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也就是嘉平军,级别是下州,由刺史管理,归属显州管辖。 这地方级别不算高。
辽西州,也就是阜成军,级别是中州,由刺史管理。它原来是汉朝辽西郡的地盘,世宗皇帝设立的州,归属长宁宫,又属于显州。它管辖着一个县:长宁县,是统和八年用各个宫殿的管理人员户籍设立的。 这个州设立得比较晚,还管着另一个县。
康州,级别是下州,由刺史管理,是世宗皇帝用迁来的渤海率宾府百姓设立的,属于显州。 一开始归长宁宫管,后来归积庆宫管。它管辖着一个县:率宾县,原来是渤海率宾府的地盘。 这州的归属还变过呢。
宗州,级别是下州,由刺史管理。它在辽东石熊山,是耶律隆运用俘虏的汉人设立的。圣宗皇帝把它升格为州,归属文忠王府管辖。王爷死了以后,就归属提辖司管辖了。它管辖着一个县:熊山县,原来是渤海的县。 这个州的来历比较特殊,还经历了归属的变化。
乾州,也就是广德军,级别是上州,由节度使管理。它原来是汉朝无虑县的地盘,圣宗皇帝统和三年设立,是为了祭祀景宗皇帝的乾陵,里面有凝神殿。它归属崇德宫管辖,军事上归属东京都部署司管辖。 这个州级别很高,还负责军事。
乾州管辖一个州和四个县:奉陵县,原来是汉朝无虑县的地盘,是把附近的居民户籍合并起来,协助修建山陵的;延昌县,是用延昌宫的人户设立的;灵山县,原来是渤海灵峰县的地盘;司农县,原来是渤海麓郡的县,还包括了麓波、云川两个县。 乾州管辖的地方不少。
海北州,也就是广化军,级别是中州,由刺史管理。世宗皇帝用俘虏的汉人设立的。它位于闾山以西,南海以北。一开始归属宣州,后来归属乾州管辖。它管辖着一个县:开义县。 这个州的位置比较偏,归属也变过。
贵德州,是宁远军下面的一个节度州,以前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汉朝公孙度曾经占据过这里。唐太宗时期,把俘虏来的汉人安置在这里,后来因为谋反被杀,地盘就充公了。辽圣宗的时候建立了贵德军,后来改了名字。这里有陀河和大宝山,归属崇德宫管辖,军事上归东京都部署司管。管辖两个县:贵德县,以前是汉朝的襄平县,渤海国时期叫崇山县;奉德县,以前是渤海国缘城县的地盘,曾经设立过奉德州。
沈州,是昭德军下面的一个中等规模的节度州,以前是挹娄国的地盘。渤海国的时候建立了沈州,当时有九个县,后来都废除了。辽太宗时期设立了兴辽军,后来改了名字。一开始归属永兴宫管辖,后来归属敦睦宫管辖,军事上归东京都部署司管。管辖一个州和两个县:乐郊县,是辽太祖俘虏蓟州三河县的百姓建立的,后来改了名字;灵源县,是辽太祖俘虏蓟州的官员和百姓建立的渔阳县,后来改了名字。
岩州,是白岩军下面的一个小州,由刺史管辖。以前是渤海国白岩城,辽太宗把它划归沈州管辖。一开始归属长宁宫,后来归属敦睦宫。管辖一个县:白岩县,是渤海国设立的。集州,是怀众军下面的一个小州,由刺史管辖。以前是古代陴离郡的地盘,汉朝时期属于险渎县,高丽时期叫霜岩县,渤海国时期设立了州。管辖一个县:奉集县,是渤海国设立的。广州,是一个防御州,以前是汉朝的襄平县,高丽时期叫当山县,渤海国时期叫铁利郡。辽太祖把渤海国的百姓迁徙到这里,建立了铁利昌义县。
辽州,是始平军下面的一个小州,由节度使管辖。以前是拂涅国城的所在地,渤海国时期叫东平府。唐太宗亲征高丽的时候,李世勣攻下了辽城;高宗时期,程振和苏定方讨伐高丽,在新城取得了大胜;这些战役都发生在这个地方。辽太祖攻打渤海国,先攻破了东平府,然后迁徙百姓到这里居住。以前的东平府都督伊、蒙、陀、黑、北五州,一共管辖十八个县,后来都废除了。辽太祖把这里改成了州,军队叫东平军,辽太宗又改名为始平军。这里有辽河、羊肠河、锥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归属长宁宫管辖,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管辖一个州和两个县:辽滨县;安定县。
祺州,以前是渤海国的蒙州地盘,咱们太祖皇帝打败了檀州,把俘虏安置在这儿,建了檀州,后来改名叫祺州。它归弘义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管着一个庆云县。这个庆云县呢,也是太祖皇帝用从密云抓来的老百姓建的,后来改了名字。
说白了,祺州就是太祖皇帝用战争俘虏建立的,后来改了名字,归弘义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下辖一个庆云县,这个县也是用俘虏建立的。
遂州,是个刺史管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美州。采访使耶律颇德用自己手下的汉人在这儿建了州。穆宗皇帝当政的时候,耶律颇德家没人了,遂州就归朝廷了。遂州归延昌宫管,管着一个山河县。这个山河县啊,本来是渤海国的县,后来又把黑川县和麓川县并进来了。
遂州是采访使耶律颇德用汉人建立的,他死后归了朝廷,归延昌宫管,下辖一个山河县,这个县是合并了几个渤海旧县而成的。
通州,是安远军,节度使管辖。以前是扶余国王的都城,渤海国叫它扶余城。太祖皇帝改名叫龙州,圣宗皇帝才改成现在的名字。保宁七年,因为黄龙府叛乱,把那些燕颇余党,一千多户人家,安置在这儿,然后升格为节度使管辖。通州管着四个县:通远县,是渤海国的扶余县和布多县合并的;安远县,是渤海国的显义县和鹊川县合并的;归仁县,是渤海国的强帅县和新安县合并的;渔谷县,本来就是渤海国的县。
