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1年,辽太宗时期,晋国派使臣冯道、刘煦等人,带着车辂(古代帝王乘坐的各种车)和礼器,来给辽太宗皇帝和皇太后献上尊号册封的礼仪。从那时起,天子乘坐的各种车驾才正式出现在辽国。到了辽太平时期,辽国又开始效仿汉朝的册封礼仪,皇帝乘坐黄色的御用车辆,仪仗队也按照汉制排列。辽国盛世时期,各种华丽的帝王车驾,都齐全地出现在了辽国的宫廷里。

《周礼》里记载,古代帝王的车辆有五种等级,秦朝灭亡后,汉朝又重新制定了这些等级制度。

玉辂是最高等级的车辆,用于祭天、祭地、祭祀祖庙、朝会和迎接皇后时乘坐。车身是青色的,用玉装饰,车顶是黄色的,车旁插着左纛(古代军队的一种旗帜)。车衡上装饰着十二个銮铃(古代车上的铃铛),车轼上装饰着两个铃铛。车辕上装饰着龙形的装饰物,左边挂着旗帜,十二个游(古代车上的装饰物),上面都画着飞升的龙,长长的装饰物拖曳在地上。车马用苍龙(一种颜色)的马匹拉动,车上的金属装饰金光闪闪,镂空雕刻着锡制的图案,车上的缰绳有十二条。辽国的《勘箭仪》中记载,皇帝要乘坐玉辂前往宫廷内门。辽圣宗开泰十年(公元1021年),圣宗皇帝乘坐玉辂从宫殿内三门进入万寿殿,举行祭祀七庙的仪式,并饮用御酒。

金辂用于举行宴会、祭祀归来和饮宴时乘坐。车身是红色的,用金子装饰,其他方面与玉辂相似,只是颜色根据车身材质而定。车马用红色的骏马拉动。

象辂用于出行时乘坐。车身是黄色的,用象牙装饰,其他方面与金辂相似。车马用黄色的骏马拉动。

革辂用于巡狩和军事行动时乘坐。车身是白色的,用皮革包裹。车马用白色的骏马拉动。

木辂用于狩猎时乘坐。车身是黑色的,用漆涂饰。车马用黑色的骆驼拉动。

除了这五种等级的辂车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车辆:车,尺寸比辂小,用于一些小型的活动;耕根车,用于耕种;安车,又叫进贤车,用于皇帝临幸大臣时乘坐;四望车,又叫明远车,用于祭拜陵墓和吊唁时乘坐;凉车,用于休息和狩猎结束后乘坐;辇,是用人力拉动的车辆,主要供宫中人员乘坐。唐高宗时期开始制造七种辇车。《周礼》中记载的巾车也属于辇车,是用人力拉动的。辽太平时期,皇帝也乘坐辇车。

话说这皇家的车驾,那可是种类繁多,气派十足!首先,咱们说说这“大凤辇”,车身是红色的,顶上装饰着金凤凰,车壁上画着云气和金翅,前面有扶手,下面有栏杆,所有的带子都绣着云纹和凤凰,还有银色的梯子,光抬这辆车就得八十个人!  还有“大芳辇”、“仙游辇”这些,名字都听着就仙气飘飘。  至于“小辇”,根据《永寿节仪》记载,皇太后会乘坐这个。

然后是“芳亭辇”,这辆车是黑色的车身,顶棚是红色的,栏杆也绣着云纹和凤凰,窗户是朱红色和绿色的,还有红色的网格花板,配有两帘四竿,梯子也是银的,抬车的人数就更多了,足足一百二十个!  此外还有“大玉辇”、“小玉辇”,听着就金贵。  日常出行呢,就用“逍遥辇”和“平头辇”。“逍遥辇”车顶是棕色的,车身是红色的,涂着金漆,镶着银饰,还有红色的绦带,负责抬车的人只有十二个,春夏穿红衣,秋冬穿素锦。 “平头辇”跟“逍遥辇”差不多,就是没有顶棚。根据册立皇太后的仪式记载,皇太后会乘坐“平头辇”。  还有一种叫“步辇”的,据说圣宗统和三年,皇帝在土河驻跸的时候,就是乘坐“步辇”处理政务的。


再来说说比较特别的,“羊车”这种古式的辇车,车身是红色的,两侧画着龟纹和凤翅,顶棚是红色的,带子、门帘都绣着祥瑞的羊,车轮上也画着图案,是用牛来拉的,隋朝的时候,皇帝易果下马后才用。抬车的童子有十八个,都穿着绣着瑞羊的衣服。  还有“舆”,这是用人抬的,天子用的是一种叫“韝”的皮带绑在胳膊上。  “腰舆”前后各有两根长竿,上面有金银制成的螭龙纹饰,红色的绣着凤凰的围栏,上面铺着锦褥,还另设了一个小床,抬车的人有十六个。“小舆”车身是红色的,顶棚是青色的,把手是弯曲的,带子是红色的绣花带,样式跟凤辇差不多,就是小一些,上面有御座,抬车的人有二十四位。


最后,咱们来说说皇太子的车驾。“金辂”这可是重要的车驾,祭祀、正冬大朝会、纳妃的时候才会用。根据《册皇太子仪》记载,皇太子乘坐“金辂”出行,上下车时都有专门的仪式。“轺车”是平时五常朝会、祭祀宫臣、出入宫门的时候用的,金色的装饰,紫色的顶棚,里面是红色的,只驾一匹马。“四望车”是吊唁的时候用的,也是金色的装饰,紫色的顶棚,驾一匹马。


△国服 (此处为原文,不作翻译)

很久以前的人啊,就是用网捕猎禽兽,吃肉穿皮,用鹿皮缝制成衣服遮挡前后,这叫鞸(pū)。后来才有了夏天穿葛布衣服,冬天穿皮裘的习惯。周公制定了国家的制度,《七月》这首诗里就写到,一天打猎捉到貉(hé),三月采桑,八月织布,国家和个人的衣物需求,都是这么来的。契丹人最初居住在草地上,跟古代那种生活方式还不太远。咱们辽太祖的叔父述澜,在越地当官,占据了潢河一带肥沃的土地,开始建立城镇,推广种植树木、桑麻和纺织的技术,辽国的兴盛,是不是也从这里开始的呢!太祖统一了北方,太宗统一了中原,各种珍贵的皮毛、丝绸、锦缎,源源不断地送来。精细柔软的丝绸和皮毛,覆盖了整个土地。于是就确定了衣冠的制度,北方沿用本国的制度,南方沿用汉朝的制度,各取所需。详细的国服制度,就从这里开始记载吧。


