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辽国有五个京师,上京是皇都,所有的朝官和京官都在那里;其他四个京师根据需要设置官员,制度不尽相同。大体上说,西京多是边防官员,南京和中京多是管钱粮的官员。五个京师同时设置的,就一起列出来;单独设置的,就分别列在后面。
接下来是三个京师宰相府的官职总目:左相、右相、左平章政事、右平章政事。东京宰相府是圣宗统和元年,诏令在三个京师都设置左右相和左右平章政事的。还有中京宰相府和南京宰相府。
然后是各个京师内省和客省的官职总目:某京某省使、某京某省副使。比如耶律蒲奴,开泰末年担任上京内客省副使。还有上京内省司、东京内省司。《地理志》记载,东京大内没有设置宫嫔,只由内省使、副使、判官管理。
再看各个京师其他使职的官职总目:某京某使。例如王棠,重熙年间担任上京盐铁使。还有知某京某使事,比如张孝杰,清宁年间担任户部使事。还有某京某副使,比如刘伸,重熙年间担任三司副使。还有同知某京某使事,比如大康三年挞不也担任同知度支使事。还有某京某判官,比如太平九年担任户部使判官。此外,还有上京盐铁使司、东京户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司使司、南京转运使司(也叫燕京转运使司)、西京计司。
最后是五个京师留守司兼府尹的官职总目: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比如圣宗统和元年,吴王稍担任上京留守、行临潢尹事。还有某京副留守,比如天祚天庆六年,高清臣担任东京副留守。还有知某京留守事,比如开泰二年,萧惠担任东京留守事。还有某府少尹,比如太平四年,郑弘节担任临潢少尹。还有同知某京留守事,比如太平八年,耶律野担任中京同知留守事。还有同签某京留守事,比如太平六年,萧滴冽担任南京同签留守事。还有某京留守判官,比如天禄年间,室昉担任南京留守判官。还有某京留守推官,比如开泰元年,李可举担任中京留守推官。最后是上京留守司和东京留守司。
首先,咱们来说说中京留守司。太宗大同元年的时候,赵延寿被任命为中京留守,管辖镇州。后来,圣宗统和十二年,室昉接任中京留守,管辖的是大定府。 这中京留守司的管辖范围随着时间变化还真不一样呢。
然后是南京留守司。太宗天显三年,东平郡升格为南京,管辖辽阳。过了十年,到天显十三年,幽州又变成了南京,管辖析津。到了圣宗开泰元年,幽都府改名叫析津府。 这南京的所在地也变来变去,有点让人晕头转向。
接下来是西京留守司,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下面是关于五京都总管府、虞候司、警巡院、处置使司的职务名称,以及五京学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是一些官职的名称,具体内容就不一一翻译了,原文如下:
【五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京都总管、知某府事。
同知某府事。圣宗太平五年见同知中京事萧尧衮。
上京都总管府
东京都总管府
中京都总管府
南京都总管府
西京都总管府
【五京都虞候司职名总目】
都虞候
上京都虞候司
东京都虞候司
南京都虞候司
西京都虞候司
中京都虞候司
【五京警巡院职名总目】
某京警巡使
某京警巡副使
上京警巡院
东京警巡院
中京警巡院
南京警巡院
西京警巡院
【五京处置使司职名总目】
某京处置使
上京处置司
东京处置司
中京处置司
西京处置司
南京处置司
五京学职名总目:道宗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博士
助教。
上京学。上京别有国子监,见朝官。
东京学
中京学。中京别有国子监,与朝官同。
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圣宗统和十三年,赐水硙庄一区。
西京学
已上五京官。
简单来说,就是设立了五京的学校,培养人才,还设置了博士和助教的职位。 上京和中京的国子监地位比较高。
最后,我们再看看一些其他的官职设置。上京城隍使司,也叫上京皇城使。韩德让在景宗时期担任过上京城隍使。 圣宗开泰八年,耶律八哥提议设立渤海承奉官,来管理渤海的承奉班。 太宗会同二年设立了辽阳大都督府,曷鲁泊等人在那一年负责辽阳东都的防务。 东京还设有安抚使司、军巡院,负责安抚和巡视军队。 最后,中京还有个文思院。 这些机构,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
马人望父牷担任过中京文思使。 这可是个官儿,管着中京的文书事务呢。
中京路按问使司,那可是个审案子的地方。耶律和尚在重熙二十四年担任过中京路按问使,负责审理案件。 中京巡逻使司,顾名思义,负责中京的巡逻保卫工作。耶律古昱在开泰年间担任过中京巡逻使。 中京大内都部署司,掌管着中京皇宫的防卫。圣宗开泰元年的时候,咱们就能看到中京大内都部署这个职位了,负责皇宫的军事部署。 还有中京大内副部署,协助都部署工作。
南京宣徽院,这可是个重要的机构。道宗寿隆元年,耶律特末担任了宣徽使。 除了宣徽使,还有知南京宣徽院使事、知南京宣徽院事、南京宣徽副使、同知南京宣徽院事这些职位,都是南京宣徽院里的官职。 圣宗开泰元年,秦王隆庆担任了燕京管内处置使,负责燕京地区的治理事务,这南京处置使司,也是个管事的地方。
