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啊,汉朝皇帝用印信诏书来奖励那些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唐朝则是在屏风上写下对刺史和县令的表彰,以此来激励大家好好干活。所以咱们史书上才有《循吏传》和《良吏传》这些记载。

辽朝呢,从太祖开国,到太宗治理燕京、蓟州,其实也挺重视任用贤能的,方法也差不多。不过呢,辽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设置,大部分还是沿袭唐朝的制度。时间一长,选拔官员的标准就越来越严格了。 而且,辽朝还经常派重要的官员到各地巡查,考察官员的好坏,然后根据情况提拔或者降职。

所以说啊,在辽朝,管老百姓、管钱粮、断案子、抓盗贼,各个方面都有合适的人才。要是仔细看看他们的政绩,虽然比不上汉唐那些有名的清官,但也算得上是能干的官员了。 所以,我打算写一本《能吏传》。

大公鼎,是渤海人,祖上老家在辽阳率宾县。辽朝统和年间,朝廷把辽东的豪强们迁到中京(今北京)居住,他家就定居在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他爷爷叫忠,当过礼宾使;他爸爸叫信,做过兴中县主簿。大公鼎从小就老实本分,长大后特别爱学习。咸雍十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沈州观察判官。

那时候辽东地区雨水太多,庄稼都受了灾,北枢密院下令,从河边征发壮丁加固堤坝。有关部门执行命令非常急迫,只有大公鼎一个人说:“边境刚刚安定,就大兴土木搞工程,这不是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啊!”于是他就上书朝廷说明情况。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停止了徭役,结果那年也没有发生水灾。沿河千里的人们,没有一个不高兴的。他改良当地的法令,减少徭役,鼓励大家务农种桑,还修建了孔庙和学校,百姓都对他很服气。后来他官越做越大,升到了兴国军节度副使。

那时候有个隶属于鹰坊(负责捕猎的机构)的人,借着抓捕猎物的名义,在农村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时间长了,老百姓受不了了。大公鼎向朝廷反映了情况,朝廷立刻下令禁止这种行为。大公鼎朝见皇帝的时候,大臣们告诉他皇帝很欣赏他的作为,大公鼎说:“一个郡的百姓能安定下来,真是万幸;但像这种情况的郡县还有很多,我希望朝廷能把这种恩泽推广到全国各地。”皇帝也同意了他的意见。后来,他又被调到长春州做钱帛都提点(管理钱粮的官员)。

朝廷的车驾出行就像春水一样频繁,达官贵人们经常以各种理由向官府借钱,大公鼎说:“怎么能挪用公款,去满足个人的私情呢?”坚决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虽然因此听到不少怨言和咒骂,但他依然说:“这是我的职责,我不敢怠慢!”不久,他被任命为大理卿,处理了很多冤假错案。天祚帝即位后,他又先后担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后来又改任东京户部使。

那时候,盗贼杀害了留守萧保先,抢了他的财物,然后煽动叛乱。百姓之间也互相猜忌,各家各户都自相残杀。大公鼎只身一人骑马巡视全郡,向大家说明利害关系,大家纷纷放下武器,向他表示效忠,说:“您没有欺骗我们,我们一定听您的!”他很快平定了叛乱,恢复了安定。他被任命为中京留守,被封为贞亮功臣,乘车马前往赴任。

当时盗贼横行,路上有人遇到大公鼎,就下跪求他给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大公鼎就给他们发放凭证,让他们回去务农,听说这件事的人络绎不绝。不到十天,境内就恢复了平静。天祚帝听说后,又加封他为保节功臣。当时人心动荡不安,大公鼎担心发生变故,请求朝廷施恩惠安抚百姓,于是朝廷下令大赦天下。大公鼎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但朝廷都不准。

后来,奴隶张撒八带领一群无赖聚集起来作乱,大公鼎想出兵讨伐,但实力不允许。他叹息道:“我早就想退休了,却被世事所牵绊,不幸到了这个地步,真是天意啊!”于是,他忧愤成疾。保大元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

子昌龄,当过左承制;他儿子昌嗣,做过洺州刺史;孙子昌朝,当过镇宁军节度使。

这家人在官场上混得不错啊,祖孙三代都做了高官。

萧文,字国华,是皇亲国戚里比较优秀的一个。他爸爸萧直善,当过安州防御使。萧文这个人啊,学习特别刻苦,而且喜怒不形于色,很有城府。大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负责秦越国王中丞司的事务,因为能力强被大家认可。没多久就升职了,当上了北面贴黄。那时候王邦彦的儿子想走关系谋个官职,好几年都没搞定,有关部门就把这事儿报上去了。皇上就让萧文去调查,萧文立马就解决了。皇上要回宫了,还下令让萧文检查仪仗队,虽然人很多很复杂,但是萧文指挥得井井有条,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后来又升迁为同知奉国军节度使,还做过国舅都监。