祭祀的衣服:辽国把祭祀山神作为最大的祭祀,祭祀时的服装尤其隆重。

大祭祀的时候,皇帝要穿金文金冠,白绫袍子,红腰带,挂着鱼形的玉佩,衣袍上垂着三条红色的饰带。佩刀装饰着犀牛角和玉石,穿的是用丝线缝制的乌靴。

小祭祀的时候,皇帝戴硬帽子,穿红克丝龟纹袍子。皇后戴红头巾,穿用丝线缝制的红袍子,挂着玉佩,带着两块同心结的帕子,穿的是用丝线缝制的乌靴。

大臣和命妇的服装,都按照他们所属的旗帜颜色来穿。


朝服:太祖在丙寅年登基称帝,朝服里面穿铠甲,以防万一。后来举行瑟瑟礼和大射柳仪式的时候,也是穿这身衣服。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的时候,三品以上官员穿汉服,三品以下官员穿大射柳时穿的衣服。

皇帝的朝服是戴实里薛衮冠,穿用丝线缝制的红袍子,腰带装饰着犀牛角和玉石,穿用丝线缝制的靴子,这叫国服衮冕。太宗时期又改成了锦袍金带。

官员们戴着毡帽子,帽子上装饰着金花,有的还会加上珠子、玉器和翠鸟羽毛,帽后垂下金花,用织物做成的带子系着,里面藏着头发。有的戴纱帽,样式像乌纱帽,但是没有帽檐,也不遮住耳朵。帽前也缀着金花,上面系着紫色的带子,带子末端缀着珠子。他们穿紫色的窄袖袍,系着皮带,皮带外面用黄红色丝带包裹,并用金玉、水晶、靛石等装饰,这种皮带叫“盘紫”。辽太宗时期,官员们又改穿锦袍,系金带。会同元年,朝廷赐给高龄且有爵位的官员们这种服饰。

公服叫做“展裹”,颜色是紫色的。兴宗重熙二十二年,朝廷下令八房族人戴巾帻。道宗清宁元年,朝廷下令除了勋戚之后以及夷离堇副使和承应有职事的人,其他人不得戴巾。

皇帝戴紫色的皂巾,穿紫色的窄袖袍,系着玉带,有时也穿红色的袄子;官员们也戴幅巾,穿紫色的衣服。

《宰相中谢仪》里记载了皇帝的常服。《高丽使入见仪》里记载了官员们的便服,叫做“盘裹”。便服是绿花窄袖袍,里面穿的单衣多是红绿色的。地位高的官员披着貂皮大衣,其中紫黑色最尊贵,青色次之。还有银鼠皮大衣,非常洁白。地位低的官员则穿貂毛、羊皮、鼠皮、沙狐皮等做的衣服。

打猎时穿的衣服:皇帝戴幅巾,穿着盔甲戎装,腰间用貂鼠皮或鹅颈、鸭头皮做成的护腰。蕃汉诸司使以上级别的官员都穿戎装,衣服都是左衽的,颜色是黑绿色。

丧服:太祖的叛弟剌哥等人投降时,太祖穿素服接见他们。

素服,骑着赭白色的马。

黄帝最初制定了冕冠和服装制度,后来的帝王都沿用它来祭祀和举行典礼。夏朝用收,殷朝用冔,周朝用弁来上朝,戴冠端在家中休息,这是为了区分尊卑,辨明仪物。后来唐朝用冕冠和青衣做祭服,用通天冠和绛袍做朝服,用平巾帻和袍襕做常服。大同元年正月初一,太宗皇帝入主晋地,准备了法驾,接受文武百官在汴京崇元殿的祝贺,从此以后就以此为常例。同年北归后,辽朝沿用了唐晋的文物制度。辽朝的官员们对这些制度进行整理和选择,保留了常用的部分,记录在册。

辽朝那会儿,祭祀用的衣服,郊祭和丘祭都不用,大裘冕服也没记载下来。

衮冕这套衣服,祭祀祖庙、大将出征、皇帝饮宴、登基、成年加冠礼、迎娶皇后,还有元旦朝会的时候都要穿。这衮冕啊,金光闪闪的,垂着十二串白色珠子,用丝带做缨子,颜色和绶带一样。耳朵上戴着黈纩(一种填充物),玉簪子插着。衣服是玄色的上衣,红色的下裳,上面绣着十二章纹饰:八章在衣襟上,分别是日、月、星、龙、华虫、火、山、宗彝;四章在下裳上,分别是藻、粉米、黼、黻。衣领是立领的,用升龙纹织成,一共六种等级。龙山以下的,每一章纹饰排成一行,一共十二行。里面穿白纱中单,衣领是黼纹的,衣襟是青色的,腰带是黼纹的皮带,还配着大带、佩剑和绶带,脚上穿的是加了金饰的鞋子。《元日朝会仪》里规定,皇帝要穿衮冕。


辽朝乾亨五年,圣宗册封承天太后的时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要穿法服。《杂礼》里记载,册封承天太后时,侍中要起身解剑脱鞋。重熙五年尊号册封大典上,皇帝穿龙衮,南北朝臣都穿朝服,这是辽朝的制度。会同年间,太后和北面朝臣穿国服,皇帝和南面朝臣穿汉服。乾亨年间以后,即使是北面朝臣,三品以上的大礼也穿汉服了;重熙年间以后,所有大礼都穿汉服了。不过日常朝会还是沿用会同年间的制度。


皇帝的通天冠,祭祀、冬至、朔日朝会、接见王公大臣、元会、冬会的时候都要戴。帽子上镶嵌着金博山,还有十二个蝉饰,上面还装饰着珠子和翠玉。戴着黑色介帻,缨子是翠绿色的,玉簪子或者犀角簪子插着。衣服是绛红色的纱袍,里面穿白纱中单,立领,红色的衣襟,白色裙子和内衣,绛红色的蔽膝,白色的腰带,带扣是方心的曲领。腰上系着皮带,佩剑和绶带,脚上穿袜子和鞋子。如果还没成年加冠,那就梳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色介帻,插两支玉簪,再加些装饰。《元日上寿仪》里规定,皇帝要戴通天冠,穿绛纱袍。

太子出门远游的时候,戴远游冠,去庙里祭祀完回来,元旦和冬至上朝的时候也戴。这帽子有三梁,上面还有金饰的蝉,帽顶上缀着珠子和翠玉。戴的是黑色介帻,头发用翠色的缨子系着,用犀角做的簪子固定。穿的是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白色纱的中单,衣领是黑色的,袍子是襈裾样式,里面白色的短衣,系着白色带子,带扣是方形的,衣领是弯曲的,外面再罩一件绛红色的纱蔽膝。腰间系着皮带,佩剑,挂着绶带,袜子和鞋子跟上面说的上朝服一样,后来改成白袜黑鞋。没成年之前,梳着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色介帻,用两支玉簪子,再加一些装饰品。根据《册皇太子仪》的规定,太子远游时,穿绛纱袍。


