后得到的俘虏和锦州的户口设立的。它位于临潢府,陵寝则在祖州东南二十里。户口总数八千,蕃汉转户七千,还能出动六千骑兵。 辖区包括锦州、祖州、严州、祺州、银州五个州,以及富义县一个县,还有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四个提辖司,以及须、速鲁两个石烈,合不、挞撒、慢押、虎池四个瓦里,膻、预墩、鹘突、纠里阐四个抹里,以及述垒北、述垒南两个得里。
接下来说说国阿辇斡鲁朵,这是太宗皇帝设立的,收国语叫“国阿辇”,也就是永兴宫,最初叫孤稳斡鲁朵。它是用太祖皇帝平定渤海后得到的俘虏户口,以及东京、怀州提辖司,还有云州怀仁县、泽州滦河县等地的户口设立的。这宫殿位于游古河边,陵寝在怀州南三十里。正户三千,蕃汉转户七千,能出动五千骑兵。辖区包括怀州、黔州、开州、来州四个州,保和县、滦河县两个县,以及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四个提辖司,还有北女古一个石烈,抹、母、合李只、述垒四个瓦里,以及述垒轸、大隔蔑、小隔蔑、母、归化不术、唐括、吐谷、百尔瓜忒、合鲁不只、移马不只、膻、清滞、速稳这十三個抹里,以及伯德部、守狘、穴骨只、合不频尼、虎里狘、耶里只挟室、僧隐令公这七个闸撒。
耶鲁碗斡鲁朵,是世宗皇帝建立的,兴盛的时候就叫“耶鲁碗”,也就是积庆宫。它是由文献皇帝的侍卫和太祖皇帝俘虏来的百姓,还有云州提辖司以及高州、宜州等地的百姓组成的。这个斡鲁朵在土河的东边,陵墓在长宁宫的北边。正式户籍人口五千,蕃汉杂居的流动人口八千,能出兵的骑兵八千。 管辖着三个州:康州、显州、宜州;一个县:山东县;四个提辖司;一个石烈部:兮腊;八个瓦里部:达撒、合不、吸烈、逼里、潭马、槊不、耶里直、耶鲁兀也;十个抹里部:纥斯直、蛮葛、厥里、潭马忒、出懒、速忽鲁碗、牒里得、阎马、迭里特、女古。
蒲速碗斡鲁朵,是应天皇太后建立的,兴盛的时候就叫“蒲速碗”,也就是长宁宫。它是由辽州和海滨县等地的百姓组成的。这个斡鲁朵在高州,陵墓在龙化州东边一百里。世宗皇帝把这里分给了让国皇帝作为宫院。正式户籍人口七千,蕃汉杂居的流动人口六千,能出兵的骑兵五千。管辖着四个州:辽州、仪坤州、辽西州、显州;三个县:奉先县、归义县、定霸县;四个提辖司;一个石烈部:北女古;六个瓦里部:潭马、合不、达撒、慢押、耶里只、浑只;十三个抹里部:浑得移邻稍瓦只、合四卑腊因铁里卑稍只、夺罗果只、拿葛只、合里只、婆浑昆母温、阿鲁埃得本、东厮里门、西厮里门、东里、西里、牒得只、灭母邻母。
话说,最早有个叫“夺里本斡鲁朵”的地方,是穆宗皇帝建立的,也就是后来的延昌宫。这个“夺里本”是打仗平叛后取的名字。它的人口呢,是从国阿辇斡鲁朵户和阻卜俘虏户里挑出来的,还有中京提辖司、南京制置司、咸州、信州、韩州等地的人。这地方在糺雅里山南边,皇陵在京城南边。
正式户籍有一千户,蕃汉杂居的流动户口有三万户,能出动两千骑兵。它下面管辖着遂州、韩州两个州;中京、南京、平州三个提辖司;一个石烈,叫须;四个瓦里,分别叫抹骨古等、兀没、潭马、合里直;四个抹里,分别叫抹骨登兀没灭、土木直移邻、息州决里、莫瑰夺石。
接着是“监母斡鲁朵”,这是景宗皇帝建立的,也就是彰憨宫。“监母”是它留下的名字。住这儿的人呢,都是章肃皇帝的侍卫和武安州的人。它在合鲁河边上,皇陵在祖州南边。正式户籍有八千户,蕃汉杂居的流动户口有一万户,能出动一万骑兵。它下面管辖着永州、龙化州、降圣州、同州四个州;行唐县、阜俗县两个县;四个提辖司;两个石烈,叫监母和南女古;七个瓦里,分别叫潭马、奚烈、埃合里直、蛮雅葛、特末、乌也、灭合里直;十一个抹里,分别叫尼母曷烈因稍瓦直、察改因麻得不、移失邻斡直、辛古不直、撒改真、牙葛直、虎狘阿里邻、泼昆、潭马、闸腊、楚兀真果邻。
最后是“孤稳斡鲁朵”,这是承天太后建立的,也就是崇德宫。“孤稳”是它的名字,住这儿的人是从乾州、显州、双州、三州挑出来的。它在土河东边,跟景宗皇帝的陵墓在一起。正式户籍有六千户,蕃汉杂居的流动户口有一万户,能出动一万骑兵。它下面管辖着乾川州、双州、贵德州三个州;潞上京一个县;三个提辖司,分别是南京、西京、奉圣州;三个石烈,分别是里、滂、迭里特女古。
瓦里七个:叫达撒,叫耶里,叫合不,叫歇不,叫合里直,叫慢押,叫耶里直。 这些都是地名,具体指什么地方,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抹里十一个:叫阿里厮直述垒,叫预笃温稍瓦直,叫潭马,叫赁预笃温一腊,叫牙葛直,叫牒得直,叫虎温,叫孤温,叫撒里僧,叫阿里葛斯过邻,叫铁里乖稳里。 这十一个地名,听起来就感觉很古老神秘,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对应的现代地名了。
闸撒五个:叫合不直迷里几频你,叫牒耳葛太保果直,叫爪里阿本果直,叫僧隐令公果直,叫老昆令公果直。 这五个地名,感觉像是某个官员或者家族的封地,名字也比较复杂。
女古斡鲁朵,圣宗置。是为兴圣宫。金曰“女古”。以国阿辇、耶鲁碗、蒲速碗三斡鲁朵户置。其斡鲁朵在女混活直,陵寝在庆州南安。正户一万,蕃汉转户二万,出骑军五千。 这是圣宗时期建立的兴圣宫,金朝称之为“女古”。它是由国阿辇、耶鲁碗、蒲速碗三个斡鲁朵户组成的,位置在女混活直,陵墓在庆州南安。 这宫殿管辖着一万户正户,两万户蕃汉转户,还能出动五千骑兵,规模相当大啊!