通州以前是扶余国王的都城,后来经过几次改名,最后升格为节度使管辖,下辖四个县,这些县都是由渤海旧县合并而来的。
韩州,是东平军,刺史管辖,以前是藁离国的旧治柳河县。高丽国曾经在这儿设过鄚颉府,管着鄚州和颉州两个州,渤海国沿用了这个设置。现在废弃了。太宗皇帝设立了三河州和榆河州,圣宗皇帝把这两个州合并成了韩州。韩州归延昌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管着一个柳河县。这个柳河县呢,是渤海国的粤喜县和万安县合并而成的。
韩州是高丽国和渤海国都管过的地方,后来经过几次变动,最后归延昌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下辖一个柳河县,这个县是渤海旧县合并而成的。
双州,是保安军,刺史管辖,节度使管辖。以前是挹娄族的地盘。渤海国在这儿设过安定郡,后来废弃了。沤里僧王跟着太宗皇帝南征,用俘虏来的镇州和定州的老百姓,在这儿建城设州。后来察割造反被杀,双州就归朝廷了。所以它先归延昌宫管,后来归崇德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管着一个双城县。这个双城县,是渤海国的安夷县的地盘。
双州是沤里僧王用俘虏建立的,后来归了朝廷,先后归延昌宫和崇德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下辖一个双城县,这个县是渤海旧县的地盘。
银州,是富国军,刺史管辖,以前是渤海国的富州,太祖皇帝因为这儿有银矿,就改名叫银州了。它归弘义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管着三个县:延津县,是渤海国的富寿县,因为这儿有延津故城,所以改了这个名字;新兴县,以前是越喜国的地盘,渤海国在这儿开采银矿,曾经也设过银州。
银州因为银矿而得名,归弘义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下辖三个县,这些县都和渤海国有关。
永平县,原本是渤海国富饶的地方,太祖皇帝用俘虏的百姓在那里设立了这个县,那里以前有个永平寨。
同州,镇安军管辖,属于节度使管辖范围。它原来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渤海国时叫东平寨。太祖皇帝设立了这个州,军队最初叫镇东军,后来改了名字。它隶属于彰憨宫,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具体管辖几个州县不清楚,已知有两个县:东平县和永昌县。东平县,原本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盛产铁,拨了三百户人家专门采矿炼铁,按规定上缴赋税。永昌县,原本是高丽的永宁县。
咸州,安东军管辖,属于节度使管辖范围。它原本是高丽的铜山县地盘,渤海国时设立了铜山郡。位置在汉朝侯城县的北边,渤海国的龙泉府南边。那里山多路险,经常有土匪强盗出没,于是招募了平州、营州等地的百姓几百户,在那里修建城池居住。最初叫郝里太保城,开泰八年才设立州。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辖。它管辖一个县:咸平县。咸平县,唐朝安东都护府管辖,天宝年间在冶营州和平州之间,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太祖皇帝灭了渤海国后,重新设立了安东军,开泰年间又设立了这个县。
信州,彰圣军管辖,属于节度使管辖范围。它原本是越喜故城,渤海国时设立了怀远府,现在废弃了。圣宗皇帝因为这个地方靠近高丽,所以在开泰年间设立了这个州,用俘虏的汉族百姓来充实人口。军事上归黄龙府都部署司管辖。具体管辖几个州县不清楚,已知有三个州和两个县:武昌县和定武县。武昌县,原本是渤海国的怀福县地盘,从平州提辖司和豹山县划拨了一千户人家过来。定武县,原本是渤海国的豹山县地盘,从平州提辖司和乳水县划拨人口设立的,最初叫定功县。
宾州,怀化军管辖,属于节度使管辖范围。原本是渤海国的一个城池。统和十七年,迁徙了兀惹户,在鸭子河和混同河之间设立了刺史府,后来升格为州。军事上归黄龙府都部署司管辖。
龙州,黄龙府。原本是渤海国的扶余府。太祖皇帝平定渤海国后返回途中,在这里驾崩,据说当时出现了黄龙,所以改了名字。保宁七年,军将燕颇叛乱,府治被废弃。开泰九年,把城池迁到东北方向,用宗州、檀州的汉族百姓一千户重新设立了龙州。它管辖五个州和三个县:黄龙县、迁民县和永平县。黄龙县,原本是渤海国的长平县,还包括富利、佐慕、肃慎等地。迁民县,原本是渤海国的永宁县,还包括丰水、扶罗等地。永平县,是渤海国设立的。
益州,是黄龙府管辖下的一个观察使管辖区,下辖一个县:静远县。简单来说,就是益州归黄龙府管,下面只有一个静远县。
安远州、威州、清州、壅州这几个州,都是黄龙府管辖下的刺史管辖区。安远州又叫怀义军,威州又叫武宁军,清州又叫建宁军。
湖州呢,是兴利军,刺史管辖,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下辖一个长庆县。渤州,叫清化军,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军事上也归东京统军司管,下辖一个贡珍县,贡珍县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
