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提供的“△西京道”的内容。请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你的要求分段。

话说啊,大同府,那可是在冀州的地界上,历史悠久着呢!以前啊,虞舜时期属于并州,夏朝又划到冀州了。周朝的《职方》记载,正北方就是并州。战国时期属于赵国,赵武灵王那时候才设立云中郡。秦朝的时候属于代王国,后来变成了平城县。魏朝属于新兴郡,晋朝还是雁门郡。后来刘琨封猗卢为代王,把平城定为都城。北魏道武帝就在这儿建都了。孝文帝后来改成司州,设代尹,然后把都城迁到洛阳,改名万年,还设立了恒州。高齐文宣帝把恒州废了,改成恒安镇,现在叫东城,后来又恢复了恒州。周朝又把恒州改回恒安镇,然后又改成朔州。隋朝还是镇。唐朝武德四年设立北恒州,七年又废了。贞观十四年,把云中、定襄两县迁到这里。永淳元年,突厥默啜作乱,老百姓受苦,就迁移到朔州去了。开元十八年,设立云州。天宝元年,改名为云中郡。乾元元年又叫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当了云中守捉使,杀了防御使,自己掌握了云州,然后上报朝廷。僖宗皇帝赦免了李克用,还封李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但李国昌没接受。广明元年,李琢攻打李国昌,李国昌兵败,和李克用一起逃到北方去了。黄巢攻入京城,朝廷下令调动代北的军队,后来又赦免了李国昌,让他去讨伐黄巢。李克用率领三万五千骑兵南下,在收复京城方面功劳最大,李国昌被封为陇西郡王。李国昌死了以后,李克用夺取了云州。

后来李克用几次作战失利,就采取了卑躬屈膝的态度,用厚礼去见唐太祖,在云州东城商议大举进攻梁朝,但没成功。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后来灭了梁朝,做了唐庄宗。同光三年,又把云州设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取代唐朝后,因为契丹帮忙立了功,就割让山前、代北地区作为报酬,大同就归属晋朝了,于是就在这里建立了西京。城墙、敌楼、棚橹一应俱全,城墙周长二十里。城门,东门叫迎春门,南门叫朝阳门,西门叫定西门,北门叫拱极门。北魏的宫殿遗址在城北,双阙还在。辽朝建都后,这里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了华岩寺,供奉着历代皇帝的石像和铜像。还有天王寺、留守司衙门,南边叫西省,北门东边是大同府,北门西边是大同驿。最初是大同军节度使的驻地,重熙十三年升格为西京,府名大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统州二、县七”相关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大同县啊,本来是属于大同川的地区。辽重熙十七年西夏打过来,就从云中县划出来建了这个县,大概一万户人家吧。

云中县,是赵朝设立的。它这边的行政变迁跟京城的差不多,也有一万户人家。

天成县,以前是边疆最危险的地方。魏国的道武帝时建了广牧县,唐朝武德五年又改名叫定襄县,辽朝又从云中县划出来建了这个天成县。它在京城北边一百八十里,大概五千户人家。

长青县,以前是白登山那个地方。冒顿单于带了三十多万骑兵,把汉高祖刘邦围在白登山七天,就是这儿。辽朝才开始建这个县,这儿有个青陂,梁元帝的《横吹曲》里写道:“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它在东京北边一百一十里,大概四千户人家。

奉义县,以前是汉朝陶林县的地界。后来唐朝的武皇和太祖在这儿见过面。辽朝从云中县划出来建的这个县,大概三千户人家。

怀仁县,以前是汉朝沙南县。元魏葛荣造反的时候,这个县就废了。隋朝开皇二年把云内县迁到这里。大业二年又建了个大利县,归云州管,后来又归定襄郡管。隋朝末年被突厥占领了。李克用打败赫连铎后,把兵驻扎在这儿。辽朝改名叫怀仁县,在京城南边六十里,大概三千户人家。

怀安县,以前是汉朝夷舆县的地界。从魏朝到隋朝,一直被突厥占着,唐朝打败颉利可汗后,这个县就废了,成了怀荒镇。高勋镇守燕地的时候,上奏朝廷,把归化州文德县的一部分划出来,建了这个县。一开始归奉圣州管,后来又改了。它在州的西北边二百八十里,大概三千户人家。

弘州,是博宁军,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东魏静帝时建了北灵丘县。唐朝初期这块地被突厥占领了,开元年间建了横野军安边县,天宝年间乱了,又废了,后来成了襄阴村。辽朝统和年间,因为寰州靠近边境,被宋朝将领潘美打败了,寰州也废了,就在这儿建了弘州,一开始叫永宁军。这儿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白登山也叫火烧山,还有个火井。弘州管辖两个县:

永宁县,大概一万户人家。

顺圣县,以前是魏朝的安塞军,五代十国的时候因为打仗给废了。高勋镇守幽州的时候,上奏景宗皇帝,把永兴县的一部分划出来,建了这个县。一开始归奉圣州管。它在州的西北边二百八十里,大概三千户人家。

德州,说白了就是个州,唐朝会昌年间,因为西德店的原因才设立的。后来开泰八年,又因为汉朝的户籍重新设立了这个州。德州这地方,有名的景点可不少,什么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岭、白道坂,都挺有名气的。德州下辖一个县:宣德县。宣德县呢,最早是汉朝桐过县的地盘,属于云中郡,后来又划到定襄郡,汉朝末年废除了。高齐时期,这里变成了紫阿镇,到了唐朝会昌年间才正式设立为宣德县,户口大概有三千户。

丰州,当时叫天德军,是个节度使管辖的地方。秦朝的时候,这块地是上郡北部边境,汉朝属于五原郡。这地方地势低洼,盐碱地多,耕地少。从晋朝永嘉年间开始,就一直是赫连勃勃的地盘了。后来周朝在这里设立了永丰镇,隋朝开皇年间,永丰镇升格为永丰县,之后又改名为丰州。大业七年,它又变成了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上奏,把它改成了归顺郡。唐朝武德元年,这里成了丰州总管府,六年后被撤销了,百姓都迁到了白马县,丰州也就废弃了。贞观四年,唐朝从灵州划出一部分地,设立了相州都督府,管辖当地的蕃族百姓。天宝初年,又改名为九原郡。乾元元年,丰州又恢复了,后来被回鹘占领。会昌年间,唐朝收复了丰州,后唐时期改名为天德军。咱们太祖皇帝神册五年攻克了这里,改名叫应天军,后来又恢复了州的建制。丰州这地方,也有不少名胜古迹,比如大盐泺、九十九泉、没越泺、古碛口,还有青冢,那就是王昭君的墓。丰州的军事,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丰州下辖两个县:富民县,以前是汉朝的临戎县,辽朝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户口大约一千二百户。

振武县,以前是汉朝定襄郡盛乐县。它背靠阴山,前面是黄河。北魏曾经在盛乐建都,就是指的这里。唐朝武德四年,唐军打败突厥后,在这里设立了云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名为单于大都督府。圣历元年,又改名为安北都督府。开元七年,一部分地区划给了东受降城。开元八年,设立了振武军节度使。会昌五年,又改成了安北都护府。后唐庄宗让他的哥哥担任振武节度使。咱们太祖皇帝神册元年,打败吐浑后,攻克了振武,把那里的百姓都迁到了东边,只留下三百乡兵驻守。后来,这里就改成了县。

云内州,就是现在的开远军,地位相当于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它原来是唐朝受降城的地盘。辽朝初期,这里设立了代北云朔招讨司,后来改名为云内州,清宁年间升格。云内州下辖威塞军、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这些地方,军事上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它管辖着柔服县和宁人县两个县。

天德军,原本也是唐朝的受降城。唐朝开元年间,废除了横塞军,在大同川设立了天安军。乾元年间,改名为天德军,并将永济栅迁移到这里,现在的治所就在这里。辽太祖平定党项后,攻破了天德军,把那里的官员和百姓都掳掠到东边去了。后来又设立了招讨司,逐渐发展成城镇,然后就让皇族子弟担任天德军节度使。天德军境内有黄河、黑山峪、卢城、威塞军、秦长城、唐长城;还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牟那山的北边。

宁边州,就是现在的镇西军,地位相当于刺史管辖的地方。它是唐朝隆镇的旧地,辽朝设立的。军事上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奉圣州,就是现在的武定军,地位相当于节度使管辖的地方,而且级别很高。它原本是唐朝的新州。后唐时期设立了团练使,统管山后八军,后唐庄宗还让他的弟弟李存矩担任这个职位。后来军队发生叛乱,杀了李存矩于祁州,拥立大将卢文进逃跑了。辽太祖攻克新州后,后唐庄宗又派李嗣源去夺回新州。同光二年,奉圣州升格为威塞军。石晋高祖割让奉圣州给辽朝,辽太宗又将其升格。奉圣州境内有两河会、温泉、龙门山、涿鹿山。它距离南京(东京)东南三百里,距离西京(大同)西北四百四十里。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奉圣州下辖三个州和四个县:永兴县,是汉朝涿鹿县的旧地,黄帝和蚩尤曾经在这里大战,户口八千;矾山县,是汉朝军都县的旧地,因为山上出产白绿矾而得名,境内有矾山和桑乾河,位于州南六十里,户口三千;龙门县,境内有龙门山,两侧山壁对峙,高数百尺,远远望去就像一道门。塞外各条河流和沙漠的雨水,都从这里流向大海。下雨的时候,水位顷刻间就能上涨十丈多,天晴的时候,水位又会变得清浅可以涉水而过,这里确实是塞北的军事要冲。龙门县位于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户口四千。