州五个:庆州、隰州、乌上京、乌东京、霸州。 这五个州,是兴圣宫所管辖的区域。
提辖司四个。(具体是哪四个,原文没说。)
石烈四个:叫毫兀真女姑,叫拿兀真女室,叫女特里特,叫女古滂。 这四个地名,听起来像是某个部落或者氏族的名字。
瓦里六个:叫女古,叫蒲速碗,叫鹘笃,叫乙抵,叫蓊,叫埃也。 这六个地名,其中“女古”前面已经提到了。
抹里九个:叫乙辛不只,叫铁乖温,叫埃合里只,叫嘲瑰,叫合鲁山血古只,叫夺忒排登血古只,叫劳骨,叫虚沙,叫土邻。 这九个地名,听起来也很陌生,难以对应到现代地名。
闸撒五个:叫达邻频你,叫和里懒你,叫爪阿不厥真,叫粘独里僧,叫袍达夫人厥只。 这五个地名,可能和一些人物或者事件有关。
窝笃碗斡鲁朵,兴宗置。是为延庆宫。孳息曰“窝笃碗”。以诸斡鲁朵及饶州户置。其斡鲁朵在高州西,陵寝在上京庆州。正户七千,蕃汉转户一万,出骑军一万。 这是兴宗时期建立的延庆宫,金朝称之为“窝笃碗”。它是由多个斡鲁朵和饶州户组成的,位置在高州西面,陵墓在上京庆州。 这个宫殿管辖着七千户正户,一万户蕃汉转户,还能出动一万骑兵,规模也很大。
州三个:饶州、长春州、泰州。 这三个州是延庆宫所管辖的区域。
提辖司四个。(具体是哪四个,原文没说。)
石烈两个:叫窝笃碗、叫鹘笃骨。 这俩地名,其中“窝笃碗”前面已经提到了。
话说,瓦里六个斡鲁朵分别是:窝笃碗、厮把、厮阿、糺里、得里、欧烈。抹里六个斡鲁朵分别是:欧里本、燕厮、缅四、乙僧、北得里、南得里。
咱们先说阿思斡鲁朵,这是道宗皇帝设立的,叫做太和宫。“阿思”指的是宽大。这个斡鲁朵的人员,是从宫里伺候皇帝的人和兴中府的百姓里挑出来的。它位于好水泺,陵寝在 上京庆州。 正户一万户,蕃汉转户两万户,能出动一万五千骑兵。
石烈呢,只有两个斡鲁朵:阿厮和耶鲁。瓦里还有八个斡鲁朵:阿厮、耶鲁、得里、糺里、撒不、鹘笃、蒲速斡、曷烈。抹里还有七个:恩州得里、斡奢得里、欧里本、特满、查剌土邻、糺里、阿里厮迷里。
接下来是阿鲁碗斡鲁朵,这是天祚皇帝设立的,叫做永昌宫。“阿鲁碗”的意思是辅佑。人员是从宫里伺候皇帝的人和春州、宣州的百姓里挑出来的。正户八千户,蕃汉转户一万户,能出动一万骑兵。
石烈这里,阿鲁碗和榆鲁碗是两个斡鲁朵。瓦里还有八个斡鲁朵:阿鲁斡、合里也、鹘突、敌剌、谋鲁斡、糺里、夺里剌、特末也。抹里也有八个:蒲速碗、移辇、斡笃碗、特满、谋鲁碗、移典、悦、勃得本。
最后是赤寔得本斡鲁朵,这是孝文皇太子的弟弟设立的,也叫敦睦宫。“赤寔得本”就是孝的意思。人员是从伺候皇帝的人和渤海俘虏,以及建州、沈州、岩州的百姓里挑出来的。陵寝在祖州西南三十里。正户三千户,蕃汉转户五千户,能出动五千骑兵。
一共三个州:建州、沈州、岩州。还有一个提辖司:南京。石烈最后两个斡鲁朵是:嘲和与敦。
六个瓦里分别是:乙辛、得里、奚烈直、大潭马、小潭马、与墩。
两个抹里分别是:潭马抹乖、柳实。
两个闸撒分别是:耳晨频你、打里频你。
大丞相晋国王耶律隆运,他本来姓韩,名叫韩德让。因为他有功劳,所以被赐予了耶律的国姓,脱离了宫廷的编制,被安排到他季父(叔叔)的横帐房里。后来追赠他为尚书令,谥号文忠。他没有儿子,所以先让皇族魏王贴不子的儿子耶鲁继承他的爵位,但耶鲁早早去世了,天祚皇帝又让自己的儿子敖鲁斡继承了晋王的爵位。朝廷为他提供了丧葬用品,并在乾陵旁边为他修建了庙宇。按照其他皇亲国戚的规格,又为他建立了文忠王府,府中拥有正户五千户,蕃汉转户八千户,以及一万骑兵。
只有一个州。
六个提辖司分别是: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
说一下“著帐郎君”的事儿。一开始,遥辇痕德堇可汗因为蒲古只等三个家族害死了越释鲁,就把这些家族的人丁财产都抄没充入瓦里。后来淳钦皇后把这些人收为己有,让他们当“著帐郎君”。世宗皇帝后来把他们都赦免了。 那些因为家族、亲戚、世袭官职犯罪而被没入的人,也都被编入到这个制度里。
“著帐户”的来源,一部分是斡鲁朵析出的,一部分是那些犯罪被没入的人。凡是负责承应小底、司藏、鹰坊、汤药、尚饮、盥漱、尚膳、尚衣、裁造等事务的人,还有宫中、亲王身边的侍从,以及伶官等等,都属于“著帐户”。
所有宫卫的人丁总共有四十万八千人,骑兵十万一千人。“著帐”的人员赦免和没入的情况,是随时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数量。
△行营 (这个符号和文字没有实际含义,无需翻译)
《周官》里讲到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太阳在东方,傍晚的风比较大;太阳在北方,白昼时间长,天气就比较冷。天地之间,各地气候条件都不一样,人生活在其中,就要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安排生活。古代的统治者就根据天、地、人的关系来治理国家。长城以南,雨水多,天气热,人们就靠种地吃饭,养蚕织布穿衣,盖房子住,建城郭来管理社会。大漠地区,天气寒冷,风沙大,人们就靠放牧和捕鱼为生,穿兽皮衣物,随着水草和猎物迁徙,以车马为家。这就是说,天时地利决定了南北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
辽国占据了广袤的大漠,一直延伸到长城的附近,他们就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治理国家。秋冬就躲避寒冷,春夏就躲避酷暑,跟着水草和猎物迁徙,年年如此。一年四季,皇帝都有不同的驻地,叫做“捺钵”。