郢州,叫彰圣军,刺史管辖,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下辖一个延庆县。铜州,叫广利军,刺史管辖,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军事上归北兵马司管,下辖一个析木县。这个析木县,原本是汉朝的望平县,后来渤海国改名叫花山县,一开始归东京管,后来才划到这儿。涑州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军事上归南兵马司管辖。
率宾府、定理府、铁利府都是刺史管辖,分别对应着以前率宾国、挹娄国、铁利国的地域。此外还有安定府和长岭府。镇海府是防御使管辖,军事上归南女直汤河司管,下辖一个平南县。冀州是圣宗皇帝时建立的,后来升格为永安军。东州和尚州都是用渤海国的百姓设立的。吉州叫福昌军,刺史管辖;麓州是下州,刺史管辖,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荆州是刺史管辖。
懿州,叫宁昌军,是节度使管辖,是太平三年的时候,越国公主把陪嫁的百姓设立的。一开始叫庆懿军,后来改成广顺军,归上京管。清宁七年,宣懿皇后来了以后,才改成现在的名字。下辖两个县:宁昌县(原本是平阳县)和顺安县。媵州叫昌永军,刺史管辖;顺化城叫向义军,是下州,刺史管辖,是开泰三年用汉朝的百姓设立的,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
宁州是观察使管辖,是统和二十九年打败高丽之后,用投降的渤海国百姓设立的,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下辖一个新安县。衍州叫安广军,防御使管辖,是用汉朝的百姓设立的,一开始是刺史管辖,后来升格为军,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下辖一个宜丰县。
连州,是德昌军,刺史管辖,是用汉族百姓设立的。军队的事务归东京统军司管。它管辖一个县:安民县。
归州,是观察使管辖的地方。太祖皇帝平定渤海国后,用俘虏来的渤海百姓设立了这个州,后来又废除了。统和二十九年打高丽的时候,又用俘虏来的渤海百姓重新设立了这个州。军队的事务归南女直汤河司管。它管辖一个县:归胜县。
苏州,是安复军,节度使管辖。原本是高丽的南苏州,兴宗皇帝设立的州。军队的事务归南女直汤河司管。它管辖两个县:来苏县和怀化县。
复州,是怀德军,节度使管辖。兴宗皇帝设立的。军队的事务归南女直汤河司管。它管辖两个县:永宁县和德胜县。
肃州,是信陵军,刺史管辖。重熙十年,州里的百姓逃到女真那里去了,后来把它收复回来又重新设立了。军队的事务归北女直兵马司管。它管辖一个县:清安县。
安州,是刺史管辖。军队的事务归北女直兵马司管。 其他的州还有荣州、率州、荷州、源州、渤海州。
宁江州,是混同军,观察使管辖。清宁年间设立的,一开始是防御使,后来升格了。军队的事务归东北统军司管。它管辖一个县:混同县。
河州,是德化军,还设有军器坊。
祥州,是瑞圣军,节度使管辖。兴宗皇帝用铁骊族百姓设立的。军队的事务归黄龙府都部署司管。它管辖一个县:怀德县。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这地方啊,以前呢,虞朝叫营州,夏朝叫冀州,周朝是幽州的一部分。秦朝的时候,这块地是全国的一个郡,叫辽西郡。到了汉朝,就叫新安平县了。汉朝末年,步奚人住在这儿,地盘老大了,方圆千里,全是山山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操北征的时候,跟步奚人打了一场大仗,降了十多万人,后来都让他们去了松漠。后来拓拔氏就利用这地方建了个根据地,在饶乐河的南边,温渝河的北边。唐太宗打高丽的时候,还在这儿驻扎过呢。有个部帅叫苏支,打仗立了功,奚族首领可度也带着人投降了,所以就设立了饶乐都督府。唐朝咸通年间以后,契丹族势力越来越大,奚族人就不敢再反抗了。辽太祖建国后,奚族人都归顺了。辽圣宗有一次路过七金山土河附近,往南一看,看到云雾缭绕,好像有城池宫殿的样子,就想着在这儿建都。然后就从燕京和蓟州请来能工巧匠,花了二年时间,建起了城墙、宫殿、楼阁、仓库、市场和走廊,规模跟当时的洛阳差不多。辽统和二十四年,皇宫从奚王原来的营帐地搬了过来。二十五年,就建起了城墙,用汉族人来住,就叫它中京,府叫大定府。皇城里还有祖庙,还有景宗和承天皇后画像的殿。不过这城里地势低洼潮湿,到处都得挖井排水,老百姓觉得很不方便。大同驿是用来接待宋朝使臣的,朝天馆是用来接待新罗使臣的,来宾馆是用来接待西夏使臣的。这附近还有七金山、马盂山、双山、松山、土河这些地名。中京大定府管辖十个州,九个县:
大定县,以前是白霫的地盘,住的都是从其他国家抓来的俘虏。长兴县,以前是汉朝的宾从县,住的都是各民族的人。富庶县,以前是汉朝的新安平县的地盘,辽开泰二年从大定府分出来建的。劝农县,以前是汉朝的宾从县的地盘,辽开泰二年从大定府分出来建的。文定县、升平县,都是辽开泰二年从大定府分出来建的。归化县,以前是汉朝的柳城县的地盘。神水县,以前是汉朝的徒河县的地盘,辽开泰二年建的。金源县,以前是唐朝青山县的地盘,辽开泰二年从大定府分出来建的。恩州,怀德军,是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汉朝的新安平县的地盘,辽太宗建的州,开泰年间,用渤海国的百姓来住,一开始归永兴宫管,后来归中京管辖。恩州管辖一个县:恩化县,开泰年间用渤海国的百姓来住建的。