亲王远游的时候,参加祭祀、朝会、拜表,以及处理重大事情的时候都戴远游冠。帽子也是三梁的,上面有金饰的蝉。戴黑色介帻,青色的缨子。穿绛红色的纱单衣,里面是白色纱的中单,黑色的衣领,襈裾样式的袍子,里面是白色的短衣。皮带,带钩是某种材质的(原文如此,无法准确翻译),带子是弯曲的,带扣是方形的,外面再罩一件绛红色的纱蔽膝,袜子和鞋子,佩剑和绶带,这些跟二品以上官员一样。


诸王远游的时候,戴三梁的远游冠,戴黑色介帻,青色的缨子。三品以上的官员戴进贤冠,是三梁的,有装饰品;五品以上的官员戴进贤冠,是两梁的,有金饰;九品以上的官员戴进贤冠,是一梁的,没有装饰;七品以上的官员不用佩剑和绶带;八品以下的官员穿戴跟公服一样。《勘箭仪》里记载,阁使穿公服,系履,辽国经常穿公服。


皇帝上朝的时候戴翼善冠。穿柘黄色的袍子,系着九环带,里面是白色的裙子和短衣,穿六合靴。太子平时上朝,元旦和冬至上朝的时候,穿绛纱单衣,白裙子白短衣,系皮带,带钩是某种材质的(原文如此,无法准确翻译),带子是弯曲的,带扣是方形的,系着腰包,某种材质的(原文如此,无法准确翻译)的腰饰,穿黑色的皮靴。


一品到五品官员,戴帻,系缨子,戴簪子,去东宫拜见或者处理其他公务的时候穿这种衣服:绛红色的纱单衣,白色的裙子和短衣,带钩是某种材质的(原文如此,无法准确翻译),带子是弯曲的,带扣是方形的,穿袜子和鞋子,系着腰包。六品以下的官员,戴帻,系缨子,戴簪子,不系腰包,其他的都一样。

日常穿的衣服,辽国人叫“穿执”。官员们上朝时都得穿执,意思就是说穿靴子、拿着笏板。

皇帝穿的是柘黄色的袍子和衫子,戴着折上头巾,系着九环带,穿着六合靴,这打扮是从宇文氏开始的。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后,除了元旦、冬至受朝会和大型祭祀,皇帝平时都穿常服。


皇太子呢,戴进德冠,上面装饰着九颗玉珠,还有金饰,穿绛纱单衣,白裙子、襦衣,白袜子,乌皮履。


五品以上的官员,戴幞头,也叫折上巾,穿紫袍,拿牙笏,系金玉带。文官要佩带手巾、算袋、刀子、磨刀石、金鱼袋;武官要佩带七样东西:佩刀、刀子、磨刀石、契苾真(一种刀)、哕厥(一种兵器)、针筒、火石袋。鞋子都是乌皮六合靴。


六品以下的官员,戴幞头,穿绯红色的衣服,拿木笏,系银带,佩带银鱼袋,鞋子和上面说的五品以上官员一样。


八品和九品的官员,戴幞头,穿绿袍,系鍮石带,鞋子也一样。


遥辇氏当政的时候,曾经从回纥那里受过印信。后来耶澜可汗向唐朝请求印信,直到武宗皇帝才赐给契丹“奉国契丹印”。太祖皇帝神册元年,梁朝的幽州刺史投降辽国,朝廷又赐给他印绶。那时候,太祖皇帝已经当了十年的遥辇可汗了。到了会同九年,太宗皇帝攻打后晋,后晋的末代皇帝把传国宝玺一件和金印三枚献给了辽国,从此天子的象征就归属辽国了。

秦始皇做的传国玉玺,是用蓝玉做的,螭龙纽,六个面,正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字,是鸟虫篆书写的。从子婴手里传到汉高祖刘邦。王莽篡汉的时候,平皇后把玉玺扔到了宫殿台阶上,螭龙的角还因此微微受损。后来献帝丢了它,孙坚在井里找到了,传给了孙权,最后孙权又把它献给了魏国。魏文帝在玉玺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几个字。到了唐朝,改名叫“受命宝”。后来晋朝灭亡,玉玺就流落到了辽国。从三国开始,那些篡位的假王朝都纷纷模仿着制作自己的玉玺,历代皇宫的仓库里收藏的玉玺都不一样,真真假假,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真的。辽圣宗开泰十年的时候,派人快马加鞭地把石晋献上的玉玺从东京取了回来。辽兴宗重熙七年,还用《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这篇文章来考进士呢!辽天祚帝保大二年,玉玺又丢在了桑乾河。


太宗皇帝打败晋国后北归,在汴京宫殿里找到了一个玉印,就收藏在了随驾的库房里。穆宗应历二年,皇帝下令启用太宗皇帝以前用的这个玉印。

还有一个“御前之宝”,是金子做的,上面刻着“御前之宝”几个字,用来盖在给臣子们颁布命令的文书上。

还有个“诏书宝”,上面刻着“书诏之宝”几个字,凡是写诏书或者批复文件都用它。

还有个“契丹宝”,是接受契丹册封仪式时用的,符宝郎捧着玉玺放在皇帝御座的东边。

另外还有三个金印,是晋朝皇帝献上的,具体刻着什么字,现在不清楚了。

还有一个“皇太后宝”,具体是什么样的,也不清楚。天显二年,应天皇后称制,大臣们都献上了玉玺和绶带。册封应天皇太后的时候,符宝郎把玉玺放在皇太后座位右边。

皇后的印章,上面刻着“皇后教印”几个字。

皇太子的玉玺,具体是什么样的,也不清楚。重熙九年册封皇太子的时候,中书令把玉玺授予了皇太子。

吏部印章,上面刻着“吏部之印”几个字,是银子做的,用来盖在给文官颁布的制诰上。

兵部印章,上面刻着“兵部之印”几个字,也是银子做的,用来盖在给军官颁布的制诰上。

契丹枢密院、契丹各路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各宫都部署的印章,都是银子做的。上面的字不会超过六个,印泥颜色是银朱。

南北王以下,内外百司的印章,都是铜做的,印泥颜色是黄丹;各税务部门的印章,印泥颜色是赤石。

这印章啊,叫“杓窊印”, “杓窊”是猛禽的总称,用猛禽做印纽,寓意行动迅速。以前皇帝打仗的时候,会赏赐给将领用这种印章。辽道宗就曾经把这种鹰纽印赐给了耶律仁先。

以前大贺氏八部打仗,都是用刻着符号的木头签子来联络,简单得很。后来咱们太祖皇帝登基后,就换成了金鱼符。

这金鱼符一共七个,用黄金做的,每个六寸长,都有各自的编号。每个金鱼符都分成左右两半,要打仗的时候,先把左半边交给守将,使者拿着右半边,只有大小、长短、编号完全一致才能发兵。事情办完后,金鱼符要交回内库。