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管兵的部门。萧讨古在乾亨初年担任了南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除了都指挥使,还有南京马步副指挥使、南京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南京马军都指挥使、南京马军副指挥使、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南京步军都指挥使、南京步军副指挥使这些职位,都属于这个系统。 南京栗园司,负责管理南京的栗园。 典南京栗园,就是管理南京栗园的人。
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司,负责云州地区的宣谕招抚工作。统和四年,韩毗哥和邢抱朴同时担任了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 南面大蕃府官,管辖南面蕃族地区。
黄龙府,这地方也有不少官职。兴宗重熙十三年,耶律瓯里斯担任了知黄龙府事。 除了知黄龙府事,还有同知黄龙府事、黄龙府判官、黄龙府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黄龙府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黄龙府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黄龙府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黄龙府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黄龙府侍卫马军副指挥使、黄龙府侍卫步军副指挥使这些职位,都属于黄龙府的官职设置。黄龙府学,还有博士和助教这些教书先生。
兴中府,这地方也有不少官职呢。咸雍元年,杨绩担任了知兴中府事。 除了知兴中府事,还有同知兴中府事、兴中府判官、兴中府学博士这些职位。
咱们先说说辽国的行政管理。辽国南边的州府,那可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啊!辽西、东边,还有燕国、秦国、汉朝、唐朝,都曾经在这里设过郡县和官职。高丽和渤海也沿袭了这种制度。到了辽朝,五个京城雄踞一方,包括燕京和代州,都成了辽国的核心区域。两百多年来,城池相连,田地不断开垦。辽国沿用唐朝的制度,设置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官职,下面还有刺史、县令等等。 那些皇亲国戚、大臣们,也纷纷在自己的地盘上修建城池,还给它们起名字,叫做“头下州军”,听起来很威风。不过,这些“头下州军”的节度使,虽然说是朝廷任命的,但后来很多都成了王府的势力范围。规模小的,就叫“军”;再小点,就叫“城”;更小的,就叫“堡”。 至于这些地方具体怎么设官,记载就不太详细了。
接下来是辽国节度使的职称列表,密密麻麻的,看起来挺吓人的。 有“某州某军节度使”、“某州某军节度副使”、“同知节度使事”等等。 书上还举了个例子,耶律玦在重熙年间就担任过“同知辽兴军节度使事”。 除了节度使,还有行军司马、军事判官、掌书记这些职位。刘伸在重熙五年的时候,就当过彰武军节度使的掌书记。 还有各种衙门的官员,比如“某马步军都指挥使司”,下设都指挥使、副指挥使;还有“某马军指挥使司”、“某步军指挥使司”,也都分别设有指挥使和副指挥使。
最后,咱们来看看辽国上京道和东京道的州府设置。上京道包括:怀州奉陵军节度使司、庆州玄宁军节度使司、泰州德昌军节度使司、长春州韶阳军节度使司、仪坤州启圣军节度使司、龙化州兴国军节度使司、饶州匡义军节度使司、徽州宣德军节度使司、成州长庆军节度使司、懿州广顺军节度使司、渭州高阳军节度使司、镇州建安军节度使司。东京道包括:开州镇国军节度使司、保州宣义军节度使司、辰州奉国军节度使司、兴州中兴军节度使司、海州南海军节度使司、渌州鸭渌军节度使司、显州奉先军节度使司、乾州广德军节度使司、贵德州宁远军节度使司、沈州昭德军节度使司、辽州始平军节度使司、通州安远军节度使司、双州保安军节度使司、同州镇安军节度使司、咸州安东军节度使司、信州彰圣军节度使司、宾州怀化军节度使司。 这些地名,现在听起来都挺陌生了。
好家伙,这上面列了一堆官职啊!先说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司、苏州安复军节度使司、复州怀德军节度使司、祥州瑞圣军节度使司……这些都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每个地方的名字都挺气派的。 然后是中京道,这下面又有成州兴府军节度使司、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等等,好多地方啊,看得人眼花缭乱。 再往下看,南京道、西京道,也都是同样的模式,一大堆节度使司。 这节度使,权力肯定不小!