惠州,就是惠和军,是个中等规模的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唐朝归义州的地盘。辽太祖俘虏了几百户汉人,安置在兔鹿山下,在那里建城,设立了惠州。惠州属于中京,管辖着一个县:惠和县。后来圣宗把上京的百姓迁到惠州,把一些宫殿和房屋的账目都搬了过来。
高州,是个观察使管辖的州。它原来是唐朝信州的地盘。万岁通天元年,辽朝利用契丹室活部的族人设立了高州。开泰年间,圣宗攻打高丽,用俘虏来的高丽人设立了高州。高州境内有平顶山和滦河,属于中京,管辖着一个县:三韩县。这个县的人口是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遗民的后代,开泰年间,圣宗攻打高丽时俘虏来的,共有五千户人家。
武安州,也是个观察使管辖的州,原来是唐朝沃州的地盘。辽太祖俘虏了一些汉人,让他们住在木叶山下,然后在那里建城,把他们迁过去,称之为杏埚新城。后来又增加了些辽西的人口,改名为新州。统和八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开始的时候是刺史管辖,后来升格了。武安州境内有黄柏岭、袅罗水、个没里水,属于中京,管辖着一个县:沃野县。
利州,是个中等规模的州,也由观察使管辖。它原来是中京阜俗县。统和二十六年设立了刺史州,开泰元年升格。属于中京,管辖着一个县:阜俗县。唐朝末年,契丹势力逐渐强大,他们驱使奚人迁移到琵琶川。统和四年设立了阜俗县,最初隶属于彰愍宫,后来划归中京。后来又设立了利州,仍然属于中京。
榆州,就是高平军,是个小规模的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汉朝临渝县的地盘,后来隶属于右北平骊城县。唐朝载初二年,从慎州析置黎州,那里住着靺鞨部落的人,后来被奚人占据了。辽太宗南征时,在横帐解里用俘虏来的镇州百姓设立了榆州,开泰年间榆州被废除了。榆州属于中京,管辖着两个县:和众县(原来是新黎县的地盘)和永和县(原来是汉朝昌城县的地盘,统和二十二年设立)。
泽州,就是广济军,也是个小规模的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汉朝土垠县的地盘。辽太祖俘虏了一些蔚州的百姓,在那里建立营寨居住,并开采冶炼陷河的银矿。泽州最初隶属于中京留守司,开泰年间才设立泽州。泽州境内有松亭关、神山、九宫岭、石子岭、泺河、撒河,属于中京,管辖着两个县:神山县(神山在泽州西南)和滦河县(原来是汉朝徐无县的地盘,属于永兴宫)。
北安州,说白了就是兴化军,级别是上州,由刺史管辖。这地方啊,本来是汉朝祁县的地盘,属于上谷郡。后来晋朝的时候被冯跋给占了。到了唐朝,又成了奚王府西省的地界。咱们宋朝圣宗皇帝,把那里的汉族百姓聚拢起来,设立了北安州,归中京管辖。它下面就一个县:兴化县。这个兴化县啊,以前是汉朝且居县的地盘。
潭州,也就是广润军,级别是下州,也是由刺史管辖。它原本是中京的龙山县,开泰年间才设立的州,一直归中京管辖。它下面也只有一个县:龙山县。龙山县呢,是汉朝交黎县的地盘,开泰二年的时候,在习家寨这儿设立的。
松山州,位置在胜安,级别是下州,刺史管辖。它是在开泰年间设立的。到了统和八年的时候,被撤销了,后来又重新设立了,还是归中京管辖。它下面也只有一个县:松山县。松山县啊,是汉朝文成县的地盘,地处边境,靠近松漠,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开泰二年设立的这个县,还有一条松山川。
我从燕京北门出来,到了望京馆。走了五十里到了顺州,再走七十里就到了檀州,这时候就开始进山了。又走了五十里到了金沟馆。快到馆的时候,看见前面是一片平坦的原野,这就是金沟淀。从这里开始进山,山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路上也没有里程碑了,只能靠骑马数天来估算路程。大概走了九十里到了古北口,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崖,勉强能容一辆车通过。接着又翻过了德胜岭,山路盘旋了好几层,当地人叫它思乡岭。走了八十里到了新馆。经过雕窠岭、偏枪岭,又走了四十里到了卧如来馆。过了乌滦河,河的东边是滦州,然后又翻过摸斗岭(也叫渡云岭),再过芹菜岭,走了七十里到了柳河馆。松亭岭特别险峻,走了七十里到了打造部落馆。往东南走五十里到了牛山馆。八十里到了鹿儿峡馆。翻过虾蟆岭,走了九十里到了铁浆馆。过了石子岭,从这里开始就逐渐下山了,走了七十里到了富谷馆。八十里到了通天馆,再走二十里就到了中京大定府。
大定府的城墙又矮又小,方圆才四里左右。城门只是简单的重屋顶建筑,没有像样的城楼。南门叫朱夏门,门里通着长长的走廊,有很多坊门。城里还有四个市楼,分别叫天方楼、大衢楼、通阛楼和望阙楼。接下来到了大同馆,它的正北门叫阳德门,也叫阊阖门。城内西南角的山冈上有一座寺庙。城南有园子,是举行宴饮射猎的地方。从古北口开始,当地人住的都是草屋和板房,他们种地为生,但是不种桑树和柘树;他们种地都在山坡上,是用虞吹沙的方法把土堆起来的。山里长满了茂密的松树,在深谷里偶尔能看到牛马骆驼等牲畜,还有很多青羊和黄猪。
成州是兴府军,节度使驻地。晋国长公主的陪嫁户口安置在这里,军队叫长庆军,隶属于上京。后来又改了军队的名字。管辖一个县:同昌县。
