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奉先,是辽天祚帝皇后(元妃)的弟弟。表面上看着挺宽厚,其实心里很忌妒别人。因为他姐姐是皇帝的宠妃,所以他官位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枢密使,还被封为兰陵郡王。
天庆二年,皇帝到混同江去钓鱼。按照惯例,方圆千里内的女真酋长都要来朝见皇帝。正好赶上钓鱼宴,皇帝让这些酋长轮流歌舞助兴。轮到阿骨打的时候,他却只是笔直地站着,一句话也不说,还说自己不会跳舞。皇帝再三命令他,他还是不肯。皇帝就偷偷地跟萧奉先说:“阿骨打这么嚣张跋扈,我们可以借口边境事务把他杀了。”萧奉先说:“他就是个粗人,不懂什么礼仪,也没犯什么大错,杀了他会寒了那些想归顺我们的人的心。就算他真有异心,他那个小国家又能怎么样呢?”皇帝听了他的话,也就打消了杀阿骨打的念头。
四年后,阿骨打带兵攻打宁江州,东北路的统军使萧挞不也打败了。皇帝就命令萧奉先的弟弟萧嗣先担任都统,率领汉人和番兵去讨伐阿骨打,并在出河店驻扎军队。结果女真军队偷偷渡过混同江,趁着我军毫无防备的时候偷袭。萧嗣先打败了,很多军官都逃跑了。萧奉先害怕他弟弟会被杀头,就上奏说:“东征的溃兵逃兵到处抢劫,如果不赶紧大赦,他们会聚众作乱。”皇帝就同意了。萧嗣先去皇宫请罪,最后只被免了官。这件事之后,士兵们都没了斗志,一遇到敌人就溃败,丢掉的城池越来越多。
一开始,萧奉先诬陷耶律余睹和驸马萧昱合谋要拥立他的外甥晋王,这件事败露后,萧昱被杀了。耶律余睹在军中听到这个消息,很害怕,就逃到了女真。保大二年,耶律余睹当了女真的监军,带兵突然杀到,皇帝非常担心。萧奉先说:“耶律余睹是王子班的后代,他来这里其实并没有想灭辽,他只是想拥立晋王。如果从国家大局考虑,牺牲一个晋王不算什么,杀了他,女真军自然就会退兵。”于是皇帝赐死了晋王。朝野上下都哭泣不已,人心更加离散了。
话说女真军队还没到的时候,奉先去迎接天祚帝,跟他说:“女真虽然能攻打我们的上京,但最终还是回不去太远,离不开他们的老巢。” 结果女真军队愣是越过了三千多里地,直接打到了云中,这可把天祚帝给吓坏了,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想着搬到夹山去避难。 天祚帝这才反应过来,转头对奉先说:“你父子俩害得我落到这步田地,杀了你们又能怎样呢!你走吧,别跟着我了。就怕军心动荡,要是激怒了大家,祸事还会落到我头上。” 奉先父子俩哭着离开了,还被天祚帝的左右侍卫押着,送到了女真军队那里。
女真兵把奉先的长子昂给杀了,然后把奉先和他的次子昱送给了他们的国主。 路上碰见了我们的军队,就把奉先父子给抢救了回来。 可是天祚帝最后还是下令把奉先父子俩给杀了。
李处温是析津人。他伯父李俨,在大康初期担任将作少监,后来官至参知政事,被封为漆水郡王,跟北枢密使萧奉先关系很好,是老朋友。李俨当政十几年,很会逢迎拍马,天祚帝也很宠信他。李俨死后,萧奉先推荐李处温当宰相。李处温因为萧奉先帮过他,就对他特别巴结,一心想依靠他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结果贪污腐败特别严重,他提拔的人,大多都是小人。
保大初期,金兵攻陷中京,其他的将领都没办法抵挡。天祚帝害怕了,逃到夹山,金兵的追兵越来越近。李处温和他弟弟李处能、儿子李奭,对外假装怨恨军队,暗中跟都统萧干合谋,想拥立魏国王耶律淳。他们召集契丹和汉族官员到魏王府劝耶律淳登基。魏王本来不想答应,李奭拿出一件红袍给耶律淳穿上,让百官拜见,庆祝他当皇帝。魏王推辞不过,就称帝,年号天锡。李处温被任命为太尉,李处能担任枢密院直学士,李奭当了少府少监,其他参与这件事的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官职赏赐。
后来魏王生病了,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偷偷地把番汉马步军都元帅的职务交给李处温,想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魏王病危的时候,萧干等人伪造诏书,让南面宰相进宫商议。只有李处温假装生病不去,暗中聚集勇士做准备,还骗说是奉了秘密旨意,防止发生意外。魏王死了,萧干率领契丹军队,宣布要立王妃萧氏为太后,自己掌握军国大事,大家都不敢反对。萧干按照所谓的遗命,把李处温叫来,当时局势很乱,萧干还没想立刻杀他,只是把李处温的元帅令牌收回了。李处能害怕牵连到自己,就剃度出家当和尚了。
