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有记录的属国一共五十九个,它们朝贡的时间很不规律。有事的时候就派使者来请求辽国出兵,或者辽国直接下诏征兵;不听话的就派兵讨伐。辽国给属国的兵力多少,完全看情况,没有固定的数量。还有一些国家,辽国想让他们臣服却没成功,比如兴宗重熙十七年,铁骊国请求辽国出兵帮助他们攻打夏国,结果辽国没答应。
这些属国包括:吐谷浑、铁骊、靺鞨、兀惹、黑车子室韦、西奚、东部奚、乌马山奚、斜离底、突厥、党项、小蕃、沙陀、阻卜、乌古、素昆那、胡母思山蕃、波斯、大食、甘州回鹘、新罗、乌孙、敦煌、赁烈、要里、回鹘、辖戛斯、吐蕃、黄室韦、小黄室韦、大黄室韦、阿萨兰回鹘、于阗、师子、北女直、河西党项、南京女直、沙州敦煌、曷苏馆、沙州回鹘、查只底、蒲卢毛朵、蒲奴里、大蕃、高昌、回拔、颇里、达里底、拔思母、敌烈粘八葛、梅里急、耶睹刮、鼻骨德、和州回鹘、斡朗改、高丽、西夏、女直。
辽国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这些国家接壤。和后晋的关系一开始是父子般的亲密,后来却变成了互相攻伐的仇敌;和后梁、后唐、后周的关系,一直是敌对状态;至于北宋,只有太宗皇帝北征北汉的时候,辽国没来得及救援,其他时候大多都是辽国战败,就算偶尔取得胜利,也弥补不了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石敬瑭把土地献给辽国,导致中原丢掉了五关的险要地势。高丽虽然是个小国家,但屡次被辽军打败,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依靠吗?西夏地盘虽小,但南边打败了宋朝,东边抵抗辽国。虽然西北地区战马强劲,元昊、谅祚也智勇过人,能够让党项、阻卜牵制大国,但这也得益于他们依山傍水的地利优势。不过,宋朝长期失去地利优势,而老的史书上记载的军事策略,只是把对付宋朝作为主要目标。即使辽军过了三关,在北京附近商议,也不敢轻易进攻。这难道不是因为黄河在前面,燕云十六州在后面,他们谨慎行事,考虑周全吗?
话说,咱们国家啊,光算上正规军,就有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总共一百六十四万两千八百人呢!这还没算宫里的侍卫、各级领导和各个部落的人,中京、各州府,还有属国的兵力呢,那可就更多了。咱们不轻易用兵,所以才能国泰民安,世代相传啊。
我还读过高丽写的《大辽事迹》,书里记载了咱们东边边境的驻军情况,是为了防备高丽、女真这些国家。你看他们那守国策略,安排得简洁明了,一看就明白咱们三边防务的精髓了。
具体来说,从东京到鸭渌江西北山峰,这是咱们的边界线:黄龙府驻扎五千正兵;咸州驻扎一千正兵。
从东京沿着女真边界一直到鸭渌江,沿线一共设有七十个军堡,每个堡垒驻守二十个士兵,加起来就是一千四百个正兵。
再看看来远城宣义军的八个营地:太子营有三百正兵;大营有六百正兵;蒲州营有二百正兵;新营有五百正兵;加陀营有五百正兵;王海城有三百正兵;柳白营有四百正兵;沃野营有一千正兵。
还有神虎军城,驻扎一万正兵,这是大康十年才设立的。
总而言之,就说这右边的这一府、一州、二城、七十个堡垒和八个营地,加起来一共就有两万两千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