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咱们先看看古书上是怎么说的。《周官》里讲到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太阳在东方,傍晚的风比较大;太阳在北方,影子长,天气就冷。天地之间,风气各有不同,人也要根据环境而活。圣明的君王,会根据天时地利来治理国家。长城以南,雨水多,天气热,人们耕田种地吃饭,种桑麻织布穿衣,盖房子住,建城郭来管理。大漠地区,天气寒冷多风,人们靠畜牧和打猎为生,穿兽皮,四处迁徙,以车马为家。这就是天时地利限制南北地区发展的原因。辽国地处大漠,靠近长城,他们就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治理。秋冬避寒,春夏避暑,跟着水草和猎物迁徙,年年如此。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驻地,叫做“捺钵”。

春天的捺钵在鸭子河泺。皇帝正月初就开始出发,大约六十天才到。这时候天鹅还没来,就在冰面上扎营,凿冰捕鱼。冰化了,就开始放鹰隼去抓鹅雁。每天早上出去打猎,晚上回来。鸭子河泺东西长二十里,南北长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周都是沙地,长着很多榆树、柳树和杏树。皇帝每次来,侍卫们都穿墨绿色的衣服,每人准备一把连锤、一个鹰食盒和一根刺鹅锥,相隔五七步在泺边排开站好。皇帝戴着帽子,穿着便服,系着玉带,站在上风处观看。

发现鹅了就举旗,探马飞奔报信,远处鸣鼓。鹅受惊飞起,左右的骑兵都举旗挥舞。五坊的人捧着海东青(一种猛禽)献给皇帝放飞。海东青抓住鹅落地,如果力气不够,旁边站着的侍卫就用锥子刺死鹅,取脑喂鹰。救鹰的人有奖赏。皇帝得到头鹅后,要把它献给庙宇,群臣献上酒果,奏乐庆祝,互相敬酒,说些祝贺的话,还把鹅毛插在头上玩。皇帝赏赐侍卫酒,并把鹅毛分给他们。打猎、捕鱼、钓鱼,玩到春天结束才回宫。

话说这夏天的捺钵,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安营扎寨的,主要都在吐儿山一带。皇帝每年夏天首先会去黑山,祭拜圣宗和兴宗的陵墓,顺便欣赏一下那里的金莲花。然后呢,就跑到子河去避暑纳凉。这吐儿山在黑山的东北方向,大约三百里地,离馒头山挺近的。黑山在庆州北边十三里,山上有个池子,池子里就长着金莲花。子河呢,又在吐儿山的东北方向,也差不多三百里路程。对了,怀州西山还有个清凉殿,那也是皇帝夏天避暑的行宫。

每年四月中旬,皇帝就开始在那边搭起行宫帐篷,选个好地方避暑纳凉,一般五月底六月初就到了,要住上五十天左右。这段时间,皇帝会和文武百官一起商量国家大事,闲暇的时候就出去打猎游玩。到了七月中旬,就该回去了。

秋天的捺钵,地点叫做伏虎林。七月中旬,从夏天的避暑行宫出发,搭起帐篷,然后进山打猎,主要是射鹿和老虎。这伏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据说以前这林子里有一只老虎,经常伤人害畜。有一次,景宗皇帝带了几个骑兵去打猎,那老虎躲在草丛里,吓得直发抖,都不敢抬头看。皇帝看它可怜,就放它走了,所以这地方就叫伏虎林了。每年皇帝都会到这里来,皇族成员和大臣们,就都住在泺水旁边,等到半夜,鹿来盐水边喝水的时候,猎人就吹起号角,模仿鹿叫的声音,把鹿引来,然后射杀它们。这种打猎方式,叫做“舐碱鹿”,也叫“呼鹿”。

话说这冬捺钵,就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地,原名叫白马淀,现在改名叫广平淀了。这地方东西长着二十多里,南北也有十多里,地儿特别平坦,放眼望去全是沙地,树木嘛,大多是榆树和柳树。这地方沙子多,冬天还算暖和,所以金国的皇帝每年冬天都带着大伙儿来这儿过冬,在帐篷里跟大臣们开会,商量国家大事,顺便还打打猎,练练兵,再收收南宋和其他国家的贡品。