兴中府,以前是霸州彰武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历史上是古孤竹国的所在地,也是汉朝柳城县的区域。慕容皝觉得柳城北边、龙山南边风水极好,就在那里修建了龙城,盖了宫殿和庙宇,把柳城改名为龙城县,然后把都城迁到这里,叫做和龙宫。后来慕容垂也住在这里,不过后来被北燕给灭了。元魏时期,这里变成了辽西郡。隋朝平定高保宁之后,设立了营州。隋炀帝废除了营州,改设柳城郡。唐朝武德初年,改为了营州总管府,不久又改成了都督府。万岁通天年间,这里被李万荣攻陷了。神龙初年,营州府迁到了幽州。开元四年,又迁回柳城。八年后,又西迁到渔阳。十年后,再次迁回柳城。后来被奚族占据。
辽太祖平定了奚族,俘虏了燕国的百姓,准备在这里建城,就让韩知方选址,于是修缮了柳城,命名为霸州彰武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统和年间,管辖建州、霸州、宜州、锦州、白川州等五个州。后来取消了这个管辖权,归属积庆宫,之后又归属兴圣宫。重熙十年,升格为兴中府。这里有大小华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还在这里刻过石碑呢!还有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这些地方。兴中府下辖两个州和四个县:
兴中县,原来是汉朝柳城县的地盘。辽太祖把俘虏来的汉族百姓安置在这里,建立了霸城县。重熙年间,这里设立了府,然后改了名字。营丘县,是从霸城县析置出来的。象雷县,开泰二年,以麦务川设立,一开始属于中京,后来归属兴中府。闾山县,原来是汉朝且虑县,开泰二年,以罗家军设立,一开始属于中京,后来归属兴中府。
安德州,化平军,刺史级别,是从霸州安德县设立的,归属兴中府。下辖一个县:安德县,统和八年,从霸城东南龙山徒河一带的居民中析置出来,一开始属于乾州,后来归属霸州,设立安德州后,就归属安德州了。黔州,阜昌军,刺史级别,原来是汉朝辽西郡的地盘。辽太祖平定渤海国后,把俘虏来的百姓安置在这里,归属黑水河提辖司管辖。辽安帝设立黔州,从宜州、霸州划拨汉族百姓充实黔州人口。一开始属于永兴宫,后来归属中京,后来兴中府设立后,黔州就归属兴中府了。下辖一个县:盛吉县,辽太祖平定渤海国后,把俘虏来的兴州盛吉县的百姓安置在这里,于是就设立了盛吉县。
宜州,是崇义军,属于上等节度州。以前是辽西累县的地盘,辽东丹王每年秋天都在这儿打猎。辽兴宗用定州俘虏在这里建州,这儿有个坟山,松柏树连绵一百多里,禁止砍伐,还开浚河道,堆石筑堤,归属于积庆宫管辖。下辖两个县:弘政县,是辽世宗用定州俘虏设立的,那儿的百姓擅长纺织,技术很高超;闻义县,也是辽世宗设立的,一开始归海北州管,后来才划归宜州。
锦州,是临海军,属于中等节度州。以前是汉朝辽东无虑县的地盘,慕容皝在此设立了西乐县。辽太祖用汉朝俘虏在这里建州。这儿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和淘河岛,归属于弘义宫管辖。下辖一个州和两个县:永乐县和安昌县。岩州,是保肃军,属于下等刺史州,以前是汉朝海阳县的地盘。辽太祖平定渤海国后,把汉朝百姓迁徙到这里和兴州的百姓杂居,辽圣宗在这里建城。归属于弘义宫管辖,后来又划归其他地方。下辖一个县:兴城县。
川州,是长宁军,属于中等节度州,以前是唐朝青山州的地盘。辽太祖的弟弟,也就是明王安端在这里建州。会同三年,朝廷下令改名为白川州。安端的儿子察割犯了大逆罪被杀,川州被没收,之后改名为川州。一开始归崇德宫管辖,统和年间归属文忠王府管辖。下辖三个县:弘理县,是统和八年设立的,由各宫的提辖司户设立;咸康县;宜民县,是统和年间设立的。
建州,是保静军,属于上等节度州。唐朝武德年间,这里设立了昌乐县。辽太祖修缮了以前的城垒,设立了建州。汉朝乾祐元年,石晋的太后去求见辽世宗,请求在汉朝的城墙旁边开垦土地自给自足。世宗就允许她在建州南边四十里处给她五十顷地,让她建造房屋,建立宗庙。建州在灵河的南边,经常遭受水灾,辽圣宗就把它迁到了灵河北边康崇州旧城。建州最初叫武宁军,归永兴宫管辖,后来归属敦睦宫管辖。下辖两个县:永霸县和永康县,永康县以前是唐朝昌黎县的地盘。
来州,是归德军,属于下等节度州。辽圣宗因为女真五部遭遇饥荒前来投奔,就设立了来州安置他们。一开始是刺史州,后来升格为节度州。归属于永兴宫管辖。这儿有三州山、六州山、五脂山。下辖两个州和一个县:来宾县,以前是唐朝来远县的地盘。
话说隰州,原本是平海军管辖下的一个地方,后来刺史慕容皝在那儿设立了集宁县。后来圣宗皇帝要统计户口,把信州的人迁到这里,结果赶上大雪封路,进不去,索性就在这儿建城,设立了隰州,归兴圣宫管辖。隰州下辖一个县,叫海浜县,这是个老县了,在海边,地里盐碱多,所以那儿设了个盐场。
再来说迁州,它属于兴善军管辖,级别也是刺史。这地方以前是汉朝的阳乐县的地盘。圣宗皇帝平定了大延琳的叛乱之后,把归州的老百姓迁到这里,就设立了迁州,这儿有个箭笴山。迁州下辖一个县,叫迁民县,名字就说明了它的来历。
润州,属于海阳军管辖,级别也是刺史。圣宗皇帝平定大延琳之后,把宁州的老百姓迁到这里,设立了润州。润州下辖一个县,叫海阳县。海阳县以前也是汉朝阳乐县的地盘,后来迁到了润州。这儿住的,原本是东京城里渤海地区的百姓,因为造反,被迁到这里来了。