除了金鱼符,还有个更厉害的——银牌。一共二百块,每块一尺长,上面刻着国字,写着“宜速”两个字,也叫“敕走马牌”。国家要是有紧急军情,皇帝亲自把银牌交给使者,同时下令给使者配发一定数量的驿马。要是驿马不够,就随便抓马凑数。规定是白天黑夜都要跑,最好的情况一天跑七百里,慢一点也能跑五百里。使者所到之处,就相当于皇帝亲临,地方官必须全力配合,不敢有丝毫违抗。使者回来后,皇帝亲自接收银牌,然后交给专门保管印章的官员收好。

木契,正面是阳面,背面是阴面,宫门需要警卫的时候就用它。早朝的时候,宣徽使拿着木契的阳面下殿,走到殿门,把木契交给西上阁门使,说:“授契行勘。”勘契官回答“诺”,跪下接受木契,举起木契查看,确认无误后,起身,鞠躬,禀告:“内外勘契同。”阁门使说:“准敕勘契,行勘。”勘契官拿着木契的阴面,回答“诺”,站直身子,稍微后退一点,大声说:“军将门仗官”,门仗官齐声回答“诺”。勘契官说:“内出唤仗木契一只,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勘契官又问“合不合”,门仗官回答“合”,问了两遍。勘契官又问“同不同”,门仗官回答“同”,也问了两遍。勘契官上前鞠躬,禀告:“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站直身子,稍微后退一点,右手举着木契说:“其契谨付阁门使进入。”阁门使大声回答“诺”,门仗官低声回答“诺”。勘契官跪下把木契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上殿呈交木契给宣徽使。阁门使下殿,奉命召集警卫。


木箭,里面的箭叫雄箭,外面的箭叫雌箭,皇帝出巡的时候就用它。回宫的时候,勘箭官拿着雌箭,东上阁门使拿着雄箭,仪式和勘验木契一样,详细记载在《礼仪志》里。


帝王住在宫里,大门都要敲更守卫,出行的时候,还要带军队护卫,费人力、费物力,真是没办法的事啊!天下的大祸患都来自过度的欲望,不得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啊。那些聪明勇敢的杰出人物、朝廷重臣和强大的藩镇,就是因此而存在的,他们把军事准备融入到文治之中,这就是仪仗制度设立的原因。金吾卫、黄麾卫等六军仪仗,辽朝继承于晋朝,晋朝继承于后唐,后唐继承于后梁和唐朝,它的来源由来已久。耶律俨、陈大任以前编写的《志》书有些记载不完整,我参考了《辽朝杂礼》进行补充。

王通说啊,舜帝每年巡视四方,老百姓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因为他的管理很轻省,征收赋税也很少。辽太祖呢,就一个人骑着马,挥舞着旗帜,打下了几万里的土地,到处经营治理,没一刻消停过,但他到哪儿,老百姓都跟着他,很高兴,这就是他的方法。太宗皇帝统一了中国之后,搞得跟秦始皇、汉武帝那样,各种仪式、礼仪天天都有,后来的皇帝都跟着学。你看他,像旄头、豹尾一样,在五京之间来回奔波,一年到头都在忙,马蹄印子一个接着一个。老百姓累坏了,国库也空了,都是因为这个啊!

辽国从大贺氏开始,就接受了唐朝的鼓和旗帜,作为国家的象征。这套东西很简单,太宗皇帝攻打唐朝、后晋之前,用的都是这些。我把它写在前面,就是想说明,那些开国皇帝,创业多不容易啊,哪能顾得上享受呢?

这儿有十二面神旗,十二面旗子,十二面鼓,还有曲柄的华盖和直柄的华盖。这是遥辇末主留下来的制度,迎接十二面神旗、天子用的旗子和鼓,放在太祖的帐篷前面。后来太祖的弟弟剌哥他们造反,匀德实放火烧了行宫,皇后让曷古鲁去救火,只抢救出了天子用的旗子和鼓。太宗当皇帝以后,就把这些旗子、鼓和神旗放在殿前。圣宗皇帝去帝山祭拜的时候,用的也是轻便的仪仗队。

天显四年,太宗皇帝去辽阳府,人皇王带着仪仗队去迎接。乾亨五年,圣宗皇帝东巡,东京留守也带着仪仗队去迎接车驾。这些都是渤海国的仪仗制度啊。

大贺这哥们儿,最早投奔唐朝,他兄弟娑固也跟着来了,还被封了王,好好享受了一番中原的繁华景象。唐玄宗开元时期东封泰山,娑固也跟着去了,亲眼目睹了盛世太平的景象。从此以后,他们每年都向唐朝进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遥辇氏家族世世代代担任国相,他们多年来一直眼巴巴地羡慕着中原王朝的威仪。遥辇氏曾经把鼓和旗帜送到太祖帐前,但这又怎么能满足他们那雄心壮志呢!后来,辽国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联姻和聘请,一点都不觉得麻烦。到了唐太宗时期,辽国用高规格的礼仪册封晋王,还派人到洛阳收取各种礼仪用品,几代人的愿望,一下子就实现了。后来,辽太宗在太原称帝,实力雄厚,兵不血刃地收缴了大量的礼仪用品,先运到中京,然后放弃了山河,毫不犹豫,可见其志向远大。就这样,秦汉以来帝王的文物都落入了辽国手中;后来的周朝、宋朝都照着辽国的样式重新制作,已经不是原来的东西了。辽国看重这些东西,这就是个主要原因,所以特意记录下来。


太宗会同元年,晋国使者冯道准备了车辂和礼仪用品,向辽太皇太后献上册封礼仪;刘煦、卢重也准备了礼仪,向辽太宗皇帝献上尊号。三年,辽太宗在蓟州看了《导驾仪卫图》,于是就准备了仪仗,亲临燕京,在元和殿举行入阁仪式。六年,辽太宗又准备了仪仗,亲临燕京,在元和殿举行仪式。大同元年正月初一,辽太宗带着仪仗到达汴京,在崇元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从此以后,这成了惯例。二月初一,辽太宗在崇元殿接受朝贺。三月,辽太宗将要前往中京镇阳,下令收缴卤簿和礼仪用品,交给相关部门押运先行。没过多久,镇阳被攻破,卤簿和礼仪用品随着世宗一起回到上京。四月,皇太弟李胡派使者询问军情,辽太宗回复说,朝会和起居都按照礼仪进行。这个月,辽太宗去世,世宗即位,卤簿和礼仪用品虽然准备齐全,但没有使用。