皇帝的帐篷啊,用长枪围起来当城墙,枪和枪之间用毛绳连起来。每根枪下面都撑着一把黑色的毡伞,给士兵遮风挡雪。枪外面再搭一层小毡帐,每个帐篷住五个人,都拿着兵器守卫着。南边是省方殿,再往北大概两里地是寿宁殿,都是木头柱子,竹子做的屋顶,外面盖着毡子,柱子上还画着彩色的图案,墙上挂着锦缎,门楣上绣着红色的图案。地上铺着黄布绣着龙的垫子,窗户和隔扇也都用毡子做,再涂上黄色的油绢。地基高出一尺多,两边的走廊也用毡子盖着,连门都没有。省方殿北边有个鹿皮帐篷,鹿皮帐篷北边是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边是长春帐,也用长枪围着。给皇帝当差的契丹兵有四千人,每天轮流一千人值班守卫。帐篷外面再用长枪围起来,晚上就把枪拔了,移到皇帝睡觉的帐篷周围。周围还设有拒马,外面还有岗哨,轮流值班,互相传递信号。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就是这样。皇帝一年四季都要巡视各地,契丹的大小官员,还有其他所有需要服役的人,以及汉人的宣徽院管辖下的所有部门,都得跟着跑。汉人枢密院和中书省呢,只派宰相一人,枢密院副承旨二人,还有十个小官吏,中书省只派一个官吏,御史台和大理寺各派一人跟着。每年正月初,皇帝就启程了。宰相以下的官员,都留在中京处理政务。汉人的一切事务,除了官员的任命,其他都由中京处理,等到皇帝到了行在所,再根据皇帝的旨意发放文书。文官里,县令、录事以下的官员,都不用向皇帝汇报,由中书省负责任命;武官则需要向皇帝汇报。五月,皇帝去行在所避暑,南北官员在那里开会;十月,皇帝又去行在所过冬,也是一样。

咱们先说说契丹人的部落和氏族的事儿。部落叫“部”,氏族叫“族”。以前契丹人的规矩是,按地域分部落居住,同个氏族的人住一起。有些情况是,一个部落下辖好几个氏族,比如五院、六院这些;有些情况是一个氏族下辖好几个部落,像奚王、室韦那样;还有些部落没氏族,特里特勉、稍瓦、曷术这些就属于这种情况;也有些氏族没部落,遥辇九帐、皇族三父房就是这样的例子。

话说这奇首八部,以前被高丽和蠕蠕打得够呛,最后就剩一万多人投奔了北魏。刚缓过一口气,北齐又来打,抢走了十多万人。接着又碰上突厥的欺负,只好跑到高丽去避难,最后也就剩下一万多户人家了。部落都散了,那原来的奇首八部早就不复存在了。后来有些部落臣服了突厥,有些归顺了隋朝,有些就住在纥臣水附近。慢慢地,部落的人口多了起来,又分成了十个部落,地盘也扩展到辽西五百多里。到了唐朝的时候,大贺氏还是八部,但松漠和玄州又分出来,一共就成了十个部落。遥辇氏在万荣可突败亡后,也重新组成了八部,不过遥辇和迭刺又分出去了,所以还是十个部落。阻午可汗时期,又分成了二十个部落,契丹这才开始强大起来。到了辽太祖的时候,把九帐和三父房这些氏族重新划分,又变成了二十个部落。到了圣宗时期,又分成了十六个部落,后来又增加了十八个,加上原来的,一共就有了五十四个部落!这还不算,还有拔里、乙室这些国舅的家族,以及十个附属部落,那真是相当兴盛啊!