望云县,原本是望云川的地方。景宗皇帝当年在这里建过行宫,所以这儿就有了些井和酒肆。穆宗皇帝去世后,景宗皇帝继承了皇位,这里就成了皇家庄园。后来,这里被设置成望云县,直接隶属于彰愍宫,算是彰愍宫的附属地。它位于州府东北二百六十里,大约有一千户人家。

归化州,雄武军,属于上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汉朝的下洛县。元魏时期改名叫文德县。唐朝时升格为武州,僖宗皇帝又改名为毅州。后唐太祖皇帝又把它改回武州,明宗皇帝又改回毅州,潞王又把它改回武州,改来改去的。后来晋高祖皇帝把它割让给了辽国,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这儿有桑乾河、会河川、爱阳川和炭山,炭山也叫陉头。这里还有个凉殿,承天皇后曾经在这里避暑;往东北三十里还有一个新凉殿,景宗皇帝也在这里避暑,这两个凉殿其实都很简陋,就只有几间松棚而已。断云岭,山势非常高峻,所以才叫这个名字。归化州在西京西北四百五十里,管辖着一个县:文德县。文德县原本是汉朝女祁县的地方,元魏时期设置的,大约有一万户人家。

可汗州,清平军,属于下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汉朝的潘县,元魏时期被废除了。北齐时期设置了北燕郡,并改名为怀戎县。隋朝废除了北燕郡,归属涿郡。唐朝武德年间又设置了北燕州,县名还是原来的怀戎县。贞观八年改名为妫州。五代时期,奚王去诸率领几千帐篷的人迁徙到妫州,自立为西奚,称之为可汗州;太祖皇帝沿用了这个名字。城里有个妫泉,传说舜帝的两个妃子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此外,这里还有温泉、版泉、磨笄山、鸡鸣山、乔山、历山。可汗州管辖着一个县:怀来县。怀来县原名怀戎县,是太祖皇帝改的名字。大约有三万户人家。

儒州,缙阳军,属于中州,由刺史管辖。它是唐朝设立的。后唐同光二年隶属于新州。太宗皇帝改名为奉圣州,仍然隶属于新州。这里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儒州管辖着一个县:缙山县。缙山县原本是汉朝广蜜县的地方,唐朝天宝年间从妫川县划出来设置的。大约有五千户人家。

蔚州,以前叫忠顺军,级别很高,是节度使管辖的。根据《周礼·职方》记载,并州的河流叫沤夷,就在蔚州的飞狐县境内。赵襄子灭了代国后,武灵王设立了代郡;项羽把赵歇封为代王,赵歇回赵国后,陈余又当了代王;汉朝的韩信杀了陈余,又重新设立了代郡;汉文帝刚开始也封过代王;这些都发生在现在的蔚州地区。周宣帝开始设立蔚州,隋朝开皇年间废除了。唐朝武德四年又重新设立了蔚州。到唐代宗至德二年的时候,改名为兴唐县。唐代宗乾元元年又恢复了蔚州的旧名。大中年间,朱邪执宜当了蔚州刺史,因为有功劳,被赐名李国昌。他的儿子李克用请求当留后,唐僖宗没答应。广明初年,李克用攻打李国昌失败,代北地区没有防备,所以唐朝太祖就来攻打蔚州,攻克了蔚州,还俘虏了很多居民带走了。后来石晋把蔚州献给了后唐,升格为忠顺军,后来又改名为武安军。辽朝统和四年,蔚州被宋朝占领,不久又收复了,降级为刺史,隶属于奉圣州,后来又升格为观察使,最后又恢复了忠顺军节度使的建制。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蔚州管辖五个县:

灵仙县,唐朝时叫兴唐县,梁朝改名为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年又恢复了兴唐县的旧名,晋朝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户口大约两万户。

定安县,原来是汉朝东安阳县的地盘,后来废弃了。后唐太祖攻打刘仁恭的时候,驻扎在蔚州,早晨大雾弥漫,占卜的结果显示不宜深入敌境,结果正好遇到雷电大作,燕军就撤兵了,定安县就是在这个时候设立的。辽朝设立了定安县,距离蔚州六十里,户口大约一万户。