接下来说说南京道,南京析津府,这地方啊,以前是古冀州的地盘。高阳氏的时候叫幽陵,黄帝时代叫幽都,到了虞舜时期,被划分为幽州。商朝把幽州并入了冀州,周朝又把冀州分出来一部分,重新设立了幽州。《职方》里记载,幽州在东北方向,有医巫闾山这样的名山,还有貘养这样的沼泽,河水有泲水、淄水,还有其他支流,水资源丰富。这儿盛产鱼和盐,养着马、牛、猪,种着黍、稷、稻。武王封太保奭在燕国,秦朝把这块地划分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汉朝的时候,这儿是燕国,先后封过臧荼、卢绾、刘建、刘泽、刘旦这些人为王,还曾经设立过涿郡和广阳国。东汉时期,这儿是广平国和广阳郡,有时候跟上谷郡合并,有时候又重新设立幽州。后周时期设立了燕国和范阳郡,隋朝设立了幽州总管府。唐朝设立了大都督府,后来改成了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怀山、朱滔、刘怦、刘济这些割据势力,都曾经在这儿称王称霸过,后来刘总归顺了唐朝。到了张仲武、张允仲时期,才算是安定下来,百姓也安居乐业了。后来刘仁恭父子又起兵造反,幽州就落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从唐朝到后晋,后晋高祖因为辽国帮忙打仗有功,就把幽州等十六州献给了辽国。辽太宗把幽州升格为南京,又称燕京。
这座城啊,周长三十六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城上还有敌楼和战橹,齐全得很。城门八座:东边叫安东门和迎春门,南边叫开阳门、丹凤门,西边叫显西门、清晋门,北边叫通天门、拱辰门。皇宫在城西南角。皇城里头有两座皇帝的画像殿,景宗御容殿和圣宗御容殿,东边那座叫宣和殿,南边那座就是大内了。皇城内门叫宣教门,后来改名叫元和门;外头有三座门,南边叫南端门,东西两边分别叫左掖门和右掖门。左掖门后来改名叫万春门,右掖门改名叫千秋门。这些门上都有楼阁,球场就在南边,东边还有个永平馆。皇城西门叫显西门,虽然设在那里,但其实不开;北门叫子北门。西城墙最高的地方有个凉殿,东北角有个燕角楼。城里的坊市、官署、寺庙,那可真是数不清啊!城外还有居庸关、松亭关、榆林关这些关隘。古北口那边,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还有大安山、燕山,山间还有个瑶屿岛。这地方的府叫幽都府,军队叫卢龙军,开泰元年的时候裁减过军队编制。
这儿一共管着六个州,十一个县:先说析津县,它原来是晋朝的蓟县,后来改名叫蓟北县,开泰元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因为燕国的分野在寅位,寅位属木,而这儿是析木之津,所以叫析津县。户口有两万户。再说宛平县,它原来是晋朝的幽都县,开泰元年改成现在的名字。户口有两万两千户。昌平县,它原来是汉朝的军都县,后来属广阳郡,晋朝属燕国,魏朝的时候设置了东燕州、平昌郡和昌平县。郡撤销了,县就归幽州管了,在京城北边九十里。户口七千户。良乡县,燕朝的时候叫中都县,汉朝改名叫良乡县,以前属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的时候并入蓟县,武平六年又重新设立。唐朝圣历元年改名叫固节镇,神龙元年又改回良乡县,刘守光还把治所迁到这里。在南京城南六十里,户口七千户。潞县,是汉朝的老县了,属渔阳郡。唐朝武德二年的时候设置了元州,贞观元年州撤销了,又恢复成县。这儿有潞水。在京城东边六十里,户口六千户。安次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属渔阳郡。唐朝武德四年的时候迁到东南五十里的石梁城,贞观八年又迁到现在的县城西边五里的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迁到耿就桥行市南边。在京城南边一百二十里,户口一万两千户。
永清县啊,以前汉朝的时候叫益昌县,隋朝改名叫通泽县,唐朝又改名叫武隆县,后来又改名叫会昌,最后在天宝年间才定名为永清县。它在京城南边一百五十里地的地方,大概有五千户人家。
武清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叫雍奴县,属于渔阳郡。《水经注》里说,雍奴这个名字,是沼泽的意思,四面环水,水流动的叫雍,不流动的叫奴。唐朝天宝年间改名叫武清县。它在京城东南一百五十里,大概一万户人家。
香河县,原来是武清县的一个叫孙村的地方。辽朝的时候,在新仓设立了盐务管理机构,好多人都搬来住,所以就从武清、三河、潞这三个县里分出一些户口,设立了香河县。它在京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大概七千户人家。
玉河县,以前是泉山地区。刘仁恭在那个大安山上建了个道观,请方士王若讷炼丹修仙,后来就从蓟县划出一块地来,设立了玉河县,专门用来供应道观。它在京城西边四十里,大概一千户人家。
漷阴县,以前是汉朝泉山地区的霍村镇。辽朝每到春季,皇帝都要到延芳淀打猎。久而久之,那里就聚拢了很多人,形成了一个城镇,就利用了原来的漷阴镇,后来发展成了县。它在京城东南九十里。延芳淀很大,方圆几百里,春天的时候,鹅和鸭子成群结队,夏天秋天则盛产菱角和芡实。“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鎚、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腊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臣各有分地。” 皇帝春季打猎的时候,护卫都穿墨绿色的衣服,每人拿着连锤、鹰食和刺鹅锥,沿着水边排成队,相隔五七步远。顺风击鼓,把鹅惊吓到水面稍微离开一点。皇帝亲自放出海东青去抓鹅。鹅掉下来后,怕海东青抓不住,队伍里的人就用随身携带的锥子刺死鹅,赶紧把鹅肉烤熟喂鹰。抓到第一只鹅的人,可以得到赏赐,赏银赏绸缎。皇帝、皇族和大臣们都有各自的狩猎区域。大概有五千户人家。