穆宗应历元年,下令朝会按照前代皇帝的惯例,采用汉朝的礼仪。景宗乾亨五年二月,神灵的灵柩被抬上辒辌车,配备了完整的卤簿仪卫。六月,圣宗到达上京,留守官员准备了仪仗迎接。圣宗统和元年,车驾返回上京,迎接的仪仗也按照规制进行。

第三年,皇帝驾临上京,留守的官员们都准备好了仪仗队迎接他。

第四年,燕京留守的官员们又用仪仗队引导皇帝进京,皇帝在元和殿接见百官,大家一起朝贺。


从那以后,皇帝出行仪仗的事儿,史书上就没再详细记载了。


卤簿仪仗的人数和马匹……(此处省略具体数字,原文如此)

好家伙,这队伍浩浩荡荡的!光人数就四千多,马匹也一千多匹!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看看都有谁。

首先,步行的人就有两千四百一十二个,骑马的有二百七十五个,骑马的乐队还有二百七十三个人,步行教坊司的人七十一个,牵马的官员五十二个,御用的马匹二十六匹,官员的马匹由六十六个人牵着。骑马的穿盔甲的有五百九十八个,步行穿盔甲的一百六十个,还有两个穿金甲的,抬轿子的十二个,一个长寿仙,其他的官员三百五个人,内侍一个,带路的押衙两个,县令一个,府牧一个,府吏两个,少尹一个,司录一个,功曹一个……


等等,这官职太多了,我得缓口气!太常少卿、太常丞、太常博士、司徒、太仆卿、鸿胪卿、大理卿、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兵部郎中、兵部员外郎、符宝郎、左右诸卫将军、左右诸折冲、左右诸果毅……  这简直就是一个朝廷的缩影啊!  光这些文武百官就一大堆,还有尚乘奉御、排仗承直、左右夹骑、都头、主帅、押纛、左右金吾、虞候佽飞、鼓吹令、漏刻生、押当官……  这队伍的规模,真是相当壮观!


再往后看,还有司天监、令史、司辰、统军、千牛备身、左右亲勋、左右郎将、左右拾遗、左右补阙、起居舍人、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书舍人、左右散骑常侍、门下侍郎、中书侍郎、鸣鞭、侍中、中书令、监门校尉、排列官、武卫队正、随驾诸司供奉官、三班供奉官、通事舍人、御史中丞、乘黄丞、都尉、太仆卿,还有个步行着的太卜令。  我的天,这官职的头衔,真是一个比一个长!  这队伍里,除了官员,还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员,负责各种各样的工作,真是井然有序啊!


最后,官员骑的马三百四匹,进贡的马四匹,拉车的马二十八匹。总共人马加起来,四千二百三十九个人,一千五百二十匹马。  这规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要是放在现在,得堵多少路啊!

我从太常卿徐世隆家里的藏书里,找到了《辽朝杂礼》这本书,内容就是这样。至于书中仪注的详细内容,我不敢随意补充和推断。

契丹人以前的生活习惯是这样的:他们以拥有马匹为富,以强大的军队为强。他们放马在野外,把士兵散布在百姓中间,需要打仗的时候再集合军队。骑兵和步兵,卯时接到命令,辰时就集合完毕。马匹追逐水草,人喝着奶茶,打猎射箭,以此来满足日常所需,粮食、草料,就是这样来的。靠着这种方式,他们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等到他们建立了国家,就在国内建立了宗庙和朝廷,在外面设置郡县和地方官吏,制度越来越完善,花费也越来越多,上上下下都互相攀比,穿着打扮越来越讲究,这时候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于是,在五个京城以及长春、辽西、平州等地,设立了盐铁司、转运司、度支司、钱帛司等机构来管理财政收支。这些机构的具体设置和等级虽然我不可能全部知道,但大体情况在旧史书里零散地记载着。像农业生产、赋税、盐铁、贸易、矿冶、货币、畜牧等等,我都会一一收集整理,编成一篇文章,来保存一下辽朝经济情况的大概轮廓。


起初,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爷爷——匀德实,担任大迭烈府夷离堇(官职名),他喜欢种田,擅长畜牧,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来教百姓耕种。他的叔叔述澜担任于越(官职名),督促百姓种植桑麻,学习纺织。太祖平定了弟弟们的叛乱之后,减少了兵役和赋税,把心思都放在农业上。因为人口越来越多,管理起来也越来越困难,所以他把北大浓兀地区分成了两部分,规定了种植树木的制度,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


太宗耶律德光在会同初年,准备去东边打猎,三次上奏请求减少辎重(军队的行李物资),快速前往北山采集物资,用来供应国家所需,不影响农业生产。随后,他下令有关部门劝导百姓务农桑蚕,学习纺织。因为乌古地区水草丰美,他命令瓯昆石烈(部落首领)在那里居住,并且把海勒水附近的好地方开垦成农田。三年后,他又下令把谐里河、胪朐河附近的地赐给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和北院温纳河剌三个石烈人,让他们耕种。八年后,太宗驻跸赤山,宴请大臣,询问军国大事。左右大臣回答说:“军国大事,爱民是根本。百姓富裕了,军队就充足;军队充足了,国家就强大了。”太宗对此深以为然。这一年,他下令征调各地的军队,同时告诫大家,如果有人敢损害庄稼,就按军法处置。

话说辽朝应历年间,云州进献了嘉禾,当时都说这是因为朝廷重视农业生产的结果。到了保宁七年,宋朝派兵来求救粮,辽朝皇帝下令赏赐二十万斛粮食支援他们。如果不是国库充盈,怎么可能做到这样呢?


圣宗皇帝在乾亨五年下诏说:“如果五谷歉收,就打开国库的钱财来代替百姓的赋税;如果遇到蝗灾,就免除徭役来救济饥饿贫困的人民。”统和三年,皇帝曾经路过藁城,看见乙室奥隗部下妇人迪辇等人,她们家的黍子成熟了却还没收割,皇帝就派人去帮忙收割。太师韩德让说,因为之前的战乱,很多百姓逃亡,荒废了田地,庄稼都长在田里没人收,建议招募人手收割,收成一半给收割者。政事令室昉也说,山西各州为了供应军队,百姓劳力耗尽,田地里的粮食都被边军践踏了,请求免除今年的租税。到了统和六年,遭遇霜旱,灾民饥饿,皇帝下令三司,以前用税钱折算粮食,估价不准确,要重新制定更利于百姓的办法。他还把吉避寨的三百户居民迁到檀州、顺州、蓟州三州,选择肥沃的土地,给他们提供耕牛和种子。统和十三年,皇帝下令在各州设立义仓。每年秋天,百姓按照自己收成的多少,每户拿出粮食存入义仓,社司登记造册。如果遇到歉收年景,就从义仓里发放粮食救济百姓。统和十五年,皇帝下令免除南京以前欠义仓的粮食,并且禁止军队官员在非狩猎季节打猎放牧,以免妨碍农业生产。