接下来是观察使的职位,什么某州军观察使、某州军观察副使、某州军观察判官,还有个叫王鼎的,清宁五年的时候当过易州观察判官。 然后是州学里的博士和助教。 中京道、东京道、上京道,又分别列出了观察使司的名单,永州永昌军观察使司听着也挺厉害的。 这观察使,估计也是个肥差。
然后是团练使,这职位也有某州团练使、某州团练副使、某州团练判官,还有州学的博士和助教。 东京道下面只列了一个安州团练使。 再往下是防御使,跟前面差不多,也有某州防御使、某州防御副使、某州防御判官,州学里还是博士和助教。 东京道下面有广州防御使司、镇海府防御使司、冀州防御使司、衍州安广军防御使司。
最后是州刺史,有某州刺史、某州同知州事,耶律独攧重熙年间当过金肃军事的同知州事。 还有某州录事参军,世宗天禄五年的时候,朝廷还下令州录事参军要听从政事省的安排。 州学里还是博士和助教。 上京道下面还有乌、降圣、维、防、招五个州。 这官职名单,真是长长的,看得人头都大了!
辽国一共管辖着三十七个州,分别是:穆州、贺州、卢州、铁州、崇州、耀州、嫔州、辽西州、康州、宗州、海北州、岩州、集州、祺州、遂州、韩州、银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湖州、渤州、郢州、铜州、涑州、率宾州、定理州、铁利州、吉州、麓州、荆州、胜州、顺化州、连州、肃州、乌州。
中京道管辖着十三州,分别是:恩州、惠州、榆州、泽州、北安州、潭州、松山州、安德州、黔州、严州、隰州、迁州、润州。
南京道管辖着八个州,分别是: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景州、滦州、营州。
西京道管辖着八个州,分别是:弘州、德州、宁边州、归化州、可汗州、儒州、武州、东胜州。
接下来是各县官员的职务。
县令、县丞、县主簿这些官职大家都知道吧。世宗天禄五年,朝廷下令,县主簿的职位要听从政事省的安排。还有县尉,以及县学。大公鼎当过良乡县尹,还修建了孔庙。此外还有博士和助教。至于这五京所属的州县,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地理志》。每个县都有驿站、马匹牛车、旗鼓、乡正、厅吏、仓司等等这些机构和人员。要是有人破产了,交不起赋税,老百姓也会跟着遭殃。后来马人望想了个办法,让老百姓出钱免除徭役,官府自己招募人员,仓司用公家的钱来支付他们的工资,大家觉得这样挺方便的。
然后是负责南面事务的官员。
平理庶狱,收集民间的疾苦,这是汉唐以来,贤明君主用来体恤百姓的重要制度。这个官职不是常设的,只有朝廷下令的时候,才会选拔德高望重的官员来担任。
圣宗统和九年,朝廷任命邢抱朴等五人和马守瑛等三人,分别负责处理各地的积压案件。
开泰五年,朝廷派遣刘泾等人分赴各地,巡察刑狱。
太宗会同三年,朝廷任命于骨邻为采访使。
接下来是负责南面财政的官员。
辽国一开始主要靠畜牧、耕种、渔猎来维持生计,所以财政官员的设置比较简单。自从涅里推广耕织技术后,盐铁等产业日益兴盛,等到占领了燕云地区后,国力就更加富强了。
最后是关于钱帛司的职务。
比如某州钱帛都点检,大公鼎曾经担任过长春州钱帛都提点。长春路钱帛司是兴宗重熙二十二年设立的,还有辽西路钱帛司。
平州路钱帛司,说白了就是平州的财政部门呗。
接下来是转运司的职位,这可是个大部门,负责财政运输和管理。职位有:转运使、转运副使、同知转运使、转运判官。山西路都转运使司,兴宗重熙二十年的时候,杨皙当过山西的转运使;奉圣州转运使司是圣宗开泰三年设立的;蔚州、应州、朔州、保州的转运使司,也是开泰三年一起设立的。西山转运使,圣宗太平三年,有个叫郎玄化的人担任过这个职位。
然后是南面军官的情况。就像《左传》里说的:“就算楚国人才济济,晋国也会把他们用起来。”辽国从太祖开始,就不断攻打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朝,抢到人才就用,东北边疆的百姓,有的务农,有的做工,战时就参军打仗,这策略还挺高明的。