飞狐县,后周大象二年在五龙城设立了广昌县,就是现在的飞狐县。隋朝仁寿元年改名为飞狐县。相传以前有只狐狸在紫荆岭吃了五粒松子,就变成了飞仙,所以才叫飞狐县。飞狐县距离蔚州一百四十里,户口大约五千户。

灵丘县,汉朝设立的,后汉时期废除了。东魏时期又重新设立,属于灵丘郡。隋朝开皇年间废除了灵丘郡,灵丘县直接隶属于州。隋朝大业初年,又改隶属于代州。唐朝武德六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建制。灵丘县在蔚州东北方向,距离蔚州一百八十里,户口大约三千户。

广陵县,原来是汉朝的延陵县。隋唐时期属于镇州。后唐同光初年,从兴唐县分出来设立了广陵县。石晋把广陵县割让给了辽朝。广陵县在蔚州东南方向,距离蔚州四十里,户口大约三千户。

应州,就是后来的彰国军,级别很高,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唐朝武德年间,这里设立了金城县,后来改名叫应州。后唐明宗是应州人。天成元年,应州升格为彰国军节度使管辖,兴唐军和寰州都归它管。辽朝沿袭了这个设置。应州北边是龙首山,南边是雁门关,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应州下辖三个县:

金城县,以前是汉朝阴馆县的地盘,汉朝末年废弃了,成了阴馆城。隋朝大业年间被突厥攻陷。唐朝才重新设立金城县,辽朝沿用。户口大概八千户。

浑源县,是唐朝设立的,有浑源川,在应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口大概五千户。

河阴县,以前也是汉朝阴馆县的地盘,一开始归朔州管,到辽朝清宁年间才划归应州。户口大概三千户。

朔州,就是后来的顺义军,级别比较低,也是节度使管辖。它原来是汉朝马邑县的地盘。北魏孝文帝时才设立朔州,位置在现在朔州北边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那里。后来葛荣起义,朔州被废弃了。高齐天保六年又重新设立,位置在现在朔州南边四十七里,新城那里。八年后又迁到马邑,也就是现在的朔州城。武成帝时设立了北道行台,周武帝时设立了朔州总管府。隋朝大业三年改名为马邑郡。唐朝武德四年又恢复了朔州的名称。辽朝升格为顺义军节度使管辖。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朔州下辖一个州和三个县:

鄯阳县,以前是汉朝定襄县的地盘。建安年间设立了新兴郡,北魏时改称桑乾郡,高齐时改称招远县,郡名不变。隋朝开皇三年废除了郡,归朔州管辖。大业元年才改名为鄯阳县,辽朝沿用。户口大概四千户。

宁远县,高齐天保六年,在朔州西边设立了招远县。唐朝乾元元年改名为宁远县,辽朝沿用。这里有宁远镇,在朔州东边八十里,户口大概二千户。

马邑县,汉朝就设立了,属于雁门郡。唐朝开元五年,从鄯阳县东边三十里划出一块地设立大同军,并在城边设立了马邑县。在朔州南边四十里,户口大概三千户。

武州,就是后来的宣威军,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赵惠王时设立了武川塞,北魏时设立了神武县。唐朝末年设立了武州,后唐改名为毅州。辽朝重熙九年又恢复了武州的名称,称为宣威军。下辖一个县:

神武县,北魏时设立,晋朝时改名为新城。后唐太祖出生在神武川的新城,就是这里。一开始归朔州管,后来设立了武州,把宁远县并入神武县,归武州管辖。户口大概五千户。

话说啊,咱们先说说这个东胜州。它位置在武兴军下面,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隋朝开皇七年的时候才设立的胜州,大业五年改名叫榆林郡。到了唐朝贞观五年,又在南河地区设立了一个决胜州,所以后来大家就都管它叫东胜州了。天宝七年,它又改回榆林郡了。一直到乾元元年,才再次改回胜州。可是,到了咱们太祖皇帝神册元年,打败了振武军,胜州的老百姓都跑到河东去了,州府也就废弃了。后来,晋朝把代北地区割让出来献给朝廷,这才又重新设立了东胜州,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它下面管着两个县:榆林县和河滨县。

接下来咱们说说金朝的肃州。这是重熙十二年,金朝打败西夏之后设立的。当时从燕地迁来了三百户人家,又调来了一千防秋军驻守,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最后再来说说河清军。西夏归顺辽朝之后,辽朝为了方便去上京,就开辟了一条直达的道路。重熙十二年,辽朝在路边建了一座城,取名叫河清军。同样,也从别的地方迁来了五百户人家,以及一千防秋兵驻守,也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