春天皇帝驻跸的地方叫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从京城出发,大概六十天才到。这时候天鹅还没飞来,皇帝就在冰面上扎营,凿冰捕鱼,冰化了之后,就开始放鹰隼去捕猎天鹅和雁。早上出去,晚上回来,主要就是打猎。鸭子河泺东西长二十里,南北长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周都是沙地,长着很多榆树、柳树和杏树。每当皇帝到达这里,侍卫们都穿着墨绿色的衣服,每人准备一把连锤、一个鹰食盒、一根刺鹅锥,在河泺周围每隔五七步站成一排。皇帝戴着帽子,穿着便服,系着玉带,站在上风处观看。
看到天鹅就举旗示意,探马飞驰报信,远处的哨所就鸣鼓。天鹅受惊飞起,左右的骑兵都举旗挥舞着引导。五坊的人捧着海东青(一种猎鹰)献给皇帝,皇帝接过鹰来放飞。鹰捉住天鹅后落下来,如果力气不够,旁边站着的侍卫就用锥子刺死天鹅,取下天鹅的脑子喂鹰。救鹰的人会得到赏赐。皇帝得到第一只天鹅后,要把它献给庙宇,群臣都献上酒和水果,奏乐庆祝。大家互相敬酒,说些祝贺的话,还把鹅毛插在头上表示庆祝。皇帝赏赐侍从酒,并将鹅毛分给大家。春天打猎、捕鱼、设网,一直到春天结束才返回京城。
话说这夏天的捺钵,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设的,主要在吐儿山一带。皇帝每年先去黑山,祭拜圣宗和兴宗的陵墓,顺便欣赏一下那里的金莲花。然后呢,就到子河去避暑。吐儿山在黑山的东北三百里,离馒头山挺近的。黑山在庆州的北边十三里,山上有座池子,池子里长着金莲花,漂亮得很。子河呢,又在吐儿山的东北三百里。对了,怀州西山还有个清凉殿,那也是皇帝避暑的行宫。
四月中旬就开始搭帐篷,选个好地方当避暑胜地,五月底六月初就到了,要住上五十天呢。皇帝会和文武大臣一起商量国家大事,闲下来的时候就出去打猎玩玩。七月中旬才离开。
秋天的捺钵,地方叫伏虎林。七月中旬,从避暑的地方出发,搭好帐篷,就进山打猎,射鹿和老虎。这伏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以前啊,这林子里曾经有一只老虎,经常伤人害畜。景宗皇帝带着几个骑兵去打猎,那老虎躲在草丛里,吓得直发抖,都不敢抬头看,皇帝就放它走了,所以这地方才叫伏虎林。每年皇帝都来这里,皇族以下的官员,都沿着泺水边安营扎寨,等到半夜,鹿来盐水边喝水的时候,猎人就吹角模仿鹿叫,等鹿都聚集起来再射杀它们,这叫“舐碱鹿”,也叫“呼鹿”。
话说这冬捺钵,就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地儿,原名叫白马淀,现在叫广平淀。这地方东西长着二十多里,南北也有十多里,地儿特别平坦,放眼望去全是沙地,树木嘛,大多是榆树和柳树。这地方沙子多,冬天还暖和,所以金国的皇帝老爱在这儿过冬,在帐篷里跟大臣们开会,商量国家大事,顺便还打打猎,练练兵,接受南宋和其他国家的贡品。
皇帝的帐篷,用长枪围起来当城墙,用毛绳连着。每根枪下面都撑着一把黑毡伞,挡风雪保暖。枪外面再围一层小毡帐,每个帐篷住五个人,都拿着兵器站岗警戒。南边是省方殿,殿北大概两里地是寿宁殿,都是木头柱子,竹子做的屋顶,外面盖着毡子,柱子上画着彩画,墙上挂着锦缎,上面还有红色的绣花匾额。地毯、窗帘、屏风都是用黄布绣龙的,再罩一层黄油绢。地基高出一尺多,两边的走廊也用毡子盖着,连门都没有。省方殿北面是鹿皮帐,鹿皮帐北面是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面是长春帐,也用长枪围着。宫里专门派了四千契丹兵看守,每天轮流一千人值班。帐篷外面再用枪支围成营寨,晚上就把枪撤了,移到皇帝睡觉的帐篷旁边。周围还设有拒马,外面有岗哨,轮流值夜,用铃铛互相联络。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皇帝都要巡视各地。金国的大小官员,还有汉人宣徽院管辖的各个部门,都要跟着去。汉人枢密院和中书省呢,只派宰相一人,枢密院的副承旨两人,还有十个小吏,中书省派一个书记,御史台和大理寺各派一人随行。每年正月初,皇帝就出发了。宰相以下的官员,就留在中京处理政务。除了任命官员,其他事情都用临时文书处理,等到了行在所,再由皇帝下旨,发放正式文书。县令、录事以下的文官,都不用上报,由中书省负责选拔;武官则需要上报。五月,皇帝在行在所避暑,南北官员在那儿开会。十月,皇帝在行在所过冬,也是这样。
部落就叫部落,氏族就叫氏族。契丹以前的风俗,是按照地域分着住,同个氏族的人住在一起。有些是氏族组成部落,比如五院、六院这些;有些是部落包含多个氏族,比如奚王、室韦这些;还有些只有部落,没有氏族,像特里特勉、稍瓦、曷术这些;也有些只有氏族,没有部落,比如遥辇九帐、皇族三父房这些。
说起来,契丹的奇首八部,以前被高丽和蠕蠕打得七零八落,最后只有几万人跑到北魏去投奔。好不容易有点人口了,又被北齐给打了,抢走了十多万人。接着又被突厥欺负,跑到高丽去避难,人口也只剩下不到一万人了。部落四分五裂,已经不是原来的奇首八部了。后来,有的部落臣服了突厥,有的归顺了隋朝,有的就住在纥臣水附近。慢慢地,部落的人口又多了起来,分成了十个部落,地盘也扩展到辽西五百多里。唐朝的时候,大贺氏还是八部,但是松漠、玄州又分出去,所以一共还是十个部落。遥辇氏趁着万荣可突被打败后,重新组成了八个部落,但是遥辇、迭刺又分出去了,所以还是十个部落。到了阻午可汗的时候,又分成了二十个部落,契丹这才开始强大起来。到了辽太祖的时候,把九帐、三父房这些氏族重新划分,又变成了二十个部落。到了圣宗时期,又分成了十六个,后来又增加了十八个,加上原来的,一共就有了五十四个部落!这其中,还有拔里、乙室这些国舅的家族,外面还有十个附庸部落,真是厉害啊!