寿隆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萧文被任命为易州知州,还兼任西南面安抚使。高阳这地方土地肥沃,百姓富裕,但是以前的官员都贪得无厌,老百姓受了不少苦。萧文刚到任,就把以前那些坏规矩都取消了,鼓励大家务农种桑,重视教育,老百姓都跟着学好。那一年大旱,大家都很担心,萧文去祈祷,居然就下雨了! 接着,属县又闹蝗灾,有人提议抓蝗虫,萧文说:“蝗灾是天灾,抓它有什么用!” 他反而自己反省,结果蝗虫自己就飞走了,剩下的也不吃庄稼了,都跑到草地里,被乌鸦喜鹊吃掉了。后来雨下个不停,萧文又去祈祷,雨就停了。那一年,大丰收。朝廷觉得萧文是个可用之才,就把他调到唐古部当节度使,高阳还立碑歌颂他。后来,萧文怎么死的就不知道了。

马人望,字俨叔,他家祖上可是厉害人物呢!他高祖马胤卿做过石晋的青州刺史,后来宋太宗打过来,他死守城池,就是不投降。城破被抓了,太宗觉得他忠义,就放了他,还把他的家族迁到了医巫闾山,他们就在那儿安家落户了。他曾祖马廷煦当过南京留守,他祖马渊是中京副留守,他爹马诠是中京文思使。马人望从小就聪明过人,可惜他小时候父母双亡,成了孤儿,长大后靠着才学出名。

在咸雍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松山县令。那年,泽州要运送官府的炭,偏偏就派松山县负责,这活儿累人得很。马人望就跑去求中京留守萧吐浑,让他把这活儿分摊给其他县一起干。萧吐浑一听就生气了,把马人望关了起来,关了几个月。后来又找他问话,马人望就是不低头认错,萧吐浑反而很欣赏他,说:“你为了百姓能做到这个份上,将来肯定能大有作为!” 这事儿上报朝廷后,朝廷就同意了马人望的请求,把他调到涿州新城县当县令。

新城县紧挨着宋朝的边境,又是驿道必经之地,管理起来很不容易。但马人望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都敬爱他。有一次,朝廷派去宋朝的使臣回来,皇帝问起外事,好多人都推荐了马人望,于是他被提升为中京度支司盐铁判官。后来又升任南京三司度支判官,政绩突出,官府和百姓都受益。之后,他又升任警巡使。当时京城里案件堆积如山,马人望处理这些案件,没有一个冤假错案。有一次,朝廷要清查户口,不到二十天他就完成了。同知留守萧保先很惊讶地问他怎么做到的,马人望说:“如果把百姓的财产都查得一丝不漏,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弊端,大概收取六七成就足够了。”萧保先佩服地说:“你的考虑长远,我比不上你啊!”

早些时候,枢密使乙辛专权乱政,最后害死了太子。等到天祚帝继位后,要报仇,就派马人望和萧报恩去调查这件事。马人望公平处理,救活了不少人。后来,他被提升为上京副留守。有一次,强盗赵钟哥冲进皇宫,抢劫宫女和御用物品,马人望带兵去抓他。他的右臂中箭,他只用艾草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就带伤追捕强盗,强盗丢下抢来的东西逃跑了。马人望下令在关口检查过往行人,把所有赃物都追了回来。不久,他又被提升为枢密都承旨。

耶律俨这个人啊,看不惯那些拍马屁的人,所以把他调到南京当诸宫提辖制置使去了。没过多久,就升了保静军节度使。他管辖的地方有两个特别凶狠的官吏,老百姓都怕他们得跟怕老虎似的。耶律俨表面上装作不知道,暗地里却让人把他们的坏事都查清楚了,然后把他们刺配到边疆去了。

那一年各地都闹饥荒,就只有耶律俨管辖的地方粮食充足,路上也没人因为饿肚子而抢东西。所以他又被提升为彰义军节度使。后来调到中京当度支使,刚到任的时候,府库里空空如也。可他只上任半年,就积攒了十五万斛粮食和二十万贯钱。

之后他又升任左散骑常侍,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枢密直学士。没过多久,就拜相了,还兼任南京三司使。当时全国各地钱粮的收支都存在很多问题,燕地尤其严重。耶律俨就用丝绸布匹做成账本,所有库房里的东西进出,都要另外登记,叫做“临库”。那些奸诈的官员和狡猾的小吏再也没办法弄虚作假了。