接下来是点检司的职位设置,这部门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检查和监督。职位有:都点检、副点检、同知都点检。穆宗应历十六年,耶律夷剌葛当过殿前都点检;圣宗太平六年,耶律野当过副点检;道宗清宁九年,耶律挞不也当过同知点检司事。点检司下设殿前都点检司和点检侍卫亲军马步司。
最后是各个指挥使司的职位,这都是军队里的职位。职位有:军都指挥使、军副指挥使、军都监。圣宗统和二年,韩倬当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每个军都有都指挥使司和副指挥使司。侍卫亲军下设马步军、马军、步军、控鹤兵马、汉军兵马这五个都指挥使司,还有个四军兵马都指挥使司。圣宗统和五年,用宋朝投降的军队设立了七个指挥署,左右厢一共四十二个官员,七年后归属总管府管辖。归圣军兵马都指挥使司下设左右厢,每个厢又分四个指挥使司,一共八个。
第五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第五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第六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第六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第七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第七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宣力军都指挥使司、四捷军都指挥使司、天圣军都指挥使司、汉军都指挥使司,这些都是当时军队里的各种指挥机构,名字听着就挺复杂。
然后是关于军官职位的,比如“某军都团练使”,这就像现在的军区司令之类的;赵思温,在太祖神册二年当过汉军都团练使;还有“某军都团练副使”、“某军团练判官”这些,都是不同的军官职位。 “汉军都团练使司”指的是这个部门的办公机构。 类似的还有“某兵马都总管”、“某兵马副总管”、“同知某兵马事”、“某兵马判官”以及“兵马都总管府”、“归圣军兵马都总管府”,这些都是不同级别的军事领导和机构。 圣宗太平四年的时候,才出现了“兵马都总管”这个职位。
三皇五帝时期推行仁政,恩泽遍及汉朝和唐朝。他们提倡爱惜生命,厌恶杀戮,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即使是五代十国时期那么乱,真正习惯于打仗的人也不多。宋朝以文治著称,但是辽国的边防力量仍然比宋朝的南方边防重得多,这主要是因为辽国地广人多。最后,宋辽两国都致力于友好相处,几百年都没怎么打仗。这大概就是辽国让人称道的地方吧。
易州飞狐招安使司,在圣宗统和二十三年改名为安抚使司;易州飞狐兵马司,在道宗咸雍四年改名为易州安抚司;还有易州飞狐招抚司。西南面招安使,耶律合住,在景宗保宁初年担任这个职位;巡检使,耶律合住也在景宗保宁年间担任过。五州都总管府,耶律速撒,在穆宗应历初年管辖义、霸、祥、顺、圣五州;山后五州都管司,圣宗统和四年出现过蒲奴宁担任山后五州都管的记载;五州制置使司,圣宗开泰九年出现过霸、建、宜、泉、锦五州制置使;三州处置使司,韩德枢在太宗时期担任过平、滦、营三州处置使;霸州处置使司,在统和二十七年被撤销了。 这些都是当时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的行政和军事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