宋王曾在他的《上契丹事》里写道:“从雄州的白沟驿渡过河,四十里就到新城县,这是古代督亢亭的地方。再走七十里就到涿州。渡过范水、刘李河,六十里就到良乡县。渡过卢沟河,六十里就到幽州,也就是燕京。它的内城建在罗郭的西南。正南门叫启夏门,里面有元和殿;东门叫宣和门。城里的街坊都有楼房。城里有闵忠寺,这是唐太宗为征讨辽国阵亡的将士修建的;还有开泰寺,是魏王耶律汉宁修建的。我们都派使臣去游览观赏过。南门外有于越王廨,是用来宴请宾客的地方。门外还有永平馆,以前叫碣石馆,和契丹讲和之后才改的名。南边就是桑乾河。”
顺州,归化军,州治在顺州,刺史为首。这地方啊,以前是秦朝的上谷郡,汉朝的范阳郡,北齐的归德郡的地界。隋朝开皇年间,粟末靺鞨和高丽打仗,一直打不过。后来,他们的首领突地稽率领几千精兵,从扶余城西北迁移过来投降,朝廷就在这里设立了顺州安置他们。唐朝武德年间改名为燕州,会昌年间又改名为归顺州,唐朝末年又恢复了顺州的旧名。这里有温渝河、白遂河;还有曹王山,曹操曾经在这里驻扎过军队;还有黍谷山,据说邹衍曾经在这里吹律定音;南边有齐国的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两个村庄,辽朝在这里修建了凉殿,春天赏花,夏天纳凉。这地方最初叫归宁军,后来改了名字。顺州下辖一个县:
怀柔县。唐朝贞观六年设立,治所在五柳城,后来改名叫顺义县。唐朝开元四年设立松漠府弹汗州。宋朝开宝元年改名为归化郡。宋朝乾元元年又恢复了现在的名字——怀柔县。户口大约有五千户。
檀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军,级别是下州,由刺史管辖。这地方本来是燕国的渔阳郡的地盘,汉朝的时候叫白檀县。《魏书》里记载,曹操曾经路过白檀,在柳城打败了乌丸。《后汉书》里说,白檀县在右北平郡。后来北魏建立了密云郡,同时设立了安州。再后来,后周改安州为元州。隋朝开皇十八年,把燕地的乐县和密云县划出来,设立了檀州。唐朝天宝元年改回密云郡,乾元元年又改回檀州。辽朝给它加上了现在的军号。檀州境内有桑溪、鲍丘山、桃花山和螺山。檀州管辖着两个县:
密云县,以前是汉朝的白檀县,后来被汉朝划给居斤奚人。北魏的时候设立了密云郡,管辖着白檀、要阳、密云三个县。高齐朝的时候废除了密云郡和另外两个县,密云县就归属檀州了。户口大概有五千户。
行唐县,本来是定州的行唐县。太祖皇帝攻打定州,攻破行唐县后,把行唐县的所有老百姓都赶到檀州,让他们住在空旷的地方,一共建了十个寨子,还继续叫行唐县。它归属彰愍宫管辖。户口大概有三千户。
涿州,就是现在的永泰军,级别是上州,由刺史管辖。汉高祖六年,从燕国分出来设立了涿郡。魏文帝的时候改名为范阳郡,晋朝的时候改成了范阳国,北魏又改回郡。隋朝开皇二年,废除了范阳郡,归属幽州。隋朝大业三年,把幽州改成了涿郡。唐朝武德元年,涿郡被废除,改成了涿县。武德七年,又改名为范阳县。大历四年,才设立了涿州。后唐石晋把涿州献给了太宗皇帝。涿州境内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楼桑河、横沟河、礼逊河和祁沟河。涿州管辖着四个县:
范阳县,以前是汉朝的涿县。唐朝武德年间改名为范阳县。境内有涿水和范水。户口大概有一万户。
固安县,以前是汉朝的方城县,以前属于广阳国。隋朝开皇九年,从易州的涞水县搬迁过来,归属幽州,取汉朝故安县的名字。唐朝武德四年,属于北义州,州治迁到章信堡。贞观二年,义州被废除,固安县迁到现在的治所,又归属幽州。它在涿州东南九十里。户口大概有一万户。
新城县,以前是汉朝的新昌县。唐朝大历四年,从固安县分出来设立新城县,后来被废除了。后唐天成四年,又从范阳县分出来设立新城县,位于涿州南部六十里。户口大概有一万户。
归义县啊,最早是汉朝易县的地盘。后来齐国把它并入了鄚县。唐朝武德五年,又设立了北义州,州后来撤销了,又重新设了归义县,归属易州管辖。老百姓都住在巨马河的南边,县衙却在新城里办公。户口大概有四千户。
易州,也就是高阳军,级别很高,是刺史管辖的。汉朝的时候,这里是易县和故安县的地盘。隋朝设立了易州,隋朝末年变成了上谷郡。唐朝武德四年又恢复了易州。天宝元年又改成了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回易州了。五代的时候,归属定州节度使管辖。会同九年,孙方简把这块地献给了后周。应历九年,被周世宗占领,后来归属北宋。辽统和七年,辽军攻克易州,升格为高阳军。这地方有易水、涞水、狼山、太宁山、白马山这些名胜。易州下辖三个县:
易县,原本是汉朝的县,老县城在现在县城东南六十里处。齐朝天保七年的时候被撤销了。隋朝开皇十六年,在故安城西北角又重新设立了易县,就是现在的县城。户口大概两万五千户。
涞水县,最早是汉朝的道县,现在县城北边一里地的地方就是老县城。北魏的时候,县城搬到了老县城的南边,也就是现在的县城位置。周朝大象二年的时候被撤销了。隋朝开皇十八年又恢复了涞水县。它在易州东边四十里处,有条涞水流过。户口大概两万七千户。
容城县,也是汉朝的县,以前属于涿郡,老县城在雄州西南。唐朝武德五年,它归属北义州。贞观元年又回到了原来的归属地。圣历二年改名叫全忠县。天宝元年又改回容城县了。它在易州东边八十里处。老百姓都住在巨马河南边,县衙却在涿州新城里办公。户口大概五千户。