关于契丹的氏族,比较清楚的,都记录在《皇族》和《外戚》这两份族谱里了。其他的,像五院、六院、乙室部,只知道益古、撒里本、涅剌这些人;乌古部只知道撒里卜、涅勒;突吕不、突举部只知道塔古里、航斡,他们都是兄弟关系。奚王府的瑟和哲里,那就是臣子和主人的关系了。品部有个人叫拿女,楮特部有个人叫洼。其他的那些氏族和人名,就很难考证了。

老书上说啊,契丹最早的时候,都是住在草原上,到处乱跑,没个固定的地方。到了涅里的时候才开始有了部落,各自划分了地盘。辽太祖崛起的时候,迭剌部势力很强,就分成了五院、六院。其他的奚族六部以下,大多都是俘虏降臣组成的。作战勇敢的就被编入军队,分派到各个路的详稳、统军、招讨司。住在内地的一些契丹人,每年按时耕种放牧,生活在平原地区。边防的户口登记,他们的生活所需,都依靠畜牧业,穿毛织品,喝奶制品,以此为生。他们都保留着原来的生活习惯,习惯了辛勤劳作,没见过什么繁华的景象,所以也没什么改变的想法。因此,家家户户都衣食无忧,军队也装备精良。最后,他们虎视眈眈地望着四方,强国臣服,弱国依附,东到蟠木山,西到流沙,没有不服从的。各部落就是他们的爪牙。

古时候的八部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

契丹的祖先,叫奇首可汗,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的族人越来越多,就分成了八个部落,住在松漠之间。现在永州的木叶山上,有契丹始祖庙,里面供奉着奇首可汗、可敦和八个儿子的塑像。潢河的西边,土河的北边,是奇首可汗的故土。

隋朝时期,契丹有十个部落:隋朝之前,因为高丽和蠕蠕的入侵,莫弗贺勿于带着三千辆车、上万人口内附,离开了奇首可汗的故土,住到了白狼水东边。北齐文宣帝从平州三路来侵犯,抓走了十几万契丹男女,分别安置在各个州。后来又被突厥逼迫,几万户人家寄居在高丽境内。隋开皇四年,莫弗贺各部都来归顺,允许他们回到白狼故地。还有一部分寄居在高丽的,比如出伏部等等,也带着人马内附,朝廷就在独奚那颉的北边安置了他们。还有一部分臣服于突厥的,有四千多户来投降,朝廷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回去,他们却坚决不走,部落的人口渐渐多了起来,就随着水草迁徙,住在纥臣水边。在辽西正北二百里,这块地方东西长五百里,南北宽三百里。分成了十个部落,名字记不清了。

唐朝的时候,契丹族的大贺氏有八个部落,分别是:达稽部、峭落州;纥便部、弹汗州;独活部、无逢州;芬间部、羽陵州;突便部、日连州;芮奚部、徒河州;坠斤部、万丹州;伏部,管辖匹黎州和赤山州。

唐太宗李世民在那边设立了玄州,让契丹的大帅当刺史,还设立了松漠都督府,让窟哥当都督,把这八个部落,加上玄州,一共管辖十个州。也就是说,这十个州里面,包含了这十个部落。

后来,契丹的遥辇氏也有八个部落: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纳会鸡部、集解部、奚嗢部。

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大贺氏势力衰弱了,辽朝的祖先耶律涅里,立迪辇祖里为阻午可汗。那时候契丹因为万荣战役失败,部落四散,原来的族人就分成了八个部落。耶律涅里管辖的迭剌部,自己单独成为一个部落,不跟其他八部一起算。这样,加上遥辇氏的八个部落和迭剌部,一共就是十个部落了。

遥辇阻午可汗时期,部落又重新划分,一共有二十个部落:耶律氏七个部落,审密氏五个部落,加上之前的八个部落,一共二十个。

耶律涅里当阻午可汗的时候,把三个耶律氏部落分成了七个,两个审密氏部落分成了五个,再加上之前的八个部落,一共是二十个部落。这三个耶律氏分别是:大贺氏、遥辇氏、世里氏,都是皇族。两个审密氏分别是:乙室已氏、拔里氏,是国舅家的。具体每个部落的情况不太清楚,只知道有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捏剌部、突举部,还有右大部、左大部,一共十个部落,还有两个部落的名字没记载下来。大贺氏和遥辇氏合起来分成了六个部落,世里氏合并成一个部落。所以迭剌部在遥辇氏当政的时候,一直很强大,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