开泰元年,皇帝下诏说:“朕认为百姓徭役繁重,就要多发放工钱;如果年景不好,就打开粮仓借贷粮食;如果田地荒废了,就要提供耕牛和种子来帮助他们。”太平初年,皇帝幸临燕地,燕地百姓因为丰收,进献了土特产珍宝。皇帝还慰问老年人,帮助鳏寡孤独的人,并连续多日举行宴会。太平九年,燕地发生饥荒,户部副使王嘉建议建造船只,招募熟悉海运的人,从辽东运送粮食到燕地救济,但是有人认为路途险峻不便,这个建议就被搁置了。


兴宗皇帝即位后,派使者巡视各地的庄稼收成。这一年,朝廷进行人口普查,皇帝下诏说:“朕从小就了解农业生产。那些努力耕作的人,很少听说他们欠税;那些只顾吃饭而不耕作的人,大多流亡在外。应该进行彻底的普查,做到公平合理。”他还禁止官员私自酿酒糟蹋粮食;如果有人要举行婚丧祭祀,必须由官府批准才允许。

道宗刚上任那会儿,西北地区连着三十里地都闹旱灾,一斗粮食才卖六文钱。那时候西夏经常造反,皇帝想好好解决边防问题,就命令耶律唐古去督促农业生产,好供应西线军队。

耶律唐古带着大家伙儿在胪朐河边开荒种地,一年后粮食就丰收了。后来他又调到镇州,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四年,积攒了几十万斛粮食,每斗粮食也就几文钱。  因为他干得好,被提拔到南京当度支判官,官家和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他认真清查户口,执法公平公正,后来又升迁到中京当度支使。  在中京工作半年,就又积攒了十五万斛粮食,然后又升任左散骑常侍。辽国的农业生产到了这时候达到了巅峰。


东京,还有像咸州、信州、苏州、复州、辰州、海州、同州、银州、乌州、遂州、春州、泰州等等五十多个城,以及边境上的州县,都有专门的储粮仓库,按照祖宗的规矩,旧粮换新粮,允许老百姓自愿借贷,利息只收取二十分之二。各地储备的粮食少说也有二三十万石,即使是打仗,也从来没缺过粮。可惜到了天庆年间,金兵大举入侵,这些粮食全都被他们抢走了。


后来天祚帝逃跑了,耶律敌烈等人逼着梁王雅里登基,命令牧民们把盐州仓库里的粮食运走。结果老百姓偷偷藏了不少,官方想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补偿损失。雅里自己定了个价:一车粮食换一只羊,三车粮食换一头牛,五车粮食换一匹马,八车粮食换一头骆驼。有人说:“现在一只羊就能换两斗粮食,还很难换到呢,这个价格太低了!”雅里说:“老百姓有粮食,我才会有粮食。如果要他们全部赔偿,老百姓怎么受得了?”虽然这事儿最后没办成,但要是辽国没亡,雅里这句话也能安抚不少人心啊!

话说辽国的赋税制度,是从太祖皇帝任命韩延徽开始建立的。太宗皇帝呢,他是根据五京的户口数来决定赋税,但具体户口数是多少,现在已经没法考证了。到了圣宗皇帝乾亨年间,发现上京那些所谓的“云户”(虚报户口的人)家产丰厚,却很会躲避徭役,害苦了那些穷苦百姓。于是,圣宗下令,所有子钱(一种赋税)到期后,都要上缴官府,然后公平地分配给百姓。

统和年间,耶律昭言建议,西北地区的人民,每年农忙时节,要抽调一人侦察,一人耕种公田,两人服役给官府。当时边境地区都设置了屯田和驻军,通过开垦田地积攒粮食来供应军费。所以,太平七年,皇帝下诏,所有屯田里官府的粮食都不能私自买卖,屯田里的士兵必须努力耕种公田,不用缴纳赋税,这就是公田制度。其他的百姓,如果愿意,可以开垦闲置的土地,或者耕种自己的田地,然后按亩缴纳粮食给官府。统和十五年,又招募百姓开垦滦河边的荒地,十年后才开始收取租税,这就是官府闲置田地的制度。  皇帝还下令,山前山后那些以前没纳税的百姓,都划归密云、燕乐两县管理,让他们登记土地和房产,开始缴税,这就是私田制度。

各部大臣们出征打仗,俘虏了人户之后,就自己建立城镇,设立属于自己的州县。这些城镇的赋税都归属这些大臣,只有酒税要上缴到上京,这就是把各级军州的赋税分成两类。

早些时候,辽东新归附的地区没有酒的专卖权,盐和铁的管制也比较松。后来冯延休、韩绍勋先后当政,想效仿燕地平山那样严格管制,增加赋税,结果百姓受不了,引发了大延琳的叛乱。好几年后,朝廷才下令恢复以前的租税制度,百姓才安定下来。南京每年上缴三司的盐铁钱,折算成绢;大同每年上缴三司的税钱,折算成粮食。开远军以前,百姓每年缴纳的税,一斗粮食折算成五钱,耶律抹只当郡守的时候,上奏请求改为一斗粮食折算成六钱,这些都是为百姓着想的善政。

一开始,辽太祖在炭山北边建了羊城,设立了税务机构,方便各地的商品交易。这可是咱们辽国征商制度的开端啊!后来太宗得到燕地,建了南京,城北有个大市场,各种商品多得像山一样,他还专门让官员管理税收呢。其他四个陪都和一些产物丰富的州县,也都是这么做的。东平府城里还建了看楼,把市场分成南北两区,上午在北市交易,下午在南市交易,井井有条的。雄州、高昌、渤海也设立了互市,方便和南宋、西北地区、高丽做生意。所以女真、铁离、靺鞨、于厥这些部落,都带着金银、布匹、蜂蜜、药材,还有蛤珠、青鼠皮、貂鼠皮、鱼胶、牛羊马匹等等来辽国换东西,路上可热闹了!