契丹的氏族,能查到资料的,大概都在《皇族》《外戚》这两份表里记载了。其他的五院、六院、乙室部,只知道益古、撒里本、涅剌这些人;乌古部只知道撒里卜、涅勒这些人;突吕不、突举部只知道塔古里、航斡这些人,他们都是兄弟关系。奚王府的部族首领瑟、哲里,是臣子和主人的关系。品部有个人叫拿女,楮特部有个人叫洼。其他的氏族和人名,就查不到资料了。
老书上说啊,契丹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住在草原上,四处游牧,没个固定的地方。后来到了涅里这个地方,才开始有了部落,各自划分了地盘。等到太祖建立辽朝,因为迭剌部势力强大,就分成了五院、六院。其他的奚族六部以下的部落,大多都是因为战败被俘虏才被安置下来的。那些善于作战的人,就登记入伍,被分派到各个路上的详稳、统军、招讨司。住在内地那些契丹人,每年按时耕种放牧,在广阔的草原上生活。边防的户籍登记,他们的生活所需,都依靠畜牧业,靠着织毛衣、喝奶来维持衣食。他们都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习惯了辛勤劳作,没见过什么繁华的景象,所以也没想过要改变。因此,家家户户都过着安稳富足的生活,军队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最终,契丹军队虎视眈眈地望着四方,强大的国家臣服,弱小的国家依附,东到蟠木山,西到流沙,没有哪个不服从的。各部落实际上就是辽国的爪牙。
古时候的八部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
契丹的祖先,叫做奇首可汗,他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的族人越来越多,就分成了八个部落,住在松漠之间。现在永州的木叶山上,有契丹始祖庙,里面供奉着奇首可汗、可敦以及八个儿子的像。潢河的西边,土河的北边,就是奇首可汗的故土。
隋朝的时候,契丹有十个部落。元魏末年,莫弗贺勿于因为害怕高丽和蠕蠕的侵扰,带着三千辆车、上万人口内附,离开了奇首可汗的故土,住到了白狼水东边。北齐文宣帝曾经从平州三路来攻打他们,抓走了十几万男女老少,分别安置到各个州。后来又遭到突厥的逼迫,带着上万户人家寄居在高丽境内。隋朝开皇四年,各个莫弗贺部落的人一起向朝廷表示臣服,请求住在白狼水原来的地方。还有其他一些部落寄居在高丽的,比如叫出伏的等等,也带着人马内附,朝廷下令把他们安置在独奚那颉的北边。还有一些部落臣服于突厥,有四千多户人家来投降,朝廷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回去,他们坚决不肯走,部落的人口逐渐增多,就随着水草迁徙,居住在纥臣水边。那里在辽西的正北方二百里,东西长五百里,南北长三百里。分成了十个部落,但是名字已经失传了。
唐朝的时候,契丹有八个大部落,分别是达稽部(在峭落州)、纥便部(在弹汗州)、独活部(在无逢州)、芬间部(在羽陵州)、突便部(在日连州)、芮奚部(在徒河州)、坠斤部(在万丹州),还有一个伏部,管辖匹黎州和赤山州。
唐太宗李世民在那边设立了玄州,让契丹的大首领当刺史;又设立了松漠都督府,让窟哥当都督,把这八个部落和玄州一起管辖,一共十个州,十个部落都在里面。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遥辇氏,他们也有八个部落: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纳会鸡部、集解部、奚嗢部。
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大贺氏势力衰弱了,辽朝的祖先耶律涅里立迪辇祖里为阻午可汗。那时候契丹因为万荣之战失败,部落四散,就根据原来的族群分成了八个部落。耶律涅里自己管辖的迭剌部,算是一个独立的部落,不算在之前的八部里面。这样一来,加上遥辇氏的八个部落,一共就是十个部落了。
遥辇阻午可汗时期,部落又进行了调整,一共有二十个部落:耶律七部、审密五部,再加上之前的八个部落。耶律七部是从三个耶律部族分出来的:大贺部、遥辇部、世里部,这三个部族是皇族。审密五部是从两个审密部族分出来的:乙室已部、拔里部,这两个部族是国舅的部族。具体每个部落的情况史书没详细记载,只知道有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捏剌部、突举部,还有个右大部和左大部,一共十个,还有两个没记载。大贺部和遥辇部分成了六个,世里部合并成一个,所以迭剌部在遥辇氏当政的时候,一直很强大,难以控制。
辽朝是从松漠地区发展起来的,他们不断地招抚各部落,最终有了唐朝、后晋皇帝那样的实力,他们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也传播到了潢海地区。后世写史的,还能用那种老土的部落说法吗?以前是有过《部族志》的,但是后来的朝代都没有了。古代,巡守边疆,五服之内的诸侯各有职责,辽朝的部族制度其实和这个有点像。所以辽朝用部族来设置宫卫和行营。
辽朝内部主要的四个部族是:遥辇帐下的九个家族;横帐下的三个父房家族;国舅帐下的拔里部和乙室已部家族;以及国舅的另外一个独立的部族。
话说当年辽太祖时期,他手下有二十个部族,后来两位国舅爷来了,把这二十个部族给分了一下,最后就剩十八个部族了。其中有个五院部,它的祖先是益古,下面分了六个营。在阻午可汗当政的时候,益古和他的弟弟撒里本分家单过,撒里本领的那一部分就叫迭剌部。后来传到辽太祖手里,迭剌部首领当上了夷离堇(相当于部落首领),也就是皇帝。天赞元年,因为迭剌部太强大了,不好控制,辽太祖就把它拆分成五院和六院,每个院都设一个夷离堇管着。到了会同元年,又把夷离堇的称呼改成了大王。五院部归北府管辖,主要负责镇守南方的边境。五院部的大王和都监(相当于副手)夏天住在五院部旁边,冬天就搬到羊门甸去住。五院部下面还有四个石烈(相当于更小的行政单位):大蔑孤石烈、小蔑孤石烈、瓯昆石烈、乙习本石烈。会同二年,辽太宗觉得乌古这地方水草丰美,就让五院部搬过去住。三年后,又把海勒水附近的地也划给他们,让他们开垦种地。
接下来说说六院部,它也归北府管,主要负责镇守南境。六院部的大王和都监夏天住在泰德泉北边,冬天就住在独卢金。六院部下面也有四个石烈:辖懒石烈、阿速石烈、斡纳拨石烈、斡纳阿剌石烈。会同二年,辽太宗也把乌古之地给了他们居住,三年后又加上了海勒水附近的地。