后来,有个永清人傅遵,跟着郭药师投降金朝,被抓住了。他供出了李处温曾经给易州富人赵履仁写信,联系宋朝将领童贯,想把萧太后献给宋朝,投降宋朝。后来,有人把李处温抓起来审问,李处温说:“我父子对宣宗皇帝有拥立之功,应该世代受到恩宠,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谗言而获罪呢?”皇帝说:“如果魏王像周公那样贤明,就能永远享受贤明君主的盛名。误了魏王的人,就是你父子,你们有什么功劳呢!”然后又数落了李处温以前的罪行。李处温没话可说了,就被赐死了,李奭也被处死了。
张琳,是沈州人,从小就很有抱负。金寿隆年间,他当上了秘书中允。天祚帝即位后,张琳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户部使。没过多久,他又被提拔为南府宰相。
话说,天祚帝在女真人手里吃了个大败仗,觉得萧奉先不懂军事,就召见张琳,让他去东边打仗。张琳说,按照以前的规矩,国家大事汉人是不参与的,所以他推辞了。皇帝不同意,张琳就上奏说:“上次失败,是因为轻敌冒进。如果用二十万汉军分路出击,就没有打不赢的!”皇帝同意给他一半兵力,还下令中京、上京、长春、辽西四路都把户口财产登记造册,以便征兵。有的地方一下子征兵两百队,老百姓的生计都被打乱了,怨声载道。这四路大军刚集合起来,就又散了。
后来中京沦陷了,天祚帝逃到云中,留下张琳和李处温辅佐魏国王淳守卫南京。李处温父子找到张琳,想拥立魏王淳为皇帝。张琳说:“魏王虽然是皇族,但并没有得到天命;让他摄政可以,但让他当皇帝不行。”李处温说:“今天这事儿,是天意,是老天爷的意思,哪能轻易改变呢!”张琳虽然很为难,但还是勉强同意了。
魏王淳当了皇帝后,那些将军们都掌握着实权,只有张琳被封为太师,十天才上朝一次,参与一下军国大事。表面上是尊重他这个元老,实际上根本不让他参与政事。张琳因此郁郁寡欢,最后忧郁而死。
耶律余睹,另一个名字叫余都姑,是皇族里比较亲近的人。他为人豪爽,讲义气。辽保大年间初期,他做到副都统这个职位。他老婆是辽天祚帝文妃的妹妹,文妃生了晋王,晋王特别优秀,全国老百姓都盼着他当皇帝。那时候,萧奉先的妹妹也是天祚帝的妃子,生了秦王。萧奉先担心秦王当不上皇帝,非常忌恨耶律余睹,暗地里想害他。
正好耶律挞葛里的老婆在军营里碰到了耶律余睹的老婆,萧奉先就唆使人诬陷耶律余睹跟驸马萧昱、耶律挞葛里勾结,密谋让晋王当皇帝,把天祚帝尊为太上皇。事情败露后,萧昱和耶律挞葛里的老婆都被杀了,文妃也被赐死了。耶律余睹在军营里听到这个消息,害怕自己解释不清会被杀头,就带着一千多兵,连同自己家里的亲戚朋友,一起从军营里叛逃,投奔女真去了。结果赶上大暴雨,路都被堵住了。
天祚帝派奚王府长官萧遐买、北宰相萧德恭、大常衮耶律谛里姑、归州观察使萧和尚奴、四军太师萧干这几个人,火速追捕耶律余睹。追到闾山的时候,终于追上了。那些将领们商量说:“萧奉先仗着皇帝宠爱,胡作非为,害了不少官兵。耶律余睹是皇族,能力又强,本来就不服他。要是抓住了他,以后我们这些人都会变成第二个耶律余睹。不如就放了他吧。”于是他们回去后,就谎报说追赶不上耶律余睹了。
耶律余睹到了女真之后,当了他们的前锋,带领娄室孛堇的军队攻城略地,打得那些地方措手不及。天祚帝听说后吓坏了,知道自己打不过,就带着侍卫逃进了夹山。耶律余睹在女真当监军,很久没被调回,心里很不踏实,就借口去打猎,偷偷逃到了西夏。西夏人问他:“你过来带了多少兵?”耶律余睹说只有两三百人,西夏人没收留他,最后耶律余睹死在了西夏。
有人说啊,辽朝的灭亡,虽然老天爷有惩罚的意思,但那些当权的大臣们也确实犯了不少错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天庆年间开始,辽国的政权就落到了后族手里。他们不听奉先(耶律淳)和天祚帝(耶律延禧)那些预防危机的小计策,反而陷害晋王(耶律定),给他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夹山事件(指耶律淳被杀)就已经预示了辽国的悲剧。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叫处温的人,他假冒魏王的名号,还勾结宋朝的将领,准备卖国求荣。你看他那些奸邪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哎,天祚帝身边都是这种人,国家怎么可能不亡呢?张琳呢,虽然表面上稳稳当当的守着他的官位,但我看得出来,他其实也是个反复无常、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的人,这种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