圣宗统和年间,燕京留守说老百姓吃不饱,请求取消居庸关的税收,好让山西的粮食运进来。圣宗还下令,各行宫里尺寸不够的布匹,不准拿到市场上去卖。第二年,他又说南北两府市场人太少,要让各部门派一百辆车去赶集。他还开辟了奇峰路,方便易州的贸易。二十三年,振武军和保州也设立了榷场。当时北院大王耶律室鲁说他手下养的羊不够多,老百姓很穷,请求用老弱的羊和羊毛换南方的丝绸,方便上下。可是到了天祚帝的时候,赋税太重,交易制度也乱了套,国库越来越空,老百姓也越来越穷了。


辽国的盐务管理,是从太祖开始的。当时他得到很多汉人,就从八部中分出一部,专门管理这些汉人,把他们安置在炭山南边的古汉城。那里有个盐池,很方便,八部都从那里取盐。后来太祖征讨幽州、蓟州回来,驻扎在鹤剌泺,就命令在那里取盐供给军队。后来鹤剌泺的盐越来越多,够用了。会同年间,太宗打败晋国,得到十六州的地盘,就是没得到瀛州和莫州,所以才得到了河间煮海盐的权利,在香河县设立了榷盐院,燕云地区北方就暂时吃沧州的盐了。当时产盐的地方很多,比如渤海、镇城、海阳、丰州、阳洛城、广济湖等等,五个陪都的计司都负责管理自己管辖区域的盐场。至于具体怎么制盐,每年产多少盐,这些记载就不太详细了。

话说咱们大辽国的冶炼业,那可是从太祖皇帝时期就开始兴旺发达的了。当时咱们的地盘儿,那可是遍地宝藏,铜啊铁啊金啊银啊,应有尽有!老百姓们的手艺也特别好,做出来的铜铁器特别棒。尤其是有个叫曷术部的地方,那铁矿多得不得了!“曷术”啊,在我们辽国的语言里就是“铁”的意思。  这曷术部呢,还专门设了三个冶炼厂,分别叫柳湿河冶、三黜古斯冶和手山冶。

后来,神册年间,咱们打败了渤海国,占领了广州(这广州可不是现在的广州,是渤海国的地盘)。这地方原来是渤海国的铁利府,咱们改名叫铁利州,这地方的铁矿也特多。还有东平县,这地方以前是汉朝的襄平县,也出产铁矿,咱们在那儿还安置了三百户人家专门采矿炼铁,按着规定上交朝廷。因为这些冶炼厂大多都在咱们国家的东边,所以呢,在东京就设了个户部司,在长春州设了个钱帛司,专门管这些事儿。

再后来,太祖皇帝征讨幽州和蓟州回来的时候,路过山脚下,发现了银矿和铁矿,立马就下令在那儿建了冶炼厂。到了圣宗皇帝太平盛世的时候,在潢河北边的阴山和辽河的发源地,又发现了金矿和银矿,咱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开采冶炼。从那时候起,一直到天祚皇帝在位,咱们国家都靠着这些矿产发了大财!

话说啊,最早铸钱的法子,是辽太祖他爹耶律撒剌的儿子夷离堇想出来的,因为他那地方铜矿多,就琢磨着造钱币。他儿子,也就是辽太祖,接着用他爹这法子,国家一下就富强起来了,还开创了辽朝的帝业。

后来辽太宗设立了五冶太师,专门管全国的铸钱和冶铁。再后来,石敬瑭还献上了边境上存的很多钱,用来加强军队实力。到了辽景宗的时候,觉得以前的钱不够用了,就铸造了新的“乾亨通宝”,流通起来。辽圣宗又开凿了大安山,挖出了刘守光藏的钱,分给了各个部门,还铸造了“太平通宝”,新旧钱一起用。这样一来,辽国的钱就遍布全国各地了。所以辽统和年间,从内库拿出钱来赏赐南京的军队。开泰年间,还下令说,那些穷苦百姓,要是把儿女抵押出去,一天的工钱按十文钱算,等还清了钱,再把孩子接回来。每年春秋两季,朝廷都用官钱款待将士,钱多得不得了,所以东京铸的钱一直用到清宁年间才停。那时候,朝廷还下令禁止各地私自买卖铜铁,防止私铸钱币,还禁止把铜铁卖给回鹘,法律越来越严了。

辽道宗时期,钱币分四种,分别是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安通宝、寿隆通宝,都是因为改元才改了名字。具体重量多少,现在也没法考证了。不过,朝廷派杨遵勖去追收户部欠的旧钱,收回了四十多万贯,就把他升官为枢密直学士;刘伸当了户部使,一年就多收了三十万贯钱,也升官做了南院枢密使。遇到灾荒的时候,朝廷就拿钱赈济穷人,还给宫里、边境和戍守的百姓发钱。那时候,虽然还没到钱多得堆积如山的地步,但也算得上富裕了。

到了辽道宗晚年,国家开支巨大,虽然还在铸钱,但国库还是不够用。虽然海云寺捐了一千万,朝廷也收下了,但后来又禁止百姓把钱带出国境。辽天祚帝时期,又铸造了乾统通宝和天庆通宝两种新钱,但上下都穷困潦倒,国库里一点钱都没剩下了。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当迭烈府夷离堇的时候,看到遥辇氏比较弱小,就安抚各部族,明确赏罚,不随意发动战争,按照百姓的利益办事,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他大力发展畜牧业,让上上下下都能吃饱穿暖。

等他当上皇帝后,攻打河东,拿下代北的郡县,缴获了十多万头牛、羊、骆驼和马。枢密使耶律斜轸征讨女真,又缴获了二十多万匹马。这些马匹都被安排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几年下来,数量增长得数不清。当时,富人家的马匹并没有增加多少,而赏赐给大、小鹘军的马匹却一点没减少,可见当时畜牧业管理得有多好。


咸雍五年,萧陶隗担任马群太保,上书说,虽然表面上看畜牧业发展得不错,但实际上却名存实亡,上下互相欺骗,应该统计实际数量,建立户籍。后来,东丹国每年进贡一千匹马,女真一万匹,直不古等国一万匹,阻卜、吾独婉、惕德各两万匹,西夏、室韦各三百匹,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部三百匹;同时还禁止朔州路的羊马进入宋朝,吐浑、党项的马匹也不准卖给西夏。


因此,辽国的马匹数量越来越多,最终达到了上百万匹,主管畜牧的官员也因此升官。从太祖到兴宗,将近两百年时间,辽国的畜牧业一直很兴盛。“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到了天祚帝初期,马匹还有几万群,每群至少一千匹。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是,每年都要挑选几万匹马南下,放到雄州、霸州、清州、沧州一带放牧,以备燕云地区紧急情况所需;再挑选几万匹马,供皇帝四季打猎用;剩下的就分地区放牧。这个制度非常好。


可是到了辽朝末年,辽金多次交战,战马损失了六七成,即使马价涨了好几倍,也买不到足够的战马,最后只能违反规定,买那些本该供官员骑乘的马匹充军。各地的牧场私自卖马的情况越来越多,打猎用的马匹也不够用了,最终导致辽朝被金国打败。辽朝皇帝带着残兵败将四处逃窜,最终灭亡。“弃众播迁,以讫于亡”。松漠以北原来辽国的马匹,都成了金国大石林牙所有。