再来说说乙室部,它的祖先是撒里本,在阻午可汗时期,他和哥哥益古分家,撒里本领的那部分就成了乙室部。会同二年,乙室部的夷离堇也改称大王的称呼。乙室部归南府管,大王和都监主要负责镇守西南边境,司徒(相当于地方长官)住在鸳鸯泊,闸撒狘(另一个地方长官)住在车轴山。乙室部下面有两个石烈:阿里答石烈和欲主石烈。
最后是品部,它的祖先是拿女手,阻午可汗时期,拿女手的营地被直接设立为一个部族。辽太祖把各个部族的夷离堇都改成了令稳(官职名),到了统和年间,又改成了节度使。品部归北府管辖,属于西北路招讨司,司徒住在太子坟。所有驻扎的军队都归节度使管,而留守的户籍则归司徒管。品部下面有两个石烈:北哲里只石烈和南辖懒石烈。
话说这几个部落,他们的来历啊,都跟阻午可汗有关。先说楮特部,他们祖上叫洼,原本是一个营,后来阻午可汗把这个营分出来,成立了楮特部。这个部归南府管,节度使又归西北路招讨司管,他们的首领住的地方,就在柏坡山和钅革山附近。他们还有两个石烈,一个叫北石烈,一个叫南石烈。
接下来是乌隗部,他们的祖先叫撒里卜。撒里卜和他哥哥涅勒,一开始是一个营,后来阻午可汗把他们分开了,撒里卜就成了乌隗部,涅勒就成了涅剌部。这两个部都归北府管,乌隗部的节度使归东北路招讨司管,他们的首领住的地方,就在徐母山和郝里河旁边。他们也有两个石烈,一个北石烈,一个南石烈。
然后是涅剌部,他们的祖先叫涅勒,也是阻午可汗把他的营分出来,成立的部。他们的节度使归西南路招讨司管,住的地方在黑山北边,首领住的地方在郝里河边上。他们的石烈呢,一个叫北塌里石烈,一个叫南察里石烈,名字跟其他部落的不一样。
再来说说突吕不部,他们的祖先叫塔古里,手下管着三个营。阻午可汗命令把其中一个营分给塔古里的弟弟航斡,让他成立突举部。塔古里自己留下了两个营,就成了突吕不部。这个部归北府管,节度使归西北路招讨司管,首领住的地方在长春州西边。他们的石烈,一个叫北托不石烈,一个叫南须石烈。
最后是突举部,他们的祖先叫航斡,也是阻午可汗分营给他,让他成立的部。这个部归南府管,驻扎在隗乌古部,首领住的地方在冗泉旁边。他们也有两个石烈,一个北石烈,一个南石烈。
奚王府一开始分成六部五帐,最早是时瑟这个家伙,他跟着东遥里十帐部的主管哲里混。后来他把哲里给干掉了,自己当上了奚王。他死后,他弟弟吐勒斯继位。遥辇鲜质可汗带兵来打他,俘虏了七百户反抗的奚人,还有一些投降的。因为时瑟以前跟他们关系还不错,所以只抓了一半的部众,剩下的都留下了。从那以后,奚人的势力就衰弱了。
一开始只有五部,分别是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太祖把他们全收服了,称他们为五部奚。天赞二年,有个叫东扒里厮胡损的家伙,仗着地势险要,在箭笴山坚守不出,还嚣张地说:“大军能把我怎么样?我等会儿就在堕瑰门下喝酒!”结果太祖灭了他,把奚王府的役户和各部隐藏的人口,还有流散的人,都集中起来,设立了堕瑰部,名字就来源于他那句狂妄的话,于是就有了六部奚。太祖还任命勃鲁恩做奚王。太宗继位后,设立了两个宰相和两个常衮(官职)。圣宗把奥里、梅只、堕瑰三部合并成一部;又新设了二克部,凑够六部。后来奚王和朔奴去打兀惹,结果打输了,六部奚就被划归北府了。
突吕不室韦部,原来叫大、小二黄室韦户。太祖用计策降服了他们,然后把他们分成了两部。这两部归属北府,节度使归东北路统军司管辖,驻守在泰州东北。涅剌拿古部的情况跟突吕不室韦部差不多,节度使驻守在泰州东边。迭剌迭达部,是鲜质可汗当年俘虏的七百户奚人,太祖登基后,把他们编成了十四石烈,设立了一个部。这个部归属南府,节度使归西南路招讨司管辖,驻守在黑山北面,部民住在庆州南边。乙室奥隗部,是神册六年,太祖用俘虏的奚人设立的。它归属南府,节度使归东北路兵马司管辖。楮特奥隗部,也是太祖用俘虏的奚人设立的,归属南府,节度使归东京都部署司管辖。品达鲁虢部,是太祖用俘虏的达鲁虢部人设立的,归属南府,节度使归西南路招讨司管辖,驻守在黑山北面。
乌古涅剌部,也叫涅离部。咱们祖宗皇帝从骨里户那儿收了六千户人家,在神册六年的时候,把他们分成了乌古涅剌部和图鲁部,这两部都归北府管,节度使归西南路招讨司管。
图鲁部呢,它的节度使归东北路统军司管。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祖宗皇帝把遥辇氏原来的部落分开了重新安排的,一共十个部,后来又新增加了八个部。
撒里葛部,这可是奚族的三营之一,另外两营叫窈爪和耨碗爪。祖宗皇帝打败奚族后,他们请求投降,愿意当咱们的帐下子弟。 然后就被安排在宫里,各个营都设了夷离堇。圣宗皇帝又把他们分别设立成部,还设了节度使,都归南府管,主要负责打猎的事儿。他们住的地方在泽州的东边。
窈爪部,跟撒里葛部一样,住的地方在潭州南边。耨碗爪部,它的节度使归东京都部署司管。讹仆括部,也跟撒里葛部那三个营一样,住的地方在望云县东边。
特里特勉部,最开始是从八个部里分别挑出二十户人家,去奚族那边戍守,负责侦察落马河和速鲁河一带的情况,还设立了二十个详稳。后来圣宗皇帝觉得他们人口多了起来,就给他们设立了一个部,还设了节度使,归南府管,主要负责戍守倒塌岭,住的地方在橐驼冈。
稍瓦部,一开始是从宫里和横帐那些大族奴隶里挑出来的,放在稍瓦石烈。“稍瓦”指的是鹰坊,他们住的地方在辽水东边,主要负责捕捉飞鸟。圣宗皇帝后来因为他们人口多了,就给他们设立了一个部,节度使归东京石部署司管。
曷术部,一开始也是从宫里和横帐那些大族奴隶里挑出来的,放在曷术石烈。“曷术”指的是铁,他们主要在海边的柳湿河、三黜古斯、手山这些地方冶铁。圣宗皇帝后来因为他们人口多了,就给他们设立了一个部,归东京都部署司管。
遥里部,住的地方在潭州和利州之间。他们有三个石烈:撒里必石烈、北石烈和帖鲁石烈。伯德部,住的地方在松山和平州之间,太师、太保都住在中京西边。他们有六个石烈:啜勒石烈、速古石烈、腆你石烈、迭里石烈、旭特石烈和悦里石烈。
楚里部,住的地方在潭州北边。
奥里部,这名字听着挺拗口。统和十二年的时候,因为梅只、堕瑰三部的人口太少了,就合并成了一部。这上三部啊,本来是属于奚王府的,后来圣宗皇帝把它们分开了。
南克部和北克部,这两个部族,统和十二年的时候,是从奚王府的两个克部分出来的。
隗衍突厥部,是圣宗皇帝从四辟沙、四颇惫户里挑出来的人,组建的这个部族,主要是在东北女直地区驻守。到了开泰九年,节度使上奏说要设立石烈部,隶属于北府,归黄龙府都部署司管辖。
奥衍突厥部,跟隗衍突厥部的情况差不多。
