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开始,就因为秦、楚的音乐而设立了乐府。到了隋朝高祖皇帝的时候,他下令寻找懂音乐的人,郑译找到了西域的苏祗婆,得到了他七旦的乐曲,并研究出了七音八十四调的乐理。从此以后,无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音乐,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在朝廷上使用的,跟传统的雅乐不同的,就叫做大乐。晋高祖的时候,派冯道和刘煦去辽国册封应天太后和太宗皇帝,他们带去的乐器、乐工和礼仪制度,都一样。
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的时候,童子、弟子组成的乐队,奏乐引领太后的车驾到金銮门。
天祚皇帝天庆元年过生日的仪式是这样的:皇帝从东阁出来,鸣鞭,音乐开始演奏;帘子卷起来,扇子打开,音乐停止。太尉拿着仪仗,乐队分列两旁站好,太乐令举起指挥棒,音乐又开始演奏;皇帝酒喝完了,音乐停止。在座的官员分列东西两边的外殿,太乐令把他们引到殿内,音乐音量逐渐增大。大臣们拿着仪仗,太乐令奏乐,举起酒杯,开始唱歌,音乐演奏;喝完了,音乐停止。官员们轮流敬酒,太乐令奏乐,巡视一周,举起指挥棒,音乐演奏;喝完了,音乐停止。太常卿呈上御膳,太乐令奏乐,表示御膳已上齐,音乐演奏;《文舞》开始表演,三次变换队形,然后退场,音乐停止。接下来再敬酒,官员们轮流敬酒,举起酒杯,巡视一周,音乐演奏;喝完了,音乐停止。接下来再上菜,菜上齐了,音乐演奏;《武舞》开始表演,三次变换队形,然后退场,音乐停止。扇子合上,帘子放下,鸣鞭,音乐开始演奏;皇帝回到西阁,音乐停止。
唐朝时,宫廷里演奏的是太宗皇帝编的《七德》《九功》的音乐。后来武则天毁了唐朝的宗庙,这两套音乐舞蹈就失传了。之后宗庙里就用隋朝的《文》《武》两套舞蹈。朝廷则用高宗时期的《景云》乐代替,大型庆典活动,首先演奏的就是《景云》乐舞。杜佑的《通典》里已经记载,其他的音乐都失传了,只有《景云》乐舞还保留着。到了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剩下的就更少了。辽国的大乐,是继承了晋朝的传统。虽然典籍里记载,礼仪中坐部乐工左右各有一百二十二人,但这些人大概也是用《景云》乐的乐工来充数的;至于坐部、立部的乐队,自唐朝就已经消失了,能够考证的只有《景云》四部乐舞而已。
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这些乐器都是一人演奏一件。毛员鼓、连鼗鼓、贝,这三种乐器是两人演奏一件,其他的乐器都是一人演奏一件。唱歌的有两人,跳舞的有二十人,分成四个部分:《景云》舞八人,《庆云》乐舞四人,《破阵》乐舞四人,《承天》乐舞四人。
大乐的调式:雅乐有七个音调,大乐也有七个声调,叫做七旦:一叫娑陁力,是平声;二叫鸡识,是长声;三叫沙识,是质直的声调;四叫沙侯加滥,是应声;五叫沙腊,是应和声;六叫般赡,是五声;七叫俟利<辶笔>,是斛牛声。从隋朝开始,乐府就根据这七个声调,用四个旦的二十八个调式组成大乐。
娑陁力旦包括: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鸡识旦包括: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调;沙识旦包括: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般涉旦包括: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古代的音乐,特别是辽朝的音乐情况。 首先说的是辽朝的乐器和乐曲。 它说辽朝有一种乐器,用琵琶弦做成,一共四十九个调,现在失传了二十一个。这四十九个调,是从低沉的音调逐渐过渡到清脆的音调,就像一层层递进一样,越往下越低沉,越往上越清脆。这些乐曲据说起源于古代的九部乐中的龟兹部。
然后,它介绍了辽朝大乐的音律。 大乐的曲调里,音调的组合和协调,一共有十个音,分别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这十个音跟古代的十二律很接近,只是每个律都少了一个音,就像雅乐里没有商音一样。 接着,它追溯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 它说殷商时期有一种靡靡之音,声音绵延不绝,后来发展成了郑卫之音。秦汉时期,秦楚之音兴起,郑卫之音逐渐衰落。汉武帝时期,李延年负责管理音乐,开始采用西凉的音乐风格。现在流传的一些散乐,以及杂耍歌舞中,经常能听到汉乐府的遗音。辽朝的散乐,是天福三年,通过刘昫带回来的伶官传过来的。