后来,他以年老为由,到处宣扬自己要退休。朝廷没看明白他的意思,就把他调到南院宣徽使,算是让他养老去了。一年多以后,天祚帝还亲自写了“宣马宣徽”四个字的诏书给他。等耶律俨到了之后,皇帝才说:“以为你年纪大了,所以才听信了那些人的话。”然后就把他任命为南院枢密使。

他当官从来不徇私枉法,用人全凭公议。像曹勇义、虞仲文这样的人,本来都被奸人排挤,但他却推荐了他们,结果他们都成了著名的贤臣。当时老百姓最苦恼的就是驿站传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这些差役,很多人因为承担不起这些费用而倾家荡产。耶律俨就让老百姓出钱,然后官府自己招募差役,这样大家就都觉得方便多了。

后来,他请求退休,当了守司徒兼侍中,然后就回家养老了。死后,被追谥为文献。耶律俨为人正直,喜怒不形于色,从不巴结权贵,谋求升迁。刚被任命为执政大臣的时候,家人来祝贺他。耶律俨却忧心忡忡地说:“得意时不要太高兴,失意时也不要太忧愁。站得越高,摔得越惨。”他就是这样谨慎小心的人。

耶律铎鲁斡,字乙辛隐,是耶律俨的族叔的儿子。他为人廉洁,讲义气。重熙年间,他在翰林院当差。咸雍年间,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南京留守同知。后来朝廷召他进京,但因为当地百姓恳求他留下,皇帝就下诏书褒奖了他。大康年间,他被任命为西南面招讨使,后来又当了北面林牙,然后升任左夷离毕。大安五年,他被任命为南府宰相。寿隆年间,他退休回家,后来去世了。

铎鲁斡走到哪儿都有声望,老百姓又敬畏又爱戴他。后来他退休回乡下,他儿子普古当上了乌古部的节度使,派人去接他。到了以后,看到他家积攒的东西非常多。铎鲁斡就跟普古说:“我离开父母出来做官,就应该把国家富强、百姓安宁放在首位。歪曲道理欺骗君主,为了苟且偷安谋取私利,这不是我的志向!”说完就收拾东西回家了。后来普古被盗贼杀害了。

杨遵勖,字益诫,是涿州范阳人。重熙十九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儒州军事判官,一步步升迁到枢密院副承旨。咸雍三年,他出使宋国祝贺新年;回来后,升任都承旨。全国各地的事情都汇集到枢密院,文书堆积如山。杨遵勖眼睛一扫就能看懂五行的字,处理公务非常迅速,奏章写得又详尽又敏捷。皇帝很赏识他。奉旨催收户部拖欠的钱款,收回了四十多万贯,被提升为枢密直学士,又改任枢密副使。大康初年,他担任参知政事,后来调任枢密院事,兼任门下侍郎、平章事,拜相,成为南府宰相。耶律乙辛诬陷皇太子,皇帝下令让杨遵勖和燕哥调查这件事,杨遵勖却不敢说实话,当时很多人批评他。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北府宰相。大安年间突然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追赠司空,谥号康懿。他的儿子杨晦,最终做到昭文馆直学士。

王棠,是涿州新城人,知识渊博,擅长写文章。重熙十五年考中了进士。乡试、礼部考试、殿试都考了第一名。后来官职一步步升迁到上京盐铁使。有人诬告他受贿,但查无实据,就被释放了。之后升任东京户部使。大康二年,辽东发生饥荒,很多人饿死了,他请求朝廷赈济灾民,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三年后,他入朝担任枢密副使,后来拜相,成为南府宰相。大安年间去世。

王棠熟悉朝政,办事认真负责,在政府期间整顿法纪,很有声望。

话说啊,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那当官的到底该怎么才能做到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呢?

公鼎这个人啊,他完成了修筑堤坝的工程,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还拒绝了公主的借贷请求,因为他要遵守法纪。他一个人骑着马巡视郡县,把强盗都感化成了良民,这简直可以比得上召公和杜预那样的贤臣了! 他当易州知州的时候,那地方闹旱灾,他祈祷上天,竟然真的下雨了!后来又碰上蝗灾,可奇怪的是,蝗灾也没造成什么损失。为了百姓,他甚至不怕被抓起来坐牢,他主管财政的时候,国家和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这真是不容易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

铎鲁斡和那些官员,他们都敬畏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杨遵勖处理政务,那叫一个迅速高效,真是能干的官员啊!