涅剌越兀部,是用涅剌室韦的人组成的。它隶属于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西南面招讨司管辖,驻扎在黑山以北。
奥衍女直部,是圣宗皇帝用女直人组成的。隶属于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西北路招讨司管辖,驻扎在镇州附近。从这儿一直到河西地区,都是当年打仗俘虏来的各个国家的人民,一开始都分到各个宫里,后来人口多了,就又分成了各个部族。一直到五国,都有节度使管辖。
乙典女直部,也是圣宗皇帝用女直人组成的,隶属于南府,住在高州的北边。
斡突碗乌古部,是圣宗皇帝用乌古人组成的,隶属于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西南面招讨司管辖,驻扎在黑山以北。
迭鲁敌烈部,圣宗皇帝用敌烈人组成的,隶属于北府,归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
室韦部,圣宗皇帝用室韦人组成的,隶属于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西北路招讨司管辖。
术哲达鲁虢部,圣宗皇帝用达鲁虢人组成的,隶属于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东北路统军司管辖,驻扎在境内,也有一些住在境外。
梅古悉部,圣宗皇帝用唐古人组成的,隶属于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颉的部,圣宗皇帝用唐古人组成的,隶属于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北敌烈部,圣宗皇帝用敌烈人组成的,驻扎在隗乌古部。
匿讫唐古部,是圣宗皇帝设立的,隶属于北府,归节度使领导下的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北唐古部,圣宗皇帝用唐古人组成的,隶属于北府,归黄龙府都部署司管辖,驻扎在府的南边。
南唐古部,是圣宗皇帝设立的,隶属于北府。
话说辽国啊,它底下管辖着好多地方,先说几个部落,都是些老牌子了。鹤剌唐古部,跟南唐古部是一个意思,归西南面招讨司管。河西部,是圣宗皇帝设立的,归北府管,属于东北路统军司。薛特部,开泰四年的时候,用回鹘的人家组建起来的,归北府管,住在慈仁县北边。伯斯鼻骨德部,原来是鼻骨德的人家,一开始归各个宫殿管,后来圣宗皇帝见他们人口多了,就给他们立了个部,归北府管,属于东北路统军司,驻扎在辽国境内,但是住的地方却在辽国境外。达马鼻骨德部,也是圣宗皇帝用鼻骨德的人家组建的,归南府管,属于东北路统军司。
还有个五国部,它是由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这五个国家合并而成的。圣宗皇帝时期,他们来归附辽国了,圣宗皇帝就让他们住在原来的地方,用来镇守东北边境,归黄龙府都部署司管。到了重熙六年,因为越里吉国的人尚海等人告发他们的酋帅浑尚贪污受贿,辽国就把五国部的酋帅给撤了,改设节度使来管辖。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圣宗皇帝根据原来的部落设立的,一共十六个,后来又增加了十八个。
辽国之外还有十个部落,分别是乌古部、敌烈八部、隗古部、回跋部、嵓母部、吾秃婉部、迭剌葛部、回鹘部、长白山部、蒲卢毛朵部。这十个部落,规模都不够大,算不上是独立的国家,只是依附在辽国,时而归顺,时而叛乱,各有各的贡品,就跟唐朝的羁縻州差不多。
话说很久以前,黄帝在东海找到一块宝地,在涿鹿山脚下建城立国,后来又经常搬迁,四处征战,以军队保卫国家。从飞狐关以北,到无虑县以东,再到西边的流沙,四面都是战场,即使是圣人,也免不了要依靠军队来保护自己,这都是因为地势使然啊!辽国以前,左面是辽海,右面是涿鹿,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到了隋朝的时候,契丹人就住在纥臣河边,分成十个部落,每个部落兵力多则三千,少则一千多人,他们随着季节变化,放牧迁徙,打仗的时候,十个部落一起商量,签订盟约后再行动,打猎的话,各个部落可以自己行动。
到了唐朝,大贺氏的军队有四万三千人,分成八个部落。后来大贺氏衰落了,只剩下五个部落。这时出现了一个叫耶律雅里的,他把五个部落分成八个,设立两个府来管理,又把三个耶律氏的部落分成七个,两个审密氏的部落分成五个,一共二十个部落。他们用刻木头做契约来发布命令,政令能够很好地执行。大贺氏没后代继承王位,就由遥辇氏代替了大贺氏,他们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这可是辽太祖的六世祖啊!后来,辽太祖和李克用在云中相遇,当时辽军有三十万人,非常强大。
遥辇耶澜可汗在位十年,那年是辛酉年,辽太祖被授予兵权,独自率军征讨室韦、于厥、奚三个国家,俘获的帐篷数都数不清。十月,辽太祖被任命为大迭烈府夷离堇,他赏罚分明,整顿军队,休养生息,发展畜牧业,致力于减少战争。第二年,他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代北,攻克了九个郡县,俘获了九万五千人。第三年,辽太祖的父亲德祖攻打奚族,俘获了七千户。第五年,遥辇可汗去世,遗命把王位传给辽太祖。辽太祖即位后,五年内攻打西奚和东奚,全部平定,彻底征服了奚族和霫族。
六年春天,辽太祖亲自率军征讨幽州,东西两面的旗帜连绵数百里,所经之处,各郡县都望风而降,俘获的人非常多,然后凯旋而归。秋天,他又亲自征讨背阴国,俘获了数万人。神册元年,辽太祖又亲自征讨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等部落,俘获了一万五千六百户;攻打振武后,乘胜东进,攻克了蔚州、新州、武州、妫州、儒州五个州,俘获的人数不计其数,斩杀不服从命令的人一万四千七百人。辽太祖彻底征服了代北、河曲、阴山地区的人民,并夺取了山北八军。第四年,辽太祖又亲自征讨于骨里国,俘获了一万四千二百人。第五年,他征讨党项,俘获了两千六百人,攻打天德军,攻破了十二座栅栏,迁移了当地居民。第六年,辽太祖从居庸关出兵,分兵掠夺檀州、顺州等州,以及安远军、三河、良乡、望都、潞州、满城、遂城等县,俘获了当地居民,迁徙到内地,皇太子也攻克了定州,俘获了很多人。
