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辇氏时期,契丹接受了回鹘的印玺。后来耶澜可汗向唐朝请求印玺,武宗才赐予契丹“奉国契丹印”。太祖即位后的神册元年,梁朝幽州刺史投降,朝廷下诏赐予他印绶。那时候,太祖已经即位十年了。会同九年,太宗攻打后晋,后晋末帝上缴了传国玉玺一件和金印三枚,从此天子的象征——符瑞就归属辽国了。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制作的,用蓝田玉制成,螭龙为纽,六个面,正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字,字体是鱼鸟篆书。从子婴手里传到汉高祖刘邦手里。王莽篡汉时,平皇后把玉玺扔在了宫殿台阶上,螭龙的角因此略微受损。汉献帝丢失了玉玺,孙坚在井里找到了它,后来传到孙权手里,再传到魏国。魏文帝在玉玺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几个字。唐朝时改名为“受命宝”。后晋灭亡后,玉玺又归属辽国。从三国时期开始,很多僭越的伪朝都模仿着制作玉玺,历代府库里收藏的玉玺数量不一,真假难辨。圣宗开泰十年,辽朝派人快马加鞭地从东京(中京)取回了后晋献上的玉玺。兴宗重熙七年,辽朝用《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作为进士考试的题目。天祚帝保大二年,传国玉玺遗失在了桑乾河。
太宗攻破后晋后班师回朝,在汴京宫殿里得到了这枚玉印,就收藏在了随驾的库房里。穆宗应历二年,下诏使用太宗当年得到的这枚玉印。
“御前之宝”这枚印章,是用金子铸造的,印文是“御前之宝”,用来盖印在给臣僚颁布的命令上。
“书诏之宝”这枚印章,印文是“书诏之宝”,凡是诏书和批复文件都要用它盖印。
“契丹宝”这枚印章,是接受契丹册封仪式时用的,符宝郎会捧着印章放在皇帝御座的东边。
三枚金印,是后晋皇帝上缴的,具体的印文不清楚。
皇太后印章,制作方法不清楚。天显二年,应天皇太后临朝称制,群臣上交了印玺和印绶。册封应天皇太后的仪式上,符宝郎会把印章放在皇太后座位右边。
皇后印章,印文是“皇后教印”。
皇太子印章,具体的制作方法不清楚。重熙九年册封皇太子的仪式上,中书令会授予皇太子印章。
吏部印章,印文是“吏部之印”,是用银子铸造的,用来盖印在给文官颁布的制诰上。
兵部印,就是刻着“兵部之印”字样的印章,是用银子做的,用来盖在给军队官员发的任命文书上。
契丹枢密院、契丹各路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各宫殿的部署,他们的印章也都是银做的。印章上的字,最多不会超过六个,印泥的颜色是银朱色。
南北王以下,朝廷里里外外所有部门的印章,都是铜做的,用黄丹做印泥;而那些负责税收的部门,则用红色的石头做印泥。
还有一种叫“杓窊印”的印章,杓窊是猛禽的总称,印章的纽扣就做成猛禽的样子,意思是希望行动迅速。这种印章是皇帝下令征调军队时赏赐给将领使用的。辽道宗皇帝曾经赐给耶律仁先一枚鹰形印纽的印章,就是这种印章。
大贺氏八部族打仗的时候,大家一起行动,用的只是刻在木头上的简单的信物。辽太祖建立政权后,就把这种木质信物改成了金鱼形状的信物。
金鱼符一共有七枚,都是用黄金做的,每枚长六寸,上面都刻有不同的编号。每枚金鱼符都分成左右两半,可以互相合在一起。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皇帝先把左半边交给守将,使者拿着右半边,只要大小、长短、编号都对得上,就可以发兵。事情办完后,金鱼符要归还内库。
还有二百块银牌,每块长一尺,上面刻着国字,还写着“宜速”两个字,也叫“敕走马牌”。国家有紧急军情的时候,皇帝亲自把银牌交给使者,并同时下发文书,指定若干匹驿马。如果驿马不够,可以就地征用其他的马匹代替。规定是,白天黑夜都要跑七百里,最慢也要跑五百里。使者所到之处,都要像天子亲临一样,当地官员必须无条件满足使者的各种要求,谁敢违抗命令,就要承担责任。使者回来后,皇帝亲自接收银牌,然后交给专门保管印章的官员收好。
话说这木契,正面是阳面,背面是阴面,皇宫大门要放行的时候就用它。早朝的时候,宣徽使拿着阳面木契下殿,走到殿门口,把木契交给西上阁门使,说:“授契行勘(把木契交给你们检查)。” 检查木契的官员答应一声,跪下接了木契,举起木契检查,确认无误后,起身,鞠躬,然后禀告:“内外勘契同(内外两份木契一致)。” 西上阁门使说:“准敕勘契,行勘(按照圣旨检查木契,开始检查)。”
检查木契的官员拿着阴面木契,答应一声,站直身体,稍微后退一点,大声喊:“军将门仗官!” 门仗官们一起答应。检查木契的官员说:“内出唤仗木契一只,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拿出唤仗的木契,按照圣旨交给左右金吾卫检查)。” 检查木契的官员问:“合不合?” 门仗官答:“合!” 这问答重复两遍。检查木契的官员又问:“同不同?” 门仗官答:“同!” 这问答也重复两遍。检查木契的官员上前鞠躬,禀告:“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检查官左金吾卫引驾仗、勾画都知某某官,与御前检查结果一致)。” 他站直身体,稍微后退一点,右手举起木契说:“其契谨付阁门使进入(这木契谨呈交给阁门使送入宫内)。” 阁门使大声答应,门仗官低声答应。检查木契的官员跪下把木契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上殿呈交木契给宣徽使。阁门使下殿,奉旨放行。
这木箭呢,里边的箭叫雄箭,外边的箭叫雌箭,皇帝出巡的时候就用它。回宫的时候,检查箭支的官员拿着雌箭,东上阁门使拿着雄箭,检查的仪式跟检查木契一样,具体细节都写在《礼仪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