辽国的经济状况,从马匹数量上就能看出来。至于邻国进贡的岁币,以及属国进贡的土特产,虽然历代王朝的军费开支都依赖这些收入,但这些都不是辽国自己生产的,而且这些数量在《本纪》里已经记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话说啊,冀北适合养马,海滨适合产盐,这都是天生的条件,没啥好说的。辽地呢,大部分都是沙漠戈壁,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挺冷的,春秋两季耕种收割,粮食产量也受土地条件影响,肯定比不上中原地区。可奇怪的是,辽国从建国初期,粮食就一直很充足,遇到灾荒年也能救济百姓,甚至还能帮助邻国,富裕得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选对了人来管理农业生产,而且制定了有效的措施。

现在很多人讨论钱币问题,总是担心钱币流通不畅,铸造速度跟不上,所以就发明了纸币这种权宜之计。西北地区的水路交通,跟东南地区比起来,简直差远了,十条路里才有一两条能通船。辽国鼎盛时期,货物和钱币流通得很顺畅,国库充盈,军队赏赐、征战所需,动辄上亿,却从来没听说过用纸币,这是为啥呢?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既用旧的钱币,又铸造新的钱币,都允许老百姓使用。孟子说过:“认真对待民生利益的,即使遇到灾荒年也死不了人。”只要人力足够,一个人就能战胜天灾,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所以说,善于治理国家的,都能想办法利用天时地利,没有办不成的事。粮食最重要,钱币也最重要,我特别想强调这两点,来赞扬一下辽国初期那些有作为的官员,他们确实很会治理国家,让国家富强起来。

刑法这玩意儿,一开始是为了打仗,最后却归结到礼仪上了。  在蛮荒时代,人们为了生存,都得拿起武器自卫,就像蜜蜂有毒刺一样。  蚩尤带头造反,老百姓也跟着学坏,到处都是坏人,那刑法能不管吗?  尧帝体恤百姓疾苦,就让三个部落首领去为百姓做事,伯夷制定法律,规范百姓行为,所以说刑法是从战争发展到礼仪的。  古时候的帝王们,都是按照天时地利来设立六个官职部门。秋天对应的是刑官,就像秋天万物成熟一样。秋天承接夏天的气温,又变化出春天的颜色,这道理很容易理解。

辽国是用武力建立的国家,要压制暴乱,打击奸邪,没有什么比刑法更重要的了。  国家刚建立的时候,法律条文还有一些超出五服、三就范围的规定,因为当时打仗的氛围还很浓厚,还没来得及好好发展礼仪制度。  等到阻午可汗发现宗室雅里很贤明,就让他当了掌管刑法的夷离堇,这可是个很重要的职位,必须得贤明的人才能胜任啊!  太祖和太宗皇帝开疆拓土,那些穿盔甲的士兵们一年到头都没个安稳日子,能做到威严和爱民兼顾,也是形势所迫啊。  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了他们的法令,法律条文也随着时代变化有所调整;中间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最终又能以礼仪为归宿的,只有景宗和圣宗两位皇帝做得最好。

哎,这古代的刑罚啊,可真够复杂的!总共就那么几种:死刑、流刑、徒刑、杖刑。

死刑呢,又分绞刑、斩刑、凌迟等等,还有抄家灭族这种。流刑嘛,根据罪行的轻重,发配到边疆或者少数民族地区,严重的甚至流放到国境之外,更严重的直接发配到蛮荒之地,一辈子都回不来了。徒刑呢,有终身监禁、五年、一年半三种,终身监禁要打500板子,其他的依次递减100板子;还有黥刑和刺字这种。杖刑呢,从50板子到300板子不等,50板子以上就用沙袋打;还有木剑、大棒、铁骨朵三种刑具,木剑和木棒每种打三下,从15下到30下不等,铁骨朵就五下或七下。要是罪大恶极的,用沙袋打之前,先要在屁股骨头周围猛击几下,想想都疼!  拷问的时候,还有粗细不同的棍棒、鞭子、烙铁,粗棍子打20下,细棍子打30到60下,烙铁呢,烙30下鞭打300下,烙50下鞭打500下。要是犯了事儿死不承认,就拿这些东西来审问。不过,官员犯了错,或者70岁以上的老人,15岁以下的孩子犯了罪,可以用钱赎罪。一百板子的赎金是一千钱。还有“八议”、“八纵”这种特权,咱就不细说了。

抄家灭族这种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太祖时期,当时他奉可汗之命,调查越释鲁遇害案,把主犯的家属全部没收充公了。后来到淳钦皇后时期,才把这个制度稍微改了一下,变成了一种官职,到世宗时期才彻底取消。之后,皇亲国戚和世官之家犯了谋反之类的重罪,又开始抄家了,其他人就充当官奴。抄家的东西,一部分进宫,一部分赏赐给大臣。木剑、大棒这两种刑具,是太宗时期制定的,木剑一面平一面凸,大臣犯了重罪,想宽大处理就用这个。沙袋是穆宗时期制定的,是用熟皮缝制的,长六寸,宽二寸,柄长一尺左右。徒刑的具体规定,在重熙年间有详细的记载;杖刑以下的刑罚,在咸雍年间有详细的记载;其他的非常规刑罚,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太多了,说不完。

话说老朱刚当皇帝那会儿,啥都得从头开始,处理犯人嘛,就看犯了多大的事儿,轻重缓急地判。后来,收拾那些造反的兄弟和他们的同伙,就临时弄了些法律出来。那些参与造反的亲王,不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公开处决,有的直接扔到悬崖下摔死;那些乱搞男女关系的不守规矩的,就用五辆车压死;对父母不孝的,也一样;敢骂皇帝、顶撞皇上的,就用烧红的铁锥子把嘴巴扎穿,再弄死他们。那些牵连进去的,就根据犯错的轻重,打板子处罚。板子也有两种,重的罚款五百文,轻的罚款三百文。还有更狠的,比如枭首示众、活埋、射鬼箭、炮轰、肢解等等。总之,刑罚很重,就是为了震慑那些老百姓,别乱来。

到了癸酉年(公元913年),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自从我北征回来后,各地积压的案子太多了。现在战争结束了,大家要好好休息,各位大臣要帮我把这些案子都处理了,千万不能冤枉好人!”然后就让北府宰相萧敌鲁他们分头去处理积压的案件。你看,这老朱还挺有人情味儿,关心百姓疾苦呢。

到了神册六年(公元932年),打败了那些蛮夷之后,皇帝对大臣们说:“国家大事小情,各种情况都不一样,如果法律制度不明确,那怎么治理国家呢?下面的人又怎么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呢?”于是,他下令让大臣们制定治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按照《律令》来判决,还专门设立了钟院来解决老百姓的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