天赞元年,由于人口增多,管理范围扩大,辽太祖把北大浓兀分为两个部落,设立两个节度使来管理。三年后,辽太祖又西征党项等国,俘获的人数不计其数。第四年,他又亲自征讨渤海国。天显元年,辽太祖灭掉了渤海国,渤海国土地面积五千里,有几十万军队,五个京,十五个府,六十二个州,辽国彻底征服了渤海国,国力更加强大。会同初年,辽太宗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后晋又把燕州、代州等十六个州献给了辽国,辽国的民众和军队都非常强大,没有人能抵挡得住。
辽国的兵役制度是这样的: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都得登记入伍。每个正规士兵配三匹马,还配备一个打草谷的和一个看守营地和家眷的士兵。士兵的装备包括:铁甲九件套,马鞍马勒,马甲(皮铁混合),数量根据士兵的体格而定;弓四张,箭四百支;长短枪、刀、斧钺、小旗、锤锥、火镰(火刀石)、马桶,以及一斗粆(一种粮食)。此外,每个士兵还得自己准备粆袋、遮阳伞各一个,还有长二百尺的系马绳。士兵和马匹都不供应粮草,每天都派打草谷的骑兵四处抢掠来供应。调动军队需要用金鱼符,而抓马和传令则用银牌二百。军队驻扎的地方,会安排远探栏子马,夜里用来侦听人马的声音。
说白了,就是辽国实行全民皆兵,士兵装备自理,吃喝抢掠,军令如山。调兵遣将,程序繁琐,层层上报,确保皇帝的旨意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每一名士兵。
凡是出兵,皇帝都要率领所有文武官员,用青牛白马祭告天地和日神,“惟不拜月”,然后派近臣去祭告太祖以下历代皇帝的陵墓和木叶山神,这才下诏令各路征兵。不过,南、北、奚王,东京渤海的军队,以及燕京的统军部队,虽然要服从诏令,但不敢擅自出兵,必须先上报皇帝。皇帝会派大将拿着金鱼符,各级将领核对无误后才能出兵。接到诏令后,各户人家要赶紧登记户口,清点兵员,准备应征。从十将以上,依次点检军队和武器装备。金鱼符到了,军队本部门自己领取,使者不能插手。点检完毕后,还要再次向上级汇报。根据兵马的数量,皇帝再任命军主,由本部门和军主互相监督。然后,再请出五方旗鼓,皇帝才亲自检阅将校。
这还没完,皇帝还要选拔勋贵大臣,担任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还要挑选三万精锐士兵组成护驾军,三千骁勇士兵组成先锋军,一百多剽悍士兵组成远探栏子军,这些部队都有各自的将领。此外,在各军中,根据人数多少,每十人或五人组成一队,另立将领,以备调兵遣将,处理公务。 辽国的军事制度,可见其严谨和等级森严。
他南下征讨,要出兵的地方,大多在幽州以北千里之外的鸳鸯泊。部队出发的时候,一路攻占了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关隘。
军队快要到达平州、幽州地界的时候,他又派使者分头催促各路军队加快行军速度,不许长时间逗留,以免践踏庄稼。整个军事行动,出兵不超过九月,回师不超过十二月。行军途中,不许士兵看见僧侣尼姑,以及穿丧服的人。
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只留下一个亲王在幽州,负责处理全国军政大事。军队进入南方地界后,分成三路,分别从广信军、雄州、霸州出发。皇帝走的肯定是中间那条路,兵马都统和护驾的军队都跟着他。各路军队走到县城或镇子,就立刻发起攻击。如果是比较大的州城,必须先侦察清楚敌人的虚实,摸清可攻打的顺序,再决定是否进攻。沿途老百姓的房屋、花园、桑树和柘树,都要夷为平地,烧成灰烬。到达宋朝的北京后,三路大军会合,商量攻城计划。撤退的时候也一样,得三路一起行动。
三路大军的前后左右都有先锋部队。先锋部队前面还有十多个侦察兵,在先锋部队前后二三十里,全副武装,晚上每走十里或五里就稍作休息,下马仔细听有没有敌人的动静。如果有,就抓起来;如果打不过,就赶紧飞报先锋部队,一起进攻。如果遇到大部队,就赶紧报告主帅。敌人的虚实,行动情况,都能事先掌握。军队走到当州城下,发现城防坚固,攻不下来,就绕过去。但怕敌人出城拦截,就故意擂鼓呐喊,装作要进攻的样子。敌人果然紧闭城门死守,前路畅通无阻,于是继续前进,同时派兵抄截,让沿途的州城互相隔绝,孤立无援。
每到一个州城,到了晚上,担心城里会出兵偷袭,或者和邻近州城联合起来,所以半夜时分,每个城门两侧一百多步的地方,都派一百名骑兵,全副武装,骑马等候。如果敌人出城,如果打不过,就赶紧回去集合兵力再战。左右官道、小路、山路、渡口,晚上都派兵巡逻看守。那些打草谷的家丁,都穿着盔甲,拿着兵器,组成一个个小队,先砍伐园林,然后驱赶老百姓,用土木填平壕沟,攻城的时候,让他们先登城,箭矢、石头、木头一起往下扔,专门伤老百姓。还在本国的州县招募一万汉人乡兵,跟着军队专门砍伐园林,修整道路。营寨和各种营垒,只用桑树、柘树、梨树、栗树建造。军队撤退时,放火烧掉。
敌人摆开阵势后,要仔细观察敌阵的大小,山川形势,进退道路,救援的捷径,以及敌人的粮草运输路线,都要想好应对之策。然后在敌阵的四面,摆开骑兵队伍,每队五百七百人,十队为一路,十路为一面,每面都有主帅指挥。最先的一队骑兵冲锋陷阵,大声呐喊,冲击敌阵。如果占了便宜,其他队伍就一起冲上去;如果没占到便宜,就撤回来,第二队接着上。撤退的队伍,可以休息一下,喂马喝水。其他各路都一样,轮番冲锋,敌阵不动,也不拼命作战。这样持续两三天,等敌人疲惫了,再让打草谷的家丁骑马挥舞双帚,借助风力疾驰,扬起尘土迷住敌人的眼睛,双方互相冲杀。敌人又饿又累,看不清东西,这时就能取得胜利。如果南面战场获胜,北面战场失利,主帅在中间,无法知道情况,就利用本国四面山川作为信号,用声音互相联络,互相支援。
要是皇帝不亲自带兵,就派重臣统领至少十五万大军,分三路进军,在北京会合,九月出发,十二月回来,行动步骤都得按这个来。如果是在春天正月出发,秋天九月回来,不用任命大元帅,只派六万骑兵,不许深入敌境,不攻打城池,不砍伐树木,只在边境三百里以内,消耗敌人的物资,不让他们耕种收成就行了。
军队进入敌方境内,步兵和骑兵的营帐不按道路排列。三路大军每路都派一名将领,率领一万骑兵,分散开来在百十里外游动侦察,轮流警戒。晚上以吹角为号,大家就原地扎营,围绕着皇帝的营帐,从近到远,砍断树枝弯曲成弓形搭成营帐,不用设置枪营、壕沟、栅栏之类的防御工事。