蓟州,也就是尚武军,级别很高,是刺史管辖的。秦朝的时候,这里是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的地盘。隋朝开皇年间,把州治迁到了玄州总管府,隋炀帝又改名为渔阳郡。唐朝武德元年,蓟州被废除了,并入了幽州。开元十八年,又重新设立了蓟州。蓟州下辖三个县:
渔阳县,原本是汉朝的县,属于渔阳郡。晋朝的时候被撤销了,后来又恢复了。北魏的时候又被撤销了。唐朝的时候属于幽州,开元十八年,蓟州设立后,渔阳县也跟着设立了。这儿有条鲍丘水。户口大概四千户。
三河县,最早是汉朝临朐县的地盘,唐朝开元四年,从潞州分出来设立的。户口大概三千户。
玉田县,说起来,它在春秋时期是无终国的领地。汉朝的时候,设立了无终县,归属于右北平郡。到了北魏,它属于渔阳郡的治所,后来被撤销了,直到唐朝武德二年才重新设立。贞观初年又撤销,乾封年间又重新设立。到了万岁通天元年,改名叫玉田县,隶属于营州。开元四年又划归幽州,八年又划回营州,十一年再次划归幽州,十八年后就一直属于幽州了。《搜神记》里记载:有个叫雍伯的洛阳人,特别孝顺,他父母去世后,就把他父母葬在了无终山。这座山可高了,足足八十里,山上却没有水源,雍伯就自己想办法弄水上去。后来有人去山上取水喝,雍伯就让他们用一斗石换取,这些石头种下去还能长出玉来,所以后来就叫它玉田了。玉田县总共有三千户人家。
景州,也就是清安军,是个下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蓟州遵化县,辽朝重熙年间才设立的。景州也有三千户人家。遵化县呢,以前是唐朝平州买马监,后来才升格为县,隶属于平州。
平州,是辽朝的兴军,属于上州,由节度使管辖。很久以前,这里是孤竹国,春秋时期是山戎国的领地。秦朝的时候,这里是辽西郡和右北平郡的范围,汉朝沿袭了这个设置。汉朝末年,公孙度占据了这里,传给了他的儿子公孙康和孙子公孙渊,后来归顺了魏国。隋朝开皇年间改名为平州,大业初年又改回郡。唐朝武德初年又改回州,天宝元年又改回北平郡。后唐时期又改回平州。辽太祖天赞二年攻占了这里,把定州的俘虏安置在这里。平州管辖着两个州和三个县:
卢龙县,它原来是肥如国的领地。春秋时期晋国灭了肥国,肥国的国君逃到燕国,燕国就在这里封了他一块地。汉朝和晋朝的时候,它属于辽西郡。北魏时期,它是郡治,并且同时设立了平州。北齐时期属于北平郡。隋朝开皇年间,撤销了肥如县,并入新设的县。十八年后,又把新昌县改名为卢龙县。唐朝的时候属于平州,以后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了。卢龙县有七千户人家。
安喜县,原来是汉朝令支县的范围,后来废弃了。辽太祖把定州安喜县的俘虏迁徙到这里,设立了安喜县。它位于平州东北六十里。安喜县有五千户人家。
望都县,原来是汉朝海阳县,后来也废弃了。辽太祖把定州望都县的俘虏迁徙到这里,设立了望都县。这里有海阳山。望都县位于平州南边三十里,有三千户人家。
滦州,永安军,是刺史的管辖地。它原来是古黄洛城,地处卢龙山南,滦河环绕着它。据说齐桓公当年伐山戎,还在这里见过山神俞儿呢!秦朝时属于右北平郡,汉朝时叫石城县,后来改名叫海阳县。汉朝末年,被公孙度占领了。晋朝以后,就归属辽西郡了。后来石晋割让了这块地,它就成了平州的一部分。咱们太祖皇帝用俘虏安置在这里,才有了现在的滦州。滦州依山傍水,是北方边境重要的战略要地。这里有扶苏泉,水特别甘甜,据说秦始皇太子扶苏当年修筑长城,曾经驻扎在这里;还有临榆山,山峰高耸,足有上千仞高,山下就是渝河。滦州管辖三个县:义丰县,就是原来的黄洛故城。黄洛水从卢龙山北边流出来,然后往南流入濡水。汉朝时属于辽西郡,后来废弃了很久。唐朝末年被契丹占领,咱们世宗皇帝才重新设置了这个县,户口有四千户。还有马城县,原来是卢龙县的一部分。唐朝开元二十八年才分出来建县,是为了方便水运。县的东北有千金冶,东边有茂乡镇。辽朝时,马城县被划归滦州管辖,位于州城西南四十里,户口三千户。最后是石城县,汉朝时就有了,属于右北平郡,后来也废弃了很久。唐朝贞观年间,在这里设立了临渝县,到万岁通天元年才改名为石城县,位于滦州南边三十里,唐朝仪凤年间的石刻还在那里呢!现在这个县又往南移了五十里,辽朝为了靠近盐场才把它迁到现在的这个位置。户口三千户。
营州,邻海军,也是刺史管辖的地方。它原来是商朝的孤竹国。秦朝时属于辽西郡,汉朝时属于昌黎郡。前燕的慕容皝曾经把都城迁到这里。北魏建立了营州,管辖着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个郡。后来被后周的高宝宁占据。隋朝开皇年间设置了营州,大业年间又改名为辽西郡。唐朝武德元年又改回营州,万岁通天元年才被契丹占领。圣历二年,营州的治所迁到了渔阳,开元五年又迁回柳城。天宝元年,又改名为柳城郡。后唐时期又改回营州。咱们太祖皇帝用从定州俘虏来的百姓在这里安家落户。营州管辖一个县:广宁县,汉朝时叫柳城县,属于辽西郡。它东北边跟奚族和契丹接壤。万岁通天元年,被契丹的李万荣占领了。神龙元年,它的地界划给了幽州。开元四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地界。辽朝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户口三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