接下来,这段文字描述了辽朝一些重要场合的音乐演奏情况。比如皇后册封仪式上,演奏了百戏、角抵和戏马的音乐;皇帝生日的宴会上,音乐演奏的顺序是这样的:第一杯酒,用觱篥开始,然后唱歌;第二杯酒,唱歌,同时舞伎表演;第三杯酒,琵琶独奏;然后是吃点心、喝茶,并致祝酒词;之后开饭,同时上演杂剧;第四杯酒,略过;第五杯酒,笙独奏,鼓笛伴奏;第六杯酒,筝独奏,同时表演筑球;第七杯酒,歌曲结束,表演角抵。宋国使臣来访的宴会上,音乐演奏的顺序也差不多,只是略有不同:第七杯酒,筝独奏;第八杯酒,唱歌,同时演奏架子鼓;第九杯酒,唱歌,表演角抵。
最后,它解释了散乐的含义。 散乐用三个音来代表天地人三才,用四个音调来代表四季的气候,并且对应十二管的音数。 散乐的乐器是用竹子做成四个孔的笛子,用叶子做成的乐器来演奏,并伴以弦歌。三个音分别是:天音高亢,地音低沉,人音平和。四个季节对应的音调分别是:春天是平声,夏天是上声,秋天是去声,冬天是入声。所有这些音都只有声音,没有文字记载。
咱们先说说古代的乐器吧,那可多了!有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琴、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马勒,这里指一种乐器)还有拍板。这些乐器都用在散乐里。
再说说古代的杂技,从齐景公时期就开始流行了,那时候就有倡优和侏儒表演。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有了鱼龙曼延这种大型的表演。后汉时期,还有绳舞和一些很神奇的表演,杜佑说这些大多是西域传来的,内容比较低俗,就不细说了。
接下来是鼓吹乐,也叫短箫铙歌乐,从汉朝就开始有了,主要是军乐。你看《辽史·杂礼》里记载,朝廷大朝会的时候,要摆十二案的熊罴(一种大型的玩偶),皇帝的车驾前后都有鼓吹乐队,百官的仪仗队也都有鼓吹乐队伴奏。
前部乐队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鼓吹令两个人;大鼓一百二十面;金钲一百二十面;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个;铙十二个;鼓十二面;唱歌的二十四个人;管乐二十四个人;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后部乐队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鼓吹丞两个人;大角一百二十个;羽葆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个人;箫二十四支;铙十二个;鼓十二面;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这前后两部鼓吹乐队,平时皇帝出行的时候,走在前面演奏;大朝会的时候,就列队站好,但不演奏。
还有横吹乐,也是军乐,跟鼓吹乐是分开的,但是一起用,都归鼓吹令管。
前部横吹乐队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大横吹一百二十个;节鼓两个;笛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觱篥二十四支;大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小鼓一百二十面;中鸣一百二十个;羽葆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个人;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后部横吹乐队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小横吹一百二十四支;笛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桃皮觱篥二十四支。
百官的鼓吹乐和横吹乐,从四品以上的官员,乐队的规模都会有所增加,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仪卫志》。
从周朝衰败开始,先王的雅乐就逐渐失传了,《周南》也变成了《秦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郑、卫、秦、燕、赵、楚等地的音乐都流行起来,而正统的雅乐却消失了。汉唐时期虽然繁荣昌盛,但文人雅士多喜欢西域的音乐,所以就有了大乐和散乐;而军队的音乐则多是北方的乐曲,也就是鼓吹乐和横吹乐。现在虽然还保留着一些雅乐的乐器,但演奏的音乐也带有了西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