每次军队行军,都要敲三下鼓,不管白天黑夜,大家一起出发。没遇到大敌之前,不骑战马,等到接近敌军时,再骑上新马,马蹄还有劲儿。排好队形不轻易开战,撤退的时候再骑上战马。经常埋伏兵力切断敌人的粮道,半夜里放火,顺风烧柴。军队的粮草自己携带,分散行军,又能迅速集结。能打胜仗,还能耐寒,这就是这支军队强大的原因。
△御帐亲军(这部分是原文,不翻译)
汉武帝经常出巡,设立了期门、佽飞、羽林这些侍卫部队,从那时起,皇帝才有了自己的亲军。唐太宗又增加了亲军、勋卫、翊卫、千牛卫等部队,把这些精锐部队部署在皇帝身边,防御非常严密。辽太祖的时候,宗室势力强大,把迭剌部分成两部分,宫廷卫队兵力不足,忙着经营四方,没时间集中兵力。皇后述律氏当政期间,挑选精锐的蕃汉士兵组成了属珊军。太宗又从全国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皮室军作为自己的亲卫部队。总共五十万骑兵,国威十分强盛。
大帐皮室军:这是太宗设立的,总共有三十万骑兵。
属珊军:这是皇后属下的军队,有二十万骑兵。
老朱(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把自己的老部队分成五个或六个部分,都交给皇室子弟管。但是,皇帝的贴身保卫力量却很薄弱。 于是,他搞了个“斡鲁朵”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口和兵力,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削弱地方势力。 这套制度的目标是让皇室子弟世世代代都掌握这支军队,平时负责守卫宫殿,出征时就跟着皇帝,皇帝死了,他们还负责守陵墓。 一旦发生战争,五个京师和两个州的指挥机构会立刻下令召集军队,不用再一层层调动地方部队,十万骑兵就能迅速集结完毕。 这支军队,皇帝很重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兵员,放在皇帝眼皮底下。 时间久了,这支军队越来越强大。 这就是这套军制厉害的地方。
弘义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六千。
长宁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二千,骑军五千。
永兴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五千。
积庆宫: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军八千。
延昌宫:正丁二千,蕃汉转丁六千,骑军二千。
彰愍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崇德宫:正丁一万二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兴圣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五千。
延庆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太和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一万五千。
永昌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骑军一万。
敦睦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骑军五千。
文忠王府: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兵一万。
你看,这些宫殿和王府,从上京到南京,重要的地区都设有指挥机构,尤其是在战略要地,几乎每个宫殿都有,内地就少一些。 像太和宫、永昌宫,应该和兴圣宫、延庆宫一样,也设有指挥机构,但是以前的史书上没记载,估计是史料缺失吧。
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这几个地方,都设有弘义宫、长宁宫、永兴宫、积庆宫、彰愍宫、崇德宫、延庆宫、文忠王府的提辖司,其中南京和平州还多了个延昌宫和兴圣宫的提辖司。 这些提辖司,听着挺多,其实就是管理宫殿和王府的机构。
西京比南京少几个提辖司,奉圣州和南京差不多,平州也差不多。中京和上京就简单多了,中京只有延昌宫和文忠王府的提辖司,上京就只有一个文忠王府的提辖司。总之,这些地方的宫殿和王府管理机构,分布还挺广的。
总的来说,所有宫殿和卫戍部队的人数,加起来有四十万八千人,其中骑兵有一万一千人。辽国的亲王大臣们,都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家的事儿,每次打仗,他们都带着自己的私人军队去参战,多的上千骑兵,少的也有几百人,这些兵力都登记在皇宫的户籍里。国家有战事的时候,就借调他们三五千骑兵,其余的兵力就留在他们自己那里,作为他们部族的根本力量。
除了这些,还有太子军、伟王军、永康王军、于越王军、麻答军和五个押军。 这些军队和各个部族,都分别隶属于南北两府,负责守卫边疆,而且各自有自己的司法机构,具体情况如下:
北府一共辖管着二十八个部族。其中,负责侍从宫帐的是奚王府的部族;镇守南境的,是五院部和六院部;东北路招讨司下辖乌隗部;东北路统军司下辖遥里部、伯德部、奥德部、南克部、北克部、图卢部和术者达鲁虢部;还有河西部的部队。 这些部门和军队,构成了辽国庞大的军事体系。
西北路招讨司管辖突吕不部、奥衍女直部和室韦部。西南路招讨司管辖涅剌部、乌古涅剌部、涅剌越兀部、梅古悉部、颉的部、匿讫唐古部和鹤剌唐古部。黄龙府都部署司管辖隗衍突厥部、奥衍突厥部、北唐左部和五国部。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迭鲁敌烈部和戍隗乌石部,北敌烈部也在其管辖范围内。
南府一共管辖十六个部族。乙室部驻扎在西南边境。西南路招讨司还管辖品部、迭达迭剌部、品达鲁虢部和乙典女直部。西北路招讨司管辖楮特部。东北路统军司管辖达马鼻古德部。东北路女直兵马司管辖乙室奥隗部。东京都部署司管辖楮特奥隗部、窈爪部、稍瓦部和曷术部。讹仆括部驻扎在倒塌岭。撒里葛部、南唐古部和薛特部则驻扎在本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